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情感

时间:2019-05-14 11:5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情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情感》。

第一篇: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情感

天人合一与古代诗歌情感

天人关系问题是古今中外的哲学所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之一,在古代中国,天人问题已经超越了哲学的苑囿,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问题。不仅是历史学家在追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汉书·司马迁传》),实际上古代的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宗教学家、科学家、医学家、养生学家等无不在关注着天人之学,大有“学不际天人,不足以为学”(邵雍《观物外篇》)的架式。与西方哲学中侧重于天人相分的学说不同,中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可以说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这一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的艺术精神有巨大的渗透力。曾经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核心、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核心的诗歌,与天人合一这一哲学的基本精神之间水乳交融、密不可分。本文的意旨就在于探察天人合一与古代诗歌情感之间的深层关系,文章认为天人合一是古代诗歌情感的哲学基础,古代诗歌中的物感论、天乐论、情景交融论与天人合一理论中的不同层面相互对应。儒家的道德情感和道家的自然情感构成了中国古代诗歌情感的两大支柱。

天与人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对重要范畴。最早提出“天人”、“合一”这一对概念的是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他说:“事顺于名,名应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深查名号》)“天人合一”作为一个完整概念首次出现于宋儒张载的著作中,其《正蒙·乾称》云:“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实际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在春秋时代已经成熟。在人类的童年,天被看作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在天的面前人渺小得微不足道,人类难以凭借自己的力量与天神相抗衡。到了老子、孔子的时代,人们逐渐用理性取代了自然宗教信仰,天日渐脱去了神秘的外衣,显露出本来的自然的面目,不再高深莫测、狰狞恐怖,天成为自然的天,成为哲学的天。只有到了此时,人才有了与天对话的资格,才有了天人合一的可能性。

透视天人合一的内在结构,我们可以看到,所谓的天人合一实际上包孕着互相联系、逐步递进的三个层面,这就是天人相通、天人相亲、天人一体。天人相通、天人相亲、天人一体奠定了中国古代诗歌情感的基础。古代诗歌情感理论中的物感论、天乐论和情景交融论与天人相通、天人相亲、天人一体三大层面一一对应。

天人相通。天人关系也可以说是天道与人道的关系,尽管各家各派对天道与人道的看法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天道与人道不可截然分为两橛,而是相通相连的。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25章》)天地自然是人类师法的对象。庄子曰:“喜怒通于四时。”(《庄子·大宗师》)人类情感变化与自然息息相关,自然的变化影响着人类情感、情绪的转换。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孟子·尽心上》)《易传》的作者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乾卦·文言》)儒家学者从道德本体方面把握天道,认为人的道德之心可直接通于天地之德。

由于天人相通,心物对应,心物同型,所以天地(自然万物)乃是诗歌之情感产生的重要源泉,诗人在表情达感时也常常需要借助自然景物。外界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变化刺激着、激荡着、引发着审美主体的心理机制,在其心灵深处激起一环又一环情感的涟漪,使其陶醉在自然美中,流连忘返。这一现象古人称之为“物感”,《礼记·乐记》说得非常明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后世的文学批评家不断地重申、发挥着此一见解。《诗品序》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气——物——人之情性是环环相扣的一组链条,缺一不可。《文心雕龙·物色》云:“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一叶且足迎意,虫声有足引心;况清风与明月同夜,白日与春林共朝哉!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文 心雕龙·明诗》云:“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言志,莫非自然,诗由以成。”春夏秋冬的交替,风花雪月的变化,林泉草木的盛衰,无不感召着诗人,与诗人心中的情志相激荡。从魏晋时代开始,士人们向内发现了自我,向外发现了自然,于是他们“窥情风景之上,钻貌草木之中”,写作了诸多的山水、咏物诗,越来越多的诗人开始关注自然,走向自然,“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文心雕龙·物色》)如果没有了风景物象,情感就失去了附丽寄托之物,就会浮悬而无着落。“景乃诗之媒”(谢榛《四溟诗话》),“触物以起情”(胡寅《斐然集》引《致李叔易书》李仲蒙语),已成为诗人与诗论家的共识。

物感说不仅是中国古代诗学理论的重要概念,也是古代诗歌创作的重要特征。一般而言,春天、春风、春雨、春色等景物给人以欢愉的情感,而秋天、秋风、秋雨、秋色等景物则给人以惆怅忧愁的感受。这样一种“感”乃是正面的感,另有一种反面的感,春景使人忧伤,秋景使人愉悦。正面的“物感”不胜枚举,反面的“物感”较为少见。以春景感哀之作且以陆机《悲哉行》为例,诗曰:

游客芳春林,春芳伤客心。和风飞清响,鲜云垂薄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翩翩鸣鸠羽,喈喈苍庚吟。幽兰盈通谷,长秀被高岑。女萝亦有托,蔓葛亦有寻。伤哉客游士,忧思一何深!目感随气草,耳悲咏时禽。寤寐多远念,缅然若飞沉。愿托归风响,寄言遗所钦。

此乃游子感物伤心之作。春日的林野,和风习习,薄云浮动,鸟鸣悦耳,幽兰飘香。游客目触斯景,念及自己孤身飘零,悲从中来,忧思伤心。在悲秋的乐曲之外也有乐秋的凌云高唱,如刘禹锡《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陆游《秋声》也表现了与此相同的意境:“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秋,在他们的笔下成为与时俗之悲凉相对的境界,诗人从秋景中感受到了生命的愉悦。

