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尔登湖》读后感

时间:2019-05-14 12:57: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瓦尔登湖》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论文题目:孤独之声

题记:亨利.戴维.梭罗架起了一件小木屋,并在那孤独地生活了两年。他孤独以处,但并不寂寞,有大自然陪伴着他。他享受孤独,享受着田园生活,不断在观察,在倾听,在思考。他耕耘着,并等待收获。论点:追求孤独,在孤独中超凡脱俗。经过孤独岁月洗礼的人,最后才会真正成功!

论据:一,孤独淡泊的生活态度在现今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是一种出于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精神生活。它能令人的思想提升更高层次。

二,孤独是一种力量。孤独能催生人的思想潜力和创作能力;它成就了许许多多的文学家和哲理名言。

三,只有孤独而快乐着的人才能够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宝藏-最大的宝藏是有着神秘的魅力的大自然。人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

总结:在孤独中思考,在孤独中创作,在孤独中升华,这是孤独的伟大之声!

孤独之声

亨利.戴维.梭罗在恬静的瓦尔登湖畔架起了一间属于他的小木屋,并在那里孤独地生活了两年又三个月。他孤独以处,但毫不寂寞,大自然是他忠实的伴侣,在每个夜黑风高的日子里默默的陪伴着他。他享受这般恬静的孤独,享受着这惬意的田园生活,他在实践中不断地观察,倾听,思考。他勤劳地耕耘着,并在岁月的长流中等待着不一样的收获。

“我们说,只能这样子生活呵;可是从圆心可以画出多少条半径来,而生活方式就有这样的多。”确实,每个人都选择了他认可的方式去生活,即使被那些瞬间就能化为灰烬的物质所束缚也甘愿。就如梭罗本人所言,“你们时常进退维谷,要想做成一笔生意来偿清债务,你们深陷在一个十分古老的泥沼中······”确实,当下的我们也是深陷在这一个古老的泥沼中,无法自拔。在这样的境地里,梭罗选择了一条与常人不同的路,他带着希望走进了瓦尔登湖,他的思想穿越了时空,只是,没有多少人能够理解他内心先进的思想。于是,他站在那个时代的最前方,孤傲地向前,犹如一尊巨大的冰雕,指引着人类前进的道路。

他如莲花般出于淤泥而不染;他用文字宣扬着他关于人生独特的哲学见解;他用行动证明着这个世界所存在的真理。“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的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进步大有妨碍。所以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他以一种哲学家的态度看待这个物质的世界,用他晦涩的文字鞭笞着这个奢华颓靡的社会,讽刺着那些为了荣华富贵挣扎一生的思想极其穷困的可怜人。苏格拉底说,知足是天然的财富,奢侈是人为的贫穷。梭罗即是那个时代对这句哲理的践行者。他在孤独中追求思想的别样自由,他向往大自然恬静的气息。他与自然为伴,听鸟兽私语,观走兽禽飞,他不仅是用眼睛看世界,而是用他明亮的心在细察这个魅力无限的世界,继而寻求人生的真正价值和意义。他在静默的夜里独自思考着人生的哲学,参透人类最灰暗的自私,也意识到人生最崇高的境界就是不断地去追求自我,突破凡尘的世俗。

苏格拉底也曾说过,我之所以比别人知道得多一点,是因为我知道自己的无知。而梭罗也是这样的一个智者。“人类在过着静静的绝望的生活。所谓听天由命,正是肯定的绝望。”人类总是墨守成规,害怕触碰心中虚构的神灵,害怕面对残酷的现实,他们就是契科夫口中的装在套子里的人。而他是那个时代脱掉虚伪套子的人,他勇敢面对惨淡的人生,他渴求并向往自由,期待着孔夫子所描述的大同世界的出现。也许,他是在熙攘的人流中期待着一个乌托邦的出现,继而拯救这些迷途的羔羊,让他们在有生之年享受这大自然的真正风光,那才真正的不枉此生。“抛弃我们的偏见,是永远不会来不及的。”人们总是会固执己见并偏信那些固有的理论,没有经过任何的实践论证就默认那些所谓的真理。就像那些愚昧的人否认伽利略的地心引力论一样。当铅球跌落地上的时候,所谓的真理也随之瓦解。

