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

时间:2019-05-14 03:52: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

第一篇: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

孝字是一个会意字,上部是一个不全的“老”字,下部是一个“子”字。老字不全说明老人体衰,需要子女撑持,没有子女撑持,老人就要跌倒。

另一说法是,孝字头上是一个土字加上人字,左边一撇意味着一个身体已有一般入土的老人,极度衰弱,急需子女扶持和照顾。因此,孝道实际上讲的是父母与子女、长辈与晚辈、老年人与年轻人的依存关系,以及这种依存关系所形成的社会行为准则。孝道也强调了老年人的未尽事业需要年轻人去继承和发扬。

《说文解字》对孝字的解释是“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尊老,敬老,养老,传承子嗣,养育儿女,光大先业,是孝字的基本含义,也是孝道的基本精神。

另外,孝字的小篆体很像一个躬身驼背的老人用手抚摸着他腰下的一个小孩,而小孩很温顺的接受老人的爱抚。因此,孝道的另一层含义是上辈人要对下辈人关爱,特别是当下辈人未成年的时候要爱护,哺养他们。而下辈人对上辈人要尊重顺从,接受上辈人的哺养,教育和传承。“父慈子孝”、“尊老爱老”是对孝道精神的经典总结。

第二篇: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元认知的含义与结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桑标 王小晔

近二十年来,元认知(metacognition)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人们提出了一系列的元认知理论,试图对人的认知与学习过程作出更为深入的探讨和解释,同时进行了一系列元认知的分支研究,如元记忆、元学习、元注意、元语言、阅读理解中的元认知等等。研究者发现,在许多认知活动中元认知都起着重要作用,这些活动包括口头信息交流、口语理解、阅读理解、写作、语言习得、知觉、注意、记忆、问题解决、社会认知和各种形式的自我控制、自我指导等等。本文主要对元认知的含义及其结构作简要的评述。

1 “元”的概念和元认知概念的提出

元认知的概念在二十世纪下半叶才在心理学中得到比较全面、系统的表述和认识,真正成为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这与心理学的内外部原因都有关:在心理学内部,二十世纪上半叶行为主义居于心理学的主导地位,它排斥意识与内部心理过程,“在行为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时代,人们对认知的研究都毫无兴趣,更不用说对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了。”随着以后行为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衰落,人们重新把注意转到内部心理过程中,对认知乃至认知的认知进行研究就成了当代心理学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在心理学外部,二十世纪科学和哲学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以自身为对象进行研究和反思,出现了元科学、元理论、元哲学等大量的“元”研究;同时,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划时代的产生和语言学、计算机科学的重大发展,这些崭新的思想和方法都给心理学带来了深刻影响。

“元”的概念产生于五十年代对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的哲学思索。Comte认为内省法存在“自我证明悖论”:同一器官如何能够同时既是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1956年,哲学家Aifred Tarski为解决这一悖论引进了“meta”即“元”的概念。他认为,“元”即关于口的口(“metawhatever” refers to “whatever about whatever”)。他针对客体水平提出了元水平的概念:客体水平是关于客体本身的表述,而元水平则是关于客体水平表述的表述。存在于客体水平和元水平之间的这种区别,使得我们可以将一个过程作为两个或两个以上同时进行的过程来分析。其中,任何一个较低层次的过程都可成为一个较高层次过程的对象。因此,内省可看做是认知主体对客体水平所进行的意识作出元水平的言语表述,这样一来,关于内省法的自我证明悖论就得到了解决。Tarski的“元”概念在解决了自我证明悖论的同时,给了心理学家以某种

启发,从而导致意识及认知的元认知模型的产生。下图描述了这一模型中元水平与客体水平的等级组织以及假想的信息流。这一模型有三个特征:①监测,即信息从客体水平向元水平流动,它使元水平得知客体水平所处的状态;②控制,即信息从元水平向客体水平流动,它使客体水平得知下一步该做什么;③元水平具有某种模型,这一模型包括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方式。在元认知模型中,元水平通过与客体水平之间进行信息的往返交流(亦即反复的监测和控制)达到认知目标。