天人相亲。西方哲学从一开始就将人与自然对立起来,过分强调人的力量,贬低自然,敌视自然,不停地向自然索取,不断地向自然进攻。正如罗素所说:“德谟克里特以后的哲学——哪怕是最好的哲学——的错误之点就在于和宇宙对比之下的不恰当的强调了1人。”人于是有了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无休止的欲望与行动。在古代以农业立国的中国人的心目中,生命植根于大地。大自然是生命的承载者和养育者,它给人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良好环境和丰富的物质资料。人对自然有一种天然的内在亲切感,自然不是冰冷的对立物,而是与人可以交通、可以交流的有情之物。《易传·说卦》云:“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庄子亦说:“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庄子·达生》)他们把天地看作万物的父母,看作人类的父母。父母之于子女的无限关爱,是人间世至为感人的情愫。生活在自然怀抱中的人类,如同依偎在父母身边的婴儿,“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庄子·大宗师》)庄子把人类与自然合一后所感受到的快乐称之为“天乐”,他说:“与天合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言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天道》)王夫之《庄子解》注曰:“静则无为,无为则己不立宗,而以天下为宗。己自立宗,则强物同己而多忧。以天下为宗,则任天下之自为而己不劳,所以休其心而恒乐。”(《天道》)庄子时常漫步在自然的怀抱,自然已经成为完整的审美对象坦露在诗人面前,他不由自主地高吟:“山林欤,皋壤欤,使我欣欣然而乐欤!”(《庄子·知北游》)人心与自然相通、相亲,大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让人的心灵变得充实而愉快。乐山怡水是魏晋以降文人士大夫的共同爱好,中国古代诗歌的一大支流——田园山水诗所再现的正是自然给人的审美享受。这种充实而愉快的情感表现在艺术创作上,便形成了“八音克谐”(《尚书·尧典》)的艺术境界。1 [英]罗素著《西方哲学史》上卷,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107页。

天人一体。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人存在于天地之间,是万物中的一物,因此他们把天地人连起来看,视之为一个大系统,作为主体的人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之间是一体不二的关系。老子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老子·25章》)“域”是一个大系统,人是其中的一个子系统,与天、地系统并列。《周易·序卦》云:“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儒家总是念念不忘将自然与道德伦理绾和起来,这是他们与道家的根本区别,然两家对天人一体的体认是共同的。如果说天人一体、人亦一物的思想在原始儒家还不太明晰的话,到了宋儒那里则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强调。邵雍说:“所以谓之反观者,不以我观物也。不以我观物者,以物观物之谓也。既能以物观物,又安有我于其间哉?是知我亦人也,人亦我也,我与人皆物也。”(《观物·内篇》第十二篇)张载云:“人但物中之一物耳。”(《正蒙·乾称》)程颐说:“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人道、天地自是天道?„„天地人只一道也,才通其一,则余皆通。”(《遗书》卷十八)王阳明说:“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传习录》下)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意境的大厦是由情与景的组接、融汇而建构起来的,其哲学基础正来源于天人一体、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天人一体与情景交融直接对应,天对景,人对情。正由于天人一体,天人对应,所以天地之心亦为人类之心,天地之情亦为人类之情。王夫之云:“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唐诗评选》卷四)吴乔曰;“夫诗以情为主,景为宾。景物无自生,惟情所化。”(《围炉诗话》卷一)方东树曰:“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以数言而统万形,元气浑成。”(《昭昧詹言》卷二十一)李渔说:“作词之料,不过情景二字,非对眼前景,即据心上说情,说得情出,写得景明,便是好词。”(《闲情偶记》)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最高境界。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苦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其中的景物描写绝不仅仅是纯粹的景物,景物中贯串着渗透着诗人孤寂的情感,打上了诗人情感的烙印。一如旅人的心境,此处的景物无不显得哀愁寂寞。单纯的为写景而写景的作品,不会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只有渗透了诗人情感的景物才具有光景常新的艺术魅力。

在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美学框架中,人的情感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国古代哲学不是象西方哲学那样属于“纯思型”哲学,与之相反,它属于“情感型”哲学。它要求情与理合一、情与性合一、情与景合一,情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谓情感即是人对一定的事物或一定的现象形成的情绪态度,属于自我的感受。中国古代情感哲学中有两大方面军,一是儒家的道德情感,一是道家的自然情感。相应的,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也是古代诗歌情感的两大主干。古代诗歌的情感有四大类型:一曰道德情感,一曰自然情感,一曰宗教情感,一曰“本我”情感。与西方基督教文化精神背景下的诗歌情感相较,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文学家大都是现世主义者,缺乏宗教信仰和宗教情结。故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宗教情感不能说没有,但相较于西方诗歌是不够发达的。所谓“本我”情感即是对自我情欲的肯定和张扬,它易于同自然情感相混淆,有人认为二者是同源而异流(源于先秦道家,主要是庄子)。在我看来,其间的区别甚为显豁。庄子曰:“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大宗师》)老庄学派对声色享乐一向深恶而痛绝。庄子是自然情感的倡导者,杨朱是“本我”情感的代言人;陶渊明的田园诗是自然情感的再现,齐梁宫体诗是“本我”情感的表露。在古代中国,由于道德情感的巨大影响,由于自然情感所达到的高深境界,“本我”情感只能处在夹缝中,先天不足,发育不良,与道德情感与自然情感相较相形见绌。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穷究到底,只有由孔子和庄子所显现出的两个典型。由孔子所显现出的仁与音乐合一的典型,这是道德与艺术在穷极之地的统一,可以作万古的1标程;„„由庄子所显出的典型,彻底是纯艺术精神的性格,而主要结实在绘画上面。”孔子的典型即是道德情感,而庄子的情感即是自然情感。

在儒家看来,天不仅具有生命意义,而且是人类价值的源泉。在情感的肌体里,儒家注入了道德的内涵。《孟子·公孙丑上》云:“闻其乐而知其德。”《礼记·仲尼闲居》云: 1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第5页。“志之所至,诗亦至矣;诗之所至,礼亦至矣。”《乐记·乐言》云:“德者,性之瑞也;乐者,德之华也;金石丝竹,乐之器也。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气从之。”“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儒家道德的核心是仁。蒙培元先生说:“‘仁’作为道德情感就是同情和爱,由于‘仁’的根本来源是天道‘生生之德’或‘生生之理’,而生之德或生之理对人和万物都是一样的,因此,‘仁’者

1不仅要爱人类,而且要爱万物。”孔子曰:“知者乐山,仁者乐水。知者动,仁者静。”(《论语·雍也》)杜甫《秋野五首》其一云:“秋野日疏芜,寒江动碧虚。系舟蛮井络,卜宅楚村墟。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盘餐老夫食,分减及溪鱼。”《杜臆》评曰:“‘系舟蛮井’,‘卜宅楚村’,则去住尚未能自决也。‘枣从人打’,则人己一视;‘葵欲自锄’,则贵贱一视;‘盘餐’及‘溪鱼’,则物我一视:非见道何以有此?”所见极是,在老杜这里仁心及物,物我一体。程颢的《春日偶成》、朱熹的《春日》等都写的是“与万物为春”的愉悦。

