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三单元《测量》(本站推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小学数学
三年级
上册
第三单元《测量》
[教材分析]
“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的联系,实践性比较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的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单位的长度厘米和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接触的比较多;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的就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单元教学目标]
1.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2.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3.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4.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第一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1页—22页及22页的“做一做”,第24页练习五1、2题。[设计理念] 本课时是学生在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米,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今后学习测量、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教学目标] 1.明确毫米产生的意义,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2.知道毫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教学重难点] 1.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2.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角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情境引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让学生进行估测练习,培养了学生自觉地对常用物品进行估测的意识,提高了学生的估测能力。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初步认识新的测量单位。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演示)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数尺子上1厘米间的小格,使学生知道毫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举例,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的直观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每个学生融入其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快乐。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22页“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 3 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1、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独立观察并填空,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设计意图]将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板书设计]
毫米的认识
量比较短的物体长度或者要求量的比较精确时,可以用毫米(mm)做单位。1厘米=10毫米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
教材第23页及“做一做”和24页第5、6、7题。[设计理念] 对于长度单位“厘米”“米”和“毫米”,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已经了解了一些有关测量的知识和方法。新的长度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制关系是很有必要的。[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2.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课前准备] 直尺、米尺、纸条。[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
一只蚂蚁长约5()一只长颈鹿高约2()
一只小花猫高约40()一头大灰狼长约8()
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教师边说边板书:分米)[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复习旧知,不仅为认识分米奠定了基础,而且还激活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米尺,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
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量、比、画、想,使学生对长度单位1分米形成深刻的印象,从而建立了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生通过对米尺的观察,独立探索出米和分米的关系,知道了1米=10分米。通过交流合作,获得了新知,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往能力。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要求说出思考的过程。
教师强调: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2、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3、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4、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完成练习,检查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使学生的学习落在实处。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第三课时
练习五
[教学内容] 第24、25页练习五第3、4、8—10题。[设计理念] 注重用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活动和事例设计情境,为学生发现、提出数学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生动的素材。使学生在解决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长度单位在生活中的价值,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教学重难点]
1.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 1分米”的概念。
2.理解分米、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3.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4.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设计意图] 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使学生的学习在一开始就有明确的任务。
二、指导练习1.完成教材第3题。学生独立作答,全班订正。2.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3、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设计意图] 将练习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扩大用长度单位解决问题的空间。
三、拓展应用
1、完成“练习五”第9题。请同学小组交流,再指名作答。
2、完成“练习五”第10题。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3、完成“练习五”思考题。
让学生观察情境图,确定先要解决什么问题,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拓展性的练习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并在交流中分享成功的喜悦。
四、课堂小结
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第四课时
《千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教材26页例4以及做一做
【设计理念】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该单位的简单化聚。
2.利用迁移的规律,体验探索1千米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学会估算和分析问题。3.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认识千米,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与同伴交流中体验学习数学的愉悦心情。
【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重难点】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
2、课件出示例3情境图,教师:“同学们都喜欢出去旅行吧,在你们出游的路上肯定见过图中这样的情境吧?谁来说一说图中都有些什么?”
3、出示教师制作一块路标图。引出千米,导出课题:千米的认识
[设计意图]把生活中数学知识呈现给学生,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思维活跃,参与热情高,也培养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建立千米的长度概念:
(一)初步感知:
1、让学生说一说对千米的感受。即让学生明白千米是比米还要大的长度单位。
2、通过运动场跑道一圈为400米,进一步让学生感受1000米到底有多长。(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跑道的实际情况来教学。)汇报板书:1千米=1000米
3、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1千米约有多长。
4、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 ?
5、小结:
计量路程的远近,通常用千米(km)做单位
第五课时
《千米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4—5,第27页例6及做一做和练习六第二题 【设计理念】让学生亲身体会到1千米到底有多远,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另一方面,学生学习时,每看到一处自己熟悉的事物,就指着说:这就是“什么”。学生情绪高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这些信息的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生产实际,拉近了学生与千米的距离,从而也达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体会到原来千米就在我们身边,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千米(公里),初步建立千米的空间表象。2.使学生知道1千米=1000米,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并适时渗透思想教育。【教学重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掌握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教学难点: 千米慨念的建立。教具学具: 米尺、多媒体及课件一套。【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下面请同学们边看屏幕,边想:我们是用哪个长度单位测量100米的?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计量长度的单位?请按从大到小的顺序说一说。米 分米 厘米 毫米
1米等于多少分米?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2.谁能比划一下1米的长度?一起比划一下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长度。3.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4)测量教室的长。(米)4.师:如果要测量城关到榜头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 呢?
二、课题提出,新课学习
(一)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城关到榜头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 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1.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2.提出学习目标:(1)千米的实际长度,并学会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2)千米的应用。
[设计意图]从测量本地两个乡镇距离引出新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可以帮助人类理解周围世界,从而增强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自己寻找目标进一步体现学生主体意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二)认识1千米的实际长度 那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1.师:老师手里拿的米尺是1米长,用这把米尺连续量几次是1000米? 板书:1000米
1000米用我们今天所学的千米作单位就是1千米。板书:1千米
板书:用米尺量1000次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2.请看屏幕:上次我们量出了100米的长度,几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10个100米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我们学校的操场一圈是200米,沿操场(一圈200米)走()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板书: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圆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唤起对行走本地区实践活动的回忆,以情激情,既使学生感到身边处处有数学,又助于抽象“千米“形成正确的”表象“,从而加深对”千米 13 “的认识。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
师:千米也称公里,在上面的板书上添上(公里),有时也用Km表示。5.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26页例4和例5,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完成27页做一做,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设计意图]揭示了千米和米之间的进率,即引导学生自学千米和米的简单换算,活用教材,节时高效。
三、练习巩固
1、现在我们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那千米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应用呢? 请看老师星期天在城关到榜头的路上拍摄的一些镜头,请你仔细观察,哪些地方有“千米”?
1.公路边的里程碑 2.指路标志 3.限速标志 4.摩托车的速度表
随着学生的回答,屏幕上分别出示图片。小结:千米常用来计量比较长的路程。[设计意图]通过观察里程碑、指路标志、速度表、限速标志,让学生体会到 ”千米"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进一步认识数学的价值。
2、练习:28页2把不同交通工具行一千米的恰当时间打钩。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千米的认识,知道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了解了千米的用途。现在请你估计一下,从校门口出发到什么地方大约是4千米?谁能用比较科学的办法证实?
