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汤恩佳博士演讲稿---儒商精神是战胜金融危机的武器
儒商精神是战胜金融海啸的武器
—-山东青岛
“构建和谐社会.弘扬中华文化”第二届企业家论坛上的讲演
孔教学院院长 汤恩佳博士
孔历二五五九年 2009年5月1日晚
尊敬的各位企业家、各位朋友:
孔子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无所不包,就是面对当前的金融海啸,我们也可从孔子的思想找到曙光和出路。金融海啸使全世界经济陷入大衰退,中国经济自不能「独善其身」。企业经济和人民生活一下子困难起来。面对如此逆境,更要以仁为本,以信为先,以义为重,不义之利,分毫不取。孔子鼓励大家说:「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这就告诫我们,君子安守穷困,但小人遇到穷困时就会胡作非为了。所谓「时穷节乃现」。今日就是许多人要选择做小人抑或做君子的时刻。
金融海啸等灾难的出现,其实是西方的教育文化和经济制度出了问题。他们只着重眼前利益,因而才有不同的衍生工具及财务杠杆(Financial derivative and leverage),以人类的贪婪为引饵,不断侵蚀金融市场,过度借贷及疯狂消费导致很多百多年老店、大企业在短短的日子里,相继负债、倒闭,或由政府接管,损失不可估计。反观儒家文化圈内的亚洲国家,大多数能够依循中庸之道,明白「君子达己达人,立己立人」的观念。因此损失就比较少。这实实在在证明了孔儒思想的中庸之道对经济稳定的重要性。
本人被人称为“汤三儒”,儒商、儒学、儒家集于一身。长期从事商业活动,同时,研究并弘扬孔子儒学,在全世界推动孔子儒学的复兴运动,所以,我很高兴接受别人给我的这个雅号。我读了九年私
塾和二年学堂,没有上过大学。但我从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导,用儒家的智慧经营,用自己的亲身体会证明了儒家思想的伟大。业界虽强手如林,更有不少人受过大学教育,虽面对激烈的竞争,最后我是成功者。本人从十五岁开始学师,十九岁独立谋生,经多年刻苦经营,企业规模日益扩大。每次报纸记者访问时都称我为香港“染料大王”。
本人一向遵循“生财有道”的原则,反对不择手段攫取不义之财。我把孔子的名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作为自已的座右铭,并且亲自将之书写成匾额,赠送给香港的廉政公署,以支持肃贪倡廉的正义行动。自担任香港孔教学院院长之后,撰写了近六百七十篇学术论文及演讲稿,出版了《汤恩佳尊孔之旅环球演讲集》(十六卷本)及《孔学论集》,初步形成了独特的现代孔子儒学的理论体系。廿多年来,每年孔圣诞辰,都由我主持并出资举办 “孔圣诞环球庆祝大典”,邀请世界各地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儒商数百人前来参加。本人曾在香港孔教学院院长宣誓就职典礼上,提出了要在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重新点燃孔圣之火的豪言壮语。从此,在孔教学院一众同仁的大力推动下,一场气势磅礴以孔教儒学为主轴的群众性文化复兴活动便在神州大地展开了。
下面,我们就根据儒家的精神理念,结合金融海啸这一现实问题,今次本人谈谈我从事商业的个人体会。
一、仁者爱人
“仁者爱人”,是孔子关于“仁”的最本质的概括。施仁政就必须“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孔子认为“修己”是手段,“安人”才是目的。儒商精神要求现代企业应该把公众当作自己服务的对象,将公众利益作为公司发展的前提,作为决策的依据。“仁者爱人”精神在经济活动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儒商要有自尊自爱的精神。扬雄说:“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自爱,仁之至也 ;自敬,礼之至也。未有不自爱敬,而人爱敬之者也。”自尊自爱是关爱他人的必要前提。其次,儒商的“仁道”,表现为向外产生利国利民的作用。仅仅有自爱是不行的,因为,仁的品德是内在于人性中的,而发用的方向则是指向外的。董仲舒说:“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予为仁。”仁爱的本质就决定了仁爱必然要得到无限的扩大,达到孟子说的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儒商在自己经营的过程中,给人们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和发展的机会,关心自己的员工,自己经营有所获时,又拿出一部分来回报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赞助文化教育事业,这就真正体现了“仁者爱人”的精神。再次,儒商还应将仁爱之心推向宇宙万象万物,达到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儒商还应对所有的生命负责,不能为了经济利益而毁灭地球上的众多生物,破坏地球环境。儒商应当成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典范。
