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域经济地理学
杨俊伟
20085080187 08级地理科学2 班
3、《物权法》及《城乡规划法》的实施对城市总体规划及控制性详细规划带来的影响
1.《物权法》与新的《城乡规划法》出台前城市规划工作存在的问题
我国城市规划一直分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两个阶段。计划经济时期,城市规划是政府控制城市建设的手段,详细规划则是对建设项目的空间落实,一直发挥着其“刚性”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控制性详细规划应运而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城市规划高高在上、弹性不足的缺点,开始将市场的需求作为规划管理的重要考虑因素,体现了规划“自下而上”的发展要求。但经过了10多年的发展,控规管理似乎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弹性”强化的同时是“刚性”的逐渐丧失。从控规编制看,从开始到完成过程中的变数数不胜数,中央政策、地方政策的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会对它产生影响,最后形成的规划成果与最初的规划构想相比可能已面目全非。到了实际规划管理中,由于土地开发主体需求的不同、社会现实情况不同、管理人员的认识不同,控规局部调整已非常频繁,但看似不起眼的单个地块指标的调整带来的是整体功能的失衡,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如交通拥堵、市政与公共设施欠缺等,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管理的难点,最终引发的是对规划科学性与严肃性的质疑[1]。使得规划部门工作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是规划调整不见减少,另一方面是调整程序的复杂化,使控规立法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困境。
2.《物权法》与新的《城市规划法》出台后对城市规划的积极影响
《物权法》的出台,确立了平等保护国家、集体、个人物权的理念,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为一种用益物权,权利人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依法受到保护。城乡规划实施管理从本质上讲是基于公共利益对土地用益物权的合法限定,权利人在依法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同时,必须履行城乡规划赋予的相应义务。在不违背法律规范的前提下,城乡规划决策更趋于平等保护相关权利主体合法权益的公共契约。它的区分建筑物所有权将推动城乡规划许可精细化进而利于曾经困扰规划、房管和工商部门多年的擅自改变建筑物使用性质的违法问题通过业主区分建筑物所有权协助解决。《城乡规划法》的目的是强化控规“权威性”和“刚性”,力图遏制当前某些官员凭借手中掌握的规划编制和管理权,以城市规划的名义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的现象。它是第一次将国有土地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写入规划法,将国有土地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办法进一步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加以确认,利于促进和规范国有土地出让转让规划管理工作;使得变更规划设计条件的程序更加严格,规划设计条件也更加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随意变更规划设计条件的现象将进一步得到遏制;利于将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更趋于规范化、科学化和民主化,同时使得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法律地位进一步提高;另外,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与审批过程中的公众参与将推动城乡规划决策机制的变革,所有的一切都将城市规划这一工作更加完善,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利于规划部门的深化向前发展。3.《物权法》与新的《城市规划法》出台后对城市规划的消极影响
已有矛盾尚未解决,新的问题又接踵而来。新法对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管理制度则更为关注。在强调了控规重要性的同时,对控规的修改明确了几近苛刻的程序。但就目前的控规管理现状看,想要达到法律的要求还任重而道远。控规内容的科学性与控规管理的规范性都有待改善,在《城乡规划法》已实施的今天,这项任务尤其急迫。如果控规的编制与管理不及时做出调整,如深圳法定图则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都将会在未来各地城市的规划管理中不断呈现。《物权法》出台后,城市规划将面临新的挑战。它对私有产权的关注带来的必然是对规划的质疑。如何通过合法严密的程序来完善规划,并证明规划的公众利益性质将成为未来规划编制中的重点与难点。控规作为实际规划管理的直接依据,必然会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焦点,从阳光规划的实际情况看,控规公示的参与者在各类规划中也是最多的。公众参与所产生的最大问题是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的矛盾,百姓及相关利益主体所关注的是近期利益的保障等必然给关注城市长远发展的规划编制带来困惑,进而导致诸多矛盾产生继而使得规划编制越来越随意,规划调整越来越频繁,互相抱怨并推诿责任。如不及时解决这些矛盾,城市规划的行业权威性将逐渐丧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也将面临更多的应诉案件。
综上所述,《城乡规划法》的出台进一步加强了以国有土地出让转让规划控制为核心城乡规划实施管理,进一步加强了公众参与的力度;《物权法》的出台,从保障土地物权的角度,强化相关利益主体的权利意识,在公众参与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推动行政许可的公开透明,城乡规划决策日益科学化和民主化,规划实施管理更加精细化。城乡规划更加强调对相关利益的协调,逐步从管理者走向协调者。杨俊伟
20085080187 08级地理科学2 班
4.新城市主义的内涵及提出背景、主要内容、在中国城市的应用。
新城市主义的内涵:“新城市主义”的基本设计思想是:把邻里作为居住区的基本单元,在区域的层面上,通过公共交通站点来组织社区,减少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控制城市蔓延。在邻里的层面上,通过创造一种适合步行的环境,增加人们的交往机会,密切邻里关系,形成一种具有浓厚生活氛围的社区。
新城市主义兴起的原因与背景:二战之后,美国开始进入了城市向郊区发展的阶段,居住、工业商业、办公等相继外迁。但在以小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美国的郊区化走上了无序蔓延的道路,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主要表现:人际关系淡泊,不同收入阶层的住区分化和隔离,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会矛盾,即使在同一住区内,由于缺少公共活动空间,减少了人们交往的机会,邻里关系淡漠;土地利用强调严格的功能分区,道路间连接性差,郊区蔓延中不同功能的用地布置在不同的地段,且道路呈树枝状,以干道为主,人们为了实现不同目的的出行,不得不依赖小汽车,增加了出行时间,造成了交通拥挤;建筑景观与环境不协调,大多数商业建筑物风格单调,不少建筑物还破坏了当地的传统风格。而且停车位位于建筑物和道路之间,既破坏了视觉的美感和整体性,又占用步行道,也是一种不适合步行的环境。这一系列的问题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使人们开始对其进行反思,希望寻求一种较为有效的解决途径。这样在城市规划领域,兴起了一种新的城市规划理念——新城市主义。“新城市主义”的主要内容: 其主要内容表现为:
1、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2﹑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
3、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4多元开放的设计理念。“新城市主义”本身就是在吸收建筑学、规划学、社会学、行为学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元的、开放的设计理念构成其核心生命力。
“新城市主义”在我国发展的运用:随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它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随着城市化的加速,社区的快速发展也是必然趋势。针对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少,人口密集的国情,如何有效限制城市的无序蔓延和社区可持续的发展?借鉴“新城市主义”,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社区发展道路。通过公共交通站点为中心建设新区,控制郊区蔓延在我国进入郊区化的一些大城市中,交通网络基本遵循着环形加放射的“蛛网”模型。适应我国特殊的郊区化,我国的郊区社区中应当进行混合多样的住宅建设。这样,不同层次和水平的住宅将会吸引不同阶层的住户,同一阶层住户差不多的生活背景会增加大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减少矛盾。杨俊伟
20085080187 08级地理科学2 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