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研究述论
国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研究述论
2014-07-01来源: 杜鸿林 王其辉
西方学界特别是政治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实践和理论保持着持久不衰的热度,出版发表的论著文章甚多。由于西方学者的政治立场、学术派别、理论操守的差异,他们对我党执政的事实、执政的绩效、执政的挑战、执政的前景等作出了迥异多样的研析和阐发,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他们之间就有着尖锐的对立分歧。
一、关于中共执政理念
执政理念是执政文化的核心。在中共执政理念问题上一些西方学者达成若干基本共识。
务实治国理念。美国著名的中国问题专家林培瑞(PeryLink)教授、季北慈(BatesGil)教授认为,由于中国的现任领导人具备务实的态度,因而相对来说,这个执政党是比较成功的;德国学者托马斯•海贝勒(Thomas Heberer)也曾论述说,“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制,正逐步从‘转型、巩固’,进入‘适应的阶段’。从而表现出了实用主义逐步取代意识形态的特征”[1]。新加坡学者林住君认为,贯穿中国走特色之路的精神,其实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响亮的口号覆盖了古今中外任何发展模式的经验和优点,而又可不受任何既定思想理论或意识形态的束缚。
持久发展经济理念。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已经认识到,江泽民所做的政治报告将为十六大后更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发展定下了基调。即中国将继续以“经济工作、经济建设”为重点,通过经济成就来巩固社会和政局的稳定与繁荣。西方学者把这条路线概括为“政治渐变,经济优先”。林培瑞教授、季北慈教授等认为,近年来,中国共产党政权的合法性从中国民众的支持度上得到了证明,而中国经济的不俗表现是中国共产党赢得公众支持的关键。中国执政党通过成功地推进中国的社会经济转型,维持了社会的稳定,提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知名中国问题专家大卫•沙姆鲍尔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中国共产党在过去60年里表现得相当不错。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通过振兴经济,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获得了民意的支持,证明了它的合法性,很好地保护了国家利益,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民主建政理念。海外学者认为,增强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政权的有效方式。中国共产党正在加强民主与法治的制度建设,通过改革行政管理体制,逐步从统治向治理转型。托马斯•海贝勒认为,中国共产党已经从一个阶级的政党发展成为一个人民的政党;在意识形态上,政府的目标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共产主义”,而是一个不太遥远的“和谐社会”,政权的合法性不再基于意识形态之上,而是基于建立社会主义民主等的承诺[1]。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经济社会学家万尼•阿瑞基(Giovanni Arighi),在他2007年出版的《亚当•斯密在北京:21世纪的谱系》一书中,对中国的发展模式进行了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世界政治经济历史分析,认为:中国的崛起象征着一个契机,一个摆脱迄今为止的、以压迫和剥削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契机。
科学发展理念。针对科学发展观提出的背景,俄罗斯学者季塔连科指出,中国共产党是在充分考虑到本民族的传统因素的基础之上,基于对传统、现实和未来的前瞻,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执政思路。采取这一执政思路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将以实现共同发展、互利双赢的目标为己任。有的外国学者认为,中国强调的是发展的人民性,而不是特权的阶层性,如果说“华盛顿共识”的目的是帮助银行家、金融家,那么“北京共识”的目标,则是要帮助更多的普通人,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此外,在看待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意义方面,有学者认为: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
二、关于中共执政的“主义”之分
“新权威主义”论。1986年美国学者邹谠(Tang Tsou)发表文章,用“集权主义”来概括当代中国的改革思路;凯尼思•莱布丝尔(KennethLieberhal)和迈克尔•奥克森伯格(Michel Ok-senberg)t用“分化的权威主义”来形容中国的政治观念;爱德温•A.温克勒(Edwin A.Winckler)提出了“柔性权威主义”的观点。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学者冈部达味、毛理和子通过对毛泽东时代与邓小平时代的比较,认为邓小平时代是走向新权威主义的过程;伊利沙白•J.皮埃尔从政权控制、市民社会、国际化等方面对中国政治层面和学术层面的新权威主义做了考察,认为1992年是中国全面试验新权威主义的一年。进入21世纪以后,美国学者郭苏建(Sujian Guo)出版了《后毛时代的中国:从极权主义到权威主义?》一书,认为后毛时代以来的中国是走向权威主义统治的过程。迈克尔•奥克森伯格发表了《中国的政治体制:21世纪的挑战》一文,对中国新权威主义做了系统的研究。
“中国式联邦主义”论。1995年,冈比瑞纳莫尼提洛那(Gabriela Montinola)等人在《世界政治》上发表论文,认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走的是中国式联邦主义的路子。有人针对苏珊•舍克(Susan Shirk)的“没有政治改革的经济改革是中国后毛时代改革的特征”这一观点,认为中国自后毛时代以来,实际上实行的是一种事实联邦主义。并且认为,这种事实联邦主义在邓小平的中国已普遍流行,但其重要性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然而,它在中国经济改革与政治发展过程中产生过重要影响。
“新保守主义”论。美国学者约瑟夫•傅士卓(Joseph Fewsmith)认为,邓主义时代在中国即将结束的意义不限于邓小平即将去世的前景;从那时起,一个不确定的转折期伴随旧保守性改革派力量的加强而出现,并且逐渐被新的和更复杂的关于怎样保持改革的成果同时指导市场化过程的张力所取代。派伊(Lucian W.Pye)也坚持新保守主义的观点,他认为,毛的中国的本质显然是意识形态的统治,邓的中国以实用主义为特征,但要找出几个词来描述江泽民的中国很不容易。有很多矛盾的趋向,很难说哪些是具有历史性的,哪些是暂时的。
三、关于“中国共产党能否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及自身政策行动、意识形态和组织结构变化,保住执政权力”
说法一:“否定说”,即认为中国共产党不可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将会失去政权。1996年,美国胡佛研究所研究员亨利•S.罗文(Henry S.Rowen)认为,中国到2015年将会实行民主化[2](p.61);“中国崩溃论”的吹嘘者、美国华裔学者章家敦认为,中国共产党将会在2010年被推翻[3]。
说法二:“肯定说”,即认为中国共产党通过党内改革,能够适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应对所面临的挑战,增强政党-国家体制(Party-state)的适应性,维持自己的执政地位。托马斯•海贝勒认为,中国的“政党-国家体制”经历了“转型”和“巩固”阶段,目前已经进入第三阶段,即“适应”阶段。在这一阶段上,中国的一党领导体制有五个特征:第一,意识形态作用减弱;第二,新兴社会力量出现;第三,新政治精英出现;第四,批判性知识分子阶层再次出现;第五,地区与跨地区的社会集团和组织日益要求参与和影响政治过程。海贝勒从这些特征出发进而断定:中国的“政党-国家体制”并非一个同质的(Homogeneous)实体,而是一个多样化的实体[1]。