追古溯今,孤独以处能让人心境清明,思想得到不同程度的升华。幽静的环境能净化人的心灵,更能升华人的思想。譬如我们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柏拉图一样,他在孤独中沉思,不断地探索着世界所存在的真理。“真理可能在少数人一边。”这是他思辨的结论,也是给人类的一个忠告。还有睡在大土瓮里的狄奥根尼,他是古希腊犬儒学派的创始人。他仅有的财产是一件斗篷,一支棍子,一个背袋以及一个供他“蜗居”的大土瓮。他洞悉人性的贪婪,因而用行动来抗议这人类丑陋的人性。他过着狗一样的乞丐生活,但是他的思想是那么的深邃无穷,彷如无边的黑洞。“一无所需是神的特权,所需甚少是类神之人的特权。”这就是他的思想精华。他的思想是无边黑洞里缓缓流出的甘泉,了无止境,跨过时间和空间,照亮了我们迷茫的前路。这也是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只所以说“假如我不是亚历山大,我一定做狄奥根尼。”的根本原因。与狄奥根尼思想最为接近的中国哲学思想是道家,庄子认为:圣人洞察事物的本性,不会因世上各种变化而让内心动荡,他的生命独立于外界事物,内心的快乐也不受外界所左右,圣人是达到至乐的人,是完美的人,心灵自由的人,人所努力的目标就是“天人合一”。冯友兰先生也述说过类似的自同于大全的“天地境界”。

在历史的那端,你以一种出世的目光审视当下世界,以一种入世的情怀去包容那个物欲的世界。你用双手创造生活,用智慧丰富这个地球,你爱着这个美丽的大自然,爱着这个繁杂的社会,只是,谁又能看清你心中的瓦尔登湖呢?你独居瓦尔登湖畔,世人以为你很孤独很寂寞,可是你并非如此。正如你所说,“我并不比湖中高声大笑的潜水鸟更孤独,我并不比瓦尔登湖更寂寞。我倒要问问这孤独的湖有谁作伴呢?”偌大的瓦尔登湖,谁又会是它的爱人和知己呢?如果一定要说有,那么茂盛的深林就是它的亲密爱人,各种各样的动物就是它贴心的朋友。“上帝是孤独的,——可是恶魔就绝不孤独,他看到许多伙伴;他是要结成帮的。”的确,一个高尚的人从来都不会拉帮结派来维护和宣扬他的高尚的。也许很多人都不能透彻明白瓦尔登湖在你心中的位置,我想我是知道一点点的。“他用他的手围起了这一泓湖水,在听的思想中,予以深化,予以澄清,并在他的遗嘱中,把它传给了康科德。我从它的水面上又看到了同样的倒影,我几乎要说了,瓦尔登,是你吗?”这句话表达了他对瓦尔登湖的深深思念和感激。“我不能更接近上帝和天堂,甚于我之生活在瓦尔登。”在梭罗的这句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独居在瓦尔登湖的那段时光是他人生中最美妙的回忆,也是给予他莫大灵泉的原始资源。

那是一个经济腾飞的时代,一个物欲横流的西方盛世,你却和已逝的哲人同路,坚守着那个时代仅存的一点真理。“不必给我爱,不必给我钱,不必给我名誉,给我真理吧。”这是他向那个表面辉煌,实质贫乏的时代的呐喊。是孤独,成就了他伟大的思想:是孤独,守住了他内心的纯净;是孤独,让他永驻真理之家;是孤独,完善了他的人生。在梭罗看来,访问一个住在树洞里的邻居比访问一个住在皇宫里的国王要来的好。“新奇的事物正在无穷尽地注入这个世界来,而我们却忍受着不可思议的愚蠢。”看着周围人的愚昧与无知,他只能哀叹。也许他曾拿着大喇叭在那里呼喊着,让人们不要再愚昧无知,让人们勇于接受新的事物,新的思想,可是,百分之九十九的人只会认为他是一个发了酒疯的书呆子或是别的什么身份的人,而不会拿着鲜花献给他或是替他鼓掌。然而,他的的确确是跨越时空的哲学家,如果在中国,他或许就是一个道教的传承者。“我所生活在内的那个世界的政府,并不像英国政府那样,不是在夜宴之后,喝喝美酒并谈谈说说就建立起来的。”对于这句话,我们会疑惑,梭罗内心的那个世界的政府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政府呢?我只能说,也许梭罗内心的那个政府到现在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有待人类去创建;假如有一天那个世界的政府真的建立起来了,这句话就会从那个社会上消失匿迹了。

