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03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2003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各考生就自己报考方向选择下列题材写一篇评论。(150分)
一.杜甫《登高》
二。严羽《沧浪诗话》中一段
“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艾青诗歌一首。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四。华兹花斯诗歌一首。
第二篇:浙江大学历年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2003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试题
各考生就自己报考方向选择下列题材写一篇评论。(150分)
一。杜甫《登高》
2004年浙江大学文学评论与写作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分析评论此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60分)
2.论述此词与苏轼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90分
3.请问 明初“道统”文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吴江派 以文运事,因文生事如何解释?“气盛则言之长短或气之高下皆宜”(此话出于何人之嘴?)这一提法的意义。2005浙江大学文学评论试题
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评论杜甫的秉性和其诗歌艺术特色。2006年文学评论及写作试题
元稹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中两段:
1、唐兴官学大振„„„„„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古傍苏、李,气夺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
2、时山东人李白„„余观其(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杜甫字)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选自《旧唐书》元稹的杜甫墓志铭,省略部分记不清了。(1)加标点;
(2)用现代汉语解读
(3)结合杜甫诗歌创作,对这段文学史加以评述;
(4)以这段文字为基础,谈谈对“李杜优劣论”的看法.2007年文学评论与写作(150分)
金代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其一“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完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一)“心画心声”是什么意思?
(二)此诗后两句用到什么典故?(潘岳和石崇争相谄事当权的贾谧,以至望见贾谧的车马扬起的尘土就望尘而拜。)
(三)翻译全诗并说明作者在诗中揭示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学现象。
(四)结合上述问题写一篇评论文章,1500字左右。2008年文学评论写作
阅读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选段,答题 《史记·太史公自序》:“夫《诗》《书》隐约者,欲遂其志之思也。昔西伯拘于羑里,演《周易》;孔子„„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
1、将上述文字译为白话文(20分)
2、谈谈这一段论述揭示了怎样的文学现象和规律。(30分)
3、请写一篇评论,结合文学现象、作家文本或前人相关理论,阐述你的见解。题目自拟(100分)
2009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并按要求写作 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古乐府中至语,本只是常语。一经道出,便成独得。词得此意,则极炼如不炼,出色而本色,人籁悉归天籁矣。”谈谈你的理解(《批评史》下472)2010年文学评论与写作
一、“屈、庄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这是后人对李太白的一段评论。(《批评史》下 407)
1、指出具体出处,并演绎其论之大意。(15分)
2、试述李白诗风。(55分)
3、谈谈你由此评述引发的思考。(20分)
二、请结合《牡丹亭》,谈谈汤显祖的创作主张和艺术成就。
赏析评论
1、李白《行路难》艺术特色及典故147
2、《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33
