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1.道术兼修中“术”的古代代表人物是(韩非子 鬼谷子)。2.从刘邦封一人而安天下的故事中得出的管理经验是(可能选B)A.待遇平均分配原则 B.给待遇由近及远的原则 C.给待遇由远及近的原则
3.管理工作的本质是(通过别人完成工作)。4.评价干部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可能选A)A.用什么人做事B.自身综合素质的水平C.学历的高低
5.“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联百万之众,战必取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振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此三人者,皆人杰也;用此三人,开大汉之天下,我之所长也。”以上是(刘邦)的言论。
6.从《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典故事中,分析得出具备“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职场经验的代表人物是(沙和尚)。7.加强领导干部修养的核心是增加领导的(专家权和参照权)8.(和)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9.(职位权利)权力具有层级特征,属于资源型的权利。10.(专家权)是指稀缺的知识和技能。
11.在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通过公开和宣传落实公平的原则,以下属于对宣传技巧的形象比喻的是(全选)A雷震千里,雨润一寸B雷声大雨点小C先打雷后下雨D打雷向上,下雨向下
12.古代成功管理者的标志是(1)做成了什么事情(2)形成了什么制度,(3)推荐培养了什么人
13.惩罚条款的原则是(1)相关原则(2)平等原则(3)及时原则(4)预警原则。
14.在“放礼花”的奖励技巧中应该体现(应该可能选ABC)原则。A当众原则B拔高原则C平等原则D对比原则
15.根据领导的管理风格可能把领导划分为(制度领导、性格领导、文化领导)三类。
16.职位权利包括(强制权、报酬权、合法命令权)。
17.中国式团队存在基本管理问题包括(干部问题、班子团结问题、领导权问题)。
18.通过《水浒》向梁山领导者学习如何管住英雄的方法有(全选)A英雄不能闲着——人人有事做,处处忙起来
B好领导要做宋公明——学会处理关系,要会送:送待遇,送感情,送尊重 C英雄树大旗——要建立远大理想 D捧一点——掌握需求,把握激励技巧
19.“和”所代表的基本管理力量包括(融合的力量、超越的力量、认同的力量)。
20.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核心的表述是(全选)A忠义权争B仁和止静C以和为本D道术兼修
21.(√)管理中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最核心的体现是特权管理思想。22.(√)批评中的三明治法则技巧是指从认可开始,希望结束,批评夹中间。23.(×)领导用人应用性格一致,价值观互补的人才。24.(×)不教而诛是为暴,是韩非子的言论。
25.(√)道是指在发展变化中,把握阴阳,顺应规律,调整自己。26.(×)考核越精细,指标越科学,手段越严厉,凝聚力越高。27.(√)权力的本质在于号召影响力。
28.(√)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文化领导的管理手段。29.(√)有人类就有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源远流长。30.(√)从杨六郎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中,可以分析得出的用人策略是根据需求打造差异化方案。
第二篇: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83分
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智慧 83分
1.从《西游记》师徒四人西天取经的经典故事中,分析得出具备“认清形势,找准位置”职场经验的代表人物是(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孙悟空 B.沙和尚 C.猪八戒 D.唐三藏
2.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也是管理的核心。(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和 B.仁 C.止 D.静
3.道术兼修中“术”的古代代表人物是(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韩非子 鬼谷子 B.孔子 孟子 C.孔子 韩非子 D.孟子 鬼谷子
4.从刘邦封一人而安天下的故事中得出的管理经验是(单选题3分)o
得分:0分
A.赏罚分明利团结 o o o B.待遇平均分配原则 C.给待遇由远及近的原则 D.给待遇由近及远的原则
5.()权力具有层级特征,属于资源型的权利。(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参照权 B.专家权 C.个人权利 D.职位权利
6.“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联百万之众,战必取攻必克,吾不如韩信;振国家,抚百姓,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此三人者,皆人杰也;用此三人,开大汉之天下,我之所长也。”以上是()的言论。(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项羽 B.孙权 C.刘邦 D.刘备
7.管理工作的本质是(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完成绩效考核任务 B.通过别人完成工作 C.强调精细化工作 D.明确岗位责任
