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服装史复习提纲
1.关于服装的起源有哪几种学说?
答案:保护说,羞耻说,护符说,装饰说。2.古代西洋服装源于哪四个地区? 答案:古希腊,古埃及,古罗马,古西亚。3.古埃及用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答案:亚麻织物
4.古埃及的服装从造型本质看,可归纳为哪两种形式?并举例
答案;无垂褶(紧包全身的秋尼克,筒形紧身连衣裙)和有垂褶(罗印.克罗斯,缠腰布)5.古代西亚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答案:羊毛织物
6.波斯男装有哪些样式?
答案:一是:宽松的大袍子(米提亚语称为“康迪斯”),二是:丘尼克与裤子的组合。7.爱琴文明位于什么地域? 答案:爱情文明是以克里特为中心,以迈锡尼和特洛伊为两翼而展开的一片扇形地域,后来这个扇形方向发生转变,中心位置移到希腊本土,形成新的文明,即第二个文明,希腊文明。8.古希腊用的主要衣料有哪些? 答案:古代埃及的衣料主要是亚麻织物,古代西亚主要是毛织物,而到古代希腊,这两种织物就发展到相当的水平。
9.古代罗马的主要衣料是什么? 答案:古罗马的服装材料主要是毛织物和亚麻织物,后来也盛行使用丝绸,棉布也在部分军人当中使用,但未在普通人当中普及.10.希顿是什么样的衣服?分哪两类?在外观风格和材料上有什么差异? 答案;在古希腊语中意为“麻布的贴身衣”,是古希腊男女皆穿的一种衣服,从着装方式和状态上可以分为多利亚式爱奥尼亚式。1,多利亚式希顿用毛织物,衣褶厚重,粗犷,具有简朴,庄重的男性特征。爱奥尼西亚式希顿用亚麻织物,衣褶细腻丰富,具有柔和,优雅的女性特征。2.多利亚式希顿有折返下来的阿波太革玛,而爱奥尼西亚式希顿没有。3.多利亚式希顿只用两个别针在双肩固定,而爱奥尼亚式希顿用安全别针自肩到两臂固定多处。4.多利亚式希顿的侧缝一般不缝合,而爱奥尼亚式希顿的侧缝必须缝合。5.多利亚式希顿没有袖子的构成,爱奥尼亚式希顿有袖子的构成。11.希玛纯
答案;是指穿在希顿外面的所有衣服,广义上也泛指矩形布料,希玛纯没有固定的造型,一般为方形的毛织物,有各种大小.希玛纯的披发很多,最常见的是首先把布披在肩上,使前边部分及地,后面从腋下松松的绕回到前面来,再一次通过左肩和右臂垂在后面。12.克拉米斯
答案:是一种最简单的小斗篷,叫做克拉米斯,是一块小型的毛织物,常装饰有滚边,穿时批在左肩,在右肩用别针固定,衣长最长可达膝部,一般穿在短希顿外面,或者光着身子批这种小斗篷。据说克拉米斯来自于马其顿或者是赛萨利亚,也曾流行于意大利半岛。这种小斗篷主要用于青年或者士兵,人们起码时也常穿着。13.古代罗马的男子衣服主要有哪两大类? 答案:男子的衣服为丘尼卡和托加。一。托加是罗马服装中最具代表性的衣服,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衣服,他作为罗马的象征是罗马人向世界夸耀的东西之一。穿法是1,.先把这块长约身长的3倍的椭圆形布以其长轴为中心对折;2.把对折后的直线的一边作为内侧,把全长的三分之一放在身体前,其余的三分之二经左肩披向身后;3.把身后的布松松的穿过右腋下绕回到前面来;4.再把这绕回来的布披搭在左肩上,使其剩余部分垂在身后;5.在左胸前把最初垂在前面的部分拉出来一些,形成突出来的衣褶。二,丘尼卡与外衣相对的是内衣丘尼卡,相当于希腊的希顿。这是一种宽大的睡袍一样的袋装贯头衣,最初为伊特鲁利亚人穿用后被罗马人继承。丘尼卡为内衣,男女皆穿,一般为本白色毛织物做成 14.古代罗马的女子衣服主要有哪些? P123 答案;斯托拉和帕拉,一。斯托拉与希腊的希顿完全是一个意思。是一种已婚妇女穿的衣服,一般用毛织物制作,穿在亚麻做的丘尼卡.印提玛的外面。高贵的妇女穿下摆有滚边装饰的斯托拉。二,作为外衣的帕拉,在女服当中是一种礼仪性的衣服,穿法与希腊时期的希顿完全相同,常在左胸处用一个圆形的饰针固定。材料一般为毛织物,厚度和大小不一定。15.中世纪服饰文化是如何分期的?目录
答案;一,拜占廷时代的服装文化,二,欧洲文化黑暗时代的服装文化,三,罗马式时代的服装文化,四,哥特式时代的服装文化,16.从面料,装饰纹样,色彩,服装样式等方面说明东方文化和基督教文化对拜占廷服饰文化的影响。130,131 答案;拜占廷文化是希腊罗马的古典理念,东方的神秘主义和新兴基督教文化这三种完全异质的文化的混合物。尤其是拜占廷发达的染织业,是以华美著称的拜占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拜占廷的丝织物对于欧洲文明的进程具有里程碑的意义。6世纪中叶以前,中近东一带已通过丝绸之路与远东的中国进行着频繁的交流,进口了大量的中国丝绸。公元552年,查士丁尼派遣熟悉东方情形的聂斯脱利派僧侣二人潜赴中国,将当时中国对外保密而禁运的蚕卵藏在竹杖中偷运回君士坦丁堡,从而使生丝的生产在拜占廷兴起,加速了拜占廷的经济繁荣。同时,又从叙利亚的纺织工匠那里引进机柕的使用和织花技术,使拜占廷的丝织业迅速发达起来,拜占廷织物的一大特色是绚丽丰富的色彩。17.达尔马提卡133 古罗马时代,把现在南斯拉夫的亚得里亚海沿岸地区称为“达尔马提亚”把这一地区的居民称为“达尔玛塔埃”这些居民的衣服很早就传往罗马。公元391年,狄奥多西大帝把基督教定为国教,这些富有宗教色彩的服饰文化也开始在罗马市民中普及,被称为“达尔马提卡”。达尔马提卡是一种没有性别区别的平常服,构成单纯,朴素,是把布料构成十字形,中间挖洞,在袖下和体侧缝合的宽松的贯头衣,从肩到下摆装饰着两条红紫色的条饰---克拉比。18.贝尔134 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女人外出时常用希玛纯或帕拉把头抱起来。到基督教时代,人们穿上达尔马提卡以后,由于衣服本身的造型变得单纯,没有那么多优美的垂褶,所以用另一块布来包头或者披在头上的风气又流行起来,这就是贝尔{面纱}。19.帕鲁达门托姆135 答案;拜占廷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外衣是帕鲁达门托姆。其实这并非什么新品种,早在罗马时代就被使用于军队高级指挥官和皇帝的甲 外面,是一种方形的大斗篷。穿法是批在左肩,在右肩用安全别针固定,毛料为毛织物,通常染成紫色,红色或白色。到拜占廷时代,作为皇帝及高级军官的外衣,衣长变长,面料改用丝织物,方形变成梯形。20.鲜兹和布利奥143 答案;鲜兹和布里奥都是长长的筒形丘尼克式衣服,鲜兹是白色麻织物的内衣,有窄长的紧身袖子,袖口装饰着精美的刺绣和袋子,领口多以数排丈绳或金银线滚边作缘饰,衣长及地。布里奥是从达尔马提卡演变来的这个时期特有的外衣。用料有丝织物和毛织物。领口,袖口和下摆都有豪华的滚边或刺绣缘饰,可以看出拜占廷文化的明显影响。21.科尔萨基是145 答案;一件紧身背心一样的 胴衣------科尔萨基,科尔萨基也在领口滚边,背后开口,穿时用绳或细带系合。这种胴 衣很结实,是用两三层布纳在一起的,纳得线有金,银线和各种色线,很有装饰效果。上流阶级的夫人还常在上面缀以宝石。有的科尔萨基下面还连着碎褶群。
