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序言资本论跋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科学的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定义,并且对其做出了很明确且精辟的说明,有很大的理论和科学意义。《资本论》序言和跋阐述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我国经济学者理论研究,对中国经济问题,有着深刻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分为四大部分:
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和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关系。法和家庭的关系。在生产中物质生产首当其冲,而在生产阶段所共同的的规定是存在的,但是抽象要素却不能理解历史的每一个生产阶段。《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介绍了写《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计划,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经典式地概括了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提供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体系的完整纲要,回顾了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并指出了进行科学研究的正确态度。《资本论》序言和跋说明了《资本论》创作的原因:进一步阐释前一本书未能阐述的内容,对书中大致内容作出了简介:全面的阐述了资本主义的出现、发展、衰落和必然走向灭亡的整个过程,对正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介绍了正文的写作内容与马克思的创作思路。从序言和跋就能看出《资本论》的创作内容。
马克思在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提出了许多深刻的观点,这些观点至今仍在指导着我们的前进方向。我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被这段话所感动:
“一个成人不能再变成儿童,否则就变得稚气了。但是,儿童的天真不使它感到愉快吗?他自己不该努力在一个更高的阶梯上把自己的真实再现出来吗?在每一个时代,它的固有的性格不是在儿童的天性中纯真地复活著吗?为什麽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在它发展的最完美的地方,不该作为永不复返的阶段而显示出永久的魅力呢?有粗野的儿童,有早熟的儿童。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於这一类的。希腊人是正常的儿童。他们的艺术对我们所产生的魅力,同它在其中生长的那个不发达的社会并不矛盾。它倒是这个社会阶段的结果,并且是同它在其中产生而且只能在其中产生的那些未成熟的社会条件永远不能复返这一点分不开的。”
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不能变,马克思也时常在变中探索真理、探索哲学。从孩童到成人,无时无刻思想不再变化,无论身后发生了什么,都只有向前看,人如此,社会也如此,历史的长河推动着我们向前进,而不是一汪宁静的湖面,困难不在于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在于何以仍然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
马克思给了我们一条思想的大河,是要我们在这条大河中舀出水来仔细琢磨,而不是捧在手心里一动不动,这样的不是真正的马克思,更不要说反过来批判马克思的了。
读了《资本论》序言和跋,我了解到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而且资本主义不是永恒的,社会主义消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私有制,建立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公有制,因而能够解放生产力,能够以资本主义所没有的速度发展生产力,最终实现共同富裕,这是资本主义所不能解决的。资本主义不管如何发展,都无法解决其固有矛盾,它的逝去是必然的。
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证明了马克思的正确。
在《资本论》序言和跋中,马克思大胆的批评了黑格尔辩证法。通过批判黑格尔辩证法,马克思实现了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马克思认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他担心辩证法会被灌进新的神圣的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暴发户头脑里去。批判黑格尔的原因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必然。马克思说“他的黑格尔辩证法及整个哲学的批判的任务就是说明这一运动在黑格尔那里所采取的抽象形式,指出在黑格尔那里还是非批判的运动所具有的批判的形式。“可以说,马克思一直都在履行这句话。
马克思在《资本论》序言和跋中介绍了他的创作《资本论》的背景、创作内容、写作目的、他的思想变化。在跋中介绍了马克思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为之后的阅读坐下了基础。在第二版跋中,作者指明德国在政治经济研究领域内的落后现状,接着说明自己写作《资本论》的目的;又向我们介绍了庸俗资本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为接下来说《资本论》被批评埋下伏笔,另外马克思介绍了辩证法和分析法。《资本论》是马克思用毕生写作而成,是马克思的伟大结晶,是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总结,是对世界运动斗争经验的总结。《资本论》序言和跋已足以看出《资本论》对整个无产阶级、对整个世界、对整个人类的巨大意义。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叙述了他自己探索政治经济学的过程,他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他以不怕下地狱的精神,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他表述了社会发展的最一般规律,它对任何社会都适用。是一般规律,但只作为指导,在各类不同社会中,又有各种不同的社会规律,要以这一般规律作为指导,对各类不同的社会做具体的考察。马克思还提出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他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做了全面的概括,做出了十分经典的表述,概括如下:社会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生产,生产资料的生产把人与人、人与外界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自然系统,构成了人的基本领域。