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修辞技巧陈心怡整理.
修辭技巧
陳心怡整理
一、感嘆:以表露情感的呼聲,來強調內心的驚訝或讚嘆,傷感或痛惜、歡笑或譏嘲、憤怒或鄙斥、希冀或需要。舉例:
哦---怕痛呢!(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哼!怕是「全求人」嘍。(端木方:摸夢)
嗯,凍死了,咪咪沒有兒子了,才更傷心呢!(謝冰瑩:貓)噢,你的噴泉也會哭泣嗎?(彩羽:變異的光輝)啊,佛釋迦,請為我擎燦燦的希望。(敻虹:昇)
二、設問:講話行文,忽然變平敘的語氣為詢問的語氣。
舉例:
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呢?(朱自清:匆匆)我認識我自己嗎?我看不見自己,因為我只向別人眼中搜索讚美。(鍾玲:輪迴)
東方的紙上說:古有三不朽。西方的紙上說:不朽傑作。但請問,什麼是不朽?永遠不朽的,只有風聲、水聲,與無涯的寂寞而已。(陳之藩:寂寞的畫廊)
但可有治這心靈萎頓的藥品?噢,沒有,沒有聽說過。(艾雯:一束小花)
三、摹寫:對事物的各種感受加以形容描述,其對象包括視覺印象、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等的感受。1.視覺的摹寫:
舉例:
陽光平鋪在窗外的草坪上,把草尖上的露珠映成了一粒粒亮晶晶的珍珠。(吳敏顯:綠窗)那是短短的兩排洋灰房子,沒有斜斜的屋頂。(柯慶明:風雨荒村)
2.聽覺的摹寫:
舉例:
此地很安全,市聲彌留著,這種健忘症是幸福的,雀何為而喃喃,像是為靜,為靜打著拍子
(余光中:蓮池邊)
院子裏風竹蕭疏,雨絲紛紛灑落在琉璃瓦上,發出叮咚之音,琉璃窗也砰砰作響。(琦君:下雨天真好)
3.嗅覺的摹寫: 舉例:
陽光更農了,山景益發清晰,一切氣味都蒸發出來。稻香撲人,真有點醺然欲醉的味兒。(張曉風:到山中去)
霧水和著松脂氣息,涼涼,香香的空氣,一下子進入我的心田之中,精神為之一振。(張心梅:心在高原)
4.味覺的摹寫:
舉例:
北平尋常提到江蘇菜,總想著是甜甜的膩膩的。(朱自清:說揚州)米飯上沾著鴨子油,鹹鹹潤潤的,格外芬芳好吃。(劉震慰:故鄉之食)
5.觸覺的摹寫:
舉例:
柚樹的葉影再緩緩的移動,移上我的臉頰的是幾朵擠碎的陽光,到這裏,它成了一種柔軟的撫摸。(蕭白:山鳥的歌)
秋天的夜,總是很美的,它並不寒冷,只是清涼。(陳醉雲:禪與螢)
四、引用:語文中援用別人的話,或典故、俗語。
舉例:
曾文正公說:「作人從早起起。」因為這是每人每日所做的第一件。(梁實秋:早起)西出陽關,何止不見故人,連紅人也不見了。(余光中:丹佛城)俗語說得不錯:是非只為多開口。
五、轉品:一個詞彙改變其原來詞性而在語文中出現。
舉例:
據說回國以後,這人不酒不煙,甚至也不太詩了。(葉珊:酒壺)不如說嗅得出,或者雷達得出-----哪一個有味道(朱西寧:冶金者)我道歉一番,聳聳肩作鷺鷥笑。(梁實秋:雅舍小品)且念一些渡,一些飲,一些啄,且返身再觀照。(鄭愁予:梵音)
六、誇飾: 言文中誇張鋪飾,超過客觀事實。
舉例:
一日不見如隔「三秋」。
巫山有十二峰,神女峰尤好看,其餘各峰,都「高可摩天」。
葉嫩綠色,彷彿「掐得出水」似的;在月光下掩映著,微微有深淺之別。
我這樣去描寫它,實在太笨拙,我怎追得上那「萬馬奔騰」、「氣吞河嶽」的水勢呢? 「白髮三千丈」,離愁似箇長;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七、譬喻:是一種藉彼喻此的修辭法。凡二件或二件以上的事物中有類似之點,說話作文時運用「那」有類似點的事物,來比方說明「這」件事物。舉例:
布希的聲望,有如「一隻受創的天鵝墜入美國失望之湖」般。
我們在這世界上,每個人都是短暫的過客。(愛因斯坦:我心目中的世界)「天地者,萬物之逆旅;光陰者,百代之過客。」(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美若天仙,靜若處子。心裏橡澆了一盆冷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八、借代:指在談話或行文中放棄通常使用的本名或語句不用,而另找其他名稱或語句來代替。舉例:
我也沒你們那樣餓嫁,個個去捧棺材板。(白先勇:金大班的最後一夜)
湖南是中國的斯巴達。(蔣夢麟:西湖)
為何老想把手貼在河面,讓溫暖流過海峽,慰藉那秋色的海棠。(李覓:我還沒見過長江)我為了明天的麵包和昨日的債務辛勤地工作。(紀弦:存在主義)那兩個小四眼哪看得見啊?
