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时间:2019-05-13 22:47: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第一篇: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一】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务必反映资料,手段务必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新飞飞名字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状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

在邓小平家附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表彰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来祸灾。甜蜜爱情签名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玩耍到那里,看着巨大的石乌龟,他眼珠一转,招呼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听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纷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人们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生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果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恐的眼神中爬了上去,并高兴地对站在下方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之后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纷大着胆子,爬上去玩耍。这不信神、不信鬼、破除迷信的行为,也算是邓小平童年时代一个惊世骇俗的举动吧!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三】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齐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立刻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那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事。

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

之后,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四】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能够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但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貌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状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刻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刻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此刻已经不能用了,您必须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样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五】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用心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但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样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样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那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

有一段时刻,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六】

五块银元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礼貌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爱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礼貌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期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向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十分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十分流利,老先生十分喜爱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十分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但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刻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样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这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但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样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之后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爱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礼貌把全家人召集在一齐,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样回事呢?原来邓礼貌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礼貌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礼貌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礼貌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样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悲哀。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样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悲哀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样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七】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应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思考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着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应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

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立刻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八】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

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父亲邓礼貌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爱上这个孩子了。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邓礼貌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期望他将来成为贤人。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向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十分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十分流利,老先生十分喜爱他。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十分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但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刻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样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这天就别上学了。邓希贤听了,急忙说:那可不行,我不能旷课。说着就要走。母亲拦不住,就掏出两个铜板塞给儿子说:中午就别回家吃饭了,省着路滑摔跟头。但是等到下午放学回来,邓希贤从书包里又掏出了那两个铜板交给了母亲,母亲忙问:你怎样又拿回来了?他调皮地摸着肚子说:我一点不饿,中午就没吃。母亲眼圈红了,她知道,儿子舍不得吃,是在为家里节省啊!之后碰到下雨天,母亲就在家里煮好饭托人带到学校去给儿子吃。

邓希贤不但聪明,而且好学,在班上的学习成绩总是拔尖的,老师和同学都喜爱他。在北山小学他读了4年。

1915年,邓希贤考上了广安县高小。这在当时来讲是很不容易的,广安县只有这么一所高小,每年只招一两个班,能考上的都是优秀的学生。广安离家20多里路,只得住校,每周回一次家。

一天,在邓家老院子里,邓礼貌把全家人召集在一齐,他满脸怒气,大声问道:你们谁做的好事,快点承认!这是怎样回事呢?原来邓礼貌在查账时,发现丢了5块银元,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5块银元可买5担谷子。院子里空气有点紧张。这时只见邓希贤站了起来说:是我拿的!说着他拿起一根竹片递到父亲手里,转过身去,意思是情愿挨打。邓礼貌没想到自己的儿子偷了银元,气得脸都变了色,挥起竹片打了下去,一下,两下、三下母亲想要拉住,一看邓礼貌那张铁青的脸,没敢说话。

邓礼貌打了几下,看到儿子忍着不哭,泪水在眼睛里转来转去,他想到平时这孩子很知道节俭,给他零花钱都舍不得花,怎样偷偷拿这么多钱呢?于是他放下竹片,大声喝问:你说,这钱你干什么用了?小希贤忍着疼痛,倔强地站在那一声不吭,母亲着急了,拉着儿子的手说:好孩子,你快说,让我们都急死了呀!邓希贤看着母亲眼里的泪珠滚滚落下来,才说出其中的原委。

原来,有一天在放学的路上,他看到一个同学在哭,哭得好悲哀。他便走上前问道:你怎样了?这个同学说:我妹妹病了,发高烧,躺在床上快要死了!那快去请医生呀!听了这话,那个同学哭得更悲哀了。邓希贤打量了一下这个同学,他身上的衣服补丁摞补丁,心里明白了,没有钱怎样请医生呀!回到家里,一个晚上没睡好觉。第二天早上他悄悄拿了父亲的五块银元来到学校塞给那个同学说:快去请医生给你妹妹看病!父亲听了儿子的叙述一下子明白了,呆在那里不知说什么好。他一把抱住儿子说:你为什么不早说啊!小希贤回答说:我偷了钱是该挨打的,有什么好说的!