人的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不是平行的、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交叉的。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的最活跃因素,它总是在不断变化之中。生产关系改变,社会中的上层部分会随之改变。他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更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日社会的胎胞虽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社会革命要求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社会革命、社会发展,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马克思告诉我们,研究社会问题的一个科学、严密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有一部分专门论劳动。马克思在这里回顾了历史,“好像是高高的树上结槟榔,谁先摘到谁先尝。这就是说,财富是自然奉献给人类的礼物,与人类劳动无关。也就是说,财富已经存在,劳动最多是取用的过程。总体感到,马克思的这片导言写得比较朴实、通俗,而《资本论》也着实是一个十分庞杂的文字宝库。马克思的理想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或者是和平的手段,或者是暴力的手段,摧毁国家机器,最重要的就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全世界无产者团结起来了。
人们怎么忍心去侮辱马克思呢?人大抵总是有良心的。150年过去了,这个世界上的人都没有忘记他。对我国来说实际上只有一个问题:生产力水平不高。一定要发展生产力。这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的。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探索一个自己的办法是最好的办法,我们不同于马克思讲的,我们是从封建直接接到社会主义,我们又不同于苏联,我们是农村包围城市,有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来说,发展生产力是很重要的方法。
读了这四篇文章了解了马克思的主要思想,和历史上的社会主义问题,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思考,对生产力有了新的认识,对辩证法和分析法有了初步的认识,对马克思这位伟大思想家有了进一步认识,可谓受益匪浅。
第二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人们紧紧把生产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进行研究和分析。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否定历史上已有的生产方式为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就是旨在说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唯一伟大之处,就是在极力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针对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不够客观实际的观点就指出了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时应该客观地去加以分析。应该把生产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他在这里批判了那种孤立个人观点的肤浅性。
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
在这一部分里面,马克思首先是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的“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这种三段论法的肤浅性。随后就具体的、分别地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流通之间的复杂关系。
(一)生产和消费的关系
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一节中,马克思主要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的观点。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
(1)在阐述生产直接是消费时,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
(2)在阐述消费直接是生产时,他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其劳动行为主要是指其在劳动过程中消耗掉的体力和脑力物化为劳动成果,即产品。第二,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产品,然后这些产品又为人们消费掉来维持消费者最基本的生活和再生产的需要。
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深刻的解释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具体的解释: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
②消费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如果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对象,那么也就不会有生产这种消费对象的生产了。
③只有用于主体消费的产品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其为商品。
④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同时生产又为消费提供了对象,没有生产就无所谓消费。
⑤生产决定消费,同时决定消费的性质、方式。生产对消费产生了限制。人必须在生产的范围之内进行消费,脱离生产的消费就是一种空想。
⑥生产创造出了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同时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也选择了消费该产品的消费者。
(二)生产和分配的关系
在生产和分配这一节中,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种把分配作为独立领域,从而把二者并列起来的错误观点。他在这一节中着重阐明了生产是先于分配而出现的,分配不能独立于生产而孤立的存在。他指出生产的前提不是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把分配当做是和生产并列的两个孤立的领域。分配应该是生产的附属物才对。分配存在于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始终。过程中的分配表现为:(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三)交换和流通的关系
