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背影课文重点和难点
(一)课文重点和难点
1.叙事散文的选材;
2.叙事散文的结构;
3.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
(二)需落实的知识点
1.文章的线索;2.文章的整体结构;3.对比反衬手法的运用;4.朴实、含蓄、生动、细腻的语言风格。
(三)教法设计
1.要求学生将课文朗读一遍,默读一遍。教师提问:本文的主题思想是什么?要求从两个方面回答。(提示: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怀挚爱之情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2.本文描写的是“父亲”,却以“背影”为题,说明“背影”在文中一定有着重要作用。全文共有四处写到“背影”,作者以“背影”为主线,组织了全篇结构。
3.作者围绕“背影”这条线索,紧扣主题,对材料进行了巧妙的取舍和安排。教师提问:(1)第一自然段后,作者为何要宕开一笔,写父亲失业,家境惨谈?(提示:渲染感伤色彩。为文章定下“苦涩凄冷”的基调,表明父亲在如此艰难的处境中还无微不至地关怀“我”,突出了主题。)(2)在第二次写“背影”之前,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描述父亲如何终于决定送“我”,如何在送的过程中细致周到,劳形劳神?(提示:使“背影”的出现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为全文的高潮作铺垫。)(3)最后一段起什么作用?(提示:反映父亲晚景的凄凉,更衬出他爱子之情的深厚可贵,使文章具有一种悠长、令人回味的意境。)
以上问题,由教师引导学生或看书思考,或二人讨论,师生共同得出答案。
4.教师提问:全文有几处用了对比或反衬的写作方法?分别起什么作用?(提示:第一处:家中不幸之后,父亲本来心里难过,却说“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爱怜;第二处:“我”的“聪明过分”和父亲的“迂”相比,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深;第三处:最后一段父亲“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与“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两种态度心情相对照,更加衬托出父亲在艰难处境下爱子之情的浓厚与久远。)
(四)教案扩展思路
1.分析第六自然段中一系列动词的妙用,让学生学习如何用平实、真切、得体、准确的语言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特征,突出主题思想。设计一个作文片断练习。
2.引导学生体会朱自清于质朴中见深刻,于含蓄中见神奇的写作特点。
第二篇:八上重点课文之背影
《背影》重点考点复习
一、生字
交卸 奔丧 狼藉 簌簌 典质 赋闲 颓唐
琐屑 蹒跚 祸不单行
二、主旨
《背影》是一篇叙事散文。作者通过对几年前对父亲的回忆,尤其写出了父亲生活困苦、历尽风霜的背影,体现了父子之间真挚的情感
三、结构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以“背影”引出叙述对象,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回忆了与父亲相处的往事,追述了父子在浦口车站告别的情景,第1层(2-3)父子离别时家境惨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第2层(4-5)写父亲送我时对“我”的关照,为后面写父亲的背影做铺垫
第3层(7)写了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通过对父亲的外貌、动作的描写,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
四、写法
1、结构精美
2、在叙述和描写中进行抒情
3、人物描写生动
4、语言朴实,饱含深情
五、巩固阅读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桔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桔子往回走。过铁道时,他先将桔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桔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桔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在括号内填上正确的动词(1分)
2、文段中“再找不着了”的“再”字用得好不好?为什么?(2分)
3、文段是如何描写父亲离去的背影的?(2分)
4、品析下列句子(2分)
(1)于是扑扑衣服上的泥,心里很轻松似的。
(2)我的眼泪又来了
5、读了《背影》这篇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3分)阅读答案
1、攀 缩
2、“再”字用得好。“再”字突出了作者久久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依恋和牵挂,隐含了作者的失落和感伤
