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议书,文言文

时间:2019-05-14 14:24:1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倡议书,文言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倡议书,文言文》。

第一篇:倡议书,文言文

篇一:关于国学经典古文晨读的倡议书 关于国学经典古文晨读的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中华文明五千年,国学思想博大精深。“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明,在止于至善”的治学观、“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志大本,知天地之化育”的用人观、“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观,等等,国学的思想渗透到了中华文化的脉络中,源远流长,泽惠至今。

正如人们所说,国学是中国传统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国学蕴涵着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国学应该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长城,思想根基。作为即将升起的明日之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继承先贤圣哲留下来的无尽的精神财富。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利用清晨的大好时光,伴着晨雾和朝阳,一起诵读《论语》吧,这未尝不是一种享受!为此,我们倡议:

1、每周二、周四早晨6:20—7:00在田径场、篮球场、多媒体教室进行晨读。

2、以《论语》、《大学》、《中庸》等为晨读的主要内容。

3、在相关老师的组织下,播放经典朗读光盘带读,或由普通话标准、表达能力较强的同学带读。

同学们,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让我们一起诵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让我们一起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学生处(团委)

2010年6月11日篇二: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文言文和现代文的区别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

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

那么文言文除了在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

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现代文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2、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借代、反问、设问、引用、对比

3、常见写作方法、表现手法:联想、想像、象征、比较、对比、衬托、烘托、反衬、先抑后扬、以小见大、托物言志、借物喻理、寓理于物、借物喻人、状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4、语句在文章篇章结构上的作用: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5、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6、语句特色评价用词:准确、严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语言(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简练、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节奏感强、委婉含蓄、意味深长、发人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2)深省、寓意深刻、引发阅读兴趣、说理透彻、有说服力。其次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7、文段中关键词语、短句的分析:在题目的题干中出现了加引号的词语或句子,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往往表明分析的对象源出于原文,在分析时应贯彻这样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段→段不离篇。也就是说一定要结合具体语境来考虑。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8、理解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解答这类题目,要注意两点: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要理解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出明确表达的情况。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藤野先生》一文中“实在

12、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用第一人称;采用1+2或1是标致极了”一句中的“标致”。+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

9、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1)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 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 严密??再评思 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2)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3)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 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 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议论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论点(或 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或是所在段的分论点)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特色。(4)关 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点明题旨的句子;

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起承转合的句子(如相互照应的句子和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⑤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如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反语、设问、反问,特别是引用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 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 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

10、指明语句所用的写作方法:一定要注意文体特征和名词使用的准确性。(1)社会环境描写的主要作用: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回答时必须结合当时 当地的时代背景,指出文段中环境描写的相关语句揭示了什么样的社会现实。(2)自然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句的主要作用: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推动情节发展;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心情、感情); 突出、深化主题。

11、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文言文的单音词与复音词

一般来说,古代单音词居多,一个字就相当于一个词,现代双音词居多,这是古今汉语在词汇方面一个显著的不同。

一、文言单音词到现代双音词的演变 由单音词发展为双音词,大致有三种情况: 1.在原来的单音词后面或前面加上一个辅助成分(也称后缀或前缀),加后缀的如:鼻-鼻子,石-石头;加前缀的如:师-老师,姨-阿姨。

2.在原来单音词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同义词或近义词,合成一个双音词(原来的词作为语素之一)。例如,率-率领,议-议论,亡-逃亡,恭-恭敬,予-给予,奇-奇怪,寒-寒冷,饥-饥恶,旗-旗帜,巩-巩固。

3.换为完全不同的另一个词。例如:岐-岔路,夷-平坦,傍-靠近,邦-国家,眠-睡觉,冥-昏暗。

二、不要把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一个双音词

有时文言里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和现代汉语里的一个双音词词形相同,往往容易被误认为一个双音词而用现代词义去解释,结果就歪曲了愿意。如,“今齐地方千里”(《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地方”是两个词,地-土地,方-方圆,周围。

三、文言中的复音词 文言中也有小部分复音词,它们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即字)组成,其构成情况大致如下:

1.单纯的复音词。这类词包括:

联绵词:有双声关系的,如:踌躇、萧瑟、陆离、玲珑,辗转等;

有叠韵关系的,如,彷徨、逡巡、须臾、窈窕、仓皇、披靡等。译音词:如,单于、可汉、葡萄、琵琶等。叠音词:如,奄奄、翩翩、霏霏、区区等。

这类词两个音节组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单个音节不表示任何意思,所以不能拆开解释。

2.合成的复音词。从构词方式上看,包括:

联合式,如,社稷、旌旗、婚姻、殷勤、首领、干戈、倾覆等。偏正式,如,天子、布衣、足下、太息、横行等。附加式,如,阿母、森然、率尔等。偏义复词,这类词是指两个由意义相近或相对、相反的语素构成的双音词,在实际 使用时,意义只偏在一个语素上,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如,“缓急”(《谭 嗣同》)中的“冀缓急或可救助”)偏指“急”,“利害”(《〈指南录〉后序》 中的“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偏指“害”。古文的语言特点

一、言文分离。

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

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

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文言词汇的特点古今汉语相比较,差别最大的恐怕就词汇了。(1)、从词的结构形式上看,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词汇则以从音节词为主。了解了这一特点,就要昼避免把文言文中两个单音节词当作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理解。如:“璧有瑕,请指示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里的“指示”就不能误认为是“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项问题的原则和方法”,因为从两个人的关系上看,蔺相如既不是秦王的上级,也不可能是秦王的长辈。如果作为两个单音节词来看,就好理解了,“指”是“指出”,“示”是“给......看”,“请批示王”,就是“请(让我)指出来给大王看”。这样,文意就贯通了。因此,在遇到与现代汉语双音词写法相同,但作为双音词来讲又讲不通或与上下文文意不贴切的情况,不妨试着当作单音词来解 当然,前面说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词为主,并不等于说古汉语中完全是单音节词,实际上,古汉语中不是有少量的不能拆开的双音节词的。我们不要把这些不能拆开的双音词,硬拆成单音词来理解。文言文中少数不能拆开的双音词大体包括以下几类:

联绵词 如:犹豫、仓皇、匍匐、窈窕外来词 如:单于、可汗、葡萄、琵琶偏义复词 如:存亡、公姥、作息、异同特定称谓 如:布衣、社稷、天子、足下 遇到这类词语,切记不能拆双为单。

(2)、从内容上看,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则更大。除了日月山川牛羊等一些基本词汇外,绝大多数词语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大致有以下四种情况:

第一种,词义的扩大。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狭小,后来范围扩大了。如:“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这里的“国”指的是“国都”,而现在我们所说的“国”则指的是“国家”,词义范围明显扩大。第二种,词义的缩小。有些词的意义,起初包含的范围较大,后来缩小了。如:“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杜甫《兵车行》)句中的“子”指的是子女,既可是男孩,也可是女孩。而现在的“子”,则只有“儿子”的意思了。第三种,词义的转移。古汉语的一些词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的意思转变成新的意思。如:“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里的“走”,是“跑”的意思,而现代汉语中,“走”却变为“行走”了。

第四种,词语感情色彩的变化。古汉语中的一些词语,发展到现在,褒贬色彩发生了变化。例如:“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杜甫《石壕吏》)句中“偷”,是“暂且”、“苟且”的意思,是中性词,而在现代汉语中“偷”是“盗窃”的意思,是贬义词。

一词多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较常见,在以单音节词为主的文言文中则更为普遍。尽可能多地掌握词语的多种义项,是学好文言文的关键。

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最基本的意义,我们称它为这个词的本义;这个词的其他义项,都是由这个本义引申而来的,叫做引申义;有时,一个词远有些义项与本义毫无相干,只是由于同音的缘故,被借作他用而产生,我们称这种义项为假借义。用打比方的方式形成的词义则叫比喻义。如:

顾:本义是“回头”,其他如:“看”、“拜访”、“照顾”、“关心”、“顾虑”等义项都是由它引申而来的,都是“顾”的引申义。“但是”,“反而”两个义项与“回头”这个本义毫无关系,只是由于同音产生的假借义。干城:本义是“盾牌和城墙”,后来喻指国家的保卫者。用得久了,成为一个固定的词义,这就成了比喻义。

如何确定词的本义呢?最直接的办法当然是查找工具书。《辞海》等工具书中,每个词的第一个义项往往就是它的本义。在没有工具书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推断。第

一、是看这个词诸多义项之间,哪个是引申的起点。还以“顾”为例,在诸多义项中,除了,“但是”、“反而”这两个假借义外,其他义项的引申关系是:顾,回头─>看─>拜访─>关心─>思念......。这些义项都是由“回头”引申而来的,这里面引申的脉络是很明显的。第二、可根据字形推知本义。汉字的表意性决定了大多数字意都可从形体上推知。比如这个“顾”字,本是一个形声字,它的形旁是“页”。在甲骨文中,这个字写作“页 ”,突出一个人的头部,凡从“页”的字,均与头有关,如:“颈”、“项”、“额”、“颧”、“颊”都是这样。因此,我们可以推知“顾”的诸多义项中,“回头”应该是它的本义。尽管一词多义在文言文中相当普遍,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却只能有一个义项。要确定一个词在某句话中的具体意义,就要根据上下文来判断了。在词语的分类上,古今汉语基本是相同的,都分成实词、虚词两大类,只不过古汉语习惯上把代词归入虚词类。学习实词,要掌握教材后面常见文言实词总表上列举的365个实词的多种意义和用法,学习虚词则要求从兼类情况多和用法灵活的角度掌握32个常用虚词。综上所述,词汇部分古今差别大,包含内容多,并且掌握的准确与否又直接影响到对文意的理解,因此,可以说词汇部分是文言文学习的灵魂。文言词语的特点〔上〕