在交换和流通这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阐述了交换和生产的关系。他在第二段中这样写道:“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从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马克思认为交换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在这里我就把它理解成交换也是生产的附属物,它是依赖生产而存在的,生产决定交换。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我们在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时候先是从丰富生动的感性具体出发,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很容易被我们感知到。可以说这个阶段我们获得的认识是我们的感性认识。接着我们就会把我们所获得的感性具体经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这样一系列的思维的加工之后我们就会对这些感性具体上升为比较深刻的抽象规定。到达了这一阶段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从表面现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把握住若干个表面现象之后的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到达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彻底的完成。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的目的就是运用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会把我们通过思维活动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的具体中。而这个具体和先前的感性具体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具体具有理性的性质,是更高层次的具体。是我们经过思维、思考以后合规律性的具体,这个具体在整体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的去把握事物,去认识世界。
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论文中还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说明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马克思在这篇文章中除了研究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发展规律之外,还揭示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物质生产的发展与艺术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对一些人们先前不能够认识和理解的现象,或许在当时已经被人们神圣化了的现象逐渐认识和可以掌控以后,那么这些被人们以前奉为神话的东西就失去了其原有的神秘色彩。然而,人们并没有因为它们的神秘色彩消失了就去否定它,反而把它视为人类文化史发展中的精华,把它视为一种艺术享受和高不可及的东西。这就说明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文化发展滞后之间的一种不平衡。然而,人们却往往愿意去陶醉到艺术的高雅、神话般的意境之中,而不愿意去破坏心中那份对艺术存有的那种虔诚的信仰。他这个理论的提出有利于我们正确认识古今中外的一些文化现象,有利于我们更好的进行精神文明建设。最大限度的使我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加协调,从而更好的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or读书笔记[范文模版]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后感
金融实验
张帆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洲各国和美国的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这次危机,促使马克思加快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进程。马克思利用过去积累的材料,在1857年10月至1858年5月间写出了总标题为《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导言》是这部未完成手稿的一部分。1859年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时,马克思没有利用这篇《导言》,另写了一篇《序言》。他在《序言》中说:“我把已经起草好的一篇总的导言压下了,因为仔细想来,我觉得预先说出正要证明的结论总是有妨害的,读者如果真想跟着我走,就要下定决心,从个别上升到一般”《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未发表,1903年3月,K.考茨基首次把它刊登在《新时代》杂志上。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人们紧紧把生产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进行研究和分析。马克思针对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不够客观实际的观点就指出了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时应该客观地去加以分析。应该把生产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他在这里批判了那种孤立个人观点的肤浅性。马克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认为的“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这种三段论法的肤浅性。随后就具体的、分别地分析了生产和消费、生产和分配、交换和流通之间的复杂关系。
《导言》认为,社会生产是一个整体,它是由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构成的。在生产和消费的关系这一节中,马克思主要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的观点。即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在阐述生产直接是消费时,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个人在生产过程中发展自己的能力,也在生产行为中支出、消耗这种能力。第二,生产资料的消费,生产资料被使用、被消耗、一部分(如在燃烧中)重新分解为一般元素。因此,生产行为本身就它的一切要素来说也是消费行为。在阐述消费直接是生产时,他也是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第一,生产者通过劳动将其劳动行为主要是指其在劳动过程中消耗掉的体力和脑力物化为劳动成果,即产品。第二,生产者所创造的物人化。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产品,然后这些产品又为人们消费掉来维持消费者最基本的生活和再生产的需要。