九、轉化:描述一件事物時,轉變其原來的性質,化成另一種本質截然不同的事物,而加以形容描述的。1.人性化(擬人法)
舉例:
粉紅的海棠,含著幸福的微笑。(謝冰瑩:愛晚亭:秋戀)暮靄已經籠罩大地的時候,等著鴨寶寶的歸來。(鍾梅音:鄉居情趣)雨好寂寞,這個世界好寂寞。(桑品載:寂寞雨)石碑立在山坡上,無限哀愁地凝視著的行人。(蔣夢麟:西潮)春,踏著芭蕾舞女的碎步,潛入了我的曬堂。(胡品清:最後一曲圓舞)
2.物性化:
舉例:
不知道有誰在撕毀著我的翅膀,使我不能飛揚。(楊喚:詩簡集)我老覺得我們的小屋快要炸了,快要被澎湃的愛情和友誼撐破了。(張曉風:地毯的那一端)他的記憶之門,終於開了一條縫,有光亮照進去了。(斷夢)把忍耐種在心田,其根雖苦,其果卻甜。(善鎮:忍耐)
3.形象化:
舉例:
你的嘆息,應該被快樂絞殺,而對著明天歌唱。(楊喚詩集:短章)我睡著,鎖滿心的渴望於我的體內。(方思:春醒)那沉鬱,似風,默默地死亡。(翱翱:第三季,那沉鬱,似風,默默地死亡)
那就摺一張闊些的荷葉,包一片月光回去,回去夾在唐詩裏,扁扁地,像壓過的相思(余光中:滿月下)
十、映襯:在語文中,把兩種不同的,特別是相反的概念或事實,對列起來,兩相比較,從而使語氣增強,使意義明顯。舉例:
勸君莫話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曹松:己亥歲詩)吃素菜彼此相愛,強如吃肥牛彼此相恨。(舊約箴言十五章十七節)
十一、雙關:除了本身所含的意義外,又兼含另一個意義。
舉例:
學生多四眼,勤讀成「進士」(中國時報新聞標題)-----近視
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劉禹錫:竹枝詞)----情
今夜這位詩人沒有回來,柳儀感到冷.....。(田原:柳儀與纖纖)-----天氣的冷與人情的冷
十二、倒反:反諷的一種,即言詞表面的意義和作者內心真意相反。
舉例:
輸呀,輸得精光才好呢!反正家裏有老牛馬墊背,我不輸也有旁人替我輸!(白先勇:永遠的尹雪艷)
就為等你這孝順的好兒子。」娘的聲音很不自然。(下里巴人:夢魘)
新婚的賴小姐向她的朋友說:「我燒的菜相當成功,我先生已決定要請女傭了。」(讀者文摘)
你沒了老子,是多麼得意的事,好用來說嘴。(胡適:母親的教誨)
十三、象徵:任何一種抽象的觀念、情感、與看不見的事物,不直接予以說明,而由於,理性的關聯,社會的約定,從而透過某種意象的媒介,間接加以陳述的表達方式。舉例: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不忘本(古詩十九首)
奉帚平明金殿開,暫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皇上的恩寵(王昌齡:長信怨)
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觀書有感)
十四、呼告:對於正在敘述的事情,忽然改變平敘的口氣,而改用對話的方式來呼喊。舉例:
船呀!我知道你不問前途,儘直奔那逆流的方向。(康白情:送客黃浦)中國啊中國,你全身的痛楚就是我的痛楚;你滿臉的恥辱就是我的恥辱。(余光中:地圖)海呀!我聊解你那憤怒的吼叫。海呀!我聽見了你那痛苦的呼吸。(楊喚詩集:海)月兒!月兒!你團圓,我又如何?(方壺:居庸關中秋對月,水仙詞小令)
十五、類疊:同一個字詞語句,接二連三反覆地使用著。
舉例:
那前後兩大溜的冰,撞得嗤嗤價響。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辛棄疾:醜奴兒)就看這店堂裏,熱鍋燒炒著那玩意,大家吃吃喝喝又是另回子事兒。(朱西寧:劊子手)長長的鬚法,長如長長的忍耐,短短的劍身,短如短短的生命。(羅青:獨行劍客)
十六、對偶:語文中上下兩句,字數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對。舉例:
選賢與能,講信修睦。(禮記:禮運)
天地心間靜,日月眼中明。麟鳳千年貴,金銀一代榮。白雲蒼狗,故交舊知,天各一方,生死未卜。(丁穎:南窗小札)為輕舟激水的人生找一駐腳;為西風落葉的時代找一歸宿。(陳之藩:童子操刀)茶,泡茶,泡好茶;坐,請坐,請上坐。(梁實秋:客)
十七、排比:用結構相似的句法,接二連三地表現出同範圍、同性質的意象。
舉例:
微言以導,柔聲以諫。
她看不見,因為世界上已沒有彩虹;她聽不見,因為宇宙上已沒有歌聲。(鄭慶慈:流淚者之歌)
善忘的上一代,沒有自我的這一代,不知何去何從的下一代。(江玲:坑裏的太陽)每一顆頑石都是一座奇峰,讓凱撒歸凱撒,上帝歸上帝,你歸你。(周夢蝶:山)
東風不來,三月的柳絮不飛,你底心是小小寂寞的城。跫音不響,三月的春帷不揭,我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緊掩。(鄭愁予:錯誤)
十八、層遞:凡要說的有兩個以上的事物,這些事物又有大小輕重等比例,而且比例又有一定的秩序,於是說話行文時,依序層層遞進。舉例:
讀書為考試,考試為升學,升學為留美。(林雨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下)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諺語)
向上級謙恭,是本分;向平輩謙虛,是和善;向下級謙遜,是高貴。(T.摩爾)
痛苦使人沉思,沉思使人智慧,智慧使人對生活比較易於忍受(周夢蝶:悶葫蘆居尺牘)
十九、頂真:前一句的結尾,來作下一句的起頭。
舉例:
宅中有園,園中有屋,屋中有院,院中有樹,樹上見天,天中有月,不亦快哉!(林雨堂:來台後二十四快事)
風之掀起黃沙,黃沙之湧起雲層,雲層之席捲落日,落日後就是黃昏。(彭邦楨:聯想)仍然是春天,春天在城外,城外明媚,仍然是明媚,明媚是水,水在城外。(菩提:城外明媚)
