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林下经济 促进农民增收 陈昌智在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上强调
《 人民日报 》(2011年10月12日 10 版)
本报南宁10月11日电(记者庞革平、谢建伟)全国林下经济现场会10日在广西南宁市召开,提出以发展林下经济为重点,全面深化林改,促进农民增收,实现兴林富民。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昌智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发展林下经济,是解决山区、林区、沙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民生工程,是节约资源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增长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使林地和物种资源的潜力得到充分释放,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真正成为促进农民增收、资源增长、林区和谐的强大推动力量。
陈昌智指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不仅调动了全社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增长,推动了可持续发展,而且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民生改善,推动了区域经济发展。同时,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培育农村经济增长点,推动了扶贫开发,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全面深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必须进一步研究制定扶持林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认真落实各项强林惠林政策,引导农民大力发展森林培育、森林旅游、生态疗养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林果经济林、林下种植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等林下经济,提高林地综合利用率和产出率,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
第二篇: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夯实农民增收基础
宁陕县地处秦岭南麓,国土面积3678平方公里,全县辖12个镇98各村,总人口7.4万人,其中农工业人口6.1万人,地貌特征是“九山半水半分田”。宁陕县是全国林业重点县,宁陕有林地4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0.2%。其中集体林地306万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结束后,全县农民人均拥有林地超过50亩,个别农户有林地近千亩,从人均占有资源方面,宁陕农民是非常“富有的”。但从收入来看,宁陕农民还很“贫穷”。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12元,比全省的4105平均低293元,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的64%。
怎样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让农民“不砍树能致富”?始终是摆在宁陕各级干部和群众面前的一大课题。国家林业局长贾治邦认为,林下经济主要是指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发展起来的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既包括林下产业,也包括林中产业,还包括林上产业。
一、宁陕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干果产业。全县板栗园有21万亩,核桃园有10.7万亩。全县农民人均占有干果经济林达5亩多,覆盖了90%的村组和70%以上农户。2011年全县干果产量达4416吨,其中板栗3311吨、核桃1105吨,综合收入4500多万元。
(二)药菌产业。全县猪苓、天麻地存总量分别达到90万窝和60万窝,预期产值超过3亿元。食用菌产业覆盖全县12个镇70%的行政村,共有4560余农户、12500余人从事食用菌产业,2011年发展食用菌1680万袋,产量达到3355吨,其中黑木耳、白灵菇、杏鲍菇等珍稀食用菌类约200万袋。食用菌综合产值达到1.2个亿,仅此一项为全县农民人均提供纯收入1200元以上。
(三)养殖业。全县林下养羊4.3万只,林下养禽48万羽。大鲵养殖存量达到6.3万尾,具有繁育能力的养殖场30家,冷水鱼养殖水面达1.46万平方米,渔业产值达9500万元。年产优质蜂蜜22.3吨。
(四)生态旅游。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十一五期间,宁陕成功引进西安海荣集团、陕西华鑫公司等21家旅游投资企业,建成了上坝河国家森林公园、上坝河国际狩猎场、秦岭峡谷漂流、汶水河漂流、苍湾溯溪探险和海荣皇冠大酒店等一批景区景点和星级酒店,初步形成了“两线六区二十点”的旅游格局。发展农家乐120多户,打造了一批旅游特色村镇。2011年全县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亿元。
二、发展林下经济是宁陕实现农民增收的必然选择