邓希贤小时候就不信神不信邪。至今在他家乡还流传着一个神堂不神的故事。

在离邓家大院半里多路的地方有一条石坝,从协兴到广安的路穿石坝而过。在路与坝交汇的地方有两块神道碑,3米多高,1米多宽,矗立在两个巨大的石乌龟背上。据说这两块石碑连同驮碑的石乌龟都有神气,碰不得。

有一天,希贤和小伙伴们又来到石坝上,他看着两个大石乌龟,突然产生一个想法:到石龟身上坐一坐多好玩呀!于是他招呼大家说:咱们爬到乌龟背上怎样样?小伙伴们都愣住了,从来没敢爬上乌龟背,这个说:爬石乌龟会肚子痛,那个说:得罪了神碑家里要遭灾的!都不愿意爬。小希贤全不在乎,眉毛一扬,小拳头一攥喊道:一个石头做的乌龟,有那么大神气?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爬!说着就蹭蹭地爬上了石龟脑袋上,手舞足蹈地喊起来:快来呀,好耍得很!小伙伴们吓得脸都变了色,连连叫他下来,不然要惹祸的。小希贤却若无其事,玩得挺高兴!他用小手拍乌龟脑袋,毫不在乎地说:惹祸就惹祸,看它把我怎样样!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好多天过去了。邓希贤的肚子没有疼,他家里也没遭什么灾,小伙伴们才都放了心,原来神龟也不神呀!大家对邓希贤更佩服了。之后,小伙伴们也都跟他爬到石乌龟身上去蹦呀,跳呀,玩得挺开心。邓希贤从小就不迷信,不信神,不信邪。

邓希贤1915年考入广安高小。1918年考入广安中学,学习不到一年,在父亲邓礼貌的支持下,进了重庆的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20年8月27日,在他刚满16周岁的时候,从重庆乘船到上海,9月11日从上海乘法国邮船去法国。经过39天的颠簸,于10月19日到达法国的马赛港。

当时与邓希贤一齐去法国勤工俭学的有82人。他们为什么要去法国呢?在黑暗的旧中国,外受帝国主义侵略,内受反动统治阶级压迫,许多人看不到光明的出路。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他们看到一线曙光。因此,许多知识分子决心出国留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到法国勤工俭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目标。到法国去不是旅游,是去勤工俭学,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学生没有钱,只好坐在货舱里,那里机器轰鸣,到处堆放着货物;味道难闻,苍蝇、臭虫、蚊子使人难以忍受。风平浪静时他们就到甲板上去透透气,就像在监狱里犯人放风一样。望大海,天水一色,海鸥在高空飞翔,遇到风浪时轮船一会儿被掀上浪尖去,一会又跌入浪谷。最厉害的是在印度洋上遇到连续3天风浪。邓希贤不但一点东西吃不下,连苦胆也差一点吐出来。他和82个同伴坚持下来。一路上他们亲眼看到资本主义的繁荣,也看到资本主义的黑暗与腐朽。邓希贤亲眼看到一些穷苦儿童在轮船上乞讨。有的乘客故意把钱币扔到海里,让穷孩子们潜入海中去把硬币摸上来,他们以此为乐。邓希贤看到这些,心中有说不出的味道。

邓希贤到法国留学那一年他16岁,从此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探索,就是如何救中国,如何建设中国。这个志向从那时起,就坚定不移。

到了法国,轮船先到法国南部港口马赛。然后,坐了16个小时的汽车来到法国首都巴黎。在巴黎西郊的中国留学生住地,邓希贤遇到了来自四川的聂荣臻,聂荣臻热心地帮忙邓希贤,为他做这做那。之后,他们之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到法国勤工俭学,首先是过语言关,邓希贤和20几个同学进入了法语补习班。

邓希贤来法国之前,他父亲卖谷卖地给他准备一些钱。他知道这些钱来之不易,花起来格外留意。此刻法国国家档案馆还存有当时中国留学生的开支细账,其中记载着邓希贤当时每个月的杂支费是18个法郎左右,而其他中国留学生是25个法郎左右。这说明邓希贤十分节省。尽管这样,过了一段时刻邓希贤还是交不起学杂费和食宿费了。学习了5个月他就进了一个钢铁厂打工。运煤、搬钢板,什么都干。一天下来全身都被汗水湿透了。就这么干,一天才能挣10个法郎。之后邓希贤又在巴黎干过各种零活,在饭馆当过招待,在码头运送货物,在建筑工地搬砖,还做过清洁工,亲身体验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的艰苦生活,体验了受压迫剥削的味道,对资本主义有了切身体会和深刻认识,为他以后真正走上革命的道路打下了基础。