明显受控制论、系统论和信息论影响,元认知思想的核心在于强调认知活动中认知主体对目标的制定和确立,强调认知主体对认知过程与结果的自我监控、自我管理、自我调节以及自我改善。用控制论的术语来说,即强调认知主体对自身认知过程和结果进行反馈调节。

在众多的元认知定义中,以元认知研究的开创者Flavell所作的界定最具代表性。1976年,他将元认知表述为“个人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及结果或其它相关事情的知识”,以及“为完成某一具体目标或任务,依据认知对象对认知过程进行主动的监测以及连续的调节和协调”。1981年,他对元认知作了更简练的概括:元认知即“反映或调节认知活动的任一方面的知识或认知活动”。Brown与Baker也认为,元认知是“个人对认知领域的知识和控制”。可见,元认知这一概念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认知的知识,二是对认知的控制与调节。也就是说,一方面,元认知是一个知识实体,它包含关于静态的认知能力、动态的认知活动等知识;另一方面,元认知也是一种过程,即对当前认知活动的意识过程、控制与调节过程。作为“关于认知的认知”,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2 元认知的结构

Flavell认为,元认知的两大主要成分是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所谓元认知知识,是指个体所存储的既和认知主体有关又和各种任务、目标、活动及经验有关的知识片断。如“我觉得我的语文不如数学好。”“我知道自己的记忆能力很差”等。Flavell认为元认知知识主要有三类:①个体元认知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及他人作为认知加工者在认知方面的某些特征的知识。比如,“我知道小王的逻辑思维能力要强于他的形象思维能力。”“我知道我的优势在于语言表达能力。”“我知道人在短时间内只能记住有限的东西,人不能同时做两件都需要高度注意的事情。”②任务元认知知识,即关于认知任务已提供的信息的性质、任务的要求及目的的知识。比如,“我知道要理解和记住复杂、陌生的信息是比较困难和费时间的。”“我知道回忆一个生词比再认它要难。”③策略元认知知识,即关于策略(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及其有效运用的知识。比如,“我知道记忆的主要策略有组织、复述、精致加工。”

“我知道在自己熟悉或是不太重要的材料上可以少用些时间,在自己陌生和比较重要的材料上要多用些时间”等。Flavell十分强调这三类元认知知识的交互作用,他认为,不同个体会根据特定的认知任务对策略作出优劣的判断。

元认知的第二个成分,即所谓元认知体验,是指人们保持和从事认知活动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体验。元认知体验既可能被我们清楚意识到,也可能只是下意识的或模糊不清的。元认知体验持续的时间可长可短,在具体内容上可以很具体,也可能很复杂,它可以是对“知”的体验,也可以是对“不知”的体验,元认知体验在认知活动进行之前、之中、之后都有可能发生。

Flavell认为有很多元认知体验是关于在某一认知活动中个体已取得的进展或将取得的进展的信息。如,在考试中,学生觉得自己前面的题目答得很顺利,差不多都答对了,而后面的题目比较难,做不出来,感到很着急。或者学生突然发现自己刚刚读过的文童没有读懂,需要重新回过头读一下,并考虑究竟哪个地方没读懂。Flavell认为,在认知活动中:元认知知识和元认知体验是相辅相成的。元认知体验基本上是由人们已经获得的有关的元认知知识所形成的,元认知知识由于元认知体验为其提供有关认知个体、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的信息而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二者又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元认知体验能导致元认知知识的增加、删除或修改,个体在认知活动中会发现目标、策略、元认知体验和任务之间的关系,然后将这些发现同化至现有的元认知知识系统中;另一方面,元认知知识可以帮助个体理解元认知体验的意义以及元认知体验对于认知行为的暗示。另外,两者的关系还体现在有时它们是部分重叠的,有些元认知体验可看作是进入意识的元认知知识片断。