儒家固然关注人与自然之关系,但儒家倾注情感最多的无疑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使是在人与自然的诗歌中,儒士之诗中也透露出一种价值理性的气息,朱熹《水口行舟》云:“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蓬看,依旧青山绿水多。”满江风浪与青山绿水不完全是自然景物,其中已经赋予了道德的色彩。人与人之情和人与社会之情是一种不同于个人私情的大情,此情是中国古代诗歌之主流。刘熙载云:“《诗纬·含神雾》曰:‘诗者,天地之心。’文中子曰:‘诗者,民之性情也。’此可见诗为天人之合。”(《艺概·诗概》)在儒士天人合一的诗学观念中,应当用诗来为天地立心,为生命请命,为万世开太平。《诗大序》云:“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是以一国之事,寄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曹丕云:“文章者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典论·论文》)以上两种论点代表了儒家的传统观念,是封建时代的正统观念。在此有一点需要辨明:正如儒家有原始儒家、两汉经学家、宋明儒师、现代新儒家一样,儒家的诗学理论的内部也不是铁板一块。简单地说,《诗大序》和《典论·论文》所反映的是两汉经学家及历代统治者的观点。官方要求诗人们自觉自愿地为其上层建筑服务,为其封建君主服务,服务时要求诗人温柔敦厚,发乎情而止乎礼义。这与原始儒家的诗学观并不一致。原始儒家的道德情感是自发的,是内在的,而正统诗教的道德情感是人为的,是外在的;前者的情感是仁者心的真实流露,而后者的情感则有可能是功利的伪装的。前者以杜甫诗史之作为代表,后者以歌功颂德之作为典型。

儒家诗学所开创的以天下为己任,从道不从君,自强不息的优秀传统,虽然在两汉以后受到了扭曲而变形,但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天下始终是中国古典诗歌情感的重心之所在,诗歌的情感始终与核心文化价值相系,此类诗歌不仅数量巨大,而且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主流。

与儒家的道德情感不同,道家的情感是一种自然情感,这种情感以庄子为代表。庄子虽然也讲道、讲德,主张“游心于德之和”(《庄子·德充符》),但庄子的德是自然之德,而不是伦理规范。庄子与惠子之间有一段有情与无情的辩论:

惠子谓庄子曰:“人固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在庄子看来,人的情感只能是自然情感,人的自然情感之所以被遮蔽,是由于人心中存在着成心与机心。何谓成心?庄子曰:“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庄子·齐物论》)成玄英注曰:“域情滞著,执一家之偏见者,谓之成心。”何谓机心?庄子借汉阴丈人之口曰:“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不载也。”(《天道》)要消解人的成心 1 蒙培元《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哲学史》,1998年3期。与机心必须要通过“心斋”、“坐忘”、“朝彻”等途径。“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依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人间世》)“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大宗师》)“吾犹守而告之,参日,而后能外天下。已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已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见独而后能无古今,无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为物:无不将也,无不迎也;无不毁也,无不成也。其名为撄宁。”(《大宗师》)消解了机心、成心的人可以回归自然情感,回归了自然情感的人才可能进入天人合一的空旷澄明之境界。

在人与人之情方面,庄子提倡“君子之交淡如水”。淡不是冷淡,而是清淡。不是不要情感,而是不要人为(伪)的情感,所要的是自然的情感,庄子过惠子之墓时所发的慨叹,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在人与社会之情方面,庄子以自然情感为标尺来衡量其它学派,以自然情感为武器来批判社会现实。他说:“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秋水》)“多方乎仁义而用之者,列于五脏哉!而非道德之正也。„„故此皆多骈旁枝之道,非天下之至正。”(《骈拇》)在他看来儒墨学派所宣扬的所谓道德皆非道德之正。“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骈拇》)在他眼里天下人无不被物所役使,损害了个体的自然本性。他还说:“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方今之世,仅免刑焉。”(《人间世》)“今世殊死者相枕也,衔扬者相推也,刑戮者向望也。”(《在宥》)在这样一个时代,面对这样一个时代的“昏上乱相”们,庄子保持了个体人格的独立性,“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缮行》),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后世能够保持独立人格,敢于与封建统治者分庭抗礼的诗人无不程度不同的受到了庄子思想的沾溉。

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庄子最为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之情。庄子天人合一思想投射到诗歌创作领域便孵化出诗歌意境中的无我之境。这是庄子对中国诗歌艺术的最大贡献。他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故其好也一,其弗好也一。其一也一,其不一也一。其一,与天为徒,其不一,与人为徒。天与人不相胜也,是之谓真人。”(《大宗师》)“圣人之静也,非曰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据此,无我之境并非真的没有“我”,而是“吾丧我”,“我”是指处于世俗世界中的非自然情感状态中的我,“无我”指摆脱了个人情感的束缚,超越了自我情欲之后的我。此时的“我”处于精神的“静”境,逍遥自在地游于自然的怀抱,以物观物,物我两忘,人与自然泯合为一。无我之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境界,也是中国古典艺术意境的最高境界。诚如徐复观先生所说:“庄子对世俗感到沉浊而要求超越于世俗之上的思想,会于不知不觉之中,使人要求超越人间世而归向自然,并主动地去追寻自然。他的物化精神,可赋与自然以人格化,亦可赋与人格以自然化。这样便可以使

1人进一步想在自然中——山水中,安顿自己的生命。”庄子的艺术精神主要体现在绘画上,其次便是诗歌,特别是山水诗。而且在我看来,绘画与山水诗几乎达到了同样的高度,是故才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之说。绘画与山水诗固然可以具备蕴藉、空灵艺术的风格,但诗歌有时能够传神地表现出绘画所无法企及的意境,古人早已明白“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意态从来画不成”。

“无事在身,并无事在心,水边林下,悠然忘我,诗从此境界中流出,那得不佳。”(徐增《而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无我之境之所以具有动人的魅力,其原因就在于其中注入了自然之情感。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第197页。

第二篇: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大连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论 文 设 计

专业: 环境科学与工程

学生姓名: 孙凤

题目: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班级-学号: ***057

2014年

大连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的现代意义

摘要:

本文以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为对象,从儒家天人合一论是否同于现在的人与自然和谐,以及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论述。通过对儒家天人合一思想等传统文化研究,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加以认真地解读与诠释,历史与辩证地分析,使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在新的时代得以弘扬与发展。

关键词:

天人合一 人与自然 和谐发展 启示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as an object, whether from the Confucian Heaven now with people in harmony with nature and significance of Confucian thought of Heaven, be analyzed and discussed.Through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 culture, such as man and nature, take a realistic approach to be carefully interpreted and interpretation, historical and dialectical analysis, so that the values of Heaven in the new era to promote and develop.Key word: Oneness of heaven and man

Man and Natur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Revelation

1、古代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起源

从历史上看, 中国古代的 “天人合一”思想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先秦、西汉初年和宋明时期。“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思想, 虽然中国古代也有 “天人相分”的观念,但远不及 “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远[5]。

1.1 商代“天人合一”的思想

大连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天人合一”的思想可以溯源于商代的占卜。《礼记·表记》中说: “殷人尊神, 率民以事神。”殷人把有意志的神看成是天地万物的主宰, 万事求卜, 凡遇征战、田猎、疾病、行止等等, 都要求卜于神, 以测吉凶祸福。这种天人关系实际上是神人关系。

1.2 西周“天人合一”的思想

西周继承了商代的思想, 天人关系还是一种神人关系, 但有了新的发展。西周时期的天命观明显地赋予神(即周人的“天”)以“敬德保民”的道德属性:“天”之好恶与人之好恶一致, “天命”与“人事”息息相通。并且在这个时期可以看出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 就与道德的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5]1.3春秋“天人合一”的思想

春秋时期, 出现了一种人为“神之主”(《左传·桓公六年》)的观点。大体上从春秋时期起, 天人关系的重心已不是讲人与有意志的人格神之间的关系,“天”已经开始从超验的神的地位下降到了现实世界。这种由 “远”及 “迩”的转化, 在中国传统的本土文化中表现为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天人合一”观。儒家所讲的“天”一直保存了西周时期“天”的道德含义, “天”具有道德属性;道家所讲的“天”则是指自然, 不具有道德含义。这样, 儒家的“天人合一”大体上就是讲的人与义理之天、道德之天的合一;道家的“天人合一”就是讲人与自然之天的合一。历史上著名教育家等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论述

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1]。孟子讲:昔者尧荐舜于天,而天受之[2]。老子写到:天网恢恢,疏而不漏[3]。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皇朝更迭、天子继位,称为奉天承运。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4]。天选天子,天子选大臣,逐级地选到地方小吏,天是最高的主宰。这从一个侧面可以窥视出我国旧时政治生活的人治传统。假借天的名义和权威,举起天人合一的大旗治理天下国家。

老庄的“天人合一”思想不同于孔孟。孟子是把人的道德意识赋予天, 然后又以这种有道德意识的天作为人伦道德的本体论根据[16]。老庄思想中的天, 无论是指自然而然之“道”还是指自然本身, 都没有人伦道德的含义, 故老庄的 “天人合一”思想所强

大连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调的是贬抑人为, 提倡不要以人灭天[6]。

到了汉代的董仲舒, 则在当时阴阳五行学说的浓厚氛围下, 把孟子的 “义理之天”的 “义理”向宗教神学的方向推进, 认为天有意志、有主宰人间吉凶赏罚的属性[8]。

儒家的 “天人合一”思想到宋明时期发展到了顶峰。宋代道学的 “天人合一”说都是接着孟子之学讲起的, 但对孟子的 “天人合一”思想作了重大发展: 一是把孔孟的 “上下与天地同流”、“万物皆备于我”的简单朴素的论断, 发展为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学说[15]。二是把孔孟的差等之爱的观点,向着博爱思想的方向推进[7]。“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意义

不可否认的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其对当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意义不断凸显,尤其是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人与自然的矛盾又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下,“天人合一”思想对于指导中国经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看来不管是现在不管是现在“人定胜天”还是’人不能超越天”的结论其实都是一种片面的管点,尤其是在当今的社会中,一方赢一方败的管点早已被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所淘汰,而当代社会也需要的是双赢或者多赢的局面,从辩证角度也告诉我们为什么去追求一方胜利,多方的胜利不是更会使我们向更高层次发展。“天人合一”思想则正可以用来解决我们当今日益严峻的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

“天”我们可以理解为自然界,“人”则就是我们人类,而“天人合一”的思想则可以理解为人与自然本来就是一个整体,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缺一不可。而缺少其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同时我们也会知道如果一方发展不好,其势必也会阻碍另一方的发展,共融共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如果我们把其分开为一方利益损害另一方利益,那么势必会减少整个整体存在的时间[9]。

而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我们人类更是为了追求短暂的经济利益,而对自然环境大肆破坏,这种行为其实是在破环衰减整个地球的生命,那么我们人类也必受其危害。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大自然这个母体,被称为万物之灵的人的一切目的都只有在自然界的演化、发展中才能实现。因此,人必须与天

大连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地万物和谐相处,同时又不能不与威胁到其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敌作斗争,控制、改造自然使其为人类的目的服务。但是,人必须按照自然界发展的规律来认识和改造世界,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历史实践证明,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已经直接影响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大气污染、臭氧层破坏、气候变暖和环境公害为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各种病毒肆虐提供了可乘之机,而这一切都是人的活动造成的。

因此,我们一方面要相信科学和人类理性的力量,另一方面又要对人类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进行深刻的反思,特别是要纠正那种把人看作是自然的主人,认为自然资源可以任人无限制地开发、利用、征服、掠夺的人类中心主义,树立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观[19]。在这方面,中国传统哲学确实可以提供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资源,中国历史发展中也有不少值得引以为鉴的经验教训,总结回顾历史,对于解决当今人类面临着的日益严峻的生态问题不无启发意义[11]。