说法三:“成因说”,即认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一直是成功者和胜利者,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积极适应和主动创新。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政治学系教授阿列克谢•舍甫琴柯(Alex-ei Shevchenko)认为,中国共产党面向市场作出了“创意性导向”的适应逻辑[4];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研究员金山爱(Maria Edin)认为:“人们错误地以为中国共产党是旧时代的残余,会随着市场改革的深化而失去权力。相反,中国共产党正在使用市场力量来重造自身,已经证明了自己比人们所称赞的更富有创新精神。”[5]布鲁斯•迪克逊认为,中国共产党变得比以前 “更具适应性和坚韧性”,开展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来加强自己的权威,例如改造和提高干部和党员队伍的素质和结构,发展“先进生产力 ”的分子入党,重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行竞争性的选举等[6]。
四、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挑战与执政合法性
合法性是西方学界研究中国共产党的流行范畴。有的西方学者认为,自从1978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经历了两次执政合法性基础的转变:第一次发生在1978年,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从意识形态和道德激励或领袖的个人魅力转向经济表现和物质激励;第二次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基础逐步转变为经济增长、稳定和民族主义。有的西方学者则认为,正是在这三个合法性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再一次面临着如下挑战: 挑战一:由于缺乏来源于民主选举所赋予的合法性,中国共产党只能通过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的福利,以便获取人民的支持。然而,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难以维持目前的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多年的经济增长严重恶化了中国的环境,并且带来了失业和不平等等严重问题。
挑战二:由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加剧了社会紧张和冲突,必将在中国政治中产生新的紧张和力量。美国学者白思鼎(Thomas Bern-stein)认为,“到21世纪初,社会的不安定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日常特征”[7]。因此,中国面临着“重大的社会管制危机 ”,并且 “政府的失灵是矛盾变成对抗性和危险的矛盾 ”[8]。
挑战三:西方多数学者认为,由于改革开放弱化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必将培养和宣传自
己的民族主义性质。此外,20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的教训和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偏见也促使中国共产党把民族主义作为合法性基础的重要因素[9](p.153)。民族主义对中国的政权合法性可能变成一把“双刃剑 ”,并不是解决政权合法性危机的长久之道,因为民族主义情绪很有可能会转向中国共产党自身[9](pp.12-13)。
挑战四:尽管从腐败产生之日中国就发动了反腐败斗争,但是中国的反腐败斗争仍然难以阻止腐败的发生。腐败问题是中国改革的“致命弱点”,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所面临的三大挑战之一,因为它给中国共产党带来了生死攸关的合法性危机[10](pp.330-336)。
通过对以上“挑战”的分析,有些西方学者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党正面临着第三次“合法性危机”,必须再次进行“合法性”转型。傅士卓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不可能再依靠持续的增长,而是取决于在维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必须满足各种社会需要,取决于正式程序规则和使民众形成正义感[11]。
也有西方学者认为,按照西方的合法性理论,从中国共产党的民众支持度来看,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合法性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薄智跃认为,按照西方学术界和媒体界的“专家意见”来评估中国共产党的合法性是错误的做法,因为他们不可能判断中国共产党是否有权统治。要评估任何一个政权合法性,必须看被统治者对该政权的接受程度如何。从这个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根本不存在合法性危机。因为绝大多数中国人民承认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12]。美国学者沈大伟认为,在苏东剧变乃至更早的时间,中国 “政党-国家体制 ”的演变是一种“收缩(Atro-phy)”和“调适”(Adaptation)的双重过程。虽然, “政党-国家体制”的收缩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对社会的控制,使中国共产党也面临许多紧迫的挑战,由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适应”措施来稳定乃至扭转了“萎缩”。这些政治改革表明,中国的一党制国家能够通过满足不同群体的需要来重新合法化自身,而且各种社会经济问题和紧张并没有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构成尖锐的威胁。不像西方许多学者和记者所认为的那样“太小、太迟”,而是“相当有效地应对了许多挑战 „„从而维持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合法性和权力”[13](p.9)。
五、关于中国共产党执政前景
研究中国政治的大多数西方学者对中国的政治民主都颇感兴趣,他们围绕中国政治民主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关系来研究中国政治的变化和前景,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观点一:“非中国共产党主导的自由民主转型”。持这种观点的西方学者认定中国目前尚不是一个民主政体,而中国政治发展的前景则是民主转型。但就中国民主转型的路径问题,西方学者们产生了分歧。一些学者认为,中国将通过暴力、激进的路径走向民主;也有些学者认为,中国将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走向民主。总的来说,他们都对中国民主化的前景表示乐观,认为经济增长、新兴的公民社会、自由主义的兴起、国际权力的制度化和去政治化、国际压力、具有远见的领导人和选举的遗产,将会帮助中国产生一种新的民主制度,“2020年将是中国民主化的‘最早’期限”[14](p.7)。
观点二:“中国共产党主导的非自由主义民主”。许多西方学者认为民主是一种普世的价值,中国当前的政治正处于转型之中,不论是陷入崩溃或混乱,还是通过和平的转型,终归都要走向民主。因此,一些西方学者从理论上讨论中国走向非自由主义民主(Iliberal Democracy)可能性。在他们看来,一切政治都是地方性的,因而没有中国特色的民主就不是中国的民主。就中国未来的非自由主义民主政体而言,它可能是“政党-国家民主”(Party-stateDemocracy)、“合宜的民主集中制”(Decent Democratic Centralism)或者“法治的宪政”(Rule of Law Constitutionalism)[15]。
观点三:“不会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将会继续执政”。不论是那些认为中国通过崩溃走向民主的西方学者,还是那些认为将会出现和平的民主转型的学者,他们实际上都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难以维持下去的看法。但也有一些西方学者不予赞同。美国学者沈大伟认为,尽管中国共产党面临许多挑战,但是中国共产党已经成功地应对和适应了这些挑战,完全能够继续执政下去,因此,中国的政治制度不会发生诸如崩溃或民主化之类的重大变化。在他看来,中国的政治改革将像经济改革一样,也是渐进性的。中国正在形成一种新型的政治体制:“兼收并蓄型国家”(Eclectic State)[13](pp.179-181)。