【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九】

在邓小平家邻近,有两块高3米、宽1米的石碑,立在两个无穷的石乌龟背上。这是清朝嘉庆年间朝廷为赞誉两名广安籍高官邓时敏和郑人庆的功绩而赐造的。当地老百姓对它十分敬畏,谁也不敢去碰它、摸它,以免招来祸灾。

有一天,邓小平和村里的一群小伙伴游玩到这儿,看着无穷的石乌龟,他眼球一转,招待小伙伴们:我们爬到乌龟背上去玩好不好?别看小伙伴们平时都挺遵从邓小平的,可这时却吓得纷繁往后退着说:我可不敢,听大大家讲,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会患病的。可邓小平却坚决不信这个邪,他说:一个石头打的乌龟有那么神吗?我不信,你们不敢爬,我去爬公然,邓小平在小伙伴惊慌的目光中爬了上去,并快乐地对站在下方目瞪口呆的小伙伴们说:真好玩真好玩之后小伙伴们看邓小平也没招来什么病灾,也纷繁大着胆子,爬上去游玩。

第二篇: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一次偷钱的经历_名人故事

在北山小学堂期间,邓还有过一次偷钱的经历。一天放学的路上,发现一位同学正哭得伤心,他询问原委,原来同学的妹妹重病在家,家里贫穷,无钱医治。怎么办?心里盘算着回到了家。第二天一早他迫不及等地塞给那位同学5个银元,嘱咐他快拿去给其妹妹治病。

这一笔钱在当时可以买500斤稻谷,是邓从父亲那里偷来的。其实这时邓家也不是特别宽裕,家里全靠母亲织布养蚕撑着。不久,邓绍昌便发现丢了钱,气愤地把全家召集起来查问,当得知是所为时,邓绍昌操起一根竹片怒打。后来母亲知晓儿子拿钱的原因后,心疼地把儿子搂在怀里。

第三篇:邓小平故事

短腿裤和长命毛巾

30年代初,邓小平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当地人民的生活还很艰苦,一些生活用品奇缺。邓小平一再倡导干部们要艰苦朴素,并处处以身作则。

一次开完县委会议后,邓小平回到宿舍翻看文件。正在扫地的工作人员小吴抬头忽然发现邓小平的裤子都几乎缩到小腿肚子上了。“邓书记,您都可以不用挽裤腿??河了!”小吴笑着说。“这可是我最时髦的裤子!虽短些,可还是挺好的嘛!”邓小平认真的样子逗得小吴咯咯直乐。事实上,作为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并非真的连新裤子也穿不起。只是在当时艰苦的情况下,邓小平不想自己搞特殊化。那条灰白色的裤子是他唯一一条没有补丁的裤子,只有在参加重要活动时才舍得穿。但是时间久了,裤脚磨破了,他就让妻子把破的地方卷进去缝好。时间久了,裤子自然变得越来越短。

小吴扫完地,又走过来问道:“邓书记,我发现您那条花格毛巾都用了整整两年了,还没有破,而我的那条毛巾用了不到半年,现在已经不能用了,您一定有什么使用毛巾的窍门吧。”“有!你以后看我怎么洗脸就知道了!”邓小平笑着回答。以后几天,小吴惊奇地发现邓小平在洗脸时不是拧毛巾,而是用手挤毛巾。“毛巾是线织成的,拧来拧去很容易拧断。用手挤,水顺着线纹流下去,不是比拧更好吗?”小吴这才明白,邓小平这么做原来是为了节约,她感到一阵惭愧。于是,她不仅自己使用了这个窍门,还把窍门告诉给了其他人。

精神:热爱人民

红薯的故事

1931年的一个夏日,一位头戴草帽、脚穿草鞋的年轻人在火辣辣的太阳下大步朝前走着。他就是刚刚被任命为中共瑞金县委书记的邓小平。“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改善人民的生活,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真正使瑞金成为牢不可破的铁壁铜墙。”邓小平说。