22.曼特 146 答案;曼特是一种无袖的卷缠状或披肩状的长披风,是这一时期男女皆用的外出服,其形状有圆形和长方形,一般在胸前或肩上固定,也有套头式的。用料有缎子,织锦等,还常用金线、丝线做缘饰处理,面得颜色和里子的颜色形成对比。男子的曼特11世纪以前衣长及膝,很类似拉萨鲁那或萨古姆,后来随着布里奥的变化,曼特也变成长及踝的有缘饰的豪华衣物。曼特上面还常带有风帽。23.科特和修尔科 149 答案;
一、科特仍是一种男女同形的筒形衣服。女服收腰,强调曲线美,袖子与罗马式时代的布里奥不同,是宽松的多尔曼式连袖,从肘部到袖口收紧,用一排扣子固定。男子的科特原是日耳曼人穿的丘尼克,13世纪变长,一般为素色毛织物。
二、修尔科,人们在科特外罩一件“修尔科‘的贯头衣式筒形外衣。修尔科得袖子长短、宽窄变化很多,也有无袖的。男子修尔科得袖子常在腋下开口,胳膊可以从这口伸出来,让袖子垂挂在肩上。女子修尔科长系一条腰带,为了行走方便,或者有意露出里面的科特,常把修尔科前摆提起来夹在腰带里。修尔科是一种装饰性外衣,用料较华丽,法国贵族们特别喜从意大利的威尼斯、卢卡进口的织锦缎,女服上还长用毛皮做装饰。24.希克拉斯 149 答案;希克拉斯,一种外衣,因使用地中海的基克拉泽斯群岛产的豪华丝织物“希克拉斯“而得名的无袖宽松筒形外套,造型多种多样,共同特征是前后衣片完全一样。未婚女子的希克拉斯最为华丽。两侧一直到臀部位置都不缝合,这种形式流行于13世纪末。最简单的希克拉斯呈梯形。希克拉斯分常用和礼用两种。礼用的衣长相当长,拖地,底摆边上常饰有流苏。这种衣服原始罗马的僧侣们穿的外衣,到13世纪就不再具有宗教含义。25.科塔尔迪 151 答案;科塔尔迪起源于意大利,特点是从腰到臀即整个胴体非常合体,在前中央或腋下用扣子固定或用绳系合。形成显露体型曲线的优美外形轮廓;领口大的袒露双肩;臀围往下的裙子插入很多三角形布,加大了裙子的量,裙子拖地,行走时一定要用手提着长裙;袖子为紧身半袖,袖肘处垂饰着一条很长的别色布。26.吾普郎多 160 答案;吾普朗多是哥特式后期服装样式的代表。最初这种衣服是作为对当时变短的男服的一种弥补而出现的室内衣,不久被女子采用,并逐渐发展为室外穿的盛装。造型特点是肩部较为合体,从肩部起向下衣身非常宽松肥大,男服衣长及膝,套头穿或前开,系腰带,下边与肖邦组合;女服衣长及地,套头穿,高腰身,裙子部分非常肥大。27.在服装上装饰家徽图案流行于什么时期?153 答案;14世纪
28.普尔波万是什么样的衣服?156 答案;普尔波万这个名称来自法国古语,原意指“布纳起来的,绗缝的衣服“。本来是穿在士兵的锁子甲里面或外面,为防止肉体损伤用数层布纳在一起的结实的上衣,最初衣长及膝。到14世纪中叶,衣长变短到腰或臀,在一般男子中普及,很紧身,前面用扣子固定,在胸部用羊毛或麻屑填充,使之鼓起来,腰部收细,袖子为紧身长袖,从肘到袖口用一排扣子固定。一般无领,后来出现立领。29.肖斯是什么样的衣服?157 答案;与普尔波万组合穿用的下半身衣服叫做肖邦,英语叫做霍兹,在中世纪初期是男女皆用的袜子,这时随着男子上衣的缩短向上伸长到腰部,依然左右分开,无裆,各自用绳子与普尔波万的下摆或内衣的下摆连接。从着装外形上看,很像紧身裤。过去男子穿的裤子布莱随之变成短内裤穿在肖邦里面。肖邦在脚部还有皮革底;有的已经进化为裤子状,长及脚踝或脚踵。其用的料有丝绸、薄毛织物、细棉布等。常常左右不同色。30.波兰那和夏普仑是什么?165,166 答案;
一、波兰那是男子的鞋,流行于14至15世纪。据说这种尖头鞋始于当时波兰首都克拉科夫城,因此,法国人称波兰那,英国人称克拉科夫。早在13世纪,鞋头就变尖,到1350年代,鞋尖向长发展,14世纪末达到高峰,最长可达1米左右,而且鞋尖的长短依身份高低来定,王族可长到脚长的2.5倍,高级贵族可长到脚长的2倍,骑士则为1.5倍,有钱的商人为1倍,庶民只能长到脚长的一半。鞋很窄,紧紧捆着脚。材料为柔软的皮革,鞋尖部分用鲸须和其他填充物支撑。
31.歌特式时期在衣服构成上是古今,东西的交叉点。148 答案;13世纪,受建筑风格的影响,衣服的裁剪方法上出现了新的突破,过去宽衣时代的衣服构成,有一种很强的平面性,其裁剪属于古典式的“直线裁剪“。虽然罗马式时代的衣服也曾收腰,但那还只是从衣片两侧像里挖剪,仍未摆脱古代服装构成的框框。而这时新的裁剪方法则是从前、后、侧三个方向去掉了胸腰之差的多余部分,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袖根到下摆,从侧面加进数条毽子板一样的三角形布,这些不规则的三角形布之间,在腰身处形成了许多棱形空间。这样就构成一个过去的衣片上所不曾有过的侧面。而且也就在这时,西方的衣服和东方的衣服也在构成形式和构成观念上彻底分道扬镳。也就是说无论从横向(东西方)还是纵向(古今),衣服构成上的分水岭都在这里。32.近世纪服饰文化是如何分期的?目录 答案;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服装文化,二巴洛克时期的服装文化,三,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文化,33.文艺复兴时期的服饰文化是如何分期的? 170 答案;在文化背景下,受各国国力消长文化重心移动等因素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意大利风时代,二,德意志风时代,三,西班牙风时代。34,。文艺复兴时期服装的主要特色是怎么样的?179
35.巴洛克艺术风格是怎么样的?190 答案;巴洛克一次源于葡萄牙语,意为不合常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17世纪末叶以前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的,稀奇古怪的,离经叛道的事物。到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违反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做法。巴洛克被诠释为一种艺术风格,也代表西方艺术的一个时代,其特点是气势宏伟,生气勃勃,有动态感,气氛紧张,注重光和光的效果,擅长于表现各种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无穷感,颇有打破各种艺术界限的趋势。与文艺复兴时期不同,美术、建筑样式显得装饰过多。36.巴洛克时期的服饰文化是如何分期的?191 答案;荷兰风时代和法国风时代。37.克尤罗特193 答案;细腿的半截裤,裤长及膝,在膝上用吊袜带或者是缎带扎口,装饰有蝴蝶结。38.鸠斯特科尔198 答案;以为紧身合体衣,由衣长及膝的宽大衣卡扎克演变而来。卡扎克本来是军服,被用作男子服,衣身宽松,分有袖和无袖两种。后来逐渐从背缝和两侧缝收腰,在两侧取褶使下摆张开,后背缝在底摆开 为了骑马方便,到17世纪80年代,腰身更加合体,改称鸠斯特科尔。这就形成了19世纪以前的男服基本造型。除了以收腰和扇形地扩张下摆外,鸠斯特科尔的口袋位置很低,整个造型重心位置向下移。袖子也是越靠近袖口越大,袖口上还有一对翻折上来的袖克夫。无领,前门襟密密麻麻的排列着一排扣子,还装饰有金鞭子丝绸纽。39.女裙中的巴斯尔样式最早出现于什么时代?201 答案;18世纪末,19世纪末。40,。洛可可艺术风格是怎么样的? 答案;一开始是一种明朗和亲切的装饰风格。洛可可以室内装饰为主体的样式名称特点为室内装饰和家具造型上,到处都是凹凸的贝壳纹样曲线,莨召叶形主题的组合。整个室内色调高明度,低纯度,十分淡雅,打破文艺复兴以来对称的模式,创造出一种非对称的,富有动感的自由奔放而又纤细,轻巧,华丽繁复的装饰纹样。41.夫拉克阿比埃211 答案,由夫拉克,基莱和克尤罗特组成的三件套,在路易十六时代被称作夫拉克阿比埃,作为上流社会男子的社交服,一直用到19世纪。42,近代服饰文化是是如何分期的?目录
