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洛丽塔:英语的盛宴

时间:2019-05-14 17:1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三节 洛丽塔:英语的盛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三节 洛丽塔:英语的盛宴》。

第一篇:第三节 洛丽塔:英语的盛宴

《洛丽塔》:一场英语的盛宴

《洛丽塔》出版后,一场“洛丽塔的飓风从弗罗里达刮到缅因”(PF, 58),并进而席卷全球,迅速奠定了纳博科夫作为经典作家的地位。如今,不仅小说本身早已成为美国大、中学语文课的必读范本,Lolita一词还成为英语中的普通名词,用以表示“迷人的美少女”,关于《洛丽塔》的评论专著与文章则多得难以用数字精确统计,其中最经典、分析最缜密细致的是阿佩尔的《注释本洛丽塔》(The Annotated Lolita,1970)与普罗菲尔的《<洛丽塔>要义》(Keys to Lolita,1968)。前者是第一部作家尚在世即出版的注释版现代小说(LO, xiii),①附有900多条注释,长达138页,几乎是全书的三分之一,得到过纳博科夫本人的称许。后者则详尽分析了小说中的文学典故、风格特色、语言游戏、意象与象征等,微观细密,丝丝入扣,见微知著。

作家本人对《洛丽塔》的热爱是溢于言表的。他宣称,“在我所有的书中,《洛丽塔》留下最让我愉悦的余晖(afterglow)。她是我小说中最纯洁、最抽象、最构思精巧的作品”(SO, 47)。作家认为,他创作的最好的俄语作品是《天赋》,最好的英语作品是《洛丽塔》与《微暗的火》(SO, 52),他将以小说《洛丽塔》与翻译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而名垂青史(SO, 106)。在问及自己对名声的看法时,纳博科夫说,有名的不是作家本人,而是《洛丽塔》(SO, 107)。《洛丽塔》同时也是作者认为最难创作的小说(SO, 24)。

今天,探讨小说主题、人物、结构、风格与语言的文章已随处可见。本文将从作家本人的论述出发,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小说中语言的使用,以证明《洛丽塔》是一场英语的盛宴。小说面世后,一位美国批评家认为它记录的是作家与浪漫小说的热恋。纳博科夫用“英语”代替了“浪漫小说”,认为这一公式才更正确,即他将《洛丽塔》看作是自己与英语的一场热恋(316)。阿佩尔将纳博科夫奉为“文学解剖大师”,认为《洛丽塔》首先是一场语言的盛宴,其每个句子都如诗歌般精密,②小说中的语言是“言语的巴洛克”(colloquial baroque),③大到篇章,小到句子与词语,无不渗透着作家的文本游戏。阿佩尔指出,这本书的主人公其实大致是“创作的方法”,仿佛一位画家在说:瞧,我将向你揭示的不是一幅风景画,而是关于如何用各种不同方法画这幅风景画的画(xvii)。伍德借用德里达的“文本之外别无他物”来形容在小说中,语言是读者所能获知的一切。《洛丽塔》的文本是一个隐喻,一切只有词藻。④斯特格纳与托克尔等批评家则将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爱比作纳博科夫本人对艺术与蝴蝶的热爱,他所追求的是想象中美少女们所代表的超越时空的艺术的理想状态。⑤纳博科夫自己称写作《洛丽塔》的原因是创作本身带来的艰辛与乐趣,该书没有社会目的,没有道德讯息,不传达任何观点。作家所钟情的只是“编织谜语”。亨伯特与洛丽塔一样,只是作家脑海中杜撰的人物,他们并不存在(SO, 15)。洛丽塔就像是作家编织的一个美丽的谜,谜面就是谜底,她身上有着奇特的魅力(SO, 19)。

故事开篇,亨伯特就提醒读者“你总能指望一个杀人犯会写出绝妙的好文章”(9)。亨 ①②③④ 下文中只注明页码的地方均引自LO。

Appel, Alfred.Jr.Nabokov’s Dark Cinema.New York: Oxford UP, 1974.58-9.Wood, Michael.The Magician’s Doubts: Nabokov and the Risks of Fic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94.110.Wood, Michael.The Magician’s Doubts: Nabokov and the Risks of Fiction.Princeton: Princeton UP, 1994.104, 111.⑤ Stegner, Page.Escape Into Aesthetics: The Art of Vladimir Nabokov.New York: Dial Press, 1966.106, 110.& Toker, Leona.Nabokov: The Mystery of Literary Structures.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P, 1989.57-81.伯特这一主人公、叙述者与自我宣称的作者,一方面是凶手、疯子与恋童癖者,另一方面又是作家与艺术家,他在法庭上的供述与狱中笔记是道德的罪犯试图用艺术的创造和文字的盛宴来“永远地将美少女危险的魔力定格成文字”(134),让自己钟情的美少女在纸质的书页上长存,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艺术品。他宣称,“我穿行过的是遍布诗人遗产的柔美梦幻之境,而非罪恶的渊薮”(131),而对“美少女的爱”(nymphet love)是一个介乎天堂与地狱之间的令人痴狂的世界,在那里残忍与美丽汇聚于一点,艺术家要做的是将二者之间的交汇点永远地保留下来(135)。亨伯特以艺术的名义反复为自己的行为进行辩解,“强调一点,我们不是凶手;诗人从来不杀人”(88)。他告诉读者不要同情奎尔蒂,因为只有亨伯特▪亨伯特才能使作品长存。小说的结尾与开篇呼应,“我在想着野牛与天使(aurochs and angels),颜料不褪色的秘密,预言式的十四行诗,艺术的避难所。这是我和你拥有的唯一永恒,我的洛丽塔”(309)。他所占有的不是洛丽塔,而是自己的创造,是另一个想象中比洛丽塔更真实的、没有自己生命的洛丽塔(62)。读者在对他的行为作出否定的价值判断的同时,不得不叹服于他的艺术才华。纳博科夫借助小说中的文学傀儡亨伯特,在读者、人物、作者间游刃有余地把玩着复杂而危险的文字游戏。

⑥小说是亨伯特死后由其律师委托编辑小约翰▪雷(John Ray, Jr., 6)爵士整理出版的“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4)、一部精神病人的回忆录。如果反复朗读约翰·雷的名字,便会发现它的读音与英语中的“文体”(Genre)一词相似,前缀Jr.不仅表示“小”,即“各种文体的缩影”,也是John Ray的首字母缩写。这一名字提醒读者,小说《洛丽塔》是对英语中各种文体的戏仿。读者可以将它看作一部关于性病态与精神病患者的、揶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小说,一部模仿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爱伦▪坡的哥特式浪漫故事,日记体的自白,附有前言的回忆录,模仿《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与《小红帽》的童话故事,类似《化身博士》的双重人格(Doppelganger)小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的元小说,关于乱伦的畸恋故事,反映美国电影、广告与汽车文化的流行小说等。在《洛丽塔》中,作家如高明的纺纱工,将众多文本体裁巧妙地编织在一起,组合成一幅完整美丽的艺术品,而没有露出丝毫生硬牵强的痕迹。

除了文体的戏仿,《洛丽塔》还涵盖了大量的互文信息,涉及到其它作家及其作品的地方超过100多处。⑦作者在小说中20多次提到坡。Lolita的第二个音节暗指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中的女主人公。亨伯特的初恋叫安娜贝尔▪蕾(Annabel Leigh),是洛丽塔式的美少女原型。小说是亨伯特的忏悔录,他称自己“我,让-雅克▪亨伯特”(Jean-Jacques Humbert, 124),是对“让-雅克▪卢梭及其《忏悔录》的戏仿。洛丽塔母亲的名Charlotte是歌德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中维特情人的名字。小说中大量影射莎士比亚的戏剧与爱伦·坡、梅里美、但丁、福楼拜、乔伊斯、普鲁斯特等人的作品,至于出现的其他作家作品则不胜枚举,仅以直接或间接引用的部分例子为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10),雨果的《悲惨世界》(10),普鲁斯特、济慈(16),但丁、彼特拉克、维吉尔(19),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的《谋杀启事》(31),梅尔维尔的《皮埃尔》(33),龙萨(Ronsard)、贝洛(Belleau, 47),卡塔鲁斯(Cattulus, 66),陀思妥耶夫斯基(70), 梅特林克(Maeterlinck, 201),屠格涅夫(288),罗伯特▪布朗宁的戏剧《皮帕经过》(Pippa Passes, 117),《一千零一夜》中《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123;173),刘易斯▪卡罗尔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131),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202),夏多布里昂(145)、高尔斯华绥(154)、波德莱尔(162)等人的作品,兰波的诗《醉舟》(163),美国作家奥 ⑥⑦ 约翰·雷(1627-1705)确有其人,他是英国的自然科学家与昆虫学家(LO,326)。