另一位心理学家Brown则认为元认知包含两大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对认知的调节。关于认知的知识是个体关于他自己的认知资源及学习者与学习情境之相容性的知识,即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能力、认知策略等的知识,以及在何种问题情境下应该运用何种认知策略、如何最佳地发挥自己能力的知识。对认知的调节指一个主动的学习者在力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调节机制,包括计划、检查、监测、检验等。这两部分具有不同的性质。关于认知的知识是稳定的、可意识到、可表述的,它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对认知的调节不太稳定,通常是无意识地进行的,故不易表述,它更多地依赖于任务的情境,而不依赖于年龄。即使是年幼的儿童,在某些任务中也能运用这种调节过程,这些任务通常是那种对个体来说具有一定难度、但又不是太难的任务。

其他心理学家也分别提出了对元认知的理解。如美国心理学家sternberg把认知过程分为三大类:元成分、操作成分、知识习得成分;加拿大心理学家Da

s提出的智力三级认知功能系统理论——PASS模型,提出智力有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注意——唤醒系统、同时——继时编码加工系统、计划系统。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学者尽管在所用的专业术语和表达方式有所不同,但他们的基本思想是一致的,即都十分重视认知主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计划、监控、评价和调节。实际上,计划系统、元成分、元认知在认知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3 元认知是区别于认知的独立存在元认知概念提出后,有人对元认知是否真正有别于认知提出了质疑。心理学家Slife的研究发现,优生与学习困难学生在数学问题解决的技能中存在差异,并非由于他们在认知(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上存在不同,而是在元认知(知道自己知道如何去解决问题)上存在差异。研究者选择了学习困难学生组和正常学生组:两组学生的IQ分数无显著差异,且在10道数学题及数学成就测验的得分上是匹配的(即认知水平相当)。结果表明,在进行问题解决时,两组被试在元认知的两个成分(关于认知的知识和关于认知的调节)都表现出差异。在关于认知的知识上,学习困难学生对于自己问题解决能力的知识精确性较差,他们不能准确预期自己是否可以正确解题;在认知调节上,学习困难学生不能积极、准确地监控自己的问题解决活动,对于自己的解题成绩倾向于高估。这表明,认知水平相当的被试在元认知方面却有不同的表现,因而元认知与认知是可以分离的两个概念。

Swanson依据元认知能力的高低和一般能力倾向的高低,将被试分为四组,以考察元认知水平高是否是学生学习成绩优异的重要原因。四组被试为:高元认知椄吣芰η阆蜃椤⒏咴现獥低能力倾向组、低元认知椄吣芰η阆蜃椤⒌驮现獥低能力倾向组。他对四组被试解决问题的成绩进行比较,发现:①无论一般能力倾向的高低,高元认知组的解题成绩都优于低元认知组;②高元认知椀湍芰η阆蜃榈某杉ㄓ庞诘驮现獥高能力倾向组。可见,元认知可以弥补一般能力倾向的不足,它是作为与一般能力倾向相独立的一种因素起作用的,而且元认知水平的高低与学习成绩有密切的关系。

4 结语

可以认为,元认知是认知活动的最高水平。元认知既是知识,又是过程。元认知包含了有关认知个体、认知策略、认知目的等方面的知识,元认知又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伴随的,对认知活动进行计划、监控、调节的积极过程。重视元认知在个体成长与学习中的作用,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网上转载)

第三篇:“孝”字文化释义

“孝”字文化释义

《尔雅〃释训》云:‚善事父母为孝‛。即善待父母称为‚孝‛。《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训诂书,也是我国第一部字典,撰者不详。据考该书非经一人一时之手,而是一种训诂汇编,大体由初汉学者编撰。儒家视此书为通达古今之要律,对后世影响颇大,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其中对‚孝‛字的释训,成为后世公认的定义。许慎《说文解字〃老部》日:‚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孝也‛(孝通老)。至此之后,‚善事‛成了‚孝‛字的本义,‚子承孝‛成了‚孝‛字的正解,‚孝‛字成了孝道的专用文字。因此。《辞海〃孝》释为‚善事父母‛。《汉语大词典〃孝》释为‚对尊亲敬老等善德的通称,亦谓孝道‛。