而这并不是说我们完全去适应自然界,而放弃科学技术的发展,而是让我们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好的服务于人类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天人合一”思想的启示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的最高生态智慧,或者说是中国古代生态思想的哲学基础, 中国传统哲学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思想原则,中国古代有大量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思想、理论以及成套的制度性规定,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其实“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是历史长河里给我们留下来的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思想指导原则,而要真正解决人类发展对自然界造成的影响的关键就在于改变传统的一分为二看待问题的观点,我们要采用科学长远的角度去看待发展。从哲学高度深刻反思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历程,总结得失和经验教训,树立人与自然有机统一、和谐共生的辩证天人观。要高度重视和正确发挥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积极价值,克服其历史的局限性,学习、借鉴西方的主客二分和主体性思想,大力发展科学与民主,走中西哲学精华交融互补、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有机结合之路。

大连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威胁到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生态危机和环境污染问题,表面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激化,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反映。在人与自然这一对矛盾中,有识有知、能参能治的人显然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历史上和今天的一切环境问题都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所造成的[10]。因此可以说环境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管理问题,是一个社会制度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只有共产主义才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才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我们要充分利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用正确的环境政策、法规、管理体制和有组织的社会力量,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再造祖国秀美山川,造福于子孙后代[17]。

最后要解决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不仅要有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正确认识,有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战略方针、政策法规和管理体制,而且必须大力发展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科技进步来控制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质量[24]。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类改造自然的力量,但如果被滥用或超过自然界所能承受的限度,也会带来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资源枯竭、能源危机等负面效应。所以,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要以有利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为内在尺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物工程和生物防治技术,低能耗、高效率工艺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以及发展清洁能源和新型能源,运用现代化手段引导自然界的物质变换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走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人民长期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只有在正确的天人观指导下,依靠制度保证、强化管理与科技进步,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情况下,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小结

“天人合一”思想无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先贤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更是我们目前解决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采用辩证的管点去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整体的眼光去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片面的只看到其中一方的利益,“天人合一”中的“一”恰好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在现在社会顺应国家方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需要我们借助于圣贤们留下来“天人合一”思想的指

大连工业大学自然辩证法论文

导。然而最后宗的问题是思想有了,行动必须紧随其后,我们目前关键的问题确是思想原则有,行动却未跟上,因此我们目前解决生态及环境问题的关键点是在思想的指导下落实到行动上,“言必行,行必果”正是解决问题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 论语[M].[2] 孟子[M].[3] 老子[M].[4] 董仲舒1春秋繁露[M] [5] 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思想 张世英,人民出版社 1995 年。

[6] 张世英: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商务印书馆 1999 年。[7] 张世英: 《哲学导论》,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年。

[8] 张世英: 《新哲学讲演录》,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年。[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3卷,第517页。[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0卷,第308页。

[11]杜维明:《新儒家人文主义的生态转向:对中国和世界的启发》 中国哲学史62002年第2期。

[12]邵秦.“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2001,(2):83.[13]李慎之.邵秦.对“天人合一”说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哲学史,2001,(2):83.[14] 李慎之.对/天人合一0的一些思考[N].文汇报,1997-05-13.[15] 荀子[M].[16] 庄子[M].[17] 方立天.先秦哲学与人类生存智能[N].光明日报,1999-03-19.[18] 列子[M].[19] 陈来1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书店,1999:1的一些思考[N].文汇报,1997-05-13.[20] 荀子[M].[21] 庄子[M].[22] 方立天.先秦哲学与人类生存智能[N].光明日报,1999-03-19.[23] 列子[M].[24] 陈来1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三联书店,1999:1

第三篇:中国古代诗歌

容介绍:《中国古代诗歌大全》收录作品时间自先秦始,直至当代(只包含现当代的古体诗和近体诗,不包含新诗),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汉赋、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元代杂剧等内容,具体分为以下部分及内容。

一、综合选集部分:《魏晋诗选》、《南朝诗选》、《汉代诗选》、《全唐诗浏览》、《唐宋名家词选》、《唐五代词选》、《唐诗三百首》、《宋诗一百首》、《千家诗》、《元代小令五十首》、《金元明清诗选》及《明清词选》。

二、先秦部分:《先秦歌谣选》、《诗经·国风》、《诗经·大雅》、《诗经·小雅》、《诗经·颂》、《屈原全集》、《宋玉诗赋选》、《楚辞繁体精校本》、《诗经繁体精校本》及《乐府诗集》。

三、秦汉部分: 《枚乘赋选》、《贾谊诗赋选》、《淮南小山赋选》、《司马相如诗选》、《王逸诗选》、《东方朔诗选》、《苏武李陵诗》、《王褒赋选》、《刘彻全集》、《班婕妤诗选》、《赵壹赋选》、《秦嘉全集》、《班彪赋选》、《班昭赋选》、《班固全集》、《扬雄赋选》、《张衡全集》、》《古诗十九首》、《蔡邕全集》、《蔡琰全集》、《祢衡赋选》及《孔融全集》。

四、魏代部分: 《曹操全集》、《曹丕全集》、《曹植全集》、《曹叡全集》、《陈琳全集》、《刘桢全集》、《徐幹全集》、《阮瑀全集》、《应璩全集》、《应玚全集》、《繁钦全集》、《王粲全集》、《嵇康全集》、《向秀赋选》及《阮籍全集》。

五、晋代部分:《何邵全集》、《潘尼全集》、《潘岳全集》、《张翰全集》、《张华全集》、《张协全集》、《张载全集》、《傅玄全集》、《陆机全集》、《陆云全集》、《石崇全集》、《孙楚全集》、《左思全集》、《曹摅全集》、《陶渊明全集》、《郭璞全集》、《刘琨全集》、《卢谌全集》及《袁宏全集》。

六、南北朝部分:《谢惠连全集》、《谢灵运全集》、《鲍照全集》、《谢朓全集》、《鲍令晖全集》、《孔稚珪全集》、《萧衍全集》、《江淹全集》、《沈约全集》、《范云全集》、《何逊全集》、《阴铿全集》、《徐陵全集》、《庾信全集》、《木兰辞》及《江总全集》。