1、生:利用摩托车的里程表测量、走一走是否15分钟。师:还可以这样证实:(结合屏幕)1.量出1米的距离,走一走,有多少步?(1米有2步)2.算一算,1千米有多少步?(1000米有2000步)师:1千米,我们大约走2000步。我们可以从校门口出发数出200步,看看你正 14 好走到什么地方,与你刚才的估计是否相符?
五、拓展延伸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汽车每小时行40米。电线杆高6千米。小李身高135厘米。飞机每小时飞行1800千米。教室黑板长3分米。一支铅笔长2千米。2、28页2,3,4,6,8。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1页例7,32页例8以及做一做 【设计理念】
吨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了千克、克,而且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计算能力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直观形象的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吨是个比较抽象的质量单位,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不多,往往不能直接感受,因此,教学中组织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体验和感受1吨。多提供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推理方法去感知1吨有多重,加深1吨=1000千克的认识。教学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换算位的换算,让学生根据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进行推理,展示学生思维过程,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中的具体物体,认识质量单位吨,感知1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2、知道质量单位间的关系,1吨=1000千克,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通过观察、猜想、推理、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能熟练运用1吨=1000千克,正确进行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
建立吨的质量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10千克1袋的大米,学生自己准备的1桶水、1捆书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小朋友们喜欢去动物园玩吗?你们都喜欢什么动物,来看看大家了解这些动物们有多重吗?(课件出示以下动物图片)
一只鹦鹉大约重35()。一只小兔大约重3()。一只东北虎约重350()。一头大象约重5()。
鹦鹉、小兔、东北虎的体重为什么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这里大象的体重选用“克”或“千克”作单位还合适吗?
大象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你们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用吨作单位呢?举例说明。(课件出示相应图片)。
(课件出示课本例7)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用符号“t”来表示。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吨(板书:吨的认识)。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喜爱的熟悉的动物们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质量单位克与千克。接下来在用千克表示比较重的物体质量是否合适时,引起学生已有认知的冲突,产生用新的质量单位来表示的需要,引出质量单位“吨”。
二、活动体验、建构新知
1.初步认识1吨有多重
(1)思考:1吨有多重?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2)(出示课本图片)引导学生观察10袋大米,每袋重100千克,2袋重200千克„„
10袋是1000千克,就是1吨。1吨=1000千克。
(3)(出示图片)一只北极熊约重500千克,两只北极熊约有()千克,也就是()吨。
【设计意图】利用直观形象的生活素材,帮助学生体会1吨的含义,使学生认识吨确实是一个比千克大得多的质量单位。
3.活动体验1吨有多重(1)共同体验1吨的重量。
每小组准备10千克一袋的大米,每人抱一抱,感受10千克的重量,再合作感受20千克、30千克的重量,引导学生推算多少袋有1吨。(课件演示100袋是1吨)
(2)分组活动,感受1吨的重量。
①每小组可以准备一桶水、一捆书、一位同学体重等不同的物品。②每位同学亲自抱一抱、抬一抬、背一背。
③通过算一算、估一估得出多少同样的物品质量是1吨。④分组汇报结果。
(3)课本第32页做一做第2题。
引导学生通过推算得出结论。例,两头奶牛是500千克+500千克=1000千克,也就是1吨。水泥2袋100千克,20袋1000千克,就是1吨。
【设计意图】先由全班共同体验,使学生亲身感知1吨的重量,为后面的分组体验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接下来的分组体验材料让学生自主选择日常熟悉的物品,通过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让学生经历操作、推算、交流、想象等体验过程,进一步强化对1吨的认识,形成1吨的质量观念。
3.吨和千克的换算(1)课件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2)学生独立思考填空。
(3)组内交流后,汇报换算推理过程。(4)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
一只大象重6000千克,也就是(6)吨。一辆卡车载质量5吨,也就是(5000)千克。
【设计意图】吨和千克之间的单位换算与“千米和米”相同,难度不大,因此可以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加强练习、巩固提高
(1)课本第 34页第1题。
这是一道连线题,通过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学生先独立连线,再集体交流。
(2)课本第 34页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交流反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3)课本第34页第3题。
学生根据质量单位吨和千克之间的关系进行单位换算和简单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4)课本第34页第4题。
引导学生发现“1000千克的机器,已经是1吨了,和它同车的机器质量不能超过1吨”。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想法,在交流中理解解决问题的多样化。
【设计意图】通过多样化的练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的质量单位吨和千克的换算和简单计算的方法,进一步建立吨的质量观念,并能在有关质量单位的实际生活中解决相应问题。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课本第34页第5题。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学生总结,进一步回顾和反思本节课所学知识。运用吨的知识的数学实践活动,将知识的获取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第七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内容】教材33页例9以及做一做 【设计理念】
用列表法解决问题,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有初步的接触。教学例题时要让学生先弄清题意,如果方案中有不符合题意的方案应该舍弃。学生在列举时可能会有遗漏,指导学生通过表格顺着从大到小或者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枚举,有序且完整地思考问题。教学中渗透并强化解决问题的三个步骤: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
【教学目标】
1、运用列表方法解决问题,学会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通过观察、比较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
2、经历通过列表枚举的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有序思考的能力。
3、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积累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列表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
感受列表法的有序性和解决问题的完整性。【教学过程】
一、问题导入
可爱的美美想买这支11元的钢笔,她带了的钱都是5元的、1元的,她会怎么样付钱给售货员阿姨呢?(课件演示)
你想到了哪些付钱的方法?学生思考后,汇报结果,有以下三种情况: 1.2张5元,1张1元。2.1张5元,6张1元。3.11张1元。
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用5元、1元的人民币购买钢笔的问题,学生初步尝试运用各种策略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二、探究新知
出示课本例9 1.明确题意
(1)从图中了解到哪些信息?(两辆车要运8吨煤,一辆载重量2吨,一辆载重3吨,每次每辆车要装满,)
(2)提出的问题是什么?(怎样派车正好能把8吨煤运完?)
(3)“恰好运完8吨煤”是什么意思?(不能少运,也不可超出,即少于8吨或超过8吨都不合题意。)
2.探究策略
(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
①提问:如果只用2吨的车运,要运几次才能运完?如果只用3吨的车运呢,几次才能运完?
