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短文《黄鹤楼》两篇
短文两篇《黄鹤楼》《于园》
4课时
参入: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阅读理解
1、解释黑体字词。(16分)
州城西南隅()
遂以名楼()其耸构()上倚河汉()重檐翼馆()
坐窥井邑()
2、翻译下列语句。(9分)
观其耸构巍峨,高标。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3、用文中原句填空。(6分)
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概括了黄鹤楼的整体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对楼的建筑结构进行了具体描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登楼观赏景物的情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写出了作者的登楼感触。
4、黄鹤楼,与湖南__________、江西__________齐名,号江南三大名楼,有“天下绝景”之称。
5、唐代诗人崔颢登上黄鹤楼赏景时写下千古流传的名诗《黄鹤楼》,你能默写下来吗?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篇文章句式多变,多用对偶。强调黄鹤楼名称由来之根据充足,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为了突出黄鹤楼的高大雄伟,又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组对偶。(1)对这篇文章的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这篇文章先交代黄鹤楼的地理位置,紧接着交代黄鹤楼命名的由来。B.文章的重点是写黄鹤楼的巍峨高大和登楼所见所感。
C.作者对黄鹤楼的形态以及登楼所见所感已描写尽致了,所以最后四句可有可无,甚
至有画蛇添足之嫌。
D.这篇文章介绍黄鹤楼因仙而得名,因“上倚河汉”而成仙境,因“会集灵仙”而成
名楼,以“仙”字贯穿全文。〈〈于园〉〉练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绝壑()槛()
憩()啾唧()碧窈()
二、解释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
瓜洲步
所园
非显者刺
处处款之
缘坡
后厅临大池
绝壑
颓然
碧窈
俱以假山显 可无憾矣
三、翻译下列句子。
1、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2、四围灌木蒙丛,禽乌啾唧,如深山茂林。
3、坐其中,颓然碧窈。
4、瓜洲诸园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5、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6、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7、坐其中,颓然碧窈 阅读:
1、文章按照由 ______到 ______ 的 ______顺序来介绍于园,文中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园的特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
3、课文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有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运用的主要表达方式是 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
5、于园得名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6、总写于园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表现对于园构思精巧,景色优美的赞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7、描写于园水阁及四周景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8、文章开头交待园子主人的身份为“富人”,并强调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9、你认为能够概括园中诸景物特点的一个词是:
。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个特点的?(5分)
10、有人说文中第⑥句,不是说的于园,与文章内容没什么联系,应该删去。你认为第⑥句应该删去吗?
为什么?(4分)
11、你最欣赏园中景致的哪一处?请试着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来。(6分)
红红绿绿环保袋
①在悉尼和墨尔本街头,我常常见到人们挎一个或者拎一个鲜绿色或玫瑰红的长方形的大袋子,颜色十分鲜艳。友人阿森告诉我,这是“环保购物袋”,通常简称“环保袋”。
② 阿森的话,给我解开了环保袋之谜。我当年是北京大学化学系毕业的。我明白,超市场免费供应的那种透明塑料袋,通常是用聚乙烯塑料或者聚氯烯塑料制成的。聚 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成为垃圾后,难以分解,给环境造成了污染。正因为这样,澳大利亚提倡用环保袋取代聚乙烯塑料、聚氯烯塑料。这种环保袋,是用无纺布做 成的,成为垃圾以后,易于分解,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③在美国,2007年推出的时尚环保购物袋,是用丝绸和小牛皮手工制作,可以折叠成钱包大小,价格高达960美元,乏人问津。英国推出的“我不是塑料袋”的时尚环保购物袋,售价15美元,也无法普遍推广。澳大利亚的环保袋走大众化之路,价格不到1美元,得到了普遍推广。
④其实环保袋的成本不止9角9分 澳币。澳大利亚政府为了推动以环保袋取代塑料袋的工作,特地降低环保袋的价格,以求能够让普通百姓乐于接受。考虑到在澳大利亚生产环保袋,成本很高,澳大 利亚政府委托中国企业生产环保袋。所以,澳大利亚街上流行的环保袋,大都是中国制造。不过,中国虽然
为澳大利亚生产了大量的环保袋,在中国本土,环保袋还 没有成为“时尚”。
⑤悉尼市政府以及广大市民的强烈的环保意识,是值得其他城市学习的。我们确实应当加强环保观念,爱护我们的地球,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文∕叶永烈 选自2007年7月20日《新民晚报》有改动)
1、本文说明对象是: ;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2、本文第③段主要采用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3分)
3、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结合本文,发表看法(3分)
相关链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通知,自2008年6月1日起,在所有超市、商场、集贸市场等商品零售场所实行塑料袋有偿使用制度,一律不得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通知发布后,有部分人议论:禁止免费提供塑料袋(限塑)给顾客带来不便。
你对“限塑”有何看法,请简要说明理由。
(十八)绿色住宅