二十、回文:上下兩句,詞彙大多相同,而詞序恰恰相反。
舉例:
宇宙即人生,人生即宇宙,我的人格和宇宙無二分別。(梁啟超:為學與做人)聽,悲哀多靜,靜得多悲哀,燭沒有明晨,只有現在。(余光中:蓮的聯想)網仍在他們的手裏,但網不住柔情一般的水,水一般的柔情。(王鼎鈞:夏歌)昔日我吞宇宙,今日宇宙吞我。(吳憶均:無夢的日子)
二十一、倒裝:語文中特意顛倒文法上的順序的句子。
舉例:
流著,溫馴的水波;流著,纏綿的恩怨(徐志摩:巴黎麟爪)又向前跨了一步,這蒼白的歲月。(楊喚:年)
牧羊神醒自蕈子雲的噩夢中。(蕈子豪:牧羊神的早晨)
你應該唱歌,學雲鳥輕盈的調子,在清晨,在夕暮,在午夜。(凡葉:玫瑰之書)
第二篇: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
古典诗歌的修辞技巧
诗歌常用的修辞手法
比喻
比拟
设问
反问
借代
对偶
夸张
衬托
用典
互文
反复
叠字
列锦
一、比喻
1、类别:明喻、暗喻、借喻
2、作用:
A
有突出事物特征,使诗歌所描绘的意象更形象生动;
B
可以体现出意象的情态特征。例一:
《江上看山》
(宋•苏轼)
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析:
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二: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析: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翅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二、比拟(拟人、拟物)
作用:
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一:
《咏柳》
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析:
此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例二:
《春夜喜雨》
唐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析:
此诗细腻生动地描绘了春夜雨景,并以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夜雨的神奇,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例三:
《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析: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这一联采用拟人的手法。“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一词写粉蝶因爱梅而至消魂,把粉蝶对梅得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三、双关(隐语、谐音)
作用:
委婉含蓄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
例一:
《春思》
唐•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例二: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双关隐语是民歌中常用的手法。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道是无晴却有情”。
四、借代
1、特征: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
2、作用:
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古诗中用到借代的例子很多,如
①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诗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② “终岁不闻丝竹声” 中以“丝竹”代音乐。
③ “门前冷落鞍马稀” 中的鞍马代“客人”(白居易《琵琶行》)。
④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 中以“杜康”代酒(曹操〈短歌行〉)。
例:
《赤壁》
唐 杜牧
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分别是孙策、周瑜的妻子,她们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另外,古诗中还有许多例子,如:
① “边声”通常是边塞上引发人们悲愁的风声、笛声、马的嘶叫等特声响氛围的借代;
② “长安”原为汉唐的都城,后世也作为其它国都的代称。
③ “阳关”“折柳”寄托离别;
④ “鹧鸪”“杜鹃”寓有悲愤;
⑤ “石壕村”代穷苦百姓;
⑥ “长生殿”代统治阶级 ……
五、夸张
1、特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2、作用:
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例一:
《秋浦歌》