二、《长恨歌》与《琵琶行》
贞元、元和之际,伴随着传奇小说的蓬勃发展,诗坛也出现了一些带有故事性、抒情性的长篇叙事诗,如元稹的《琵琶歌》、《连昌宫词》,李绅的《悲善才》,刘禹锡的《泰娘歌》等等。被白居易归入“感伤”类的《长恨歌》和《琵琶行》乃是这些作品中最优秀的两篇。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主要根据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传说来结构全篇,但也受到佛教变文乃至道教仙化故事的影响,同时,其中还有作者因与自己所爱女子不能结合而产生的深挚恋情、憾恨之情的投射,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已脱离了历史原貌,成为一篇以咏叹李、杨爱情为主,充满感伤情调的“风情”诗了。在创作中,作者打破了他写讽谕诗所坚持的“其事核而实”、“不为文而作”的规则,叙事过程中一再使用想象和虚构手法,浓烈的抒情贯穿于叙事的全过程,为情而作,非为事而作,使得全诗风情摇曳,生动流转,极富艺术感慨力。
诗的开篇部分写玄宗好色废政,杨妃恃宠而娇,终至引发安史之乱。这既是对历史事实的基本概括,也是诗题“长恨”的因由,其中或许包含有一定的讽刺意图,但作者并没将这一意图贯彻下去。自“黄埃散漫风萧索”、玄宗逃蜀、杨妃身亡始,诗情即为沉重哀伤的悲剧氛围所笼罩,周详的叙事一变而为宛曲的抒情,极力铺写玄宗在蜀中的寂寞悲伤、还都路上的追怀忆旧、回宫以后睹物思人的种种感触,并借四季景物的变换和孤寂的环境衬托他苍凉伤感的情怀: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这段描写,回环往复,层层渲染,真切而不粘着,流利而又隽永,几乎字字珠玑。诗的最后一段,笔锋再转,写临邛道士鸿都客为玄宗上天入地寻觅杨妃,而杨妃竟在缥缈迷离的仙境出现──“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以极省净的语言和恰当的比喻,勾勒出杨妃的天生丽质和风采神韵;与诗开篇部分 “回眸一笑百媚生”、“侍儿扶起娇无力”的形象比,这里的杨妃已脱尽撩人性怀的世俗情味,而成为一个净化了的理想女神了。作者写她超凡脱俗的美,更赋予她忠于爱情的至善品性:既托道士将当年的定情物带给玄宗,又重申盟誓: “但令人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然而,“比翼鸟”、“连理枝”的愿望虽然美好,此生却已难以实现,那么剩下来的,只有永难消解的“长恨”了。所以作者最后怀着对美人不幸的深切同情,对美的毁灭的沉重感伤,点出全诗的主题: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唐宋诗醇》谓:“结处点清‘长恨’,为一诗结穴,戛然而止,全势已足,更不必另作收束。”在这点题之笔里,刻骨的相思变成了不绝的长恨,特殊的事件获得了广泛的意义,李、杨的爱情得以升华,普天下的痴男怨女则从中看到自己的面影,受到心灵的震撼。诗以“长恨”命题的意义,诗在艺术上的巨大魅力,似乎正在于此。也正是由于它具有巨大的艺术魅力,所以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唐以后,写李、杨事件的诗极多,唯此诗被反复敷演为小说、戏剧,元代白朴的《梧桐雨》,清代洪升的《长生殿》,都是其中著名之作。
《琵琶行》作于元和十一年江州贬所。与《长恨歌》有所不同的是,这首诗由历史题材转到了现实题材,通过亲身见闻,叙写了“老大嫁作商人妇”的琵琶女的沦落命运,并由此关合到自己的被贬遭际,发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沉感慨。因为有切身体验,所以感情就来得特别深挚,因为是在贬所月夜的江面巧遇琵琶女,所以诗情就来得特别的哀婉、苍凉。诚如《唐宋诗醇》所谓:“满腔迁谪之感,借商妇以发之,有同病相怜之意焉。比兴相纬,寄托遥深。”
在表现手法上,《琵琶行》除了用秋天的枫叶荻花和三次江月的精彩描写来烘托人物感情外,主要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示其性格、心理。如“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都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弹奏者既因羞涩又因难言之痛而不愿见人的情态;从“转轴拨弦三两声”到“低眉信手续续弹”,以逐层递进的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进入角色、开始回味往事时的神情和心绪,非常形象、逼真。至于其中对琵琶乐声的一段描写,更是精彩之至,诗人连续使用急雨、私语、珠落玉盘、花下莺鸣、冰下流泉、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一系列精妙的比喻,把乐声从急骤到轻微,从流利、清脆到幽咽、滞涩,再到突然激扬的过程极形象地摹写出来,而随着乐声的抑扬起伏,弹奏者动荡变化的感情也溢出行墨之外。在这里,白居易既写乐声和弹奏技艺,又写音乐旋律中所包蕴的心理内涵,而且将这三者融汇在一起,构成整个演奏过程声情变化的完美表现,这在以前的文学作品中是罕见的,而且比起同时代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名作来,也以其描写的细腻、真切、自然流畅和情感的潜流暗转、突放突收而独具特色。