〔说明〕本讲内容包括五个方面:(1)容易混淆的古今单音词和双音词;(2)文言一词多义部分例词辨析;(3)文言虚词的复杂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4)文言代词的特殊用法;(5)文言文中的词性活用现象。(1)至(4)为上篇,(5)为下篇。前两讲的主要内容是古今词汇相比较的一般情况和异同之处,着重讲了两者的相同之处的继承性。本讲着重讲述文言词语和现代词语容易混淆的不同之处的发展性。

(一)容易混淆的古今单音词和双音词——古代词汇大多是一词

一义的单音词。到了现代,有不少古代单音词和它意义相同或相似、相类的另一个现代单音词组合成一个双音节的现代复合词(即“合成词”),如“言(古)语(今)”;“茅(古)草(今)”;“聪(古)明(今)”;“舍(古)弃(今)”;“思(古)想(今)”等等。

有时这类复合词也会在文言文中出现,但它已不是原来意义的现代复合词了,而是文言文中的两个各自独立的单音词。例如“身不由己”中的古代单音词“身”,发展为现代复合词就是“身体”的意思,“身”与‘体”同义。而文言文中的“身体”二字的“身”与“体”的含义是不同的,是两个单音词。例如“墨子者,显学也。其身体则可,其言辞不辩”。句中的“身”指“自己”;“体”是“实践”之义。另如成语“身体力行”的“身”与“体”,也是同样的意思。其它如: “将军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地:土地;方:方圆。)//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其:代词,指“桔”和“枳”;实:果实。)//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于:介词,在;是:指示代词,这个(差使)。)等等。

(二)文言“一词多义”部分例词辨析——“一词多义”在现代汉语中也常见,而在古代汉语中则尤为普遍,词义的变化也很复杂。现代汉语由一个词引申出来的多个意义,一般只限于词义和读音的变化,如“方便”的“便”(bian)引申为“便宜”的“便”(pian)和“大腹便便”的“便”(pain)。但在古代汉语中,由一个词引申出来的多种意义,不仅词义和读音发生变化,而且往往连词性也发生了变化,词的本义和引申义属于不同的词类。因此,阅读时要联系上下文仔细辨别它们的不同意义和不同用法。现列举在一般古文中经常出现的一部分一词多义的例词辨析如下,以供大家阅读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儿子,名词);治国家,子万民。(爱抚,动词);子何持而往?(你,代词)。// 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人,代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语音提顿,表示单纯判断);人非生而知之者。(的,语助词);后世之谬其传而不能名者。(的情况,代词)。// 乐郊乐郊,誰之永号。(还、尚,副词);廉颇 者,赵之良将也。(的,结构助词);均之二策。(这,指代);人非生而知之者。(指 代知识和道理);道之不存,师之所存也。(结构助词,表示句子的主谓结构,无实在意义);句读(dou)之不知,惑之不解。(结构助词,表示动宾倒置,无义);齐闵王将之鲁。(到,动词);曽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的,助词/ 到,动词/ 指代“曽子之妻”)。//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大将,名词);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将要,副词);将兵与备并力逆操。(率领,动词);赵王不听,遂将之。(“以之为将”:任命他做大将,动词)。// 赵括出锐卒自搏战。(士兵,名词);鲁肃闻刘表卒。(死,动词);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副词)五万兵难卒合。(通“猝”:仓猝,副词)。// 死者不计其数。(数目,名词);蒙冲斗舰乃以千数。(计算,动词);此数者用兵之患也。(几,数词);几死者数矣。(多次,形容词)。// 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使者,名词);晏子使楚。(出使,动词);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派,动词);使赵不将括则已。(假使,连词)。// 君有疾在腠理。(病,名词);深知民之疾苦。(困难,名词);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激扬,形容词);疾恶如仇。(痛恨,动词);疾风知劲草。(快速,形容风大)// 所谓华山洞者。(说、称,动词);相如至,谓秦王曰。(对,介词);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认为,动词);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道理,名词)。//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誰,疑问代词);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怎么样,疑问代词);其孰能讥之乎?(岂能,副词)。// 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给,动词);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被,介词);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替,介词);不忍为之下。(做,动词);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成为,动词);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是,连词)。//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因为,连词);由山以上五六里。(往,动词);秦也不以城予赵。(把,介词);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来,动词)。//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给,动词);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被,介词;跟,介词);终不能加胜于赵。(过,助词);师不必贤于弟子。(比,介词);亮与权于柴桑。(在,动词);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向,介词);肃追于宇下。(到,介词);于其身也,则耻学于师。(对于,介词;向,介词)。

