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时间:2019-05-14 17:07: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第一篇: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

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感恩情怀,提升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水平,11月21日—24日期间,我校开展了“感恩祖国培养、感恩父母养育、感恩老师教育、感恩他人帮助”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此项活动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和知行相统一、教育管理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懂得了自己的成长离不开老师、家长的付出,社会的关爱。

一是“感恩祖国培养”是通过学生了解祖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军事强大等信息以及部分惠民政策,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和感恩之心,开展“感谢祖国”征文活动和“歌颂祖国”演唱比赛来感谢祖国培养的恩情,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诚信、友善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感恩社会教育。

二是“感恩父母养育”是举行《卧冰求鲤》、《弃官寻母》等孝道故事演讲赛,让学生感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布置学生给在家父母“扫扫地、叠叠被、洗洗碗、捶捶背、敬杯茶”,给外出务工父母“写封感恩信、寄张感恩卡”等爱心作业,让学生表达对父母的养育之恩;

三是“感恩老师教育”是通过开展体验活动、献真情活动、尊师重教活动来表达学生对老师的教育之恩,学校举办了以“感谢您,老师”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和以“师恩难忘,师情永存”为主题的作文竞赛,开展“向老师献真情”活动和“尊师重教”示范班评选活动 四是“感恩他人帮助”是开展“回想他人关心我”、“打个电话问声好”、“帮助他人做件事”等活动,表达学生对他人的感恩之情。同时培养学生的自理、自立与自信能力。感恩的主题是永恒的,是一项长期的活动。该校校长魏伟表示将感恩教育列入常规活动中,让活动更加人文化、趣味化。丰富多彩的感恩教育活动进一步使每位学生懂得知恩、感恩,使每一位学生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师长,看待自然,能够以一种健康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和生活。

第二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浅谈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并得到不断创新发展,有益于下代的优秀道德遗产。概括起来就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习惯的总和。它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它也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大力弘扬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光大中华民族精神、促进民族认同和祖国统一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重德行、贵礼仪,在世界上素来享有盛誉。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础,始终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和发展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从口头传承到文字记载,内容博大而精深。但归纳起来,在历史典籍里加以明确、历代历朝基本形成共识的内容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个要素。当然,在传统道德方面还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丰富,或者是这五大要素的发展。

“仁、义、礼、智、信”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仁”,是指同情、关心和爱护这样的心态,即“仁爱之心”。关于“仁”,最早出自《尚书》。《尚书》中说:“克宽克仁,彰信兆民”,意思是说当年商汤用宽恕仁爱之德,明信于天下的百姓。“仁”最早的涵义是“亲人”的意思,《说文解字》中说:“亲,仁也”,又说:“仁,亲也”。主要是指家庭成员之间、氏族亲人之间要“亲爱”,这种“仁爱”之情,仅仅局限于家族亲属之间。随着历史演变,“仁”的涵义得到了进一步扩展,由“亲人”发展到了“爱人”。老子说:“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友爱、真诚、无私。孔子曾说过:“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这里“仁”已成为人生道德的最高境界,为了维护“仁”,可以“杀身”,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来维护这一道德理念。由此可见,在“仁”的情感范围由家族扩展到社会的同时,“仁”的道德内涵和道德地位也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提升,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第一要素。

“义”,是指正当、正直和道义这样的气节,即“正义之气”。“义”的原义是指人的仪表,是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对亲密友谊、对美好善良的追求。《说文解字》曾这样解释,“义(义),己之威仪也。从我从羊。”意思说,“义”是一个人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涵养,我们崇尚羊的形象和涵养,要像羊一样温和、善良、美好。这里讲的“义”,主要是指一种美好、善良的情感和气节。羊在我们生活中,从古至今都是六畜之首,是最美的食品。中国人非常崇尚羊,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把“羊”都用在最美好的事物上面。比如,羊与鱼构成了“鲜”,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羊和鱼都是最鲜美的食品,最好吃的食品。中国人最美好的字眼“美”、“善”上面都有一个“羊”字,都是用“羊”作主要部首来构造的,这反映了人们对羊所具备的美好境界的追求,并把这种境界作为国人应该追求的品行,作为应该提倡的道德。《说文解字》把“义”同“美”和“善”联系起来解释,“美”和“善”是“羊”字头,“义”的繁体字“义”也是羊字头。所以,义、美、善是同义的。古人强调“义气”,就是指这样一种美好善良的境界和正直正义的气节。孔子极 为推崇“仁”德,提倡“杀身成仁”。而孟子非常推崇“义”德,说要“舍生取义”。“杀身”和“舍生”是相同的意思、相同的境界,说明孟子是把“义”和“仁”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的。我们讲中华传统美德主要是“仁、义、礼、智、信”五大要素,通常也简化成“仁义道德”,可见,在这五大要素里最重要的是“仁”和“义”两德,是最核心、最基本的两大要素。古人云:“仁则荣,不仁则辱”,“由义为荣,背义为辱”,说明中国传统道德的荣辱观也是以是否做到“仁”和“义”作为主要标准的。