答案;一,新古典主义时期的服装文化,二浪漫主义时期的服装文化,三,新洛可可时期的服装文化,四,巴斯尔时期的服装文化,五,S形时期的服装文化。43.新古典样式服装的风格特征是怎么样的?236 答案;造型极为简练、朴素,与装饰繁多,娇柔造作的洛可可风格形成强烈的对比,这是一种用白色细棉布制作成宽松的衬裙式连衣裙—罗布.修米兹,因形似内衣,长衬而得名。这种样式最先在英国形成,后传到法国,巴黎的妇女们在大革命的影响下,很快接受了这种新的流行,解下了紧身胸衣和笨重的裙撑和臀垫,甚至连内衣也不穿。44.浪漫主义时期女装的风格特征是怎样的?252起
答案;新浪漫主义的风俗主要表现在非活动性女装上。从1822年前后开始,腰线逐渐自高腰身位置下降,到1830年降到自然位置,腰又被紧身胸衣勒细,袖根部极度膨大化,裙子也向外扩张,名副其实的形成了X形,女装的特征表现为;1.腰线回到自然位置,重新启用紧身胸衣,2,裙子的膨大化,3浪漫的领形,4,独具特色的袖形,5,裤子的有一次闪现,6面料和色彩,7各种外套,8,发行与帽子,45.新洛可可时期女装的风格特征是怎样的?268 答案;A,领子延续上个时代的高领口和低领口,高领口有刺绣花纹的领子,一般前开门襟。B,浪漫主义时代流行的袖根周围极端膨大的袖子完全消失了。C,紧身胸衣科尔萨特仍是不可缺少的整形工具,D,由于裙撑的再次复活,再在外面的大裙子上的装饰越来越多了 E女裤和妇女解放运动,F,这时流行的织物主要有制作礼服用的织金锦、提花锦缎,各色丝绸,和云纹缎,其中塔夫缎最为流行。G,50年代中期以前,发型继承前代,后不久两侧的垂卷发啊消失,脑后的发髻也下降,被用丝绸包起来。46,S形时期女装的风格特征是怎样的?287
第二篇:城建史复习提纲
中国城市建设史
商代重要都城遗址、西周及春秋战国的都城实例,p9, p12, p17 郑州商城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城市遗址,距今有3500年左右;商城平面近似长方形,城垣长达7公里城外郊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西周的都城为丰京和镐京,城址均在西安西南丰水的东西岸,是西周初年的政治中心。燕下都在今河北易县东南,易水岸边,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为现存战国城址中最大者。赵邯郸位于太行山东麓,其宫城在今邯郸市区西南,由三个小城组成,平面似“品”字形。三国至南北朝时期城市发展总体特点,p36-37 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曹魏邺城开创了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新局面,建业的发展带动了江南城市的兴起以及中国经济重心的逐步转移。南朝都城建康、东魏北齐邺南城的总体结构布局,p43始, p39-40 建康:平面呈长方形,从从都城南墙中门宣阳门开始,南到淮水,长5里,形成一条中轴线,称为苑路。邺南城:紧附于曹魏邺城之南,南北向长方形,里坊、市的完全对称布局,宫殿布局为后来唐宋元明清都城宫殿开创先例,开创宫城正门由多重门构成的先河,宫城轴线与城市轴线重合。
曹魏邺城,p37-39 布局:城市分为南北两个部分,北部——王室贵族专用区,正中:宫城,东部:宫城衙署(前朝后寝),戚里(王室贵族居住区),西部:王室专用园林,南部——官署及一般的居住区 特点:a城市分区明确,宫城与居民严格分开
b把中轴线对称的布局从建筑群应用于城市
c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
d宫门前,三座止车门形成封闭的广场
成就:开创了都城规划严整布局的先例,规划手法对以后的城市布局有重大的影响 隋唐时期城市发展概况及获得较大发展的重要地方城市实例,p45-46 大兴城 东都洛阳
唐代重要的商业城市实例,p60
南方海港广州,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扬州,运河至黄河的转运中心汴州 繁荣的国际贸易给宋代大型港口城市布局带来的变化,p93, p97-99 官府设“蕃坊”,建造房屋供外国人居住,是为照顾他们的特殊要求而形成的集中居住地段。“蕃坊”并无明显的界限,更无任何防御设施,其间也仍有中国人居住,受中国行政当局的管理。“蕃坊”中有一些外国形式的建筑物,因而城市面貌也与城市其他地区迥异。宋代地方城市的城市平面图实例,p86-90平江城的布局:城市平面为南北较长、东西较短,呈长方形,城墙略有屈曲;共开有五个城门;城市道路成方格形,主要道路成井字或丁字形相交;许多小河与街道平行,常是前街后河,子城方正规则,在城市的中央略偏东南。
价值:宋代一般地区性的府城代表,《平江图》是我国最早的城市地图,是研究平江城市建设的可靠资料。
隋唐至宋元时期的重要都城的规划者 隋唐:宇文恺 元朝:刘秉忠
明清都城的整体平面布局,p131, p138 明南京:
1四重城:外城、应天府城、皇城和宫城
2应天府城即现南京城,按照河流、湖泊、山丘等地形,从防御要求出发修建 3城内分三区:皇城、居民市肆及西北部军营,各自平面布局不一致,道路系统不成整体 4皇城及宫城布置完全继承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展 5城垣坚固 明北京城:
1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 2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 3皇城左右设有太庙及社稷坛
4宫城在皇城中,四角建有角楼,城外有护城河,开四门 5外城位于内城以南,亦称外罗城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中的四大名镇实例,p121 汉口镇、佛山镇、朱仙镇和景德镇 明代关于地方城市设置地标建筑的规制
明代城市制度要求府州县城十字街皆置鼓楼,是中国城市规划上一个地标性的变化 中国古代重要都城实例的中轴线街道,p42, p52, p77-78, p113 北魏都城洛阳:铜驼街;隋唐长安:朱雀街;元大都:
清代重要的地方城市由于异族统治所具有的特别布局,p124
在战略地位重要的封建统治中心城市都设有单独城墙,用以驻扎旗营的设防城堡——满城近代上海的城市规划工作,p269-275 一稿:内容包括大上海区域计划及上海市土地使用及干道系统计划两种。主要内容:在现有市区外作绿化及农田环形地带,发展新区,按分散的卫星城的方式布置;住宅区为邻里单位模式组成“中级单位”,再组成“市镇单位”,若干个“市镇单位”组成“市区单位”;扩大中心区的范围,以疏散原来中心地区的过分拥挤状况;建容量较大的新港;将道路按功能加以分类。(简单说就是运用邻里单位、有机疏散、卫星城市、快速交通等城市规划理论来建设上海)