Cancogni, Annapaola.The Mirage in the Mirror: Nabokov’s Ada and Its French Pre-Texts.New York & London: Garland Publishing, Inc., 1985.i.尔科特的《小妇人》(173),史蒂文森的《金银岛》(184)与《化身博士》(206),塔金顿(Booth Tarkington)的《寂寞芳心》(Alice Adams, 224),乔伊斯(207)的《尤利西斯》(4)与《青年艺术家画像》(262)等。小说不仅有大量的文本外信息,其本身也是强调文本空间生产与书写过程的典范,作者在小说中穿插了诗歌、书信、日记、路标、广告牌、人物名单、杂志与参考书摘录等大量不同体裁的内容,让读者从故事中看到了亨伯特书写故事的艺术创作过程。

纳博科夫对英语语言的使用出神入化,是公认的文体大师。小说《绝望》中赫尔曼说,“我过去喜欢,现在仍然喜欢让词汇看上去有自我意识而显得愚蠢,用双关将它们联姻,把它们从里到外翻个个儿,或与它们不期而遇。这种一本正经的调侃是什么呢?这种充满激情的屁话是什么呢?上帝(God)和魔鬼(Devil)是如何结合成一条活生生的狗(live dog)呢?”(DS, 46)。纳博科夫本人的小说可谓赫尔曼式的文字嬉戏,这位语言大师将英语运用到至臻至熟,他就像最高明的建筑大师,将文字中一砖一瓦最微小的原材料,像变戏法般在书页上揉捏、颠倒、拆分、重组,为读者呈现了不朽的“文字游戏”(BS, 210)和一出出语言的盛宴与“文字的战争”(GF, 226)。具体到小说中,除了主人公令人耳目一新的欧化英语、或古典或精雕细凿或媚俗的词汇,以及大量使用法语、拉丁语、德语等其它语言之外,小说中还出现了大量文字游戏,如重复、双关、头韵、谐音、混成词、同音词、同源词、首音误置、生僻与生造词等,几乎涉及到英语中所有的修辞方式。难能可贵的是,在无处不在的文字游戏背后,作者保持着高度的自制与清醒,没有将读者迷失在语词的海洋里茫然不知所措,而是循着传统的故事脉络,为读者讲述了一个悲剧的爱情故事。与此同时,运用到极致的文字游戏往往在小说中起着比单纯游戏更大的提供线索、推动情节、塑造人物、渲染氛围等作用,使读者不费多少努力便可以读懂小说的幻觉受到极大挑战,而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后的文字表现上。纳博科夫这位魔法师巧妙地在读者、作家、文本之间保持着优雅的距离,在看似简单的故事后为读者设置了层层陷阱。书中的故事与语言文字之间的张力,充分调动着读者的期待与欲望,使之在不断的重读中积极参与重构虚幻的小说世界,在一次次新的发现后获得越来越多的审美狂喜。

为了更清楚地展示纳博科夫高超的语言技巧,本文将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对小说中的文字游戏做一梳理,以此证明在《洛丽塔》的故事之后,一切都是语言本身。纳博科夫本人对创作过程的重视与语言空间搭配的痴迷由此可见一般,而这正是弗兰克等人所强调的空间书写的范例。

头韵与谐音Alliteration and Assonance:

塞巴斯蒂安▪奈特曾说“生活就是头韵的”(RLSK, 112),将这句话用在《洛丽塔》中绝不为过。在小说中,几乎每页纸上都有10个以上单词的头韵与谐音。小说中序言开头、故事的开头与结尾的第一个词汇都是Lolita。开篇对洛丽塔的介绍可谓巧妙运用头韵与谐音的典范:“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Lolita, light of my life, fire of my loins.My sin, my soul.Lo-lee-ta: the tip of the tongue taking a trip of three steps down the palate to tap, at three, on the teeth.Lo.Lee.Ta.)。这段话将Lolita的发音用英语准确无误地表达了出来,引入了小说的女主人公,同时还隐藏了安娜贝尔李的典故。其中的头韵l、s、t以及谐音e’s、i’s、t’s、th’s等使句子读来朗朗上口,显得华美而优雅。

纳博科夫笔下的头韵与谐音变幻多端,可以是词首某个字母相同,也可以是词首多个字母相同;可以是辅音相同,也可以是元音相同。它们重复出现在两个或多个单词的词首、词尾或词中,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介词,没有固定的模式。

亨伯特反复称洛丽塔为卡门“哦,我的卡尔曼,我的小卡尔曼,……那些美好的夜晚,星星、汽车、酒吧,还有酒吧的男招待”(O my Carmen, my little Carmen, …something nights, and the stars, and the bars, and the barmen, 59;60;61-2;185;242;244;256)。她是“叫人担心的我的迷人精,我的司机,阿门、阿哈阿门(alarmin’, my charmin’, my carmen, ahmen, ahahamen, 60)。比尔兹利女子学院的宗旨是“不教姑娘们好好拼写,而教她们好好散发香味”(not to spell very well, but to smell very well, 177),要让学生“更关心交际而不是写作”(more interested in communication than in composition, 177)。在那里,“我们用生物与组织的术语来思考”(We think in organismal and organizational terms, 177),“我们强调四个D:演戏、跳舞、辩论与约会”(We stress the four D’s: Dramatics, Dance, Debating and Dating, 177)。亨伯特的初恋安娜贝尔▪蕾在科孚死于斑疹伤寒(she died of typhus in Corfu, 13)。心理学家们用伪性欲的伪释放借口来引诱亨伯特(Psychoanalysts wooed me with pseudoliberations and pseudolibidoes, 18)。瓦莱西亚有一本南森或者毋宁说胡闹的护照(a Nansen, or better say, Nonsense, passport, 27)。亨伯特的袖珍日记簿是杜撰的马萨诸塞州布兰克顿市的布兰克▪布兰克公司(Blank Blank Co., Blankton, Mass, 40)生产的。blank在英文中是“空白”的意思,暗示亨伯特的日记与整部小说的真实性值得怀疑。照完相的黑兹太太“像托钵僧变出来的一棵假树”(like a fakir’s fake tree, 41),慢慢向上生长。亨伯特去接洛丽塔,告诉她夏洛特病重,大夫们不知道什么病,“反正是腹部的疾病(abdominal)。糟糕透了的(abominable)?不,是腹部的。”(112)。路人“用几何学的手势、地理学的概述”(with geometrical gestures, geographical generalities, 116)向亨伯特解释着魔的猎人旅馆的方位。他们驾车横穿美国的路上,看到各种各样的山与植物,“有些地方中间还夹杂着一些苍白、蓬松的杨树;还有组合成一丛丛粉红和淡紫的植物,法老似的、阳物似的,‘古老得无法用语言表达’”(interrupted in places by pale puffs of aspen;pink and lilac formations, Pharaonic, phallic, “too prehistoric for words”, 156)。亨伯特急于找出洛丽塔与谁联系,“我没有拉门,而是推了一下,拉、推、再拉,随后走了进去”(I pushed instead of pulling, pulled, pushed, pulled, and entered, 206)。他在寻找洛丽塔的途中见到的某个咖啡或酒馆的店招叫“喧腾:骗人的客满”(The Bustle: A Deceitful Seatful, 218)。他把更换轮胎称作“圆球的考验”(ordeal of the orb, 229)。他称自己为多洛蕾丝那“头发灰白的谦恭的沉默的丈夫兼教练老亨伯特”(Dolores and her gray, humble, hushed husband-coach, old Humbert, 232)。《洛丽塔》中的头韵与谐音的例子委实太多,不胜枚举。下文将给出其它一些例子,在汉语译文后附录英文原文与出现在书中的页码,以兹对照阅读。

