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煤工艺技术概述
采煤工艺技术概述 2007-11-16 13:54 第一章 采煤工艺技术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
(1)长壁工作面采煤工艺概述,包括:长壁采煤方法、长壁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方式、采煤工艺方式的特点;
(2)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包括: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循环方式、作业形式、工序安排、劳动组织、循环图表、综采工作面工艺设计实例;
(3)采煤作业规程与安全技术措施,包括: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特殊条件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 . 1 长壁工作面采煤工艺概述 1 .长壁采煤方法
解放前,采用原始的穿硐式、残柱式、高落式等采煤方法; 解放后,采用长壁采煤方法。2 .长壁采煤工作面采煤工艺方式
爆破采煤、普通机械化采煤、综合机械化采煤。3 .采煤工艺方式的特点
(1)炮采工艺特点:工人劳动强度大、支护工作不安全、日产量及劳动生产率低、材料消耗量大,适应性强;
(2)普采工艺特点:采煤工作实现了机械化,产量提高,设备投资少;支架的架设和回撤工作仍为繁重的人工劳动,在顶板管理方面还显得比较薄弱。(3)综采的特点:高产、高效、安全、低耗。
(4)选择采煤工艺的原则: 尽可能采用机械化程度较高的采煤工艺方式;工作安全、劳动条件好;煤炭损失少、材料消耗少、成本低;生产事故少、管理方便。1 . 2 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 1 .采煤工作面循环作业(1)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概念:根据采煤工作面的生产过程,配备一定的工种及定员,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质、按量、安全地完成既定任务,并保证周而复始地、不间断地进行采煤的作业方法。
(2)采煤工作面正规循环作业标准
①有一个科学的切实可行的作业规程和循环图表,完成规定的正规循环率。
②完成作业规程中规定的产量、进度、效率、煤质、主要材料消耗、工作面煤炭采出率等指标。
③工作面工程质量合格,机电设备完好率不低于 80%,事故率不超过 2%。④安全生产,消灭死亡和重大事故。(3)正规循环率
式中 月实际完成正规循环数——是按正规循环标准的要求,逐日累计的统计数,不得用月末总进尺数反算。
月工作日数——指全月日历日数减去因工作面外部因素影响的日数(如节假日、矿井检修、停电、重大运输和提升事故的影响等)。凡工作面本身事故影响造成的停产日数,仍按工作日数计算。
要求:采煤工作面按煤层的地质条件、机械装备条件等,条件好时正规循环率为 80%~90%,条件差时为 70%~80%。2 .循环方式
概念:循环方式就是循环进度和每昼夜循环数的总称。
(1)循环进度:循环进度是采煤工作面完成一个循环后向前的推进距离。L=n × b 式中 L ——循环进度; n ——每循环落煤次数; b ——落煤次数。
落煤进度的确定:顶板稳定性、工作面运输能力、工作面支架排距、采煤机械的技术特征。每循环落煤次数的确定: 顶板冒落步距、经济合理性。(2)昼夜循环数目
昼夜循环数目的多少决定于循环周期(时间)的长短,它直接决定着采煤工作面的日产量、效率和其它技术经济指标。3 .作业形式
概念: 采煤工作面作业形式就是一昼夜内采煤班和准备班的配合方式。(1)“两采一准”(2)“两班半采煤、半班准备”(3)“三班采煤、边采边准”(4)“两采两准”(5)“三采一准”(6)“四班交叉” 4 . 工序安排 工序安排的方法:(1)根据工序之间的关系和各自需要的时间,找出起主导作用并且占用工时最多的矛盾线,以及主要矛盾线上的主要工序。一般采煤工作为主要工序。
(2)找出次要矛盾线:如支护线、回柱放顶线、作缺口线等。各次要矛盾线内部各工序之间,一般也是顺序关系。而各矛盾线之间,则是平行关系。
(3)根据工序之间的制约关系和各自需要的工作时间,确定各矛盾线之间、各工序之间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合关系。
最后,用简单明了的符号绘成工艺流程图(箭头图),把一个循环的整个采煤工艺过程明确地表示出来,见下图。
采煤工艺流程图 5 .劳动组织
(1)采煤工作面的人员配备 采煤工作面中的人员,根据工作情况的不同,有“人数可变工种”的工人和“人数固定工种”的工人。