‚孝‛ 这个被誉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道德理念的专用词,其本义果真如上所释?其实,通过分析古汉字字型结构及其文化蕴涵,以及对先秦早期文献进行认真地考证,‚孝‛字的本义并不是‚事亲‛,甚至还不是‚事人‛,而是‚事鬼‛,‚敬神‛,是一种对死去祖先的宗教祭祀活动。这一意义的‚孝‛字,与中国上古时期‚祭必有尸‛ 的习俗有关。以下从两个方面加以论证。

一、从“孝”宇的宇型结构及其文化蕴涵来加以考证“孝”。

在殷商甲骨卜辞中的构形,从字型结构上看,其上部从‚老‛,像‚尸‛,如皓发长髯的老者(为尸所化妆,古代祭祀习俗),下部为‚子‛,像行礼之孝子,是一幅孝子拜尸的图象。而现今大多数人受《说文解字》的影响,认为‚孝‛是会意字,从‚老从子,子承老‛。‚孝‛字的意思是小子搀扶着长着长长胡须的老人,即善事父母者。

以上两种,哪种解释更确切呢?从古代汉字结构系统及其文化蕴涵的角度来加以考证。古汉字中有一些具有某种共性的单字系列,比如取像相类的单字系列,它们字型相似,意义也就相类似,如‚墓‛,‚葬‛,‚壑‛这三个字,从它们在甲骨卜辞中的构形取像上看,都有‚草‛、‚尸‛、‚人‛等字型结构,可谓取像相类;从字义上看,这三个字都表示古代的一些丧葬形式。举例释之:‚世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而委之于壑‛(《孟子》)。‚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易〃系辞》)。‚左师公日:老臣残息舒祺⋯愿及未填沟壑而讫之‛(《左传》)。从这些释义中我们知道这三个取像相类的字都反映了古时丧葬仪式的一些习俗。以此作为线索,来考察‚孝‛字,则可以看出‚孝‛字在构形上与上述字也有相类的地方(如‚草‛、‚人‛、‚尸‛),那么我们即可推知,‚孝‛与丧葬仪式有一定的关联。‚孝‛应是古代孝子对已死祖先的宗教祭祀仪式之意,而非‚善事父母‛之意。‚孝‛字作‚事亲‛应是后起之意,孝作为一种敬老养老的行为乃是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文化现象。

二、从两周金文、《诗经》、《仪礼》等较早的上古文献中加以考证。

1、《周易》、《诗经》中‚孝享‛释意。《周易〃萃卦》卦辞日:‚萃,享,王假有庙,利见大人‛。《象传》说:‚王假有庙,至孝享也‛。王弼《注》:‚全聚乃得,致孝之享也‛。说‚致孝享‛是献出孝子的食物做供品。孔颖达《正义》进一步解释:‚享,献也。聚道既全,可以至于有庙,设祭祀而致孝享也‛。指出‚孝享‛是‚祭祀‛行为。来知德《集注》日:‚尽志以致其孝,尽物以致其享‛。认为必恭必敬地行礼就是‚孝‛,尽其所有奉献供品就是‚享‛。这就是‚孝享‛的本义。‚孝享‛一词即祭祀,具体地说,‚孝‛乃是向神行礼,‚享‛乃是向神献物。《诗经〃天宝》有‚吉蠲为鳝,是用孝享。榆祠蒸尝,于公先王。君日卜尔,万寿无疆‛的诗句。所谓‚孝享‛明显是一种祭祀活动。可见《诗经》《周易》中的‚孝享‛用例,都是指祭祀活动而言。‚孝享‛合用,一是指礼敬,一是指供物,如果分开单用,则孝可兼享,享亦可兼孝。《尔雅〃释训》:‚孝,享也‛,‚享,献也‛。‚献‛与‚孝‛是音近义通。《尔雅》以‚孝‛‚享‛互训,可见尚存上古用语之遗意。可惜,现在许多人在释读‚孝‛字时,都受了许慎《说文解字》解释的影响,一致以‚善事亲者‛释之,使‚孝享‛的祭祀之意长期被掩,实不足训。

