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省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领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6〕19号 【发布日期】2006-02-22 【生效日期】2006-02-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省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6〕19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根据工作需要,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省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经征求有关方面意见,现将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通知如下:
组 长:肖永安(副省长)
副组长:刘福成(省政府副秘书长)
郭 猛(省民政厅厅长)
成 员:卢达昌(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封孝伦(省教育厅副厅长)
黄平(省民委副主任)
杨贵新(省监察厅)
江建民(省民政厅副厅长)
季 林(省司法厅副厅长)
季 可(省财政厅副厅长)
孙保华(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
李在文(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张 鹏(省建设厅副厅长)
帅 文(省水利厅副厅长)
万晓流(省农业厅副厅长)
杨克勤(省卫生厅副厅长)
王 忠(省人口计生委副主任)
黄启明(省审计厅副厅长)
刘素芬(省扶贫办副主任)
姚 远(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王康振(省地税局副局长)刘带春(省统计局副局长)
段仕华(省工商局副局长)
范开忠(省煤炭管理局副局长)
郝川明(省国税局纪检组长)
殷明华(省总工会副主席)
夏庆丰(团省委副书记)
杨 玲(省妇联副主席)揭晓东(省残联副理事长)
罗治雄(省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
省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民政厅,郭猛兼任办公室主任,江建民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六年二月二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省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发布单位】贵州省
【发布文号】黔府办发〔2007〕69号 【发布日期】2007-07-22 【生效日期】2007-07-2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贵州省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建立省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7〕69号)
各自治州、市人民政府,各地区行署,各县(自治县、市、市辖区、特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了加强对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提高招商引资水平和质量,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省人民政府决定建立省招商引资工作联席会议(以下简称联席会议)制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联席会议组成人员
召 集 人:蒙启良(副省长)
常务召集人:王文阳(省政府副秘书长)
石 超(省招商局局长)
邵祥林(省商务厅厅长)
成 员:张应伟(省发展改革委总经济师)
郑楚平(省经贸委总经济师)
张宜华(省公安厅副厅长)
杨小鲁(省监察厅副厅长)
杨 志(省财政厅总经济师)
王明铮(省劳动保障厅副厅长)
周从启(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姬保山(省建设厅副厅长)
吴 强(省交通厅副厅长)
万晓流(省农业厅副厅长)
余文春(省商务厅副厅长)
黎盛翔(省文化厅副厅长)
黄启明(省审计厅副厅长)
刘维敏(省国资委副主任)
赵福增(省国税局总经济师)黄武夷(省地税局副局长)
熊际翎(省环保局副局长)
丁 琨(省工商局副局长)
李三旗(省旅游局副局长)
王予凡(省招商局副局长)
蔡赤丁(省中小企业局副局长)
肖 杰(人行贵阳中心支行副行长)
邓瑞林(贵州银监局局长)
耿国强(贵阳海关副关长)
王素华(省政府新闻办主任)
季 泓(贵阳市副市长)
申 楚(遵义市副市长)
徐毓贤(六盘水市副市长)
王廷恺(安顺市副市长)
张宪民(黔南自治州副州长)
杨胜勇(黔东南自治州副州长)
付贵林(黔西南自治州常务副州长)
曹国江(毕节行署常务副专员)
雷文蓉(铜仁行署副专员)
联席会议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省招商局,由石超兼任办公室主任,王予凡、余文春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二、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的职责
(一)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责。
1?审查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政策性文件、招商引资计划和重点招商项目,指导、协调、监督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
2?对每年以省人民政府名义组织参加的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活动计划进行审查,并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批。
3?协调处理招商引资工作中涉及多个地方和部门的重大问题。