8.()是指稀缺的知识和技能。(单选题3分)得分:3分 o o o o A.参照权 B.强制权 C.合法命令权 D.专家权
9.加强领导干部修养的核心是增加领导的(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报酬权和强制权 B.报酬权和参照权 C.专家权和参照权 D.专家权和强制权
10.评价干部管理水平的主要依据是(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0分
A.自身综合素质的水平B.学历的高低 C.工作效率的高低 D.用什么人做事
11.古代成功管理者的标志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做成了什么事情 B.形成了什么制度 C.推荐培养了什么人 D.创造了多少财富
12.中国式团队存在基本管理问题包括(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o o A.领导权问题 B.干部问题 C.班子团结问题 D.利益问题
13.在“放礼花”的奖励技巧中应该体现()原则。(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0分
A.平等原则 B.当众原则 C.对比原则 D.拔高原则
14.惩罚条款的原则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平等原则 B.预警原则 C.及时原则 D.相关原则
15.“和”所代表的基本管理力量包括(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认同的力量 B.融合的力量 C.超越的力量 D.批判的力量
16.通过《水浒》,向梁山领导者学习如何管住英雄的方法有(多选题4分)分:4分
得o o o A.英雄树大旗——要建立远大理想
B.英雄不能闲着——人人有事做,处处忙起来
C.好领导要做宋公明——学会处理关系,要会送:送待遇,送感情,送尊重
o D.捧一点——掌握需求,把握激励技巧
17.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管理思想核心的表述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0分
A.以和为本 B.道术兼修 C.仁和止静 D.忠义权争
18.在管理的过程中,一般通过公开和宣传落实公平的原则,以下属于对宣传技巧的形象比喻的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先打雷后下雨 B.雷声大雨点小 C.雷震千里,雨润一寸 D.打雷向上,下雨向下
19.职位权利包括(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合法命令权 B.报酬权 C.强制权 D.专家权 20.根据领导的管理风格可以把领导划分为()三类。(多选题4分)分
o o o o
得分:4A.性格领导 B.制度领导 C.种族领导 D.文化领导
21.有人类就有管理,中国传统文化的管理智慧源远流长。(判断题3分)3分
o o
得分:正确 错误
22.考核越精细,指标越科学,手段越严厉,凝聚力越高。(判断题3分)0分
o o
得分:正确 错误
23.领导用人应用性格一致,价值观互补的人才。(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4.权力的本质在于号召影响力。(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5.不教而诛是为暴,是韩非子的言论。(判断题3分)得分:3分 o o 正确 错误
26.管理中封建主义残余思想最核心的体现是特权管理思想。(判断题3分)分:3分
o o
得正确 错误
27.从杨六郎选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的故事中,可以分析得出的用人策略是根据需求打造差异化方案。(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8.批评中的三明治法则技巧是指从认可开始,希望结束,批评夹中间。(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29.道是指在发展变化中,把握阴阳,顺应规律,调整自己。(判断题3分)分:3分
o o
得正确 错误
30.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文化领导的管理手段。(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第三篇: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推荐)
党员干部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从政智慧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讲到: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中国传统文化中都有哪些思想精华,今天仍然可以发用?诸子百家,各有各的思想。我们中华文化,有儒家的心系家国、忠恕仁爱,有道家的潇洒自然、无为无不为,有佛家的慈悲天下、诸法缘会而生,这三家思想构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蕴涵的思想精华,是中国人立国、为官、作人的基本依据。笔者纵观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它对历代执政者的操守要求与为政规则一般不外乎五个方面:即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中国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显得厚重和务实,除却其愚忠、功用的色彩外,放之当代仍有引人深省之处,分享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的智慧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经世致用的哲理和为人处世的智慧、做事的遵循、从政的操守,在修心开智,修行精进,修身养性,大有其用。