3、父亲离去的背影,放在人流中写,由近而远,由显而隐,并用自己的感情加以烘托。为父爱感动不已,一旦分手,格外依恋、惆怅,想到父亲前程艰难,又格外悲悯、心酸 4(1)“心里很轻松似的”是“我”看出来的,这种轻松的心情正是一种爱心,到处父亲不肯让我去,一定要自己去的道理:越是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感到踏实满足。为了儿子,什么劳累都可以置之度外
(2)这次的流泪是惜别之泪,除了感动之外,也有不舍之情。5语言通畅,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篇:背影课文解读
《背影》课文解读
廖梦
朱自清生活的年代是在清末民国时期,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亦是一个新旧思想碰撞的年代。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朱自清从北京大学学生变成“五四时期”的重要作家。1917年朱自清在北京大学读书期间,他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他上火车去北京,那年他只有20岁。在那特定的场合下,做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这印象经久不忘,并且几年之后,儿子想起父亲的背影,父亲的背影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背影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给作者以很深的感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从侧面反映出父亲对作者如山的父爱,同时也贯穿作者对整个往事的回忆之中。整篇课文塑造了旧时代一个处境落魄但对儿子仁爱的父亲形象,深刻的反映了一种深沉的父子之间的亲情。父子之间的亲情大抵会经历幼年对父亲的崇拜和模仿,青春期的反叛与抵触,青年逐渐成熟后的理解与懊恼,成家之后的认同与理解;然后儿子有了子女,成为下一代伟岸如山的父亲,与子女经历当初自己与父亲所经历的那个过程。
文章第一段写到自己与父亲已经两年没有见过了,也许是因为作者在北京上大学,回家一次路途遥远,路上所需盘缠很多,也许是中途转车很麻烦,在那个兵荒马乱、军阀割据的年代,这么折腾少则丢了自己的财产,多则有可能丢了自己的性命,冒这么大的危险只为回一次家感觉太不值当了,除非是特殊情况下。作者在开始回忆自己与父亲之间的往事的时候,首先是泪与背影的交织,这说明父亲的背影给作者的印象之深刻,浓浓的父爱都融化在这一个看似简单却有深意的背影之中了。这是文章正文第一次出现“背影”二字,开篇点题。
然后,作者在第二段深深的陷入了人对往事的回忆之中。在那个万物萧条,凄冷的冬季,祖母的意外离世,年轻有为的父亲差使的交卸,这些不幸的事情接二连三降临在这个本已风雨飘摇的家庭的头上,同时也反映了那个冬天那些祸不单行的日子里,这一对父子所遭受的打击之大,同时这也与季节、环境相互衬托,反映出人物父爱的心理活动。作者千里迢迢地从北京回徐州与父亲汇合,一起回到家乡料理祖父的丧事,回到家里看到父亲,看到破败不堪、满院狼藉的老宅子,又想到了离世的祖父,禁不住泪如雨下。虽然父亲和儿子都很难过,但是父亲还是马上振作起来了,暂时忘了自己痛失亲人、被迫离职之痛楚,同时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事已至此,不必太难过,天无绝人之路。
在第三段作者承接上文“祸不单行”写到父亲回家变卖典质常换之后“亏空”,“借钱”办了丧事等为后文“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的落实提供了真实的依据。“一半„„一半”说明这段时间在家里我和父亲并不繁忙,也许都在调整心态,好去面对以后更加残酷的人生。也许是父亲并不甘心落得此境地,所以在丧事完毕后我和父亲一起去南京,父亲重新谋事东山再起好支持“我”去北京安心的读书,“我”和父亲即将在南京分道扬镳。
这就引出了第四段,作者通过离别前与朋友的狂欢衬托出后文离别时候淡淡的哀愁。虽然“我”已经成年,在北京上大学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很多;在我的再三劝说下,父亲依旧是很踌躇,对“我”不放心,觉得熟识的茶房不够妥帖,所以决定亲自送“我”了。这就引出了后文送别过程中的一个个场景。
第五段接上文“父亲送儿子从渡口过江”之后进了车站,儿子买票,父亲帮忙照看行李。买完票就要上车了,因为“我”的行李太多了,要请搬运工帮忙搬运行李,要给搬运工一点小费,因为家境破败,所以连一点点小费也要和搬运工讨价还价,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家境惨淡的程度。而自己却嫌父亲太啰嗦,说话不中听,非要自己插上一嘴,在和脚夫相互之间讨价还价之后,终于讲定了价钱,送我上车,给我捡定车椅,讲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担心我受凉。并嘱咐我路上小心,注意安全,夜里要防止小偷偷东西。同时还不忘嘱咐茶房好好照料我的一日三餐等等琐事。虽然说茶房那些人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祝福医生别人有可能上心,不嘱咐就不存在这种可能性。作者认为自己的父亲太过于迂腐,对于自己太过于自信,认为自己可以料理好自己,后来在又经历了很多之后回想起这一幕幕的时候,嘲笑自己太过于聪明了。
