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华东理工大学有机答疑
1.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有什么区别?
[解答] 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是目前关于共价键形成、本质的两个主要理论。
它们的不同之处在于价键理论是定域的,主要讨论两个原子之间的电子配
对成键情况。而分子轨道是以电子离域的观点为基础的。在电子离域的共
轭体系中,用分子分子轨道理论讨论问题可以避免价键理论定域的缺陷。2.异丁烷一元氯代时,产生如下两种可能异构体:
3.其异构体的相对含量是否与自由基稳定性相矛盾?
[解答]:不矛盾。
反应活性是相对的。叔丁烷中,叔氢有9个而甲基氢只有1个,甲基氢和
叔氢的相对反应活性: 25/9∶75/1≈1∶27。说明叔氢的反应活性更大。自由基稳定性 一致。
另外,氯原子 Cl?比较活泼,氯代的选择性比较差,几率因素起作用较大
。如溴代时,溴原子Br?的活性较低,反应的第一步是吸热的,所以选择
性更好,主要是活性大的叔氢被取代。
4.烯烃加溴是反式加成,其他加成也是反式吗?
[解答]:不一定。
亲电加成反应是分步进行的,首先与亲电试剂反应,生成正离子活性中间
体。烯烃加溴,通常认为是经过环状溴翁离子中间体进行的,所以得到反
式加成的结果:
其他的加成反应并不一定经过 环状中间体的过程,比如加 HBr,首先
得到碳正离子活性中间体:
Cl2 可以形成 翁离子,也可以形成 碳正离子活性中间体,所以产物为顺
式和反式两种产物。
5.丙烯与氯气高温下反应,主要产物为α-H的氯代产物(A),为什么不产生亲
电加成产物(B)?
与
[解答]:烯烃与卤素在低温或无光照条件下,在液相中主要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在高温或光照条件下,主要发生自由基取代反应,一般 取代 在 双键的α-H上。这主要由于C—Cl键键能较小,高温下容易断裂而使反应可逆。
同时,取代反应的活性中间体
更稳定。
6.乙烯、丙烯、异丁烯在酸催化下与水加成,其反应速度哪个最快?为什么? [解答]:乙烯 < 丙烯 < 异丁烯。决定于 活性中间体碳正离子的稳定性次序。7.下列反应如何完成?
[解答]:(1)稀、冷 KMnO4,OH
(2)CH3COOOH,CH3COOH
8.叁键比双键更不饱和,为什么亲电加成的活性还不如双键大?
[解答]:叁键碳原子sp杂化,双键碳原子sp2杂化。电负性Csp>Csp 2。
σ键长sp-sp 在双键中更大,结合更紧密。故不易发生给出电子的亲电加成反应。 +9.烯烃比炔烃更易发生亲电加成反应(Cl2、HCl、Br2、H2O,H等),但当这些亲 电试剂与炔烃作用时,反应很易停留在卤代烯烃阶段,进一步加成需要更强烈的条件,是否矛盾? [解答]:不矛盾。 叁键发生亲电加成确实没有双键活泼。如: 但在卤代烯烃的结构中,卤素的吸电子作用降低了双键碳上的电子云密度,使得亲电反应不易进一步发生。所以反应易停留在卤代烯烃阶段。10.为什么烯烃不能与 HCN 反应? [解答]:烯烃与HBr、HCl等无机强酸发生亲电加成反应,反应的第一步(速度决定 步骤)为质子对π键的亲电进攻生成碳正离子。 HCN 是弱酸,没有足够的 H + 对双键进行亲电进攻。所以反应不能发生 11.为什么烯烃不能与 HCN 反应,炔烃却可以? [解答]:乙炔与 HCN 发生的是亲核加成。碱可以催化反应。反应中CN—先进攻叁键,生成负离子萘磺酸是比较不稳定的,在较高的温度下会转位成β衍生物往往通过β水条件下,生成醇。在浓 NaOH-乙醇条件下,生成烯烃。 22.经常遇到比较卤化物在无水丙酮与 NaI 反应活性次序的习题,应该如何比较 [解答]:氯代烷或溴代烷在丙酮溶液中可与 NaI 作用,发生卤原子之间的取代反应,得到碘代烷,反应按 SN2 历程进行。由于 SN2 反应的速度取决于空间 位阻,因而反应由快到慢次序为伯卤烷、仲卤烷、叔卤烷。23.如何比较亲核基团 PhO-、H2O、OH-的亲核性大小? [解答]:试剂的亲核性是指它与带正电荷碳原子的结合能力。对于亲核原子相同的亲核基团,碱性强亲核性也强。 因而亲核性由大到小: OH-、PhO卤代醛、酮,凡具有 结构的醛、酮(即乙醛和甲基酮)与卤素的碱溶液(亦即次卤酸盐溶液) 作用时,总是生成三卤甲烷,因而称为卤仿反应。 由于卤素的碱溶液(次卤酸)本身是氧化剂,能把 基团氧化成 基团 ,因而具有 的伯醇、仲醇也能发生卤仿反应。 因为碘仿是不溶于水的亮黄色固体,且有特殊气味,由此可以很易识别是否发生碘仿 反应,以此鉴别乙醛、甲基酮以及含有 的醇。37.哪些化合物能发生羟醛缩合反应?条件是什么? [解答]:羟醛缩合反应是指有 α 氢的醛、酮在稀碱作用下形成烯醇负离子,与另一个分子的醛或酮的羰基发生亲核加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的产物为 β不饱和醛酮化合物。羟醛缩合反应的条件是(1)有 α 氢的醛、酮(2)稀碱作用 38.哪些化合物能发生 Cannizzaro 反应?条件是什么? [解答]:Cannizzaro 反应是指不含 α-H 的醛在浓碱条件下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一分子 氧化成羧酸,另一分子还原成伯醇。 如其中一种是甲醛,由于甲醛极易氧化总是生成甲酸,而其他的醛被还原。 Cannizzaro 反应的条件是(1)无 α 氢的醛(2)浓碱作用 39.哪类化合物能生成苯腙?有什么应用? [解答]:含羰基的醛、酮均能与苯肼反应生成腙,常用于醛酮的鉴定。40.鉴定醛类最常用的反应是什么? [解答]:醛能发生银镜反应,这是 鉴定醛类最常用的方法。 41.如何利用核磁共振谱推断化合物结构? [解答]:习题中一般有化合物的分子式,首先计算不饱和度,根据不饱和度和分子式,写出 所有可能的结构式,再根据核磁共振谱图来确认是哪一种。 不饱和度的计算方法: Ω =(2N 4 +2+N 3-N 1)/2(N 4 为四价原子的数目,主要为碳原子; N 3 为三价原子的数目,主要为氮原 子; N 1 为一价原子的数目,主要为氢原子和氯原子) 核磁共振谱图给出关于结构的信息: 化学位移值------各类氢的归属 峰的组数------有几种类型的氢 峰的裂分数------相邻碳上氢的数目 峰的强度(峰面积、积分曲线高度)------各类氢的相对比数 以下图为例说明: 在该图中 化合物的分子式为 C6H10,不饱和度为:(2*6+2-10)/ 2 = 2。 该化合物可能为炔烃或二烯烃,有多种异构体。这时就要用 核磁共振谱图来确认 是哪一种。从谱图可以看出该化合物只有两种氢且数目比为 1 : 9,仔细分析会 发现只有 3,3-二甲基-1-丁炔的 谱图符合条件,从而确认了该化合物的结构。 42.为什么羟基乙酸的酸性比乙酸强,而对羟基苯甲酸的酸性比苯甲酸的酸性弱? [解答]:在羟基乙酸中,羟基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故酸性比乙酸强;而在对羟基苯甲酸 中,羟基具有吸电子的诱导效应和给电子的共轭效应,且给电子的共轭效应大于吸 电子的诱导效应,故酸性比苯甲酸的酸性弱。43.为什么间甲氧基苯甲酸的酸性强于苯甲酸的酸性,而对甲氧基苯甲酸的酸性弱于苯甲酸的酸性? [解答]:甲氧基处于间位时,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使酸根负离子稳定,酸性增加;甲氧基处于 对位时,甲氧基的给电子的共轭效应大于吸电子的诱导效应,使酸根负离子稳定性 降低,酸性减弱。 44.为什么乙醇中不含 CH3CO-,但能发生碘仿反应,而乙酸中含有 CH3CO-,但不能发生碘仿反应? [解答]:由于次卤酸盐是一种氧化剂,能被氧化成 CH3CO-结构的醇,也可以发生碘仿反应 。乙醇先被氧化成乙醛,而后发生碘仿反应。乙酸在碱性条件下先形成 CH3COO-, 由于 P-Π 共轭效应,降低了羰基碳的正电性,α-H 的酸性降低,难于形成三碘 代产物。 45.由卤代烃制备增加一个碳的羧酸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由卤代烃转化成腈,水解得到羧酸; 方法二:由卤代烃转化成 Grignard 试剂,与 CO 2 反应后水解得到羧酸 下列转化应选用哪种方法? [解答]:⒈ 用方法一,Grignard 试剂可与羰基反应。 ⒉ 用方法二,乙烯卤不发生亲核取代。 ⒊ 用方法 华东理工大学(化工)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5年中国石化参与共建,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86.7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84万余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艺术等12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4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公共管理(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EMB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上海市一流学科(1个A类、6个B类)。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450人(其中博士生1416人),全日制本科生16355人。教职员工3550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6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1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1年超过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6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50多项,国内外专利14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日、法、英、加、韩、澳等国的15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6年以来连续八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7万余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2653亩,各类建筑总面积91.2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量299.8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4.3万余种,具有CA、EI等84种大型中外文文献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市科委科技查新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国际工程师学院(中德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院系。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经、管、文、法、艺术、哲学、教育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65个本科专业;25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47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81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MBA、EMBA)、公共管理(MPA)、法律(JM)、社会工作(MSW)、国际商务(MIB)、药学(M Pharm)、中药学(MCMM)、会计(MPAcc)、艺术(MFA)和工程(含18个领域)的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1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7个上海高校一流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近2.48万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8541人(其中博士生1441人),全日制本科生15425人。现有教职员工3504人,其中两院院士4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千人计划”5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7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主题)专家组成员3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3名、讲座教授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5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65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52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2个,建有国家级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材料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上海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验基地。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2011年、2012年又两次获得国际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提名;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数学、化学、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智能车、先进成图技术与信息建模、过程控制仿真、科技发明、英语演讲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23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5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2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13年超过6.5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5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600多项,拥有各类国内外有效专利15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已与美、德、英、法、日、加、韩、澳等国的18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获得“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拓奖”、“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奖,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区域示范中心”。