西方学者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转型的探讨,无疑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想话语和认识维度,有助于我们突破自身的视域盲点,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党情国情的认识。中西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式的差异,也有助于我们观察和掌握不同文化视野下的认知逻辑,以便有效地构建自身的有力的话语系统,进而积极有效地应对西方学者所持的种种偏见。实际上,一些西方学者诸多刺眼的过头的乃至怀有恶意的表达,对我们是难得的
警醒。没有对立面的存在,只有一致的赞美,这对于我们党始终为民执政、依法执政、科学执政、长期执政才是可怕之极的。
参考文献: [1][德]托马斯•海贝勒.关于中国模式若干问题的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5).[2]Henry S.Rowen.The Short March:China ’s Road toDemocracy[J].The National Interest,1996,[45].[3]Gordon G.Chang.The Coming Colapse of China[M].New York:Random House,2001.[4]Alexei Shevchenko.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the CCPand the Trajectory of Market Transition in China[J].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2004,(37-2).[5]Maria Edin.Remaking the Communist Party-State:TheCadre Responsibility System at the Local Level in China[J].China: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3,(1-1).[6]Bruce j.Dickson.The Future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trategies of Survival and Prospects forChange[C]//Chaeho Chong.Charting China ’s Fu-ture:Political,Social,and International Dimensions.Lanham:Rowman &Litledfield,2006.[7]Thomas Bernstein.Unrest in Rural China:A 2003As-ses ment[EB/OL].htp://repositories.cdlib.Org/csd/04-13/[August 1,2004.] [8]Muray Scot Tanner.China Rethinks Unrest[J].TheWashington Quarterly,2004,(27-3).[9]Robert Weatherley.Politics in China Since 1949:Le-gitimizing Authoritarian Rule[M].New York:Rout-ledge,2006.[10]Tony saich.Governance and Politics of China[M].London and Basingstoke:Palgrave Macmilan,2004.[11]Joseph Fewsmith.Generational Transition in China[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2,(25-4).[12]Bo Zhiyue.China ’s Model of Democrac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hina Studies,2010,(1-1).[13]David Shambaugh.China ’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ion[M].Washington:Woodrow WilsonCenter Pres ,2008.[14]Lary Diamond,Bruce Giley.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Comparisons with Taiwan[M].Boulder &London:Lynne Riener,2008.[15]Brantly Womack.Democracy and the Governing Par-ty: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J].Journal of ChinesePolitical Science,2005,(10-1).(杜鸿林,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文明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其辉,河南信阳人,天津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博士生。)(来源:《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第二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执政经验与规律研究
继培学院党总支:段远
光阴荏苒,中国共产党即将走过90年的成长历程。在这90年里,我们党积累了丰富的政治经验与执政理论,党的十六届四中全,深刻总结了我们党,在半个多世纪以来主要的治国经验。这些经验,对于党和国家事业的继往开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原则。我们知道,中国共产党是在1949年夺取全国政权的,从而在全国范围内执政,但是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党的执政史就是从1949年至今的。事实上,党的执政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的历史过程。我们党从局部执政到全国执政以来的执政实践,可以说是跌宕起伏,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但不论是经验,还是教训,都是我们付出巨大代价获得的,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坚持这些经验与理论,从而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应当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二是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三是坚持与时俱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在长期的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的三代领导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它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发展,实现了三次历史性的理论飞跃,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这一系列理论上的飞跃,是我们党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的典范。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不动摇与坚持与时俱进、立足实践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结合起来,不断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指导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从而真正的实现共产主义。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
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资本主义制度更先进、更优越的社会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但是,社会主义制度也有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实践证明,国家要发展、民族要强盛、人民要富裕,不坚持社会主义道路不行,不改革、不完善社会主义也不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
