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弟子规》个人学习体会
(一)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则,须顺承。
——题记 你知道上面的这句话出自哪里吗?Yes,上面这句话就是出自《弟子规》的,你读过《弟子规》吗?下面我就给你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吧!原名《训蒙文》,是清代李毓秀根据宋朝朱熹的《童蒙须知》改编,后经清代儒生贾存仁修改,改名为《弟子规》,是一本教导儿童怎样待人接物的书籍。这本书里蕴藏着很多的道理,“不读不懂,一读终生受益”,他不反对于教育少年儿童,便对于成年人在生活、工作、家庭等方面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让人受益匪浅,终生受益,下面,我就带领你一起进入“第二关”吧!
(二)第一则讲的是就是“孝”,中国自古至今,一致都讲究“孝”,孝,儿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不可疏忽。《弟子规》里的第一则中的几句话让我难以忘怀,甚至一辈子都不能忘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亲爱我,亲憎我,孝方贤”……这些话让我感触极深,它那浅显易懂的文字里却蕴含着许多做人的道理,但是,现在有些人还存在着素质低下,道德滑坡,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知书不达礼,没有责任感和事业心等现象。这些人缺的是什么?我觉得缺的就是民族优秀文化熏陶。下面就讲一个故事吧,东汉人黄香,他小时候肥肠孝顺父母,九岁时,母亲不幸得了病,不久便离开了人世,从此,他与父亲相依为命。冬天很冷,黄香晚上读书时,边读边向手里吹气,他突然想到了父亲,白天干了一天活,于是读完书后赶紧脱完衣服跑到床上睡暖床,这时,正好父亲他回来了,父亲就能睡到暖和的床了,夏天,就驱赶蚊子,累的满头大汗,街坊的人都说黄香孝顺父母,有“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说法,后来他做了官,还是一样地孝敬父亲。
第二则讲的是“和”,即《出则弟》,讲的是兄弟、堂表、亲戚之间要和睦,办事时,也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一想,不要自私自利,同时也要爱自己的兄弟姐妹,不能打骂,也不要随便打人。有一故事:汉朝有一个人交许武,从小父母双双离去,只剩下他和他的弟弟,两个弟弟都还很小,每次上山砍柴时,也带着两个弟弟教他们如何写字,当哪天两个弟弟不听他的教导,顽皮贪玩什么的,就自己去跪在家里的庙里去现辈告罪,直到弟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为止。许武长大成家立业后,把家产分成了三块,自己却拿的是最好的,后来又当了官,乡亲和宗族的人怕得罪他,谁也不敢站出来说一个“不”字,而那两个弟弟呢?忠实厚道,分不好的家产有何没有怨言,甚至还帮哥哥说好话,慢慢地,大家后来又要选孝廉,许武哭着说,当时为了拿好的,是希望弟弟能出名,许武还说“愿意把所有的家产都让给两个弟弟”。结果真的让了。
第三则讲的是《谨》,就是说做事要谨慎,出门时,打扮要整洁,不能随便马虎,晚睡早起,不要挑剔食物,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东汉末年,管宁和华歆是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同生活,同读书,一次,他们两个一起到菜园里去锄土,居然挖到一块金子,管宁当做什么也没有看到,继续锄土,而华歆却拿着回家了,又一次,两个同坐一张席上同读一本书,这时有位高贵人士从门前经过,华歆马上去看热闹,等华歆回来后,管宁拿起刀子把桌子一分为二,说:“从此以后我们再也不是朋友了”。
第四则讲的是“信”,所谓“信”,就是要将信用,不要欺瞒他人,讲信是一个人的本质,品德。听过《开口致祸》的故事吗?一只乌龟遇上了百年不幸的大灾难,这时看见一群大雁,说要大雁背着它去,但大雁说乌龟太重了,这时,乌龟想了一个办法,说“你们两个用嘴叼着一根树枝的两头,我也用嘴咬住树枝的中间,这样你们就可以带我走了”。飞到一处树林,飞到一处草原和城镇都说大雁好聪明,乌龟实在忍不住了,想要说话,可是刚一开开就摔了下去,小孩拾到,煮了一碗乌龟汤。
第五则讲的是《泛爱众》,第六则讲的是《亲仁》,第七则则讲的是《余力学文》,都是蕴含着一定的道理,在学习上,在工作上,在生活中,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它会让你受益匪浅,让你回味无穷,仿佛进入了仙境!