二稿:订出了五十年后人口增加到1500万的计划,在土地方面提高了人口密度,以免城区范围过大;对于铁路、港口等技术问题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并设想了市内高架道路;还对日照、绿化、卫生等问题进行研究;考虑改善市容、管理工厂建设的规划草案。
三稿:研究了疏散市区人口,降低人口密度;提高绿地比重;研究了工业区的分布;拟定了南北快速干道及环路系统;对外交通方面,建引入式港口,铁路尽量与港口及工业区直接联系。
中国近代城市的类型及其代表实例
1主体开埠城市:以开埠区为主体的城市,多国租界型城市——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天津(八国租界);汉口(五国租界等)
2局部开埠城市:划出特定地段,开辟面积不很大的居留区、通商场,城市局部的开放,呈新旧城区并峙的格局
3交通枢纽城市,铁路枢纽城市(郑州、石家庄);水陆交通枢纽城市(蚌埠)4工矿专业城市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图评析 p379
1有明确的规划意图和较完整的规矩图纸,城市大部分或局部地区按照城市规划图建设 2只对城市部分地区制定规划图,局部地区按规划进行了一些建设
3城市规划图及资料虽然比较系统和完整,但对实际的城市建设作用不大,基本上没有实施 4属于粗制滥造的一些城市规划图,大多凭主观臆想,缺乏科学根据及资料,图纸很不完全,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建国后颁布的城市规划法规。P393-394 我国第一部现代城市规划技术性法规:《城市规划编制暂行办法》
规定:城市规划应按“初步规划、总体规划、详细规划”三个阶段进行。初步规划的主要内容为:确定城市性质,拟定近期和远期人口发展规模,选择城市用地,合理布置功能分区,拟定各项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总体规划是在初步规划基础上更为详尽的规划,应成为编制详细规划和各种专业设计的依据。详细规划主要是对城市近期修建地区范围内的住宅、公共建筑和公共事业设施合理地进行综合布置,作为修建设计的依据。
综合论述题,中国城市部分,至少要分三部分来回答:1,长安和汴梁的规划特点,2,代表了哪两个封建社会城市建设的时期,3,它们能代表这两个阶段的原因 隋唐长安规划特点:
1城市平面方正,每面开三门,宫城居中 2采用严格里坊制,道路突出宫殿 3规模、道路宽度、里坊面积都大得惊人 4城市布局采用奇数,有中心和对称
隋唐长安城代表的是封建社会为新政治权力的正统化而规划建造的都城。原因是:隋唐长安将统治阶级和一般人民的居住地区严格分开,严格的里坊制是为了便于统治人民,道路的设计也是从皇帝是城市最高主人出发的,城市的规模大,反映了大一统的强大威力。汴梁的规划特点:
1有三套方城,皇城——里城——罗城,平面不方正规则 2皇城四面开门与宫城居中有关
3里城和罗城城门名称代表它所联系的地方
4里城共有十门,各城门都有瓮城,通御路的四个门有三重,各城门正对,其他城门有四重,各门不正对。
5里城和罗城外都有宽阔的城壕
汴梁代表的是封建社会城市对防御的要求。原因是:汴梁注重对城墙、瓮城、城壕的建设,城墙的修筑非常牢固。
外国城市建设史
古代希腊的规划型式及其建设实例。P28-29 型式:公元前5世纪的规划建筑师希波丹姆与希波战争后从事大规模的建设活动中采用了一种几何形状的,以棋盘式路网为城市骨架的规划结构型式。
实例:米利都城的重建、拱卫雅典的城郊滨海口岸庇拉伊斯、塞利伊城
古罗马帝国时期的广场。P42 结合ppt内容 or《外国建筑史》(19世纪末叶以前)p77-80帝国时期的广场改变了性质,成为皇帝们为个人树碑立传的纪念场地。实例:奥古斯都广场、图拉真广场
中世纪早期西欧城市的三种类型。P48 第一种是要塞型。城市最早是军事要塞,是罗马帝国遗留下来的前哨居民点,以后发展成为新社会的核心和适于居住的城镇。第二种时城堡型。城市是在封建主的城堡周围发展起来的。城堡周围有教堂或修道院。在教堂附近形成广场成为城市生活的中心。第三种是商业交通型。这类城市是由于其地理位置的优越,而在商业、交通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要塞、关隘、渡口常是进行商品交换的手工业者和商人的聚居区。文艺复兴时期的理想城市与实践。P74-75 向往古代文化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师阿尔伯蒂、费拉瑞特、斯卡莫奇等人发展了理想城市理论。
阿尔伯蒂1450年著述《论建筑》;模式:街道从城市中心向外辐射,形成有利于防御的多边形星形平面。中心点通常设置教堂、宫殿或城堡整个城市由各种几何形体进行组合。费拉瑞特《理想的城市》理想城市方案,图P74,实践:威尼斯王国的帕尔曼-诺伐城,设计者斯卡莫奇。是为防御而建的边境城市。中心为六角形广场,辐射道路用三组环路联结。在城市中心点设棱堡状的防御性构筑物。
斯卡莫奇的理想城市方案。城市中心为建有宫殿的市民集会广场,两侧为两个正方形的商业广场。南北分别为交易所及市场广场。主要广场的南侧有运河横穿。实例:欧洲各国的军事防御城市如法国的萨尔路易。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城市广场及其设计者。P80-83 文艺复兴时期:安农齐阿广场;罗马市政广场-米开朗琪罗;威尼斯圣马可广场; 巴洛克时期: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伯尼尼;罗马纳伏那广场; 文艺复兴时期的园林建设与相关著述。P85
著述《论建筑》:第九章有关于园地、花木、岩穴、苑路等的布置。他主张别墅建筑须以凉廊或其他园林建筑小品延伸到周围绿化中去,并强调外部景观的重要性,使自然从属于人的尺度,按对称和比例塑造物质环境。园林建设:
佛罗伦萨的波波里庄园是早期文艺复兴开始营建的意大利北方第一名园;罗马埃土特庄园是16世纪末建造的巴洛克园林的先驱。
古代日本最早仿中国唐代首都长安建立起来的都城。P70-71
公元694年日本在飞乌地方建立的京城藤原京,是仿我国唐代首都长安建立起来的;还有公元7公元708年在今奈良建造的平城京和公元793年在今京都建造的平安京。法国古典主义园林的代表作品。P92
维康宫:布置简单,对称而严谨,在轴线两侧布置了一些惊异的、富于变化的景物,园内面积大,可供划船、狩猎。
凡尔赛宫:设计冲破了意大利的约束形式,开展成法兰西独特的简洁豪放的风格。园周不设围墙,使园内绿化冲出界限,与田野连成一片,是巴洛克造园取得无限感的手法。有机疏散理论。P127 为缓解由于城市机能过于集中所产生的弊病,1918年芬兰建筑师伊里尔-沙里宁提出了有机疏散理论。他认为城市作为一个机体,是和生命有机体的内部秩序一致的,应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把重工业、轻工业疏散出去。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
霍华德、盖迪斯、沙里宁的城市规划理论。P124-127
霍华德的田园城市