(三)文言虚词的复杂性及其用法的特殊性——古代汉语的虚词也包括副词、连词、助词、介词、叹词五大类。有的语法书将文言虚词分为语气词和关系词两大类。不管怎样分类,各类虚词的基本用法,古今大体相同。但除虚词外的其它文言虚词的用法,同现代汉语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有些用法甚至是现代汉语所没有的。文言中常用的副词有:“益、少、略、略无、但、方、几、既、既而、固、盖、乃、弗、非、未、毋、勿、莫、窃、谨、敬、请、幸、辱、愚、相、见”等;常用的介词有:“以、于、为、与、及”等;常用的连词有:“而、且、则、虽、然、然则、固”等;常用的助词有:“也、矣、耳(尔)、焉、乎、欤(与)、邪(耶)、哉、夫、者、所”等。助词中除去者、所这两个特殊的助词外,其它都是语气助词,即叹词。篇三:文言文在生活中的应用 文言文在生活中的应用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的一种文体。第一个 “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 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 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 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 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 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 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 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 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 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 为“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 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 很大的分量。

什么是文言文? 1.文言文很精彩。这当然是无疑的。构成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文言文。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文明历史 还是很短的,解构或者解读传统文化还是现代化的必要,因为传 统智慧的继承建立于对文言的正确解读。2.文言文是知识。这是对的,因为文言文已经不再是语言,它纯粹是文字。但文言文是知识,甲骨文也是知识,那为什么就 不学甲骨文呢?对了,正是因为甲骨文是更原始的文字,所以文 言文是进一步学习甲骨文等等传统高级文字(学)的基础。3.文言文也是技巧。汉语的表述、描绘、组合、转变、喻式、铺比、推演??在思想的表达上充分承载了汉文明的风格。掌握 文言文物理结构,对现代汉语的理解比较精深,对新汉语的构造 将有“法”可依。

4.“文言文”是“白话文”的相对。这个词的结构是这样 的:文言-文。第一个“文”是“文字”,“言”是语言。“文言” 则指“文字化了的语言”。它说明两层意思:其一,指明文言文 本是一种语言;其二,这个语言后来被文字化了。“被文字化了” 的语言也有两重含义:其一,可以有语言但没有文字的文化,比

如大多数少数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其二,语言功能退出生活,以文字的形式成为历史。“文言文”的字面意思,应该是:被文字化了的语言的一 种文体。后面那个“文”指文体。那么文言文除了在

考古研究之外,还有什么“前途”吗?或者说,还会有什么生活 的应用价值?我想是有的。在传统形式的生活淡化出现代社会时,只不过人们忽略了一些边缘地区的社会生活,才造成现代应用对

文言文的怀疑或者忽略。比如在宗教建设中,某些碑刻仍然会用

文言文撰写,仍然采用书法书写,使用工具镌刻。篆书的应用也大多如此。“文言文”这个名词也可以涵载语言与文字之间在文化历史上的相互关系。某种形式上,一旦某种语言——包括方言——被“文”化,文字化,也就是书面化,其语言魅力顿减,而文字功能倍增。因为语言通常是口头相传,与生活密切相关,语言尚未进入文化状态,它是对生活经验的一种保留,没有文字的扩展性能。

我们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不免会产生一种错觉:古时人说话也是这么说的么?我想这可以用现在时态下书面语与口头语在表述上的不同来“感受”,它们之间在结构上规则上并无大的区别。也可以推测,古人说话只不过比文言文更随意,更白化通俗而已,“三言两拍”也可以做参考了。至于现在我们阅读文言文,当然不代表在重复古人的说话,而是在朗诵或者默读一种文体。

阅读文言文,感受的是一种极为明晰的思路,就好像偶尔阅读西方哲人著作,很有那种应有的肃穆。

当代文言文复兴的价值 文言文复兴,是当代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热点之一。它的产生与中国文化复兴运动的产生一样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都是中华民族复兴运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文言文复兴从表面看来是对胡适等人提倡白话文的否定,实质上则是对白话文运动的引伸。白话文的风行极大地增加了广义文化的受众,但却使传统中国文化的直接受众越来越少——因而就使中国文化的传承遭受前所未有的威胁。正是基于完整、准确地传承中国文化的需要,文言文复兴才成为历史的必然。文言文复兴不能否定白话文的存在和价值。中国大陆的文言文复兴是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萌芽的。文言文复兴的概念是青年学者刘周在“中国文化复兴的第一步(倡议书)”中明确提出的。2007年《光明日报》“百城赋”的推出,表明了国家对待文言文复兴的态度。文言文复兴的倡议书由一位青年学者提出,表明文言文复兴的发展后劲非常有力。