第六段,父亲给我买了橘子,父亲和我道别。在儿子的脑海中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父亲替他买橘子的时候在月台爬上攀下时的背影。本来我以为父子之间的道别就这样,叮嘱几句就完了;然而文中的父亲还要亲自去为即将远去的儿子买橘子。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作为父亲肯定想让儿子在路上吃的好一点,于是就决定自己穿过铁道,跳下爬上月台,让儿子在车上不要走动。儿子觉得父亲体胖,这么折腾一定很费力,本来应该自己亲自去买,但是父亲不肯,只好作罢。儿子看着父亲蹒跚的步伐,慢慢地从这边的月台探身下去,这些对于父亲尚且还不太难;但是要爬上那边的月台就不是那么容易了。父亲用两手攀着月台上面,两脚向上缩;身体肥胖的父亲微微向左倾着,很努力地向上爬着,此时作者看着父亲这么艰难的爬着月台,这样一个背影让作者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忍不住泪水夺眶而出;又害怕父亲看见,于是很快擦干了泪水。当作者再向外看时,父亲已经抱着朱红色的橘子往回走了,抱字表现了父亲的小心翼翼。父亲回来的时候依旧很艰难,于是快到这边的时候,儿子忍不住出去搀扶自己已经年老已衰的父亲。通过这一段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出父亲的年老体衰,儿子也逐渐明白了父亲那一颗用心良苦的心,也暗示父亲身体已经不好了,为后文父亲来信的内容埋下伏笔。父亲和儿子一起走上车,父亲把橘子一股脑的放到儿子的皮大衣上,自己却不舍得吃一瓣橘子。最后父亲拍了拍衣服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终于把自己认为自己应该做的、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完了,又过了一会儿父亲依依不舍的和儿子告别,并让儿子到了那边来信,报个平安。刚刚走出几步又忍不住回过头来看我,并且催促我快进车厢里坐着。儿子望着父亲那熟悉的背影逐渐被人海吞没再也找不到的时候就进了车厢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也许是想起离别的场景,禁不住泪水夺眶而出。
文章最后一段简单的回忆了近几年我和父亲的情况,“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这与少年时“父亲外出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说明父亲年老体衰,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如此颓唐。父亲在回忆往事的时候“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这对于一个见过大世面,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来说并不太正常,进而“情郁于中,发之于外”,面对家庭琐事的时候往往会动怒,这自然对身体并没有任何好处,对我的态度也不同往日了,这也许是父亲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对儿子严格要求,好让儿子能够更好的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生存下去。父亲在逐渐感觉到自己身体不适的同时也在反思自己,这也许是所谓的人到暮年都会做得事情吧,“父亲忘却了我的不好”,实则是宽容,很担心在外求学的儿子,于是写信告诉我自己身体平安只是膀子疼得厉害,拿筷子拿笔都不方便,在这种情况下父亲还要给我写信,这说明了父亲对儿子的惦记和挂念之深。“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表现了父亲的身体已经不行了,这说明之前的“自己身体平安只是膀子疼得厉害”只是不想让儿子担心自己,希望儿子可以安心地在外求学。然后儿子又一次回忆起了父亲给自己买橘子的那个背影,父亲离别时的背影,在晶莹的泪光中儿子不知道下一次与父亲何时才能相聚,或许是在父亲的葬礼上吧?
第四篇:微型课文背影
微型课课文《背影》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来自洛阳理工学院中文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考号是xxxx,通过两年半专业学习与实践,我具备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及实践经验,并且积累了深厚的文学功底,在校期间,利用课余时间,我参与促销及家教等兼职活动,报考教师资格证是我现在的人生职业规划之一,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将老师传授给我们的知识传授给更多需要的人,微型课教学过程如下: 上课!同学们好!(鞠躬)
【1】课堂导入:我相信每位同学都爱自己的母亲,但你们爱自己的父亲吗?今天让我们欣赏一篇有关父爱的散文《背影》,这篇散文是由我国著名的散文家朱自清所写,还记得我们七年级学过他的一篇什么文章吗?嗯,对了!现在就让我们来品味朱自清先生是如何描写这深沉的父爱的,先请同学们默读一下这片课文!
【2】作者介绍:由于以前我们学过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相信对他也有一些了解,有没有同学起来给大家介绍一下你对作者的了解?嗯,这位同学说的很对哦,朱自清字佩弦。祖籍浙江绍兴,主要作品有《朱自清散文集》。我们熟知的作品有《匆匆》、《春》、《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朱自清宁死不食美国救济粮的故事啊?有兴趣的同学下去搜集一下,下节,我们共同分享这一个故事!