七、隋代部分:《薛道衡全集》

八、唐代部分:《敦煌曲子词选》、《虞世南全集》、《上官仪全集》、《春江花月夜》、《王勃全集》、《卢照邻全集》、《杨炯全集》、《骆宾王全集》、《陈子昂全集》、《杜审言全集》、《沈佺期全集》、《宋之问全集》、《张说全集》、《张九龄全集》、《常建全集》、《储光羲全集》、《李颀全集》、《高适全集》、《岑参全集》、《王昌龄诗精选》、《王昌龄全集》、《孟浩然全集》、《王维诗精选》、《王维全集》、《李白诗精选》、《李白全集》、《杜甫诗精选》、《杜甫全集》、《刘长卿全集》、《韩愈全集》、《柳宗元全集》、《韦应物全集》、《寒山全集》、《拾得全集》、《顾况全集》、《李益全集》、《卢纶全集》、《钱起全集》、《王建全集》、《张籍全集》、《孟郊全集》、《元稹全集》、《白居易诗精选》、《白居易全集》、《刘禹锡全集》、《李贺全集》、《贾岛全集》、《许浑全集》、《李商隐诗精选》、《李商隐全集》、《杜牧诗精选》、《杜牧全集》、《薛涛全集》、《皮日休全集》、《陆龟蒙全集》、《杜荀鹤全集》、《罗隐全集》、《僧皎然全集》、《僧贯休全集》、《僧齐己全集》、《温庭筠词选》、《温庭筠词全集》、《温庭筠诗全集》、《韦庄词全集》及《韦庄诗全集》。

十、宋辽金部分:《潘阆词全集》、《范仲淹词全集》、《苏舜钦诗选》、《欧阳修诗词选》、《欧阳修词全集》、《张先词全集》、《晏殊词选》、《晏殊词全集》、《晏几道词选》、《晏几道词全集》、《柳永词全集》、《王安石诗词选》、《王安石词全集》、《王安石诗全集》、《苏轼诗词选》、《苏轼词全集》、《苏轼诗全集》、《黄庭坚诗词选》、《黄庭坚诗全集》、《黄庭坚词全集》、《秦观词选》、《秦观词全集》、《陈师道词全集》、《李之仪词全集》、《张耒词全集》、《晁补之词全集》、《贺铸词选》、《贺铸词全集》、《陈与义诗全集》、《陈与义词全集》、《吕本中词全集》、《毛滂词全集》、《周邦彦词选》、《周邦彦词全集》、《李纲词全集》、《朱敦儒词选》、《朱敦儒词全集》、《李清照词全集》、《朱淑真词选》、《舒亶词全集》、《韩元吉词全集》、《胡铨词全集》、《叶梦得词全集》、《张元干词全集》、《张孝祥词选》、《张孝祥词全集》、《范成大词全集》、《陆游诗全集》、《陆游诗词选》、《陆游词全集》、《杨万里词全集》、《陈亮词全集》、《辛弃疾词选》、《辛弃疾词全集》、《刘过词全集》、《姜夔词选》、《姜夔词全集》、《吴文英词选》、《史达祖词全集》、《刘克庄词全集》、《元好问诗词选》、《蒋捷词全集》、《文天祥诗全集》、《文天祥诗词选》、《王沂孙词全集》、《刘辰翁词全集》、《吴激词选》、《蔡松年词选》、《段克己词选》及《戴复古词全集》。

十一、元代部分:《萨都剌诗词选》、《刘因诗选》、《关汉卿散曲选》、《关汉卿杂剧选》、《狄君厚杂剧选》、《范康杂剧选》、《高文秀杂剧选》、《金仁杰杂剧选》、《宫天挺杂剧选》、《孔文卿杂剧选》、《王实甫杂剧选》、《白朴词曲选》、《马致远散曲选》、《马致远杂剧选》、《孟汉卿杂剧选》、《尚仲贤杂剧选》、《石君宝杂剧选》、《张养浩散曲选》、《刘致散曲选》、《张可九散曲选》、《贯云石散曲选》、《卢挚散曲选》、《郑光祖杂剧选》、《高明戏曲选》、《纪君祥杂剧选》、《郑廷玉杂剧选》、《张国宾杂剧选》、《岳伯川杂剧选》、《杨梓杂剧选》、《武汉臣杂剧选》及《王伯成杂剧选》。

十二、明代部分:《刘基诗词选》、《高启诗选》、《牡丹亭》、《陈子龙诗词选》及《夏完淳诗词选》。

十三、清代部分:《钱谦益诗选》、《吴伟业诗词选》、《顾炎武诗选》、《顾贞观词选》、《陈维崧词选》、《朱彝尊诗词选》、《洪昇戏曲选》、《孔尚任戏曲选》、《王士祯诗词选》、《查慎行诗选》、《纳兰性德词选》、《纳兰性德词全集》、《袁枚诗选》、《仓央嘉措诗选》、《黄景仁诗词选》、《龚自珍诗词选》、《黄遵宪诗选》、《秋瑾诗词选》及《苏曼殊诗选》。

十四、现当代部分:《李叔同诗选》、《鲁迅旧体诗选》、《毛泽东诗词选》及《方群诗集》。

十五、常识:

《绝句律诗格律示例》、《诗韵常用字》、《白香词谱》、《朝代简介》及《中国文学史》。

第四篇:中国古代诗歌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1、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3、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

4、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5、时不可兮再得,聊逍遥兮容与。

6、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

7、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8、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9、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10、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11、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12、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唯有鹧鸪飞。

13、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14、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15、人生代代无穷己,江月年年望相似。

16、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17、鹿门夜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18、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19、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20、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21、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22、垆边人似月,浩腕凝霜雪。

23、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24、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25、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26、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27、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28、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29、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30、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31、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32、昆仑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33、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34、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35、叶上初阳乾宿雨,水面清圆。

36、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7、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38、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39、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40、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之哀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4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4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43、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44、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

45、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第五篇: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一、诗的解读 1.分层阅读法

(1)实生活层面

基本信息——人、事、物、景(2)感情层

意象=意+象

意境=意象+„„+意象 画境——戏境

七种基本感情类型:喜、怒、哀、乐、爱、欲、恨(3)思想层

感情背后的理性。(4)观照层

移情入诗,同化为一

观照自我 联想自身,兴起感怀 观照社会 诗中社会

现实社会

观照艺术 2.诗的题材类型

基本类型:登高、怀古、赠别、咏物、感怀、边塞、山水等。3.三条线索:

a.显性人格——儒家基础的忠君、爱国、忧时、惜民、怀才不遇等 b.隐性人格——道家基础的逍遥、自由、释脱、放达、宁静、无为 c.性情人格——心性自由解放基础的情感(爱)至上主义 4.主题的历史形态