我们党在巩固社会主义、完善社会主义方面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探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通过不断改革,使社会主义制度不断完善,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改革放开以来,全国上下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灿烂夺目的青春活力。在新的发展阶段,正确处理巩固社会主义与完善社会主义的关系,就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中发展社会主义,在发展社会主义中坚持社会主义,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其中,关键是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文化体制的改革,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三、加强党的内部建设
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工程,包括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执政能力建设等。其中,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一执政经验,要求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始终把执政能力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点。
一定要坚持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在实施过程中应当根据国内外环境和党的队伍状况发生的重大变化,抓住关键环节,进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整个党建工作的开展。必须坚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这是带动其他方面建设的根本性建设。用改革的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进行理论、制度、体制创新,我们就能切实解决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一定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这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重要保证。我们党多年的实践经验证明,党执政的时间越长,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落实从严治党方针,教育是基础,制度是保证,管理和监督是关键。三管齐下,必能取得成效。首先要从严治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使党的各级组织对党员、干部实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矛盾,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不断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一定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这是执政的共产党必须具备的本领,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党的各方面建设,最终都应体现为党的执政能力的提高,体现为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我们党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行之有效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并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还要坚持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其先进性也在发展。我们党只有始终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始终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才能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同时,我们党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庄严使命,必须根据我国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不断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党的组织路线是为党的政治路线服务的。党的十六大确定,我们要重点做好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和干部中发展党员的工作,壮大党的队伍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和骨干力量,注意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高知识群体、青年中发展党员。同时,要把其他社会阶层的先进分子吸收到党内来。这样必将增强我们党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四、处理好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关系
古语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任何政权和政党,其前途与命运最终取决于民心向背。
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我们党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根本保证。共产党执政以后,如何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兴亡。特别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党必须十分注重防范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始终十分警惕党长期执政可能带来的影响,始终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始终不脱离群众。近年来,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反复强调,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并告诫全党:我们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根本的目的就在于保证我们党能够始终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三个代表”的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从多方面强调了执政为民的重要意义和实现途径。
我们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集中起来,坚持下去”的群众路线。胡锦涛同志指出:“坚持群众路线,就能保证党同群众的亲密联系,保证党的各项工作的成功。”这要求我们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新形势下,我们要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和群众工作的新特点,把加强和改进群众工作贯彻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共产党员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学习和掌握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本领和方法,团结和带领群众不断前进。鉴于历史上由于法规、制度不健全而影响党群关系的教训,必须强调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同人民群众的平等关系。