【3】生字词检测:课前我让大家预习这篇课文的生字词,现在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让老师检查一下你们的预习效果,准备好了吗?狼藉,簌簌,典质,颓唐,琐屑,亏空,蹒跚,祸不单行,触目伤怀,不能自已,好!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己核对一下对错,希望同学们掌握并理解这些基本的生字词的意思
【4】整体感知文章:刚才我让大家默读这篇文章,现在老师提几个问题请大家思考。第一:文中作者几次提到背影?各自有什么作用?那一次是重点?第二: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作者几次流泪,流泪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思考之后同学之间可以进行合作探讨一下,讨论之后积极发言,老师再给同学们总结一下你们的成果好不好?……经过同学们的发言,〈1〉第一个问题文中四次提到了背影,第一次:文章第1段。开篇点题“背影”,以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全文。
第二次:在车站送别的场面中,第6段。作者对父亲的“背影”作了具体的描绘。这是写作重点。父亲胖胖的身躯,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色棉袍,步履艰难,蹒跚地爬过铁道为儿子买橘子。这个境头表现了父亲爱儿子的深厚感情,使儿子感动得热泪盈眶。
第三次:父子告别,看到父亲的“背影”,第6段。儿子眼望着父亲的“背影”在人群中消失,离情别绪,又催人泪下。
第四次:文章结尾。儿子读着父亲的来信,在泪光中再次浮现了父亲的“背影”,思念之情不能自已,与文章开头呼应。
〈2〉再看第二个问题文中也是对应四次背影而四次流泪,那么作者流泪的原因,经过同学们的回答一般来说,可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
①对父亲的感激:父亲不顾年事已高、行动不便,为“我”穿铁道、爬月台买橘子;
②对父亲的理解:父亲不放心茶房,亲往为“我”送行,干叮咛万嘱咐,不厌其烦,表现出中老年人的“迂”,这都是对儿子的怜爱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对父亲艰难生活的同情:买橘子时的瞒跚艰难,一下子引发“我”的联想,家庭生活的重压何时才能解除,父亲的这种艰难还得延续支撑;
④对父亲未来生活的忧虑:父亲渐显老态,但还得继续生存挣扎以维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计,今后他又怎样生活,从身体到心理的逐渐变化,做儿子的又能帮助多少呢?
⑤对自己误解乃至责怪父亲的深深忏悔:对父亲特殊时刻所表现出的照顾关心,不仅不领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弃,但当为自己艰难买橘的过程特别是“背影”映现,自己终于内疚、愧悔,无声的谴责,借助有形的“泪水”表现了出来。
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真情的流露,让我们感受到了父亲细腻深沉的爱!【5】板书内容 :①奔丧见父-点题背影-难过之泪 ②望父买橘-描绘背影-感动之泪 ③父子分别-背影消失-惜别之泪 ④北京思父-在现背影-思念之泪 【6】课堂小结:人们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文中的四次背影让作者四次流泪,在背影中作者体会到了父亲那不善表达的对儿子的疼爱,在眼泪中让读者感受到了儿子对父亲理解,怜爱。这对父与子之间的感情值得我们每位学生细细品味,请同学们好好想一下你们的父亲对你们的爱,你们体会到了吗?好好珍惜!下节课我们将从文章语言等其他方面分析这篇文章,请同学们做好预习!
【7】下课!