一、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
回望千年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凤凰涅盘,文明形态的每一次旧貌换新,都是勤于学而明事理的求学思想的结晶。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内忧外患,也经历过闭关锁国,但始终保持了在学习中生存发展的优秀品质。如,先秦时期苏秦悬梁刺股,西汉匡衡凿壁偷光、孙康“囊萤映雪”、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等等,我国现代文豪郭沫若,数学家华罗庚,国学大师季羡林,毛泽东、周恩来等都是终身学习的光辉典范。学习开启引领了华夏儿女五千年生生不息、绵延不绝的恢弘历程。
《论语》曰:“人非生而知之者,故人生来即须求学”。明代大文学家方孝孺说:“人可不食也,不可不学也。”“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如学”。党员干部只有自觉地把学习当做一种态度、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乐趣、一种享受。才能自觉地读理论之书,打牢“基本功”;长期地读经典之书,占领“制高点”;广泛地读百家之书,开阔“大视野”;深入地读哲学之书,掌握“金点子”。古今中外历史证明,凡事有所成,必是学有所成。如果不善于学习、思考,知识就会老化,思想则会僵化,能力必会退化。我们既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砥砺道德品质,掌握真才实学,练就过硬本领。”
二、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
重民本而知根本的民本思想在古代优秀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发轫,到宽以养民,慈以爱民的民本实践;从君主“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的治国思想,到廉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民本情怀,无不强调以仁爱治天下,恤民养民,推动社会发展。
民本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忠诚意识、责任意识、为民情怀。民本思想必须通过“爱民”的举措,内化在“重民生”的途径上,从而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统一。即所谓立君为民、政在养民、以政裕民。也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历代贤良耿忠的官吏总致力于在厚生利民、宽政惠民、济世为民上有所功绩,以实现忠诚爱民为民的清正追求。正是有了以民为本的认识,所以才能有与民生息的政策。百官勤廉为政,百姓方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统治方能长久。
借鉴古代民本思想的合理元素,要求我们坚持人民创造历史、人民是真正英雄的群众观点;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群众思想;坚持群众路线,用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党员干部必须牢记执政为民,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常修为政之德,常怀为民之心,诚心诚意干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三、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非常重视道德在治国中的作用,主张为政以德。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尚书》,就已提出“敬德保民”的德治思想,并以九德作为官吏的基本修养。《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事实上,“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德者,国家之基”;“敬德必胜,失德必败”。历代明君贤相常告诫官吏为政以德,将政德建设作为治国理政、确保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措施,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明廉耻而养情操的德政思想进行了积极探索完善,为后人留下了取用不尽的政治智慧。
廉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孟子最早提出“洁其身”的概念,宋代周敦颐赞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元代王冕提出“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等,都表达出古人对洁身至上、清白做人的推崇。“为政之要,曰公与清”。清正廉洁是对人的行为及道德修养的基本要求,更是党员干部执政操守的核心,是应有的基本政治品格,是从政道德的原则和底线,需要每一名党员干部持之以恒地加以坚守。
公正,“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政者,正也”,《盐铁论·疾贪》云:“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之身。”可以说,一个“正”字,阐述了从政的真谛。古人讲:“居官守职以公正为先,公则不为私所惑,正则不为邪所媚。”好官必然是行正道,坚持一身正气、清正廉洁,才能达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人只有在内心确立“公正”的品德理念,才能胸中有正气,脚下走正路,做事讲公正,对人讲正派,做到心正、人正、事正。