②学生交流列式并汇报。(2)引导学生探寻不同方案。
①同桌讨论:还有其他的方案吗?能否将两辆车同时派出来运呢? ②全班交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3)指导学生列表呈现方案。
①如何让大家的对这些方案一目了然呢?请看表格,课件出示表格。(先出示空白表,表头可带学生边看边呈现)②让学生说说表格第一行可以怎么填写合适。(只用1辆车运完的情况)如下表:
③学生独立完成其它方案。(教师提示:可以怎样有顺序地表示出派车方案呢?)
④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孩子进行适时点拨。⑤完成后汇报交流。学生边说,课件边呈现。
⑥观察表格,总结通过列表有序呈现派车方案的方法:当只用1辆车运完的次数找到后,以此类推,如果是4次,那接下来可以探究3次、2次„„直到0次。
⑦比较两个表格,你发现了什么?(先考虑只用载重3吨的车,方案只需列举4个)
⑧根据表格,学生选择符合题意的派车方案。
(4)检验反思:将选择的方案根据题目检验一下,看是否符合题意。【设计意图】列表解决实际问题,可以有序呈现解决问题的方案,防止列出方案时产生遗漏和重复,因此,设计时注意引导学生如何列表、填表,尤其表格的第一种方案,设计时突出让学生填写,这样做既能让学生从两种不同角度考虑,22 不至于受到书本现成表格的束缚,又能为后面比较两个表格的不同,做到最优化而奠定基础。
三、内化新知
1.基础应用
让学生运用一一列举的方法尝试“做一做”。引导学生从较大人民币(5元)入手列举,即只付5元,要多少张?
2.综合应用
练习七第7题。通过租船的具体生活情境,巩固所学列表法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了解决问题策略的优化思想。
【设计意图】由于新知探究中,在“比较两个表格”环节优化出从大车入手列举可简化方案,因此,做一做中学生从5元入手,只需列举3种方案,因为当5元3张时,2元6张已经不够了。而从2元入手,要列举7种方案。从优化的角度出发,应先从只付5元列举,这种优化的思想为练习七第7题的解决做好了铺垫。
四、全课总结
1.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2.你认为用列举法解决问题时该注意什么。
第二篇:新人教版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数学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期
第三单元 测量
中心发言人:秦彦菊 执教老师: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中的米和厘米,质量单位中的千克和克,还学会了一些测量方法。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和厘米,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接触得比较多:我们在超市看到各种食品的包装袋上就标注着重量单位克或千克,如一包方便面100克,一袋饺子1千克,一袋面25千克等;我们所用的直尺就以厘米作单位,周围的建筑物一般都以米作单位,如广场上的罗马柱高19.56米、教学楼大约高10米等。然而对于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质量单位吨学生接触得就比较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联系学生已有的丰富经验.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以及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
教材分析
“测量”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密切联系,实践性比较强。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贡量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基础。让学生感受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1吨的质量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估测在生活中用得很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体现。本单元的学习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知道常用的长度、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数学思考:学生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一些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问题解决: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长度概念和质量概念。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根据物体的特点或解决问题的需要合理地选择长度单位或质量单位。
情感态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养成认真观察、仔细测量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知道毫米、分米和千米与米、厘米;吨和千克的进率及换算。
教学难点
初步建立毫米、分米、千米的长度观念以及吨的质量观念,应用毫米、分米和千米来正确表示物体的长度以及应用吨来正确表示物体的质量。
教学方法
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
注重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确保各项活动的有效开展。重视学生估测方法的掌握,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课时安排:7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2课时
千米的认识
2课时
吨的认识
2课时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21、22页。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估计、实际测量数学书的长、数学书的宽、数学书的厚。生1:数学书的长大约是21厘米、宽大约是14厘米、厚有1厘米。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因为1厘米大约有一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长大约就有21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宽有14个指甲长那么长,数学书的厚有1个指甲长那么厚。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
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
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板书:毫米的认识
二、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多长。
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
三、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10个1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四、课堂练习
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五、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今天学习的什么内容是你觉得最重要的?
六、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23页。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实践,使学生意识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2、认识分米,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
3、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分米,建立1 分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选用合适的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兴趣导入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
师:昨天同学和聪聪已经量出了这本数学书的长、宽、厚,你们还想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 生:„„
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
2、全班交流。
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毫米作单位来测量不方便)
二、新课讲解 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
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板出:1分米=10厘米
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或在我们身上哪些物体的长度约是1分米。
3、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
4、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认识几分米
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
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 用分米量
量绳子的长度(让学生先估测,然后再测量)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三题
2、判断下列的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 ”(1)一条裤子长9分米()(2)一张床长5分米
()(3)小明高14分米
()
(4)一支毛笔长2分米也就是20厘米()
3、填空: 5分米=()厘米=()毫米
30毫米=()分米 40毫米=()厘米=()分米
2米=()厘米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题教和第五题。
5、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三第六题和第七题。
四、全课小结
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课本26页。教学目标:
1、认识千米,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会用千米表示实际长度。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沿学校操场走路,感受1千米的长度。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1.前几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在操场上进行了测量。
一、复习导入
说出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厘米)(2)测量硬币的厚度。(毫米)(3)测量课桌的高。(分米)(4)测量教室的长。(米)师:如果要测量北京到广州的距离,可以选用我们已经学过的哪个单位来测量呢? 师:用米测量太麻烦了。北京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而米这个单位较短。那用什么单位呢?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里的新朋友:千米(板书课题:千米的认识)。
二、新课讲解
学习千米的认识,你们最想了解有关千米的什么知识? 1.回顾上课前和老师一起量100米的长度,说说1000米应该有几个这样的长?你跑100米用了多少时间?那跑1000米呢?(你跑过1000米吗?)
