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古诗两首解释
古诗两首(宋)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古诗两首(宋)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荷尽:荷花凋谢。擎雨盖:指荷叶。犹:还。
傲霜枝:指菊花的花枝挺立在寒风中。
诗意: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的菊花的花枝还傲霜斗寒。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深秋时节。
山 行(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深秋。
霜叶:指枫叶。
诗意: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爱那晚秋的枫林,我把车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山 行(唐)杜牧
远 上 寒 山 石 径 斜,白 云 生 处 有 人 家。
停 车 坐 爱 枫 林 晚,霜 叶 红 于 二 月 花。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晚:深秋。
霜叶:指枫叶。
诗意: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向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爱那晚秋的枫林,我把车停下,霜染的枫叶红艳艳胜过二月的花。
第二篇:三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原创教案
2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次执教的是三年级下册29课,这一单元的主题是通过生动有趣、想象神奇的神话故事和民间传说,感受古人丰富的想象。《乞巧》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的女子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嫦娥》说的是后羿的妻子嫦娥因偷吃仙丹而在月宫孤苦几千年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中学段学习古诗,要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力求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借助注释和古诗背景理解古诗内容,能够在课堂中融入到古诗之中,读出诗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三、教学目标
1、认识“乞、霄、烛、晓”4个生字,能够区分“宵”与“霄”。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懂得读故事的方法。
3、了解诗中蕴含着的民间传说,并愿意讲给别人听。
四、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意蕴。
五、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在冬日的火炉旁,在夏日的星空下,爷爷奶奶有没有给我们讲过神话故事呢?
(学生可能会说出几个神话故事,如果说不出来,老师适时引导)师:说得好,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牛郎织女的故事,(老师讲故事)。这个美丽的故事被诗人林杰写在了诗中,就是今天我们来学习的 29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乞巧》。板书:乞巧。乞,乞求的意思。师:一起写“乞”,不要与“气”混淆。(学生书空、练写,老师指导。)
(二)初读古诗,正确流利
师:请同学们认认真真的读这首诗,参照注音把诗读正确。(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检查朗读效果。)
师:同学们读的非常正确,在诗的第一句中有两个字,音同字不同,能找到吗?
(学生找出“宵“与”霄)
师:它们一个是宝盖头,一个是雨字头。板书“宵”和“霄”。同学们能大胆地猜一猜这两个字的意思吗?老师讲解两个字的区别,(学生发言,老师引导,宵是夜晚的意思,霄是天空的意思。)
(三)二读古诗,有眼有板
师:我们再来读古诗,读古诗,要有节奏,按照老师标记的来读。(学生读古诗,指名读)师:老师来读一遍。(指名读古诗)
师:让我们带着故事,走进诗的字里行间,体味诗的意境。师:在七夕节晴朗的夜空下,小河边的人们……山坡上的人们……小村庄里的人们……(引导学生读古诗前两句)
师:就在天空中织女一家沉浸在幸福中的同时,凡间的姑娘们也在为他们祝福,向织女乞取智巧。(学生读后两句)。师:她们穿了多少条呢?(几万条)
真的有几万条吗?(没有)那是多少条?(很多很多)是一家的姑娘吗?(不是)是多少?(家家)师:家家户户,每家每户的姑娘都在乞求什么?(学生回答姑娘们在乞求什么?)
师:姑娘们在乞求有一双灵巧的手,我们想一下,小伙子们会乞求什么?老人们会乞求什么?同学们,你们会乞求什么?(学生回答)
师:我们的愿望都是多么美好。下面我们来个比赛,看谁能最快的把缺少的古诗补充上。
(课件出示古诗的一部分,学生填空。)
(五)学习第二首古诗
师:这首故事讲的是牛郎织女的故事,第二首诗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嫦娥》这首古诗,想刚才刚才我们读第一首诗的方法来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指名读,小组读。)
师:看,小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做游戏吧!(课件出示)
师:嫦娥是多么后悔呀,这时,你想对嫦娥说些什么?