“礼”,是指礼仪、礼貌和礼节这样的规矩,即“礼仪之规”。“礼”最初是原始社会祭神祈福的一种习俗和仪式。《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指的就是一种仪式、一种习俗,当时还没有把“礼”作为一种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加以明确和倡导。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关于“礼”的认识和理解也有了新的变化。《礼记·表记》中说“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说的是殷人尊神,而周人事鬼敬神而远之,开始远离它,并且“制礼作乐”,逐步把这些礼仪规范起来,对在哪种情况下实行什么样的礼节、举行什么样的礼仪、讲究什么样的礼貌进行了具体规范,提倡以“礼乐”治天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礼”的内容又有了创造性的变化,开始将“礼”作为道德准则加以提倡。我国最古老的诗集《诗经》中就有“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的诗句,意思就是说:看那老鼠还有一张脸皮,做人岂能无礼仪;如果一个人没有礼仪,不去死还干什么?孔子也有一句名言:“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说,每个人都应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欲望、冲动的情绪和不正确的言行,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使自己的视、听、言、行,一举一动都符合“礼”的规定。这说明“礼”在道德领域已经被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加以尊重、加以规范、加以倡导。古代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更提出了“礼仪廉耻,国之四维”的治国理念,把“礼”放在道德规范之首,表明“礼”已经由原来的一种习俗和仪式逐步地规范为一种道德教化和道德理念,升华为治国的四大要素之首。中国人向来把“礼”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以礼仪之邦来表明我们是文明的,不讲礼仪是不文明的。由此可见,“礼”在中华传统美德中同样有着重要位置。

“智”,是指辨是非、明善恶和知己识人这样的能力,即“智谋之力”。“智”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要素之一,很早就出现在文字记载里。孔子常说:“君子道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虑,勇者不惧。”《中庸》云:“智仁勇三者,天下之大德”。大家熟悉的《论语》中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讲人的知识再丰富,总有不懂的问题,那么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只有这样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是智慧之举。这里讲的“是知也”就是指“这才是智慧、这才是聪明、这才是智者”。孔子、孟子在继承和发展唐尧、禹舜、商汤等关于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是非、认识善恶这样的聪颖、智慧思想的基础上,丰富了“智”的具体思想内容,提升了“智”作为一种道德要求在道德规范中的地位,使之成为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新的道德概念和价值取向,成为对人们思想道德和文明素质方面最基本的要求之一。

“信”,是指诚实守信、坚定可靠、相互信赖这样的品行,即“诚信之品”。“信”不是简单的诚实,信用才是“信”最基本的内涵。它不仅要求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要诚实和守信,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对某一个事物、某一种理念认识上的坚定可靠,反映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 2 相互信赖的关系。缺乏坚定可靠和相互信赖这样一种基础,人们在自己的行为上也难以实现诚实和守信。关于“信”,早在远古时期,我们的祖先就认识了它,并且积极地加以提倡。历代贤人圣哲关于“信”的强调不绝于书,甚至包括像《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一些古典文学名著里面,也都强调“信”的道德理念,都有关于“信”的人性诠释和故事描绘。《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记载说:“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意思是说统治者有“信”,是立国的根本,是老百姓得以生存的基础。老子说:“言,善信”。意即说话要恪守信用。孔子也说,“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又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还把“言必信,行必果”、“敬事而信”作为规范弟子言行的基本要求,把诚信看作做人立世的基点。孟子则把诚信看作社会的基石和做人的准则,他所谓“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的阐述,即是其证。《贞观政要》中唐代名相魏征说:“德礼诚信,国之大纲”,把“信”作为治国之大纲来加以强调。《旧唐书》里说“君之所保,惟在于诚信”。《尚书》写道:“信用昭明于天下”。《诗经》里面有一句非常有名的成语叫“信誓旦旦”。像这样一种对“信”的认识、对“信”的提倡、对“信”的崇拜,从古至今像一棵常青树一样存活于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世代繁衍的思想文化沃土中,说明“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内容,历来被人们所肯定、所推广。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怎样形成和发展的呢?“仁、义、礼、智、信”是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并归纳的五个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从文字记载看,距今已有2500多年历史,从口头传播来看,还要早得多。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随着社会演变和文明的推进,逐渐得到明确、规范、升华、丰富和发展。