儒家有句名言:“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生财要取之有道,“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生财”是实现“仁”的事业的手段,通过他们以财行仁的活动而得民心,故曰“以财发身”,这其中就体现了儒商精神;不仁者见利忘义,损人利己,为富不仁,他们把“生财”作为最终目的。儒商“以财发身”,是仁者,他们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对社会发展有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抱负和忧患意识。
二、以义制利
“趋利避害”,乃人之本能。企业从事经济活动,是以取利为主要目的。每个企业追求利润,才能推动社会的经济发展。但是,如果只
把利润作为唯一追求的目标,而不讲社会责任,不讲道德义务,不讲社会效益,就出现孔子所讲的“小人喻于利”的情况,甚至发展到不择手段地拼命赚钱,弄虚作假,欺蒙拐骗,轻者使顾客背离,企业无法生存下去,重则触犯国家法律,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一个企业家必须明白,追求利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每时每刻都以“义”的标准去衡量,符合“义”的利就去获取,不符合“义”的利,就必须舍去。
孔子主张:“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将正义作为君子的最高行为标准。有人把儒家说成祇要义不要利,而商人祇要利不要义,互不兼容,这完全是一种误解。求利的手段必须正当,追求利必须合乎义,即合乎社会公认的道德准则。儒家有“以义为利”的观点,在这种思想中,儒家所讲的利,不是狭义的利而是广义的利,不仅仅是指金钱财富的利,也指精神之利、仁义之利、道德之利、荣辱之利;不仅仅指眼前的利,而且指长远的利和整体的利。所以,从广义的角度上讲,义已成为利的重要构成部分。
儒家的“以义制利”将这两者很好地统一起来。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应该把“义”放在首位。儒家不是无视利,不去考虑利益问题,而是在符合“义”的前提下去获取利。在符合“义”的前提下获取利,可以做到义利兼得,甚至可以成为圣贤。
当代企业的一切决策和行为,是在关注公众利益的基础上争取自身利益。在为自身争取利益的同时,必须首先“利他”,以“利他”的方式实现“利己”,达到“利他”和“利己”的和谐统一。让人先得益,最后自己得益,这种互惠互利的原则正是儒家“以义取利”精神的体现。如果不顾公众利益,而为自身利益不尊重甚至损害他人的利益,就毫无“义”、“利”可言。儒家的义利观与现代商务中的“互惠互利”原则是完全吻合的。现代商务提出了“互惠互利”以及“与
公众对象一同发展”的原则,强调公司利益与公众利益的平衡协调,根据双方利益的共同点建立真诚合作的关系,这正是儒家的义利观在现代商务中的应用和发展。
三、诚实守信
诚,是做人的根本。大儒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通书.诚下》)信,则是人的立身之本。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诚是真诚、诚实、虔诚之意,而信则是信用、信誉、守信之意。诚信,可以使我们的道德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言行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的人际关系保持其真实性,可以使我们所创造的价值保持其真实性。
在人际关系中,只有以诚相待,才能感动他人,以真心换得真心,以真情换得真情,自己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信任。自己的事业得到众多的人帮助,就能走向兴旺发达。个人讲诚信,人们就会称赞他,尊重他,亲近他,信任他,他在社会上才有立足之地;政府讲诚信,人民就会拥护它,支持它,爱戴它,国家才会长治久安。公司讲诚信,客户才会信任它,公司才会有信誉,才能同客户保持长期的关系,立于不败之地。
四、以人为本
儒家的核心思想就是“以人为本”。在宇宙万物中,人是万物之灵,人是宇宙生命精神的集中体现者。孔子极为重视人的现实生活,认为人活在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愿望和欲求。问题在于,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获得富贵,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避开贫贱。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如果一个管理者高高在上,自以为是,那么,他就丧失广大员工对他的支持。唐太宗李世民深刻领会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在企业经营管理中,企业家一定要尊重人,体谅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员工的利益出发,站在员工的角度考虑问题,满足员工的正当要求,解决员工实际中的困难,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就是人本主义精神在企业文化中的真实体现。