2.出示学校运动场跑道示意图(多媒体)。引导学生观察并想象,1圈是200米,跑5圈大约就是1000米。
说说你昨天体育课跑五圈的感受。知道五圈是多少米吗?想一想:我们沿操场走一圈大约用了几分钟?(3分钟)那么沿这操场走5圈,也就是走1千米大约要几分钟?(15分钟)。板书:走15分钟的路程,长约1千米。
沿操场(一圈200米)走5圈的长度正好是1千米。
3、分小组讨论
估计一下,从学校门口到附近什么地方大约是1千米。想一想,可用哪些方法进行测量的?(步测、时间、速度表等)出示学校附近的地图,研究其中可以获得的信息和知识。
哪些长度计量时应该用千米作单位?生活中你看到哪些地方是用了千米这个单位的?举例子说明,说得越多越好。(课件出示:公路边的里程标志、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和汽车的速度表等)
4、生活中,你在那些地方看见过千米?学生讨论,反馈。(1)出示公路图
说明:“37km”指的就是从某地到这个里程碑的路程是37千米。
(2)公路路标图
说明:从这里到前方的唐山有144千米的路程。(3)摩托车仪表图
说明:指针到20位置,就是每小时20千米的速度行驶。(4)限速标志
说明:这是要求机动车在景区内每小时不能以超过10千米的速度行驶。5、1千米的读法
1千米等于1000米,听起来不容易区分,语文课上朗读讲究抑扬顿挫,谁能巧用停顿,把千米和米区分开来,使人一听就明白。l(停顿)千米=1000(停顿)米
指导读:注意在数字和单位之间适当停顿。师:千米有时也用Km表示。
6、我们知道1千米等于1000米,千米和米之间怎样换算呢?下面请同学们自学课文,重点看一看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课本26页“做一做” 练习六第6、7题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吗?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课本27页。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双胞胎。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平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课后练习
课本第28页4、5题,29页9、10、11页。
四、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
课本31页、32页。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
2、学会换算质量单位。
3、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存在这些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认识重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重量概念。学会估计生活中的物体的质量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热身:
同学们,你们知道我们地球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是谁吗?没错,就是大象,想不想知道一头大象有多重?不光我们很好奇,很久以前有一位小朋友他也和我们一样,通过思考,他利用很巧妙地方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你们知道他是谁吗?下面我们来看看曹冲称象的故事(播放视频)。曹冲的方法怎么样?曹冲很聪明,在今天的学习当中,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也会向曹冲一样,遇到问题会积极思考,想办法解决。大家准备好上课了吗?那我们开始上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1、情境激趣,复习旧知
课件出示情景画面,小博士出示题目:猜猜它们的体重。一只一岁的小乌龟约重15()一只帝企鹅体重约40()一头海象大约重1000()
师:为什么选用克做单位?为什么选用千克作单位?说说你的想法。
师小结:计量比较轻的物体有多重,用克作单位。(板书:比较轻
克)计量一般物体有多重,用千克作单位。(板书:一般重
千克)
2、产生需求,引入新知
师:一头海象大约重1000千克,可陆地上的大象更重,我们一起读读下面的数据。课件出示:一头大象约重5000千克;兽中之王,一头蓝鲸重约170000千克。师:表示这么重的动物,用千克作单位,你觉得怎么样?你想不想用更简便的方法来记录呢?(课件出示:5吨、170吨)你发现什么?
师:发现计量比较重的物品有多重,用吨作单位比较简便。(板书:比较重
吨)师:生活中,你知道还有那些物品的质量可以用吨作单位吗?
师小结: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像这样的(课件边展示边说)比较重的或像这样的一堆煤、一堆粮食、一堆盐的大宗物品有多重,都可以用吨作单位。(板书:大宗物品)吨用字母“t”来表示(板书:t)。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吨”。(板书)师:关于吨,你们想知道些什么?(学生自由说)
二、感受体验,建构新知
(一)分组体验,强化对1吨的认识。第一组 一袋大米100千克 第二组 一名同学体重25千克 2.活动要求:
组内同学轮流搬一次,搬离地面,说说感受。
填写练习纸,算一算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总质量是1吨,并把结果在组内交流。填写:()个()共重1000千克,也就是()吨。反馈交流。师:请每个小组把你们的体验过程说一说,我们一起来分享,好吗?
(三)归纳总结,构建质量单位体系。
师:现在我们认识“吨”这个新朋友,它和我们的老朋友“克”、“千克”都是用来计量物体质量的单位。1克有多重,我们只需要用手掂一掂,就能直接感受了。多少个1克是1千克呢?因为1千克=1000克
一千克有多重,我们也可以用手直接掂一掂来感受。多少个1千克是1吨呢?还是1000个,因为1吨=1000千克。
一吨有多重,还能像这样来直接感受吗?为什么?那我们是怎么来体验的?先来搬一袋米、一桶水、一摞书„感受一个物体的重量,再通过计算知道多少个这么重的物体是1000千克,也就是一吨,从而想象1吨有多重。
三、课堂练习课本32页“做一做” 课本34页练习七第1题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能体会1吨有多重吗?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32页、33页。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概念。
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培养学生估计物体质量的能力,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吨的质量观念的形成过程,体验观察、想象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具体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
建立1吨的概念,掌握吨与千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质量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建立1吨的概念。
教学准备:
搜集一些物体的质量,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
1、师:同学们,你们以前学过计量物体的质量用什么做单位?(板书:千克、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板书:1千克=1000克)
课件显示
6千克 =()克
3千克250克=()克
4000克=()千克
5400克=()千克()克
在下面的()中填上适当的质量单位。
一个鸡蛋重50()
一袋大米重50()
一个一元硬币重10()
小明重26()
二、揭示课题、探究新知。
师:用来计量比较小,比较轻的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克做单位。千克是用来计量一般物体的质量的。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体的质量,通常用吨做单位,吨用字母t表示。(学生齐读这句话。)
1、感知1吨的重量。
(1)师: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几袋这样的大米就是1吨。1吨究竟有多少千克呢?你是怎样想的?板书:1吨=1000千克
(2)、估计体重的游戏。(课件)
出示:三年级同学平均体重按规定25千克计算,4个同学重()千克,40个同学重()千克,也就是()。
现在坐在教室里的同学有()个,此刻你最想知道什么?怎样求这些小朋友重多少千克?
2、单位换算。4吨=()千克
想:1吨是1000千克,4吨是4个1000千克。吨化千克(大)化(小)用乘法,4×1000=4000。
3000千克=()吨
想:1000千克是1吨,3000千克里面有3个1000千克。千克化吨(小)化(大)用除法,3000÷1000=3
三、巩固练习。
1.你能进行千克与吨的换算吗?
5吨=()千克
9000千克=()吨 4000千克=()吨
15吨=()千克
2、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质量单位。
一袋面粉25()
一辆汽车2()一条鱼500()
一条鲸鱼6()
3、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下面各数。
50吨
800千克
4吨
90000千克
4、教师用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你们看谁来了?这一天阳光明媚,天气晴朗。小熊、小马、小牛和小鹿相约到河边去玩。它们走到一座小桥边,小马提议:“这里有桥,咱们一起过吧。”小熊说:“等等,这里有个牌子,上面写着„限重1吨‟呢!”