纵向比较,林下经济已成为宁陕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基本实现了资源开发与保护并重,林下经济发展形势喜人。横向比较,宁陕的林下经济发展存在质量不高、规模不大、经营粗放、效益偏低等问题。福建永安市(县级市)与宁陕地貌特征相似,总面积2941平方公里,全市人口36.5万人,森林面积382.5万亩,森林覆盖率86.2%,农民人均拥有林地15.5亩。2010年该市林业总产值达75.7亿元,是宁陕县的31倍,人均林业收入达3842元,比宁陕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还多。
林下经济作为一种崭新的林业生产方式和经济现象,具有发展模式多、就业容量大、从业门槛低的优势,是林地承包到户后农民发展林业的首要选择和重要内容。宁陕的优势在林、潜力在林,如果能提高林下经济发展质量,使每亩林子为农民增收贡献100元,就可使农民人均增收5000元。此外,林改结束后,如果不能通过利益导向,让农民既有发展林业的积极性,又有保护森林的主动性,林改就会功亏一篑。林下经济发展了,群众收入增加了,就会主动去保护森林,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是宁陕实现农村经济加快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必然选择。
二、加强服务引导,全面推进全县林下经济发展
(一)深化改革,强化服务。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已经出台的林业产业发展、林权流转管理、资产评估、抵押贷款、森林火灾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等一系列配套改革办法,进一步激活林业经营机制。对现有的11个林业专业协会、16个专业合作社要加强扶持和指导,使协会在技术指导、对接市场方面发挥更有效的组织作用。县林业、农业、科技等部门应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全面掌握农民对适用技术的需求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技术培训,破解林下经济发展中的技术难题,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加大招商,培育龙头。宁陕县经济基础差、财政底子薄,无论从现代农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宁陕产业发展的实践来看,招商引资都将是推动林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在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方面,应努力引进市场型、资本型企业进入,借助外来资金和先进管理经验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产业发展要严格按照市场化模式运作,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不搞一刀切和行政强迫。要坚持“因地制宜、政府引导、群众自愿、项目支撑”的原则,以示范基地建设为抓手,逐步扩大猪苓、天麻标准化种植规模,努力建成陕西猪苓种源繁育基地和商品天麻供应地。
(三)推进升级,提高效益。宁陕食用菌产业已基本具备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当前关键是要推进产业的全面升级。一是坚持“木腐菌为主,草腐菌为辅,多菌并举,园区推进”的方针,大力推广草腐菌类,加强食用菌用材监管力度,严厉惩处超限采伐等毁林案件发生,保护资源永续利用;二是鼓励食用菌企业不断优化品种结构,积极开展实验、示范,引导群众发展珍稀菌类;投资建设食用菌冷藏保鲜、综合开发等项目,延伸产业链条。三是依托龙头企,大力推行设施化、标准化种植,积极申报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打造特色品牌,增加产品市场竞争力,提高食用菌产业综合效益。
(四)加强管理,增加收入。抢抓植树造林大好时机,继续鼓励农户因地制宜栽植核桃、板栗、花椒,扩大干果园的种植规模;积极调运优良接穗和苗木,嫁接改造现有核桃、板栗园,并组织农民开展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管护活动,努力提高现有干果园的单位产量。
(五)因势利导,加强管理。按照“旅游富民、文化兴县”发展战略,一是加快景区景点建设。吸引招徕更多游客来宁陕旅游,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充足客源,带动景区景点周边农家乐发展。二是完善配套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推动全县农家乐升级改造;加强对农家乐业主的培训,更新农家乐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三是定期开展服务行业执法检查,严厉打击欺客宰客现象,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树立宁陕旅游良好形象。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 促进农民增收
靖边县东坑镇现代农业发展情况简介
靖边县东坑镇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毛乌素沙漠南缘,靖边县城西22公里处。全镇总土地面积522.5平方公里,有耕地24.6万亩,有水浇地19万亩,有农业人口5.2万人。全年降雨量395㎜,干旱少雨,年均无霜期121天,但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地下水资源丰富,地势平坦,土壤无污染,有利于发展设施农业。