敬畏,“有所畏者,其家必齐;无所畏者,必怠其睽。”中华文化的最高经典主要是“四书”、“五经”。他们的义理都是一致的,就是“敬”,它是中华文化中具有普世价值的的概念。敬有两个内涵:一个是敬仰、敬重,另一个是敬畏、畏惧。敬畏是一种因内心感到神圣,而自发的敬重和自觉的畏惧。古人说:“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一旦没有了敬畏之心,往往就会肆无忌惮、为所欲为,甚至无法无天。没有敬畏之心的人是可怕的,不知道敬畏什么的人是可悲的。敬畏之心是人生的大智慧,是党员干部安身立命之本。
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诚信是文明的展示,道德的根本。“诚信”,是“诚”与“信”的结合,即诚实守信之意。古人称诚信为“政事之本”、“国之大纲”。《中庸》也提出:“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信既是天道的本然,也是道德的根本,故“养心莫善于诚”。孔子不仅提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思想,而且认为“民无信不立”。现实中,人无诚信不立,家无诚信不和,业无诚信不兴,国无诚信不稳,世无诚信不宁。诚信不仅是个人立身行事的根本,也是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则,更是社会公共秩序得以维持的基石。党员干部讲诚信,不仅是一种品行,更是一种责任;不仅是一种道义,更是一种准则。只有做到言必信、行必果,才能赢得群众的信赖和尊重,领率队伍才能有凝集力、号召力和说服力。
务实,“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荀子.修身》:“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汉代思想家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大人不华,君子务实。”明代著名思想家王守仁在《传习录》中提出:“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真实做人,扎实干事,踏实从政,既是一种敛住纷扰、潜心事业的修养与品行,也是一种韬光养晦、耐住寂寞的积淀与历练,更是一种厚积薄发、扎实踏实的素质与精神。
宽容,“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胸襟宽厚,容人容事,也是古今官德修养的应有之义。《论语.阳货》:“宽则得众。” 明代学者杨继盛在给儿子的书信中写道:“宁可让人,不要使人让我;宁可容人,不可让人容我;宁可我亏,不要别人吃亏。”细细品味这段话,教益非常深。“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涵养、理解;是关怀、体谅;是给予、奉献,是密切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党员干部善于容人、容事、容言,培养出“登泰山一览众山小、临大海海纳百川无”的境界,才能做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宽容一切可以宽容的事,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
创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王安石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论断,常被人们引用来表达一种求实创新的精神。《大学》中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旨在提醒人们一切事物都不会亘古不变,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始终保持生机。新形势下做好领导工作,应有新思想、新视野、新举措,对事业充满激情,对组织充满感情,对群众充满深情,只有具备这“三情”,工作思路才会宽,革命干劲才会大,创新办法才会多。实践证明,故步自封守摊子,越守问题越多;开拓创新干事业,越干前途越明。
四、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
在中国传统官德文化中,不仅强调为官要清正廉洁,而且还强调为官要遵循规而成事业的勤政思想。遵循规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万事万物都有着自身规律,古人称这些规律为“道”,提倡人们去学道、知道、循道。《道德经》中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世界万物的本体,”一切事物存在的依据,同时又是事物变化的法则和规律,它推动事物的变化。老庄提出的“无为而治”也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遵循“道”,顺其自然、顺物而为,用今天的话讲,就是顺应客观规律去做事;“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敬业者,专心致志,以事其业也”,“臣道务勤,勤则职业修而事无壅塞”。党员干部,本事从哪里来?除了从学习实践中遵循规,就是勤奋工作,别无他途。古人说:“业精于勤,荒于嬉。《左传”.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对自己的职业要心怀崇敬、常存热情,雷厉风行,永不懈怠。
五、畏法度而能自律的治吏思想
“小智者治事,大智者治人,睿智者治法。“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度则悖。”法规制度建设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赏罚可用,则禁令可立而治道具矣。”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是党组织对党员干部的基本要求,也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和政治品格。只有自觉把法规作为行使权力的“红绿灯”,把政策作为部署工作的“斑马线”,真正做到执行法规不讲情面,才能确保权力服从法纪,感情服从政策,关系服从原则。让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由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