人类总害怕独居,却从没真正地去探究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也从没试验怎么样才会真正让自己快乐。他们宁愿慵懒地享受着这既定的一切,也不愿意去尝试别样的幸福。而梭罗是那样一个敢于打破常规的勇者。“大部分时间内,我觉得寂寞是有益于健康的。有了伴儿,即使是最好的伴儿,不久也要厌倦,弄得很糟糕。我爱孤独。我没有碰到比寂寞更好的同伴了。”他蛰居瓦尔登湖畔,与大自然相依相惜,在宁静的深林里思考着人生的哲理。每天早上,赶在太阳出来前,带着微笑出门;到了傍晚,带着欢乐栖息于那简陋的木屋中,那种恬静惬意的生活,有若神仙。智者知足常乐,也许就是这个道理了。

人在路上奔跑,他会错过沿途的风光,他会忘记如何微笑,他会忘记思考,他会忘记自我;但是,人在路上行走,就能慢慢地欣赏着沿途的风景,他会收获哭泣和微笑,他会独立思考,因而他会保持自我个性。时光的隧道里装载着无数的灵魂以及无穷无尽的思想,它们从自然而来,最终也会归于自然。而在孤独中深思的并坚持真理的人,才是最具影响力的人。

瓦尔登湖畔的孤独之声也就成了历史的伟大之声。

第二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第一次接触《瓦尔登湖》是在5年级,表姐送我的,可是我看得并不是正文,因为它真的太深奥了,我完全看不懂,我看的是书下的注释,这本书中有许多的专业名词、神话人物,这些注释也增加了我的知识面。这个暑假又一次翻开了它,虽然仍旧有许多地方看不懂,可是这一次我又发现了一些新的东西。

很佩服梭罗,一个人在瓦尔登湖隐居了3年,房子是自己造的,东西就地取材,他还自己钓鱼填补肚子,自己种菜拿去卖,这3年他孤独,可他也是自由、快乐的。其实一直很羡慕中国隐士们,同时我又为他们可惜。他们抛开世俗,隐居深山中,不为考取功名烦恼,不为尔虞我诈厌倦,很悠闲,很自由,可我认为,他们会隐居也是十分无奈的,虽然他们不把这些表现在诗、画中。因为在我的印象中,中国隐士们会隐居都是因为仕途不顺,想要报效国家不成,然后才会隐居,那他们的心情应该是很抑郁的吧!可是,羡慕归羡慕,如果真的让我去过隐居的生活,我还是不愿意的。因为我已经太依赖于城市生活了,生活虽然紧凑但很丰富,隐居生活虽然悠闲、自由,可在我看来,那生活还是有些过于单调了。所以真的觉得他很厉害,能过这种生活整整3年,并且还乐在其中。我想这就是因为他是真的热爱每一朵花、每一棵草、每一种小动物以及大自然的一切吧,这些我们可以从书中明确的感受到。又一次读《瓦尔登湖》我明显感到原来书中的那些注释用作比喻原来是那么的贴切!

《瓦尔登湖》我看了两次,两次都有不同的收获,《瓦尔登湖》是值得我读第三次的书,不知道第三次我又能收获些什么呢?

第三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

顾舒畅

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我正和同学们在KTV嗨,震耳欲聋的音乐声里一群人围观我拆信封,逐次掏出录取通知书、校长寄语、入学须知„„四下里都是艳羡的唏嘘声。

——直到我春风得意地掏出一本《瓦尔登湖》来。

瞬间空气仿佛都尴尬了几秒。

同学们相当善解人意,若无其事地继续嗨。但挡不住后来某些没眼色的人直白地问我:听说你们校长今年送了本睡前读物?

我无言以对。因为据我所知确实有某次穷极无聊的“最催眠书单”评比,《瓦尔登湖》雄踞榜首。

于是我无奈地每天睡前读一读这本书,指望它改善一下我的睡眠质量。然而最终我踏上了一条越读越清醒的不归路。

因为虽然《瓦尔登湖》确实是本安静的书,但梭罗却是一个躁动的人。

他的思想狂放而自由。他如同黑塞所描述的树木:

“他们好似孤独者,他们不像由于某种弱点而遁世的隐士,而像一些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

他说:“请原谅我说话晦涩。”

黑塞则写道:“树木是圣物。谁能同他们交谈,谁能倾听他们的语言,谁就能获悉真理。”