4?协调处理需以省人民政府名义与兄弟省(区、市)及国内外有关机构、部门开展招商引资合作的有关事宜。
5?协调处理省委、省人民政府交办的其他重要事项。
(二)联席会议办公室的主要职责。
1?组织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关系全省招商引资工作的长远性、全局性问题开展调查研究,为省委、省政府及联席会议提供决策建议。
2?组织编制全省招商引资计划,拟定重点招商项目,收集、筛选项目充实招商引资项目库,策划招商引资新项目。
3?统筹协调提出每年以省人民政府名义组织参加的经贸洽谈和招商引资活动计划,报联席会议审议。
4?指导、协调我省驻外办事机构开展招商引资。
5?监督检查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情况,及时协调解决重点招商引资项目的申报、审批事项和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重大事项提请联席会议统筹协调。6?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拟提交联席会议审定的事项提出初步审查意见,报联席会议决策。
7?研究确定需要提请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事项的牵头主办部门及协办部门。
8?全面掌握各地招商引资动态,督促检查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招商引资重大决策措施的有关情况。
9?负责联席会议的会务和议题资料准备;起草联席会议会议纪要,编发工作简报;督促检查落实联席会议议定的工作事项。
10?完成省领导和联席会议交办的其他工作。
三、工作机制
(一)会议制度。
1?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全体会议由联席会议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常务召集人主持召开,联席会议全体成员出席;根据会议议题,可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参加。全体会议每半年至少召开一次,主要任务是:(1)传达国家及省有关招商引资工作的精神,安排部署半年或全年招商引资工作。(2)通报、分析招商引资工作进展情况,研究解决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审查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和重大活动安排计划等。(4)其他需要全体会议研究审议的问题。全体会议主汇报单位为联席会议办公室,其他参会单位可作补充汇报。
2?联席会议专题会议。专题会议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由联席会议召集人或召集人委托的常务召集人主持召开,根据会议议题,可通知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参加。主要任务是:根据联席会议的职责,协调解决全省招商引资工作中除需提请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审议以外的其他重要问题。专题会议根据会议研究的内容确定主汇报单位。专题会议议题由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送办公室筛选后,呈请会议召集人审定。
3?联席会议办公室主任会议。办公室主任会议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由办公室主任或副主任主持,根据会议议题通知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参加。主要任务是根据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协调落实有关工作事项。
提请全体会议和专题会议研究的书面材料,原则上应在会议召开前两天送参会单位。联席会议全体会议和做出重要决策的专题会议的会议纪要由会议召集人签发。联席会议不能议定或需省委、省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的其他重要问题,按程序提请省委、省人民政府审定。
(二)调查研究制度。
联席会议办公室要针对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联席会议提出需要调研的课题建议,由联席会议研究确定后,责成有关部门、单位和地方开展调研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根据招商引资工作需要,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提出具体意见,及时报送联席会议办公室。对调查研究中发现的特殊问题,要按照特事特办的原则,及时进行处理。
(三)督促检查制度。
由联席会议提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列入督办程序进行督促检查的事项是: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贯彻落实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招商引资工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的情况;省委、省人民政府有关会议审定事项的落实和办理情况;省委、省人民政府领导对招商引资工作的有关批示的落实和办理情况。
由联席会议责成办公室或有关部门进行督促检查的事项是:联席会议研究确定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联席会议有关会议研究确定的工作事项的落实和办理情况。
对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的紧急问题,可通过现场办公等形式,督促办理。对现场办公不能解决的,要明确主办部门或单位在限定的工作日内办理,主办部门或单位要将办理情况及时反馈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及时收集汇总督促检查情况,并向联席会议报告。原则上,联席会议每季度向成员单位和相关部门及单位通报一次督查情况。对工作完成好的予以表扬;对工作完成差的进行通报批评,并督促限期整改。
(四)信息联系制度。