人数可变工种:指那些与工作面长度和日循环数(或产量)的变化有直接关系的工种,如装煤、清理顶底煤、挂梁、支柱、移溜、铺网、回柱放顶工等。计算公式:
劳动定额可在《矿井生产统一劳动定额手册》或《标准手册》中查得。
作业定额:把标准定额与具体工作条件相结合而制定的劳动定额叫做作业定额。
作业定额分为单项作业定额和综合作业定额两种。单项作业定额是指包括一道工序的作业定额;综合作业定额是指包括若干道工序的作业定额。作业定额按其包括的人员数目,又可分为个人作业定额和工作队(组)作业定额两种。个人作业定额是指一个工人在一个工作日内所应完成的工作量。在实际工作中,作业定额一般是按照以下方式进行计算制定的。个人单项作业定额:
式中 ——个人单项 作业定额; ——标准定额; ——定额修正系数。
工作队(组)单项作业定额:
式中 ——工作队(组)单项作业定额; ——工作队(组)内人数。个人综合 作业定额:
式中 ——个人综合劳动定额; ——综合工作量; ——所需总工数。
工作队(组)综合定额:
式中 ——工作队(组)综合作业定额; ——工作队(组)人数。
固定工种:指那些与一个循环中工作量变化无关的人,如采煤机司机、看管输送机工、机电工、看管液压泵工等。(2)劳动组织形式确定
长壁工作面中的劳动组织形式:分段作业、追机作业、分段接力追机作业。6 .循环图表
采煤工作面循环图表,由循环作业图、工人出勤表和技术经济指标表三部分组成。(1)循环作业图
概念:表示工作面内各工序在时间上与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绘制循环作业图的步骤:
①按采煤方向和时间顺序,画出主要矛盾线上的工序。
②画出与主要工序循序进行的次要矛盾线,其中超前主要工序的,画在其左侧,滞后者画在其右侧。超前或滞后的时间,等于两线间的水平距离。③画出不按主要工序顺序进行的其它工序,如开缺口等。(2)工人出勤表
对应于循环作业图,工作面人员的配备,用工人出勤表来表示。在工人出勤表里,应该表明各工种每班应出勤人数,每个工种工人工作时间及每循环的总人数。(3)技术经济指标表 主要内容:
①采煤工作面的地质条件:煤厚(总厚度及可采厚度)、倾角、密度等。
②采煤工作面的技术条件:工作面长度、采高、循环进度、支架布置方式、移架方式、采空区处理方法等。
③采煤工作面装备条件:支架型号、采煤机型号等。④循环工作组织:循环方式、昼夜出勤人数等。⑤生产与经济成果:每循环产量;每昼夜出勤量;工作面月产量;采煤工效率;坑木、金属支柱、炸药、雷管等材料的消耗;采煤工作面吨煤成本等。7 .实例
(1)循环作业图
(2)工作面出勤表
工种 班次早 班中 班夜 班检 修 班合 计采煤机司机333413电 工11169泵 站 工11125转载机司机11136输送机司机11136支 架 工888428巷道维修工555621胶带机司机11169装 车 工2226运 料 工66管理人员22228材 料 员11油质管理员1质量验收员11114办 事 员11送 饭 工11114其 他11114合 计28282848132(3)工作面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项 目单 位数 量备 注1采 高m3.28~3.362推 进 长 度m12323煤 层 倾 角(°)2~64工作面长度m152~144.55煤 的 容 重kg/m 313506工 业 储 量万 t90.96307采 出 率%958截 深m0.89日 产 量t613810装 机 容 量kW2972.511作 业 制 度“
四、六”制12日 循 环 数个1213回 采 工 数t/ 工46.51 . 3 采煤作业规程与安全技术措施 1 .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编制
(1)编制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的依据 ①采区设计、②采、掘工程图;
③采煤工作面地质说明书;
④本煤层及邻近采区的矿压观测资料;
⑤本煤层类似采煤工作面的开采经验,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等; ⑥矿、采区对本工作面的开采要求,包括产量、效率、材料消耗、煤质、直接成本等。(2)作业规程的内容:概况、地质情况、采区巷道布置示意图、采煤工艺、顶板管理方法、工作面机电设备、正规循环作业图及劳动组织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安全技术措施。(3)作业规程的编制与审批 ①明确任务;
②召开工人、干部、技术人员三结合会,研究生产技术和安全问题; ③具体编制作业规程,一般复写 3~4 份上报; ④审批; ⑤贯彻执行;
⑥作业规程在执行中如条件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进行修改,或编制补充措施。2 .特殊条件下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1)安全技术措施的内容