金融海啸之发生,主要就是金融机构违背「以人为本」的经营宗旨,把客户当成了「宰割」对象,使众多不该贷款买房的人最终没能留在自己的房子中,使众多购买债券的人,尤其以自己的养老金购买的人失去了生活保障,最终也使银行走向倒闭。
以人为本,不是以人的欲望为本,而是以人类的生存为本,以人类的幸福为本。应当倡导儒家的「天人合一」的俭朴自然的生活模式。
五、以德为重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必须管理好自己,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才能有效地管理家庭、企业乃至国家。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管理者的品行端正,这是政令畅行的必要条件。要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精神,让他们诚心诚意地为企业作贡献,必须做到“以德服人”。关心、爱护、尊敬员工,以自己的道德作风感化他人,行“修已”之实,才能达到“安人”之效。另一方面,为了企业的健康发展,除了提高员工的业务水平之外,还要重视员工的道德修养,以儒家的“仁”、“义”、“和”、“诚”、“信”、“忠”等道德原则教导员工,使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各尽其责,整个企业才具有竞争力。
温家宝总理今年2月2日在英国剑桥大学发表题为《用发展眼光看中国》演讲,当中他提到道德缺失是导致此次金融海啸的一个深层次原因。他说「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共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丧失道德底线,是指经济人出于自利本性,利用信息不对称,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利益时做出不利于其它经济人的行动。温家宝总理演讲时,强调应付目前的金融海啸,必须高度重视道德。他说:「道德是世界上最伟大的,道德的光芒甚至比阳光还要灿烂。」我本人及孔教同仁都非常认同这一点,我们努力弘扬儒家文化,就是要让道德的光芒照亮人心,照亮世界。当全人类都懂得「取财有道」的时候,整个地球村的经济,便能健康发展,人类生活就可早日迈向幸福了!
六、以和为贵
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在社会整体中确立个人的价值,强调培养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使命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倡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正是在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这一大前提下,才会有团结与协作的团队精神。重视和谐,可以说是儒家的一个重要的传统。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也说“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发挥团队精神,处理好个人与整体的关系,协调社会关系,减少人际关系冲突。一个企业内部和谐融洽,同心协力,上下一致,在这种情况下,“和”就是一种凝聚力、向心力;一个企业对外与社会公众、与顾客和谐相处,就能“和气生财”,在这种情况下,“和”就成了一种竞争力。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表明儒家不提倡盲目的无原则的“和”,而是倡导在各自保持其个性的前提下的和谐,倡导在坚持原则的条件下的和谐,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建立相互协作的关系。
如果全世界人民遵守孔子儒家的伦理道德,就不会发生金融海啸。即使发生了金融海啸,世界人民按照孔子儒家的教导,也能及早走出金融海啸的困境。
去年6月20日至28日,本人应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及六个单位的邀请访问日本。在拜访福田康夫时,本人郑重提出:西方十分重视亨廷顿教授提出的文明冲突论,所以我们亚洲必须弘扬孔子思想以作平衡点。因此建议以中国(包括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十个国家为核心,共同建设儒教文明圈;儒教文明圈内国家每年联合轮流祭孔。本人的建议,立即得到了日本前首相及六十多名日本各界重要人士的签名支持。
本人坚信孔子儒家思想有六大主要功能:
一、能促进世界和平;
二、能提升全人类道德素质;
三、能与世界多元文化共存共荣;
四、是中国56个民族、13亿人民的精神轴心;
五、能促进中国和平统一;
六、能达致与世界各宗教文化平起平坐。
香港孔教学院已经向特区政府申请定万世师表孔圣诞日(夏历八月廿七日)为教师节公众假期,我们恳请在座各位给予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如同心同德表示赞成,则请热烈鼓掌。
谢谢各位,并祝各位事业进步,身心康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