在曲子接近终结时,作者这样写道: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在一声“裂帛”般的音响之后,一切都归于静寂,唯有秋月映照江心。置身斯时斯境,同怀天涯沦落之感的作者与弹者心境如何,不难想见;而由此刹那间宁静所构成的音响空白,也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琵琶行》与《长恨歌》是白居易写得最成功的作品,其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抒情因素的强化。与此前的叙事诗相比,这两篇作品虽也用叙述、描写来表现事件,但却把事件简到不能再简,只用一个中心事件和两三个主要人物来结构全篇,诸如颇具戏剧性的马嵬事变,作者寥寥数笔即将之带过,而在最便于抒情的人物心理描写和环境气氛渲染上,则泼墨如雨,务求尽情,即使《琵琶行》这种在乐声摹写和人物遭遇叙述上着墨较多的作品,也是用情把声和事紧紧联结在一起,声随情起,情随事迁,使诗的进程始终伴随着动人的情感力量。除此之外,这两篇作品的抒情性还表现在以精选的意象来营造恰当的氛围、烘托诗歌的意境上。如《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琵琶行》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类诗句,或将凄冷的月色、淅沥的夜雨、断肠的铃声组合成令人销魂的场景,或以瑟瑟作响的枫叶、荻花和茫茫江月构成哀凉孤寂的画面,其中透露的凄楚、感伤、怅惘意绪为诗中人物、事件统统染色,也使读者面对如此意境、氛围而心灵摇荡,不能自己。
当然,《长恨歌》和《琵琶行》在艺术表现上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语言明白晓畅而又精纯确当,“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赵翼《瓯北诗话》卷四);在运用想象、虚构、比喻等手法上也独占胜场。所有这些,使得这两篇作品在意境的深远、声情的浏亮、色彩的鲜明、内容的丰富上都远过前人,以至于诗成不久即被人广为传诵,连唐宣宗李忱也写诗称赏:“童子解吟长恨曲,牧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
赏析评论
1、李白《行路难》艺术特色及典故147
2、《琵琶行》《长恨歌》的艺术成就133
3、王维《送秘书晁监归日本国序》中的典故126
4、李商隐《安定城楼》、《锦瑟》典故140
5、分析杜甫《登高》162
6、评析张籍《节妇吟》164
7、你最喜欢唐诗、宋词中的哪些作家作品,阐述理由210
1、默写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并分析其内涵223
2、欣赏秦观《鹊桥仙》223
3、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224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25(1)分析评价词的意境构成和风格特征
(2)论述此词与苏词词体革新理论的关系和其在词史发展上的重要作用。
5、诗词鉴赏纳兰性德《长相思》词319
第三篇:2015浙江大学古代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与写作真题
2015浙江大学古代文学史与文学评论与写作真题回忆版
一、填空题(35分)
1、晋楚城濮之战,谁败了,奠定了谁的霸主地位?
2、屈原的离骚最著名的那一段默写,一共五个空,都是给了下句,填上句。
3、鸟倦飞而知还 的上句,谁写的,出自哪部作品?
4、韩愈的文学理论观点主张?
5、大历诗人的意象可分为象征性意象和什么意象?
6、苏轼对柳宗元的评价“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辛弃疾的以文为词。
7、《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中保存的宋元南戏是哪三大南戏作品?
8、虞山诗派的代表,云间派的代表,娄东派的代表?
9、真德秀提出的古文观点的那本书叫什么。。剩下的实在想不起来了,反正考的确实是对文学史基本知识的识记与理解,基本功要扎实,欢迎大家补充。。
二、简答题(45分)
1、李贽的“童心说”,给了李贽的一段材料。主要是反对以经、论语、孟子等装潢门面的伪道学,谈谈你的理解并阐释。
2、什么是时事小说,简要说明时事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3、给了一段材料,大致是明末清初的诗派与词派。大致含义是讲陈子龙对晚唐温、李的推崇,到吴伟业手里,形成了宗尚晚唐的风气;以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对南宋姜夔、史达祖等人的学习,形成了推崇南宋的风气。要求大家对这段材料的文学史线索加以梳理。
三、论述(70分)
1、黄庭坚的试论观点,给了一段材料,大致是他的点铁成金,无一字无来处,对杜甫的宗尚。谈谈你对此段论述的内涵加以阐述;并且谈谈黄庭坚及江西诗派的影响?