①对特殊情况的说明,通常附有示意图; ②对问题的处理方法(措施)要具体; ③处理问题时的组织分工,责任要明确。(2)安全技术措施的编制步骤和方法 ①调查研究,把需要处理的特殊情况搞清,有时需要地质、测量、矿压等有关人员帮助搞清; ②召开工人、干部、技术员三结合研讨会,确定问题的解决办法; ③由采煤技术员按研究确定的处理方法编制安全技术措施; ④上报矿里经总工程师批准;
⑤向参与处理问题的有关人员贯彻,要求严格遵照执行;
⑥特殊情况处理后,要向有关领导汇报,经同意后,才使采煤工作面转入正常生产。
第二篇:采煤系统的概述
学习报告
在认真聆听了各个专家的报告后,我的脑海里形成了一个比较完善的知识体系。
首先,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重要的。
煤是在地表常温、常压下,由堆积在停滞水体中的植物遗体经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转变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经成岩作用而转变成褐煤;当温度和压力逐渐增高,再经变质作用转变成烟煤至无烟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遗体在沼泽中堆积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泥炭的过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遗体在沼泽中经生物化学变化转变成腐泥的过程。腐泥是一种富含水和沥青质的淤泥状物质。冰川过程可能有助于成煤植物遗体汇集和保存。而在整个地质年代中,全球范围内有三个大的成煤期:(1)古生代的石炭纪和二叠纪,成煤植物主要是孢子植物。主要煤种为烟煤和无烟煤。(2)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裸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和烟煤。(3)新生代的第三纪,成煤植物主要是被子植物。主要煤种为褐煤,其次为泥炭,也有部分年轻烟煤。
其次,怎样把煤开采出来,为人民大众的幸福生活而无私奉献?这就需要一套采煤系统:采区内的巷道布置系统以及为了正常生产而建立的采区内用于运输、通风等目的的生产系统。
第一,运输系统。运煤系统实际上就是把煤炭从采场内运出。并通过一些关联的巷道、井硐最后运到地面的提升运输路线和手段。各种矿井开拓方式和不同的采煤方法都有其独特和完善的运输方法。目前,在走向长壁采煤法的回采工作面中,炮采、机采和综采均有使用。中国随着采煤机械化程度的提高,近期回采工作面的平均长度已在100m左右,工作面月平均产量炮采为1万吨左右,机采为1.5万吨左右,综采为3.5 万吨左右。此法主要适用于缓倾斜和倾斜的薄及中厚煤层,倾斜分层走向长壁下行垮落采煤法。开采缓倾斜厚煤层时,需将煤层按倾斜方向划分为若干分层,每个分层的厚度在炮采和普采工作面为1.8~2.4m,在综采工作面可达到3.5m左右,各分层由上而下利用全部垮落法依次逐层开采。顶分层的回采与单一中厚煤层回采相同,回采以下各分层时,由于其顶板是上一分层回采时冒落的破碎岩块,管理上困难极大。过去曾采用分层间留煤皮的方法解决,但煤炭损失大,自燃发火严重,后来逐步改用木板、金属网、竹笆或荆笆等人工假顶。煤层顶板为页岩或含泥质成分较高的岩石时,向采空区注水或灌注泥浆,有的在冒落岩石中加固结剂,在上覆岩层的压力作用下,使其结合成一个整体,成为再生顶板,供下一分层使用。在铺设人工假顶时进行注水或注浆,效果更好。金属网分单层网和双层网两种。开采两个分层时铺荆笆、竹笆或单层网;开采三个以上分层时铺双层网。因金属网假顶成本高,中国现时采用荆笆、竹笆假顶较多。金属网假顶的铺设方法有底网和顶网两种。目前不少矿区已将铺底网改为铺顶网,分层顶板破碎或有伪顶难于管理时,铺顶网优点更多。本法的巷道有分层布置和联合布置两种。分层布置是将每一个分层作为一个中厚煤层看待,各有独立的巷道系统,通常是分层分采。联合布置,除每分层都有为本层服务的分层平巷外,还有为各分层共用的平巷和上山、下山。在共用巷道与分层巷道之间用平巷、斜巷或立眼联系。为便于维护,应将共用巷道布置在受采动影响较小的煤层底板岩石中。上下分层工作面可同时回采,其超前距离取决于上分层回采后顶板岩层垮落状况,一般为80~200m,但下分层工作面必须在上分层采空区岩层活动已经稳定后方可回采。为了提高厚煤层开采的经济效益,目前许多国家正在发展增大采高、减少分层数目的新工艺。设计和使用大采高的自移式液压支架和采煤机,煤层采高可达3.5~5.0m。此外,还有将特厚煤层分为两个分层:开采顶分层时,铺金属网假顶,开采底分层的同时回收网下顶煤。