当时的瑞金已经完成了土改工作,可是分到土地的农民究竟生活得怎么样呢?邓小平决定亲自去看一看。一天中午,邓小平来到了村子里。当他走进农民黄木生家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正在吃着野菜红薯拌饭。

“老黄,秋粮刚刚收下来,你们怎么吃野菜红薯呢?”邓小平疑惑地问。黄木生好不容易才开了口。邓小平这才知道,黄木生家里虽然分得了三亩地,但都是山田,土质差,又缺水,根本不能种水稻,只能种红薯。然而,即使种红薯,也收不了多少。

邓小平一听就明白了,这里面肯定有人在捣鬼。于是,第二天,邓小平就挨家挨户地调查,惩办了暗中捣乱的地主土豪。随后,他又发动大家重新丈量土地,并按照好坏均分、远近搭配的原则合理分地。这样一来,贫苦农民都乐了。有一段时间,前线用粮紧张,为了让前方的战士们吃饱,邓小平规定干部们每人节省8到15斤粮食,支援前线。邓小平带头执行规定,经常煮稀饭充饥,等到收红薯时,便常用红薯来填肚子。“心里装着老百姓,吃苦在前,享受在后”,这一原则伴随着邓小平的一生。

精神:临危不惧

血战羊儿岭

1939年,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侵华日军于1939年9月开始对我华北八路军根据地推行一种所谓的“囚笼政策”,即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并辅以封锁沟和封锁墙,妄图以此分割、包围、困死八路军。

面对严峻形势,八路军总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司令与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政治委员邓小平正考虑如何发起一场大战役,以挫败日军的“囚笼政策”,这就是著名的“百团大战”(即八路军投入近百个团与日军作战)。

1940年8月,129师调集了7个团参战。8月22日夜,他们以迅猛之势,向铁路各据点的日军发起进攻,使日军遭受重创。8月31日,日军在飞机、大炮掩护下,调重兵对129师所在的晋中地区进行猛攻。

9月2日,邓小平和刘伯承派警卫营长向129师师部附近的羊儿岭高地的指挥员下达了要死守阵地的命令。不料,此时羊儿岭高地已被日军占领。阵地指挥员接到命令后,立刻召集各部队向羊儿岭发起猛烈反攻。八路军虽然武器比不上日军,但八路军战士同仇敌忾,英勇作战,前后共发起13次冲锋,一次次与日军展开肉搏战。面对八路军奋不顾身的气势,日军用飞机进行低空扫射,还对八路军施放毒气,但仍然无法阻挡八路军的猛烈攻击。经过惨烈的血战,羊儿岭高地被夺回。日军又马上组织反扑,但一次次被打退。

这次阻击战从9月2日早晨6时打响,整整持续了15个小时。战斗挫败了日军合围129师指挥机关的企图,掩护了129师指挥机关及各部队的转移,使129师由被动转为主动。

精神:坚忍不拔

“邓小平小道”

在“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被押送到江西省新建县。白天他要到拖拉机修造厂参加繁重的劳动,其他时间基本上不能和外人接触。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时常让邓小平夜不能寐,失眠症越来越严重,只能靠吃安眠药勉强入睡。邓小平知道,总吃安眠药对身体是十分有害的,在逆境中更要有强健的体魄。1970年1月1日,邓小平郑重地向负责照顾他的黄文华说:“从今天起,我不再服用安眠药了。”邓小平说到做到。在停止服药的同时,他加强了锻炼,他采用散步的方法来缓解压力。每天上午,他步行去工厂,一个来回就是5000步。午睡起床后,他在院子里再走5000步。就这样,60多岁的邓爷爷每天坚持走一万步。一天,邓小平走完5000步,步履轻盈地走上台阶,黄文华便问道:“老邓,你来江西劳动好几个月了,身体坚持得了吗?”邓小平笑着说:“先作一个五年计划,不行再加五年!”就这样,邓小平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从不间断走路锻炼。久而久之,他走出了两条小路,一条是将军楼到工厂,一条在将军楼的院内。和邓小平一起工作的人们亲切地将他踏出来的小路称为“邓小平小道”。