——用他那种快活优雅的方式 in his delightful debonair manner, 11 ——痛苦的记忆 miserable memories, 13 ——冰河漂流物、鼓丘、妖精与克里姆林 glacial drifts, dumlins, and gremlins and kremlins, 34 ——百慕大、巴哈马或布莱兹群岛 the Bermudas or the Bahamas or the Blazes, 36

——我在哀伤与哀愁中度过了哀怨的日子 I spend my doleful days in dumps and dolors, 43 ——温暖的黄昏氤氲成了温情脉脉的黑夜 Warm dusk had deepened into amorous darkness, 45 ——牙刷式的胡须 toothbrush moustache, 48 ——冰雹与大风 hail and gale, 51 ——闪闪的星星与停好的汽车 the stars that sparkled and the cars that parkled, 59 ——洛丽塔与哼咪与妈咪一起吃饭 Lolita had lunch with Hum and mum, 65 ——我崭新的真实如生活的妻子 my brand-new large-as-life wife, 76 ——爸爸的紫色药丸 Papa’s Purple Pills, 122 ——啊,名声!啊,女人!Oh, Fame!Oh, Femina!, 123 ——那些如阳具般亮闪闪的液滴those luminous globules of gonadal glow, 134 ——划舟、跳库兰特舞、梳理卷发 Canoeing, Coranting, Combing Curls, 134 ——虚伪的清静表象 a pharisaic parody of privacy, 145 ——假想的医院 hypothetical hospital, 139 ——摆动与盘旋 wiggles and whorls, 154 ——清晨的神魂颠倒与小野鸽的低声呻吟 swoon to the moan of the mourning doves, 161 ——黑人白痴 maroon morons, 159 ——一个娇小、纤弱、十分妩媚的同龄人 a wispy, weak, wonderfully pretty…coeval, 162 ——英俊的布莱恩▪布莱恩斯基,阴沉的沙利文 handsome Bryan Bryanski, sullen Sullivan, 222 ——在砾石沙沙作响的急转弯处 gravel-groaning sharp turn, 246

——我暗自会心地说道(I said to myself)telestically---and, telephathically, 246 ——杜撰新词与猜测词意 logodaedaly and logomancy, 249-50

——病态的思考与迟钝的记忆 morbid cerebration and torpid memory, 252

——松树和松鼠,荒野和野兔 the Squirl and his Squirrel, the Rabs and their Rabbits, 255 ——我的多莉,我的小傻瓜 My Dolly, my folly!, 256 ——骗子与萨满巫师 shams and shamans, 259 ——桑树虫 mulberry moth, 259

——《米密尔与记忆》 Mimir and Memory, 260 ——读者,我的兄弟 Reader!Bruder!, 262 ——终点,我的朋友们,终点,我的恶魔们finis, my friends, finis, my fiends, 269 ——四周都是潮湿、黑暗、茂密的森林all was dank, dark, dense forest, 292 ——无趣的洋娃娃 dull doll, 300 ——钻进被窝的奎尔蒂 quilted Quilty, 306

重复 Repetitions:

小说中大量运用了单词的重复,如序言里出现的John Ray, J.R.中J.R.是John Ray首字母的重复。前述头韵与谐音的例子中也有不少重复的词语。小说中主人公的名字Humbert Humbert是叙述者随意起的,他在最初的笔记里准备起的笔名有奥托▪奥托、梅斯麦▪梅斯麦和兰伯特▪兰伯特(Otto Otto, Mesmer Meser, Lambert Lambert, 308),选择H.H是因为它“最确切地表达了我的卑鄙龌龊”。Humbert在拉丁语中是“影子”(ombre=shade, PF, 314)之意,而在西班牙语中hombre指“人”(man),ombre又是17世纪欧洲的棋牌游戏。小说中的亨伯特是作家影子般的存在,其名字本身是否真实都存在疑问。他的自白是一位疯子和精神病人的辩解,充满主观的臆想与编造,是典型的不可靠叙述。作为小说人物,他无疑是作家纳博科夫的傀儡,因为“纳博科夫的全部作品或许可以描述为《论阴影,或影子》”(320)。而奎尔蒂在小说中则是亨伯特的影子。他们都是作家文字游戏中的棋子。亨伯特是一位极端自恋的唯我主义者,在小说中不同的场合他又称自己漂亮的亨伯特(Humbert le Bel, 41)、受伤的蜘蛛亨伯特(Humbert the Wounded Spider, 45)、粗俗的亨伯特(Humbert the Hoarse, 48)、亨伯特先生(Herr Humbert, 56)、哼哼(Hum, 65)、谦恭的驼背亨伯特(Humbert, a humble hunchback, 62)、埃德加▪亨▪亨伯特(Edgar H.Humbert, 75;118;189)、亨伯格、哼哼虫、她的伯特(Humberg, Humbug, Herbert, 118)、让-雅克▪亨伯特(Jean-Jacques Humbert, 124)、海德先生(Mr.Hyde, 206)、亨伯托蒂教授(Professor Humbertoldi, 243)、汉堡格(Hamburg, 262)。比尔兹利中学的普莱特夫人则将亨伯特称为哼哼鸟先生(Mr.Humbird, 177)、亨伯格博士(Dr.Humburg, 177)、亨伯森先生(Mr.Humberson, 178)、嗡嗡博士(Dr.Hummer, 178)、多萝西▪亨默森(Dorothy Hummerson, 178)等。

析字Anagrams:

接受阿佩尔的采访时,纳博科夫称,“的确,我天生就是风景画家(landscape painter),而非某些人认为的‘无家可归的逃亡作家’”(landless escape writer)(414-15)。作家将landscape一词拆开,重新组成了landless escape一词,精炼地概括了自己的人生。《洛丽塔》中,利用析字格对单词进行拆分重组的例子不少,往往具有诙谐幽默、让人耳目一新的效果。在“正如心理疗法大夫(psychotherapist)和强奸犯(the rapist)都会告诉你的那样”(113)一句里,亨伯特将therapist拆开便成了强奸犯的意思。强奸犯与大夫之间的差异仅在于纸张空间上的一个空格。小说中的薇薇安▪达克布鲁姆(Vivian Darkbloom, 4, 31)是克莱尔的情妇,也是纳博科夫姓名字母的重组。如同其它小说中出现的众多纳博科夫姓名的字母重组一样,这一名字意在如荷兰古典画家的镜中自我那样提示作家的存在。另一个字母重组的例子是奎尔蒂一路尾随亨伯特与洛丽塔时,在旅馆登记簿上留下的捉弄亨伯特的姓名与住址:新罕布什尔州凯恩市的特德▪亨特(Ted Hunter, Cane, NH, 251)。它是Enchanted Hunter的字母重组游戏,巧妙揭示了奎尔蒂的身份。

双关 Puns:

洛丽塔的全名Dolores Haze(53)中,Dolores是“忧伤、悲痛”的意思,通常用来形容圣母玛利亚。亨伯特偶然在一处教堂看到了该词,认为它是一本书的好题目(158)。这一名字与书的内容有“千丝万缕的联系”(4),亨伯特常将洛丽塔称为痛苦、悲伤的女士,而痛苦正是其人生的写照。姓黑兹(Haze)意为“朦胧”。因此,亨伯特称她“多洛蕾丝▪黑兹,我那忧伤而朦胧的甜心”(Dolores Haze, my dolorous and hazy darling, 53)。在小说中,亨伯特又称她洛、卡门、卡尔曼、洛特丽塔、洛丽琴(Lo, Lolita, Lottelita, Lolitchen, 76)、安娜贝尔▪黑兹、多洛蕾丝▪李、洛李塔(Annabel Haze, Dolores Lee, Loleeta, 167)等。