近年来,我镇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牢固树立 “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现代农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美的主要手段。2010全镇地区生产总值达10.8亿元,较2005年末的3.8亿元,年均递增25%;2010年全镇粮食总产量达7.8万吨,较2005年末的3.12万吨,年均递增8%;2010年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294元,较2005年的3058,年均递增20%;非公有制经济经济总量较2005年的3000万元,年均递增20%,2010年全镇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达31680元,土地产出率达52520元。特别是我镇伊当湾、东胜两村已有35%的农户,户均突破10万元大关,农业劳动生产率达75400元,土地产出率达79500元。2007年以来,我镇连创全国马铃薯、玉米、小杂粮、蔬菜等八项全国单产记录。以上几组数据表明,我镇“十一五”开始发展现代农业以来,农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土地产出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有了较大的提高,农业、农村、农民生活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巨大变化。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用现代产业化发展理念引导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不只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的新技术化,而是融合了生产资料、食品加工等第二产业以及流通、销售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内容,已经成为一个融合一二三产,与发展现代农业相关,为发展农业服务的产业链条。近年来东坑镇党委政府创新思路,用工业化思路谋划现代农业,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确立了“生态立镇、产业富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人才兴镇、文化塑镇”的工作理念和“靠调整起家、蔬菜当家、科技兴家、市场发家”的经济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
二、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硬件建设。“十一五”以来,镇党委、镇政府狠抓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争资金、引项目,在水利设施建设上:新打深井456眼,建成水厂15座,建成蓄水池12座,解决了3.9万人的饮水工程,新建淤地坝5座;在电力设施建设上:完成了全镇的农网改造,安装各类变压器358台,架设高压线120余公里,架设低压线115公里,解决了867户的照明用电难题,建起 了110KV变电站一处,解决了农业灌溉轮电问题;在道路交通建设上:沥青化通村道路120余公里,沙石化道路80余公里,铺设东坑镇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道路12公里,在通讯设施建设上:建起移动通讯架8座,联通通讯架3座,架设电信网络120余公里。
三、强化产业支撑,注重科技引领。首先,我们集中精力,用现代化的农牧业装备设施武装“菜、蓄、薯”三大主导产业,强化主导产业的优质、高产、高效。积极引导土地流转,逐步形成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发展模式。按照自愿、有序的原则,合理流转土地1.2万亩,积极发展种植30亩水地以上,饲养30—80头(只)家畜,种养殖互助型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小型农牧场,为现代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试验示范推广的典范。2011年全镇发展棚栽蔬菜种植面积1.2万亩(温棚0.4万亩,拱棚0.8万亩),发展夏马铃薯5万亩,秋马铃薯3万亩,发展大田蔬菜5万亩(红萝卜3万亩、大田杂菜2万亩),全镇生猪羊子存栏量达37万头(只),其中生猪存栏15万头,羊子存栏22万只,三大主导产业收入占人均收入的85%以上;其次,我们通过多次组织镇、村、组干部和种植大户代表,外出考察调研,邀请外、本地养殖大户、蔬菜专业大户巡回演讲、现身说法,提高群众发展产业的积极性;第三我们注重科技服务,培训新型农民,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技术保障。我们采取上聘“洋专家”、引进“土专家”、内育“小专家”的办法,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技术力量和科技支撑。同时,积极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合作,举办了新型农民和镇村两级干部培训班,加快新型干部群众的培训步伐。五年培训干部群众6000余人次; 第四我们狠抓新品种新技术革命,加强龙头企业引进,加大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加快示范基地建设。按照“政府引进企业做示范、扶助合作组织带农户、规模标准化生产连市场”的运作模式,引进了十余家种养殖公司,建起了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基地各一处,向农户推荐新品种、传递新技术。五年来,扶持建起合作组织30余家,发展起农民经济人500余人,通过合作组织的组织协调,构筑起了连通小农户与大市场的新桥梁。