同学们,读《弟子规》吧!它会让你终生受益的!
社会实践活动 我的打工生活
钱,不是容易挣来的,我们处处都要用钱,买衣服、鞋子、买菜,买学习用品,而这些钱,都是由父母辛辛苦苦挣来的,而我们正在读书,根本就没体会过“打工”到底是什么滋味,于是,今年寒假,我们的学校给我布臵了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我的打工生活。
元月11日下午考完最后一科,English之后,就放假了,我们在教室集合,班主任布臵了任务后,我们便都回到各自的寝室收拾东西,父母也已经在等我们了,半个钟头之后,我们便开着车回家了。
晚上,我洗完澡后,便跟爸妈商量这个事,想了又想,终于想到了,小姨家不是开了一家饭店吗?而且现在她正好要招聘一个帮手,我去不是正好吗?表妹已经有6岁了,空闲时还可以照顾她,跟她一起玩,虽说我不会煮菜,但是我可以扫地、拖地、收拾碗筷,抹桌子、接水、倒茶等,一些琐碎的事情总会做吧?接着,妈妈赶紧打了一个电话给小姨,商量这个事小姨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说要我过两天就去。
第二天,我跟爸妈商量今天就去,爸妈一致认同,于是爸爸骑着摩托车送我上车,坐到小姨的那个地方。
到了之后,我大声地喊了一声:“小姨……妹妹!”,他们看见我都非常地高兴,连忙让我坐下,坐下之后,我对小姨说:“小姨,我喝完水就开始动工,咋样?“好啊!”小姨笑着对我说。
喝完水后,我立刻扫地,正好扫完时,小姨对我说:“信心,今天中午有一堆客人要来,你帮忙摆一下吧!”“好啊”我高兴地答应着。马上拿出碗筷摆在桌子上,摆好凳子,过了十多分钟后,小姨又对我说:“好了,你休息一下吧,顺便帮我去看看她的作业,做的怎么样吧!”“好”我应着。
走到楼上后,看见表妹正在写作业,我轻轻地走过去,知道我来了,说:“姐姐,你帮我检查一下吧!”看见她如此专心,我答应了,错了的就告诉她,下次该怎么做,她一字一句不漏地听着,好像怕丢了什么似的。
到了中午,我们该吃饭了,于是,我摆好碗筷、凳子、端好菜,准备吃饭了,果然是小姨,煮得可真好吃哇!让人回味无穷啊!
下午,如上午,还是一样,扫地,收拾碗筷,教表妹写字,没别的,还有空闲时与小姨聊天,聊一聊近一个学期以来我的学习,生活状况。晚上时,我就好休息一下,不会忙太多的事,九点多就开始睡觉!
在小姨家打工了10天,挣到了300元,在这10天中,也终于体会到了打工的滋味,酸、甜、苦、辣样样俱全,先有苦后有甜嘛!也终于知道爸妈挣钱不容易,不是容易得来的,我们这些做子女的要学会节约用钱,为家里省开支,花钱不要大手大脚地,要花就要花在有用的,有价值的东西上,这样你才会觉得有价值,过得有意义!
——100班 袁誉欣
家长评议:
从这篇她自创的体验文章中,能反映出孩子有较强的劳动观念,但是当我看到她写有领工资300元时,我的心不由自主的紧了一下,现在这个金钱时代对学生确实有不少父母影响,在校的学生应该是以学为主,我想对孩子说:“你就不能帮小姨做点义务劳动吗?”