①所谓“绿色住宅”就是环保、节能、健康、舒适的居住建筑。绿色住宅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合理,对自然资源的损耗较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较少。“绿色住宅”从规划选地、设计、建材选用到住户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是“绿色”的。
②绿色住宅要选择建成后对周边环境没有破坏作用的地段,充分尊重自然地貌和原有绿化,并与城镇的整体规划相协调。
③在 设计上,绿色住宅采取节能环保和人性化的原则。一方面,要注意住房高质量的通风、采光、隔热、隔音性能的开发。如采用一种空气净化装置,房间的墙壁或天花 板上设有通风口,经过加工净化的空气在通风设备的驱动下,穿过通风口,进入居室。房屋的向阳面设计宽大的窗户,可使室内获得更充足的自然光,冬季能为室内 供暖;背阴面的窗户安装特殊玻璃,不但可防寒隔热,同时也对室外噪声有很好的隔音效果。
④另一方面,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如采用太阳能热水系统,采用公共供暖供冷系统,这样能节约大量电能,减少大气污染。
⑤再者,绿色住宅应有较高的绿化覆盖率,月月有花,四季常绿。绿色住宅还应配有垃圾分类处理设施,设计休闲、文体活动场地。
⑥绿色住宅要尽量选择“绿色”建材。如现在有一种新型环保用砖,该砖以发电厂排出的飞灰为重要原料,抗压强度在8兆以上,其防水、隔热、隔音和耐震强度均超过一般红砖;还有一种木屑制砖,该砖的重量只有普通砖的一半,但强度却是普通砖的两倍。使用这些建材还有抗震减灾、延长建筑物寿命的作用。
⑦要真正拥有绿色住宅,还需要人们健康的生活方武作担保。
1、文章从四个方面说明了“绿色住宅”的特点。理清层次,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
2、请写出文中画线句子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及其作用。(2分)
3、体味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2分)绿色住宅要求尽可能使用节能设施。
4、结合选文第⑤段内容,运用简明生动的语言写一段“绿色住宅
气温变化的利与弊
①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发展,特别是农业生产息息相关。
②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③气温变化1℃,对农业生产有着更惊人的影响。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 1℃,粮食产量具有增产或减产10%的潜力。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④气温升高1℃虽然会使农作物增产,经济有所增长,但是气温升高所带来的环境及社会问题也着实令人担忧。
⑤联合国有关机构最新报告预测,假若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计划得不到有效的实施,21世纪全球的平均气温将上升 1.8℃至4℃。如此下去,人类总有一天会掉进自掘的“热陷阱”里而不能自拔。
⑥专家预测: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地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由于气温上升,导致黄河和内陆河地区的蒸发量可能增长 15%左右,北方水资源短缺以及南方的旱涝等灾害出现频率也会增加。
⑦德国刑侦专家也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月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不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近年来,全球变暖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的极大关注。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经过共同的努力,一定能够守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1、选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2分)
2、第②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
3、下面句子出自选文第⑥段,分析其中语是如何体现说明文语言特点的。(3分)
到2030年,中国海平面可能上升1厘米到16厘米,黄河三角洲、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等区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风暴潮的危害也会加重。
4、气候变暖会给人类带来诸多危害,但选文也介绍了气温升高带来的好处,请你从内容或写法的角度分
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4分)
5、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渡排放导致全球变暖,请你提出两条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2分)
第二篇:《短文两篇》黄鹤楼 于园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短文两篇》
《黄鹤楼》
教材分析: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的特点,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突现了黄鹤楼这座名楼的地位和价值,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课文篇幅短小,内涵丰富,句式多变,多用对偶。
学情分析:
讲解这篇短文时应让学生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明确课文中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弄清文中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突出了什么特点。有关这些问题,可让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在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完成。
教学目标
1.学习常见文言实词用法,学习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
2.欣赏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
3.体会文章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法。
教学重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
2.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上,人们将湖北武昌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并称为江南三大楼。滕王阁因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而闻名,岳阳楼因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更为人知。有关黄鹤楼的诗文又有哪些?