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定期向联席会议办公室报送相关工作信息,对重大、紧急问题要及时报告。联席会议办公室要加强与各地、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及时了解情况,重大、紧急情况要及时向联席会议报告。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要指派一名处级干部担任联络员。联络员要切实履行职责,认真做好信息联系工作。
根据工作需要,由联席会议办公室会同省政府新闻办组织新闻媒体对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进展情况、重大招商引资活动等进行宣传报道,采取召开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及时通报招商引资工作中的重大决策和重要事项。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七月二十二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
关于进一步做好城乡特殊困难群众
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
一、救助对象:本区内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
二、救助程序
1、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住院治疗实行逐级转诊制。按就近就诊的原则,由患者或看护人申请,乡镇(街道)民政所审批的程序,到就近乡镇卫生院治疗。若因病情重大确需转诊到上级医院治疗的,须就治的卫生院开据转诊手续,乡镇(街道)民政所向区民政局申报并办理相关准入手续后,由民政所的工作人员陪护将病人转入区内定点医院治疗。
未报乡镇(街道)民政审批、区民政局申报办理相关准入手续的、自行到区内外治疗的、轻度病种按重大病种治疗的,其治疗费用由患者自行承担。医院到各地私拉私接病员挂账医治的,其治疗费用由治疗医院自行承担。
2、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实行住院救助制。贫困重试精神病患者无力支付住院期间医疗费用的,可由其亲属或监护人向当地民政所申请,乡镇(街道)民政所按救助程序向区民政局申报,经区民政局审核批准到定点精神病医疗机构治疗。首诊治疗期限为1-3个月。1-3个月后若病人需继续治疗,由患者的监护人持医院续医建议书等相关资料向区民政局提出继续救助申请,经区民政局审定批准后继续救治1-3个月。若因监管(护)人不积极配合医院做好病人的护理工作,造成病人无人护理,民政部门对其后续治疗不再救助。对精神病患者家庭有法定监护人且具有医治能力的和事先入住申报住院救助的,其住院治疗费用,经新农
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大病保险报销后,按《嘉陵区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予以救助。
三、求助标准
1、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住院医疗费用,实行医后救助。其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由乡镇(街道)预先垫支,待患者医疗终结出院后,按《嘉陵区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暂行办法》申报程序上报区民政局实行救助。
城镇“三无”人员、孤儿、农村五保对象危重病人需护理的,原则上由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五保对象的看护人或其亲友进行护理,对无亲无友人员由乡镇(街道)委派人同进行护理。护理费用由乡镇(街道)解决。
2、贫困重度精神病患者实行住院求助的医疗费用由治疗医院先垫支,区民政局与治疗医院一季度一结算。具体结算办法:从区民政局向定点治疗医院开据相关手续之日算起,除去医保(农保)报销的费用后,其政策范围内个人负担的合规医疗费用民政按50%的比例予以救助,余下部分由本人或监管(护)人自行承担。农村五保供养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贩自付部分由民政全部救助。
患者的护理工作由其监管(护)人具体负责,住院的生活、护理、交通等费用由其本人或监管(护)人自行负责。农村五保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孤儿住院的生活、护理、交通等费用在其本人的五保供养补助金、低保金、孤儿生活补助金中支付,不足部分由乡镇(街道)承担。
对在定点治疗医院挂床住院、过度医疗、乱检查、滥用药、不合理收费的,其住院期间所有医疗费用由患者或治疗医院全部承担。
第四篇:城乡社会救助工作
根据文件通知要求,我局涉及的民生保障工作主要是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面推进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一)、抗灾救灾工作情况。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灾害应急体系,完成了《**县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修订(草案),落实了救灾工作分级管理,救灾款分级负担责任制,规范了部门预案的衔接工作
。二是及时下拨救灾款物。上半年我县遭受了风雹灾害,农作物橡胶、玉米、茶叶等受灾面积达1183公倾,成灾590公倾,绝收30公顷,受灾人口51835人,因灾倒塌房屋3间,损坏房屋1342间,直接经济损失3725万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515万元。灾情发生后,及时下拨救灾款物,解决灾民的实际问题。上半年,拨付救灾救济款191万元,其中:用于民房恢复建设资金133万元,用于灾区和困难群众生活救济58万元,救济人口3640人次;为受灾群众、困难群众发放棉被650床、衣物2500件,救济人数1350人次;受灾群众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继续做好民房保险工作,完成了《**县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协议》签订工作任务。1—7月份农村居民住房保险共理赔农户292户,理赔金150075元。