第二,通风系统。通风系统包括通风方法,通风方式和通风网络。一般分为抽出式通风、压入式通风及抽出压入混合式通风三种。而其中承担最重要作用的设备就是通风机。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在矿井内布置3台通风机。矿井用通风机 :它有两种:一种是主通风机(又称主扇),用来向井下输送新鲜空气,其流量较大,采用轴流式较合适,也有用离心式的;另一种是局部通风机(又称局扇),用于矿井工作面的通风,其流量、压力均小,多采用防爆轴流式通风机。煤粉通风机 :输送热电站锅炉燃烧系统的煤粉,多采用离心式通风机。煤粉通风机根据用途不同可分两种:一种是储仓式煤粉通风机,它是将储仓内的煤粉由其侧面吹到炉膛内,煤粉不直接通过风机,要求通风机的排气压力高;另一种是直吹式煤粉通风机,它直接把煤粉送给炉膛。由于煤粉对叶轮及体壳磨损严重,故应采用耐磨材料。通风机的耐磨性能和耐磨处理:由于大量通风机应用于工厂、矿井、隧道等的通风和排尘等,所以风机的叶轮和机壳都有不同程度的磨损,在一些地方直接影响到生产的顺利进行,因此对通风机的耐磨性能有着很高的要求。目前常用的耐磨处理有堆焊,喷涂,喷焊、涂覆高分子耐磨材料等,可以相对延长通风机的使用寿命。近几年我国从国外引进一种有效的耐磨处理方法,就是在叶轮或蜗壳便面粘贴或者镶嵌耐磨陶瓷,由于耐磨陶瓷有良好的耐磨性能,可以大大提高分机的耐磨性能。并且粘贴了耐磨陶瓷片的通风机维护方便,所以在我国相关行业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第三,运料排矸系统。煤矿井下掘进、采煤等场所所需要的材料、设备一般都是从地面从副井经由井底车场、大巷等运输的;而采煤工作面回收的材料、设备和掘进工作面运出的矸石又要由相反的方向运出地面,这就形成了运料矸石的运输系统。可见不同的矿井不同的工作地点,运料排矸的路线也不相同。
第四,排水系统。为保证井下的安全生产,井下的自然涌水、工程废水都要必须排出井外。由排水沟、井底水仓、排水泵、排水管路等形成的系统,其作用就是储水,排水、防止发生矿井水灾事故。一般情况下,水仓的容量、水泵的排水量等等,只比正常的涌水量略大一些,如何合理的配备备用设施应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确定,既不要长期闲置,又要能应对中小型的突发涌水。而其中水泵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水泵是输送液体或使液体增压的机械。它将原动机的机械能或其他外部能量传送给液体,使液体能量增加,主要用来输送液体包括水、油、酸碱液、乳化液、悬乳液和液态金属等,也可输送液体、气体混合物以及含悬浮固体物的液体。衡量水泵性能的技术参数有流量,吸程,扬程,轴功率,水功率、效率等;根据不同的工作原理可分为容积水泵、叶片泵等类型。容积泵是利用其工作室容积的变化来传递能量;叶片泵是利用回转叶片与水的相互作用来传递能量,有离心泵、轴流泵和混流泵等类型。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水泵开动前,先将泵和进水管灌满水,水泵运转后,在叶轮高速旋转而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叶轮流道里的水被甩相四周,压入蜗壳,叶轮入口形成真空,水池的水在外界大气压力下沿吸水管被吸入补充了这个空间。继而吸入的水又被叶轮甩出经蜗壳而进入出水管。由此可见,若离心泵叶轮不断旋转,则可连续吸水、压水,水便可源源不断地从低处扬到高处或远方。综上所述,离心泵是由于在叶轮的高速旋转所产生的离心力的作用下,将水提相高处的,故称离心泵。多级离心泵 除此之外,还需要多级泵。多级与单级泵相比,其区别在于多级泵有两个以上的叶轮,能分段地多级次地吸水和压水,从而将水扬到很高的位置,扬程可根据需要而增减水泵叶轮的级数。多级泵主要用于矿山排水、城市及工厂供水,农业灌溉用的很少,仅适用于高扬程、小流量的高山区提水来解决人畜饮水的困难。多级高心泵有立式和卧式两种型式,主要型号有D型、DL型多级离心泵,DW、DWL型小型多级离心泵。
第五,动力供应(电,压风)。煤矿正常生产需要许许多多的相关辅助系统。矿井供电时非常重要的一个系统。它是采煤、运煤、通风、排水等系统 各种机械、设备运转时不可缺少的动力源网络系统。为了确保矿井生产的安全,一般采用双回路的供电方式,在一条供电线路发生故障的时候能够及时切换到另一条线路进行供电,对于供电要求严格的矿井,还可以采取双电源双回路的供电方式。
总而言之,采煤系统需要大家更多的知识来做基础,所以我们务必要努力学习好自己的相关专业知识,以此来贡献出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第三篇: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目的