教师启发学生思考:限重1吨是什么意思?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师:谁知道1吨等于多少千克?
学生通过预习可以说出:1吨=1000千克。师:那4个小动物能同时过桥吗?
围绕小精灵的“能同时过桥吗?”的问题,引导学生将动物们的体重加起来,与1吨作比较,比1吨小或等于1吨的话?比1吨大的话? 400+300+500+100=1300(千克)
1300千克比1000千克重,也就是比1吨重,从而得出结论。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六、课后反思: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测试题范文
第三单元测试题
班别 姓名 学号 成绩 家长签名
一、填一填。
1、把右边的单位名称分成两组。千米、克、厘米、毫米、吨、分米、千克、米
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2、想一想,填一填。在()里填上适当的单位。
树高约10()一块橡皮约4()马拉松长跑比赛全长约42()
3、在○里填上>、<或= 6厘米○60毫米 50千米○400厘米 800克○1千克 2米○19分米 3吨○3000千克 6吨○7千克
2、填上合适的单位。
小明家有一幢10()房子高的房子,家里有一台80()高的洗衣机,书房里有一张6()桌高的书桌和3()高的椅子。桌子上有一只长21(),重65()的文具盒,盒里有一块长3()和橡皮和5枝长约12()的铅笔。
3、一辆载重量3()的卡车,运载着每箱15()和苹果,这些苹果的个儿挺大的,每个有200()重。
4、胜利小学的跑道每圈400米,小江每天到校后跑两圈是()米,再跑()米是1千米。
5、估一估:一头大象重约4(),一只鸭子重2(),我睡的床长2(),直尺厚2(),我们班4位同学的体重约100()。
6、填上适当的数。
8米5分米=()分米 8848米=()千米()米 5千米50米=()米,3250克=()千克()克
59厘米=()分米()毫米 100分米-80厘米=()分米 12吨-200千克=()千克 2500千克-500千克=()吨 13吨-3000千克=()吨 1千米=()米+()米
二、判断对错,我能行。
1、如果每个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那么40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
2、丽丽的身高是136分米。()3、1200千克-200千克=1000吨()4、3000米+8000米=11千米()5、1千克棉花比1千克盐重。()
三、排排队
(1)从大到小的顺序排起来: 400厘米 30米 20分米 1千米
(2)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5000毫米 200厘米 1米 5000米
四、选一选,把你认为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一辆汽车每小时大约行驶()。A、90千米 B、90米 C、90分米
2、一课桌高约()。A、70毫米 B、70厘米 C、70分米
3、一个西瓜重5()。A、克 B、千克 C、吨
4、水杯 的高约1()。A、毫米 B、厘米 C、分米
5、走1千米大约需要()。A、50秒 B、12分 C、1时
6、数学课本的宽约是145()。A、毫米 B、厘米 C、分米
7、一枝钢笔长大约14()。A、分米 B、厘米 C、毫米
8、厚度最接近1厘米的物体是()。A、文具盒 B、电视机 C、数学书
9、自行车每分钟行300()。A、分米 B、米 C、千米 10、4千克()4千米。A、大 B、等于 C、不能比较
三、列式计算
1、桌子高7分米,凳子高45厘米,桌子比凳子高多少厘米? 2、2吨比800千克多多少千克?
3、比3千米多400米是多少米?
4、比18厘米少5毫米是多少?
5、比1吨200千克多800千克是多少千克?合多少吨?
四、画一画
1、画一条比5厘米少5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1分米多2厘米的线段。
五、用数学。
1、一层楼高约()米,五层楼高大约是多少米?
2、一支铅笔原来长8厘米7毫米,用去了9毫米。现在这支铅笔有多少长?
3、一根4分米的木条,锯成每段是5厘米的小木条,可以锯成多少段?要锯多少次?
4、小娇的妈妈买回家一个西瓜,小娇问妈妈:“买回来的西瓜有多重?”妈妈说,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3千克加上半个西瓜的重,你知道这个西瓜有多少千克重吗?
5、仓库有36吨水泥。
(1)用4吨车去运,几次可以运完?
(2)如果再增加一辆2吨车一起运,几次可以运完?
6、著名的五岳山—东岳泰山1500米,西岳华山2200米,南岳衡山1300米,北岳恒山高2000米,中岳嵩山400米。
..请根据上面的数不信息提出两个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一: 算式:
问题二: 算式:
第四篇: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新人教版三年级数学第三单元《测量》教案
第1课时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第二课时 分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并学会用其量物体的长度。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2、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
3、让学生在学习中能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并在学习中获得自信。
教学重点:
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教学难点:
掌握用分米量的方法,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教学准备:
课件、直尺、米尺、纸条。教学步骤:
一、复习导入
师:谁来说说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米、厘米、毫米)练习:请填上适当的长度单位。(课件出示)一只蚂蚁长约5(毫米)一只长颈鹿高约2(米)一只小花猫高约40(厘米)一头大灰狼长约8()质疑:一头大灰狼长约8(),学过的长度单位都不能用。8米太长,8厘米太短了。
师:当长度一个比1米小而又比10厘米大。用什么单位来计量最好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分米。
谈话:你怎么知道的?大家知道为什么叫分米吗?
讲述:是的,用米表示太长,用厘米表示太短,于是人们创造了长度单位“分米”。人们把10厘米看作1分米。请小朋友拿出直尺,找出10厘米,这一段长度就是1分米。
1分米有多长?用手势表示一下。(黑板上贴出1分米长的纸条)提问:分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分米等于10厘米。(板书)
2、寻找生活模型,建立“1分米”的表象。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认识几分米。
谈话:拿出1米长的线,估一估,取出其中一部分,表示1分米。用手中的线段与直尺比一比,相差远的再调整一下。
交流:用线表示出2分米、5分米。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4、米和分米的进率。
以分米为单位测测长为1米的木条,数一数1米中有几个1分米,猜想米与分米之间的进率。质疑:米与分米之间是什么关系? 1米等于10分米。(板书)
小结:到现在为止我们一共认识了四种长度单位,你知道它们之间各有什么关系吗?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米=100毫米 1分米=100毫米
5、实践活动。
(1)现在同位合作,借助手中工具测量我们课桌的长、宽、高,比一比谁测量得准确。
(2)指名汇报交流。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5题。
让学生先估计再测量,最后集体反馈订正。
2、完成“练习五”第6题。学生独立完成。
交流时说说是怎么画的,画线段时要注意什么。
3、完成“练习五”第7题。填上合适的单位或数。组织交流。
四、课堂总结
在这节课中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第3课时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理解已学过的长度单位中相邻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教学难点:
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教学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教学步骤:
一、复习旧知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2)提问各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关系是什么。把这些长度单位按照从小到达的顺序进行排列。
2、学生口答下列问题。
1厘米=()毫米 10毫米=()厘米 1分米=()厘米 10厘米=()分米 1米=()分米 10分米=()米
3、思考后回答,说说你是怎么想的。(1)2个1厘米里面有几个1毫米?(2)5个10厘米里面有几个1分米?