2、还是给了一段材料谈观点,考的是明清的一个文学流派。但具体考什么完全记不得了(考试重症感冒,完全记不得答得是什么)
(今年的题,很明显偏向宋元明清史部分,但是去年考的唐宋的部分多一些,而大家如游仙诗 陶渊明 杜甫 韩愈的古文运动 李杜之比较 欧阳修 苏轼 黄庭坚及江西诗派 唐宋古文运动之比较 李贽童心说 明末清初的钱谦益,吴伟业,陈子龙等诗派 小说的发展与演变如去年考的书会才人及其对小说发展的影响 一般不考具体的作品,重在对文学史总体的把握与思考。还有汤显祖的戏曲 徐渭等,浙大的曲学研究似乎好像比较有名)
文学评论与写作
1、给了一段秦观对杜甫的评价,大致内容是谈杜甫诗歌的集大成,融汇了多种风格,积极借鉴前代诗人的优长而兼备众体。要求大家对这段材料加以解释,并尝试从评述者或者评述对象的角度出发,谈谈你的理解。(90)
2、“发愤抒情说”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中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以文为戏说”亦是影响深远。试从这两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又,除了这两种理论的差异外,你能看出此二者理论的共通之处吗?试加以阐发。(60)
(文学评论的内容与去年的活泛相比中规中矩,但也是对文学大家或流派或文学现象的深刻理解,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多看看不同人的学术观点,在知网上找一些大家的评论来看看,自己尝试总结一些文学史中流行而又深远的主题,否则根本无从答起。)
第四篇:文学评论写作
文学评论以评价短小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为主,而且只要求选其一点来写,因而读懂作品、确定选点是至关重要的一步。选点要准,即能透视作品的主要意义或能表现作品的主要写法。选点的角度宜小不宜大,以免下笔力不从心而流于空泛。
其次,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我们知道,对作品的评价是论点,对作品的具体分析则是用论据论证论点。如果笔墨分散,语言拖沓,势必无法用极其有限的篇幅比较深入地评析作品,论证论点。
第三,结构要明快。对作品的评价最好在开头直接提出,下文加以证明,形成总分结构。如果有必要加上总结性文字以收束上文,那就形成总分总结构,但不可勉强,以免画蛇添足。
第四,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评价和分析作品,把观点渗透到富有魅
力、给人以美感的文字之中。同时恰到好处地使用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增浓文学评论味。
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反过来内容也需要依靠形式来表现。所以,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时,万不可弃思想内容而不顾,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时,也可以适当提及表现手法。当然,它们的侧重点决不相同。
下面请看实例--
题目:
认真阅读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写一篇微型文学评论,题目自拟,不超过200字。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例文一:
悠悠海峡情
--评《乡愁》所蕴含的深义---评内容
《乡愁》这首诗涵义丰富、深刻,以特有的笔调倾述了海峡彼岸的人们思念大陆故土的悠悠情怀。
诗的开头三节,作者就已渲染了浓浓的思乡情调。到了诗的末节,作者笔锋一转,巧妙、恰当地把乡愁比作与大陆相隔离的海峡,从而寄托了作者在垂暮之年思念大陆故上和亲人的悠悠的乡愁。由于前三节诗的渲染铺垫,这种“乡愁”的味儿就更浓烈了,而且我们不难品味出其中带着几分苦涩的味儿,即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以尝的失望的情绪,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黄亨灿)
例文二:
跳跃的乡愁---评艺术特色
--评《乡愁》的艺术感染力
乡愁是一抹心头上的阴翳,是一束情感的投影。小诗《乡愁》于质朴中蕴真情,辗转中现永恒,给人以颇深的艺术感染力。
诗中的乡愁是跳跃、辗转的,从“小小的邮票”到“窄窄的船票”,进而变成“矮矮的坟墓”,直至“浅浅的海湾”,但乡愁却是永恒在作者的心中。为体现“现在的乡愁”,全诗着眼于格局的布置,由前三段的蓄势而引起末段的迸发,这不仅仅以浓烈的色彩渲染了乡愁,也使乡愁得到升华和涵沉。读者从这首极富忧愁的小诗中极易抠取它的艺术精粹,这是以情感人的结果。(赵斯仪)