洛丽塔的班级名单中有位叫奥布里▪麦克费特(Aubrey McFate, 52)的同学。在小说的第12章里读者会发现,其实这个名字是亨伯特自己加到名单上的。Mc是美国人名中常见的前缀,表示“小,之子”,亨伯特这一生造的关于命运无常的单词字面意思是“命运之子”。亨伯特偶然成为夏洛特的租客、夏洛特对他的爱情表白、亨伯特的日记被发现、夏洛特出门寄信被躲避一条狗的卡车司机比尔撞死(102)、亨伯特母亲野炊时被闪电击中(10),小说中一个个情节,印证了命运的无常与巧合。

亨伯特与夏洛特在沙漏湖游泳时,想象怎样才能溺死她而不被发现。他注意到可能目睹这一幕的是一位代表法律的退休警察(the man of law)与一位和水打交道的水管工(the man of water)。他们离亨伯特与夏洛特的距离近得(just near)刚好可以看到一场意外,而远(far)得正好看不到一场谋杀。亨伯特不知道的是,他们的邻居Jean Farlow此时正藏在远处的洞穴画一幅风景画,刚好能将他们都画进画里。纳博科夫巧妙地将让▪法洛的名字嵌在句子里(just near与Jean, law加上far则是Farlow)。同时,Farlow也是双关语,他躲在远处(far),亨伯特看不到他(low profile)。

克莱尔▪奎尔蒂的名字Clare Quilty的读音暗示“显然有罪的”(clearly guilty),绰号为库(Cue, 4, 275)。在小说中,亨伯特又称他Gustav Trapp(218),McFate, Clare Obscure(306)。他是亨伯特的双面化身,两人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喜爱美少女,玩弄文字游戏,热衷于电影,都是阳痿与同性恋,衣着、浴袍都一样,都长着“牙刷式的小胡子”(48, 218)。在小说中,奎尔蒂隐藏在亨伯特之后,很少正面出现,仿佛在玩躲猫猫的游戏。在他穿州跨县追踪亨伯特与洛丽塔的过程中,也仅仅如海市蜃楼般在远方隐隐出现过。直到小说最后才正面现身,在与亨伯特的搏斗中丧生。他是“显然有罪的”,因为“杀害了奎尔蒂而有罪”(32),而他的一生无疑深陷(trapped)在命运(McFate)的大网里,“古斯塔夫”则影射的是福楼拜的名,obscure意为“模糊的”,仿佛他是模糊的亨伯特,杰纳斯(Janus)的另一副面孔,罪孽的化身,戴着亨伯特的面具(3, 53)。因此,亨伯特总是称他为自己的“影子”(215),他开的阿兹特克红色轿车则是“红色的影子”(219)。镜像复制在小说中几乎无处不在,如人名地名的重复、相似或相同词汇的并列,人物形象、情节安排与主题表现等。然而他又是小说中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物,是洛丽塔的情人,而且亨伯特因杀死他而被囚禁。他是纳博科夫为读者提供的线索(cue),似有若无,非真非幻,读者质疑他的身份,却又不得不相信他的存在。这是纳博科夫小说不可靠的叙述的又一例证。

双关在小说中比比皆是。羞愤中,亨伯特记不清妻子瓦莱西亚的出租车司机情夫的名字,叫他Taxovich(28),稍微平静下来后,“马克西莫维奇!他的名字突然坐着出租车回到了我的脑海”(Maximovich!his name suddenly taxies back to me, 30)。“兰花般的雄性气质”(orchideous masculinity, 171)中的orchid词源orchis意指“兰花,睾丸”。奎尔蒂住的帕沃尔府意思是“恐怖之宅”(Pavor Manor, 292)。因索姆尼亚旅馆意为“失眠的旅馆”(Insomnia Lodge, 293)。洛丽塔在灰星镇(Gray Star, 4)因难产而死,而“朦胧的星云”(haze of stars, 15)是洛丽塔的姓haze的双关语。亨伯特的姨妈西比尔(Sybil, 10)预言到自己的死亡,英语中“西比尔”是“女巫”之意。住在拉姆斯代尔的夏洛特家对门的妇人叫Mrs.Opposite(35, 52)。科莫伦特小姐意为“鸬鹚小姐”(Miss Cormorant, 177)。洛丽塔的化学(chemistry)老师叫切姆(Chem)教授(208),他们家的保姆霍利甘太太(Mrs.Holigan, 184)是无赖与卑鄙的小偷。回到家的亨伯特说,“瞧吧,我会发现她在家”(And Lo and Behold, upon returning, I would find the former, 162, 50, 223)。Lo是洛丽塔的昵称,而lo and behold是英语中的成语,表示惊讶或提醒。被亨伯特追杀的奎尔蒂五路可逃,躲到了床上,成了“钻进被窝的奎尔蒂”(quilted Quilty, 306)。

混成词 Portmanteau Words: 亨伯特将力比多(libido)与梦(dream)合在一起,构成了性欲梦(libidream, 54)。夏洛特憧憬去英国旅游,看到了“宫廷卫兵,红衣禁卫军,伦敦塔的卫士”(Beaver Eaters, 90)。beaver eaters是伦敦塔的卫士(beefeaters)和他们戴的海狸帽(beaver hat)两个单词的混成。亨伯特想让洛丽塔吃下自己给她的春药,称它是一种叫Purpills的维他命。purpill是“爸爸的紫色药丸”(Papa’s Purple Pills, 122),即亨伯特的春药的合成。他们在比尔兹利的邻居中有莱斯特(Lester)小姐与费比恩小姐(Fabian),两人住在一起,姓名合在一起是英文中的Lesbian,即“女同性恋”,恰好形容了二者之间的关系。亨伯特将洛丽塔从比尔兹利中学接走时,遇到了辅导她们排戏的埃杜莎。她跟亨伯特与洛丽塔热情洋溢而富有启发地(effusively and edusively, 208)打招呼。edusively一词是educible与Edusa的混成使用,并与effusively形成头韵与谐音。洛丽塔逃离后,亨伯特回忆起她看过的画着一个“大傻蛋和他袖珍个子老婆的连环画”(254)。该句中出现的“大傻蛋”(gagoon)是gag(骗子)、傻瓜(goon)、粗人(baboon)三个词的拼凑。而“袖珍个子”(gnomide)则是侏儒(gnome)与粗人(bromide)的合成。

轭式搭配 Zeugma:

轭式搭配是指以某个单词为中心,串起几个语义上本无关联的词汇,仿佛一根扁担挑起两头,将它们结合在一起,组成令人耳目一新的意义,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洛丽塔》中不少句子运用了轭式搭配的修辞格。亨伯特绞尽脑汁寻找与洛丽塔单独呆在一起的机会,他说“让我们怀着希望去探索吧”(Let us grope and hope, 50)。他那“欲望与决断的红日越升越高”(the red sun of desire and decision rose higher and higher, 71)。与洛丽塔在着魔的猎人旅馆里的夜晚,面对床上的美少女,亨伯特一只手托着头,“让欲望与消化不良弄得燥热不安”(burning with desire and dyspepsia, 130)。他恼怒洛丽塔对自己的冷淡,说“在汉堡包与亨伯特之间”(between a Hamburger and a Humburger, 166)她总会选择前者。她常常“大惊小怪,老是做出一脸怪相”(despite all the fuss and faces she made, 166)。在亨伯特与洛丽塔离开拉姆斯代尔搬入新居后,他将洛丽塔送到比尔兹利中学,处处监视她的行踪,他会“在心房的跳动与落叶之间,聆听远去的女孩们的笑声”(listen to receding girl laughter in between my heart throbs and the falling leaves, 184)。亨伯特抱怨奎尔蒂“模仿嘲弄我”(mimed and mocked me, 249)。他驾车前去寻找拐走洛丽塔的人报仇,却陷进了泥潭里,“我的后轮只会在泥潭里呼呼乱转”(…my hind wheels only whined in slosh and anguish, 281)。

