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方城县象鼻山文化故园陵园
方城县象鼻山文化故园项目建设
可行性报告
一,项目单位:北京昆仑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二,项目依据;
随着殡葬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公民亡故后火葬已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赞同与认可,方城县现有人口约100万人,经调查发现每年死亡人口约8000人左右,而方城县现有的公墓接纳率早已超出所能承受的容量。
为了我县土地资源的高效率节约与利用,真正实现人与自然的平衡和谐可持续发展,顺应民心民意,参照北京天寿园公墓、武汉石门峰名人文化公园等现代墓地形式,建成集悼念先人文化展览,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公园式陵园,经过多方考察与论证,我们认为在杨集乡大河口处建造方城县象鼻山文化故园公墓比较符合客观要求。其优点与优势:
一、地理位置较好,该处形似扇形朝向东南,紧邻县乡公路,上风上水,交通便利,距县城中心约13公里,乘车15分钟即可到达,二、使用周期长,发展空间大,此山正面面积70-80亩左右,按每亩300个穴位设计,可容纳21万多个,每年按500个接纳,预计可使用45年左右,另山边还有荒坡地可持续征用,可实现墓地的可持续发展。
三、土质适宜,多数礓黄土掺少量麻石。在此兴建公墓,可依山走势,按阶梯式分布实施,大力绿化环境,以桂花、绿柏为主,另建造一处亭台楼阁,休闲娱乐,观光旅游为一体的园林式陵园,实为
一处理想的公墓用地。
三,兴建故园墓地的初步规划
按照统筹规划,分期实施科学布局,一流水准的建墓原则,初步规划征用荒山荒坡面积70-80亩,总投资2000万元。墓地的初步规划:1,墓地绿化面积40亩,按阶梯式分布实施,按档次统一布向,按标准统一规划。通过合理安排使用墓地达到排列有序、布局合理、坐落规范、层次分明。2,管理区建筑面积30亩(包括工作人员办公楼生活区、经营区、会客休息厅、悼念厅、纪念馆、大门牌楼等)。
四,配套设施建设
配套设施是墓地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机井一眼,水塔一座,小车一辆,中巴车一辆,高压电线3根,高压线100米,亭台12处,大型雕塑1个,阶梯型道路6米,环形道路1条,开挖水渠及人工湖约2000平方米。
五,资源来源
由我方“北京昆仑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全资投入
2000万元人民币,公墓建成后可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追加后期投资。
六,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兴建墓地不仅节约土地,保护土地的重大措施,而且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信息系统。墓地作为第三产业,给当地经济发展无疑注入了新的活力。墓地建成后,一些配套的石材加工业,营运
服务业应运而生,其必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同时该墓地的建成将分流部分社会富余人员就业,保持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
总之,兴建象鼻山文化故园公墓是殡葬改革的需要,是方城县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推动方城县公墓走向公园化、生态化、规范化的重要的一步。其措施和规划都是可行的,我们有决心、有能力把“象鼻山文化故园”公墓打造成一个集亭台楼阁,壁画浮雕,四季常青,百花盛开,观光祭扫为一体的园林式风景胜地,为方城县殡葬改革建设史上的丰碑。
北京昆仑辰投资有限责任公司
2010-11-26
第二篇:陵园设计体现文化内涵
陵园设计体现文化内涵
中国园林的植物配置要特别注重植物的物质特性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的文化意蕴。平潭东方麒麟园讲究的是意境的创造“借景生情”或“托物言志”的“君子比德”思想的体现。将人的思想感情寓于园林景观和花草树木中。松柏常被人赋予坚贞、崇高、不朽的品格。梅令人疏,令人高。梅向为文人所喜爱,被视为坚贞和圣洁的化身。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被认为是脱离庸俗而具有理想的象征;竹的刚直不阿;海棠的娇艳、芭蕉的洒脱、杨柳的飘逸、秋菊的傲霜、兰花的幽雅等等赋予不同的品格具有了人化的意义,园林景观也拥有了情感,文化和推理的内涵。
城市墓园的植物景观是“形”,而殡葬园林文化是“神”。平潭东方麒麟园墓园内的植物景观应做到形神兼备的设计,使其人文特点、行业特点通过绿化的外部表现体现出来。殡葬园林文化可以借鉴传统的造园手法借助植物的“比德”思想来创造意境。例如殡葬园区以教师为主的的安葬区,可以配以人性化的桃、李等植物进行合理配置等等。
第三篇:浅谈有关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陵园设计)
浅谈有关中国陵墓建筑的文化特征——(陵园设计)
中国帝王的坟墓,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类型。现代对革命领袖的坟墓也称陵,如中山陵。中国古代习用土葬,中国古代人崇信人死之后,在阴间仍然过着类似阳间的生活,对待死者应该“事死如事生”,因而陵墓的地上、地下建筑和随葬生活用品均应仿照世间。从新石器时代起,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坑墓,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到了后来,帝王的陵墓——地下寝宫装饰得越来越华丽,随葬各种奇珍异宝,其建筑规模对后世陵墓影响很大。唐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一个高潮,有的陵墓因山而筑,气势雄伟。
由于帝王拜谒陵墓的需要,在陵园内设立了祭享殿堂,称为上宫,陵区内置陪葬墓,安葬诸王、公主、嫔妃,乃至宰相、功臣、大将、命官。陵山前排列石人、石兽、阙楼等。
明代是中国陵墓建筑史上另一高潮,明代除了太祖孝陵在江苏省南京外,其余各帝陵在北京昌平县天寿山,总称明十三陵。各陵都背山而建,在整个陵区前都设置总神道,建石象生、碑亭、大红门、石牌坊等,造成肃穆庄严的气氛。平潭东方麒麟园指出,其中定陵已经考古发掘,地下寝宫分前殿、中殿、后殿和左右二配殿,全部用石材构筑。
清代陵墓,前期的永陵在辽宁新宾,福陵、昭陵在沈阳,其余陵墓建于河北遵化和易县,分别称为清东陵和清西陵。建筑布局和形制因袭明陵,建筑的雕饰风格更为华丽。
中国陵墓是建筑、雕刻、绘画、自然环境融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其布局可概括为三种形式:
1、以陵山为主体的布局方式,可以秦始皇陵为代表。其周围建城垣,背衬骊山,轮廓简洁,气象巍峨,创造出纪念性气氛。
2、以神道贯串全局的轴线布局方式。这种布局重点强调正面神道。如唐代高宗乾陵,以山峰为陵山主体,前面布置阙门、石象生、碑刻、华表等组成神道,衬托陵墓建筑的宏伟气魄。
3、建筑群组的布局方式。平潭东方麒麟园指出明清的陵墓都是选择群山环绕的封闭性环境作为陵区,将各帝陵协调地布置在一处。在神道上增设牌坊、大红门、碑亭等,建筑与环境密切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庄严肃穆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