(学生交流搜集的黄鹤楼的诗文)
崔颢的《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我们将来学习一篇有关黄鹤楼的古文。
二、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集体读。
正音:隅憩邑闼窥巍峨
三、积累字词、疏通文意
1.认真读课文,边看注释,边查工具书,疏通课文大意。
2.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上倚河汉
亦荆吴形胜之最也。3.检查情况:翻译复述
一人读一人译,合作用自己的话复述内容。把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师点拨纠正。
四、理解感悟
1.说说你对黄鹤楼的总体印象或感受。2.本文引用《图经》的话有什么作用?(给黄鹤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3.找出描写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和建筑结构特点的词语,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4.文章最后一句有什么作用?
(侧面写出了黄鹤楼的地位价值。)
五、赏析品味:
1.放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背诵。2.体会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色。
3.理解作者热爱祖国山川胜迹的思想感情。
《于园》
教学目标:
1.了解本文按空间转换的顺序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2.体会古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精致奇巧和建造者高超的艺术造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吟诵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今天,也让我们一起到扬州瓜洲镇上的于园,去品赏中国古典园林的绝妙景致。
二、作者简介
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于仕宦家庭。明朝灭亡后,他隐居山中,在国破家亡之际,回首二十年前的繁华靡丽生活,写成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抒发了他对故国乡土的追恋之情。
今天,我们学的《于园》就出自于他的《陶庵梦忆》。
三、初读课文1.散读课文。
要求:请注意课文中个别字词的读音。2.请读。
学生正音。教师范读。
板书:槛jiàn
3.全班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读破句。
四、再读课文
1.分组讨论交流课文的解释。2.学生解释,重点字词教师点拨。
富人于五所园也园:动词,建筑园子。
非显者刺刺:名帖,这里作动词,投名帖。奇在磊石磊:垒,堆砌。缘坡植牡丹、芍药缘:顺着,沿着。以实奇以:因为。
以幽阴深邃奇幽阴深邃:阴暗深远。
颓然碧窈颓然:舒坦的意思。碧窈:碧绿幽远。俱以假山显以:凭借。显:显扬,有名声。胎于石胎:这里是形成雏形的意思。于:从。至于园可无憾矣于:到。
3.在此基础上思考:于园并非人人都能进去,从文中哪一句话可以证明?“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一句告诉我们:只有有名声、有地位的人才能进这座园子,一般人则不能。可以看出这座园子不同寻常,主人不肯轻易示人,给人一种“养在深闺人未识”之感。
这一节中,还有哪一句也照应了“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这句话呢?