4、谈话:刚才我们复习了前面学习的知识,接着就来看一看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单位之间的换算)
二、探究新知 教学例3
1、厘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5角硬币的图片。
提问:从图中我们知道一个5角硬币的直径长度是多少?(板书:2厘米)
如果换成用毫米作单位又是多少呢?(板书:2厘米=()毫米)我们可以怎样想?根据提示讨论。(1)1厘米是()毫米?(2)2厘米是()个10毫米?(3)就是()毫米?
让学生讨论,并指名回答。(让同学连起来说一说。)(4)学生回答2厘米就是2个10毫米,即20毫米厚,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2厘米与20毫米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毫米微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厘米等于10毫米,想几厘米就是几个十毫米,也就是几十毫米就可以了。
2、厘米与分米之间的换算。出示教材课桌图片。
谈话:从图中我们知道了课桌的高度是80厘米,它以厘米为单位,这样的长度如果以分米为单位,是几分米?你们能按照刚才换算厘米和毫米的步骤来说一说80厘米=()分米吗?
学生独立思考后,讨论交流,教师提问:
(1)10厘米是1分米,80厘米有()个10厘米?(2)()个10厘米就是()分米?(3)80厘米等于()分米?
(4)在学生回答了80厘米里面有8个10厘米,即8分米后,组织学生动手量一量,验证80厘米与8分米之间的长度关系。
小结:当我们要把以厘米为单位的长度换算成以分米为单位的长度时,我们根据10厘米等于1分米,想几十厘米里面有几个10厘米,也就是几分米。
思考:把分米换算成米,该怎么想呢?
3、组织练习。
50毫米=()厘米 2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300厘米=()米
20厘米3毫米=()毫米 80厘米+8分米=()分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4、归纳总结。提问:比较刚刚学习的厘米换算成毫米与厘米换算成分米的情况,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你发现了什么?
(1)它们之间的进率都是10。
(2)厘米换算成毫米,是将高级单位换算成低级单位计量,换算时乘以单位间的进率。
(3)厘米换算成分米,是将低级单位换算成高级单位计量,换算时除以单位间的进率。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五”第4题。
先说一说这些题目与教材中的例3有什么不同?应该怎么想?请同学分2人小组讨论,把结果填在书本上。然后指名学生回答。
2、完成“练习五”第8题。
请同学之间互相说一说以不同长度单位计量的长度应该怎么比较大小,教师提示应该先统一长度单位。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其他同学认真听。
3、完成“练习五”第10题。
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1)绳子对折再对折,将绳子平均分成了几份?(4份)
(2)求每段绳子多长,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式?(4分米÷4=1分米)
(3)如果这根绳子长2分米,你知道怎么算吗?
四、课堂小结
1、刚才我们学习的是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在进行长度单位换算时,要先想换算的两个长度单位间的进率,再根据进率来推算结果。
2、你还有那些疑惑或不明白的地方?
第4课时 千米的认识、换算和估测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经认识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学习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公里)等于1000米。
2、掌握千米和米的换算方法。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能力和合理推理的能力以及实际测量和估测能力。
4、渗透教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的思想,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学重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教学难点:
千米与米之间的换算以及距离的估测。
教学准备:课前领学生到操场里走100米的路1次,并计下所需的时间及步数。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初步感知:
1、说说我们已学过哪些长度单位?(板书:米、分米、厘米、毫米)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示1米、1厘米。
2、下列测量活动用什么长度单位合适?(1)测量铅笔的长度。(2)测量硬币的厚度。(3)测量课桌的高度。(4)测量教室的长。(5)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
师:如果要测量佛山到广州的路程,我们可以选用哪个长度单位来测量呢?
3、揭示课题:用米测量太麻烦了。佛山到广州的距离比较远,我们需要用更大的长度单位来测量,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千米。(边说边板书)
二、学习新知
(一)导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见过“千米”,(教学例4)如:(1)出示四张画片,学生观察讨论,说标记的意思。图1:火车已经行驶了180千米。图2:公路上汽车限速每小时60千米。图3;离南京还有98 千米。
图4:地图上的1厘米、2厘米、3厘米分别表示实际长度16千米、32千米、48千米。(2)师:你还在哪些地方见过或听过“千米”?(让生答)(3)小结:计量路程或测量铁路、公路、河流的长度,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千米又叫做公里,可以用“km”表示。(板书:(公里km))
(二)新课展开:
1、联系生活,初步建立“千米”观念:
1千米有多长呢?昨天老师带领大家走了100米的路程,想一想,1000米要走多少个100米?(10个)对,就是像我们昨天那样走10次,5个来回。
10个100米是1000米,1000米就是1千米。我们可以写成 1千米=1000米 全班齐读一次。(指导学生朗读:用不同的停顿来区分)
追问:2千米=()米(让学生说想法,如:2千米里有2个1千米,就是2000米)
4千米=()米 3000米=()千米 9千米=()米 6000米=()千米
2、再次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千米到底有多长?
(1)出示学校操场:这是我们小学的操场,一圈是400米,沿着它跑几圈是1千米?(2)星期天,老师进行了一次实地测量,从我们熟悉的学校出发一直往东走,到工商银行大约是1千米。从学校出发一直往西走到天桥底大约是1千米。
现在你脑子里有1千米长度的概念了吗?闭上眼睛,想象1千米的长度。
(3)你能从生活中找出1千米吗?
三、实际运用
1千米在你们头脑中已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老师带大家到智慧宫去闯一闯,愿意吗?