用典 Allusions:

《洛丽塔》中运用了数不清的典故。小说中直接提到爱伦▪坡的地方就有20多次。亨伯特的初恋安娜贝尔▪蕾(Annabel Leigh),是洛丽塔式的美少女原型,暗指爱伦▪坡诗歌《安娜贝尔▪李》中的女主人公。他称自己为埃德加▪亨伯特或“诗人-诗人坡-坡先生”(Monsieur Poe-poe, the poet-poet, 43)。小说中父女乱伦的主题与坡《厄榭府的坍塌》中兄妹乱伦的主题相似,而奎尔蒂居住的帕沃尔府(Pavor Manor, 292)意为“恐怖之宅”,与厄榭府的氛围和布局类似。后记中,纳博科夫称《洛丽塔》的创作灵感来自报纸报道中一只植物园(Jardin des Plantes, 311)的猴子经调教绘出了第一幅画,画中是囚禁这只猴子的笼中铁条。坡的《莫格街谋杀案》中那只被抓住的猴子最后也是被送进了植物园。小说中亨伯特所宣称的艺术残忍的美与坡的主张相同。除了坡外,梅里美、莎士比亚、乔伊斯在小说中出现的频率也非常高,如亨伯特反复称洛丽塔为“卡门”(59, 60, 61, 242, 243, 251, 256, 278, 280),她的美貌、放荡与诱人魅力与梅里美小说中的主人公如出一辙。亨伯特与洛丽塔旅行经过的一个小镇叫莎士比亚(157),洛丽塔与莫娜一起排练的节目是《驯悍记》(191)。乔伊斯及其作品则出现了10余次。雪莉▪霍姆斯(Shirley Holmes, 64)组织的夏令营影射的是柯南道尔中的侦探。项狄森博士(Dr.Tristramson, 198)影射的是斯特恩的《项狄传》。亨伯特形容前妻瓦莱西亚与夏洛特时,称“瓦莱契卡是席勒,夏洛特是黑格尔”(Valechka was a Schlegel, and Charlotte a Hegel, 259)。

首音误置Spoonerisms:

与洛丽塔单独住在着魔的猎人旅馆中的亨伯特激动得语无伦次,话语里夹杂着英、法、德、意、拉丁语等文字,他将“接吻有什么问题?”说成了“接问有什么吻题”(“What’s the katter with misses?”)。洛丽塔告诉他“你的接吻方法不对”,亨伯特急切地说“告诉我对方的头发”(“Show, wight ray”),洛丽塔这位娇小爱人(spoonerette,spoonerism意为“首音误置”,而俚语中的spooner是“向人求爱者”的意思)则回答他“以后再说”(120)。亨伯特将《美食探源》与《夜宿》等指南的作者邓肯·海因斯(Duncan Hines)的首音误置,说成了亨肯·丹斯(Huncan Dines, 148)

同源词 Paregmenons:

对纳博科夫的作品较为熟悉的读者,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作家喜欢将同源副词与形容词搭配使用。这一点在《洛丽塔》中也不例外。夏洛特的房间里有“一块淡红色的罩布羞涩地盖在马桶盖上”(a pinkish cozy, cozily covering the toilet lid, 38)。亨伯特在“与捉摸不透的加斯东通信中,模模糊糊地设想到一幢外墙爬满常青藤的房子”(…with vague Gaston, vaguely visualized a house of ivied brick(176)。洛丽塔对亨伯特的每个提议都“令人绝望而气恼地发火”(irritatingly irritated by every suggestion of mine, 233)。亨伯特“再也不会相信那令人难以置信地难以置信的情况”(I would never believe the unbelievably unbelievable, 271)。

同音词 Homophones: 夏洛特与朋友打电话,部分内容涉及到某些有趣的“传闻,房客”(rumor, roomer, 50)。亨伯特与黑兹母女计划到“我们的镜湖”(Our Glass Lake, 43)去游泳,后来发现其实该湖叫“沙漏湖”(Hourglass Lake, 81)。他相信是命运之手推迟了他们去“我们的镜湖”的旅行计划,而时间(Hour)无疑是改变我们的(Our)命运的最终主宰。Glass一词又象征着镜中之像,与小说的杰纳斯(Janus)或双重人格主题吻合。古斯塔夫开的凯迪拉克牌轿车(Caddy Lack,“缺乏小盒子”)与Cadillac同音(246)。

倒装 Inversion:

比尔兹利学院院长普拉特小姐将洛丽塔排演的奎尔蒂的剧本《着魔的猎人》(The Enchanted Hunters)说成了《猎获的魔术师》(The Hunted Enchanters, 196)。在亨伯特看来,他是逐猎美少女洛丽塔这一“着魔的猎物”(the enchanted prey)的“着魔的猎人”(131),而他自己,实际上也是洛丽塔的情人奎尔蒂这一“着魔的猎人”的“着魔的猎物”。普拉特小姐将两个单词颠倒,从语义上看也是贴切的:他是洛丽塔这一令人痴迷的美少女的狩猎者。而从整部小说来看,读者其实也是纳博科夫这位高超的“着魔的猎人”的“着魔的猎物”,正如他深信好的故事应该像童话,而好的作家应该像魔法师一样(LL, 2),《洛丽塔》就是童话故事,女主人公则是故事中的公主(52)。

矛盾修饰 Oxymoron:

序言中出现的性学博士布兰奇▪施瓦茨曼(Blanche Schuwarzmann, 4)的布兰奇意为“漂白的”,而德语中的Schwarz意为“黑色的”。连在一起是“黑白人”,与亨伯特“一个白人鳏夫”的形象相符。与该姓名对应的是米兰妮▪维斯(Melanie Weiss, 302),直译的意思为“黑白的”。在亨伯特和洛丽塔一起旅行的路上,她“热切、幸福、充满希望又不抱希望地低声请求”(in a hot, happy, …hopeful, hopeless whisper, 157)亨伯特停车。

新词 Neologisms:

《洛丽塔》中出现了许多作家创造的新词,其中有些已经成为英语中的普通词汇。如Lolita一词今天已世人皆知,表示“迷人的未成年少女”。另一个已被词典收录的词汇是nymphet,指9到14岁间对中年男子有着特殊吸引力的少女(16)。这一单词的变体多次出现在小说中,如nymphage(66)、nymphancy(222)、nymphetland(92)、girleen(95)、nympholepsy(129)等。在此基础上,纳博科夫发明了nympholept一词(LO, 17),用亨伯特的话说,是善于发现宁芙特的人。Nymphet一词还经常出现在纳博科夫的其它作品中,如《微暗的火》(202,296)、《瞧这些小丑》(29,36,173,180)、《说吧,记忆》(SM, 150)等。Faunlet是《洛丽塔》中生造的另一单词,与nymphet对应,亨伯特用它指青少年美男子:“当我和她都是孩子时,我的小安娜贝尔还不是我眼中的宁芙特。我与她地位一样,也是同一个迷人的时间之岛上的福恩特”(17)。这一词汇也出现在《微暗的火》(123)里。在《洛丽塔》的第108页还出现了其变体faunish。亨伯特委托照看房屋的前邻居法洛将携新婚妻子去印度渡蜜月(They were going to their honeymonsoon)。Honeymonsoon一词为作家杜撰,可以读作honeymoon soon,也可以读作honey monsoon,即“他们就要到印度去见识甜蜜的季风了”(266)。小说里另一个有趣的词汇是mauvemail(71)。亨伯特设想可以讹诈(blackmail)夏洛特以接近洛丽塔,但觉得blackmail似乎用得太严重了,便改成mauvemail。除了创造崭新的词汇外,纳博科夫还别具一格地使用前后缀与合成词,使单词的面貌焕然一新。这样的词汇在小说中数量众多,如耳睹(earwitness, 145)、昼魇(daymares, 254)、西门的邻居(west-door neighbour, 179)、乍一看(at first wince, 87)、让人晕眩的人或物(swooners, 142)、亨伯特式的(Humbertish, 35)、停车(parkled, 59)、使唯我的(solipsized, 60)、刺破音障的噪音(acrosonics, 86)、老鸨(madamic, 146)、清晨的(matitudinal, 161)、乱弹一气(strumstring, 171)、鳕鱼式的(haddocky, 206)、埃杜莎般富有启示地(edusively, 208)、暗自而会心地(telestically and telephathically, 246)、猜测词意(logomancy, 250)、大傻蛋(gagoon, 254)、小矮子(gnomide, 254)、儿童似的(kiddoid, 254)似睡的(hyptonoid, 274)等。