一、汉乐府诗的思想性

1.对统治者压迫的不满、反抗和对生活艰难的感慨。2.对战争和徭役的描写。

3.写男女青年爱情,揭露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对爱情自由的迫害。

二、古诗十九首

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

三、魏晋六朝诗歌的思想特点

1.国家社会意识——以“三曹”及“建安七子”为代表,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建功立业的思想。

2.山水审美情趣——以“陶谢”为代表,体现文人的隐逸人格,寄情山水(或田园),寻求心灵与自然山水交融的自由与释脱。3.宇宙生命思考——有“玄言诗”的基础,主题一般表达宇宙无限、人生苦短,思考人在有限的生命内如何把握人生等终极问题。4.个人际遇情怀

四、开风气之先的初唐诗歌

突破“宫体诗”的藩篱,风格健朗,在诗人的个人命运沉浮中见出积极进取的精神。

1.命途多舛的“四杰”

2.承前启后的诗人——陈子昂

五、蓬勃向上的盛唐气象

盛唐是中国古代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处于高度发达的状态。在这一历史条件下,诗人们的思想也健康、开朗,充满了解放性和创造性,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了盛唐时代特有的蓬勃的朝气和青春的旋律。1.盛唐边塞诗

边塞诗的主题往往是积极健康、充满进取精神的。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1)描写异域奇境——寒天、雪大、景物壮阔等。(2)抒写杀敌报国之志。

(3)描写战事惨烈、戍边将士生活的艰苦,突出爱国的豪情。(4)在边塞思念故乡、亲友。(5)征夫思妇题材。2.盛唐山水诗/田园诗

山水诗是隐逸思想和生活的产物,诗歌的主导思想即隐逸思想,体现了中国文人的“潜性人格”的一面。内容以表现自然山水风光或山林闲居生活为主,通过写自然景物的静美或山林闲居生活的恬谈自如来表现诗人向往人格独立自由,心灵回归天然的愿望。山水诗的最常见写作手法是情景交融,融情于景或以景传情,是中国诗歌审美形态“意境”的最高典范。

严格地说,山水诗和田园诗是有区别的,在盛唐时代分别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其他的诗人还有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等。3.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潜性人格——道家思想的代表,飘逸潇洒,自由浪漫。)4.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显性人格——儒家思想的代表,忧国忧民,沉郁顿挫。)

六、中唐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极其新乐府运动

七、“孟诗韩笔”和“八司马”事件

九、残唐五代词

1.花间词

2.南唐词

十、宋词

1.北宋婉约派

2.北宋豪放派

3.南宋豪放派——辛弃疾与南渡爱国词人

4.南宋婉约派——白石与梦窗

十一、元散曲的共同主题 1.元曲作家的共同个性

元朝的文人,因为特殊的社会处境,思想更为激进,一方面他们需要通过文学艺术来表达心中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强调自己的个性,通过发出与众不同的声音来强调自己的主体存在。于是元曲作家有一个显著的共同个性特征——“性情中人,浪子风流”,他们多喜标榜自己“生而倜傥,博学能文,滑稽多智,蕴藉风流。” 2.主题形态

描写自然风光,歌唱山林隐逸;描写男女风情;鄙薄功名利禄,藐视封建礼教;涉及当时重大社会问题,反映人民痛苦。

十二、近晚有资产阶级思想的诗人

夏完淳、龚自珍、郑燮、黄宗羲、黄遵宪、康有为、梁启超、苏曼殊、谭嗣同

二、鉴赏诗歌的语言

(一)炼字——诗眼

(题型为:找出全诗或某一句的“诗眼”;分析诗句中运用最精彩的词,等。)

1、词类活用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常建《破山寺后禅院》

“悦”使动,山光美好感染到了鸟的心性,突出了山寺之美。“空”形容词使动,静而宽的潭影使人心也变得空寂,情景交融,互相映衬,突出了景物之美,人心之静。

2、动词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把诗人心头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拟人,既是由衷之情,又是吹笛人之心,又是诗人之心。

3、形容词 形容词用得恰当,最能突出形象、境界、感情。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圆”生动传神,境界瑰丽、开阔。

4、叠词

①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形式整齐,声音和谐。)②起强调作用。(加强感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5、拟声词

有些拟声词就属于叠词,因其出现频率很高,特单列一条。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登高〈杜甫〉)

6、表颜色的词

表颜色的词,是符合诗歌形象思维的典型范例,作用是:①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②表现特定的心情.“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语言/意境的风格 ⑴清新——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清新自然,质朴不雕。(不事雕琢,清新质朴)

多见于田园山水诗。内容上以描写山水自然风光,并且咏叹田园生活为主,思想感情上以平静愉悦,闲逸萧散为主,也有一部分气象萧瑟,幽寂冷清,成为禅学的寂灭,或因政治命运艰难转向山水间寻求寄托。⑵明快——多指语言风格。

表述为:简洁明快,洗练晓畅,语言不加雕饰,感思想开朗浅显,通俗易懂。如白居易《卖炭翁》,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渡》。⑶绚丽——语言绚丽。

表述为:辞藻典雅精丽,色彩明艳,形象鲜明。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⑷冲淡——冲虚淡泊(意境类)

表述为:淡泊宁静,恬淡自然,闲逸、静穆、深远。代表诗人:陶渊明、王维。对应于语言类的“清新”。⑸雄浑。(意境类)

表述为:意境开阔雄厚,气势浩瀚,气魄雄伟,景观壮丽。

代表作品:曹操的《观沧海》,王维的《使至塞上》,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⑹豪放。

表述为:豪迈奔放、情感激荡、想象奇特、夸张出格、志向高远、襟怀旷达、傲骨嶙峋、狂荡不羁。代表作:李白的《将进酒》《北风行》(“燕山雪花大如席”)。⑺旷达。

表述为:疏狂不羁、通脱豁达、潇洒飘逸、高洁特立。

代表作: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⑻沉郁。

表述为:沉郁顿挫、苍凉低沉、舒缓悲凉、忧愤蕴藉。代表作:杜甫的三“三吏”“三别”《兵车行》《登高》。⑼悲慨。

表述为:忧思悲壮、慷慨悲壮。

代表作:陈子昂《登幽州台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⑽婉约。

表述为:语言清新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离愁别绪,或深沉幽怨,刻功精细。取材多为个人感触,男女之情,山水风物。