例文三:
想哭不一定有泪
--评《乡愁》中的借代---评写作手法
《乡愁》的一大特色是运用借代修辞手法,表现浓郁的乡愁。诗人独具匠心,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湾”来借代“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等不同时期的乡愁,使之实物化。乍看起来很有些“挥手自兹去”的洒脱,但多读几遍,你会感觉到诗人的哭腔,你定然会被母子深情、夫妻恋情和游子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之情所打动。正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明诗人无时不颠沛在离愁之中;在哭,无泪,借代使之然也。(游舫)
总评:
这三篇微型文学评论,有的评《乡愁》的思想内容,有的评其艺术特色,颇合法度。它们都只抓住一点来写,角度不大,评价中肯,笔墨集中,分析在理,言简意赅。至于结构明快,一目了然,自不必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也是共同的特点。在行文中恰如其分地用上一些文学评论的术语,更具文学评论的特色。另外,每篇的标题都拟得相当艺术,也给微型评论增添风采。
评论考试模式
开头:
1.梗概复述。在全文情节梗概复述中,不露声色地点出要强调之处。
2.引出论点:一个判断句,主谓宾。选择最有感受的一点
内容:从人物形象看主题。
形式:从下列几点选择一个人物形象塑造(性格的几个方面),结构(曲折、巧合、误会、线索等),语言(个性化、生活化),技巧(对比、讽刺、吸收其它文体特色等)。
中间:
1.分析法论证为主。论据是作品自身,边节录边评论。分为二个以上方面。
2.其它论证方法为辅,如引证法、比喻法、反证法等。
3.联系实际,引申发挥。内容主要是主题的社会意义。形式有:典型的意义,艺术特点的比较和发展。
结尾:
1.重申照应开头,进一步明确、深化论点。
2.发出感慨.评论:重在发表评论者的观点,有时竟把原文只作为引证评论者观点的材料,旁征博引、深入广泛挖掘。好的评论、权威人士的评论对原作的文学地位和社会影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可以算作学术论文的。
二、文学评论的特点
1.科学性
对真理的揭示、对事物内在规律本质特征的阐发有科学性,即懂行识货,有明察秋毫的眼力,对原作准确分析、评价,实事求是,不溢美,不隐恶,语言准确、严谨。
2.逻辑性
思维合乎规律,表述有条有理,从内容到结构布局都应有一定的逻辑层次,讲究一定的章法,不要“一锅煮”,车轱辘话说一大堆。
3.艺术性
用准确、鲜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可以视听、触摸的形象,使文学评论做到文理结合,而不是干巴巴的空泛说教,同时对评论对象充满感情,做到情理结合,有感染力,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风格。
4.针对性
针对具体的作家作品,明确“评什么、为什么评、怎么去评”等问题,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豆腐一碗,一碗豆腐,不知所云。
5.社会性
文学评论往往与评论者所处的时代、所持的评论标准极其社会要求和文学自身发展的状况等有密切的关系,同样的作家、作品放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不同读者手里会有不同的评价。
6.指导性
文学评论对社会现实、对文学本身和对广大读者的理解和认识等有指导意义,这实际上决定着文学评论的价值意义。
三、文学评论的写法
1.具备以下条件
① 有严谨的治学态度;② 有相应的生活阅历;③ 有较高的理论造诣;④ 有一定的文 有过硬的文字功夫;⑥ 有激情,即感受生活、感受作品的能力。
学修养;⑤
2.做好以下准备
① 认真研读原作;② 了解作家的生平;③ 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和所反映的时代背景;④⑤⑥ 调查群众反映,搜集丰裕的参考资料; 做好大量的摘录卡片;阅读已有的评论文章;⑦ 确定评论对象和主攻方向;⑧ 列好提纲。
3.从以下方面入手
① 评论作品的思想性
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把握作品的总倾向是否进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审美要求,是否真实深刻地反映了时代特色、揭示了社会规律。
② 评论作品的艺术性