共产党执政为民,“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利益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在当代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和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就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倾听群众的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对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暂时困难的群众,要格外关注,重点帮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同时,要坚决制止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现象。
正确处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实践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宗旨,关键是广大党员干部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群众观、权力观、政绩观。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路线,克服轻视群众、脱离群众、少数人关起门来冷冷清清办事情的错误倾向。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决策、办事情充分考虑群众意愿和群众利益,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好大喜功、急于求成。要关心群众疾苦,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问题,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得。
以上所述归结起来,就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坚决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也是共产党执政必须始终遵循的治党治国之道。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关键在于掌握好党的执政规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这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实践中积累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务必牢记。
第三篇:中国共产党执政:知识点
2.6.1《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知识点
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结论】中国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不是自封的,是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正确的历史选择
【特别提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人民和法律赋予的。
二、中国共产党的地位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1)、党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为什么
A、是中国人民做出的历史性选择
B、客观必然性: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实质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
C、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意义(重要性):
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才能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③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D、中国共产党不仅有历史和法律赋予的执政地位,也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
【特别提示】
(1)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但党并不是国家重大事物的决定者,也不是让老百姓行使决定权。这是因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权力机关,代表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决定重大事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担负管理和服务的职能。我国政治生活实行民主集中制,政府决策只能在民主的基础上集中,由我国的决策机关来决定
(2)党不负责具体国家事物管理
管理国家具体事物是由“一府两院”行使。党不能直接组织经济建设,不能代替国家机关
1行使国家职能。
【典例】(2012年高考安徽卷5)
2012年中国共产党将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国际和国内的新形势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做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
①体现党的性质宗旨,践行党的执政理念
②履行党的管理职能,完善党的执政方式
③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④赋予党的执政资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解析】本题以党的十八大为背景考查关于中国共产党的有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分析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有利于体现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故①正确,②项错误,中国共产党不履行国家职能,本职能属于政府职能范畴;③项正确,保持党的先进性,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有利于发挥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党的执政地位;④项错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就取得了执政地位。
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
(1)、政治领导: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定大政方针、提出立法。(反对以党代政,以党代法)
(2)、思想领导:进行思想宣传。
(3)、组织领导:推荐重要干部、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
2、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1)依法执政
①
② 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履行职能,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上升
为国家意志
③ 依法执政的意义:依法执政有利于保证党始终发挥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
作用。
【特别提示】区分依法执政和依法行政
某外国零售业巨头在重庆的多家门店,将普通猪肉贴上“绿色食品”的标签出售给消费者长达20个月,严重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重庆市有关部门依法作出处罚的决定,没收该企业违法所得,并处以5倍罚款,责令停业整顿15天。这表明
①重庆市政府坚持依法执政
②我国依法行使主权国家的管辖权
③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④维护人民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
A、①③④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2)三种执政方式的区分
(3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目标提了出来,体现了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误区警示】
误区:中国共产党执政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高地位是矛盾的 评析:
(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集中人民的意志,形成路
线方针政策,然后通过人民代表大会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从而实现对国家的领导。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享有最高立法权、决定权、任
免权和监督权,它在我国行政体系中居于最高地位,其它国家机关由它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
(3)人民代表大会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党要支持人大
依法履行自己的职责,各级党组织和全体党员必须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因此,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人大的作用是一致的,都
是为了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
【典例1】(2010年高考北京卷30)
依法执政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下列选项能够体现中国共产党依法执政的是()
A.坚持民主集中制,发展党内民主
B.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提高执政能力
C.在平等的基础上,开展与国外政党的交流
D.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修改宪法部分内容的建议
【解题思路】中国共产党支持人大履行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职能,经过法定程序,使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这是依法执政的重要体现,当选D.A C民主执政,B属于科学执政。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党的执政方式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难度适中。
【典例2】(2011年高考海南卷)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010年7月,中共中央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十二五”规划纲要编制指导原则。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为编制好“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其相关部门对“十一五”规划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对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深入研究,召开各种座谈会、专家咨询会和论证会,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中共中央政治局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进行讨论修改。规划纲要草案于2011年3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讨论,根据代表和委员的意见做了38处修改。3月14日人大闭幕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高票获得通过。
结合材料,分析“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
【答案】
坚持科学发展观,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出制定“十二五”规划建议,体现了科学执政;在指导规划编制的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体现了民主执政;国务院编制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经过人大会议审议通过,党的主张上升为国家意志,体现了依法执政。
【解析】
此题考查了党的执政方式,所以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知识指向:党的执政方式,我们可以从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和科学执政三个角度来分析。然后立足知识体系,阅读材料,找出与之相对应的材料信息。科学执政----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制定发展规划;民主执政----广泛征求意见;依法执政------------规划纲要经全国人大审议通过。
主观题答题模板:
共产党理论(关键词:中共中央、总书记、XX省委.市委.县委、政治局常委)
参考设问1:党为什么要做某事或做某事的依据是——1、2、3、5、9、10…
参考设问2:党怎样做某事——1、4、5、6、7、8、9、10…
1.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2.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性: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并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3.性质和宗旨:党的性质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执政方式: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5.执政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发挥党的先锋模范作用
6.领导方式:坚持政治领导、思想领导、组织领导。
7.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
8.科学理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9.三好、三发展:党始终把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10.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
第四篇:说课稿中国共产党执政
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沈阳市第八十三中学的李竞南!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这部分内容主要从教材地位、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三方面进行说课。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点之一,也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第一单元的人民当家作主,下启第三框题的我国的政党制度。使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更加全面的思考分析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依据《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相关内容,联系高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征、基础知识以及认知、理解和接受能力,我制定了本框题的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理解党的性质、宗旨和坚持党领导的现实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及其关系。
(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用历史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增强比较、鉴别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伟大成就和解析党的执政方式,升华对党的认识,进而更加信赖和热爱中国共产党。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结合以上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党的地位、宗旨和党的执政方式
教学难点: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
