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哈尔滨华德学院
军 事 院系:经济管理学院
姓名: 郑 宛 妮 班号: 1505513 学号: 1150551323 理 论 论 文浅谈《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摘要:《孙子兵法》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研习者辈出。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司马迁《史记》有记载,(孙武)以兵法见於吴王阖闾。阖闾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孙子兵法》被誉为“兵学圣典”和“古代第一兵书”。它在我国古代汉族军事学术和战争实践中,都起过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孙子兵法、现实意义、现代运用、后人学习引言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孙子兵书》《孙武兵书》等,英文名为“The Art of War”,是世界上第一部军事著作,被誉为“兵学盛典”作者为春秋吴国将军孙武,字长卿,汉族,春秋时期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一说博兴,或说广饶)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
“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出自于《孙子兵法-计篇》原文意思是:在敌人没有准备时,突然发起攻击,使我方的攻击出乎敌方意料之外,这是军事取得胜利的奥妙之处,不可以预先规定的。
世界万事都是变幻莫测,谁能根据战争的情况做好充分的准备,谁就能掌握住战争的主动权,谁就有可能获得胜利;“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就是讲究一个主动权的把握,主动就灵活,被动则挨打,这个思想对于古代和现代的人们都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指导我们以最好的方法,最高的效率,最快捷的方式去达到我们的目标。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的时候也需要用到这样的方式方法,只要我们还在这个社会上生活我们就要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而面对困哪的时候我们是不能退缩的,我们要迎难而上,努力的去解决困难,但有的困难是无法避免的,是我们可以提前预知的。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去主动给困哪“找麻烦”,这就运用了孙子兵法的理念,去主动迎难而上,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而孙子兵法还有一个主要的思想就是要全面的考虑问题,不能片面,凡事要顾全大局,孙子对于战争胜负有着十分科学的、整体的认识。他认为战争是“国之大事”,关系到国家的存亡与人民的安危,因此,必须慎重地对待。孙子认为,进行战争要从政治、经济、军事、自然条件、气候条件等各个方面出发,立足于国家的全局,认真地分析战争的利弊,“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交战前,要通过这种对交战双方利弊的分析,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这样,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不能冲动,要三四而后行,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认证的思考,反复的考量,不要等事情向不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才后悔。做人做事都一样,多想一点总是没有坏处的。
孙子对于战争与经济的关系也有很深刻的理解。孙子认识到,战 争必须以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基础,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做后盾,战争是无法取胜的;同时,战争还会给国家的经济造成破坏,给人民增加沉重负担。基于这种认识,孙子提出了三个重要观点:1.兵贵胜,不贵久。战争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其“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因此,为了尽量减轻战争对于国家经济造成的负担,就应当争取速战速决。2.因粮于敌。孙子指出,国家在战争中会因为远道运输而导致贫困。因此,战争中应当就地征粮,以解决粮食的补给问题。3.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孙子指出,为弥补战争中物资供应以及兵源的不足,可以将缴获的敌方战车和我方车辆掺杂在一起使用,对俘虏的敌军士卒给予优待,让他们为我所用,以补充自己兵源的不足。
我们也是这样,做事之前先动脑,想明白自己是否有能力去完成这一件工作,不要因为一时的口快心急,包揽了自己不可能完成的事情,到最后不但没有帮助别人,还落了埋怨。提前想清楚自己的能力,尽力而为,不要过早的夸下海口。做事之前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把可能发生的不好的事情提前想好解决措施,或者根本就把他扼杀在摇篮之中。提前把可能发生的方方面面都想到,这样才是一个干大事的人。
善于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有长有短,我们不能忽略每一个在你身边的默默无闻的人,也许他能在你的某件事情上给予你莫大的帮助。要学会懂得取舍,凡事都不可能真的完美,有的就得有失,这是大自然的法则,我们不能在一件事上一直纠结,学会做出选择,把你想要的,对你有帮助的留下来,把剩下的留给后人,不要过分的最求完美,你这样大多数都是在无用功。凡事都有利有弊,我们要往好的方面发展,不能因为他有瑕疵就想尽办法的去弥补,这样后面的工作就无法顺利的进行下去了。