读《童年》有感
童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熟悉的,而且永远都不能忘怀,那点点滴滴,让人陶醉呀!跟小朋友一起玩耍,在河边钓鱼,在河里游泳,永远都不能忘记!有一本书我认为是每个人都要看的——《童年》。
《童年》的作者是高尔基,是前苏联的作家,在此书中他的角色是阿廖沙。《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也是最具特色的。高尔基的全名叫 马克西姆•高尔基(1868年-1936年)是俄国无产阶级作家。他的著作甚丰,写有几百个短篇小说,其中最著名的有《马卡尔•楚德拉》、《契尔卡什》、《伊则古尔老婆子》、《鹰之歌》、《海燕之歌》等;二十多个剧本,最重要的是《小市民》、《底层》、《仇敌》、《瓦萨•日烈兹诺娃》……总而总之,他的著作是数不胜数,早在20世纪前,他的名字在中国早已家喻户晓了。
在这本书中,外祖父卡希林本来就性情毛戾、吝啬的小老头变得愈加贪婪、古怪、暴躁,他喜怒无常,脾气极坏,有他的两个儿子也是极其自私,粗野的市侩。而我,本人也讨厌这种人,哼,太霸道了,而阿廖沙的外祖母却是一个慈祥、温柔、善良的老人,她对她的阿廖沙极其疼爱,疼爱得不得了!
其实,读完这本书后,勾起了我很多的回忆,小时候的“聪明”,调皮,玩耍,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了,我无法表达自己的心情…… 每年的春天,雪慢慢地融化了,大地苏醒了,花儿开了,每到这时,外婆总会对我说:“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一切都有新的开始,你一定要好好地,努力地读书”,“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你不能辜负大家对你的希望;好吗?外婆每次都是语重心长的对我说,而我每次都听进去了。
每年夏季,我便会到河边去捉鱼,和小伙伴们打水仗,好玩极了!小河清澈见底,如一面镜子,能把你照得一清二楚,而且还可以在里面洗澡,有的是让人回味无穷!
每年秋季,树叶开始下落,刮起簌簌地风,不禁让人打个寒颤,在秋天里,几乎 不出太阳,“啊——切!”又打喷嚏了,唉,也许是感冒了,得吃点感冒药了,而到这时,却是大丰收啊!硕果累累,好多好多水果哦!
每年冬季,开始下雪了,每到这时,我就会和表哥他们一起打雪仗,堆雪人,好玩!我们还会照相,全家福嘛!一年也就只有这么一次团圆,谁不喜欢呢?哈哈……
《童年》这本书记叙了作家4岁至10岁这一时期的生活片段,也就是他的少年时代的生活,着重表现了一个来自底层,孩子生活的艰辛和革命意识觉醒过程,也从各方面描写了旧俄人民的真实生活和俄罗斯国民的众生项,既评击了黑暗,也展示了光阴,总而言之
I Love 童年!