五、细读课文(第二段)
从第一节中,我们还了解到于园是一个名叫于五的有钱人所建造的园子。它可以算是一座私家花园。据我了解,私家花园是中国园林艺术的精华。它们大都模仿自然,推崇山水野趣,叠石掇山,楼阁重复,具有山水画意。
下面,让我们重点学习第二节,看看它究竟奇在何处?1.找出关键句:“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板书:园中无它奇,奇在磊石。2.文中从哪几处描绘了磊石呢?找出方位名词“前堂”、“后厅”、“卧房槛外”。朗读这三句。它们各自奇在何处?请学生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处谈感受。(可抓住文中具体字词,想象一下作者当时的感受。)
教师随机贴相关景点图片。板书:(磊石)以实奇
(磊石)以空奇(磊石)以幽阴深邃奇
3.作者除了介绍磊石之奇外,还写了哪一处景致?你喜欢吗?为什么?“再后一水阁”,它让人产生一种怎样的意境?(置身山林之中,回归大自然,惬意、心旷神怡)
4.请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加以背诵。5.“扬州以名园胜,名园以叠石胜”,作者在全文的结尾处也写到了瓜洲众多的园林亭榭。它们都和于园一样,是凭借巧夺天工的假山而闻名。原因在哪儿呢?
齐读最后一句。
三个方面的因素:来源于自然之石、能工巧匠的一双手和园林主人高超的艺术构思。从于园到扬州众多的园林,我们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园林建筑的精致奇巧,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六、总结
全文主要按照由前而后的空间顺序来写于园的山石和建筑特征,层次井然,给我们营造了富有诗意的意境。
齐读全文。
七、拓展
今天,能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于园的绝妙景致,我感到很愉快。在此,我也发出邀请,希望我们的同学们能到上海来,看一看上海的豫园。那又是怎样的一座园林呢?
课后阅读《走进东南名园——豫园》。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35分钟)
一、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隅()费祎()巍峨()())外)
二、多音字注音组词。
铺()()传()()长()(()()()()()(三、形似字组词。
籁()剔()篮()镌()獭()踢()滥()携()懒()惕()槛()隽()
四、一字多义练习。
遂以名楼观其耸构巍峨以以实奇其坐其中,颓然碧窈 俱以假山显其虫旧曾有之
尝驾黄鹤返憩于此一壑旋下如螺蛳缠 至于园可无憾矣如长如艇子
五、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尝.驾黄鹤返憩.
于此。尝:憩:(2)耸构..巍峨,高标耸构:(3)亦荆吴..形胜之最也荆吴:(4)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刺:(5)坐其中,颓.然.碧窈颓然:(6)主人处处款.
之款:
六、翻译下列句子
(1)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闼()))
(2)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3)卧房槛外,一壑旋下如螺蛳缠,以幽阴深邃奇。
(4)瓜洲诸园庭,俱以假山显,至于园可无憾矣。
七、填空。
(1)文中“州城东南隅,有黄鹤楼者”交代了黄鹤楼的。“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交代了。
(2)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建筑除了黄鹤楼外,还有、。
八、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依河汉,下临江流。(降临、来到).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风景名胜).
C.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传记).D.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像展开的翅膀一样).
九、选择课文中你最喜欢的语句抄写在下面。
第三篇:黄鹤楼范文
黄鹤楼
【作者】崔颢 【朝代】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第四篇: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14短文两篇之黄鹤楼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14、《短文两篇》之《黄鹤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
3、领略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魅力,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课文并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体会本文结构严谨,语言优美的特点。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录像】子午书简《黄鹤楼》短片
(二)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配乐朗读:
【伴奏乐】要求学生标注节奏,把握语气语调,体会情感。
3、齐读课文
比比看,哪一组读得最好。
4、自主、合作疏通文意
这么美的课文用现代汉语翻译出来,会帮助大家体会得更真切。
(1)四人一组,质疑、讨论并提出问题疏通全文,重点句子学生串讲。
(2)老师重点强调一些文言字词,辨析比较,举一反三。
此过程检查学生文言词汇的积累情况,通过小组合作,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三)精读品析、探究学习
1、“神游”一番之后,黄鹤楼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试找出能体现黄鹤楼特征的句子来。
总体印象:耸构巍峨,高标巃嵸,高大
上倚河汉,下临江流;
雄伟
重檐翼馆,四闼霞敞;
坐窥井邑,俯拍云烟:
2、有人提出:本文是以“仙”字贯穿全文的;也有人觉得不妥,应该是“观”字。说说你的理解。
学生独立分析,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意在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作者指出《图经》《神仙传》《述异志》都有关于黄鹤传说的记载,这样旁征博引有何用意?