梭罗在某些程度上来说,确实晦涩而古怪。他独自生活在瓦尔登湖湖畔一年,而在回归后自称“文明生活的过客”。他不信任也不欣赏这种文明社会的生活,似乎如同当年的消极浪漫主义者。但至少后者还欣赏中世纪理想的田园牧歌式生活,而梭罗却闭塞地有点不近人情。或许他可以和郭象去聊一聊“突然自生,忽然自死”的问题。

而他又如此挑剔。他坚持本书写给“清寒的学生”,这很困难。学生倒有的是,可惜再没多少人能满足“清寒”的条件。这代表隔离令人目眩神迷的娱乐,因而得以保有狂放热烈的精神,在饥肠辘辘的长夜里就着昏暗灯光阅读,与作者默然唱和。如今的“寒者”大约都在谋食忧贫,没空思考玄而又玄的人生真理——毕竟哲学总被称为“贵族的游戏”。

可是梭罗并非贵族,也不甚富裕。他并不费心思考什么,但他本身已经成为一种哲学。

他是最能被冠以“清寒”之称的人。他教给我们那些我们始料未及的知识。他带我们认识我们从不曾正视的自然。不管《瓦尔登湖》在人眼中到底是索然寡味还是妙趣横生,至少我们都应尊敬它的作者。

毕竟,我们有富余的灯红酒绿,有万能的信息检索,然而思维的能力已经岌岌可危,耐心也消磨殆尽。假如没有这份意外的礼物,会有多少人毕生不曾翻开《瓦尔登湖》?

梭罗确实是那个“伟大而落落寡合的人物”。他与大自然为伍。但是我们已长久生活于喧哗世界。

这并不是什么难以承认或者引以为耻的事情。事实上,我并不完全同意梭罗的观点,尽管我尊重他的选择。

梭罗对我认为理所当然的一切提出质疑与讥笑,正如我永远弄不明白他为什么非要远离人类社会,跑到瓦尔登湖边离群索居,独自钓鱼。当然,他写出了《瓦尔登湖》,但马可奥勒留在古罗马的宫廷里和征战的马背上,照样也写出了《沉思录》。梭罗所鄙弃的某些正是我的生活必需品。就连严苛的柏拉图在他的理想国里都必须在哲人之下再安排武士与平民——且数量远远超过前者。满世界都是哲学家的日子简直不要再恐怖。至少我这种凡人依旧贪恋俗世的欢乐,对人生宗旨的思考和灵魂美德的探寻无法占据生活的全部„„我们总得有部分时间过着梭罗所谓“绝望的生活”。

这个世界上注定有孤独的天才与哲人,但大部分人总要成为勤勤恳恳的工蜂,为族群提供赖以生存的蜂蜜,使生命与智慧得以代代传承。梭罗的高尚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与接受,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高尚都绝无可能实现,或者说,对“高尚”的定性仍存在若干偏见与歧义。梭罗引用的诗句说“从此人心坚硬/任劳任怨/证明我们的身体本是岩石”。可是希腊神话里人是岩石,基督经典里人是尘土,世界上大凡创世神话,人的起源合该是卑贱或顽固的。生活如此不易——但杜卡利盎和彼尔往身后扔石头的一瞬间我们就该知道,不管坠落至何处,我们总归会回到坚实的土地。

正如人生苦痛里,仍有回甘的余味。

——所以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一样可以住在瓦尔登湖湖畔,涉水捕鱼,扛枪打猎,偶尔到集市上贸易,换点生存必需的食盐。当梭罗需要一个尘世的观察对象,我将同他交谈,陪他一起思考生活方式的优与劣,尽管我鄙浅的思想会让他不赞同地皱起眉。过段时间我就会偷偷给经常钓鱼的哲学家送点兽肉和青菜,以保证他的营养均衡。而当梭罗拒绝爱、拒绝金钱、拒绝名誉,唯独与他的真理为伴时,我将悄悄离去,穿上节日的新衣混进狂欢的人群里分享他们朴实的欢乐,我将吃肉饮酒以满足口腹的欲望,但并不是每天。