英国城市规划师霍华德于1898年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所设计的以宽阔的农田林地环抱美丽的人居环境,把积极的城市生活的一切优点同乡村的美丽和一切福利结合在一起的生态城市模式。
盖迪斯的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学科
工业的集聚和经济规模的扩大,已经造成一些地区的城市发展显著地集中,在这些地区,城郊的发展造成了一种趋势,使城镇结合成巨大的城市集聚区或称组合城市。在这种条件下,城市规划即成为城市地区的规划,把城市和乡村的规划都纳入进来,即包括若干城镇和它们四周的影响范围。
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 盖迪斯近代城市规划的理论及其提出者。P114-121 克里斯塔勒的理论模型及其衍生策略。P138, p186
中心地理论的中心内容是关于一定区域内城市和城镇的职能、大小与空间结构分布的学说,即城市的“级别规模”学说或城市的区位理论。
要点:从行政管理、市场经济、交通运输等三个方面对城市的分布、等级规模和空间进行研究,提出了理想的正六边形城市体系模式。衍生策略:增长极核策略
要点:把工业等建设快速地在少数极核(一般指经济上能增长较快的城市)进行,以促使极核本身增长和首先繁荣,并企图以极核的影响来带动其附近的发展。英国的三代新城实例。P150, p162, p207 哈罗新城 坎伯诺尔德 郎科恩新城 美国的大城市连绵区。P199
大城市连绵区的形成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趋势之一。它是一般呈带状的,规模很大的城镇集聚区。它以若干个十几万以至几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为中心,大中小城镇连续分布,形成城镇化地最发达的地带,组成相互依赖、兴衰与共的经济组合体。1波士顿——华盛顿大城市连绵区 2芝加哥——匹兹堡大城市连绵区 3圣地亚哥——旧金山大城市连绵区 雷德伯恩体系及其特点。P135
雷德伯恩体系:从主要道路通向局部性支路,然后通向按尽端路原则设计的,服务于一小组住宅的局部性通路的规划布局。
特点:绿地、住宅与行人步道有机地配置在一起,道路布置成曲线,人车分离,建筑密度低,住宅成组配置、形成口袋形。通往一组住宅的道路是尽端式的,相应配置公共建筑,把商业中心布置在住宅区中间。
“场所”具有的重要特征及其与“空间”的主要差异。P265 “场所”重要特征:
1场所的占有性:即人对场所的占有
2场所的非空间性:场所研究的是人的活动和与事件的环境的关系,不涉及固定的空间几何形态,具有非空间性
3场所的随机性:不同的人或事对场所的占有,从而使同一地点的场所在不同的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意义
“场所”与“空间”的主要差异:空间基本上是一个物体同感觉它的人之间产生的相互关系形成的,具有抽象的概念。而场所则强调物体或人对环境特定部分的占有,以满足人对场所的社会使用要求。
**综合论述并评价在城市集中主义思想与城市分散主义思想这两种指导思想影响下提出的重要的城市规划理论。
集中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勒●柯布西耶主张用全新的规划和建筑方式改造城市。他的城市规划观点主要有:
1通过技术改造以完善城市最中心部分的商业地区的交通功能和集聚功能。2采取大量性的、高层建筑的形式来解决拥挤的问题
3主张调整城市内部的密度分布,使人流合理地分布于整个城市 4采用新型的、高效率的城市交通系统 评价:------------分散主义思想影响下提出了田园城市、区域规划、有机疏散等理论。霍华德的田园城市主体思想是城乡结合体,既可具有高效能与高活跃的城市生活,又可兼有环境清静、美丽如画的乡村景色。盖迪斯的区域规划主体思想是城市规划实际上应该成为城市和乡村结合在一起的“区域规划”。沙里宁的有机疏散理论就是把扩大的城市范围划分为不同的集中点所使用的区域,这种区域又可分为不同活动所需要的地段。
评价:------------
第三篇:《服装市场营销》复习提纲(2010)(模版)
《服装市场营销》复习提纲(2010)
Chapter 1 概论
主要概念
1.市场 市场营销市场营销学STP+4Ps策略 STP+1P策略2.需要 欲望 需求
3.商品交换产消者市场4.顾客满意度顾客忠诚顾客总价值顾客让渡价值 基本原理
1.市场营销的基本策略和6项职能
2.我国现代市场营销学的主要研究内容(6条)
3.市场营销观念(生产、产品、推销、营销、社会营销市场)
4.实现商品交换的三个必备条件
5.衡量顾客忠诚度的依据和标准
6.21世纪市场和市场营销的变化趋势
7.纺织服装产品的7个特点
8.纺织服装产品的产业链图
9.纺织服装产品的市场营销体系图
10.现代市场营销学学科体系图
Chapter 2纺织服装企业市场营销战略及营销管理过程
主要概念
1.营销战略营销战略计划营销战略管理2.市场机会市场威胁
3.战略业务单位(SBU)与投资组合计划方法(BCG与GE)
基本原理
1.制订市场营销战略的重要意义
2.预测市场风险与发现市场机会采用的SWOT法
3.分别用BCG法和GE法画出“成长-份额矩阵图”和“多因素投资组合图”
4.纺织服装企业对市场营销活动的实施情况常用的控制与评价方法4条
Chapter 3市场营销环境
主要概念
1.营销环境2.供应商营销中介 3.消费结构 恩格尔系数 4.经济资源自然资源基本原理
1.市场营销环境系统图
2.市场营销环境的评价方法
3.恩格尔系数对贫穷~最富裕的划分
Chapter 4消费者行为研究
主要概念
1.消费者 消费需求消费者购买行为2.参考群体购后行为顾客满意 基本原理
1.消费需求的6个主要特征
2.消费者购买行为模式的7种类型
3.消费品市场的6个基本特征
4.影响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内在与外在因素
5.马斯洛需要层次图非自然资源
6.纺织服装产品普遍采用开架售货形式的原因
Chapter 5市场细分与目标市场选择
主要概念
1.市场细分市场定位目标市场
基本原理
1.市场细分的重要意义
2.市场细分的7个步骤
3.市场细分常用的4类因素
4.产品定位的5种主要因素
Chapter 6市场营销调研、预测和竞争
主要概念
1.市场预测市场调研2.市场竞争者、挑战者、跟随者、补缺者
3.品牌竞争者欲望竞争者
基本原理
1.市场营销调研的功能与作用
2.市场营销调研的4步程序
3.调查问卷的设计要求
4.纺织服装产品市场预测的5条主要内容
5.市场竞争的2种基本形式和4种基本策略
6.根据市场占有额比例将市场竞争者分为4类
7.市场良性竞争的7条积极意义
Chapter 7产品策略
主要概念
1.产品组合、产品线、产品项目2.品牌 商标 包装 3.产品生命周期
基本原理
1.产品的基本性质和层次划分
2.产品定位的作用和策略
3.品牌与商标的区别及其对企业的作用
4.商标与品牌的设计要求
5.按商标用途对商标的分类
6.包装的作用、层次和设计要求
7.产品具有生命周期的原因及其对应的营销策略
Chapter 8价格策略
主要概念
1.需求价格弹性系数2.定价的3 C模式