(二)、扩大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覆盖面。严格把关救助范围和救助程序,扩大贫困群众救助面,搞好与新型合作医疗的衔接工作。1-7月份,共发放城乡医疗救助金221.05万元,其中救助城市贫困群众53人,发放城市医疗救助金16万;救助农村贫困群众357人,发放农村医疗救助金73.61万元;为农村五保对象和农村低保对象缴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65722人,每人每年20元,共支付参合金131.44元。
(三)、城市低保工作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认真落实了低保工作实施细则,严格按照申请、审核、审批、张榜公示的程序,科学操作,规范管理。实行集体审批,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实现了动态管理,有升降,有进出,让困难群众真正享受低保政策。1—7月份,我县共纳入城市低保救助人员达7620户(次),18174人(次),发放城市低保救助金329.26万元。使城市贫困居民得及时救助,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四)、农村低保工作情况。实施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高度重视解决“三农”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对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以及州委、州政府对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要求,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农村低保工作,把农村社会救助工作作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县人民政府2007年9月13日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并成立了**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领导小组,县民政局是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职能部门,根据职责权限,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实施和日常事务管理工作。于 2007年正式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以规范管理,健全组织,明确责任为目标,积极探索,努力工作,建立健全制度,严把关口,规范运行,将特困农村居民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畴,截止2009年6月,全县累计发放保障金达2000.1万元,保障对象从民政救济对象、特困居民扩大到年人均纯收入低于720元的所有农村居民,覆盖了所有收入低于全县保障标准的农村居民。根据我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条件等实际情况,按照不低于每人每年720元的绝对贫困标准确定,人均补助水平不低于每月30元。保障标准确定后,按照差额补助的方法,结合农村家庭收入的实际,分为一类每人每月40元,二类每人每月30元,三类每人每月20元,经核实一类 4465 人,二类 3825人,三类 4467 人。其中243人新增五保供养对象纳入农村低保。加大农村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和监督力度,对上报的低保名单进行严格审核,并组织人员深入各乡(镇)进行调研检查工作。纠正了在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基本上做到了应保的一户不漏,不该保的一律不保的原则,使上半年的农村低保工作稳步推进。1-7月份全县共纳入农村低保救助的农村贫困群众达9665户2万人(包括全县12个克木人村寨326户838人克木人纳入了农村低保),发放农村低保金600万元。发放农村低保一次性生活补贴费7918户2万人次,发放金额128.95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切实保障了农村特困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
(五)、进一步落实了农村五保供养救助政策。1-7月份全县共有五保户435人,其中:集中供养18人,分散供养417人。供养标准每人每年不低于800元,全部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加强敬老院建设工作,认真做好敬老院“三年规划”和“十一五”规划,今年新建农村敬老院工程两个,其中:**镇敬老院投资350万元,勐捧镇敬老院投资150万元。目前已完
成填土方、挡墙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其次加强了勐仑、易武敬老院的内部管理,规范了卫生、饮食、医疗等服务,使集中供养的老年人得到较好的服务。
(六)、加大优抚对象的救助工作。严格执行标准,及时发放各种抚恤金,1-7月份,解决在乡老复退军人“三难”(生活难、住房难、看病难)经费1.3万元;发放义务兵优待金22.6万元;“三
属”定补2.09万元;发放伤残抚恤金8.79万元;发放在乡老复退军人定补2.84万元;春节慰问军烈属6.51万元;发放两参人员生活补助金47.86万元。认真解决了下岗失业的老复退军人的生活问题。我们对生活困难的重点优抚对象、复退军人纳入了城乡低保范围,患病困难的复退军人给予医疗救助。
(七)、老龄工作开展情况
认真贯彻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老年人办理老年优待证674本。其中免费办证353本,截止2009年6月全县持有老年证人数已达3146人。上半年申报10个老年活动项目和1个百村建设项目。认真落实80周岁以上老年人补助工作,通过认真核查统计,截止6月应享受补助的老年人80-99周岁达1298人,100岁以上14人。全县应享受老年人健康补贴达1312人,比去年增加237人。共需发放老年人健康补贴金663000元。
(八)、流浪乞讨、生活无着人员救助情况:救助生活无着人员36人次,救助金达3万元。
(九)、扶贫挂钩工作开展情况。按期完成尚勇镇南欠村(克木人)62户安居工程项目,投入资金100万元。
二、为加快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救助面,我们主要做法。