为规范公司生产工艺、生产技术的管理,进一步提高公司工艺技术水平,结合公司实际,制订本办法。2 适用范围
本制度通用于各生产、辅助生产车间的各生产岗位。3 准则
3.1 工艺、技术指标的管理
3.1.1 工艺指标由生产技术部制定报经理批准执行,任何人不得随意违反或改动,若因原料、设备的改变或因操作条件发生变化需作调整时,由有关车间以书面报告生产技术部审核,并报经理批准后执行。3.2 工艺流程与设施的管理
3.2.1 对主要物料流程、辅助物料流程及其设施进行改变时,必须制定出完整的方案报生产技术部审核,并报经理批准后实施。
3.2.2 因扩建、技改及环保治理改变工艺流程及设施时,必须由有关单位写出可行性方案,经公司充分论证批准后方可设计施工。3.3 工艺技术台帐管理
3.3.1 台帐种类包括:产量、消耗指标台帐、工艺指标台帐、技改台帐、操作事故台帐、质量事故台帐。
3.3.2 台帐的具体内容
3.3.2.1 产量、消耗指标台帐要求:各车间都要建立产量、消耗指标台帐,对全部产品的日产量、各类消耗的日耗量、单耗等进行记录。
3.3.2.2 工艺指标台帐要求: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工艺指标台帐,对所有的厂控和主要非厂控工艺指标进行逐日记录。3.3.2.3 技改台帐
3.3.2.3.1 生产技术部和各单位均要建立技改台帐。
3.3.2.3.2 内容包括技改名称、技改的内容(包括意义)、费用、实施的起止时间、提出人和实施人、实施效果。3.3.2.4 操作事故台帐
3.3.2.4.1 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操作事故台帐。
3.3.2.4.2 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日期、地点、事故名称、事故属性、事故损失、事故原因、责任人、处理结果、防范措施,可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增减内容。
3.3.2.5 质量事故台帐
3.3.2.5.1 生产技术部和各生产车间都要建立质量事故台帐。
3.3.2.5.2 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日期、地点、事故名称、事故属性、事故损失、事故原因、责任人、处理结果、防范措施,可根据本车间的实际情况增减内容。3.3.2.6 台帐的填写与保管
3.3.2.6.1 台账的填写由各车间工艺员或事务人员填写,必须按时认真填写,填写的数据必须准确、真实。
3.3.2.6.2 台帐必须清洁、无乱划。
3.3.2.6.3 每本台帐的封面都写清记录的起止时间,每本台账记录完毕时,交由生产技术部存档保管,不得损坏和丢失。3.4 操作规程管理 3.4.1 规程的编制
3.4.1.1 操作规程的内容与编制必须按编制标准进行。
3.4.1.2 规程由生产技术部负责编制,或指派某车间、人员来编制,经审核后报经理审批。3.4.2 规程的修改
3.4.2.1 修改的前提条件有:工艺技术上做了重大的改革,则应重新编修规程,新建、扩建车间,通过上级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应对原规程进行修改。3.4.2.2 规程修改的程序
3.4.2.2.1 由规程使用部门提出修改规程的报告,报生产技术部。3.4.2.2.2 报告由生产技术部审定,经经理审核批准后方可生效。
3.4.2.2.3 报告的内容包括:修改的内容和原因,新技术的来源及可靠性,对新技术的实践效果和经济效果的说明,新技术对仪表、电气、分析等方面的要求,对安全生产等的分析。3.4.2.2.4 修改后的规程及时下发至车间操作人员的手中。3.4.3 规程的使用和管理
3.4.3.1 工艺技术规程应下发至车间操作人员。
3.4.3.2 由车间技术员负责向操作员工贯彻规程的内容,做到人人都懂、都会。3.4.3.3 工艺技术规程由生产技术部发放。3.5 生产过程管理
3.5.1 各生产单位必须严格按工艺操作规程执行,并如实填写原始记录。
3.5.2为确保工艺指标的严格执行,生产单位要对工艺指标执行情况进行巡回检查,并做好记录。
3.5.3 生产技术部对各生产单位工艺执行情况进行现场巡检,每周检查2至3次, 每月对公司 2
各生产单位进行汇总,对查出的问题进行通报并进行相应的处罚。3.5.4 关键控制点管理
3.5.4.1关键控制点是指对产品质量有重大影响或不稳定的工序。
3.5.4.2质量不稳定或重要的产品在必要时由生产技术部设置关键控制点,由车间对工艺参数实行连续监控,车间定期对操作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生产技术部定期检查。
3.5.4.3关键控制点的指标达不到要求时,由生产技术部和生产车间组织人员查明原因,及时建立纠正措施;短期查不出原因的应组织人员进行技术攻关,确保操作过程处于受控状态。3.6 工艺事故的管理