基本原理
1.定价的步骤、作用和理论依据
2.需求弹性与总收入的关系
3.决定价格弹性大小的因素
4. 产品定价的基本方法
5. 价格竞争的本质及其与非价格竞争的区别新产品
Chapter 9渠道策略
主要概念
1.销售渠道及其长度和宽度2.中间商、零售商、批发商
基本原理
1.中间商的作用及使用原因
2.销售渠道的功能和5种基本形式
3.垂直营销系统的3种类型
4.纺织服装产品销售渠道的类型
5.影响销售渠道决策的因素
Chapter 10促销策略
主要概念
1.促销人员促销公共关系营业推广2.广告广告媒体
基本原理
1. 促销的作用、方法和基本形式
2. 产品广告的分类及分类方法
3. 广告媒体目前的主要类别
4. 一个纯商业广告应包含的基本的内容
5. 广告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6. 人员促销的6个步骤和优点
7. 纺织服装产品广告的作用与功能
注:课程考试安排和市场调查报告要求
1.闭卷考试(50分)计划安排在17周,具体时间、地点待教务处安排后另行通知;
2.开卷的市场调查书面报告(50分)须用A4纸打印,并在考试的同时与试卷一同上交;
3.市场调查报告的电子文档,请在考试前发至傅老师信箱统一归档: ssfu@scu.edu.cn ;
4.没有提交书面和电子文档市场调查报告的同学,将不予登录成绩。
第四篇:服装史教学大纲
《服装史》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编号:01031319 2.课程名称:服装史 3.英文名称:Clothing History 4.课程简介:“服装史”课程主要讲述各个时期不同的服装与服饰样式,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中外服装史的发展背景、过程以及各时期中外服装的形态和发展规律,使学生认识服装发展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够从历史中汲取知识,获得灵感,为人物形象设计专业课的学习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二、课程说明
1.教学目的和要求:《服装史》是人物形象设计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外服装各个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服装样式与基本特点;认识服装变迁的原因与发展规律,获得关于服装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能开阔视野,提高审美修养,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与创新设计理念,以期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能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掌握中西服装各个历史时期的特征;
(二)能力目标:
能够运用各个时期的设计要素来进行现代服装设计;
(三)素质目标:
具备服装专业审美能力,使各个历史时期的服饰文化在学生的专业设计中得以体现。2.先行课程: 无
3.周课时、总学时:周课时
2、总学时28 4.开课学期:第一学期
5.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实物演示(或投影演示)等直观教学法 6.考试方法:平时作业、考勤占30%,期末考试占70% 7.实验、实习、作业:
8.教材:《中西服装史》(第1版),张祖芳主编,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 9.教学参考资料:
《中国服装史》,黄能馥,陈娟娟,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态。同时,各民族人民的四处迁徙又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机会。在这样一个动荡的社会形 势下,南北朝各少数民族的服装也影响了汉民族的服装。
同时,玄学的兴起和崇尚清净无为、不受传统束缚的自由意识的觉醒,都直接影响 了服装观念和服装风尚的变化。南北朝时期服装存在多种形态,一是承袭秦汉旧制的汉 族服装,男子多褒衣博带,女子多以大袖示人,以懦、裙、裤为主。二是汉族人民吸取 少数民族的服饰特点,最典型的就是裤褶和裲档。
二、教学重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三节服饰品
第三章 隋唐五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节主要介绍隋唐以及五代十国时期的服饰制度和典型服饰形制。隋唐的统一把南北的成就结合起来,出现了一个较秦汉经济文化更为发达,国势更为强盛的局面。尽管隋朝的时间很短,但它为后世繁盛的唐朝奠定了基础。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服装最绚烂的篇章。唐朝国家稳定、经济繁荣,文化事业全面发展。一方面,唐代服装继承了历代冠服制度;另一方面,唐代服饰对外开放,包容、吸收外来文化,尤其吸取胡服特点,兼容并蓄,广采博收,大放异彩,为后世的衣冠服饰开启了新的道路。隋唐男子普遍穿着圆领袍衫,女服更是中国服装史上最精彩的篇章之一,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异彩纷繁,令人目不暇接。上懦下裙仍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此外还有披帛、半臂等服饰。
二、教学重点:隋唐五代时期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隋唐五代时期的典型服饰及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第二节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三节服饰品
第四章 宋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式糯裙,整体线条流畅,飘逸秀美。明代的巾帽品种繁多,挺拔有型,发式头饰名目不一,把女子衬托得分外娇烧。官服上的补子,用不同的动物图案区别不同的官阶,是历代服饰中最有文化意义的一种新的创造。
二、教学重点:明代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明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2、典型服饰及形象