首先,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管仲提出了“礼、义、廉、耻”四个道德要素。管子对这四个要素非常看重,称“四维张则君令行”,“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意思是说,这四大道德要素如果能够弘扬,君主的政令就能够畅通,反之国家就要灭亡,从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强调了这四大道德要素之重要。何谓“四维”?管子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义廉耻,国之四维”。

春秋末的老子提出人要“上善若水”。意思是最善的人要像水一样,具体地说,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显然老子倡导“仁”、“信”等道德操守。随后,战国思想家孟子在此基础上把“仁、义、礼、智”这四个要素整理归纳出来,作为道德的基本要求。《孟子•告子》篇写道“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孟子的意思是说,“仁、义、礼、智”这四个方面是我自身独有的,并不是外界给我的,人就应该有这样的本质和品德。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总结归纳为“仁、义、礼、智”,并把它们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道德准则和道德理念。

把“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要素整合在一起加以全面阐述和规范的,是汉代的董仲舒。他说“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要在世间推行,以此教育民众,改变民间陋习,形成良好的民风。文中的“谊”即“义”。《汉书•董仲舒传》写道“夫仁谊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王者修饬,故受天之晁,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仁义礼智信”这个“五常之道”,即五大道德要素。官方把“仁义礼智信”明确为整个国家要提倡和遵循的道德纲领,是在汉建初四年(公元79年)的白虎观会议以后。当时西汉政权召集大夫、博士、议郎、郎官和诸生集会白虎观,讨论五经同异,会后汉章帝命班固把讨论结果编成《白虎通义》作为官方典籍公布,影响深远。《白虎通义》中写道“五常者何?仁、义、礼、智、信也。仁者不忍也,施生爱人也;义者宜也,断决得中也;礼者履也,履道成文也;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者也;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故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常,仁义礼智信也。”不仅将“五常” 3 正式确定下来,而且进行了明确具体的内容界定,这是历史上官方文书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最早记载。

随着历史的发展,特别是到魏晋之后,官方、民间出现了道德认识的不同观点、不同主张,对“仁、义、礼、智、信”也进行了多种阐述,进行了新的创造和新的规范。尽管如此,“仁、义、礼、智、信”作为传统道德之主要架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其间,特别是作为宋明理学的“顶梁”人物程颢、程颐、朱熹等思想家在这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二程将“仁、义、礼、智、信”发展为“五常全体四支”说,即“仁义礼智信五者,性也。仁者,全体;四者,四支。”意思是说,如果把“仁”看作是整个身体,“义礼智信”则是身体的四肢。朱熹则提出“仁包四德”的著名论断。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至今对我们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作用。1945年,毛泽东同志为了激励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人民挖掉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就曾引用了和炎帝故事有关的《愚公移山》的寓言。他认为,只要我们子子孙孙“挖山不止”,一定会“挖掉这两座山”。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并在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及其理论指导下,终于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我们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战胜建设过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弘扬中华民族自炎黄以来的一切传统美德,更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三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稿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讲稿