生僻词:Rare Words 除了生造的新词外,《洛丽塔》中还使用了大量的生僻词,它们有些属行话或术语,有些为古语、诗体语或罕见用法,以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居多。与阅读纳博科夫的其它作品类似,读者除了有足够的耐心外,还需要随时有一本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备用,而且很多时候甚至这样的词典也帮不上忙。小说主人公亨伯特死于冠状动脉血栓症(coronary thrombosis),这一医学术语通俗的意思是“心脏病发作”。在小说刚开始,故事的三位主人公实际上均已死亡:理查德▪F▪席勒夫人(即洛丽塔, 4)死于难产,奎尔蒂被亨伯特枪杀,亨伯特死于心脏病。既然第一人称的叙述者已死,读者接下来要读到的内容因此被打上大大的问号,死无对证。下文所举例子为小说中出现的部分生僻词:玩弄词语(logodaedaly, 249)、语法错误(solecism, 3)、绰号(cognomen, 3)、遮挡阳光使植物变白(etiolate, 4)、古土壤学(paleopedology, 10)、风弦琴(Aeolian harps, 10)、心跳过速(tachycardia, 25)、哑剧表演(mummery, 40)、皮脂(sebum, 41)、西风的(favonian, 42)、海豹的(phocine, 42)、点画的(stippled, 43)、珍珠质地的(nacreous, 43)、眨眼(nictating, 43)、初潮(menarche, 47)、土耳其妇女面纱(charshaf, 53)、嚎哭(ullulation, 53)、恋童癖(pederosis, 55)、后宫(seraglio, 60)、梦淫妖(incubus, 71)、肉红色的(incarnadine, 73)、打嗝(eructations, 73)、猿(simian, 104)、银的(argent, 106)、人体测量的(anthropometric, 107)、淡灰绿色的(glaucous, 108)、英国猎犬(cocker spaniel, 117)、缓慢(lentor, 120)、唱和(antiphony, 126)、乳猪(shoat, 134)、农神节(saturnalia, 139)、昆虫的中间形态(instars, 146)、翅果(samara, 153)、汗毛(lanugo, 156)、赤褐色的(rufous, 156)、花彩饰(festoons, 158)、色欲(concupiscence, 159)、游泳池(natatorium, 161)、孔雀的(pavonine, 163)、海牛(manatee, 167)、棚屋(cabanes, 168)、保持体温的生热力(caloricity, 198)、梓树(catalpas, 210)、佩加索斯,神马,诗兴(Pegasus, 211)、朱庇特的,木星的(Jovian, 217)、海神普罗特斯(Proteus, 227)、黎明女神(Aurora, 241)、鞑靼地区,塔尔塔罗斯,地狱(Tartary, 259)、莫涅莫辛涅,记忆女神(Mnemosyne, 260)、肠胃胀气(flatus, 220)、词中省略(syncope, 234)、巨型仙人掌(saguaro, 239)、吉普赛女郎(gitanilla, 244)、松鼠皮色(vair, 256)、体弱多病的人(valetudinarian, 272)、吹气(souffler, 277)。

数字游戏 Numbers: 奎尔蒂跟踪亨伯特与洛丽塔时为了掩饰身份使用过的车牌中WS1564和SH1616是威廉▪莎士比亚的姓名缩写加上出生与死亡年代,Q32888与CU88322则隐藏着奎尔蒂的绰号Cue,两个数字相加之和都是52(251)。亨伯特与洛丽塔横跨美国的旅行是1年即52周,亨伯特写给洛丽塔的诗正好52行(255-6);约翰·雷前言里说亨伯特与洛丽塔都死于1952年(4)。数字52正好是一副扑克的张数,与亨伯特的姓名一样都暗合了小说是文字游戏之意。亨伯特与夏洛特在拉姆斯代尔住的地方是草坪街342号(118);在着魔的猎人旅馆他和洛丽塔房间的号码是342号(118);在7月5号到11月18号之间,亨伯特为寻找洛丽塔在342个酒店与汽车旅馆呆过(248)。奎尔蒂的车牌号中32888与88322中分别有2、3和8,而8则是4的倍数。

《洛丽塔》中的语言精彩绝伦。诚如亨伯特的感叹“啊,我的洛丽塔,我只有玩弄文字游戏”(32),抛开故事的情节,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小说中一切都是语言。亨伯特与奎尔蒂只是纳博科夫这位“玩偶主人”(puppet-master, 86)手中的傀儡,他们仿佛“两个肮脏的棉花和破布塞成的假人”(299),任人摆布。美少女洛丽塔是亨伯特追寻的艺术美的客观对应物。小说中天马行空、极富想象力的语言表达绝非人物所能控制,一切都指向背后的作者,而读者则在反复的阅读中体会到艺术创作过程的美。在这部构思精巧、设计缜密的传世佳作里,纳博科夫展开了一场与英语的热恋,任何一个会英语的读者都会从文字中体验到全方位的视觉与感官冲击。这场热恋最后的主角将是英语,而她的恋人纳博科夫则对她了如指掌,将她的魅力一览无余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第二篇:感受英语盛宴

感受英语盛宴

4月13、14日,我参加了在厦门举行的第九届全国“相约名师,聚焦课堂”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为期两天的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小学英语优秀教师为我们呈现了五堂不同风格的优秀英语观摩课。两天下来,感触极深,五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借鉴,还同全国著名的英语教师沈峰与我们大家交流互动,为我们排忧解难。

来自南京的林丽老师给我们带来了我们从未接触过的英语画本阅读课,这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抛开课文,选择符合小学生成长特点的图画本,配上相应的英语美文。整堂课中,林丽老师由始至终都是引导学生猜、读、学,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寻找英语的宝藏。来自广东的田湘军老师则给我们带来一堂充满欢乐的“音乐”英语课。田湘军老师的幽默风趣使整个课堂充满欢声笑语,其动听的歌喉贯穿整个课堂,学生在音乐中快乐学习。最后来自重庆的刘小菁老师带给我们的课文常规课让我们在场的所有英语老师感触最深,她让我们知道原来学生不是不敢说,而是老师不够耐心,给的机会太少。

每堂课后,每个老师都与我们进行简单的交流互动。林丽老师、顾洁老师与大家一同分享如何让学生“大胆说”。他们从自身的经验得出教师要大胆的将各种英语“问题”提出,释放学生的思维,因为我们往往都无法预测学生会有什么天马行空的答案,而且这些答案才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我们不可抹杀。田湘军老师则从语音教学方面与我们分享自身执教多年的感受,提醒我们所有从事英语教育的老师一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语音能力,因为学生学习英语的第一模仿者便是教师。来自北京的主维山老师与我们分享的是《由生活英语化,到英语生活化》,主老师认为生活中处处有英语,我们给学生的英语不能只局限于课文,而是应该面向生活,在生活中寻找英语,将英语生活化。全国著名英语教师沈峰老师则为我们作了《谈小学英语教学的优化》讲座,她有着多年英语的从教经验,给予我们许多有用的建议,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老师给我们英语教师提的一个问题:我们能做什么?她给了我们四个简单却实用的词:宽容、欣赏、等待、真心对话。回想自身,我发现自己并没真正做到这四点,其实只要我们做到这四点,学生会喜欢上老师,从而喜欢上英语。最后的刘小菁老师则将自身日常在做的一些有效的策略与大家分享,刘老师认为策略不在于多,在于坚持以及兑现。