第七章 清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介绍清代的服饰制度和一些典型的服装形制。清朝是由满族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在服装形式上和汉人有很大区别。清建立政权以后,一方面强制推行满服,另一方面也吸收汉族服饰中的精华部分,在两者的相互影响下,华夏服饰呈现出另一种瑰丽的色彩。满族妇女主要穿着袍服,梳旗髻,穿高底旗鞋,这些服饰使她们看起来比任何一个朝代的妇女都要高大。汉族妇女沿袭明代服饰,但在服装装饰上要精细得多。清朝的服饰大量采用刺绣,刺绣的部位和手法各一,使服装更像一幅穿在人身上的流动画,奢华而艳丽。清朝男子的主要服饰有长袍、马褂、马甲、裤和靴等。最典型的服饰品就是马蹄袖,这种袖子紧而窄,可脱卸,方便合体,是男子服饰特征的最好概括。
二、教学重点:清代的服饰制度
教学难点:清代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1、社会背景与服饰制度
2、典型服饰及形象 2.3服饰品
第八章 辛亥革命后的近代和现代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属于我国的近代时期,“五四”运动以后进入现代。在清政府统治末年,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军队改革等措施相继实行。尽管在封建专制的基础上,这些措施根本无法取得真正的效果,但是对于西方思想的传播却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的服装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民族内部文化间的磨合中,渐渐形成了新的特点。到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历史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服装很好地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根据不同的历史背景,可将辛亥革命以后的近现代的服装形态大致分成20世纪10年代、20至30年代、30代末至40年代、50年代、60至
三、授课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古代埃及服饰 第二节 古代西亚服饰 第三节 古代欧洲服饰
第十章 中世纪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历史上一般把5世纪至巧世纪称为中世纪,并从时间上分为“拜占庭时期”、“罗马式时期”和“哥特式时期”。中世纪的服装文化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在服装上体现为遮盖体形和显露体形两种矛盾的现象。从不同时期服饰的形态可略知一二:拜占庭服饰由古罗马那种宽衣文化演变而来,经过罗马式时期,最终落脚到哥特式时期的窄衣文化。
二、教学重点:中世纪的典型服饰与形象
教学难点:哥特时期女装的主要特征
三、授课时数:理论1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拜占庭时期服饰 第二节 罗马式时期服饰 第三节 哥特式时期服饰
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文艺复兴开始于意大利,这一文化运动于巧世纪后半期扩及欧洲许多国家,16世纪达到高潮。随着禁欲主义的衰落,人文主义又复兴了,在服饰上体现为:男子服饰强调上体的宽大魁伟和下体的瘦劲,构成箱形造型;女子服饰强调细腰丰臀,形成倒扣的钟式造型,同时,出现了宽大的袒胸低领口,并不再羞羞答答用饰布遮住。这种两性服装截然不同的特征一直影响西方服饰近500年的发展。
二、教学重点: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服饰
教学难点:西班牙风格时期的女装特点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意大利风格时期服饰 第二节 德意志风格时期服饰 第三节 西班牙风格时期服饰
第一节 洛可可时期服饰 第二节 新古典主义时期服饰
第十四章 19世纪服饰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19世纪,欧洲进人了全面发展的时期。从社会体制到经济状况,从生产方式到科学技术,以及价值观念,都有了长足的进步。科技发展、工业进步,使传统的手工业作坊式生产方式迅速被大规模机械化生产所取代。“珍妮”纺机和蒸汽机在纺织行业的普遍应用,使服装用布的产量大大增加,服装业迅速发展。缝纫机的使用为服装的批量化生产提供可能。1858年,英国青年查尔斯·弗雷德里克·沃斯(Charles Frederick
Worth)在巴黎开设了以贵妇人为对象的高级时装店,从此在时装界树起一面引导流行的大旗。19世纪中叶,服装杂志在欧美已十分普遍,方便了人们对时装流行信息的了解。随着这一切的变化,人们的着衣观开始发生转变,过去那种以豪华多饰的宫廷风格为时尚的穿着追求,正悄悄让位于追求实用、自由和功能化的装束。
二、教学重点:19世纪男、女装风格的沿革
教学难点:19世纪末期社会的变化对服饰的影响
三、授课时数:理论2学时;实践实验0学时
四、教学内容: 第一节 帝政时期服饰 第二节 浪漫主义时期服饰 第三节 新洛可可时期服饰 第四节 19世纪末期服饰
第十五章 20世纪服饰(上)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本章主要内容:20世纪服装史是研究现代西方服装发展和流行变化的重要资料来源,服装史学家常常以10年为分界线,来分段研究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服饰和形象。
20世纪初期的十多年常常被称为“美好的年代”,女性要求参与社会活动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而导致一r服装设计的转折性革命,催生了现代的时装。1909年,著名的俄罗斯芭蕾舞团在巴黎的表演使东方风格服饰在法国风行起来,并很快地出现在欧洲女士们的流行服衣柜中一战后女性的社会经济地位得到改善,女性的服饰形象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女性们开始从身体形象和服饰装扮上否定自身的女性特征而向男性看齐,于是她们剪短发,并穿上忽略胸腰线的管子状服饰。这个时代在服装史上被称作“女男孩”时期。进入20世纪30年代,人们厌倦了模仿男孩子的女性服装的矫揉造作和缺乏女性风采,转而追求更加具有女性味道的时装,此时的欧美都出现了追求典雅、苗条时装的风潮。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女装男性化的倾向,使得战后的女性转而十分憧憬优雅的曲线之美,希望突出女性本身的特质。时装大师迪奥(Dior)适时地推出了一种全新的服装款式——“新风貌”。由迪奥所创造的“新风貌”,以其娇柔、优雅、高贵而性感的全新面貌,继续在20世纪50年代征服着所有女性。
第四节1980年至1989年服饰 第五节 1990年至1999年服饰
执笔人:胡庚申 潘翀