我们阅读文言文是为了读懂它,并且明确它告诉我们的关于人生的道理。我们古代的祖先是非常具有智慧的,这种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和 汉字传递给我们,所以我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掌握古人的智慧,把它应用到作文或是生活中去。作为21世纪的新新学生我们应该时刻紧追时代的潮流,但也不能摒弃历史文化的精髓,那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在文言文中寻找学习的乐趣,探索不一样的生活吧!

第二篇:文言文

(2011·温州)文言文阅读。(10分)李世民畏魏征

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①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②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③。尝谒告④上冢,还,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⑤,自臂⑥之,望见征来,匿怀中;征奏事固⑦久不已,鹞竟死怀中。

(选自《资治通鉴》)【注释】①回:回转,扭转。②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③霁威:息怒。④谒告:请假。⑤鹞:猛禽。⑥臂:手臂,这里的意思是用手臂架着。⑦固:故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1)善回人主意 __________(2)故中辍耳 __________(3)外皆严装已毕 __________(4)上尝得佳鹞 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或逢上怒甚,征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魏征向皇上奏事时,为什么故意久久不停止?请作简要分析。(3分)

(2011·梅州)阅读下面短文,回答相关问题。(12分)陈谏议教子

宋陈谏议家有劣马,性暴,不可驭,蹄啮伤人多矣。一日,谏议入厩,不见是马,因诘仆①:“彼马何以不见?”仆言为陈尧咨售之贾人②矣。尧咨者,陈之子也。谏议遽招子,曰:“汝为贵臣,家中左右尚不能制,贾人安能蓄之?是移祸于人也!”急命人追贾人取马,而偿其直。戒仆养之终老。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注释】①诘仆:质问仆人。②贾人:商人。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不可驭:驾驭

B.蹄啮伤人多矣:踢 C.汝为贵臣:你 D.而偿其直:直接 2.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不见是马:没有看到这匹马。B.谏议遽招子:谏议马上召来儿子。C.贾人安能蓄之:商人又怎么能养它呢? D.戒仆养之终老:让仆人养它到老。

解析:警告仆人把那匹马养到老死不准再卖出。3.对上面短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A.陈谏议“急命人追贾人取马”是怕劣马“移祸于人也!” B.陈谏议的儿子陈尧咨处事为人淳朴、忠信、宽容。C.“时人称陈谏议有古仁人之风”是对陈谏议的赞扬评价。

D.“陈谏议教子”这则短文印证了《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名言。

(2011·苏州)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问题。(4分)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扩所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肉可以吃。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或曰:“食菱须去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1·聊城)文言文阅读。(7分)目不见睫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

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①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庄王乃止。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

【注释】①庄跻:战国时楚庄王后裔,后降汉。1.加点词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楚庄王欲伐越A.齐师伐我王之伐越,何也C.无丝竹之乱耳

此智之如目也

B.

其家甚智其子

庄王乃止 D.

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2.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自见之谓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后,你想到了与此文主旨相关的哪个成语或俗语?(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1勾践宴群臣,而言吴王夫差之亡也以杀子胥故。群臣未应,大夫子余起而言曰:“臣尝之东海矣,东海之若游于青渚,介鳞之属以班见。见夔出,鳖延颈而笑,夔曰:‟尔何笑?‟鳖曰:„吾笑尔之跷跃,而忧尔之踣也。‟夔曰:„我之跷跃不犹尔之跛行乎?且我之用一,而尔用四,四犹不尔持也,而笑我乎?故跂之则伤其足,曳之则毁其腹,终日匍匐,所行几许。尔胡不自忧而忧我也?‟今王杀大夫种,而走范蠡,四方之士掉首不敢南顾,越无人矣。臣恐诸侯之笑王者在后也。‟王默然。

2智伯欲袭卫,故遗(wèi赠送)之乘马,先之一璧,卫君大悦,酌酒。诸大夫皆喜,南文子独不喜,有忧色。卫君曰:“大国礼(送礼)寡人,寡人故酌诸大夫酒,诸大夫皆喜,而子独不喜,有忧色者,何也?”南文子曰:“无方之礼,无功之赏,祸之先(先兆)也。我未有往彼有以来,是以忧也。”于是卫君乃修梁津,而拟边城。智伯闻卫兵在境上,乃还。

3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 王曰:“前有老主而不踰,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乃益爵二级,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