2、《仪礼》、《礼记》、《诗经》中‚孝子‛‚孝孙‛的释义。《仪礼》中使用‚孝‛字也是与祭祀密切相关的,凡称‚孝子‛‚孝孙‛之处,都与祭祀活动有联系,甚至只有在祭祀的时候才能自称‚孝子‛‚孝孙‛。如《仪礼〃聘礼》载:‚筮一尸,若昭若穆,仆为祝,祝日:孝孙某,孝子某,荐嘉礼于皇祖某甫,争考某子‛。聘礼为嘉礼,何时举行要筮日时,筮时设尸,因而有上引祝词。祝词时,主事人乃称孝子、孝孙。又如《礼记〃杂记》说:‚丧奠,脯醢而已。祭称孝子,孝孙;丧称哀子哀孙‛。《礼记〃祭文》说:‚唯孝子为能飨亲‛。这里明白不过地告诉我们,‚飨亲‛(即为‚享孝‛)乃是孝子们专有的权利。孟子有所谓丧祭之事‚白天子达乎庶人‛之说。我们再来考察《诗经》中的‚孝子‛‚孝孙‛,也都与祭祀有关。如《大雅〃既醉》‚威仪礼时,君子有孝子。孝子不匮,永锡尔类‛。此诗是周王祭祀祖先时祝官所唱的祈求福祉的颂歌。‚永锡尔类‛即是说赐孝子永享其福,这里的‚孝子‛就是主祭祀的长子。《诗经〃楚茨》第五章日:‚礼仪既备,钟鼓既戒。孝孙徂位,工祝致告。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钟鼓送尸,神保聿归⋯⋯ ‛。《楚茨》乃是歌咏祭祀之诗。这里的‚孝孙‛也是祭祀时的专称。周代祭祖,孝孙为祖父之尸,即装扮成已故祖父而代为接受子孙的祭祀,即称为‚尸‛。所谓‚孝孙徂位‛即孝孙登临尸主之位。《礼记〃曲礼》:‚礼日:‘君子抱子不抱孙’。此言孙可以为王父尸,子不可以为王父尸‛。《祭统》日:‚夫祭之道,孙为王父尸,所使为尸者,于祭者子行也。‛‚孝‛的篆文乃是⋯副孝子拜尸的图像,孙为王父之尸,代替王父接受‚孝子‛的礼拜,拜尸的人称为‚孝子‛,为尸之人称为‚孝孙‛。由此可知,‚孝子‛‚孝孙‛均为祭祀时的专称,而非今天现代汉语中的‚孝子‛‚孝孙‛之义。

综上所述,《周易》、《仪礼》《礼记》《诗经》等先秦文献中的‚孝‛,其涵义都是祭祀祖先之意,只有行祭礼之时才用‚孝‛,也只有祭祀之时的主祭者才称为‚孝子‛,为王父之尸的孙子才称为‚孝孙‛。由此可见,‚孝‛字其意表达的都是祭祀的问题,这与后世作‚孝养‛讲的‚孝‛有很大的区别,‚孝‛做‚孝养‛讲应该是后起的义项。

三、结论

本文论证‚孝‛ 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并没有否定后世‚孝‛有孝养之义的实际,更无意贬低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孝道‛之源远流长的历史。孝养老人的传统在中国早已有之,在原始氏族公社时代,‚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残疾者有所养。‛养老是当时人们生存的自然行为。进入阶级社会,‚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礼仪为纪‛。一切礼仪的产生都是伴随着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作为文明社会的道德礼仪核心内容的孝道也不例外。孝道正是中国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后产生的,到了春秋时代,伟大的哲人孔子崇尚西周的礼制,述古制日:‚使老有所终‛。又日:‚今之所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表明他倡导的‚孝‛不仅是能养父母,而且要尊重长辈。孔子将他所崇尚的西周礼乐文化融入孝道之中,要‚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见孝与养的结合是孔子对孝道思想进行的改造和升华,使仅仅属于物质领域的供养关系,上升为兼有精神享受的文明内涵,因此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和弘扬。儒家经典《孝经》将‚孝‛上升到‚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的高度,这时的‚孝‛不仅兼有赡养、祭祀、孝敬的内容,而且兼有‚天道‛、‚地道‛、‚人道‛的广泛哲学内涵了。这无疑是孔子及其儒家门徒对人类尊老养亲情绪的升华、丰富和提高。尽管如此,我们却不能将后世才有的意义强加为‚孝‛字的原始涵义,‚孝‛字从‚敬神‛到‚事亲‛的转化,从功利性的祈福到对养育之恩的推崇,正是人类认识史从重神到重人的历史性飞跃,它代表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今天,我们所要弘扬的正是‚孝‛字的后起之意——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而要摒弃的却是‚孝‛字的原有涵义——祭祀祖先神灵的封建糟粕。