--11
第五篇:服装史感想
服装史感想
甘婉雯 1400450204
我对服装本来就很感兴趣,对于这门可以让我纵观中外数千年服装文明发展的课程我更是非常喜欢。通过一系列文字,图片还有影片比较生动深刻的了解了中外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色彩等方面的变化。通过学习这门课,我们不但对服装理论有更深的理解,而且非常有利于我们以后的设计,因为时装的流行总是周而复始的循环,特别是对中国服装史,这是每一个学习服装设计的学生的必修课,因为只有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服装历史文化,才更有利于我们在设计中传承中国文化做出中国特色的优秀设计。
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古埃及古罗马时代直到现代的西方服装发展过程。老师通过一幅幅生动形象的服装实物图以及自己实地参观拍摄的照片向我们讲述各个地域各个时期的服装样式,服装特点,服装和时代的关系等等。我觉得西方服装史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是古埃及古罗马古希腊文明最初兴起时的服饰,以及十七十八世纪的巴洛克和洛可可风格服饰,还有一二战时期现代服饰的兴起以及世界政治格局对世界服装中心的影响。我们不但看到了古埃及服饰的富丽堂皇、古希腊服饰的高贵典雅、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庄严、洛可可时期的艳丽自由,还看到了西方现代服饰的渊源和发展。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希腊服饰的理念,非常适用于当今的环保理念,希腊服饰优美的垂坠感,所塑造出的人体优美曲线一直是国外服装大师所热衷的服装样式。还有古埃及的饰品设计异常精美,而且样式齐全。不但有头饰、手饰、戒指,还有脚链、胸饰,甚至还有纹身的出现,无论从样式还是工艺都与现代首饰非常接近。不仅在首饰设计方面对我们有启发,而且也能延伸到服装设计中,是设计灵感的源泉之一。
此外,我还知道了服装起源有御寒护体,吸引异性等说法,知道了古希腊时期服饰和建筑造型的一定联系,知道了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服装开始了男子上宽下窄女子上窄下宽的人为化造型,还知道了路易十四在十七世纪下半叶推动法国巴黎成为世界服装中心以及在十九与二十世纪时服装的迅速变化和多元化发展。在十九及二十世纪,一大批服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在西方各处开始崭露头角,而如今的世界知名奢侈品品牌如Dior,Channel等等都是在当时开创了女装的新风尚。
不知不觉,我们已学习完西方服装史,继而开始对中国服装历史进行全面的学习。与西方服装史的极其多变化并追求时髦不同,中国服装更多的会体现一种文化内涵和等级差异,这与我们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有着巨大的关系。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服饰可谓密不可分,老师带我们领略了从先秦到唐朝到明清的服饰。中国的服饰很明显的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尊卑分明的特点,衣服上的图案虽然美丽,但体现的却是阶级压迫,比如只有皇帝才可以穿龙纹,平民百姓只可以穿粗布麻衣,这一点在明清时期最为突出。中国服饰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多个民族在服饰方面的交流融合,如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就是说中原汉民族学习游牧民族短衣长裤的服装样式,衣身紧窄、活动便利,起初推广时主要出于军事目的,而后因行动方便于生产所以大加推广。而中国最古老,最广泛的服装样式就是汉服,汉服是指汉民族传统服装,据现代人体研究专家论证,汉服最符合人体健康,舒适度远大于现代服装,享有很高的国际声誉。汉服最大的特点是没有衣扣,对人体束缚极小,而外观又高雅华贵,潇洒飘逸,不仅有中国特色而且面料环保益于健康,我们在设计中可以借鉴汉服的特点,对现代服装进行中国式的改良。中国传统服饰中往往会融合如由白,青、黑、赤、黄代表的金、木、水、火、土,即“五方正色”,而寓意美好的事物如蝙蝠,寿桃,梅花等等也会频繁出现在古代人们的服饰上。同时,随着朝代的变迁,封建统治的加强,服装也有了区分官员等级和权贵阶级的作用,比如在唐高宗时代黄色也开始成为封建集权者服饰的专用色,武则天时期规定官服上“文官绣禽,武官绣兽”,到明清时期官服上所绣的图案已经可以完全体现一个人的地位和权势了。而如同西方妇女的穿紧身胸衣一样,从五代时期开始中国女性就要遭受裹小脚之苦,直到民国时期才有所好转。而在民国时期后中国服饰就大大受到了西方的影响,开始向舒适性实用性和多风格方向发展了。
比较感兴趣的是,中国古代的缠足,缠足是中国古代乃至近代的一种习俗,即把女子的双脚用布帛缠裹起来,使其变成为又小又尖的“三寸金莲”。“三寸金莲”也一度成为中国古代女子审美的一个重要条件。在缠足时代,大多数妇女从四、五岁起便开始裹脚,直到成年后骨骼定型了方将布带解开,也有终身缠裹者。
关于缠足的起源从明清时期起众说纷纭。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据现代学者考证,缠足兴起于北宋。宋代的缠足是把脚裹得“纤直”但不弓弯。元代的缠足继续向纤小的方向发展。明代的缠足之风进入兴盛时期,出现了“三寸金莲”之说,要求脚不但要小至三寸,而且还要弓弯。清代的缠足之风蔓延至社会各阶层的女子,不论贫富贵贱,都纷纷缠足。当时人不论男性或女性,都认为足小为美,尤其对男性来说,小脚具有性的吸引力。例如“三寸金莲”一词代表赞美女性脚美的名词。而四寸之内被称为“银莲”,大于四寸者则称为“铁莲”,可见崇尚小脚的程度。关于对小脚的审美,最著名的小脚审美著作,是清代方绚的《香莲品藻》,把女性的小脚,从形状、尺寸、装饰、气味等角度来作分类品评,又有“香莲四忌”说,“行忌翘趾,立忌企踵,坐忌荡裙,卧忌颤足”。辜鸿铭对小脚有嗜癖,酷嗜嗅女人小脚。我觉得缠足不仅严重影响了女性足部的正常发育,还让人们形成了畸形的审美心理。
总而言之,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我学到了中西服装的发展变化历程,也体会到“衣”不仅可以体现一种文化,也可以发扬一种文化。同时我还通过服装的差异体会到中西方在风土人情,文化传承,思维创新等等方面都有很大差异,这些专业知识和人文知识在我未来对服装的学习和设计上都有巨大的帮助,让我受益匪浅!
课程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中外服装的了解还在我们平时的设计中加深,学习是无止境的,我们以后也要把眼界放宽,不断汲取中外服饰的精华,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