(六)总结古诗,布置作业
知识的海洋是无穷的,古诗是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财富。还有很多有关神话故事的古诗等着我们去学习,同学们课下可以多搜集一些来读。今天的作业是,把古诗中的故事回家讲给爸爸妈妈听。
六、板书设计
29古诗两首
乞巧 宵:夜晚 霄:天空
古诗原文
乞巧
林杰
七夕今宵看碧宵, 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 穿尽红丝几万条。
嫦娥
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年级下册
29古诗两首
——教学设计
乐陵市三间堂小学 崔本荟
第三篇:三年级3、古诗两首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课《古诗两首》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说出诗句中“坐”和“泊”的意思。
3.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4.感受大自然的美丽,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材分析:
这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作者分别是杜牧和张继,两首古诗都是写秋景的,皆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诗句中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难点:
了解作者描绘的秋色,并体会作者所要抒发的感情。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时,通过指名朗读,检查他们生字词的掌握情况。通过指名试说诗句的意思,检查学生自读理解情况。对于理解上的偏差与错误,及时进行纠正。2.在精读感悟环节中,根据古诗内涵丰富,意境优美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设并再现诗歌情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朗读,指导吟诵,从而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3.通过对学习古诗方法的总结和朗读古诗技巧的指导,重点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四、教与学的准备:
教师准备:
1、教学课件。
2、了解学生古诗词诵读情况。
学生准备:
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理解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作者。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山行》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枫叶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诵读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美。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美,获得审美的愉悦。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看大家都非常喜欢诵读古诗,你们知道吗?唐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来学习这瑰宝中的瑰宝,两首堪称经典的古诗。首先学习第一首古诗《山行》。板题:山行
(课件出示)
2.交流简介作者。
(1)谁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杜牧)
(2)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他吗?(生谈自己的了解)(3)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对本首古诗中的一个生字“径”的读与写。
(1)指名读,纠正字音。斜xié又读xiá(古音)。(2)说说字的间架结构及识记方法。(3)田字格中描红、临帖。
2.检查对诗词的朗读、理解。
(1)指名读,评价、正音。(2)谈谈自己对词句的理解。
(三)回忆方法,复习巩固。
1.要想学好古诗,就必须有一定的学习方法。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是怎么学习古诗的。
2.学生交流。
3.师小结学习方法:(课件出示)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四)精读感悟,重点突破。(投影出示书页)
1.解诗题
(1)学生自己尝试理解诗题的意思。(2)师小结:在山上行走。2.明诗词,悟诗意。
(1)请学生齐读1、2句,指导“径”、“斜”的读法。(2)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3)小组汇报交流。
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头小路。
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坐:因为。
爱:喜爱,留恋的意思。
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
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与“红如”区别。(4)熟读诗句,要求正确、流利。
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5)理解诗意:
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师小结指导:(课件出示)
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上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实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3、品味想象,赏诗境,诵诗词。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有何感想?
出示图,这就是杜牧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让生看图说话)
(4)指导朗读。
着重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课文,揭示写法。
1.杜牧的《山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迷人的秋景图。假如我们真的置身于这秋景中,远眺高山入云,近看枫林如焰似火,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2.是的,看的如此美丽的景色,每个人都会惊喜不已,由衷地发出赞叹。诗人同样也不例外,通过描写美景,表达自己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这就是古诗中常见的抒情方法——借景抒情。
3.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再次 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4.作业布置:画一幅秋色图或收集一些描写秋景的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古诗《枫桥夜泊》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借助文中注释理解诗意。
3、学习“霜、愁、眠、苏、寺”五个生字。
4、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悟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会生字,会读会背诵古诗。
2、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复习导入,激发兴趣。
1.请学生背诵《山行》,并说说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导入:今天我们同样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3.板题,解题。
(二)出示诗句,检查预习。
(1)指名读,纠正字音。
(2)认读生字。交流书写。
(3)简介作者:
生交流后出示作者简介: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出。
(三)图文对照,理解句意。
1.让学生轻声读第一二行诗句,边读边想想诗句所描绘的画面。问:这是什么时间,什么季节?是从那个词看出来的?
2.在秋夜里,诗人乘坐的船停靠在枫桥的岸边,他的所见、所闻、所想的又是什么?(看图)
3、看图完成练习。
4.在这冷清、幽静的晚上,诗人此刻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看出?使学生理解“愁”。“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时作者为什么还能听到钟声?说明了什么?