1、认真学习和宣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及《云南省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规程》,为了做好城市贫困人口的工作,县政府于1999年制定出台了《**县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办法》,2007年制定出台了《**县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操作规程》,工作开展以来,采取了不同形式进行宣传,可以说做到了家喻户晓,使城乡贫困最低生活保障政策得到较好的落实。
2、严格城乡贫困居民对象申报、审批关,采取听、看、访、查、算的方式入户调查。严格规范城市贫困低保申请、审核、审批、评议、公示等程序,实现了操作程序规范化;坚持个人申请,并对申请家庭进行入户调查,经过民主评议,符合条件的家庭,在辖区内进行张榜公布为意见榜,对征求意见榜无疑的填写申请表,上报民政局审批,对证明材料不齐全或有疑问的家庭,重新入户调查后再予审批,再次进行张榜公布为兑现榜,公开了申报、审批程序。做到申请低保要评议,日常核查要评议,退出低保要评议,使评议工作贯穿在低保管理审批的各个环节,在“阳光政策”下操作,增加低保工作的透明度。在核算家庭收入时一律按实际收入计算,不计算虚拟收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保障其基本生活。
3、坚持动态管理的原则,城乡贫困人口实现应保尽保
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实行按季审核、按月发放,实行动态管理,跟踪调查,审核采取入户调查的方式,是整个低保审批过程的重要环节,是对已保对象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动态管理的一个手段。在对低保对象分类管理时,我们采取低保对象一类、二类、三类动态管理,即:一类是老、弱、病、残、憨、傻、痴、呆等人员,二类是下岗失业人员中年龄偏大、身体差,经常患病住院的人员;三类是比较年轻,有就业能力的下岗失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一类、二类属于长期施保对象,采取定期走访的方式管理,三类人员属动态管理对象,变动较大,采取信息反馈制度,每季度需要提出续保申请,季度入户调查,及时掌握情况 ,及时变更;杜绝“关系保”、“人情保”,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4、严把“城乡低保”资金发放关
为了进一步加强城乡贫困居民低保资金的管理,减少低保发放中间环节,提高工作效率,按时足额发放,专户运行封闭管理,形成民政、财政一体发放程序,按照《**县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工作方案》进行操作,城市贫困居民低保金当月下拨当月核销,农村低保半年发一次,严格审查审批程序,专款专用,保证低保金按时发放到低保对象手中。
5、对城市贫困居民临时救助工作情况
2008年以来,由于肉食价格上涨,我县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的指示精神,关心好城镇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组织人力、物力看望城镇困难群众家庭,及时采取临时救助的办法,先后两次下拨资金328678元,第一次按分类救助,六类人员662人,每月每人17元,发放救助金78778元,其它人员1704人,每月每人15元,发放救助金178920元;第二次每月每人10元,发放救助金70980元。县人民政府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也拿出来50万元进行临时救助,采取食物和货币相结合的救助办法,发放大米18775公斤,油749瓶,资金 260190元,共2366人得到临时救助。这次由于肉食价格上涨临时救助,全县发放临时救助金共828678元,有效地解决了物价上涨给城镇困难家庭生活带来的困难,稳定了民心,今年又建立城市贫困低保家庭廉租住房,共解决城市贫困居民住房困难48户。有效的解决了城市贫困居民的困难的实际问题,使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三、当前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面临的实际问题
(一)居民收入核定难。当前的个体私营企业雇员和灵活就业占了就业市场的大部分,工作极不稳定,而且这一部分的劳动合同签订率是最低的,核实居民收入的准确依据少;少数单位、企业不愿提供本职工的真实收入情况,部分人也不愿透露自己的真实收入和财产状况,而低保工作者无权强制进行收入和财产状况调查;另外现有的政策对低保户的界定不严格,有较大的模糊性。
(二)低保对象“混”低保的思想较重。由于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下降,部分改制职工心理不平衡,思想消极和偏激,认为“四处奔劳,不如坐吃低保”,贪图不劳而获,嫌弃累、脏、差的工作,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有的对低保存在“不要白不要”的心理,愿进不愿出。
(三)人员编制紧张。我县共有4个社区居委会每个社区5人。十个乡镇,每个乡镇只有一名民政助理员具体从事低保业务工作,同时还兼管其他民政工作,有的民政助理员还兼任出纳、统计、计生等非民政工作。每个社区居委会虽设有从事低保的工作人员,但也都不是“专职”,4个农场也没有配备专职低保工作人员,由于人员紧张,对低保对象无法过细了解,在工作中难免有一些不规范的问题存在。严重影响了低保工作的正常进行。
四、今后对城乡贫困人口的管理,我们主要采取以下措施和对策
从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从业人员情况、家庭收入状况和致贫原因的分析情况看,贫困原因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的办法也不能完全相同,应该因户制定进行解决。
(一)加强再就业管理,实现充分的就业形势。