短短的两天交流,这对于我来说是一次灵魂的洗涤,突然感觉眼前道路更加明朗,对日后英语教学有了更坚定的信心。

第三篇:《洛丽塔》读后感

读《洛丽塔》有感

11级护理2班 柳婷 1180412071

“洛丽塔,我的生命之光,我欲念之火,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颚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 这段情话是中年教授亨伯特的内心自白,也是《洛丽塔》的开篇之语。

这本书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小说以狱中忏悔的形式叙述了主人公汉·汉勃特的一生。主人公亨伯特犯下了杀人的罪行,在狱中写下了这部自白,回顾他与洛丽塔的一切的一切„„整个故事都是由亨伯特的口吻来回忆的。

亨伯特出生在一个比较富裕的家庭,长得英俊高大。十几岁的时候曾想与他的初恋女友发生关系,但是最终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做到,在得知了初恋女友的惨死之后,他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从此便对所谓的“性感少女”产生了不可遏止的迷恋。长大之后的亨伯特一直放纵游荡,后来为了追寻某种家庭的限制结了婚,但是没过几年,妻子便背叛了他,嫁给了别人。而亨伯特事业有成,来到了美国。打算开始新的生活。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成为了黑兹太太的房客,而黑兹太太是一个寡妇,带着一个十二岁的女儿独立生活,这个女儿就是洛丽塔。从第一眼看到洛丽塔开始,亨伯特的眼中便不再有其他人。他发疯一般的想象着她,意淫着她,他把自己的对洛丽塔的种种想念写成了日记,这种类似疯魔一般的日记记载着他对洛丽塔的“爱情”。日子本可以

这么按部就班的过下去,他可以把洛丽塔当作他的梦中情人,而不做

出任何非礼的行为,只在日记当中记录着这罪恶的一切。

只可惜日记出卖了亨伯特,夏洛特(原来的黑兹太太)无意中发

现了这本日记,愤怒不已,决意要和亨伯特离婚,让自己的女儿离开

这个“魔头”。亨伯特哄骗她说那只是他虚构的小说而已,但是没有

效果,夏洛特一怒之下出走,出了车祸横尸街头。在书的序言当中,作者已然交代了男女主角的结局,洛丽塔难产而死,亨伯特死于血栓。

然而对这部作品的理解决不能仅限于作品本身给人的直接感受。

要全面读解这部小说,我们还应了解这样一些背景情况:在一篇论述

《洛丽塔》的文章中,纳博科夫曾告诉我们他最初的灵感来良于一幅

前所未有的由人猿在强迫调驯下作的画:“这幅素描显示了囚禁那可

怜生物的笼子的铁栅栏。”显然铁栅栏被人猿当成了现实的必然限定。

这幅画对一个感觉到生活中充满了各种各样——政治的和心理的、社

会的和个人的——囚笼的作者来说极富启悟,同时也给我们理解《洛

丽塔》提供了一个切人点——汉勃特的人生囚笼;此外在《洛丽塔》

之前,纳博科夫曾写过一个短篇《失望》,其疯狂而自觉的主人公—

—能看得出是汉·汉勃特的前身——设计了一项复杂的罪行,但这“完

美的罪行”及记载犯罪实施的日记却显示了主人公无法理解:偶然的现实是不能操纵的,以及“艺术的创造远比生活现实来得真实。”这

一认识在《洛丽塔》中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展现。

在作品中可看到,汉勃特在他的初恋情人安娜贝尔为他在欲望和

占有之间设立了沟壑以后,竭力想跨越这沟壑:他始终在寻觅“宁芙”,甚至不择手段——委屈地娶了洛丽塔之母夏洛特并幻想着谋杀。可在到达了欲望那欣悦的彼岸后,汉勃特却处在了一个不停地逃跑——躲

避的痛苦过程中,最终只是在监狱中他才从反思中懂得了是欲望而不

是占有(也即是艺术创造而不是现实)才是一种追求的境界,才是真

正的超越现实,所以在监狱里“只有词语可以玩弄”的汉勃特用语言

倒是成功地把他和洛丽塔摆渡到了那种“想象的极乐”境地。由此,汉勃特的性的欲望就成了对艺术创造欲望的一个隐喻。

我倒是并不觉得亨伯特和洛丽塔有多可恨,如果说可恨的话,书

中只有奎蒂尔是非常可恨的,其他的人,不管是谁,都只是自己欲望的罪恶的牺牲品罢了。每个人都有自己丑恶的一面,但是并不是每个

人都会犯下难以饶恕的罪恶,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审判者,都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社会在这方面,引导一个良好的风气远比经济的增长

意义深远。作者一开始就说,读者可能不会喜欢一部描写精神病的作品,但是我的初衷只是为了我们可以注意到生活中的危险之处,如

同亨伯特这种心怀不轨的男人,如同黑兹太太这种自私的女人,如同

洛丽塔这种任性的孩子,生活中其实并不少见。而我们作为一个承担

着社会责任的成年人,不管是对自己还是他人,都有必要避免悲剧的发生,为培养出更好的下一代而努力。

再来说说语言吧,作品当中运用了大量的暗示,谐音,比喻之类的方法,唯一我觉得不满意的地方是感觉作者总拿亨伯特和爱伦?坡

比较,爱伦?坡的确娶了不满十四岁的弗吉尼亚,但是爱伦死的那么

悲惨,我实在是不忍心拿他的故事来比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另外,我始终觉得这本书不是商业色情的产物,它描写的只是一个永恒的话

题——人性。

第四篇:洛丽塔读后感

洛丽塔读后感

“人性中的道德感是一种义务,而我们则必须赋予灵魂以美感。”——亨·亨伯特

有时候,在特定的条件下,我们会陷入一种怪异的联想,深入别人的世界,以旁观者的姿态,体验着别人的生活。而这种条件,发生在我身上的时候,几乎都是一些文艺作品,例如《洛丽塔》这部书。在我读这部书的时候,我就会有这种错觉,我像影子一样,漂浮在老亨伯特的那污迹斑斑的蓝色的“梅尔莫什”里面,在泪迹斑斑,疲倦地靠在副驾驶座上的洛丽塔的身后,穿过横亘着蔚蓝的天空,橙红的群山,褐黄的沙尘的高速公路,然后看着我们气喘吁吁的,可怜的,下作的老亨伯特在一家家汽车旅馆丢失了汗水,精液,还有本就无所希冀的未来。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

在我看来,洛丽塔是个可爱的孩子,至少在15岁以前。她太可爱了,以至于不像个孩子。她缺少其他孩子的某种“乖巧”,拥有超越其他孩子的某种“轻灵”,这使她非常不幸的成为了老亨伯特眼中的“性感少女”。事实上,当老亨伯特高兴自己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的时候,他们两个同时也非常不幸的沦为了一对必须在这个无亲无故的世界上相依为命的人了,一个没有这个孩子就无法生活的疯子,一个没有了这个疯子就无法独立生活的孤儿。就像那句,“洛丽塔,人生十分短暂,从这儿到你十分熟悉的旧汽车只有二十到二十五步的距离。这是一段很短的路。走这二十五步吧。”

 仿佛一道来自天堂的圣光,投射进无尽黑暗的地狱,它是那样圣洁,那样刺眼。

这部书在我们国家被封禁了50年才出现了全本翻译,而我第一次看到它的时候,给我的感觉,它就像一个嘴角挂着嘲讽的微笑,半眯着她那一双率真的,而又奇妙地有些玩世不恭的大眼睛,歪着脑袋,看着你滔滔不绝地说完一大堆家庭式的、学术式的或社交式的空洞的废话;然后,她圣洁的口中滑出一个词,一个最卑劣,最下流的词,却异常精确,异常敏锐,异常尖利地,一下正刺中你心中隐藏的最黑暗,最肮脏,的地方。(读后感 www.xiexiebang.com)那阵揪心的痛令你立刻闭嘴,茫然若失地望着眼前这位全世界最了解你的知交,看着她带着过来人的那种理解的,超脱的,迷人的微笑阻止你的眼泪。而那回流进你心里的眼泪,正是你耗尽大半生,甚至一生的时光,在这个孤寂的世界上渴望的那一点点温暖。