文化是民族的根,无论历史多么遥远、岁月如何蹉跎,无论社会怎么变革、如何转型,都不能刨了根、丢了魂,都必须把根留住,根深才能叶茂。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借鉴古代从政文化的五个思想,促进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第四篇:寓言故事中的管理智慧(精选)
寓言故事中的管理智慧
故事一:一个猎人有个习惯,爱立誓言。一天他去打猎的时候,便立下誓言:今天只打兔子。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山鸡。于是这天他便空空而归。晚上,他躺在床十分后悔,发誓明天一定打山鸡。
第二天他便按他的誓言去打猎。然而,这天他遇到的全是狐狸。于是,他又发誓明天只打狐狸。第三天,他又按照他的誓言去打猎。而这天他遇到的一是野猪。于是晚上又空空而归。后来,这个猎人便在自己的誓言中死去了。
管理启示:一个人常常在事情刚一开始的时候就立下事情的誓言,并不考虑这个誓言是否符合实际,只是坚定地遵守。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这是不可以的。企业的发展需要瞻前顾后,联系现在的实际情况对未来做出切实可行的规划,而不是一沉不变的。生存和体制常是发展的两大矛盾,一个企业的体制应该是健全的、符合公司长远发展的,如果一味地固守传统的习俗而不知道随着时代变革,那么,企业的最终命运会和故事中的猎人一样。
故事二:一只四处漂泊的老鼠在佛塔顶上安了家。佛塔里的生活实在是幸福极了,它既可以在各层之间随意穿越,又可以享受到丰富的供品,它甚至还享有别人所无法想象的特权,那些不为人知的秘笈,它可以随意咀嚼,人们不敢正视的佛像,它可以自由休闲,兴起之时,甚至还可以在佛像头上留些排泄物。每当善男信女们烧香叩头的时候,这只老鼠总是看着那令人陶醉的烟气,慢慢升起,它猛抽着鼻子,心中暗笑:“可笑的人类,膝盖竟然这样柔软,说跪就跪下了!”有一天,一只饿极了的野猫闯了进来,它一把将老鼠抓住。“你不能吃我,你应该向我跪拜,我代表着佛!”这位高贵的俘虏抗争道。“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野猫讥讽道,然后,它像掰开一个汉堡包那样把老鼠掰成了两半。
“人们向你跪拜,只是因为你所占的位置,不是因为你!”多么有寓意的一句话,这也给管理者很好的启示:
1、最成功的管理者,不是在位的时候受多少人尊敬,而是当他不在位时,还同样受人尊敬。做管理的一定要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用人格魅力去感染人。
2、管理的成功在于企业的效率是否有提高,是否通过管理得到效益;
3、不要嫌弃那些向你顶礼膜拜的人,说他们低下;没有他们的低下,就没有你的尊贵;
4、管理者的尊严是执行标准和规范的需要,而执行这些标准和规范需要的是自觉;
5、放弃不必要的高贵,回到群众当中,回去才可能厚德载物,最好的领导者,不是站在上方指挥,而是处在下方观看并提供支持;
6、好的管理者是要不断的了解基层的需求并给予必要的资源支持;
7、张扬就要付出代价,不想付出代价,那就不要太张扬。“高处不胜寒”,身居高位更要如履薄冰;
8、管理者的重点是管好和理顺,重在理,其次在管。做好事情需要权利的保证,权利决定了做事范围的大小;
9、重点是把事情做好,不是谁得了权位。不要贪图美名,要懂得务实。
10、有付出才有所得,如果所得需要张扬,那也未必有什么不可。
老虎的孤独„„
故事三:作为森林王国的统治者,老虎几乎饱尝了管理工作中所能遇到的全部艰辛和痛苦。它终于承认,原来老虎也有软弱的一面。它多么渴望,可以像其他动物一样,享受与朋友相处的快乐;能在犯错误时得到哥们儿的提醒和忠告。
它问猴子:“你是我的朋友吗?”
猴子满脸堆笑着回答:“当然,我永远是您最忠实的朋友。”
“既然如此,”老虎说,“为什么我每次犯错误时,都得不到你的忠告呢?”
猴子想了想,小心翼翼地说:“作为您的属下,我可能对您有一种盲目崇拜,所以看不到您的错误。也许您应该去问一问狐狸。”
老虎又去问狐狸。狐狸眼珠转了一转,讨好地说:“猴子说得对,您那么伟大,有谁能够看出您的错误呢?”
和可怜的老虎一样,许多主管也时常会体味到“高处不胜寒”的孤独。由于组织结构上的等级制度,主管和部属之间隔着一道深深的鸿沟。所有的部属对你的态度,都像对待老虎一样敬而远之,因为:指出你的错误容易,可万一你恼羞成怒,他们不是自取其祸吗?更何况,由于立场不同,有些部属不仅不会阻止你犯错,反而会等着看你的笑话!尤有甚者,个别员工可能等的就是你倒台的这一天,他正好可以取而代之。
想要部属指出主管的缺点或错误,必须满足三个条件:第一,他能确信自己得到好处;第二,他得足够勇敢;第三,作为主管的你,具有明辨是非的眼力和包容的胸怀。
有一天,狐狸以狮子大王说,如今时代不同了,人才要全面发展,我们必须组建学习型组织,让我们丛林里每一人动物都成为复合型人才。狮子觉得此建议很有从值,在给狐狸发放了建议奖之后,马上成立了动物培训学样梯校,狮王担任名誉校长。这本来是一件好事,可是教授们却把“复合型人才”理解成了“各方面优秀的人才”。于是,他们要求所有动物都必须会飞翔、会游泳、会长跑、会爬树、会举重。在开学之初,每一种动物都参加了摸底考试,以测试强项和弱项,进而因人施教。第一期培训范围包括鸭子、兔子和大象。鸭子的强项是游泳,飞翔会一点,但不强,弱项是长跑、爬树、举重,于是教授重点教它们长跑、爬树和举重。兔子跑步是强项,弱项是游泳、爬树、飞翔和举重。大象举重是强项,跑步也还行,但游泳、爬树、飞翔都不行,于是,教授针对它们的情况,重点培训后3项。3种动物都进行封闭式训练。半年过去了。半年的培训,非但没有成绩,反倒成了一场悲剧:有50只鸭子、20只兔子在举重中丧生,有60只兔子被水淹死,有80头大象在悬崖边练习飞翔时摔死。而那些没有死,并且领到结业证书的也出了问题:鸭子失去了游泳的本领,兔子不知道如何跑步了,大象忘记了怎样举起重物。