一是加强就业培训管理,专门成立为城市贫困居民就业服务机构,实行无偿培训、无偿安排就业,并实行跟踪管理。充分利用劳动就业职能部门的平台,组织有劳动能力的城乡贫困居民低保对象进行劳动技能培训,根据贫困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身体状况的不同,根据市场需要,因人而异地开展多类别多形式的培训,努力提高广大城市贫困居民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专家咨询等方式,向贫困居民传授实用科技知识,市场经济知识,营销管理知识和名特优产品的种养殖业和加工操作技术,把新的成果、新的技术、市场信息及时传递给贫困人员,以取得最佳的科技效益。提高其市场竞争力。二是要拓宽就业渠道,加大贫困人口劳务输出工作的力度。根据城乡贫困居民低保群体的实际情况,建成一套便民、高效、务实的就业管理制度,为城市贫困低保对象自主创业提供资金支持。扩大社会服务领域,丰富服务内容,增加服务设施,通过兴办家政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便民利民服务网点等有市场需求的服务项目,为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广开就业门路。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对积极参加劳动、自食其力的城市贫困居民低保对象给予优惠政策。对贫困对象短期内(可定为半年或一个季度)的劳动收入可不计算为其家庭收入,在此期间允许其继续享受低保;对一些长期从事险、累、脏等工作的,减半计算其收入,在此基础上符合低保条件的,仍可享受低保。
(二)完善城市贫困人口制度,形成详备的制度体系。
一是科学制定贫困低保标准。按照“最低”和“保障”相结合的原则,根据我县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发展不断提升低保标准。充分考虑家庭的结构性效应,对贫困家庭的救助不能随家庭成员的增加而简单地增长。二是合理设定限制性措施。有劳动能力的城市贫困对象,如果在一年内累计放弃三次由政府部门或公益性职介机构提供的就业机会,则取消其享受低保的资格。遵循“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规定有劳动能力的低保户无特殊原因必须参加社区组织的公益活动,对无故不参与者,可扣发一定的低保金。
三是不断完善社会化救助体系,城市贫困居民中因病、因灾、残疾等因素致贫的贫困户占一定的比重,这部分贫困户不是通过帮扶就可以走出贫困的,这些贫困户需要通过完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其过上正常水平的生活。主要着于完善贫困人口养老保障制度、医疗大病保险制度以及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等。在各种保险上,对贫困户应有政策倾斜,可以采用政府财政、保险单位、社会募捐、贫困居民共同出资的方式解决。在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后,城市贫困人口的专项救助以及与之相配套的有关优惠政策,如以大病救助为重点的医疗救助,针对贫困家庭子女就学问题实行教育救助,低保户的住房政策等以低保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在逐步建立和完善。
(三)规范动态管理,完善能进能出的管理机制。
一是规范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工作环节。继续完善目前由个人申请,居委会入户调查为重点,坚持低保工作责任追究制度,坚持低保群众监督制度,公开低保政策,同时公开举报单位和举报电话,坚持低保的动态管理制度,建立贫困人口户实名档案管理制度和低保对象分类管理制度,将贫困对象分为长期保障对象,相对固定的保障对象和不固定的保障对象,所化分的三类采取不同的动态管理方式。居民代表会议评定,张榜公布,县民政局核实审批的制度。要依靠和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尤其是居民小组长和楼幢长的力量,建成一支信息灵通、反应快捷的群众义务服务队。要在居委会形成一套完整的评定低保的工作流程:居民提出申请,居民代表(居民小组长、楼幢长为主)讨论确定,居委会工作人员及居民代表入户调查核实,社区居民大会表决,对可享受低保的人员在社区张榜公示,上报居委会,真正形成低保对象情况有变化,真正做到该保的一个不漏,不该保的一个不保。
二是城乡贫困居民纳入城市医疗救助,孩子上学困难的给予临时生活救助解决。三是建立全县城乡贫困人口的信息管理平台。加强贫困人口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尽快建立计算机管理网络,提高办事效率。
四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采取扶贫与扶志相结合的方法,重在扶志。不断创新社区思想道德教育方式,重点培养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的自尊、自立、自强、自信意识和诚信意识,鼓励和支持他们自谋职业,自主创业,早日摆脱贫困。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严格按照城乡低保程序操作,全面提高城乡贫困人口管理水平,推进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使城乡贫困群体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同时,要建立城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公开透明、管理科学、监督严格的体系,在工作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及时总结经验;紧紧围绕党的“十七大”提出的解决民生问题出发,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城市贫困人口的扶助,加快扶助力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经济建设做出贡献。
第五篇: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关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