四、提升产业化水平,狠抓市场营销。一方面我们建起了蔬菜交易市场、制冷保鲜库、肉联厂、包装厂,为“菜、畜、薯”三大主导产业贮藏、保鲜、交易搭建了平台。另一方面引进了蔬菜脱水、饲料加工等十二家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延长了产业链条。努力把专业合作组织培育为一支对外立体式的销售网络组织,现在全国建有10余个销售网点,特别是我镇的夏马铃薯、红萝卜、辣椒远销各大城市和东南亚等地,全方位提升了产业化水平。
五、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基层组织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稳步前进
(一)注重将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为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严格实行干部管理“三·三”制。即三分之一的干部留守机关,处理日常工作;三分之一的干部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三分之一的干部外出学经验、跑市场、争资金、引项目,组织新农村建设。同时,成立了产业办,专门为农户提供农资、农经、信息、销售等方面的服务,解决困扰广大农民种养殖决策难、技术难、组织资金难和产品销售难的“四难”问题。
(二)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发展现代农业必须要有现代化的人才和现代化的理念,特别是要求村支两委负责人具有现代化的产业理念来组织现代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为此,镇党委通过积极调研深入研究,决定将党组织与产业链相联系,创造性地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一方面将各村在外能人、企业家吸引回村担任村支两委负责人,使其用先进的理念和丰富的市场经验指导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是将各村种养殖大户发展为党员致富带头人,再将党员致富带头人发展为村支两委成员或是农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和农业经济人。再一方面是要求每位党员致富带头人每年联系培养本村30户种养殖示范户。截至目前我镇黄家峁、伊当湾、东胜、四十里铺、小桥畔等12个现代农业重点村村支两委负责人全部是吸纳各村 在外能人、企业家担任,全镇30余名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80%以上,全镇500余名农业经济人中党员致富带头人占到了50%以上。
(三)注重配套运作,强化产业发展后劲。我们重点强化利益联结机制,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定订单,通过“订单农业”,调节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鼓励农民用土地承包经营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入股,使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让农民真正投身产业化经营,真正得到更多的实惠。
以上就是我镇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十二五”期间,我镇将以国家级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榆林靖边东坑示范基地建设为目标,依托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规划,在沿青银高速东坑段打造150平方公里的现代特色农业带,形成“六个万亩基地”,即:1万亩苗木基地、2万亩吨产田玉米基地、3万亩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四万亩棚栽果蔬基地、5万亩露天蔬菜基地、6万亩优质马铃薯种植基地;“六处万头养殖小区”,即:以合作社为依托,建成万头养牛小区一处,万头养猪小区2处,万只养羊小区3处。同时将榆林靖边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与与东坑镇省级重点示范镇建设统筹规划,实行“园区+重点镇+移民工程”三位一体建设模式,通过统筹园区和重点镇的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将重点镇新区建设成占地6平方公里“三横五纵”的商贸区和居住区,将农业园 6 区建成占地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群”区,将环白于山区4000——6000人移往重点镇新区和农业园区,使其转变为镇域商贸活动者和现代农业劳动者以及企业从业人员。到“十二五”末,将园区建设成西北最大的蔬菜物流营销基地、陕西最大的农副产品转化基地、陕甘宁蒙晋最著名的现代农业技术研发集成示范基地和西北部农副产品关联产业基地”。届时东坑镇域人口将达8万人,园区、镇区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人口达3万人,有商业区、居住区、产业集成区,实现城乡统筹,镇村联动,经济发展,人民安居。
第四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
百良镇太枣村位于合阳县东北部,距县城30千米,共有8个村民小组,555户,2185口人,耕地面积4680亩。具有良好的地域资源优势,海拔高度适宜,土地资源丰富,土层深厚,气候条件优势优越,是发展红提球葡萄的最佳区域。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突破发展、和谐稳定”主题,以“农民增收”为目标,按照发展特色产业战略的要求,结合实际,精心谋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同时他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政策,采取“支部+ 党员+ 农户”的方式,积极引导鼓励村党支部和党员发展产业带领群众增加收入。