1、第一关(练习六第4题)
(1)让学生独立尝试,通过画一画,算一算,加深对千米的认识。(把算式写在本子上)
(2)交流反馈,鼓励学生在图中找出不同的路线表示出1千米。
2、第二关(练习六第8题)
一圈400米,5圈几千米?如何列式计算,先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3、第三关(练习六第14题)
(1)学生先读题,然后理清思路,他们选择什么方式去比较合适,关键是看出发地点与目的地点的距离,根据距离的长短选择合适的交通工具。
(2)再了解一下,这些交通工具的速度分别是多少,根据距离,估测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长能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
4、第四关:改一改:(课件出示)小明的日记 2012年9月29日 星期六
今天早晨7点钟,我从2厘米的床上起来。用了3小时很快刷了牙、洗了脸,然后喝了一杯牛奶和吃了一根长约20分米的油条。然后和爸爸妈妈走了200千米来到公共汽车站,一看手表,哇!才走了3分钟。路上碰到体重50克的小胖子丁丁,丁丁问:“小明,上哪儿去?”我说:“去七一广场放风筝。” 丁丁说:“七一广场离这里很近,才1米呀!
四、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认识了长度单位里的一个新成员:千米。你们有什么收获吗?(了解了1千米的实际长度,学会千米和米之间的简单换算,并了解了它的实际用途。)
五、课后延伸: 实地走一走1千米的路。
第5课时 吨的认识和换算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知道1吨=1000千克,并能进行质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猜测、推理及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和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使学生真正感知数学取之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学会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及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学难点:
建立质量单位“吨”的概念。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老师的体重。教师让学生猜一猜老师的体重,猜完后教师提问:刚才同学们在猜老师的体重时都用了同一个质量单位——千克,你们为什么不用“克”作单位?
2、师:你们知道世界上体重最大的动物是什么吗?它的体重大约是多少?(课件出示蓝鲸及有关资料的介绍。)
师:蓝鲸的质量要用“吨”来作单位,今天我们就要来认识这个新的质量单位(板书:吨的认识)。你能举例说说生活中用吨作单位的物体吗?
3、课件出示一些以“吨”为单位的物体及其相应质量。教师提问:以吨为单位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教师指出:吨是比千克大的质量单位。计量比较重或大宗物品有多重,通常用吨作单位。吨可以用符号“t”表示。
二、合作交流,自主探索
1、初步认识吨。
教师用课件出示课本第31页主题图。(1)提问: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集装箱的货物重2吨,货物列车载重60吨)
(2)思考:我们知道“吨”是用来计量较重物体的质量单位,那么1吨有多重呢?“吨”和“千克”有什么关系?》
(3)谈话:在了解1吨有多重之前,我们先来解决一个问题,一袋大米重100千克,10袋大米重多少千克?
列式:100×10=1000(千克)1000千克是一个很重的质量,数学上规定用1吨来表示1000千克,即1吨=1000千克。
(4)提问:1吨里面有几个1千克?吨和千克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2、体验1吨有多重。
(1)学生尝试抬起教师事先准备好的一袋重10千克的豆子感受1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人都用力提一提豆子,感受10千克豆子有多重,力气小的同学也可以两个人一起提。
学生操作后汇报自己的感受。
自己推算:1袋豆子重10千克,这样的豆子多少袋重1吨?(100袋)
演示:每次呈现10袋豆子(因为10袋豆子为100千克),学生一边看一遍数:100千克、200千克、300千克„„1000千克。当100袋数完了,学生会感叹:哇!1吨这么重呀!(2)谈话:课前你们都自己测量了自己的体重,互相说一说你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再相互背一背,感受1个同学的体重有多重。三年级学生的体重差不多25千克左右,如果一名学生的体重是25千克,算一算,10名这样重的同学大约重多少千克?40名这样重的同学呢?
(3)举例: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什么东西大约重1吨。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各种例子,如“两头牛大约重1吨”,“两匹马与1只熊合起来大约重1吨”,“一般电梯 的载重量是1吨”„„
3、感受1吨水的重量。
(1)学生汇报自己家上个月或几个月用水数量。(由学生课前去了解)
(2)师:1吨水到底有多少呢?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如果把1吨水装在一个正方体的水箱里,这个正方体该有多大?
(3)出示一个边长是1米的正方体:在这个正方体里装满水,水的质量就是1吨。
(4)谈话:想一想,如果要把这个正方体水箱注满,大约需要多少时间?(课件出示流水速度)
4、吨与千克的换算。教师出示例8。
4吨=()千克 3000千克=()吨
先让学生独立填写,再让学生组内交流,班内集体交流、说方法。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第32页“做一做”中的题目。(1)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
(2)一头大象重6000千克,大象重多少吨?一辆卡车质量5吨,是多少千克?
三、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完成“练习七”中的第1、2题。
第1题,是一组连线题,通过此题的练习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质量单位千克、吨的感受。先独立连线,再交流。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练习,再集体反馈,重点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七”第3题。
这题不仅要会根据千克与吨之间的进率进行换算,还要掌握不同单位之间的加减计算,明确在计算前要统一单位。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拓展作业
了解一下你家每月的用水量是多少吨。如果每月少用1吨水,你认为能做到吗?和爸爸妈妈商量一下,可以采用哪些节水方法?