4赵简子①之子,长日伯鲁,幼日无恤②。将置后③,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词于二简④,以授二子,日:“谨识⑤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词。问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词甚习固。问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是为赵襄子,而果昌赵。

5【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人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乙】景公游于寿宫,睹长年负薪者,而有饥色。公悲之,喟然叹曰:“令吏养之!”晏子曰:“臣闻之,乐贤而哀不肖,守国之本也。君爱老而恩无所不逮①治国之本也。”公笑,有喜色。晏子曰:“圣王见贤以乐贤,见不肖以哀不肖。今请求老弱之不养,鳏寡②之无室者,论而共秩焉。”公曰:“诺。”于是老弱有养,鳏寡有室。(《晏子春秋》)

6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7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8齐王①使②使者问赵威后③。书未发④,威后问使者曰:“岁⑤亦无恙⑥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悦,曰:“臣奉使使⑦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⑧无岁何以⑨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第四篇:文言文

柳庆字更兴,小的时候非常聪明敏锐,很有器量,博览群书。大统十年,他被任命为尚书都兵郎中,并领记室,很快又以这个官位担任了雍州别驾的职位。

广陵王欣(这里不太清楚是应该断做“广陵王/欣”还是“广陵/王欣”,个人倾向于前者,但是这个人的姓氏也没有查到,姑且存疑)是西魏的至亲,他的外甥姓孟的,经常做一些凶恶强横之事。有人状告他偷盗牛,柳庆调查到是实情,很快就下令拘捕他。姓孟的一点害怕的样子都没有,对柳庆说:“你现在要是给我带上刑具,以后你要怎么给我摘下来呢?”广陵王欣也派人给他分辩,说他无罪,姓孟的从此更加骄横。于是柳庆召集僚属和官吏,宣布姓孟的倚仗权势侵扰暴虐的样子,说完了就下令打死他,从此之后贵人的亲戚们都收敛了很多。又有一家姓胡的被抢劫,郡县的调查机关都不知道贼人在哪里,附近被囚禁起来的人有很多。柳庆认为这些贼人是乌合之众,可以诈他们一下,就写了匿名信,张贴在官府门前说:“我们一起抢劫了胡家,人有很多,害怕泄露消息,现在想要自首,害怕不能逃脱死罪,如果听说了先自首的人可以免罪,我们愿意来自首。”然后又公布了免罪的公文。过了两天,广陵王欣家的奴仆自己把自己捆起来到张贴的免罪公文下面自首,借这个机会把参与这件事的人一网打尽。柳庆的坚守正道,明察秋毫,都像这几件事一样。原文

黄仙裳幼赴童子试,为州守陈澹仙所知。后陈官给事中①,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②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③而去。陈殁后,黄赴桐乡④往吊之。至之日,正陈忌辰,举声哀号,感动行路。

泰州守田雪龛居官廉,黄仙裳与周旋,绝不干以私。后田落职在州不得去。黄自汝宁⑤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后语人曰:“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选自《今世说》)注释

①给事中:官名。

②负郭:靠近城墙。

③白门:南京古称“白门”。

④桐乡:地名,是陈澹仙的故乡。

⑤汝宁:地名,在河南。

⑥囹圄:监狱 翻译

黄仙裳早年参加童子试,被州太守陈澹仙所赏识,后来陈做了给事中,因为犯罪被关押在牢狱中,很贫困。黄卖掉了他靠近城墙的土地,得到了一百两银子,把所有钱都给了陈,还和他一起在监牢里住。陈后来被释放,两人同时离开南京。陈死后,黄赶赴桐乡吊唁他。到的时候,正好是陈的忌日,大哭哀号,把过路人都感动。

泰州太守田雪龛为官清廉,黄仙裳与他打交道的时候,绝对不拿私事找他帮忙。后来田雪龛被罢了官,没有钱回不了家。黄仙裳正要回家,身上有二十两银子。于是先到了田雪龛的住所,把身上所带的钱的一半给了他。后来黄仙裳对别人说:“那天我如果先回到自己家里,由于我家里非常需要钱,就不能把钱分给田雪龛了。”习题解答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两项是(B)(D)(2分)

A.后陈官给事中(官场)因改为“做官” B.绝不干以私(谋取)

C.以事系狱,贫甚。(案件)因改为“监牢” D.与之同卧起囹圄中(监狱)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D)(2分)

A.尽以赠陈(把)B.为州守陈澹仙所知(被)

C.乃先至田寓(就)D.分其半以赠(他的)指代“钱”

3.下列句子括号中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C)(2分)

A.黄售负廓田,(黄仙裳)得百金 B.黄仙裳与(田雪龛)周旋。

C.正陈忌辰,(全家)举声哀号 D.(黄仙裳)后语人曰

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共4分,各2分)