就像司汤达所说:我从地狱来,到天堂去,正路过人间。

——人世间哪能有那么多梭罗呢——人世间确实不能有那么多梭罗。天才与哲人向来可遇不可求,这个世界同样需要不那么出尘的劳作者。

那么,做不成梭罗,就做梭罗的邻人吧。无法承担那样的生活,也要对那样的生活保有敬意;不能摆脱世俗的快乐,但不要成为猪栏里的待宰者。

在瓦尔登湖畔,让我们遇见梭罗。

第四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有感

上海市民办明珠中学 林江彩

2016年的暑假,天气格外的炎热,即使在北方的老家持续高温的天数也达到了历史之最。大街上的每个人都是那么焦虑、烦躁,担心太阳随时会把他们烤化了一般。在这个烦躁、炎热的暑假,我触手翻到了《瓦尔登湖》这本巨著,它犹如一股清泉清凉了我的心田,滋润了我的心扉,让我在这纷繁的尘世中获取了片刻的宁静,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甜适。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的传世之作,写于19世纪40年代,这时美国的工业革命方兴未艾,整个社会都进入了追求物质的极度狂躁的情绪之中,毕业于哈佛的梭罗特立独行,没有去随波逐流而是隐居于瓦尔登湖去探寻人生的真谛。此书主要记述了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的所做所思所想。瓦尔登湖位于康科德镇南边大约一英里处,虽然工业革命的产物之一费奇堡铁路紧贴着湖边经过,但是由于人迹罕至,依然是个非常安静的地方。梭罗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中非常重要的两年,在这里他过的是最为原始,最为纯洁,最为朴素的生活,远离人世的纷扰,每天与百鸟为伴,与自然为邻。

他是一位优秀的建筑师,靠着借到的一把斧头建起了自己简陋的小木屋;他是出色的农夫,通过种植土豆、豌豆等满足了自己一年四季的食物需求。在这里没有豪华的居室,没有髫餮大餐,但他并不觉得生活是清苦的,反而享受到了其他人没有体会过的富足与宁静。在这里他可以进行更严肃的阅读,与希腊罗马的先哲们对话;在这里他可以静心地聆听大自然的声音;可以欣赏湖光山色;可以思考人生哲学。在这里他成了世上最富有的人。

他的这段隐居生活带给我很大的触动,犹如岸边的灯塔指明了我人生前进的航向。当前的中国社会和150年前梭罗隐居瓦尔登湖时的社会状态异曲同工,同处于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当前的社会变得异常地浮躁,太多的人过度地追求物质和物质享受,永无止境,没有几个人能静下来心来好好地品味生活或是踏踏实实的进行科学研究。整个社会就像暴发户一样缺少了她应该有的深度,我也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浮华的世界让我的内心不在平静,太多的达不到的物欲追求让我痛苦不堪,曾一度感觉自己好像走进了人生的死胡同。读罢此书,我的心灵得到了解放,终于找到了灵魂归处。在书中,梭罗指出:“绝大多数奢侈品,以及许多所谓的生活的舒适,非但多余的,而且还会妨碍人类的提升。说到奢侈和舒适,最聪明的人往往过着比穷人还要简单和朴素的生活。无论在中国、印度、波斯还是希腊,古代的哲学家都是身外财物比谁都少、内心财富比谁都多的人。”是的,身外财富追求的越多,越证明我们的内心财富越少。内心丰富的人很少去追逐外面的繁华,他们内心的富有已经远远超过了外面的花花世界。钱钟书等一代大家之所以蜚声海内外正是因为他们较多的关注内心世界,追求内心的富有而没有过多的追逐外界的物质生活。

当然,当今社会我们无需风餐露宿,无需枝叶遮体,无需过苦行僧式的生活,简单一些就好,及时给自己减负。梭罗在文中指出:“绝大多数人,即使是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国家,仅仅由于无知和失误,在生活中疲于应付各种自找的烦恼和多余的劳役,乃至没有余力去采摘那些更美好的人生果实。”我觉得这句话写得太符合当今现实,当今的千千万万中国人在政治上虽为自由身却都成为房子的奴隶,无暇去享受原本美好的生活。至此,我的枷锁也得到了解放,人生何必去自找烦恼和进行多余的劳役,给自己戴上束缚的枷锁。

《凡尔登湖》尽管是150多年前的作品,是150年前隐居凡尔登湖的梭罗对当时隆隆的机器声中的社会的一个思考,但也非常适合150年后的中国社会。如果国人能从这部著作中汲取到一点思想的甘泉的话,我们的灵魂就不会再那么干渴,我们的内心就不会再那么彷徨,我们可以驻足美景,惬意地欣赏人间风光,可以解放我们的肉体,我也终于不再迷茫。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她可以穿越时空。