二、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对第一、二目的内容有所认识,加上历史方面的近代史的学习,所以对这些内容比较熟悉,但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对党的执政地位能否经受严峻考验,还缺乏必要的判断分析能力
三、说教法
根据学情和本课的特点,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阅读指导法、讨论法和合作性学习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手段,为学生创设轻松的学习环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说学法
通过课下预习、搜集相关事例与课上合作、质疑、交流的方式。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讨论达到认知和行为上的教育目的。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我将通过以下六个环节进行教学:
五、说教学过程
1、成语联想导入新课:
学生列举成语,要求成语必须含“安”字,越多越好。从学生列举的成语中提出安居乐业,居安思危„„百姓要安居乐业,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就拥护他;为官者、当政者要居安思危。要时刻警示自身,加强自身建设,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执政能力。从而导入新课的学习,又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展示目标(同教学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意图:明确学习任务,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去学习。
3、合作探究、能力提升
这一环节从小组内交流自学情况、小组之间交流和师生共同交流三个方面入手。
1、组内交流目的是让了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展示自学成果的机会,初步交流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问题意识,为本节课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2、小组之间交流使教师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弄清学生自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便于重点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和学习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质颖、释疑能力。
3、师生之间的交流
(1)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这是本节课的难点问题。
第一历史和人民选择
播放视频:《复兴之路》片断,学生观看视频后并结合已有历史知识分析①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②三条道路和人民最后的选择。将学生分成两组,分别讨论,通过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为背景,理解在中国的近代,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进行了不同途径的探索,尝试不同的走法,经过反复的实践,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所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第二党的性质和宗旨
学生列举近几年党为人民办的一些实事。来证明党的性质和宗旨。
新中国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都取得了哪些成绩?请同学展示搜集到材料,启发学生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综合国力等多方面说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从感性上认识到坚持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现实意义。
同时引导学生,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不仅具备执政的历史和法律赋予的资格,更要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虽然党的领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现在仍然是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还处于总体小康水平,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前方的道路又是困难重重,国际社会西方发达国家不断施压,国内天灾人祸频频发生。新时期下,国内外这些复杂情况都对党的领导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党要居安思危,不断提高执政能力,经受住各种考验。过渡到下一知识点也是本节课的重点问题。党的执政方式。
(2)三种执政方式
展示材料: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锦涛在十六届四中全会的讲话《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通过材料了解三种执政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锻炼学生阅括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对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检测。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展示三段材料学生判读是属于哪种执政方式,加深对三种执政方式的深刻理解。最后教师总结三种执政方式的关系。
4、课堂小结 体系构建:首先由学生进行总结,然后教师进行点评。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启示学生面对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中国共产党站在时代和战略高度,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自觉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体现了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
我的说课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第五篇:中国共产党执政基本经验
政党执政已经成为现代世界政治生活的基本形式之一。从1679年英国成立的托利党和辉格党开始,现代意义上的政党迄今有330多年的历史。纵观世界各国,政党生生灭灭,执政党潮起潮落。政党何以为生,何以为灭?执政党何以潮起,何以潮落?历史告诉我们只有把握了执政规律、具有很强执政能力、始终坚持维护人民利益的政党,才能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党兴国强民富。中国共产党人从执政一开始就表现出高度的理论自觉,不断探索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从执政指南来看,遵循理论导向律:高举旗帜,与时俱进。孙中山指出,“主义就是一种思想、一种信仰、一种力量。大凡人类对于一件事,研究当中的道理,最先发生思想;思想贯通以后,便起信仰;有了信仰,就生出力量。”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力量来自马克思主义,来自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制定符合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规律、符合中国国情发展规律的路线方针政策,并通过有效途径把它们化为全国人民的自觉行动。党在领导人民的实践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创立新理论。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执政62年的历史,正是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又与时俱进地创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是一部运用理论与发展理论相结合的历史。在未来的征途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我们执政的思想灵魂;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松懈,这是我们执政的思想活力。