3.6.1 工艺事故的分级按公司有关规定。
3.6.2 事故处理应遵循的三不放过原则: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制定预防措施不放过,具体执行公司安全管理制度。
3.6.3 事故一旦发生应立即电告公司生产技术部并组织抢险,重大以上事故要报公司有关领导。
3.6.4 对工艺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应在三天内写出事故报告报公司。3.7 原始记录 3.7.1 原始记录要求
3.7.1.1 字体要工整、检查要经常化、管理要标准化。
3.7.1.2 按时填写,做到及时准确,不得随意涂改和伪造数据,保持记录的整洁。3.7.2 原始记录的管理
3.7.2.1 岗位记录本由生产车间工艺员按月分类存档。
3.7.2.2 原始记录应按保密的有关原则进行管理,杜绝无关人员查阅和抄录。3.8 交接班记录填写
3.8.1 生产岗位的操作人员要按规定时间到岗,做好生产前的准备工作,对岗交接办理交接手续(签字)后,记录下岗位运行情况、安全注意事项、卫生状况、工具数量等。3.8.2 对当班发生安全、质量、设备事故和处理措施进行记载,不得隐瞒,一经查实严肃处理。
3.8.3 记录巡回检查项目和检查时间。每检查一次,应详细记录一次,不得事先预记和事后补记。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将汇报情况、分析处理过程、接受的指令等记录清楚。3.9 技术开发管理制度 3.9.1 技术开发管理的范围
3.9.1.1 技术开发项目的开发程序管理。3.9.1.2 技术开发项目的实施计划管理。
3.9.1.3 技术开发项目的科技成果管理。3.9.2 开发程序管理 3.9.2.1 项目的准备工作
3.9.2.1.1 选题的依据包括:上级部门的指令,工厂近中长期发展规划,生产、经营临时需要。
3.9.2.1.2 选题的原则包括:所选题目应具有在生产和经营上的必要性,条件上的可能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经济上的合理性,选题时做好充分的文献调查、市场调查;掌握该项目的国内外生产工艺设备情况,以及产品的需量、价格、质量标准等。3.9.2.2 项目的选定
3.9.2.2.1 提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等的评审文件。3.9.2.2.2 项目评审文件由生产技术部审核后报由经理审定。
3.9.2.2.3 批准后的项目应确立项目负责人,进行完善实施方案,组建专业组并配齐辅助人员。
3.9.2.3 实施计划管理
3.9.2.3.1 制定实施项目的各种年、月计划。
3.9.2.3.2 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组织解决。3.9.2.3.3 做好与项目有关单位的协调工作。3.9.2.4 科技成果管理
3.9.2.4.1 技术开发项目完成后,由项目负责人写出各种技术资料报告或工作报告等。3.9.2.4.2 由有关部门提出对科研成果的处理意见,报上级审批。
3.9.2.4.3 项目成果鉴定所需的资料有:项目研制报告,文献总结及调查报告,产品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总结,产品检经济评价试验报告,文献总结及调查报告,标准研制工作总结,技术报告,成果的实物样品,应用报告,经济评价试验报告。3.9.2.4.4 成果鉴定后及时将有关资料报成果管理机关。
3.9.2.4.5 成果鉴定后及时做好成果的建档、存档、划密及保密工作。
3.9.2.4.6 由有关部门提出项目推广意见报上级领导批准,推广实施后进行项目应用情况的信息反馈工作。
3.9.2.4.7 根据成果确定受奖人员及奖金分配方案。3.10 工艺技术的技改管理制度 3.10.1 技改的依据
3.10.1.1 上级领导、部门的指令。3.10.1.2 生产、经营临时需要。
3.10.1.3 技术、产品市场需要。3.10.2 技改的提出
3.10.2.1 公司内的员工均可对车间或其它车间提出技改建议、方案。3.10.2.2 提出的技改方案应具有以下内容: 3.10.2.2.1 名称。
3.10.2.2.2 内容、有效性;工艺流程简述或画出流程简图。
3.10.2.2.3 效益测算。如当时无法测算,则应说明其在生产、经营上的重要意义。3.10.2.2.4 预算费用。
3.10.2.3 技改方案应经本车间领导审核后,报生产技术部,由生产技术部审核后报经理批准。
3.10.2.4 方案批准后,由生产技术部组织实施,或由生产技术部指定某车间、人员来组织实施。
第四篇:水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最新