除此之外,他还进一步深刻的解释了生产和消费之间的关系。概括起来有下面几种具体的解释: 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什么才能消费什么;
②消费同时也反作用于生产,如果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对象,那么也就不会有生产这种消费对象的生产了。
③只有用于主体消费的产品才能发挥其固有的价值,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称其为商品。④消费是生产的动力和目的;同时生产又为消费提供了对象,没有生产就无所谓消费。
⑤生产决定消费,同时决定消费的性质、方式。生产对消费产生了限制。人必须在生产的范围之内进行消费,脱离生产的消费就是一种空想。
⑥生产创造出了消费者所需要的产品;同时生产创造出来的产品也选择了消费该产品的消费者。
在生产和分配这一节中,马克思也是首先批判了那种把分配作为独立领域,从而把二者并列起来的错误观点。他在这一节中着重阐明了生产是先于分配而出现的,分配不能独立于生产而孤立的存在。他指出生产的前提不是分配,而是生产要素本身这样一个观点。我们不能把分配当做是和生产并列的两个孤立的领域。分配应该是生产的附属物才对。分配存在于生产的过程之中,存在于生产过程的始终。过程中的分配表现为生产工具的分配和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
在交换和流通这一节中,马克思开篇就阐述了交换和生产的关系。他在第二段中这样写道:“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一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从中可以很容易的看出,马克思认为交换作为生产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在这里我就把它理解成交换也是生产的附属物,它是依赖生产而存在的,生产决定交换。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我们在认识世界、认识客观规律的时候先是从丰富生动的感性具体出发,因为这是我们认识事物的起点,通过我们的感觉器官很容易被我们感知到。可以说这个阶段我们获得的认识是我们的感性认识。接着我们就会把我们所获得的感性具体经过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这样一系列的思维的加工之后我们就会对这些感性具体上升为比较深刻的抽象规定。到达了这一阶段后,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就从表面现象上升到了一定的高度,就可以把握住若干个表面现象之后的规律性的东西。然而,到达这个阶段之后,我们的认识过程还没有彻底的完成。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规律的目的就是运用规律去指导我们的实践。我们会把我们通过思维活动发现的规律性的东西运用到现实的具体中。而这个具体和先前的感性具体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这个具体具有理性的性质,是更高层次的具体。是我们经过思维、思考以后合规律性的具体,这个具体在整体上体现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我认为只有达到了这个层次之后我们才可以更加深刻的去把握事物,去认识世界。除此之外,马克思在论文中还点出了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维进程与现实的历史过程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读了这篇导言,我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更加明了了。更重要的是,我有了一种批判的思维方式,一种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的总结方法。这是比单纯的只是更加重要的。感谢马克思,感谢他的导言交给了我们许多。
第四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浅谈对马克思生产分配理论思想的认识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在马原课布置下这片读书笔记之后,我便上网下载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电子版,我的专业并不涉及政治经济学,不过在加深对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创建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具体过程的了解的同时,能从中找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启示的东西也不失为一件好事。但仅仅这样一篇“序言“就让我成了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一遍下来,一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一连几天每天读上几句,并在网上找相关的术语解释才真正了解了马克思在书中描述的中心思想。
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研究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具体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指出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个人的一定社会性质的生产”是出发点,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把单个的孤立个人作为出发点以及抽象地谈论“一般生产”的观点。在经济学研究方法中,强调思维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指出思维的具体性是许多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它是研究的结果而不是起点。还论证了物质生产发展同艺术生产发展的不平衡关系以及各种艺术形式发展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着重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和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辩证关系的原理,马克思这样描述自己的研究结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反之,“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且这生产关系是客观的,这是政治经济学说中毋庸置疑的部分,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原理最基础,最真实的政治经济理论。