第6课时 解决问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3×()=18(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3×()=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 载质量2吨 载质量3吨 运煤吨数 1 4次 0次 8吨√ 2 3次 1次 9吨 3 2次 2次 10吨 4 1次 2次 8吨√ 5 0次 3次 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第五篇:第三单元整理
一、字音、字形、实词及成语
11、日月经天 江河行地 春风夏雨 秋霜冬雪 多姿多彩 描绘 抒发 情怀 愉悦 投入 微妙 揣摩 拟人 朱自清 拨动 心弦 生花妙笔 情境 盼望水涨 嫩绿 打滚 踢球 赛跑 捉迷藏 软绵绵 云霞 嗡嗡 蝴蝶 眨眼 抚摸 润湿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清脆 喉咙 婉转 应和 嘹亮薄(bo)烟 披蓑戴笠 稀疏 静默 舒活筋骨 抖擞精神 健壮 胳膊 腰脚 基调 欣喜 高昂 修辞 喧腾 篇章 翡翠 厚障壁 隔膜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朗润:明朗润泽。卖弄:炫耀。黄晕:昏黄,不明亮。烘托:衬托。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赶趟儿:原意是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12、老舍 一往情深 境界 浮现 奇迹 伦敦 怪事 温晴 暖和 安适 唤醒 摇篮 着落 依靠 幻想 慈善 髻 看护妇 镶边 肌肤 斜射 薄(bao)雪 害羞 狭窄 宽敞 水墨画 绿萍 水藻 贮蓄 垂柳 澄清 地毯 树影 秀气 空灵 蓝汪汪 比拟 赋予 共鸣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13、贾平凹 魔力 无所不能 鼓 陷 飘忽不定 扯断 旋转 蘑菇 抛举 刹那间 僵直 扑撒 麻团 模样 扭转 芦苇 倒伏 断茎 破裂 颤声 栅栏 末了(liao)跌倒 粪堆 槐树 葡萄蔓 攀附 蜷曲 哗啦脱落 苍蝇 屋檐 下坠 弧形 鸟巢
瞬间 巷道 废纸 绒被 凹凸 撩起 凝固 锥形 啪 砸 蹦跳 捶腿 门缝 锐利 狂风暴雨 细致 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倏忽:忽然,很快。
14、生动鲜明 绚丽多彩 意境 震落 满披 露珠 丁丁 幽谷 饱食 稻香 镰刀 背篓 竹篱 肥硕 栖息 冷雾 撒(sa)网 青鳊鱼 乌桕叶 芦蓬 满载 白霜 归泊 船桨 游戏 渔船 草野 蟋蟀 寥廓 溪水 枯涸 清冽 笛孔 梦寐 牧羊女 赏析 陌生化 蕴涵丰富 节奏
15、佳作 咏春悲秋 凝练 描绘 抑扬顿挫 郭茂倩 曹孟德 《蒿里行》 安徽亳(bo)州沧海 曹操 碣石山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丛生 丰茂 萧瑟 洪波涌起 星汉灿烂 幸甚至哉 咏志 归雁 洛阳 王湾 钱塘湖 早莺 啄泥 枯藤 昏鸦 断肠人 天涯
二、背诵文章
朱自清《春》全篇老舍《济南的冬天》第1、4自然段何其芳《秋天》全篇古代诗歌四首全篇课本192页—196页古诗:杜牧《泊秦淮》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朱熹《观书有感》晏殊《浣溪沙》李清照《如梦令》
三、文章重要知识
11、朱自清《春》: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选自《朱自清选集》。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代表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和《论雅俗共赏》,长诗《毁灭》,被誉为“当代之《离骚》”。重要的散文篇章有《背影》、《荷塘月色》和《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个诗歌团体“中国新诗社”和第一个诗歌杂志《诗》月刊的发起人之一。
文章是总—分—总的结构,通过盼春、绘春和颂春三个大部分描绘春天。绘春里又分为总括轮廓、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几个部分。颂春部分通过三个比喻句,展现了春天带给人们的新、美、力。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全面、细致、精细的描绘,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和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比喻就是打比方,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
12、老舍《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写景抒情散文,节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主要代表小说《骆驼祥子》和《四世同堂》,戏剧《茶馆》和《龙须沟》。
本篇文章是总—分结构。第一自然段是总写,突出济南冬天总的特点是温晴,接下来第二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部分的分写,分别从阳光下的济南全景、阳光下的小山摇篮图、雪后山景的秀美(雪霁初晴图)、城外的远山(水墨画图)、济南冬天的水(空灵水晶图)来具体写济南的冬天。作者抓住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准确、优美的文字,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写景抒情的特点:
1、直接抒发感情;
2、创造意境,流露深情;
3、虚实结合,展开想象,抒发热爱之情。
13、贾平凹《风雨》:这是一篇描写夏季风雨的佳作,作者贾平凹,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商州》、《浮躁》、《废都》、《秦腔》等,是中国最具叛逆性和创造精神的一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被誉为“鬼才”。
本文大量运用细节描写,文章题目是“风雨”,全篇未出现一个风字、一个雨字,却句句都是在写风雨,这是作者运用了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分别从自然景象、动物、人几个方面,多次使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运用宏观描写与微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展现夏季的风狂雨猛,形成了一幅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
侧面描写,又叫间接描写,是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刻画人物或环境描绘来展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即间接地对描写对象进行刻画描绘。通常情况下,文学作品人物形象的刻画多采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即直接通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方面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行和技能。但有时恰当地借助一些侧面描写,常常可以起到正面描写无法替代或者很难达到的艺术效果。
14、何其芳《秋天》:这是一首现代诗歌,选自《预言》。何其芳,现代诗人、散文家、评论家。著有诗集《预言》、《夜歌和白天的歌》、《汉园集》,散文集《画梦录》等。何其芳、李广田和卞之琳著有诗歌合集《汉园集》,这三个人被并称为“汉园三诗人”。
全诗分为三节,每节独自形成一幅图画,构成一组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第一节是一幅农家丰收图,分别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听觉、嗅觉角度出发,呈现了山谷伐木、篱间背瓜果两个场景,表现了诗人对秋天丰收景象的无限喜爱和赞美之情;第二节是一幅霜晨归渔图,抓住渔民劳作的特有细节—撒网、摇桨,以及秋天特有的环境—江面的冷雾、芦蓬上的白霜,创造了一种清冷、幽静而安谧的氛围;第三节是一幅少女思恋图,运用几个形容词(寥廓、清冽、香、热),以外景衬托抒情主人公的情怀,创造出一种幽静而悠远的意境,表达了主人公因失落而怀想的内心波动。
全诗营造了一种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15、古代诗歌四首这四首诗歌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
观沧海(三国)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登山地点和目的,总领下文。“观”统领全篇,全诗的线索)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这六句是实写,动态与静态结合,全面铺写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四句诗虚写,借助想象,全诗的高潮,运用夸张的手法)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最后一句抒发豪迈喜悦之情。)
选自《乐府诗集》,《乐府诗集》是宋代郭茂倩编写的。本首诗是《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曹操,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字孟德,代表诗歌《蒿里行》、《观沧海》、《龟虽寿》等。
全诗的基调:苍凉慷慨,被视为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全诗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表现诗人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次北固山下(唐)王湾五言律诗,乡愁佳作
选自《全唐诗》。王湾,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首联,点题,写诗人行程,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颈联,写昼夜和冬春交替。)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尾联,点明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七言律诗
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又叫香山居士,太原人,唐代大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首联,写远景。)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近景,诗眼是“早”“新”,早莺和新燕的动态)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近景,地上的花草,诗人游春时的舒畅感。)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尾联,诗人完全陶醉在西湖的美景中,游春的愉悦。)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北京人。
这是一首元代散曲,元代散曲分为小令和套曲。诗歌前三句是第一层,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描写了九种事物,勾勒出一幅深秋晚景图。最后两句诗第二层,揭示了全曲的主旨,抒发了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思乡之情,画龙点睛,是一幅游子思乡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