水厂工艺技术管理制度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确保安全优质供水,严把各工序质量关,及时整改出错环节,严格按照工艺技术要求,保证出厂水水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章 絮凝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条 严格控制运行水位,防止池面水位淹没指型槽,甚至产生溢流。第三条 定期进行排泥工作,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第四条 沉淀池的出水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浊度指标一般控制在2NTU以下。第五条 沉淀池的停止和启用操作应尽可能减少滤前水的浊度波动。第六条 合理确定排泥区间和排泥时间,既要排清积泥,又要防止排清水。第七条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八条 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三章 机械搅拌澄清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九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宜连续运行。
第十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初始运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运行水量为正常水量的50%~70%;
2、投药量应为正常运行投药量的1-2倍;
3、原水浊度偏低时,在投药的同时可投加石灰或粘土;或在空池进水前通过排泥管把相邻运行的澄清池内的泥浆压入空池内,然后再进原水;
4、第二反应室沉降比达10%以上和澄清池出水基本达标后,方可减少加药量,增加水量。
5、增加水量应间歇进行,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增加水量应为正常水量的10%-15%,直至达到设计能力。
6、搅拌强度和回流提升量应逐步增加到正常值。第十一条 短时间停用后重新投运时应符合以下规定:
1、短时间停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泥渣下沉。
2、重新投运期间,搅拌叶轮应继续低速运行,防止打碎矾花。
3、恢复运行量不应大于正常水量的70%。
4、恢复运行时,宜用较大的搅拌速度以加大泥渣回流量,以增加第二反应室的泥浆浓度。
5、恢复运行时应适当增加加药量。
6、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10%以上后,可调节水量至正常值,并减少加药量至正常值。
第十二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在正常运行期间每2小时检测第二反应室泥浆沉降比值。当第二反应室内泥浆沉降比达到或超过20%时,应及时排泥。沉降比值宜控制在10%~15%。
第十三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不宜超负荷运行。
第十四条 机械搅拌澄清池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十五条 藻类繁殖旺盛时期,可采取前加氯或其他有效除藻措施,提高混凝效果。
第十六条 定期清洗滤前水浊度仪,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第四章 斜管沉淀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十七条 必须做好排泥工作,保持排泥阀的完好、灵活,排泥管道的畅通。排泥周期根据原水浊度和排泥水浊度确定。
第十八条 启用斜管时,初始的上升流速应缓慢,清洗时应缓慢排水。第十九条 斜管表面及斜管管内沉积产生的絮体泥渣应定期进行清洗。第二十条 斜管沉淀池的出水口应设质量控制点,出水浊度指标宜控制在2NTU以下。
第五章 V型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一条 V型滤池采用均质石英砂滤料、砾石承托层,石英砂有效粒径宜为0.9-1.3mm,不均匀系数宜为K80<1.4,滤层厚度宜为1.0-1.3米,滤池滤速宜为10m/h以下。
第二十二条 当滤池水头损失达到2.0-2.5m或滤后水浊度大于0.5NTU或运行时间超过48小时时,滤池应进行反冲洗。