第五篇:课文重点
第一、二单元重点
1、山中访友
1、《山中访友》作者(李汉荣)。
2、课后习题:(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作者拜访的“朋友”原来是老桥、鸟儿、露珠、树、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落花、落叶等一切自然界的朋友。课文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文章主要内容的体现,作者以“山中访友”为题目是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自然界的一切都称之为朋友,这样写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①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②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3、草虫的村落
1、《草虫的村落》的作者是(郭枫)。
2、课后习题:(1)想一想随着作者的目光,你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些什么,印象最深的有哪些。我们和作者一道在草虫的村落看到了街道、小巷、来来往往的“村民们”、花色斑斓的小圆虫、庞大的蜥蜴、甲虫音乐家们、搬运食物的“村民们”、气象观测者、建筑工程师。
3、这是一篇散文,它在表达上颇具特色。作者充分发挥丰富的(想象),运用(拟人、比喻)等修辞手法,将一个草虫世界生动地展现在大家面前。(1)丰富的想象。作者看到一只孤零零地在草丛中爬行的小虫,把它想象成了(一位“游侠”);看到花色斑斓的小圆虫,把它们想象(成“南国的少女”);看到振动翅膀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音乐家”);看到推着食物行走的甲虫,把它们想象(成从远方归来的“劳动者”)……丰富的想象,赋予小甲虫以(勇敢、勤劳和智慧)的特质,从而使一只只美丽的小甲虫深深地印在读者的心中。(2)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村落,原本是人聚居的地方,而课文中,作者赋予草虫人的生活形态。草虫的村落,其实无非就是(草虫居住的洞穴),但在作者的眼里,它和人类的生活天地没有两样。那里有(街道,有小巷,还有形形色色的人们),它们不仅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更有着高雅的艺术追求,它们不但会享受生活,还会创造生活。
4、文章整体结构以及各部分内容:(略)
5、詹天佑
1、主要内容及中心
2、课文是从三个方面来叙述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3、(1)从课文的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课文的许多地方都表现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如.面对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嘲笑.詹天佑毅然接受了任务;创造性地开凿了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等等,都体现了詹天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杰出的才能。
4、默读课文,知道詹天佑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两条隧道采用的什么不同方法。
6、怀念母亲
1、《怀念母亲》一课的作者是(季羡林)。对课题的理解及作者的情感:课文以(回忆)的形式,介绍了作者对两位母亲——(一位是亲生母亲,一位是祖**亲)“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亲不变的爱意)。
2、①我的祖**亲,我是第一次离开她。不知道为什么,我这个母亲也频来入梦。(“频来入梦”是什么意思?你知道祖**亲“频来入梦”的原因吗?)“频来入梦”的意思是祖**亲经常到梦中来。作者远离故土,身居异国他乡,犹如孩子离开母亲的怀抱,心中无限思念。尤其作者是第一次离开祖国,心中不断涌现祖国的身影,日有所思,夜有所想,所以“祖**亲”不断在梦中浮现。②然而这凄凉并不同普通的凄凉一样,是甜蜜的,浓浓的,有说不出的味道,浓浓地糊在心头。(为什么我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作者通过比较的方式,将自己对祖**亲的怀念充分表达出来。因为作者身在异国小城,心中有忧愁、有思念;但是不断回想起故国的亲朋好友,感到他们无处不在,心中自然又多了一丝安慰、一些宽心、一点甜蜜,他们是那样牢固地烙印在自己的记忆深处,在作者孤寂时陪伴着他。所以作者在想到故乡、老朋友时,虽然心里感到凄凉,却又是甜蜜的。③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
影。(在你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怎样的?)在作者的想象中,母亲的面影是慈祥的,她那饱经沧桑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眼睛里写满了对儿子的爱。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思念。
三、四单元内容重点
9、穷人
1、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孩子的故事。
2、中心思想:赞扬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3、作家作品: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个(短篇)小说,主要作品有《童年》、《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4、课文中省略号的主要作用: 课文中省略号的作用——课文多处运用了省略号,主要作用有:(1)表明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如,“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2)表示省略递增的次数。如,“古老的钟发哑地敲了十下,十一下……”(3)表示话未说完,语意未尽。如,“谢谢上帝,总算活着回来啦。……我不在,你在家里做些什么呢?”(4)表示说话结巴,欲言又止。如,“我嘛……缝缝补补……”
5、理解重点语段: 她忐忑不安地想: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忐忑”是指心神不定。“忐忑不安”形容心神不安定。桑娜抱回孤儿后,面对自己的五个孩子,想想生死未卜的丈夫,她紧张、担忧,她不知道丈夫会说什么,觉得自己这样做给丈夫增加了负担,觉得对不起他;她担心丈夫突然回来,不知道怎么告诉丈夫自己把孤儿抱回家的事。但是她宁可让丈夫揍一顿,也要收养孤儿。课文真实地展现了桑娜此时的心理活动。使人感受到生活给桑娜带来的压力,感受到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的心灵。省略号的连续运用,表明桑娜当时的心理活动的时断时续,逼真地写出了桑娜不安的心理。