从执政本质来看,遵循为民服务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我是谁、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每个执政党都必须谨慎思考并认真对待的首要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在当今时代,民众的“尊严”也是天。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切实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从执政目标看,遵循求是务实律:全面发展,伟大复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共产党的执政目标。为此,我们党既要探索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的发展规律,即求是;又要脚踏实地,稳步提高现实生产力水平、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即务实。求是务实,关键在于发展。作为执政党,我们必须紧紧扣住发展这个主题,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因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发展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和前进,靠发展不断展示其优越性,中国共产党靠发展来不断巩固其执政地位,靠发展来不断体现其先进性。改革初期讲发展,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新时期讲发展,必须是更加科学、全面的发展,是更加重视经济质量与创新能力的发展,是以人为本的发展,是以增进人的尊严和自由为目标的发展,是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在发展中始终保持理论反思和实践探索,始终注意发展的科学性与全面性,在改革开放奠定的物质基础上追求更加公平正义的发展。
从执政基础看,遵循孚众治吏律:本固邦宁,吏治清明。执政基础从政党的层面,可分为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从国家行政的层面,可分为“官”基础和“民”基础。世界上一些老党大党失去执政资格的重要原因是吏治腐败、人心向背的变化。官为栋梁,上梁不正下梁
歪,中柱不正倒下来。民为邦本,本固才能邦宁。中国共产党的最大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后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最容易犯的错误是以权谋私,最失人心的行为是腐化堕落。因此,共产党执政在加强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同时,一方面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才能深孚众望;另一方面必须坚持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只有把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切实做好了,把当前党内存在的腐败问题解决好了,我们才能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才能有巩固的执政基础。
从执政动力看,遵循改革创新律:改革开放,开拓创新。社会前进的根本动力源自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国共产党在掌握了国家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之后,如何认识并获得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它是否如斯大林所说的那样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已经消失了呢?事实并非如此,对此我们必须有足够清醒的认识。我们必须承认社会基本矛盾的存在,必须不断改革。改革是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动力。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使我国社会的各方面形成比较成熟、比较完善的制度。改革的实质是体制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前进,才能永葆党的生机和活力、国家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制度的生机和活力。
从执政方式上看,遵循德政民主律:法德兼治,政治文明。政治文明是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政治动力和政治保障。不断发展民主政治,建设高度的政治文明,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党领导人民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长期实践的必然结论。我们党历来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为己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在中国最根本的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结合和辩证统一。党的领导是关键。没有党的领导中国将是一盘散沙;没有科学化的党的领导,国家建设就难以有序开展。发扬民主是基础。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执政的合法性。执政党只有体贴民心、了解民情、倾听民声、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珍惜民力,才能保证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依法治国是保障。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从执政机制看,遵循统一指挥律: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建立有效的执政机制是党执好政的重要条件。统一指挥是执政党的一般职能,体现了执政党对国家执政的权力。统一指挥有利于克服和纠正各自为政、职责不清、管理混乱、人心离散的工作局面。我国的统一指挥者是中国共产党,也就是说所有国家机关、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群众组织都要接受党的领导。在党的统一领导下,全国(宪法另有规定者除外)执行统一的指导思想、统一基本纲领、统一的路线方针政策、统一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我国实行统一指挥的领导体制度是集体领导制,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执政机制是总揽全局、协调各方。这样的统一指挥决定了我们党要模范遵守宪法和法律,支持政府、人大、政协和各人民团体在法定的职权、职责和活动范围发挥各自的作用,履行各自的职能。
从执政环境看,遵循因势利导律:科学判断,运筹帷幄。孟子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锱基,不如待时。苏洵也说,不先审天下大势而欲应天下之务,难矣。这就是说,任何执政者只有先审“天下大势”,才能应“天下之务”,即执政者必须因势利导。世界之势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何为世界大势?全球化和民主化是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主要挑战。如何因势利导,就是必须审天时、占地利、谋人和;就是从国内外、省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占有材料、分析材料,分析世情、国情与党情,去伪存真,由表及里,从中引发其固有的而非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从而研究大势所趋,把握人心所向;科学判断,预见可能性;运筹帷幄;争取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