第五篇:瓦尔登湖读后感

摘要 书名:瓦尔登湖 作者:[美]亨利·戴维·梭罗/著 戴欢/译 出版单位:当代世界出版社 年代:2003年4月第1版

推荐理由:厌倦了城市的喧嚣与浮华的我们,是不是渴望每天和树林湖水打交道?是不是渴望呼吸自由新鲜的空气?是不是渴望诗意的栖居于大地之上?不妨读读《瓦尔登湖》吧。

经典语句: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用不会来临。使我们视而不见的光亮,对于我们就是黑暗。当我们清醒时,曙光才会破晓。来日方长,太阳只是颗启明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人文学院 09涉外1班 陆志霞

梭罗的瓦尔登湖展现的是一种简朴诗意并且充实的生活态度,无论对于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一次心灵的旅行。

瓦尔登湖如静谧皎洁的月色滋润着朦胧的大地,如夏日山涧里潺潺的泉水流淌在每个人的心田抚平每一个焦躁不安的灵魂,她以一种安静却不容忽视的姿态慢慢改变这日益浮躁的社会。阅读此书,让我想起高中语文课本上某章的的首语:慢慢走,欣赏啊······

梭罗在瓦尔登湖住了两年两个月两天,作为他漂泊生涯的一次短暂停留,他在自筑的木屋中渔猎、耕种、沉思、写作,写下《瓦尔登湖》一书。

临湖而居的梭罗让人想起那位面朝大海等待春暖花开的海子。同样有对自然的向往,可是海子的这首诗中更多的是透着阳光的温暖,《瓦尔登湖》里显现的是哲理的灵光以及生活必须的思考。因为海子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诗人,而梭罗是一位思想家。“简朴生活是门学问,它一直遭到人们的轻视,但它却不能任人漠然无视。”他对每一笔支出与收获都仔细计算,简朴的生活。就算隐居也要生活,不是吗?但他却不贪婪,变成生活的奴隶。对于大自然给予的馈赠,只是取少量满足生活必须,尽量不破坏自然本身的美。

梭罗毕业后放弃任何传统意义上的事业,而是遵从自己的内心,回归本心亲近自然,诗意地栖居于大地之上。说到回归自然,不禁想到中国古代那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当一个人远离名利与喧嚣,沉浸在单纯的体力劳动和纯粹的思考中时,他就离在生命的本源流淌的净水更近了。

我常常想,那一湖五光十色的湖水是否知道自己曾陪过寻找诗意生活的梭罗?是否知道自己是坐在穿行而过的火车上的旅客的风景?是否知道自己让无数的人向往沉醉?而她却只是不舍昼夜的变换,带走或留下一些时光给人安慰。那一泓清泉映照的是岁月消逝里无边的寂寞。是啊,向往或者沉醉又怎样,她只是做她自己而已。

《瓦尔登湖》是一部寂静的书,需要慢慢的品读慢慢欣赏。读完此书就像做了一次悠长而彻底的礼拜,无关乎信仰只是内心最深沉的渴望---诗意地栖居。

下载《瓦尔登湖》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瓦尔登湖》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瓦尔登湖》读后感

    读《瓦尔登湖》后感 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年(丁丑年)7月12日出生在波士顿附近超验主义思想运动中心康科德村(Concord,Massachusetts),父亲是小业主。20岁......

    《瓦尔登湖》读后感(大全)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大全]

    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瓦尔登湖读后感(通用15......

    《瓦尔登湖》读后感[本站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本站推荐]

    《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创作的散文集。《瓦尔登湖》是美国作家梭罗独居瓦尔登湖畔的记录,描绘了他两年多时间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范文合集

    《瓦尔登湖》读后感 ——梭罗与梦中的瓦尔登一边读《瓦尔登湖》,会一边在脑海里刻画梭罗的样子:一双深邃的眸子,坚毅的面孔,沧桑的胡子。不禁会好奇,生命中怎样的经历,造就了这样......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美国作家梭罗写的《瓦尔登湖》讲述了梭罗独自移居到瓦尔登湖的一片再生林中,进行了为期两年又两个月的简朴隐居生活的一种尝试。 梭罗向往心灵的自由和闲......

    《瓦尔登湖》读后感

    《瓦尔登湖》读后感 今晚有幸在单位值班,完成本职工作后,翻阅完了剩下几页在朋友那里借阅的一本书,《瓦尔登湖》美国作家梭罗所著。 当我合上这本书时,一股清凉的湖水已然汇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