总起来说,洛丽塔是个女孩子,也是一座滑滑梯。可是,我们可怜的老亨伯特一直找不到滑滑梯的入口。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一栋垃圾堆般的小屋,在“黑兹这个大婊子”为他敞开的一扇门外,在一大片盛开的百合中,老亨伯特看到了未来的短暂的,享受与煎熬交织的岁月在他的脚下展开的一级一级台阶。他历经智慧与道德的考验,一步一步登上了无耻的阶梯,终于在洛丽塔这座滑滑梯的顶端平台上,迎来了“黑兹这个老娘们,这个讨厌的妈妈”疯狂、意外的符合情理的死亡。然后,他在制高点迎接着新生活的阳光,俯瞰着眼前的滑滑梯那如洛丽塔的脊背,洛丽塔的双腿,洛丽塔的小腹,洛丽塔的呼吸,洛丽塔的欢笑一样光滑的、刺激的梯道。他坐下,就像一个小男孩在滑滑梯的边缘都会有的小小的恐惧,他停顿一下:洛丽塔光滑的梯道在诱惑着他,赋予他勇气。于是,他松开双手,闭上双眼,享受着下滑的快感。

我想起了我小时候,有些恐高、胆小。坐滑梯的时候,在离地面很高的时候,我总是尽量将双腿叉开,紧紧地贴着滑滑梯光滑的两侧,尽量减慢下滑的速度。

等到我们的老亨伯特的胆子渐渐大了,于是,他将双腿紧紧地并拢,越来越快的下滑,享受着那持续的,甚至激烈到让他感到恐惧的快感。他自己承认:“那些先生并没有发现一种无可比拟的,更为舒畅的快乐,而我却发现了。”

这部书结尾的部分,越往最后,每一张纸的分量都超越了前面的一个章节甚至一部书,宛然就是会毁灭一切的地狱的业火,将那本就滚烫的炙烈的爱,烧的殆尽。最后一场戏的尾声,伴着舞台的灯光渐渐地暗淡,鲜血中的奎尔蒂,铁窗里的老亨伯特,即将死于难产的那位在产床上挣扎的多洛蕾丝(已经不再是洛丽塔了),所有的角色在业火中皮焦肉烂,陆续倒下,而他们那冒着热气的尸体,就是作者为我们带来的温暖。合上书后,我流着眼泪,笑着送走了洛丽塔。而在接下来的三天里,我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吃饭时,如厕时,睡觉前,舌头也常常不自觉的跳动三下,洛丽塔。而这本书也在那业火中,静静地等着被燃烧殆尽。

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隐瞒的,咳嗽、穷困和爱;你想隐瞒越欲盖弥彰。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挥霍的,身体、金钱和爱;你想挥霍却得不偿失。人有三样东西是无法挽留的,时间、生命和爱;你想挽留却渐行渐远。人有三样东西是不该回忆的,灾难、死亡和爱;你想回忆却苦不堪言。

——《洛丽塔》

第五篇:洛丽塔书评 读后感

洛丽塔

她的笑容,在海边的小木屋里绽放,洁白的蕾丝裤边,和女孩的青春一样甜蜜、美好。

她的死亡,是所有灾难的开端,美好的事物背后似乎总是隐藏着巨大的破坏力和毁灭性。

“洛丽塔,我生命之光,我欲念之光,我的罪孽,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向上分三步,从上腭往下轻轻落在牙齿上,洛、丽、塔。”他说。

当她在花园里遇到一位衣衫被花洒淋湿却依然踮起双脚看着画报的时候,他知道,他的光,他的火,他的罪恶与灵魂最真实的黑暗,在那个瞬间全部复活了。

后来的情节,出乎意料但也是在情理之中。

他被这个小妖女给迷惑了,无法自拔,倾注了所有的疼爱和妥协,一个男人,几乎用了他的全部,来试图保存这一份乱伦之爱。

洛丽塔的娇媚、调皮,在画面上跳动着,呼之欲出。而终于,她要离开了,但就算在受过许多苦难之后,她再一次找到他,却只是为了钱。当洛丽塔无情出走之后,再次见面的他说,你一碰我,我就死了。

当日如花妖女,现在只剩下枯枝还乡。苍白、世俗、臃肿、腹中骨肉是别人的,但是我爱她,她可以褪色,可以凋零,怎样都可以但是我只要看她一眼,就好似万般柔情,涌上心头。

面对已经怀孕的她,他心里的声音依旧是

“我望着她,望了又望。一生一世,全心全意,我最爱的就是她,可以肯定,就象自己必死一样肯定„„她可以褪色,可以枯萎,怎样都可以。但我只望她一眼,万般柔情,便涌上心头......”

他给她钱,要她跟他走。她依然执意不肯。她是从未爱过他的。他终于明白过来。老泪纵横,掏尽身上所有的钱、所有的支票都给她然后仓皇地离开。

这些话,令人心痛。看完整部影片,我没有感受到丝毫的罪恶感,没有对Humbert有憎恨和唾弃。虽然,从道德观念上看,他的行为令人难以接受,而实际上,他只是去爱了美好的事物而已,而已。

也许是因为人不可抑制的情欲,也许是因为个中的欺骗和背叛,又或者,是因为爱情本身,它无关年龄,就注定是一场劫难和宿命,人与生俱来的原罪。

每一份深刻的爱情,只要不是邪恶的,都不该被诅咒。

袁婧馨

下载第三节 洛丽塔:英语的盛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三节 洛丽塔:英语的盛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洛丽塔》读后感[精选多篇]

    这本书给人的感觉很压抑,对很多语言要琢磨来琢磨去,这可能也是翻译的水平,还有里面很多法文的释义要一个个点开看,如果能在法文后面直接注明它的意思,只要我们看起来会更轻松。我......

    收获盛宴

    收获盛宴,品味快乐 ----幼儿教师礼仪培训心得体会 王小鸿 10月16日,通过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绵阳市骨干幼儿教师培训班的礼仪学习,让自己豁然开朗、收益颇多,使我对礼仪教学有了......

    民族文化盛宴

    非遗进校园了! 终于盼到本土民族文化进校园了,精彩的表演总让人回味无穷,热血沸腾。今天有幸观看非遗进校园的表演,看到了民族文化的力量,看到了非遗项目保护岌岌可危,试想这些民......

    中考英语专题复习第三节 介词

    中考英语专题复习第三节 介 词 1. China lies _______ the east of Asia and ______ the north of Australia. A. to; to B. in; to C. to; in D. in; on 2. ____......

    洛丽塔读后感英文Law or Morality

    Law or Morality This is a story about redemption. Jean Valjean, Convicted for stealing a loaf of bread to feed his sister’s seven starving children and sent to......

    《洛丽塔》读后感---学生会读书笔记活动

    《洛丽塔》——读后感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 2010级历史二班 王康手机:*** 内线:934021955年,美籍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那博科夫出版了小说《洛丽塔》.故事描述一位中年教......

    我的大学语文论文——洛丽塔

    洛丽塔 汪汪小飞侠原创出品 秘鲁作家略萨指出:“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总是容许各种互相对立的读者层的;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又是一个每位读者可以从中发现不同含义、不同特色、甚......

    盛宴小学作文

    盛宴小学作文 盛宴小学作文1 有一天,音乐课杨老师告诉我们十月二十三日和二十四日世界知名的维也纳少年合唱团会在国家音乐厅演出。于是回家后,我兴奋地问妈妈是否可以买票,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