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学生和先进集体。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是教育部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1995年以来连续9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9.93万名毕业生(含网络、继续教育毕业生),校友中15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特色鲜明、多学科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 (本栏目内容由校长办公室于2014年4月18日更新) 论文格式 1、摘要和目录 摘要和目录单独编页码,位于页面下方居中,形式为罗马数字。摘要要求先中文(“摘要”)后英文(“Abstract”),中文至少150字,英文至少500印刷字符。“摘要”、“Abstract”和“目录”用黑体小二号、Times New Roman粗体小二号和黑体小二号,居中。“摘要”设置段前为102磅,段后为12磅,摘要的内容用宋体小四号。“关键词”(“Keywords”)用黑体(Times New Roman粗体)小四号,内容用宋体小四号(Times New Roman体),包含3至5个字或词组,中间用逗号分隔,结束时不用标点符号。关键词与摘要相距12磅。目录设置段前为0磅,段后为12磅。目录要求列出一、二级标题,一级标题用黑体四号,二级标题用黑体小4号。 2、论文正文 正文中所有非汉字均用Times New Roman体。 l、字间距设置为“标准”,段落设置为“1.25倍行距”。 2、每一章另起页。章节采用三级标题,用阿拉伯数学连续编号,例如1,1.1,1.1.1。章名为一级标题,位于一页的首行居中。章名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距为0磅,与紧接其后的文字或二级标题间距为12磅。二级标题用宋体四号,左对齐,段前距12磅,段后距0磅。三级标题用黑体小四号,左对齐,段前距12磅,段后距0磅。 3、正文用宋体小4号。 4、表名位于表的正上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图名位于图的正下方,用宋体小五号粗体;图表按章编号,例如表2.7为第2章第7个表;图3—1为第3章第1个图。 1.数学公式用斜体,按章编号。 2.页眉从正文开始。页眉左端顶格为该篇文章的标题,右端右对齐为页码,用阿拉伯数字。 3、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另起一页。与正文连续编页码,“参考文献”居中,用黑体小二号,段前设置为0磅,段后设置为12磅,著录的内容应符合国家标准(参见《华东理工大学学报》),主要格式如下: 期刊:[序号]作者(用逗号分隔).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书籍:[序号]作者(用逗号分隔).书名.版本号(初版不写).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论文集:[序号]作者(用逗号分隔).题名.见(英文用In):主编.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序号]作者.题名[博士(硕士/学士)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单位,授予年。 华东理工大学原名华东化工学院,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00多年前的南洋公学和震旦学院,是1952年由交通大学(上海)、震旦大学(上海)、大同大学(上海)、东吴大学(苏州)、江南大学(无锡)等校化工系合并组建而成的新中国第一所以化工特色闻名的高等学府。1956年被定为全国首批招收研究生的学校之一,1960年起被中共中央确定为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1993年经国家教委批准,更名为华东理工大学,1996年进入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行列,1997年上海市参与共建共管,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建立研究生院,2008年获准建设“985创新平台”,是国家首批实施自主招生改革的22所高校之一。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改革与建设,现已发展成为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现有徐汇校区、奉贤校区和金山科技园区三部分,占地面积176万余平方米,各类建筑总面积81.6余万平方米,建有一批标准体育设施;图书馆总藏书260余万册,收订中外文期刊28,000余种,具有CA、EI等74种大型数据库和网络镜像数据库,是全国化工院校情报协作网组长单位;建有教育部科技项目咨询及成果查新中心工作站、上海高校外国教材中心、上海市研究生电子文献检索中心等机构,校分析测试中心、珠宝检测中心为国家计量认证单位。 学校设有化工学院、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药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理学院、商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艺术设计与传媒学院、外国语学院、法学院和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等15个专业学院,以及网络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中德工学院、理工优秀生部、人文科学研究院、工程教育学系等非专业学院。 学校学位授权点覆盖理、工、农、医、法、管、哲、经、文、史、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38个一级学科。有 59个本科专业;23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00多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3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3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高级管理人员工商管理硕士(EMBA)、法律硕士(JM)、社会工作硕士(MSW)和18个工程领域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和高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授予权。设有9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7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0个上海市重点学科。 学校现有在校全日制学生2.57万余人,其中在校全日制研究生7551人(其中博士生1359人),全日制本科生18102人。