5.小组内交流一下,对诗句字、词、句的解释。学生交流后师总结出示: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6.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2)指名读。这次请带着对诗句的理解朗读这首诗。(3)你能把作者的情感也读出来吗? 环节
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读写训练。
(四)总结全诗,美味品读。
1、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3、元代诗人马致远有诗道:“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不一样的秋景,不一样的诗人,却都有着同一样的愁绪。这就是寂寞的愁绪,是思乡的愁绪。请同学们尝试把这种忧愁再次通过朗读体现出来。指导朗读、诵读。
4、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5、小结
本诗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张继乘船在枫桥泊船靠岸,看到江边的夜景,触景生情,表达了诗人孤寂忧愁的心情。
(五)拓展延伸。
(1)交流古诗。上节课课下我让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写秋景的古诗,现在和大家交流一下吧。学生交流,师适时评价。
(2)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请大家欣赏。
(六)板书设计:
山行
石径斜
有人家
(远景)
喜爱 枫林晚
霜叶红
(近景)
赞美
枫桥夜泊
月落 霜满天 江枫 渔火(看到的)忧愁 寒山寺
夜半钟声
(听到的)孤寂
教后反思:
成功之处:是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我是在充分理解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让生朗读。并通过指导“拖腔”的准确运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学生了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
不足之处:是我生怕学生对字词理解得不够到位,对学生知道点拨较多,没能较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建议:让学生在理解诗意,感悟情感的同时,体会到作者借景抒情,借物喻人的写法。最好能适时地进行小练笔的实践练习。附:
一、设计人: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
冯祥云
二、设计人教学评优情况: 1、2012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我爱教师这一行(论文)》
三等奖 2、2011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研究(研究报告)》
一等奖 3、2012年 4月科学优质课《 改变物体运动状态 》区 二等奖 4、2010年6月
山东省教学研 究课题 《学生厌学情绪的调查与分析》 通过认证为市级B级。5、2010年6月
山东省中小学教育科研优秀成果《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
二等奖 6、2006年10月
学具优质课《我的风向仪》区
一等奖7、2006年9月
峄城区“新课程达标课”首批验收达标。
8、2006年6月全国中小学学生作文大赛辅导
一等奖 9、2005年8月全市小学优秀论文《拼音教学中的故事资源开发》 二等奖
第四篇: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作品注释
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中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到达。广陵:江苏省扬州市。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辞:辞别。
⑶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下:顺流向下而行。⑷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尽:指帆影消失。碧空:一座“碧山”。
⑸唯见:只看见。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6)广陵:即扬州。(7)天际:天边。⑻西辞:孟浩然由武昌去扬州,是由西往东,所以说“西辞”。辞:告别。作品译文
在黄鹤楼下老朋友孟浩然向我告辞,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他要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品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湿。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第五篇:古诗两首
古诗两首
1、词语:
促进、深夜、记忆、异乡、相逢、佳节、加倍、遥远、遍地、插花
2、背写两首古诗,用自己的话说出诗意。
3、多音字:
挑:tiāo()
tiào()
4、拓展积累写秋古诗: 枫桥夜泊(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夕(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10、风筝
1、词语:
芦塘、几根细苇、精心、憧憬、希望、依然、幸福鸟、飞舞、快活地喊叫、拼命、奔跑、村里人、云彩、抖动、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踪影、寻找、垂头丧气、田埂、水磨坊、继续
2、句子:
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牵线人飞快地跑起来。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
11、秋天的雨
1、词语:
一把钥匙、清凉、温柔、留意、五彩缤纷的颜料、扇子、炎热、邮票、凉爽、柿子、仙子、频频点头、梨、菠萝、香甜的气味、粮食、加紧、舒舒服服、油亮亮的衣裳、杨树、丰收
2、句子:
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3、多音字:扇:shān()
shàn()12*、听听,秋的声音
1、词语:
道别的话音、振动翅膀、告别的歌韵、一排排大雁、暖暖的叮咛、一阵阵秋风、丰收的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的谷粒、匆匆
2、句子:
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语文园地三
1、我的发现
黄:金黄、杏黄、橙黄、鹅黄、米黄、土黄、蜡黄 红:火红、粉红、橘红、桃红、朱红、暗红、玫红 绿:嫩绿、翠绿、碧绿、墨绿、草绿、青绿、葱绿 蓝:宝蓝、碧蓝、蔚蓝、湛蓝、天蓝、湖蓝、浅蓝 白:雪白、乳白、银白、亮白、灰白、苍白、洁白
2、我会填
匆匆地(离开)快活地(歌唱)悄悄地(说话)拼命地(工作)轻轻地(飘落)好奇地(盯着)甜甜地(笑了)认真地(思考)
3、补充练习(比比组词)异()遥()邮()逢()坊()导()摇()
油()锋()纺()杨()紧()深()峰()
芳()扬()紫()探()蜂()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