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例二:
《江南春绝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千里”、“四百八十寺”等等跨越时空的词语,给我们创造出了“江南春色”的美好境界。杜牧把自己的实感和想象揉合在一起,给我们绘出了一幅地域广袤、气象万千的江南春景图。
六、对偶 作用:
1、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2、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
《登高》
唐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七、设问
作用:
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例: 《双调·蟾宫曲 怀古》 元
阿鲁威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八、反问
作用:
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
《叠题乌江亭》 宋
王安石
有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九、用典
1、作用:
使作品语言含蓄、洗练、委婉和使人联想翩翩。
2、类别:
① 点化前人语句;
② 引用神话故事 ;
③ 运用历史故事。
例:
① 如《孟子》中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为杜甫点化,在《咏怀五百字》中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② 如李贺的《李凭弹箜篌引》,有“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有“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还有“吴质不眠倚佳树,露脚斜飞湿寒兔”的诗句,都是形容李凭弹的好。引用神话传说,能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构成奇特的艺术境界。
③ 比如,汉文帝(刘恒)爱贾谊之才,将他从长沙招回,在宣室接见,而李商隐写《贾生》,却用“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的诗句,讽刺汉文帝不能真正重用贾谊,这是对汉文帝接见贾谊的反用。通过反用,实则慨叹自己的怀才不遇。
④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三、四句借用飞将军李陵的典故,《史记•李将军传》中说:“(李)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清人沈德潜认为这首诗“盖言师劳力竭,而功不成,由将非其人之故;得飞将军备边,边烽自熄”。因此,三、四句是借用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对当时领兵远征的主将进行了批评。
十、互文
1、含义:
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
例:常见的互文诗句
(1)歧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江南逢李龟年》)(“见”与“闻”互文见义)
(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木兰诗》)
(3)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观沧海》)(“行”与“灿烂”互补见义)(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6)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
(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饮湖上初晴后雨》当句互文。(8)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9).烟笼寒水月笼沙。《泊秦淮》
(10)秦时明月汉时关。《出塞》
(11)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
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孔雀东南飞》
互文,是古代文学作品特别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人们平时见得最多的是本句互文(“秦时明月汉时关”)和对句互文(“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还有一种三句互文,三句鼎足相应,互相补充,故亦称“鼎足互文”。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略作分析。
绿野风烟,平泉草木,东山歌酒。(辛弃疾《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