教职员工3594人,其中两院院士2名,双聘院士4名,国家教学名师2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4名,国家“863”计划领域专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2名,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名,上海市教育功臣1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8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3个,国家级教学创新团队4个,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1名,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崭露头角。 学校以“培育英才,服务社会;注重过程,勤奋求实;协调发展,特色鲜明”为办学指导思想,以面向企业为主,不断深化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质量居全国及上海市高校前列。现有国家精品课程20门,国家双语示范课程3门,上海市精品课程56门;2000年以来,主持国家级教学改革项目16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7项,完成教育部重点规划教材13部,10部教材获国家级奖励;现有国家特色专业10个,建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程教育中心中国分中心、国家工科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实验区,以及3个上海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多年来,学校以培养“厚基础、强实践、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社会英才”为目标,重视对学生全方位的培养。国际国内数模竞赛多次名列上海市乃至全国参赛学校之首,1997年、2005年两获美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特等奖,成为国际上少数两获殊荣的高校之一;1993年、1999年和2007年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三捧“优胜杯”;在历年全国和上海市级各类英语比赛中屡获大奖,在 2007年“国际英语辩论大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获冠军队、季军队和最佳辩手;女子乒乓球队多次在世界大学生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冠。同时,在物理、计算机编程、电子设计、机器人制作、科技发明等方面的竞赛中也成绩斐然,均名列国内和上海市高校前列。 学校有8个国家级研究基地、18个省部级研究基地、2个国际合作科研基地、50个校级研究所(中心),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是全国6所首批建立国家技术转移中心的高校之一。学校拥有一支老中青结合、有1300多名专兼职研究人员组成的科研队伍,近年来,每年承担各类研究课题1000多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2009年超过4亿元。历年来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发明奖及国家科技进步奖49项,省部委科技进步奖500多项,国内外专利1000余项。取得一大批重大创新成果,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的大规模产业化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学校在技术转移与产学研合作方面特色鲜明,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入选首批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加盟“新一代煤(能源)化工”等六个国家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特别是向美国最大的炼油企业Valero公司进行的“石油焦气化技术”实施许可,标志着中国大型化工成套技术首次向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技术转移,也是中国高校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海外技术许可费用项目。 学校重视并不断拓展对外合作交流空间,己与美、德、日、法、英、加、韩、澳等国的70多个高校、企业集团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学术交流关系,特别是与一批海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立了姊妹学校关系或签署了合作协议并实施教师互访、学生交换以及联合培养的合作机制。 在抓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学校始终坚持花大力气,加强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学校率先进行“两课”改革,改革成果分别获得上海市和全国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在上海市组织的学习邓小平理论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连续五年获得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在营造育人环境、创新育人机制,发挥整体育人优势的实践中,取得明显成效,涌现了一大批上海市和全国优秀学生、先进集体和文明寝室;学校先后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上海市活动优秀组织奖”、“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先进集体”;被评为“上海市群体工作示范单位”、“上海市艺术教育先进集体”、“上海市拥军优属模范单位”、“上海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全国群众体育先进集体”、“全国学校民主管理先进单位”;1996年以来连续七次荣获上海市“文明单位”光荣称号。 半个多世纪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了10万余名毕业生,其中10人当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多人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领导;一大批优秀人才成为高校、科研机构、骨干企业的领军人才和高级技术专家。同时还涌现出许多诸如获得“2006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等各种荣誉的海外杰出校友。1988年,在学校庆祝石油加工系成立三十周年时,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人才辈出。 今天,华东理工大学正昂首阔步,在未来十年或者更长一段时间,朝着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学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总体目标前进。第二篇:华东理工大学
第三篇:华东理工大学
第四篇:华东理工大学论文格式
第五篇:华东理工大学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