11、唯一的听众(作者:落雪)
2、主要内容及中心思想:本文记叙了“我”在一位音乐教授真诚无私的帮助下,由没有信心学会拉小提琴,到能够在各种文艺晚会上为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的事,赞扬了老教授爱护、鼓励年轻人成才的美德,表达了“我”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的敬佩、感激之情。
3、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4、语句理解:(1)“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老人并没有耳聋,作为一位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教授,老人听出“我”拉得并不好,更从“我”被人发现后“准备溜走”的举动中,发现“我”缺乏自信。她为维护我的自尊,帮我树立自信,让“我”有了面对老人拉琴的勇气,老人谎称自己耳聋。(2)“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说上一句: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我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 理解:这“从未有过的感觉”就是被人肯定的快乐。而这恰恰来自于老人的陪伴,来自于老人的夸奖。老人并不指点“我”如何拉琴,她就用自己的语言帮助“我”重新找回自信,激励“我”刻苦练习。在她的激励下,“我”终于敢在家里练琴了,而且练得十分认真,十分刻苦。
13、只有一个地球 说明方法以及作用:列数字科学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真切 作比较突出强调 打比方形象生动。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作者:西雅图)
1、文章结构:总分总
2、文体:演讲稿
3、课后第2题:(1)“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理解: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2)“任何降临在大地上的事,终究会降临在大地的孩子身上。理解: 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如果家园受到破坏,那么任何对大地的影响,对地球的伤害都将演变成对人类自身的伤害。这句话直接点明了将人类的生存与大地的密切关系。(3)“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理解: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这句话的意思是谁也没有权利,也
不可能拥有对大地的控制权,谁也不能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待神圣的大地。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万物,才能确保人类的生存。第五单元
17、少年闰土
1、作家、及作品——(资料袋)
2、正音:“正”、“佛”、“行”、“供”、“畜” *
3、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件件事,闰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参P148 要点:雪地捕鸟——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看瓜刺猹——机智勇敢;海边拾贝——生活丰富多彩。潮汛看鱼—见多识广 闰土是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聪明能干的农村少年 参P142参P143参P147 与四件事留下的印象不完全一致
4、关于“捕鸟”,闰土向我讲述了哪几方面的内容,你感受到了什么? 要点:捕鸟的时间——下大雪;捕鸟的地点——沙地上;捕鸟的方法——支起大竹匾,撒下秕谷,鸟来吃时,拉绳子;捕鸟的结果——各种鸟都有。闰土聪明能干,是一个捕鸟能手。*
5、谈谈对“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他们”指“我”往常的朋友。“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指“我”和“往常的朋友”生活的天地非常狭窄,由于整天关在高墙深院里,与生活在海边的闰土相比,形成了鲜明 的对比。这句话的意思:“我”和“往常的朋友”,整天生活在大院里,不能广泛地接触大 自然,眼界狭窄。这句话表达了“我”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流露了对农村丰富多彩生活的向往。
6、四件事情,作者写得有详有略,从不同的方面表现闰土的特点。
7、破折号、括号的用法——补充说明
18、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多音字:冠、号、数
2、四字词语: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北风怒号、饱经风霜、失声痛哭 匆匆忙忙、马马虎虎、清清楚楚、模模糊糊 *
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作者是周晔,表达出她对鲁迅先生的怀念、热爱、敬仰之情。*
4、《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课文主要记叙了作者回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说说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课文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分别叙述了四件事: 谈《水浒传》(伯父谈《水浒传》启发教育“我”认真读书)、讲碰壁(伯父笑谈“碰壁”抨击旧社会)、救车夫(伯父热情地救助黄包车车夫)、关心女佣(伯父关心女佣)。①笑谈《水浒传》表现了他对青少年的关心和爱护; ②谈“碰壁”表现了他对旧社会的痛恨; ③救护车夫则表现了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④关心女佣阿三则表现他关心别人胜过关心他自己。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