就我对于政治经济学浅薄的知识储备,我只能对文章进行表面上的理解,并没有能力去深入研究思想背后的价值与意义,所以在这里,我只能放弃去讨论抽象的哲学思想和系统的研究方法,对马克思已经给出具体定义的辩证关系谈谈我看到并理解了的东西,要凭自己的能力去读透这篇文章,真的需要我再学上一年半载的了„„
从题目上便可以知道,我主要想说的问题就是关于文中马克思提到的,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是生产关系的四个环节。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也就必须研究这四个环节的关系。马克思分别从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消费与分配的辩证关系以及生产与交换的辩证关系三个方面对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现实辩证关系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
1.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
对于消费与生产的辩证关系,马克思提出了两方面的观点:
第一,消费与生产直接统一:马克思认为,“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消费直接也是生产”,说明消费与生产是同时发生的,在过程上有着不可分割的同步性。这里的“生产直接也是消费”,是指在生产的过程当中,一方面要耗费原料、燃料等自然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也要消耗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等人力资源;“消费直接也是生产”是指通过个人消费,使得个人身体生长、脑力和体力得以恢复的过程,即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第二,消费与生产相互依存:马克思认为,“生产媒介着消费,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所谓“生产媒介着消费”,是指生产创造出消费品,为消费的提供条件和对象,没有生产,消费便没有了条件,没有了对象,消费也就无从谈起了;所谓“消费也媒介着生产”,是指消费为生产提供目的、需求和动力,为产品创造主体,使生产在消费中得以完成,没有了消费主体、没有了消费,产片就无法称之为产品,生产也就不能称之为生产。生产和消费的相互依存是一个运动的过程,互不可缺,但又相对独立。
2.消费与分配的辩证关系
关于消费与分配的关系。在产品和生产者之间出现了分配,分配借社会规律决定生产者在产品世界中所占有的份额,因而出现在生产和消费之间。消费总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分配关系的基础之上的消费,而消费作为分配的最终实现也反作用于分配。生产决定消费,但它同时又需经过分配及交换这个中间环节而对消费起作用,同理,消费也需通过交换和分配反作用于生产。马克思认为,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分配的对象是生产的成果,分配的结构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的形式决定于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根据对资产阶级社会的资本与利息和利润、劳动与工资、土地与地租的分析,马克思得出了生产决定分配的结论,他说: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面”。“分配的结构完全决定于生产的结构。分配本身是生产的产物,不仅就对象说是如此,而且就形式说也是如此。就对象说,能分配的只是生产的成果,就形式说,参与生产的一定方式决定分配的特殊形式,决定参与分配的形式。”
分配包括生产要素(生产条件)的分配和产品的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包含在生产过程本身之中,属于生产本身内部的问题。生产要素的分配决定生产的结构并决定产品的分配,但生产要素的分配本身是一定历史生产的产物,决定于生产方式。在论证自己的观点时马克思批判了一些政治经济学家把生产和分配看作同样重要的观点,认为这是最庸俗不过的。他主要批判了经济学家李嘉图把现代生产的本题当作分配而不是生产了理论。李嘉图的这一理论从表面上看和现实生产情况十分相同,因为生产资料、利润以及产品等的分配确实可以体现出社会的基本经济制度,因为生产的背后隐藏着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劳动产品如何分配等,而在分配这一环节上能充分反映出这一点,这也是有些如李嘉图的经济学家把生产和分配的关系颠倒过来的理由所在。但是马克思认为这是表面现象,他认为“在分配是产品的分配之前,它是(1)生产工具的分配;(2)社会成员在各类生产之间的分配(个人从属于一定的社会关系)--这是同一关系的进一步规定。”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有这种本来构成生产的一个要素的分配,产品的分配自然也就确定了。所以马克思说:“分配关系和分配方式只是表现为生产要素的背后,分配的结构完全取决于生产的结构。”
3.生产与交换的辩证关系 马克思在生产和交换的关系上阐明了两个方面的原理: 第一,交换的内容和形式:
马克思分析的交换的内容有四个方面:①劳动者在生产本身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②生产资料的交换,即“用来制造供直接消费的成品的手段’’的产品相交换。③生产经营管理者之间以及生产经营管理者与消费者之间的交换,即“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④生活资料的交换,即“产品直接为了消费而交换“。
交换的形式包括两种:一是直接交换。二是间接交换,即通过货币的交换。通过货币的交换就是流通,它是交换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只是交换的一种形式,所以马克思说“流通本身只是交换的一定要素”,而不是交换的唯一形式。随着交换的不断发展,流通也就越来越成为普遍的交换形式,主要的、基本的交换形式。在政治经济学中讲的交换形式,主要是指流通。所以,马克思说,流通“也是从交换总体上看的交换”。
第二:交换是由生产决定的:
马克思所分析的前三方面内容的交换,都是“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马克思说,劳动者之间的能力与活动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且从本质上组成生产。”生产资料的交换“本身是包含在生产之中的行为”。“所谓实业家之间的交换,不仅从它的组织方面看完全决定于生产,而且本身也是生产活动。”生活资料的交换,是在生产和分配同生活资料的消费之间的“中介要素”,“表现为独立于生产之旁,与生产漠不相干。’’但是,这种交换实际上仍然“是由生产决定’’的。因为,如果没有生产,就没有生活资料可供交换。马克思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生产决定交换:①交换是生产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了社会大分工的产物,没有分工也就没有交换。②“私人交换以私人生产为前提”,就是说交换的性质是由生产的性质决定的。③“交换的深度、广度和方式都是由生产的发展和结构决定的。