①后陈官给事中,以事系狱。

译:后来陈澹仙官至给事中,因为受到牵连被关押在监狱里。

②是日吾先至家,则家中需金甚亟,不得分以赠田矣。

译:那天如果我先到家,因为家中急需用钱,就不能分一半给田雪龛了。黄仙裳是一个怎样的人

1.从"以事系狱,贫甚。黄售其负郭田,得百金,尽以赠陈,与之同卧起囹圄中。陈后得释,两人同出白门“而去看出他是一个有恩必报与人同甘共苦的人。

2.“黄自汝宁归,囊中仅有二十金。乃先至田寓,分其半以赠”看出他是一个仗义疏财,为人两肋插刀的人。

3.绝不干以私 不徇私的人

第五篇:文言文

孟母三迁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î,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解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译文

(释文)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文言文启蒙读本答案

1.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直接继承人

2.翻译;是亦非所以居子矣

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文言知识

焉。焉是个文言虚词,常用在句末作语气词,相当于了。但有时又相当于于之,即在这里,在那里。上文遂居焉,即遂居于之,意为就住在这里。又,《曹刿论战》夫大国,惧有伏焉。惧有伏焉,即俱有伏与之,意为担心齐国在那里有埋伏

文化常识

我国古代统治者十分讲究礼制,家庭有礼,官府有礼,堂上更有礼,所以说中国是礼仪之邦。孟子小时候在学堂里,除了识字外,还要学习揖让揖退,这些都是朝堂上的规矩,比作,姿势都有规定,不合礼制轻者斥责,重者处刑。

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汝)还,顾反为女杀彘(zhì)②。”妻适市来③,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④与婴儿戏耳⑤。”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之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⑦,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⑨,非所以成教也⑩。”遂烹彘⑾也。

注释

①曾子(前505~前432):曾参,春秋末年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字子舆,被尊称为曾子.性情沉静,举止稳重,为人谨慎,待人谦恭,以孝著称.曾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主张和“吾日三省吾身”的修养方法.据传以修身为主要内容的《大学》是他的作品。

②彘(zhì):猪。

③适:往,适市来:去集市上回来。

④特:不过,只是。

⑤戏耳:开玩笑罢了。

⑥非与戏:不可同他开玩笑。戏:开玩笑。他:孩子

⑦待:依赖。

⑧子:你,对对方的尊称。

⑨而:则,就。

⑩非所以成教也:这样做就不能把孩子教育好。

⑾烹(pēng):煮。

译文

曾子的夫人去集市上去赶集,他的儿子哭着也要跟着去。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回来,就看见曾子要捉小猪去杀。她就劝止说:“我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曾子说:“妻子,这可不能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把猪杀了,煮后吃了。

赏析

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反思

教育儿童言行一致,家长不能信口开河,有言必信。只有言传身教,才能使孩子诚实无欺。曾子为了不失信于小孩,竟真的把猪杀了煮给孩子吃,目的在于用诚实守信的人生态度去教育后代、影响后代。但这不见得是韩非此则寓言的原意,韩非子的原意不过是宣扬他的重法守信的法治思想,要统治者制定严酷的法律,然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夫也。故愿王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战国策》)

释义

方——刚刚。

蚌——贝类,软体动物有两个椭圆形介壳,可以开闭

曝——晒。

支——支持,即相持、对峙

鹬——一种水鸟,羽毛呈茶褐色,嘴和腿都细长,常在浅水边或水田中捕食小鱼、昆虫、河蚌等。

箝——同“钳”,把东西夹住的意思

喙——嘴,专指鸟兽的嘴。

雨——这里用作动词,下雨。

即——就,那就。

谓——对„„说。

舍——放弃。

相舍——互相放弃。

并——一起,一齐,一同。

禽——同“擒”,捕捉,抓住。

且——将要。

弊——弊病;害处,这里指疲弊的意思。

禽——通“擒”,捕捉。

恐——担心。

为——替,给。

翻译

赵国将要出战燕国,苏代为燕国对惠王说:“今天我来,路过了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干死你。’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不取,明天你的嘴不取,就会饿死你。’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惫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我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陈元方候袁公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yè)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选自《 世说新语 政事》)

注释

1、候:拜访,问候。

2、履行:实践,做。

3、绥:安,安抚。

4、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王侯皇后对自己的尊称,还有寡人等称呼.5、师:学习。

6、尝:曾经。

7、卿:客气,亲热的称呼

8、法:效法,仿效。

9、称:称赞,赞不绝口

10、周公:文中周武王的弟弟

11、周旋动静:这里指思想和行动

12、益敬:更加尊敬,益:更加

方言证古

老父:对父亲的敬称。老,表示敬称的词头。老爸(父亲)、老母(母亲)。家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谦词)。君(对他的尊称,谦词)