5、句子理解:(1)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 “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 理解:这句话表面看是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在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语言描写中透出鲁迅先生含蓄、幽默、风趣的性格特点。(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反问句)理解: “四周黑洞洞的”,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连一点儿民主和自由都没有。“碰壁”是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从话语中,可以体会到鲁迅先生不怕挫折、不惧迫害的顽强斗争精神和革命的乐观主义态度。④“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他没有回答我,只把枯瘦的手按在我的头上,半天没动,最后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理解:这里的两个“清清楚楚”强调了当时的情景给“我”印象之深;他“变得那么严肃手“半天没动”,“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等表情、动作的描写,说明鲁迅先生看到了旧社会的罪恶,他无法控制对它的憎恶之情而怒形于色。这句话表现了鲁迅先生对旧社会的痛恨和对劳苦人民的极大同情。
6、救助车夫一段,为了准确地写出鲁迅兄弟俩救治受伤车夫的情景,连用九个动词——“扶、蹲、半跪、拿、夹、拿、洗、敷、扎”,突现了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感人形象。
7、以空行为标志,文章分为几部分?说说第一部分与其他部分的联系。要点:五部分;第一段是总述——深受爱戴,后几段是分述——受到爱戴的原因。参P154
第六单元 重点背默前4首古诗及书下注释。
第七单元
21老人与海鸥
1、字音:塑料、饼干、撮起、亲昵、啧啧、滇池、旋涡
2、主要内容及中心:课文主要讲了(每年冬天,一位老人步行二十余里,为海鸥送餐,呼唤海鸥的名字,与海鸥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老人去世后,海鸥们不约而同地为老人送行)的事,表达了(老人对海鸥无私的爱以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令人震撼的情)。*
3、意想不到的事指什么? 要点:①海鸥在老人遗像前翻飞盘旋、连声鸣叫,②纷纷落地、站成两排、肃立不动,③朝遗像扑过来、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
4、重点语句理解:(1)“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要点:老人喂,海鸥吃,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使我们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细节描写)(2)“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要点:海鸥用“鸣叫”、“扑”、“飞”成“漩涡”这种特殊的方式,来表达他们舍不得离开老人,表达对老人的留恋,表现出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美好的深厚情感。(场面描写)
5、体会文中省略号的作用。23《最后一头战象》
1、正音:势不可当、摩挲、扑喇喇、浴血搏杀
2、积累词语:焦躁不安、漫不经心、久别重逢、横遭不幸、震耳欲聋、浴血搏杀、炯炯有神、威风凛凛、排山倒海、泣不成声
3、作者是 沈石溪,我还知道他的作品《第七条猎狗》(课外书屋)4《最后一头战象》以 时间 为序,依次记叙了英雄垂暮、重披战甲 凭吊战场、庄严归去 四个感人情节。歌颂了战象嘎羧忠诚、善良、重情义 的高尚情怀。*
5、(本文在表达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通过对嘎羧动作、神态的具体描写,突出嘎羧忠诚、善良的高尚情怀。)
第八单元
25伯牙绝弦
1、相传愈伯牙和钟子期是春秋时代的人,《伯牙绝弦》讲的是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让我们感受到朋友间真挚的感情。*
2、背默课文、注释,对照注释,了解诗句意思。*(1)伯 牙 鼓 琴,志 在 高 山,钟 子 期曰:“善 哉,峨 峨 兮 若 泰 山!” 句意:(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钟子期听了赞叹道:“你弹得太好了!简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体会:俞伯牙琴艺高超,钟子期很会欣赏,他们两人相互理解、欣赏是知音。(2)伯 牙 所 念,钟 子 期 必 得 之。句意:伯牙心里想到什么,钟子期一定能准确地道出他的心意。(3)子 期 死,伯 牙 谓 世 再 无 知 音,乃 破 琴 绝 弦,终 身 不 复 鼓。句意:伯牙觉得世界上再也找不到知音了,于是,他把心爱的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体会:伯牙为失去知音而悲痛欲绝,弃绝专长爱好,表示悼念。表现出朋友间的深情厚谊。*3对知音的理解;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语言的人。26 月光曲
1、《月光曲》又叫《月光鸣奏曲》《月光》。贝多芬弹奏了(三十七)支钢琴曲?第(十四)支是《月光曲》。
2、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人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女孩热爱音乐、善解人意感动了贝多芬,走进屋弹奏一曲;失明姑娘爱音乐,懂音乐,贝多芬遇到了知音,激发了他创作的欲望和灵感,所以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3、.听着琴声,皮鞋匠兄妹好像看到了什么,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受。答:皮鞋匠听着贝多芬的琴声,联想到海上明月升起的奇丽画面。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此刻,贝多芬轻轻地按着琴键,音乐轻幽、舒缓。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随着景象的变化,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波折。第三幅: “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强音乐骤然响起。浪花“涌过来”,气势凶猛,音乐高昂激越,节奏越来越快。多么美丽的画面,多么丰富的联想!时而舒缓,时而明快,时而悠扬,时而激烈。清新、梦幻的境界,优美、和谐的曲调,让我们不得不叹服贝多芬高超的技艺。(舒缓流畅—快速有力—逐渐增强—高亢激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