美德:指高尚的道德行为和优良的道德品质。不同时代和社会有不同的具体内容。中国古代儒家提出孝、悌、忠、信四种美德。在社会主义社会,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是每个公民应当具备的基本美德,而勤劳、勇敢、节俭、诚实是历代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回首已经过去的2008年,正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了传承和发扬,所以才有太多的事令人感动,太多的人令人震撼。抗震勇士气壮山河,奥运健儿扬威赛场,航天英雄九天揽月,中华儿女以崭新的姿态豪迈地走向世界。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让我们记住了一个九岁的小英雄林浩,2008年北京残奥会开幕式让我们记住了在轮椅上右脚穿着红舞鞋的11岁的北川女孩李月。

今天的抗震救灾英雄少年,既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神和美德,又体现了现代人的气质和当代中国少年的风采。孩子们的事迹有如多棱镜一般丰富多彩:他们生死关头奋不顾身、舍己救人;山崩地裂时沉着镇定、乐观自信;困境中机智、冷静。他们在绝境中选择坚持;在混乱中选择秩序;在悲痛中选择坚强。“敬礼男孩”朗铮,透现出一种感恩之心;背着妹妹行走几个小时脱离险境的男孩,表现了中华民族的韧性和可贵的亲情。同学们,我们从这些英雄少年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看到了中国少年的“美德”。

在我们的校园里,也一定存在着“美德好少年”,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改变自己的不良习惯做起,学会思考,学会坚强,学会承担,学会对自己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把中华美德落实到行动中.

第四篇:为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关爱留守儿童

为进一步发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我市开展了“关爱他人,爱幼,为留守儿童等有困难的儿童提供帮助”志愿服务。活动一:结对关怀活动。

志愿者与留守儿童结成对子。活动二:亲情陪伴活动。

在学校开展的庆“六一”活动的这一天,志愿者陪伴留守儿童参加文艺演出和游园活动,用老师的爱弥补缺失的亲情。活动三:帮助联系亲人活动。

帮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若无条件,则用电话交流;指导留守儿童给远在他乡的父母写信。通过老师的牵线搭桥,提供交流平台,满足留守儿童与父母心灵沟通的愿望。活动四:自护教育活动。

志愿者向留守儿童进行安全、卫生教育,教会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活动五:爱心捐赠活动。

志愿者自发凑钱买一些书籍和学习用品,送给每一个留守儿童,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困难。

此次关爱活动,各位志愿者老师要积极行动起来,用伟大的师爱来关爱学校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我们相信,在全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和广泛参与下,这些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一定能够有一个快乐美好的童年,能快乐健康地成长,让他们的梦想在同一片蓝天下飞翔。

第五篇: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学院:美术学院

班级:09(5)

姓名:庄文越

学号:09173325

中华传统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凝练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 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 责任感和乐观进取精神。可以说,中华传统美德早已深深熔铸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之中。那么,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 该怎样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呢?

一、坚定不移地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列宁说: “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只 有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可以说是集 中地体现了中华民族气节。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为维护祖国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爱 国和气节方面为后人作出了榜样。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不仅具有找寻民族气节,挽救民族危亡的积极意义,而且突出 了要求把个人的命运与民族、祖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崇高的历史责任感,所以每当中 华民族濒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都起到了救亡图存的战斗号角作用。自1840年鸦片战 争爆发以来,诸如卓有见识的林则徐,血染吴淞口的陈化成,维新被杀的谭嗣同,推翻帝制 的孙中山,横眉冷对的鲁迅,抗日献身的张自忠,以及无数为国捐躯的共产党人都体现了这 一强烈的爱国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之魂。

以上种种爱国实例,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她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所在。我们当代 大学生要铭记在心,体现在行动上,继承并把它们发扬下去。

二、奋发进取,立志报国 奋发进取,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有奋发向上的精神,而立志又决 定了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前进道路上的努力方向。

历史上拥有大志者不乏其人。明代戚继光年仅十七就任文职官,当上了登州卫指挥佥事。他对父亲表示,要做一个“身先士卒,临敌忘身”之士,还写下了“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日后在荡平东南沿海倭寇和防止北方异族的入侵建立了不朽的功绩,成为名垂 史册的民族英雄。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前去广州革命根据地,途经长沙写下的 《沁园春·长沙》,其中“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出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并为之奋斗终身。十九岁的周恩来所作“大江歌罢掉头东”也体现了他改造旧中国的远大志向。可谓少年