a.艺术形象(人物形象):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内心活动等个性特征及其典型意义;分析人物活动的历史环境以及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自身的成长历史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合情合理;透过人物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投影。
b.艺术形式:包括对作品中故事情节的设置、线索的安排、细节的描写、语言的运用(人物语言和作者的叙述语言)、作者即作品的风格、作者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③ 评论作者和作品的贡献及地位
可以采用比较、联系、考证等方法,对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不同作者同一时期的同类作品、不同作者不同时期的同类作品等做出中肯的评价,确定作者与作品在文学领域或社会方面的贡献及地位。
4.掌握以下方法
① 复述议论
围绕所要论述的问题,选择引用有关的原文,在此基础上阐述自己的观点。
② 概括分析
用简洁的语言把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等概括出来,给读者以明晰的总印象,然后再对作品本身的各种因素及其关系加以剖析,说明比较,使读者对作品本身有透彻的了解,从而相信评论者的观点,并非无源之水。
③ 联系比较
联系作者本人不同时期的作品特色,或同一时期其他作者同类型的作品,或显示生活中的事实等进行分析比较,突出其个性,肯定其优劣,发掘其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
④ 情理兼备
理,指评论者通过理智的分析,在评论中表现出来的逻辑力量;情,指评论者把自己的爱憎感情渗透进评论过程中,使评论有内在的情感力量,能够感染读者,达到评论效果。
5.选择恰当体式
根据评论对象的文体特色,尽量选择和谐统一得体的评论体式。如:① 论文式;② 随 书信式;④ 对话式;⑤ 序跋式;⑥ 评点式;⑦ 考证式;⑧ 诗体式;⑨ 与原著融笔式;③为一体式等。
第五篇: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简介
四川大学文学评论写作简介(四川大学 文学评论写作)
(2010-03-13 19:41:12)转载 标签: 考研
文学评论
四川大学
文论
王朝文
杂谈 分类: 四川大学文新学院
川大中文类(语言学、文学、文字学、文艺学、文献学)考研都要考这个科目,考试分为两部分:一是50分的基础题;二是100分的写作。官方曾经给出三本参考书目分别为:
《文学理论基础》、《文艺学基础理论》、《文学理论教程》 三本书各有特点:
《文学理论基础》——很简要、是评述性质的,提出了一些概念,但通常不给明确的定义。考试主要考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文艺学基础理论》——这本是川大的老教材,很经典,是考试的重要参考对象 《文学理论教程》——这本是高教司的,高校普遍采用的教材
总的来说,这门考试涉及到了美学、中国古代文论、西方文论、马列文论 除开以上三本参考书目外,推荐的参考书目分别为:
王朝文《美学》、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陆贵山《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
表面看上去很难,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考试的框架是阎嘉老师的《文学理论基础》所涉及到的,但这本书比较简略,其中能出考点也并不多。
2、另外两本官方曾经指定过的参考书目也有内容重叠的地方,看起来并不费力。
3、至于美学,考的内容很少,且王朝文的那本书也是很薄的。
4、马列文论倒是很厚的一本书,看上去似乎压力很大,但是考试考查的是其中的“几封信”及其涉及到的重大问题,包括:
《致斐迪南·拉萨尔》莎士比亚化、席勒式、马恩的悲剧观点、美学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 《致敏·考茨基》典型、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致玛·哈克奈斯》关于现实主义问题 至于那一百分的写作,主要的要求是,要用理论进行分析,是要写成评论,而不是读后感,只要做到这点就能得到一个较为客观的分数。一般是给你一篇小小说的原文叫你写评论,至于具体怎么写,我想我没有太多发言权,大家平时可以参考一些文学评论的刊物,这个在高校图书馆都能找到,此外积累一些理论也是很必要的。
以上内容出自文学院一位高分师兄的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