第二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时光荏苒,辗转我已经步入教书育子的年龄,作为儿子的启蒙老师我深知: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儿子从小拜读圣贤书,习文修德,方才有为人处世之道。当然,中华传统教育必读经典当选《弟子规》。三年来,儿子已会背诵,经常会向我请教《弟子规》中的道理,而我也从修习中体悟到民族文化教育的深刻内涵。
一、《弟子规》的行孝篇之感。
“首孝悌”首入眼帘,让我念念不忘父母对我的养育之恩,感恩父母从小给我的丰衣足食,感恩父母给我上学受教育的机会,感恩父母对我品德上的教诲。百善孝为先,理所当然我应该孝敬父母,怎么孝敬父母呢?《弟子规》中又告诉了我答案,譬如: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静听、父母责须顺承、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亲有疾药先尝等文句都是做子女应该做的。然而,现在很多子女片面的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让他们吃饱、穿暖,这在于我来看就是愚孝思想,孔子《家语》中就提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是呀!时光不等人,父母亲渐渐老去,行孝是不能等的,人生短短几十年,我会珍惜与父母在一起的每一天,多尽孝,对身边的儿子,我认为这也是最好的言传身教了!同时,对于尊长、兄妹和同事之间,也要和睦相处、互敬互爱、信守承诺,做到: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长者先幼者后、长呼人即代叫、称尊长勿呼名、长者立幼勿坐、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等文句所说的去 践行,不断完善自己的情操,做一名受人尊敬、品格高尚的人。推及于人,读后,我不仅赞叹只有《弟子规》诸如此类的文化教育理念,才能真正践行孝道的典范,才是遵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德规。
二、《弟子规》的处世篇之感。
“次谨信”让我懂得对待自己的言语、思想行为要慎重,要诚实守信,不可以放逸不拘,要时常检查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体。近期,我党一直搞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就是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对我们党员干部的要求,遏止歪风邪气,严格做到“冠必正”。再仔细一想,不就是每天上下班办公电梯里的那句“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时刻警示着我吗!提醒我认真、慎重、恪守自己做人的原则和职业道德。层层品读,我对《弟子规》中圣贤的道理仔细体会,深解意趣,铭心立志。
三、《弟子规》的仁爱篇之感。
“泛爱众”,让我懂得爱人者,人恒爱之。泛爱就是博爱,不论什么人、什么众生,只要在我们共同生活的同一片蓝天下、同一块土地上的万物皆有博爱之情。“爱”的表现是双方面的,但我发现当今社会的爱被扭曲了,爱成了单方面的事,成了没有行为互动的爱,由于人不会爱了,就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社会问题,如夫妻关系问题,子女教育问题,人与人之间交流问题等,因为没有感恩了,爱都变的自私自利了。怎样才能让世界充满爱呢?我常常琢磨,读了《弟子规》,我找到了答案: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等等。要有慈悲之心,即使 是对待比自己地位低廉的佣人,也品行端正,仁慈宽厚;即使对待愚昧顽固的人,也不以权势压服,要以理服人。《弟子规》让我学会感恩,感恩国家殷勤护佑给予我家和;感恩父母养育之恩给予我生命;感恩老师辛勤教导给予我慧命;农夫辛勤劳作给予我温饱;感恩同仁关心帮助给予我温暖。“凡是人皆须爱 天同覆地同载”每次读到这句话时,我的心就难以平静下来,爱就是奉献和给予!人人都要学会奉献爱、践行爱,只是简单的给予别人关爱和帮助,也会使爱覆盖整个天空,使大地承载的爱撒满每一个角落。
我们国家中央领导人习总书记,在举行2015年春节团拜会上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促进家庭和睦,促进亲人相亲相爱,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老年人老有所养,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当听到这一席话时,让我非常感动,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如此之高度的讲话,真是太有智慧了!时代进步了,人类的智商提高了,但情商怎么却降低了呢?我们的领导人已经告诉我们了答案。因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断层,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这些东西都丢弃掉了,人与人之间缺失爱了,没有感恩了,心量小了,格局自然就小;所以,要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发展,势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在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净化人心,提升道德,孝亲尊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弟子规》就是我的老师,是我的育儿经,它教会了我感恩、教会了我博爱、教会了我生活,我会将这部流传几千年的典籍推及于人,传承于众,爱我中华!