词中“绿野”、“平泉”、“东山”分别是指唐朝裴度、李德裕和东晋谢安隐居之所“绿野堂”(洛阳午桥)、“平泉庄”(洛阳郊外)、“东山”(浙江上虞)。三句互文见义,即“绿野、平泉、东山的风烟、草木、歌酒”。字面意思是:你有着古代名相的志趣,放情山水,喜爱歌酒。其深层含义是用历代名相的英雄业绩,激励友人韩元吉以“平戎万里”、“整顿乾坤”为己任。历史上裴度督师破蔡州,李德裕削藩平泽潞,谢安淝水破苻坚,功业显赫,彪炳千秋。只有把三句联在一起吟诵体味,才能深入把握其内涵。
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刘辰翁《柳梢青。春感》)
三句鼎足为文,相辅相成:辇下、山中、海上的风光、岁月和心情。可意译为:怀念那故都(临安)风光、繁华岁月,心情凄怆;回忆那山中(隐居)生活、寂寞岁月,心情惆怅;惦念东南沿海的抗敌志士,那里的旖旎风光,战斗岁月,令我心情激昂,无比向往。真是百感交集,“哪堪独坐青灯”!作者刘辰翁是“南宋遗民中反映爱国思想最深切感人者”,诵此三句,可窥一斑。
诗成鬼神愁,落笔龙蛇走,才展山川秀。
(大食惟寅《 [ 双调 ] 燕引雏。奉寄小山先辈》)
此曲的作者是阿拉伯人,他在曲中称誉张可久的才华不凡,在“词林”“独占鳌头”,“声传南国,名播中州”。所引三句不宜各自孤立地解释,应结合起来理解。其大意是:先生施展才情,落笔成诗,凄楚处令鬼神忧愁,欢欣处令龙蛇飞舞,秀媚处山川似锦。“诗成”、“落笔”、“才展”完全可以合三为一。
(看)密匝匝蚁排兵,乱纷纷蜂酿蜜,急攘攘蝇争血。
(马致远《 [ 双调 ] 夜行船。秋思》)
这三句选自套曲中的《离亭宴煞》一曲,作者将当时富贵场中的争名夺利者比作纷攘忙碌的蚂蚁、蜜蜂、苍蝇。“密匝匝”、“乱纷纷”、“急攘攘”三个形容词异句而互文,交相补充,即蚁、蜂、蝇都是“密匝匝”、“乱纷纷”、“急攘攘”。“密”、“乱”、“急”分别从数量、秩序、情态三方面写出了追名逐利者的可耻、可鄙,予以无情的嘲讽。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鼎足互文”是一种简练经济的修辞手法,于有限的文字中包含丰富的意义;且语言含蓄,往往需要读者咀嚼一番才能领会其中的意蕴。这就给欣赏者留有补充、联想的余地,让他们在赏析品评中享受一种“发现”的满足。至于其三足鼎立的形式,更是对双句互文的一种超越和“出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十一、叠字(迭字)
作用:
1、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
2、有些拟声词就属于迭词,作用使诗文更生动形象,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例:
1、“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竹枝词>其一》刘禹锡)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王安石)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声声慢》李清照)
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浪淘沙》李煜)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登高》杜甫)
十二、列锦
1、含义:
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像,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
《一去二三里》
宋•邵康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烟村”、“人家”、“亭台”、“鲜花”既各自独立成景,又共同构成一幅田园风光图,创造出淡雅幽美的意境。
第三篇:顾心怡《元宵节》
元宵节
姓名:顾心怡年级:沙河小学六(1)指导老师:单芝彩
联系电话:***通讯地址:江苏省赣榆县沙河小学
“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过大年”。一年一度的元宵节来临啦。看家家
户户都洋溢着红彤彤的笑脸来迎接元宵节的到来。元宵节作为我国的一个传统节
日,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元宵节也称“元夕节”,又名“灯节”或“灯夕”。
按照中国古代的习惯,“元”指月亮正圆,一年之中有所谓“三元”──正月十
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正月十五日
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故此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宵”即夜也,所以元宵
亦有一年之中第一个月圆之夜的意思。
元宵节的灯会真是热闹非凡。有的人家不仅只挂着大红西瓜灯笼,而且还
有孔明灯、绢灯、橘灯„„各式各样、丰富多彩。把整个小镇照的如同白天一样。
看礼堂这边更热闹,花灯更漂亮。这儿琳琅满目的花灯使人眼花缭乱,看都看不
过来。看那桃灯,粉红的底色,桃尖上涂点红色,桃底有翠绿的大叶子,真是既
漂亮又简单。看那金猪灯,制作好框架后,用闪闪发亮的金纸糊住框架,这样一
个金猪就立刻展现在了眼前,再看那已过了时的扇灯,虽说它过了时,可还是那
么青春年华那么有风度、有气魄。还有„„真是一言难尽啊!呵!还有多姿多彩的爆竹,从天而炸,仿佛使天空炸开一个洞,满天的星星从天空一下撒了下来。
快看啊!五彩的烟花从天而降,一下子照亮了整个小镇这时,在场的人都惊呆啦,这情景多么壮观,多么美丽啊!