精神:忠心爱国

“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

1980年2月12日,是我国农历大年三十。邓小平带着女儿邓楠和外孙萌萌、外孙女眠眠一起来到岳飞的墓地岳王庙。

马上要过年了,小萌萌不明白外公为什么要他们到这个地方来。原来,岳飞是邓小平从小就熟知的抗金名将,他十分佩服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邓小平带萌萌到这里来,就是为了让他感受一下岳飞的浩然正气,教育他要从小热爱祖国,长大以后报效祖国。在岳王庙的正殿,邓小平满怀深情地给萌萌讲起了岳飞的故

事。邓小平牵着小萌萌的手,默默地围着岳飞墓转了一圈,然后,他们来到了幕道边上的铁栅旁。铁栅内,是谋害岳飞的秦桧夫妇等四个奸臣的跪像。邓小平用手指着几个奸臣说:“英雄总是被后人怀念,坏人却总是被后人所唾弃。”接着,他给小萌萌念起了门柱上的一幅对联:“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邓爷爷语重心长地对小辈们说:“这对联写得好,我们要像岳飞一样精忠报国才是啊!”

精神:自强不息

“中国不能再落后了!”

1986年3月,邓小平在中南海的办公室里盯着书桌上的一份报告,正在沉思。这是我国4位资深科学家的呼吁:“世界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中国不能再落后了”!邓小平拿起笔,毅然在报告上批示:“这个建议十分重要”,“找些专家和有关负责同志讨论,提出意见,以凭决策。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1986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从此,中国有了自己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这是一个直接决定中国二十一世纪国际竞争力的宏伟计划,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维护中国大国地位的重大决策。

发展高科技离不开优秀人才。于是,邓小平听取了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关于培养博士与博士后的介绍。随后,邓小平明确了要培养博士后的意见。接着,中国逐步建起了一套较完整的博士后流动站制度。

邓小平的英明决策很快让中国企业受益。广东有一家空调器厂曾从日本引进生产技术和设备,双方合作较为顺利。后来,该厂向日本方面提出引进一些高新技术时,遭到日方断然拒绝。于是,这家厂只能请“863”计划的专家帮助解决难题。在专家组的支持下,工厂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生产线。这样一来,日本厂商竟主动找上门来要求与该厂合作。一位国家科委的干部深有感触地说,国际技术合作的实质是什么?就是珍珠换玛瑙。没有珍珠就不可能得到人家的玛瑙。

精神:无私奉献

“一位老共产党员”

1992年5月16日,一辆黑色小卧车停在北京团中央所属的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办公室所在地。两位军人下车后直奔捐款办公室,他们对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是受一位老人之托,来为“希望工程”捐款的。留下3000元钱后,他们转身就要走。在被要求留下那位老人的名字时,一位军人便在捐款人姓名一栏写下了“一位老共产党员”。

经过多方查询,办公室的工作人员终于查到那两位军人是邓小平身边的工作人员,而“一位老共产党员”正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邓小平。到了秋天,这位“老共产党员”又向“希望工程”捐款2000元。邓小平的这两次捐款充分体现了他对贫困山区孩子的殷切关怀。

接到邓小平的两次捐款后,基金会同志经过认真研究后作出决定,把这5000元全部分配到邓小平曾经工作和战斗过的广西百色革命老区。不久,一座崭新的希望小学便在当地建立起来了,曾经失学的孩子们终于重圆了上学梦!女学生周标亮代表全校得到资助的同学给邓爷爷写去了一封饱含深情的信,信中这样写道:“邓爷爷,您的工作多忙呀,可您还时刻惦记着我们这些老山区里的娃娃。我们感到,虽然您住在北京,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您的心与我们贴得很近很近。”

精神:开拓创新

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上海,是中国的第一大都市,在国际上有着独特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上海为全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上世纪80年代,上海的发展却面临着窘境。怎样使上海再造辉煌,这是摆在中国政治家面前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邓小平是一位伟大的战略家和政治家,他以开拓创新的眼光果断地作出决策。在设计中国扩大改革开放的蓝图时,他把目光移向了上海,他要把上海引上新的发展之路。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在上海连续过了七个春节,在此期间,他作了实地考察,并多次作了指示。

