关于重新组建武乡县秧歌剧团的申请书(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11:55: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重新组建武乡县秧歌剧团的申请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重新组建武乡县秧歌剧团的申请书》。

第一篇:关于重新组建武乡县秧歌剧团的申请书

关于重新组建武乡县秧歌剧团的申请书

尊敬的 :

我叫梁书祥,男,岁,武乡县北上合村人,现在武乡县城 巷经营个体餐饮。本人自幼酷爱地方戏曲艺术,尤其对咱县特有的武乡秧歌情有独钟,且对此亦有一定的品鉴和研究,今年是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倡导的“文化年”,籍此东风我想替目前已近乎被大家遗忘的这一艺术形式——武乡秧歌说几句话,也代表咱县为数众多的秧歌、戏曲爱好者说几句话,一家之言,人微言轻,不到或不当之处望领导海涵。

武乡秧歌大约起源于明末清初,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最迟在清光绪年间,已形成了一个非常规范的地方剧种。抗日战争时期,武乡秧歌作为抗日根据地文艺生活的一种有效形式,曾对鼓舞军民士气、打击日寇侵略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受到老一辈革命家朱德等人的高度赞誉。新中国成立后,县政府十分重视秧歌艺术,几次创办戏校,培养了大量戏曲人才,安娥英、李效珍、姚长旺等人的唱段还一度被中国唱片总公司灌成唱片,向国内外发行。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多元文化的不断发展,价值导向日益趋同,年青一代越来越少有人从事戏曲——尤其是小剧种这类大投入小回报的苦差事,演职队伍后继乏人,观众的日渐流失,造成了现在的这一局面——即便政府想重视、投入扶植这一文化产业了,也看不到多少成功的希望。

现在不论谈到任何事业都惯用“产业”、“市场”这几个词。我想说文化这个东西,归根结底不是用来做“市场”赚钱的,特别是现在这种戏曲环境整体低靡的形势下,我们数百年一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正在随着灯红酒绿、莺歌燕舞而慢慢在走向自生自灭的不归路。怎能不让人痛惜!我们做生意、搞产业的目的何在?无外乎就是满足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追求,而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温饱、住、行等这些基本的物质要求都已能够相当满足了,剩余的那部分“经济基础”都去哪里了呢?勿庸讳言,现在充斥“文化市场”的几乎都是些“裸”、“露”、“性”的东西。这些东西除了挑逗欲望、使人沉沦还能起到其它任何好的作用吗?诚然,扶植一个剧种——扶植好一个剧种确实需要投资,也许还应是一份不小的投资,但这样的投资所能带来的社会效应却是巨大的,人们经历了转型期的彷徨、无助、等待,眼下最多的就是望眼欲穿的期盼!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小县来说,能够把武乡秧歌这一优秀艺术形式传承发扬下去,便是满足大家精神需求的再好不过的选择了。

如果能够看到县委县政府出台这方面相关的政策,我自荐希望能承当县秧歌剧团负责人这一重任。理由有如下几条:

一、我曾于前几年组织过个体剧团,虽不是很成功,但积累了不少办剧团的经验,同时也总结了不少教训,对于组办剧团这一特殊行业,这都是不可或缺的财富。

二、本人自幼酷爱武乡秧歌,多年来与戏曲界朋友交往颇多,其中不少在戏曲界极有影响的编、导、演人员与本人私交甚厚,这都为剧团打造新品力作、唱红唱响奠定了基础。

三、本人有多年经营的个人餐饮产业做后盾,收入虽算不得丰厚,还称得上殷实,绝不存在利用搞剧团来炒作牟利的不良动机。不仅如此,本人还做好了为创办剧团投财出力的准备。目的只有一个——挽救武乡秧歌,给广大戏曲从业者一个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舞台。

以上便是本人对重建武乡秧歌剧团、挽救武乡秧歌艺术的一点粗浅看法,如能得到领导们的认同的支持,进而能有幸获得政府相关政策帮助,本人不甚感激。在此代表广大戏曲从业者和戏迷群众先行谢过领导、谢谢政府!

申请人:梁书祥 二O一二年六月二十二日

下载关于重新组建武乡县秧歌剧团的申请书(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重新组建武乡县秧歌剧团的申请书(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