第四篇:竹字起源(本站推荐)

象两竹对立垂叶形,其本义作「冬生艸也」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饶炯氏谓:「竹为艸类,凌冬不凋,故云冬生艸。」即俗称之竹子。其义为: 1.竹,植物名。例如:石竹、苦竹、斑竹。2.八音之一,以竹制成之乐器。如笛、箫、管、笳、笙、竽等均属之。例如 《周礼??春官》:「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简册曰竹。盖古未有纸,大事书于册,小事书于简牍,皆以竹木为之,略 称之曰竹。例如《后汉书??和熹邓皇后纪》:「『必书功于竹帛。』注: 竹谓简册,帛谓缣素。』」 4.竹使符,汉时用以征调之符,略称竹。例如鲍照《拟古诗》:「留我一白 羽,将以分虎竹。」 5.姓。孤竹君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孤竹为姓,后又省改为竹氏,望出东莞。又传汉夜郎侯生竹中,亦以竹为姓。6.形容词,以竹制成的。例如竹竿、竹篮。又如《后汉书??郭伋传》:「儿 童骑竹马迎拜。」 7.形如竹或色如竹的。例如:竹菜

第五篇:身份证起源及其号码含义解析

身份证起源及其号码含义解析

【导语】:我国居民身份证号码由18位数字组成,处于每个不同位置的数字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想了解这些数字的含义吗?深圳本地宝小编为您收集了相关资料,告诉你每个身份证号码的数字有什么含义。

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级市(自治州)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自治县、县级市)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也有的说是个人信息码,一般是随计算机的随机产生,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作为尾号的校验码,是由号码编制单位按统一的公式计算出来的,如果某人的尾号是0-9,都不会出现X,但如果尾号是10,那么就得用X来代替,因为如果用10做尾号,那么此人的身份证就变成了19位。X是罗马数字的10,用X来代替10,可以保证公民的身份证符合国家标准。

我们以一个身份证号码为例,我们来解读身份证号码的含义吧!

***234

44代表的是广东省,0303代表的是深圳市罗湖区,19891212代表的是生日为1989年12月12日,12代表的是当地派出所代码,3代表的是男性,而最后的4是随机的校验码。

1985年《居民身份证条例》开始施行,确立我国居民身份证制度。

1999年10月1日起,公民身份号码制度实行。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终身不变的18位号码。

居民身份证编号是全国统一编定的,每个持证公民的唯一编号。居民身份证编号,对于应用现代化技术进行人口管理的人口统计,对于加强公安现代化建设有重要作用。因此,作好居民身份证编号工作,是证件签发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必须认真细致地组织实施。为保证编号的准确性,作如下规定:

一、为使居民身份证编号不重、不漏、不错,编号采用行政区划代码、出生日期码、分配顺序码三结合的方法,由十五位阿拉伯数码组成。十五位数码(从左至右)的含义是:第一至第六位码为行政区划代码;第七至第十二位码为出生日期码;第十三至第十五位码为分配顺序码。十五位数码的使用方法是:

(1)行政区划代码。是用六位数字代码按层次分别表示我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区(市、州、盟),县(市、旗、镇、区)的名称。六位数从左至右,第一、二位表示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三、四位表示地区(市、州、盟);第五、六位表示县(市、旗、镇、区)。如山西省平遥县的行政区划代码为“142431”;北京市东城区的行政区划代码为“110101”。居民身份证编号中的行政区划代码是指公民第一次申领证件时,常住户口所在地的县(市、旗、镇、区)一级的行政区划代码。编号工作一律使用国家标准局批准的,1985-01-01实施的GB2260-84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根据该文件规定,行政区划变更后,原代码不再代表新的行政单位。为使居民身份证编号工作顺利进行,行政区划有变动的,使用国家标准局批准的新的行政区划代码,在新的代码没有批准前,经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厅、局同意,可暂时沿用原行政区划代码。没有县(市、旗、镇、区)一级行政区划代码的(如水上公安分局),可使用地区(市、州、盟)一级行政区划代码;如地区(市、州盟)一级也没有行政区划代码的,可使用省(自治区、直辖市)级的行政区划代码。

(2)出生日期码。是用六位数字代码表示公民出生时年份、月份、日期的数码。即居民身份证编号的第七、八位表示年份;第九、十位表示月份;第十一、十二位表示日期。如某公民出生日期为1966年10月26日,出生日期码应编为“661026”;某公民出生日期为1902年1月3日,出生日期码应“020103”。

(3)分配顺序码。是用三位数字代码表示在行政区划代码表示的区域范围内,对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人编定的顺序号。

分配顺序码的奇数分配给男性公民;偶数分配给女性公民。

分配顺序码的999、998、997、996四个顺序号为百岁以上老人的特定编号,不要将上述四个号分配给其他人。全国各个地方的身份证地址标示:

一、四个直辖市

北京110 天津120 上海310 重庆510 二、五个自治区

内蒙古15 新疆65 西藏54 宁夏64 广西45

三、两个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港)

澳门特别行政区(澳)

四、23个省

1、黑龙江省23

2、吉林省

3、辽宁省21

4、河北省13

5、山西省14

6、青海省63

河南省41

9、江苏省32

10、安徽省30

福建省35

13、江西省36

14、湖南省43

广东省44

17、台湾省

18、海南省46

陕西省61

21、四川省51

22、贵州省52

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与吉凶预示

7、山东省37

11、浙江省33

15、湖北省42

19、甘肃省62

23、云南省53 8、12、16、20、

下载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孝字起源、结构与含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汉字的起源和汉字结构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1) 了解汉字的起源(2) 了解汉字的造字方法和字体演变二、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图片形象地展示汉字的发展 (2) 通过课堂练习来巩固和提高三、 情感态度与价......

    象棋之“象”字起源初探

    象棋之“象”字起源初探 杨昌平洪成巨 中国象棋,源远流长,她不仅我国人民智慧的文明产物,亦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关于她的起源,众所纷坛,说法不一。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从......

    相随结构字 教学设计

    相随结构字的书写 建湖县九龙口镇中心小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相随结构字的结字规律,培养孩子的观察 比较能力。 2.让学生在写字过程中,感受文字的形体美,激发学生写......

    上下结构的字 教案

    《上下结构的字》 教学过程: 一、猜名字导入,学习新课 1、课件出示《林蛋大》。师讲述 2、“楚中天”为什么会变成“林蛋大”呢? 生:我们写字要规范、注意间距、注意结构的紧凑......

    物流企业的含义类型起源(精选5篇)

    物流企业的含义类型起源 一、物流企业的含义 随着我国物流业的迅速发展,物流企业大量涌现,物流企业的业务类型、经营规模以及服务质量有很大的差别,明显存在着“散、小、弱、......

    我爱我家--孝字当先

    我爱我家----孝字当先 中国是礼仪之邦,五千年的文化传承至今,好的家训、家规、家风不仅承载了祖辈对后代的希望和策鞭, 也同样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民族之风. 无规矩不成方......

    第九课 “人”字的结构1

    科教大版七年级下第四单元人与人之间 七年级1班备案人:王建忠时间:2011年11月16日 第九课 “人”字的结构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了解青春期闭锁心理现象及危害,积极与同学、......

    孪生结构字的教学设计

    孪生结构字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讨论、评价、练习等方式使学生认识并立和重叠(包括二叠和三叠)结构,懂得它们的书写规律。 (2) 在老师指导下学习书写“弱、炎、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