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会袁公(绍)。袁公问:“你贤良的父亲在太丘为官,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到底做了些什么事情?”元方说:“我父亲在太丘,对强者用德行去安抚;对弱者用仁慈去安抚,让人们做心安理得的事,久而久之,大家就对我父亲更加敬重。”袁公说:“我曾经也当过邺县县令,正是做这样的事情。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不同时代,虽然时间相隔遥远,但他们的行为却是那么一致。周公不学孔子,孔子也不学周公。”

鉴赏

袁公

比较自负,问题刁钻。如「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这个问题很难回答,稍微不慎则颜面尽失,想是袁公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元方。

元方

机智应变。如「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如此巧妙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体面,不卑不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ï)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suì)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曰:“宁(nìng)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

16.履:鞋。

1.郑:春秋时代一个小国的名称,在现

17.乃:于是,这才。

今河南省的新郑县。

18.持:拿。

2.欲:将要,想要。

19.度(dù):量好的尺码。

3.者:......的人。(定语后置)

20.反:通假字,同“返”,返回。

4.先:首先。

21.市罢:集市散了。

5.度(duï):测量。

23.遂:于是。

6.而:连词,表示承接。

24.曰:说。

7.置:放置,搁在。

25.宁(nìng):宁可。

8.之:代词,代它,此处指量好的尺码。

26.无:不。

9.其:他的。

27.自信:相信自己。

10.坐:通假字,同“座”,座位。

28.以:用。

11.至:等到,直到。

注意字词 【读音】履:lǚ 边音,第12.之:到„„去,往

三声

13.操:携带。

【读音】度:duï 多音字,第二声

14.已:已经。

【读音】宁:nìng 鼻音,第四声

15.得:得到;拿到。

【读音】遂:suì 非常用生字,第四声

译文

有一个想要买鞋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他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他忘了带量好的尺码。他已经挑好了鞋子,才说:“我忘记带量好的尺码了。”于是返回家去取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你的脚去试试鞋的大小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评点

这个郑国人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他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大笑话,而且连鞋子也买不到,成为了笑柄。而现实生活中,买鞋子只相信脚码而不相信脚的事,可能是不会有的吧?但类似这样的人,倒确是有的。有的人说话、办事、想问题,只从书本出发,不从实际出发;书本上写到的,他就相信,书本上没有写但实际上存在着的,他就不相信。在这种人看来,只有书本上的才是真理,没写上的就不是真理。这样,思想当然就要僵化,行动就要碰壁。

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钟②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③;以锤④毁之,钟况然⑤有声。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⑥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7)也!

注释

(1)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被其他四家贵族联合打败后,逃在齐国。

亡,逃亡。

(2)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3)则:但是

(4)负:用背驮东西。

(5)锤(chuí):槌子或棒子。

(6)况(huàng)然:形容钟声。

(7)遽(jù):立刻。

(8)悖(bèi):荒谬。(8)恶(e):害怕。

译文

范氏逃亡的时候,有个人趁机偷了一口钟,想要背着它逃跑。但是,这口钟太大了,不好背,他就打算用锤子砸碎以后再背。谁知,刚砸了一下,那口钟就“咣”地发出了很大的响声。他生怕别人听到钟声,来把钟夺走了,就急忙把自己的两只耳朵紧紧捂住继续敲。害怕别人听到钟的声音,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捂住自己的耳朵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了,这就太荒谬了。

寓意

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掩不掩耳朵,它总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都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人对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客观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铃”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下载倡议书,文言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倡议书,文言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文言文集锦

    三都赋左思 总序:盖诗有六义焉,其二曰赋。扬雄曰:“诗人之赋丽以则。”班固曰:“赋者,古诗之流也。”。先王采焉,以观土风。见“绿竹猗猗”于宜,则知卫地淇澳之产;见“在其版屋”,则......

    文言文

    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

    文言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已而谓予曰:“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予告之曰:“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

    文言文

    《训子》解译 富翁的儿子不识字,有人劝这位富翁聘请一位老师来教他的儿子。开始先学写“一”字,是画一横,接着学写“二”字,是画两横,接着又学写“三”字,是画三横。(学到这里)富翁......

    文言文专题

    天天享学 - 1 -文言文专题一、文言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

    文言文

    《唐雎不辱使命》专练 一、秦王怫然怒„„挺剑而起。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18、解释下面句子......

    文言文集锦

    一 王冕僧寺夜读 【原文】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1)牛陇上,窃(2)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3)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4)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5)不听其所为?”冕因......

    文言文

    《陈元方候袁公》 【原文】 陈元方年十一岁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suí)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zì)其所安,久而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