第四篇:王心怡自我介绍
自我介绍
王心怡
老师您好!我叫王心怡,就读于浦江县实验小学。也许您不认识我,但我,非常想到你们的校园——仙外就读。我是一个优秀的女孩。年年都被评为“三好学生”,上课会积极发言,老师布置的作业会及时的完成,还是老师的小帮手呢!另外,我还获得过许多的奖项,例如:在浙江省第三届小学生课内作文大赛中,我的作文荣获二等奖;在校英语口语竞赛中获二等奖;在校小记者“我爱我校”主题征文中获二等奖;在2012年校数学月手抄报中获二等奖;在2012年校科技文化艺术节古诗文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平安浦江”漫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在2011年校科技文化艺术节“手拉手共绘美好明天”硬笔字比赛中获二等奖;在校开展的“老师我爱您”征文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2011年校科技文化艺术节手抄报比赛中获三等奖;在校书画比赛中获美术比赛一等奖等等等等。
我在课外也在学习着弹古筝、跳拉丁舞等一些才艺项目。我还很喜欢看书,一有时间,我就会“跳进”书海里,如饥似渴地看着书,喜欢和书中的人物交流,以此来获取更多的知识……
Iamagoodgirl.Welcome to me!Thankyouverymuch!.
第五篇:贺心怡 读后感
《边城》读后感(片段)
2012级12班 贺心怡
那首牧歌,婉转而忧伤„„
清澈蜿蜒的河水,澄明如练的天空,群山环抱的民风淳朴的山村,慈祥善良的摆渡老人,以及他聪明伶俐的孙女。“一道斜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是谁的歌声绕过远处隐没在黄昏中的群岚,透过轻纱柔曼的暮霭,氤氲融化了那苍劲的青松与冷杉的凛冽,呜咽婉转,缭绕在江边,久久不肯散去„„
翠翠和她的爷爷靠摆渡相依为命,一直长到了15岁,俨然如活泼的小鸟。明净的眸子里没有悲伤,也看不见忧愁。每天编蚱蜢,摆渡,唱渔歌,吹牧笛。这样的生活如一潭平静的湖水,澄明似练,却没有丝毫波纹。直到15岁时的端午节,她在黯黯的江畔遭遇了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个人,一个让她彻夜难眠的人——傩送。
人生也许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或一个人的到来而划出了一条界线,从此与他无关,或与他有关。并且人生的转折,也许会从此开始„„
“虽两情相惜,两情相依,得来复失去„„”每当听到这首歌,便想到傩送的哥哥天保也爱上了翠翠,要娶她回家,而傩送则被父亲要求娶一位富家千金这一情节。让人由衷感叹。再后来天保为成全弟弟出船送货不幸身亡,傩送伤心欲绝离家出走,而爷爷也因操劳过度,怀着遗憾去世了,只剩翠翠独自在江畔等待,等待她不知何时才能回来的傩送。
人世间的美好和伤感,在这篇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翠翠与爷爷之间浓于水的亲情,天保,傩送两兄弟的手足情,祖孙二人与村里人的和谐而又质朴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淳厚的民俗与民风,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些时候,我们看到繁华,却看不穿繁华后的冷冽与凄凉;经历了喧哗,却没有想过曲终人散后寂寞是否也会升华。
或许,是喧天的锣鼓,热闹的节日吸引了眼球,掩盖了喜庆祥和背后的凄凉与悲伤。但作者清新隽永的笔调下的确有丝丝忧伤的情怀。就像这里也有亲人的离别与去世,满怀期待最终未果,还有朦胧,却又无法触摸的爱情„„
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但长久以来,生命就像一条河流,激流曲折,却永远也会不了头。
我们总是抓不住一些东西,改变不了一些事物,美丽的背后也有无法言说的苍凉与寂寥。就像翠翠这样明媚的孩子,最终也得在江畔孑然一人地独自地痴痴盼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