壮志 凌云。

我们大学生应把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祖国民族利益联系在一起,把作为跨世纪的一代与为 民造福联系起来。更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从自我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在人生途中 不断地砥砺操行,从而完成大志。

三、开拓进取,不断创新 开拓进取,
中华民族虽也遭受过外族的入侵和列强的蹂躏,但她却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能保持自 己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大民族。原因很多,其中与中华民族的一批优秀人物跟随时代的潮 流,锐意进取,勇于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惨遭车裂的商鞅,虽牺牲了生命,却使秦国后来 居上,超出东方六国,成为兵革强大,请侯畏惧的天下雄国,为秦始皇“灭诸侯成帝业”的 统一中国大业奠定了基础。被列宁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的王安石,面对北宋中期 以来积贫积弱的现状,大胆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与中国封建社 会儒家正统思想的“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何等的针锋相对。王安 石这种反对守旧,勇于进取的思想及大胆变法,勇往直前的精神,使他大大领先于时代,为 后人推崇和尊敬。

四、勤学好问,最大限度地丰富自己 勤学好问,
中华民族文化遗产极为丰富,这与古人的勤学分不开的。锥刺股是先秦纵横家苏秦好学 的故事。苏秦为吸取广博知识,夜以继日发愤苦读,当困乏时,以锥子刺腿,用来振奋精神,坚持学习。“三上”是北宋大文豪欧阳修充分利用时间的一种学习方法,乃马上,枕上,厕 上,争分夺秒,积少成多,终于在文学上大有作为。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都说明勤学的道理。

读书光好学还不够,还需善疑好问。孔子从小入太庙“每事问”。他主张“疑思问”,“不耻下问”。荀子把“不知则问”和“不能则学”相提并论。他们都把学和问联在一起。不学不问怎能成为学问家,学贵在问,这样才能有所提高,有所超越。

古人这些勤学好问的事例在历史上比比皆是。我们要从中受到启迪,逐步形成勤学好问 的良好品德。

五、尊敬师长,明礼诚信 尊敬师长,
尊敬师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西伯善养老”指的是周文王 在施行“仁政”时带头敬长。他上孝父母,下关心穷苦平民,并设立“三老五更”制度来侍 奉老人。共产党人的敬老境界更高一筹。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 老人这是人

人之常情”。朱德自1909年离开家乡后仅见过其母一次,抗战时期,朱老总工 作繁忙,生活艰苦,但仍节省下一部分钱寄给母亲。母亲去世了,朱老总非常悲痛地说: “我 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一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过快乐的生活”。朱德把热爱母亲,热爱人民,热爱党紧紧联系 在一起。今天敬长传统美德不仅不能丢,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又是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成语和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就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是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 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是内在优秀品质的

外化。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体现出是一 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 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大邦”之称的 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所以,明礼诚信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 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一个国家必须要有自己的国魂,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 中起来,完成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质财富。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尊敬师长、明礼诚信等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国魂和精神。

最后,让我们时刻牢记江泽民同志在《中华传统美德格言》一书中的题词“传承中华美 德,培养民族精神”。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一定要继承这些传统美德,并用自己的实际行 动把它发扬光大。


下载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为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主题班会

    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主题班会教案 观山湖区林东小学 五(1)班 代兴群 活动目的: 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知道“诚信”的重要性,在生活中做到发现诚......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论文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院系:电气与信息工程系 班级:13级电气本科三班姓名:王凯歌学号:04991303009 1 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摘要:在中......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征文演讲稿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征文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宽容》。数千年前,有这样一场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 江中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一种道德是否是进步的道德,就在于:它是否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千百年来哺育......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征文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演讲的题目是《学会宽容》。 数千年前,有这样一场对话: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对曰:“其‘......

    关于知恩图报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国旗下讲话稿(最终五篇)

    各位老师,同学们:早上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心存一颗感恩的心。 俗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是的,知恩图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同学们,我们要......

    【整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整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爱国 “国兴我荣,国衰我耻。”爱国,是我们炎黄子孙心中永远的情结,是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

    初中作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500字

    写写帮文秘助手(www.xiexiebang.com)之初中作文: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1500字近读《祖国在我心中》一书,我感悟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源远流长着传统美德,深植于民族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