4.结论
马克思在经过了科学的理论分析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一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之间的一定关系。”简单地说,就是生产决定消费、分配和交换。当然,马克思并没有忘记它们反过来对生产的影响“随着分配的变动,例如,随着资本的积聚等等,生产也就发生变动” “消费的需要决定生产。”总之,生产在整个生产过程中处于决定性的地位,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又是一个有机整体,不同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初中时的政治课里便接触过与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理论,也了解过马克思关于生产分配的辩证关系,但当时只记得这个结论,并没有对具体的细节有过丝毫的了解,如今,借此机会,也经历了一次马克思的辩证思想,在巨人的思想中穿行了一回。作为一门政治课,马克思主义原理给我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思想上的启迪,前人的哲学智慧和思想光辉,对我们的生活有着独特的作用,哲学并不是空洞乏味的,思想也并不是深奥而脱离实际的,循着前人的脚步探索哲学的宇宙,站在巨人的肩上体会思想的高大。
第五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记得那晚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克思写书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遍已豁然开朗:整篇文章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和写书的初衷;第二部分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其中大致有四个阶段:
(1)1842——1843年,马克思做《莱茵报》编辑期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2)1844年,巴黎,马克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并形成了后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1845——1847年,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会,对哲学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4)1950年以后,不列颠博物馆,马克思又分析了大量资产阶级史料。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1845—1847这一阶段。在此期间,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以及其他的一些精彩的论述。众所周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以学为基础的,读了这篇文章,能深刻领会到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
我来自农村,对社会低层的生存状态有诸多的接触。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农村还叫做农村,农民还是农民,鸡犬之声相闻,农村副业很发达,一派繁荣。可到我读初中之后,农村经济开始低迷,一片死气沉沉。而当时的国家统计数字却说,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以及最近两年好不风光的山西煤矿主们,他们一夜暴富,过着极度奢靡的生活,与此同时矿难频发,动辄几十人死亡。再者还有身边同学浮躁的气氛。我就武断的认为:现代的国人普遍缺乏信仰,整个社会信仰缺失。我甚至一腔书生意气抱怨说:美国所有的问题最后都会变成法律问题,而在中国所有的问题都成了政治问题。甚至这次入党,我也只是求洁身自好,求个人进步,并没有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这么高的觉悟。
然而,当我读到“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依他对自己的看法为依据,同样,我们判断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依它的意识为依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去解释”。我豁然开朗:我羞于自己先前狭隘的目光。
对的,我们评价这场变革不能局限于眼前的情形,要着眼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着眼于整个社会的变迁,着眼于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我们是在社会生产力极度底下的情况下,由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度的,这就注定了生产力的底下必将成为我们社会发展的瓶颈。所以我们开始了声势浩大的改革开放,20年过去了,我们社会生产力飞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都蓬勃发展。我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美元;我们发射了自己的神舟系列飞船;我们有刘翔、姚明这样世界级的明星;我们有2008奥运会。当然了,生产力的极度发展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相对落后,社会中便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现象,但这却正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所在。因此,我们在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好处的时候,必须能够接受改革开放带来的弊端,因为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我们党中央与时俱进,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战略目标,也就是这个道理。
想到以上种种,我不禁欣喜万分,这是一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谁不想建功立业,有所作为,为这场浩大的变革锦上添花呢!
我顿然醒悟了,我们不是没有信仰,我们有着共同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华夏文明,让中国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传遍世界各地。
诚然,我不敢说,现在我有了很高的思想觉悟,但起码我有了一个良好的愿望:我希望我能有为人民服务,实现共产主义,振兴中华的觉悟。至少,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下面的路还很长,我会走好,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