第三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后感
弟子规读后感600字
《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并且细致的描述了日常的行为规范让人有则可依。育人就像是栽种一棵树,根基扎牢才会枝繁叶茂。一个拥有谦恭,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社会的栋梁。就如清末名将曾国藩所说“修身,治国,平天下。”人的修养体现其内在品质。《弟子规》让我们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观念,养成良好的习惯。《弟子规》是传承如家经典文化的文学作品。从八个方面阐述,分别是孝道(入则孝),亲情(出则第),举止(谨),诚信(信),友善(泛爱众),仁爱(亲人)。首先放在第一位的便是孝道。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守孝这三个字看似简单,其实内容丰富。这里包含了孝顺父母等广泛的含义。一个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乌鸦尚知反哺。作为儿女更应对养育自己的父母加以报答。2003年感动中国,一位儿子为救患有肝癌的母亲,毅然决然第捐出自己的肝脏,让母亲得以康复。隔绝母亲所接触的有关他捐肝救母的报道。身体之发,受之父母。孝顺父母是让他们在晚年的时候不在操劳,替我们担心受累,也不要让他们作空巢老人,孤独寂寞。多抽出时间看望老人,照料他们的饮食起居,给予他们家的温暖和关爱,心里上的宽慰。这也是一种孝道。血浓于水,兄弟姐妹同是一家人,对长辈尊敬,爱护晚辈。做到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张者优先,听从长辈的安排等。这样才能使家庭和睦,社会才会安定团结。其次外出要珍惜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的人。另外《弟子规》讲述了日常起居的行为规范。“衣贵洁,不贵华。”穿的衣服干净整洁就可以,这样给人请清新之感。无需高档华丽,更不能相互攀比。这不仅是一种无意义的行为而且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时尚的潮流不断地改变,而我们仅需保持真正的自我,座最好的自己。爱你本来的样子。不论是什么人,我们都要互相关心,爱护和尊敬,一个人行为高尚名声自然会高而不是它是否有像潘安宋玉的美貌。人无完人,再优秀的人也会有他软弱的一面,别人短处不应到处宣扬,应当取长补短。仁爱宽厚,以德服人。言而有信,言出必行。与人坦诚相待。弟子规中的道理对于我们是终身受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从而完善自我。
读《弟子规》有感
品读《弟子规》,走进了一片灵气盈天的园地;携手《弟子规》来到一潭至纯至净的湖泊;感悟《弟子规》,学会了一种至真至诚的感情。鉴古今,百行孝为先,弟子规里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就很好的解释了这句话的意思。可现在我们这个社会道德品质缺失了太多。这段时间看到很多诸如在街上有老人摔倒没人敢去扶;碰到交通事故没人敢停车救助;大年初二,八旬老人睡在女儿家门口楼道里,其子女众多却无人问津„„这些事件经过电视,网络等媒体曝光之后,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沸沸扬扬的讨论。我看了以后,结合这段时间学习的《弟子规》,也有很多的感想:古人尚且懂得“卧冰求鲤”“孔融让梨”,崇尚尊老爱幼,关爱他人,诚信待人。而在当下,经济高度发达,物质生活丰厚,比起古人来我们却在不知不觉中丢失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越来越冷漠了。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没有了诚信,没有了相互关爱才发生了这么多本不应该发生的事情。我觉得我们这个时代更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刻学习和理解国学经典,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和谐。于是我又坐在书桌前,捧起一本《弟子规》大声的诵读起来:“弟子规,圣人训”嫩稚的声音回荡在空中,荡进了我的心里,荡进了人们的一言一行,我按捺不注的笑了。
人而无信,万事皆虚。
孝顺孝顺,首先要从孝顺自己的父母开始。
先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其次是,一切言行谨慎、讲信用。对待大众平等仁和,亲近仁德的人,向他学习。能够做好这些,还有精力,才可以学习知识,如果做不好这些,学习知识是没有用的。
在一切日常生活、言语、行为中,我们要小心谨慎,说话要讲信用。
第四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感恩之心
有很多人认为读《弟子规》感觉太古董了,或是认为这是小孩子读的书籍,完全不知道《弟子规》这部古典讲的是什么,阐述了什么道理,以此同时自己也就错过了学习经典文化的机会。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由《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全文分为五个部分,详述了为人子弟在家、外出、接人待物、求学时应有的礼仪和行持规范。当我读完整本书时,并未领会其中道理,经过反复的阅读并查阅相关资料这才略知其中一二,已深感其中的道义。
当有人问“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答:“人死了,钱没花了” 那“人生最最痛苦的是什么?”答:“人活着,钱没了”