为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促进农民增收,我村两委班子积极响应县、乡政府号召集中连片,规模栽植,带领群众发展红提葡萄产业,2009年秋季栽植红提葡萄200亩,2010年栽植红提葡萄300亩,2011年建日光温室设施葡萄15座,今年底再建温室设施葡萄15座,露地栽植红提葡萄300亩,辐射带动全村村民大力发展设施葡萄,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葡萄产业做大做强,使葡萄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
村干部2010年9月27日在路井镇参加县上组织红提葡萄产业发展推进会,樊书记、陈县长做了重要指示,通过现场观摩北党村雷俊杰和车庄村景来宝的二年生嫁接红提示范
园,看到了红提葡萄是一个“稳、平、快”的好项目,具有发展潜力,了解了红提葡萄非常好的经济效益,使人振奋,深受启发,倍受鼓舞,会后村干部变心动为行动,扎实做好红提葡萄产业推进工作,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有利条件。
村两委会制定《太枣村2010——2012年千亩红提葡萄基地建设发展规划》,为了果农建好园,村上提供葡萄杆,多次组织村民到行家庄、新民村、北党村参观学习,邀请县果业局王颖丹来我村开展技术讲座,面对面为群众解决疑难问题,确保红提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去年建日光温室红提葡萄示范基地,村干部埋头想事,认真干事,为果农协调土地,聘请工程队建棚,联系邮政信贷,解决果农资金缺乏问题;为设施大棚通电、通水;组织果农到渭南、大荔参观学习,全力促进红提产业发展。九月的太枣葡萄绿意正浓,串串葡萄缀满枝,处处呈现丰收景,2011年9月15日中国渭南葡萄节,我村葡萄种植能手张敏孝葡萄产品参加评比,喜获金奖,为我村葡萄产业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我村设施葡萄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匮乏是瓶颈,还需上级大力支持,想方设法联系、聘请技术专家指导,建立一支葡萄标准化栽培技术人才队伍,建立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市场营销队伍,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真正要让葡萄成为我村农民增收的一项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第五篇:促进农民增收
白水民间资本助推经济发展澄城六大举措促进农民增收
(记者 王小丽 通讯员 杨娟)作为全省首个出台《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意见》的白水县,今年民间资本呈现出活跃态势,已有48亿民间资本计划投向71个建设项目。白水县圣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二期工程目前正在建设中,这个占地15亩,由民间资本投资2800万元的工程计划建设18个冷库、两个储藏库和加工车间等,用于果品的冷藏和外贸加工,预计6月份就可以投入运营。白水康贸粮食物流、弘海
海洗浴等项目也已开始试运营。这些注入白水民间资本的项目不仅涉足果业、粮食等基础产业,同时也逐步进入白水的基础设施、民生和社会事业等领域。
近两年,白水不断放宽民间投资范围,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县内各阶层自主创业、引导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吸引县外人员来白水创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性产业、市政设施、公益性事业、旅游开发等领域。开展各类培训活动,提高民营企业主管理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减免各类税费,帮助企业减轻负担。
据介绍,今年全县民间资本共投向71个建设项目,总投资48.6亿元。目前已有26个项目开工,投资1.97亿元,全部项目有望在明年内完成。
本报澄城讯(通讯员 张建军 记者冯战武)今年以来,澄城县委、县政府结合县情实际,围绕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21%的目标,重点实施六大举措,确保群众增产增收。这六大举措即:深入开展“水利建设年”活动,明确今年水利建设七大重点任务,为促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水利支撑和保障;县财政列出300万元专项资金,加大对苹果新建园苗木补贴力度。截至目前,全县新建果园2.4万亩,占全年任务的60%;对新建标准化圈舍每栋奖补1.8万元,对新建600头
种猪场奖补80万元,进一步增强群众发展生猪产业的积极性,力争年内实现存栏70万头,出栏100万头目标。同时,狠抓生猪产业发展的饲料来源,全面扩大地膜玉米种植面积,积极落实农资补贴等,确保全县18万亩任务完成;严格按照“城乡增绿、农民增收”的方针,坚持经济林与生态绿化并举,全县新发展核桃经济林1.2万亩,绿化道路20公里,义务植树35万余株;抓住农民进城基础在户籍、核心在住房、关键在社保、重点在培训、根本在就业五个关键问题,建立和完善土地、住房、社保、就业、教育、卫生等各项相关保障机制,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目前700余人已办理落户手续;积极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春季“百日集中整治”活动,积极推行村、组(巷道)垃圾“户清扫、村收集、镇拉运、集中处理”模式,有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