1990年3月,邓小平说,上海是我们的王牌,把上海搞起来是一条捷径。浦东开发不到一年就获得了喜人的成果:有20多个中外资银行、保险公司、证券交易所在浦东落户;有180多个外资项目被批准,总投资8亿多美元;内资企业新建700多个,总投资9亿多元人民币;十大市政工程陆续动工,投入资金140亿元人民币……

1992年春,邓小平南下视察,再次来到上海。在了解上海的经济发展成就后,他明确指出,上海目前完全有条件搞得更快一点。上海在人才、技术和管理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辐射面宽。

1992年10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正式提出:“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新飞跃。”今天,上海这张王牌正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0年,上海将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也将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

精神:实事求是

白猫与黑猫

邓小平家中挂着一幅《双猫图》。图中的一只猫浑身雪白,绒毛轻柔;另一只猫乌黑透亮。《双猫图》的上方,是几行遒劲有力的题词:“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幅图是人称“江南猫王”的老画家陈莲涛特意为邓小平画的。

“不管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这是邓小平的一句名言,反映了邓小平安邦治国的一个重要观点。“猫论”言简意赅,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形式必须反映内容,手段必须服从目的,这个重要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贯穿于邓小平的治国谋略和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各个方面。

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搞社会主义,首先要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大力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上,邓小平强调各个国家都应当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邓小平说,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第四篇:小时候故事读后感

《木偶奇遇记》

——小时候读过最难忘的书

小时候读过至今还印象很深的书就属《木偶奇遇记》了,那时很好奇用一根木头雕刻成的木偶竟然获得了神奇的魔力,变成了一个会活动会说话的木偶——皮诺曹。很惊奇地和他一起去学习,去探险,去认知世界。但是蓝仙女要求皮诺曹在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之前必须学会诚实、勇敢。一旦皮诺曹说谎,他就遇到了大麻烦——他的鼻子会变的很长很长。那时我真为皮诺曹担心,一心盼望着他能顺利成为一个正真的活泼的小孩,但又害怕他的鼻子又变长变长。在经历了一个又一个磨难后,小皮诺曹最终战胜了自己——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人。我当时着实为他的经历所吸引,也着实明白了一个人要长大必须学会诚实守信。

现在早已过了读童话故事的年纪,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中,遇到艰难的事都会让自己坚强面对,无论什么时候都会告诉自己要诚实面对身边的人、乐观对待身边的事。特别是在儿子在成长过程中,我将《木偶奇遇记》的故事告诉他,激励他诚实生活、勇敢面对。我始终不忘将从故事中提纯出道理来告诫他:诚实是为人之本,信誉是前进之路。鼓励他在成长过程中不走偏锋、不靠侥幸。

今天我也将这个故事推介给逸夫小学的同学们,愿他们都能读懂人生的第一课——诚实。在今后的前进道路上,坚实的走好每一步。

王逸骏的爸爸

2012年3月1日

第五篇: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二(5)班 王紫忻

古今中外,有无数伟大的科学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奋改变了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说说他们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发明大王”爱迪生

一天,他指着正在孵蛋的母鸡问妈妈:“母鸡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妈妈说:“哦,那是在孵小鸡呢!”下午,爱迪生突然不见了,家里人急得四处寻找,终于在鸡窝里找到了他。原来,他正蹲在鸡窝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鸡蛋孵小鸡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来,又是给他洗脸,又是给他洗衣服。还有一次,他看见鸟儿在天空中自由飞翔,就想:既然鸟能飞,人为什么不能飞呢?于是,他找来一种药粉给小伙伴吃,为了让小伙伴飞上天空去。结果,小伙伴差点儿丧命,爱迪生也被父亲狠揍了一顿。“天才”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在四、五岁时,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总是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的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十七岁时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爱因斯坦这种敢想敢问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数学王子”高斯

一天,德国哥廷根大学,一个19岁的青年吃完晚饭,开始做导师单独布置给他的数学题。正常情况下,他总是在两个小时内完成这项特殊作业。像往常一样,前两道题目在两个小时内顺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题写在一张小纸条上,是要求只用圆规和一把没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边形。他没有在意,埋头做起来。然而,做着做着,他感到越来越吃力。困难激起了他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来!天亮时,他终于做出了这道难题。导师看了他的作业后惊呆了。他用颤抖的声音对青年说:“这真是你自己做出来的?你知不知道,你解开了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悬案?阿基米、牛顿都没有解出来,你竟然一个晚上就解出来了!我最近正在研究这道难题,昨天不小心把写有这个题目的小纸条夹在了给你的题目里。” 多年以后,这个青年回忆起这一幕时,总是说:“如果有人告诉我,这是一道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数学难题,我不可能在一个晚上解决它。” “锲而不舍“祖冲之