汇 报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辖19个乡镇,***个城区街道办事处,****个行政村,其中贫困村87个,11个社区居委会,总人口****人,其中农业人口*****人,人均纯收入****元。截至目前,我县共有城乡低保户10363户,21365人,其中:农村7195户,14135人。城镇3168户,7230人;城乡医疗救助对象4273人,其中:农村2827人,城镇 1446人;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人员3805户,4343人,其中:农村3693户,4178 人,城镇112户,165人。为使这些特困群体得到有效的救助,我们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平安和谐平泉的要求,从解决城乡困难群众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入手,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救助的原则,扎实有效地开展以救灾救济、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农村五保供养、城乡特困群体全面救助为主体的五大救助体系建设工作,取得一定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主要做法
(一)扎实开展救灾救济工作,解决灾民生活难。今年我县19个乡镇不同程度地遭受了严重的干旱和低温冷冻灾害,加上局部地区的风雹灾害,粮食减产五成以上,农民减收。受灾人口35.8万人,农作物受灾面积3.45万公顷,农业直接经济损失2.8亿元。为摸清灾情底数,我们逐村、逐地块地进行了查灾、验灾,乡镇都建立了《灾民档案》和《冬令需救济人口台帐》,作为救灾救济的依据。县委、县政府虽然采取了增加自然灾害救济费数量、调整种植结构、劳务输出等形式,积极组织全县干部、群众进行生产自救,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但由于灾害损失较重,全县冬令、春荒缺粮人口将达到17.4万人,冬令、春荒共需救灾粮9650.7吨(折口粮救灾款近千万元),救灾工作压力仍然较大。为做好大灾之年的救灾救济工作,我县各乡镇都根据各自财力状况和救灾资金需要,增加了必要的自然灾害救济资金。在救灾款上严格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由乡镇将救灾款(粮)直接发放到最困难灾民和特困户手中,确保灾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二)扎实推进城乡低保工作,解决特困群体生活难。我县农村低保工作于2005年第四季度开始试点并顺利实施,但从运行情况看还存在着保障面小,保障标准较低等问题,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水平差距较大。2006年,为切实解决农村特困群体的生活困难,县政府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增加农村低保预算177.5万元,使农村低保标准由人均最低****元,提高到最低***元。城镇低保在实现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上半年以清理整顿城镇低保对象为工作重点,克 服了由于保障面大而带来的任务艰巨、难度较大等困难,逐家逐户地进行了排查,注销了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不符合条件的低保对象,共注销320户,1100 人,缓解了社会矛盾,促进了城镇低保健康发展。截至目前,我县城镇低保金发放至10月份,共发放资金347.8万元;农村低保金发放至第三季度,共发放资金129.8万元;
(三)进一步完善城乡医疗救助工作,解决特困群体就医难。
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通过2005年的试点,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支持,总结了一些经验,但从运行情况看也发现了救助深度和广度不够,救助形式单一,资金不足等问题,致使一些无自救能力的重大疾病患者家庭和因非重大疾病致贫或返贫的特困家庭不能实施有效的救助。今年,我们在增加财政预算的前提下,重点抓了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使城乡特困群体救助范围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转化。对于常年特困户和五保户(城镇三无户),根据具体情况,适当增加救助比例。个别确实无力治疗的,实行了先预借救助资金,治疗后核销救助。通过实施全面救助,分类救助,重点救助,我县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目前,农村医疗救助发放医疗救助金65万元,救助317人;城镇医疗救助发放12万元,救助47人。
(四)认真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为五保对象解“三难”。
我县现有农业人口*****人,五保供养对象3693户,4178人,占农业人口11‰,其中:集中供养的人数231人,集中供养率5.5%。分散供养3947人,分散供养率94.5%。城镇三无户112户,165人。为贯彻落实《农村五保供养工作条例》,今年,我县在乡村两级调查摸底的前提下,采取本人申请、村民代表民主评议、村委会审查、乡镇政府审核、县民政局审批等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使农村符合五保供养条件的对象达到了应保尽保,并发放了《农村五保供养证》。为整合资源,提高敬老院管理水平和院民生活水平,解决城镇三无户的住房难、生活难、就医难等困难,我们确定了县、乡两级投入,县民政统一管理,按规范化运作的农村养老、敬老的新模式,逐步撤消19个乡镇敬老院,建立5个中心敬老院和1个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中心,到“十一五”未,五保集中供养率(城镇三无户)达到50%。今年,我县投资55万元,完成了平泉中心敬老院和道虎沟中心敬老院的改建任务,使四乡三镇81名院民入住了宽敞明亮、环境卫生、有洗浴、取暖、娱乐条件的中心敬老院。提高五保户的生活水平,使之与当地群众的一般生活相适应,今年,我县分散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集中供养五保标准将按年****元执行。
二、几点体会
(一)完善救助领导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落实提供组织保障