第二十三条 反冲洗时需将水位降到排水槽顶后进行。滤池采用气-气水-水冲洗方式进行反冲洗,同时用滤前水进行表面扫洗。气冲强度宜为13-17 1/s.m2,历时2-4分钟;气水冲时气冲强度宜为13-17 1/s.m2,水冲强度为2-3 l/s.m2,历时3-4分钟,最后水冲洗强度宜为4-6 1/s.m2,历时3-4分钟,滤前水表面扫洗,强度宜为2-3 1/s.m2。
第二十四条 运行时滤层上水深应大于1.2米。
第二十五条 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小于2NTU。滤后应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应小于设定目标值。
第二十六条 滤池停运一周以上,恢复时必须进行有效的消毒、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二十七条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溶液中浸泡24小时消毒,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二十八条 滤池初用或冲洗后上水时,严禁暴露砂层。滤池应每年做一次20%总面积的滤池滤层抽样检查,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记录归档。
第六章 虹吸滤池工艺技术要求
第二十九条 虹吸滤池滤速宜控制在10m/h以下。滤速应保持稳定,不宜产生较大波动。
第三十条 滤池水位达到指定刻度或滤后水浊度超过0.8NTU时,滤池进行反冲洗。
第三十一条 反冲洗强度宜控制在14-16 l/s.m2;冲洗时滤料膨胀率宜为30%-40%;冲洗结束时排水的浊度不宜超过10NTU。
第三十二条 滤池运行中,滤层上水深不低于1.5米。
第三十三条 滤池进水浊度宜控制在2NTU,滤池应在过滤后设置质量控制点,滤后水浊度宜控制在0.5NTU以下。第三十四条 滤池新装滤料后,应在含氯量30mg/l以上的水中浸泡24h消毒,并应经检验滤后水合格后,冲洗两次以上方能投入使用。
第三十五条 应每年对滤池做滤层抽样检查,沙层含泥量不应大于1%,煤层含泥量不应大于3%,并应记录归档。
第三十六条 滤池停用一周以上时,应将滤池放空;恢复时,必须进行反冲洗后才能重新启用。
第七章 消毒工艺技术要求
第三十七条 消毒剂选用液氯,加氯采用游离氯形式消毒,消毒时接触时间应大于30分钟。
第三十八条 当水厂供水范围较大或输配距离较远时,出厂水余氯宜以化合氯(氯胺)为好,以维持管网中的余氯,但出厂水氨氮值仍应符合水质标准。
第三十九条 消毒剂加注管应保证一定的入水深度,防止消毒剂外溢造成浪费和污染环境。
第四十条 加氯自动控制可根据各厂条件自行决定。
第四十一条 消毒必须设置消毒效果控制点,各控制点每小时检测一次或自动监测,余氯量要达到控制点设定值。
第四十二条 液氯的气化应根据水厂实际用氯量情况选用合适、安全的气化方式。
第四十三条 利用电加热时,周围环境温度应控制在安全范围。第四十四条 采用真空式加氯机和水射器装置时,水射器的水压应大于0.25Mpa。
第四十五条 加氯的所有设备、管道必须用防氯气腐蚀的材料。
第四十六条 加氯设备(包括加氯系统和仪器仪表等)应按该设备的操作手册(规程)进行操作、维护。
第八章 清水库工艺技术要求
第四十七条 清水池应安装液位仪,宜采用在线式液位仪连续检测。第四十八条 严禁超上限或下限水位运行。第四十九条 检测孔、通气孔和人孔应有防护措施,以防水质污染。第五十条 清水池应定期排空清洗,清洗完毕经消毒合格后,方能蓄水。清洗人员必须持有健康证。
第五十一条 清水池的排空、溢流等管道严禁直接与下水道连通。第五十二条 保证清水池四周的排水畅通,防止污水倒流和渗漏至池中。第五十三条 清水池顶不得堆放污染水质的物品和杂物。第五十四条 清水池顶种植植物时,应监测池顶的防水性能。
第九章 投药工艺技术要求
第五十五条 净水药剂采用聚合氯化铝,所用药剂必须经检验、检测合格方可使用。
第五十六条 投加量一般应以当日原水进行的混凝搅拌试验推荐值为参考数据进行投加,并依据其混凝效果进一步调整,确定合理的加注率。
第五十七条 投加净水药剂的浓度,可根据生产工艺、药剂种类和计量装置的需要进行配置,计量投加。
第五十八条 所投药剂在原水中应快速、均匀混合。
第五十九条 净水药剂的投加点,应根据不同药剂的特点和对混合强度的要求及其在制水工艺中的作用,选择适宜的投加点。
第六十条 投加量应科学合理,以确保沉淀水浊度小于2NTU为基础,也不宜过量投加,防止沉淀池出水区泛矾花。
第六十一条 投加曲线应根据原水水质变化而变化,投加量根据原水水量和浊度变化即时调整。
第六十二条 当原水含有较多有机物或其它酚类物质时,应增加投加量。
第五篇:工艺技术科科长岗位职责
1.高线生产的工艺设计。
2.高线技术文件的制定和完善。
3.高线产品质量管理。
4.相关高线、带钢质量事故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