一天晚上,祖冲之躺在床上想白天老师说的“圆周是直径的3倍”这话似乎不对。第二天一早,他就拿了一段妈妈绱鞋子的绳子,跑到村头的路旁,等待过往的车辆。一会儿,来了一辆马车,祖冲之叫住马车,对驾车的老人说:“让我用绳子量量您的车轮,行吗?”老人点点头。祖冲之用绳子把车轮量了一下,又把绳子折成同样大小的3段,再去量车轮的直径。量来量去,他总觉得车轮的直径没有1/3的圆周长。祖冲之站在路旁,一连量了好几辆马车车轮的直径和周长,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这究竟是为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经过多年的努力学习,他得出圆周率必然大于3.1415926,而小于3.1415927。这一结论比欧洲的一些科学家要早上一千年呢。“水滴石穿“童第周

童第周小时候的好奇心十分强,看到不懂的问题往往要问个为什么。一天,童第周看到屋檐下的石阶上整整齐齐地排列着一行小坑坑,他觉得十分奇怪,琢磨半天弄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去问父亲:“父亲,那屋檐下石板上的小坑是谁敲出来的?是做什么用的呀?”父亲看到儿子这么好奇,高兴地说:“这不是人凿的,这是檐头水滴下来敲的。”小童第周更奇怪了,水还能把坚硬的石头敲出坑?父亲耐心地解释说:“一滴水当然敲不出坑,但是天长日久,点点滴滴不断地敲,不但能敲出坑,还能敲出一个洞呢!古人不是常说„滴水穿石‟嘛!就是这个道理。”父亲的一席话,在小童第周的心里激起了一阵阵涟漪,由于农活比较多,童第周对学习有些失去兴趣,不想读书了。父亲耐心地开导童第周说:“你还记得“滴水穿石“的故事吗?小小的檐水只要常年坚持不懈,能把坚硬的石头敲穿。难道一个人的恒心不如檐水吗?学知识也要靠一点一滴积累,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成功。”为了更好地鼓励童第周,父亲书写了“滴水穿石”四个大字赠给他,并充满期望地说:“你要把它作为座右铭,永志不忘。”童第周一生的牢记父亲的话后来成为一位著名的数学家。

下载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小时候的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法布尔小时候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识 1.学会9个生字,认读8个字。能正确读写9个词语。认识“食字旁”学习新的笔画“竖折撇”。 2.认识问号,知道它表示的意思。 能力 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

         牛顿小时候的故事牛顿,伟大的英国物理学家。1661年,就读于剑桥大学的三一学院。1669年,年仅27岁,就担任剑桥的数学教授。1672年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685~1687年,在天文......

    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

    听毛泽东小时候的故事有感 在一个宁静的晚上,爷爷照常给我讲一些名人的故事,今天,爷爷要给我讲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小时候的故事了。 爷爷开始讲了: 毛泽东少年时代和同伴......

    伽利略小时候的故事

    伽利略小时候的故事 伽利略 (1564~1642) , 意大利物理学家、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发现了摆动定时性定律, 提出了自由落体定律, 发明了比重秤、空气温度计, 发明了枷利略望远镜,......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学写毛笔字。他给自己立了一条规矩:每天完成功课后,还要练习写一百个毛笔字。 有一次,他和蒋妈妈去串亲戚。回来时,天色已经很晚了。......

    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

    关于老舍的故事,老舍小时候的故事

    关于老舍的故事,老舍小时候的故事 篇一:老舍的小故事老舍的小故事19岁当小学校长靠一位富有而善良的人的资助,老舍9岁进了小学。老舍的小学同窗、后来的大学者罗常培形容他“......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科学家小时候的故事 ——二(5)班 王紫忻 古今中外,有无数伟大的科学家用他们的聪明智慧和勤奋改变了世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下面说说他们小时候的一些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