为切实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领导,落实责任,确保必要的资金投入,扎实推进各项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动员全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参与和支持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我县加强了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充实了城乡低保、城乡医疗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工作领导小组,各种领导组织都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县四大班子主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负责全县社会救助工作的领导、组织、协调、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到实处。为加强社会救助组织网络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救助管理水平,各乡镇、街道及城镇社区和农村村委会也都相应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组织,真正为特困群体办好事,办实事。
(二)完善救助政策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为确保各项救助政策落实到位,确保各类救助对象得到应有的救助,因地制宜,科学救助,我们先后制定和完善了社会救助的各项政策,出台了《****县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施细则》、《****实施农村特困群体医疗救助暂行办法》、《*****城镇特困居民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暂行办法》、《****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和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实施办法》、《城乡医疗救助操作规程》、《*****对城乡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若干意见》等规范化的文件,使社会救助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三)完善救助筹资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实施提供资金保障
我县属国家级贫困县,城乡因灾、因病致贫的特困户,常年特困户,五保对象较多,现在,共有城镇低保人口****人,城镇医疗救助人口1446 人,五保对象4178人。在上级专项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为完成社会救助任务,我们加强和完善了筹资体系建设,一是加大专项资金的跑办力度,争取上级扶持。二是切实加大县本级社会救助经费的投入和管理。加大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将社会救助所需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各项社会救助资金的落实。2006年我县共列城乡低保资金****万元,城乡医疗救助资金70万元。三是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城乡社会救助事业。在全社会大力弘扬中华民族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开展面向城乡困难群众的捐赠和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四是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为社会救助提供捐赠、资助,并全部用于社会救助。五是各项救助标准将随着县财政收入的增加同步增长。六是要切实加强社会救助资金管理,加强财政和审计监督,努力提高社会救助资金的使用效益。
(四)完善救助工作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的开展提供制度保障
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社会救助的申请、审核、审批和资金发放管理程序,接受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监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二是为防止社会救助资金被截留、挤占、挪用等现象的发生,今年,我县城乡低保金全部实现了银行化发放。三是建立了目标明确,形式有别,层次分明的社会救助体系框架,与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着眼于社会救助的稳定性和长效性,使各类救助对象都能及时得到相应的社会救助。四是加强各部门之间的联系,使各种救助政策形成合力,对特困群体实施全面救助。五是建立了财政、审计、全社会监督、制约机制,严肃纪律,依法行政。六是新闻单位加强了有关宣传报道,努力营造了人人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完善救助监督体系建设,为各项救助政策运行健全制约机制
一是社会监督。各种社会救助对象的确定,我们都严格遵守“三公开”制度,严禁关系保、人情保、弄虚作假等现象的发生,实现公开、公正、公平目标。二是财政监督。我们各种社会救助资金都是按各类救助对象的花名向财政部门申请,县财政部门审查无误后,签署意见,报政府主管领导和财政领导审批后下拨,确保资金足额发放。三是审计监 督。县审计部门定期采取查账、入户抽查等手段,每年都对各类救助资金进行跟踪审查,确保救助对象的真实性,保证救助效果合规、合法。
三、城乡社会救助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监督不够
由于城乡社会救助工作的保障面较广,救助政策较多,广大群众不能全面了解各种救助政策,公开形式较单一,致使在救助队伍中还存在着不符合条件的救助对象,社会监督面较窄。
(二)保障资金紧缺
今年,我县各项救助工作运行较好,各项救助资金支出发放情况也比较顺利,但受财政状况的影响,到今年年底各项救助资金全部发放完毕尚存资金缺口230万元,其中城镇低保180万元,城乡医疗救助50万元,需上级支持。
(三)社会救助面较窄
城乡低保由于保障标准相对较低,只解决了部分无收入特困群体的温饱问题,对于因灾、因病、子女上学等致贫的特困户尚没有纳入保障范围。城乡医疗救助正在由重大疾病救助向以重大疾病为主、以常见病和慢性病为辅的全面救助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