(三)鉴赏诗歌语言修辞技巧(略)

三、诗歌的表达技巧:(章法)

(一)起兴。

以景起兴:后演变为“情景交融”的抒情写法。以物起兴:有比,后成为“比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作用:①引起下文。②烘托气氛。③垫定感情基调。(二)比:即比方,句法上为“比喻”。

(三)象征。通篇用比,托物言志,比语法上的比在烘托形象上更完整、更丰富。对应咏物类诗。效果:①生动形象。②含蓄委婉。③意味深长,引人深思。如:香草、美人喻君子,鹏鸟喻志向,松柏、美玉喻品质。(四)对比——突出强调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加强反差,令人震撼。

(五)烘托——从侧面着重描写,作为陪衬,突出所需描写的中心事物。《陌上桑》中的秦罗敷,用行人、少年来烘托女主人公。《琵琶行》以江月的描写来烘托景色的美妙。(六)衬托——相对“烘托”更强调“物——物”对应关系。正衬——英雄衬英雄,反衬——小人衬英雄。

原则上与对比不同,对比两两相对,衬托有主有次,但很多题可以忽略二者的差别。(七)联想和想象。

表述为:运用了联想和想象,描写了一个境界,传达了一种感情。评价性的话有:“神思飞越,奇思遐想。” 代表作: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八)用典。

作用:①使诗歌语言精炼,增加了语言的丰富性,言简意丰。意象重叠,双重意蕴。代表作:“庄生晓梦逐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②以古喻今,借古讽今。

代表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九)以动(噪)衬静——突出静,营造气氛。化静为动——使静态之物/画面有动感,新鲜、生动、营造特别意境。(十)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理解虚实含义: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

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在诗歌中,“实”往往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实象、实事、实境。“虚”往往指的是幻想之境,梦境、已逝之景之境、设想未来之境、想象远方之境。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

实境:李白的人生现实。(幻想)

虚境:幻想神仙之境。

李煜《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设想)

”柳永《雨霖林》“今宵梦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未来)”效果评价:①虚实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意象,开拓了诗歌意境,为读者提供了广阔的审美空间。②实境与虚境强烈反差,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中心。如:姜燮的《扬州慢》夕日扬州城的繁华,如今荞麦青青。③实景与虚景相辅相成,渲染烘托,突出了中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怔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十一、抒情方式

a)情景交融,融情于景。一般: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相反:乐景写哀情,哀景抒乐情。b)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十二、结构形式

首尾照应(前后呼应)、开门见山(开宗明义)、层层深入、先总后分、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

四、考点及答题规范 1.鉴赏形象——把握意象

+

感情

人、事、物、景的特征

设问方式:描写了怎样的形象,什么样的画面,某意象的特征,刻画怎样的人物,景物及其作用,什么样的场景气氛等。

答题要点:包含生活层内容,体现感情层;基本内容要抓特征,感情概括要鲜明;指向艺术或指向感情思想。例题: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临江仙

徐昌图

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

今夜画船何处?潮平淮月朦胧。酒醒人静奈愁浓!残灯孤枕梦,轻浪五更风。

(1).上阕“回头烟柳渐重重,淡云孤雁远,寒日暮天红”一句,通过哪些意象写出了怎样的意境?(5分)答案:(5分)作者通过烟柳、淡云、孤雁、寒日、暮天五个意象的描写,写出了空落、孤单、凄凉的意境。(答出三个意象给1分,答全给2分;意境分析正确给3分。)

2.鉴赏语言 3.鉴赏表达技巧

艺术鉴赏类题的答题程序及要点:a.指出技巧;b.分析技巧;c.说明效果。4.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5.探究类题

偶考和现实生活的联系、诗的普遍哲理等。有主观性。

题例: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出栈

(清)张问陶

马嘶人语乱斜阳,漠漠连阡水稻香。

①②

送险亭边一回首,万峰飞舞下陈仓。

【注释】①送险亭:在四川境内栈道终点处一座亭子。②陈仓:今宝鸡市境内,为关中与汉中交通要冲。(1)“万峰飞舞下陈仓”一句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作者情感?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答:采用了夸张和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诗人在送险亭边回看来路,千万座山峰似乎飞舞着来到了陈仓,采用这种手法,赋予看山峰人格化的特征,生动形象,夸大了山势的险峻,想象奇特,(2分)表达了诗人走过险途后的轻松、愉悦,欣慰的心情。(2分)

(2)本诗在布局上有何特点?你从诗中可以感悟到一种怎样的人生道理?

答:本诗先写历险后的喜悦,后写路途上的凶险,打破了事理的常规顺序,这样写可以突出作者历险后的轻松、欣慰、轻松的心情。(2分)从诗中可以感悟到的人生道理是:在人生征途中,难免会经历路途的艰难和险阻,在逆境中,要保持乐观和进取,这样才能最终迎来胜利的喜悦。(3分)

下载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情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诗歌情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作者: 加入日期:09-10-13 中国古代诗歌大致可分为诗、词、曲三类,按照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哲理诗。按照形式可分为古体诗、近体诗、自由诗(现代诗)......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推荐)

    中国古代诗歌名句 《诗经》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2.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山抬头看得清,沿着大道向前奔。 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中国古代诗歌分类 一、.古代诗歌按体裁分:古体诗、近体诗。(一)古体诗1.古体诗特点:唐以前的诗歌及唐以后这种形式的诗歌。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自由换韵,不讲平仄,不讲对仗。 2.古体......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5篇)

    关于中国古代诗歌 分类: (一)写景咏物诗:咏物诗一般表面写物,而实际上往往在这一表面的形象下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或思想。 杜甫《绝句》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五篇

    《中国古代诗歌大全》 内容介绍:收录作品时间自先秦始,直至当代(只包含现当代的古体诗和近体诗,不包含新诗),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包括汉赋、乐府诗、古体诗、近体诗、词、散曲、元代......

    中国古代诗歌知识

    中国古代诗歌知识(P) ——LJX 中国文学源流?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古代诗歌分类(诗、词、曲)——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

    诗歌情感汇总

    2011年高考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全国新课标卷)(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

    诗歌情感

    不同的题材能够反映不同的主题 古代诗歌常见的主题有: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