学生独立分析,展开讨论,教师适时点拨。
4、品味语言:
1)修辞运用
2)句
式
通过此环节,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培养文言文语感。
(四)比较阅读
阎伯理的《黄鹤楼》与崔颢的《黄鹤楼》的异同点。
指名学生分析,共同归纳。
(五)内容小结
这篇短文介绍了黄鹤楼雄伟高大的外观特征,描述了登临黄鹤楼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作者热爱山川胜迹和仰慕仙人的思想感情。
(六)背诵
同桌两人互相检查背诵,争取当堂熟练背诵全文。
(七)走近名胜,激活写作
本地名胜:(图片、文字)结束曲:谭晶的《黄鹤楼》
第五篇:黄鹤楼--练习题
《黄鹤楼》检测题
翻译
传说仙人已乘黄鹤飞去,这里只留下空空的黄鹤楼。黄鹤飞去不会再回来了,而千百年来白云却依旧悠然自得地飘来飘去。登楼隔江相望,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的春草长得茂盛喜人。可是日近黄昏,极目远眺,我的故乡在哪儿呢?凝视长江上面浩渺的烟波,真使人发愁啊!
填空
1.本诗作者是
(朝代)诗人
(人名),本诗选自
。2.“历历”的意思是指
。3.诗中的“萋萋”形容。
4.诗中“乡关”的意思是
4.,此地空余黄鹤楼。5.晴川历历汉阳树,6.,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
《黄鹤楼》检测题
答案
一.填空
1.本诗作者是
唐
(朝代)诗人
崔颢
(人名),本诗选自
《崔颢集》。
2.“历历”的意思是指
清楚可数。
3.诗中的“萋萋”形容
形容草木长得茂盛
。4.诗中“乡关”的意思是
故乡
二、选择题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首联引述有关黄鹤楼的传说,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潜在的铺垫。B.颔联描绘黄鹤楼高耸的雄姿,也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采用叠词描画江上美景,让诗作的思想品位显得更为高远。
D.尾联展现朦胧的江上暮色,表达出作者漠然无奈的思乡之情。
(D选项错在表达出作者淡然无奈的思乡之情。应该改成:表达出作者缠绵的思乡之愁情。)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是一首体现诗人满怀乡愁的思乡作品。B.这是一首抒发作者有志报国却无门的作品。C.这是一首思念友人,赞美友情的作品。D.这是一首赞美黄鹤楼风光优美的作品。
3.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写出了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怅然若失之情。
B.“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将历史传说与眼前景色相映衬,流露出物在人非、鹤去楼空之感,表达出诗人心中的悠悠乡情。C.“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描写了眼前所见的江上美景:阳光、树木、芳草、汉水、沙洲,借景抒情,使诗的意境更为高远。D.“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词语“乡关”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思念故乡之情。(D选项中“词语‘乡关’”应该改成“愁”字。)4.对这首诗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这首诗是作者在还乡途中逗留岳阳,登临黄鹤楼时所作。
B.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地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C.这首诗在取景上颇具绘画美,首联写近景,颔联写远景,颈联写日景,尾联写晚景。D.诗中多处运用双声词、叠韵词和叠音词,在诵读时声音铿锵,晴朗和谐,有音韵美。(A选项应该是作者还乡途中逗留武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