在当今社会,“复合型人才”相当吃香,可惜很多老板都如同动物学校的教授那样,把“复合型人才”理解成了各方面优秀的人。一个人不可能撑起一家企业,必须有很多人来支撑。把这些人领导起来,发挥他们每一个人的力量,就是管理者的事情了,如何用人是一门艺术,学习这门艺术,绝对不亚于学习任何一项专业技术。作为企业管理者,你可以不懂专业技术,但你必须懂得如何用那些有专业技术的人。
第五篇:国学中的管理智慧
国学,指以释道儒三家学问为主干、文学艺术戏剧音乐武术菜肴民俗婚丧礼仪等等为枝叶的传统中国文化体系。整个二十世纪,是国学的空前灾难时期,因西方工商业文明的入侵,加上国内知识界人士的全盘西化努力,还有反右、文革的再摧残,使国学已趋于衰亡。在西方文化的极端疯狂发展已使人类吃尽老天报应之苦头的今天,全人类精神痛苦剧烈、人为灾难深重,在这种前提下,重振东方文化、使之产生挽救人类、避免整体灭亡的重要作用,这已成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强烈要求。
国学乃智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神圣之使命。得大师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之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大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为人之道,可实践经世致用的济事之道,可修为兼济天下之大德,更可练达成就事业之博大胸怀。
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沁浸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中华民族因为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而存续,而骄傲,而伟大!
国学中蕴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智慧国学管理智慧在企业管理中有多处体现。1.国学与制度规范
当今的企业,是要靠文化留人、文化聚人的,由国学衍生出来的企业文化,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是最令员工钦佩的,而孔子将古人祭祀礼仪中的“礼”从宗教范畴推广成为人文世界的行为规范。“礼”不仅是等级社会的外在形式,而且与人的内在理性结合在一起,使“礼”的实践成为人的内发行为,达到自我控制,“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茅忠群在感性的“仁爱”基础之上,推行理性的“礼”,即为管理的规范与制度。在此制定的管理制度,必定是符合人性的儒学作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结构,运用到国家政治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2.国学与企业诚信
周易“乾”文言》上记载“修辞立其诚”,意思是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老子在《道德经》中说:“轻诺而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老子这句话旨在强调说话要谨慎,处理大事更要认真。有些人不经过深思熟虑,轻易答应别人的要求,事后却做不到甚至忘的一干二净,这样的人怎么能有信用呢?所以对别人承诺时,一定要慎重斟酌,量力而行。答应了别人的事就要说到做到,一诺千金。
孔子也多次谈到诚信的问题。他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意思是做人而不讲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可以立身处世。孔子就谈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只有合乎道义本分的话,才可以认真去做。作出承诺前,必须考虑承诺的正义性、合理性以及后果。作出承诺后,如果发现承诺的内容本身存在失误,就必须及时纠正,避免犯更大的错误而难以自拔。这才是真正的“信”。领导在选人时一定去选择更加讲信用的人来任用、提拔;企业选择合作客户时,同等条件下也会选择信誉更好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时更是如此,从消费者愿意多花一些钱去买特定品牌产品就可以看出,他们买的其实是品牌背后企业的信誉与承诺。在未来的社会或市场中,无论是个人或组织,拥有诚信将是其核心竞争力中的一部分,并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
3、国学与人本管理 儒学作为古代的治国理论与西方的现代管理显然是不同的,他们各有自己的立论、宗旨、方法和目标,但是作为管理的理论,也有许多共通的原则和规律。“以人为本”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它始终关注的是人,重视人的现实价值、现实的生活状况和心灵的慰藉,进而关注社会是否和谐。西方现代管理学研究的重心,是如何调动和激励职工的积极性、认识人类行为的内驱力,从而为资产所有者赢得更大的利润。在资源紧缺,自然环境加剧恶化,企业过度竞争,人文精神沦落,市场经主义至上的今天,管理科学需要中华民族的智慧--《国学》来拯救!“生生不息”、“经世致用”、“厚德载物”是国学的精神与灵魂。国学不能回避管理学,国学不仅是文化符号,用国学的精神与方法来完善管理理论,恰恰是时代赋予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历史使命!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哲学与和谐企业文化思想体系,是时代给予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为全球化文化融合与和谐世界构建,做出一个拥有古老文明的伟大民族应有的贡献国学是重塑中国企业文化的优秀基因宝库蕴涵着丰富的“财富哲学”。中国企业只有通过塑造自己优秀的企业文化才能赢得社会和国际同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