其实很多人都是这样回答,甚至不用去思索。人生的苦与痛就是这样被现在的人所诠释,所追捧。这已经背离了正常的伦理道德,背离了和谐,背离了社会。当我看完《弟子规》后,我的观点截然不同,在我看来人生最大的痛苦应该是“子欲养而亲不待”。“百善孝为先”,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可见,孝为道德的根本,所有的教育都是从这个“孝”字入手的。而孝心就应该从《弟子规》:“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开始。这四句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地困难。所谓“三岁孩童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得”。尤其是我们这一代,多为独生子女,大多从小娇生惯养,基本上已经是截然相反了,长辈对我们“应不缓”、“行不懒”、“静听”、“顺承”百依百顺。我们也就欣然接受了,却浑然不知“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我们已经在做错甚至做恶了。
俗话说:“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只有自己当上父母后才能深刻体会为人父母的不容易吧。现在的我们只知道自己的欲望满足,却从未过问父母的冷暖;只知道自己的喜怒哀乐,却从不顾及父母的愁苦哀伤;只知道自己的辛酸苦楚,却不知父母的辛苦甘甜。《母亲》歌词中“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你爱吃的三鲜馅有人给你包,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你身在他乡住有人在牵挂,你回到家里边有人沏热茶,你躺在病床上有人掉眼泪,你露出笑容时有人乐开花”;《父亲》歌词中“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这就是天下每位父亲母亲时时在为儿女做的,其实又何止这些呢? 我们今天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只要能够细心体会到为人父母的辛劳以及父母对我们的关怀,想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无处不渗透着父爱母爱;明白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天性,只要还有一点良知的人,孝心都会生起,就会明白“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的道理。当然,我们孝养父母,并不仅仅是在他们晚年的时候让他们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回想一下,当我们在外之时,父母时时挂念,甚至会接连地打电话过来问寒问暖。这不正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真实写照吗?可我们甚至还会不耐烦,嫌他们啰嗦。但静下心来想一下,世界上,还有谁会在我们即便表现出种种不耐烦的时候,仍对我们如此无私地关爱呢?除了父母,再没有别人。受人点滴之恩,尚须涌泉以报,更何况父母如海深恩呢?如果我们真正明了这一点,就应体会到他们只是想得到温饱吗?年事已高的他们更需要关心,疼爱,像他们爱我们一样去爱他们,真正做到“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需静听;父母责,需顺承”。我们这些为人子女的生活在如今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如果能时刻牢记父母的恩德,用自己的德行去感恩社会,奉献社会,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我们将来的成就都是父母教养之功,那实际上就是一种大孝显亲的表现。与此同时,我们还要随时牢记“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不只我们自己的父母会为子女操劳,其他人的父母都是一样很辛劳的。正因为千千万万的父母对家庭有无私的付出、对社会有贡献,我们才能顺利地成长。“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样自然会做到“泛爱众,而亲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对父母的孝要及时,不能心存侥幸,否则“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真心的道一句“愿天下父母平安度春秋”。
第五篇:读弟子规有感
读《弟子规》有感——
——高一六班周大兴
最近读了一本叫做弟子规的书,使我渐渐感悟了《弟子规》的意思。我这才发现,原来做人也有许多规则,因此,想做一个受人敬重的人就得有规有矩,有礼貌,尊老爱幼,守信用。我就说一说我读后的感受吧!
首先是〈入则孝〉,这里主要是教育我们要孝顺父母、亲人。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诲。还有就是,不管他们爱不爱我们,我们都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毕竟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总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吧?更何况弟子规里面也有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其次是〈出则弟〉,它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弟子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