古人和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不同的,同样我们和后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也是不同的,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要学习前人所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知识,并把他改良,总结留给后人,而后人同样会重复我们的事情,继续的改良总结。《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汉族军事思想精华的集中体现。尽管现在是和平年代,但是里面的思想一样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学生要认真研习《孙子兵法》,并把它灵活的运用到生活中来。尽管《孙子兵法》成书于公元前400年前,但是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近现代;无论是在华夏大地,还是在异域他国,它都已经成为了战略决策者们不可或缺的重要决策依据。而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军事的范畴,其蕴涵的哲理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孙子兵法》虚实篇
《孙子兵法智慧全书》 葛伟 中国城市出版社 ④《孙子兵在当今世界的妙用》杨胤宗 中国国际广播出版 ⑤《孙子兵法研究与应用》褚良才 浙江大学出版社
第二篇:大学生学习《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专题
大学生学习《孙子兵法》的现实意义
《孙子兵法》是我国古代兵书的集大成之作。一代兵圣孙武以高屋建瓴的眼光对地理、军制、心理学等军事问题做了深刻研究,使军事理论上升到哲学高度,成为当世能与儒、道、墨、法家并驾齐驱的一派显学。
新的时代赋予了《孙子兵法》新的意义。身为一名普通大学生,残酷血腥的战争是我无法触及和想象的。但是作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祖国的发展与当代大学生能力和素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学习《孙子兵法》,以名家的思想进行诱导,启示当代大学生培养应有的素质和能力。这应该就是我们这个阶段学习《孙子兵法》最现实最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点。
首先,我们可以通过《孙子兵法》用战略的角度对国家政治、经济、军事大局进行客观的分析,理智冷静的做出正确的判断。《兵法》始计篇开篇即是“兵者,国之大事,不可不察”。战争关系到国民生死,国家存亡。所以时局的变化与任何人都息息相关。更重要的是,信息全球化让人们能即时收到各式各样的新闻,同时却也导致了网络上极不负责的言语传播。那些所谓的愤青,或是崇洋媚外的人,张口闭口就是中国人怎么怎么样,外国人怎么怎么样。偏偏有一些媒体闲来无事唯恐天下不乱,常常发出一些模棱两可或说就是蓄意捏造的报道来吸引这些同样唯恐天下不乱之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军队打仗,军心的稳固至关重要;社会的稳定,同样需要民心的凝聚。《五蠹》曰:“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才是国家混乱的根源。所谓一叶障目,不见天下。我们没有能力清扫这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如若再不能对复杂的网络流言有准确的判断,就会深陷迷雾之中。久而久之,会对我们所处的社会产生不信任感,甚至,就会变成与他们一样,以偏激的眼光看待国家发展。这对我们的国家是极为恐怖和危险的。
其次,《孙子兵法》能促进大学生对“法”的深刻认识。大学是步入社会的开始,社会是由法律搭建起来的。所以只有真正知道法律的意义,才会知法、守法、用法。始计篇曰:“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可见,军队之中如果没有精细的管理制度和严苛的执行者,是无法打赢对手的。吕蒙曾军法处臵了一名拿了百姓蓑笠为他挡雨的士兵,最后他却深得民心。其中奥义可见一般。行军篇曰“令素行以教其民,则民服;令不素行以教其民,则民不服”。虽然可能会引起士兵们一时的不解和不满,但是从长远看士兵会给予他十分的信任。所以王莽大义灭亲,孔明挥泪斩马谡。为将军挡雨是善,是德,可是取非尔之所有,触犯的是法。地形篇曰“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法的贯彻,正是为了安国定邦,保护群众的利益,维持社会的和谐稳定长治久安。意味着一视同仁,绝对不会偏私。所以法律是底线,无论出于什么理由,绝对、绝对、绝对不要去触碰它。
最后,兵不慌马不乱的年代里,战争是残酷的,也是遥远的。可是竞争不一样,它可以是看得见的,也可以是看不见的。对于大学生而言,最残酷的竞争大概就是就业问题了。其实《孙子兵法》里还是蕴含了不少小技巧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一个行业,了解自己的优势,才能有获胜的信心。“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鼓励大学生要打破常规,创新思维等等数不胜数。
不光是就业,所有的竞争都是这样,战争不过是竞争的一种最真实的存在方式罢了。时过境迁,沧海桑田。岁月的流逝使《孙子兵法》的诸多内容失去了它原有的光彩。可是作为军事理论名著的《孙子兵法》,它所揭示的一些战争的普遍规律,至今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我们若是抓住其本质,便可将它运用到各式各样的竞争中。无论是国家之间,民族之间,还是个体之间。透过它,我们才有机会去参悟这纵横交错的天下棋局。
第三篇:孙子兵法范文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是中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历来备受推崇,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孙子兵法》是1972年4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发现的,《孙子兵法》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孙武被后世尊为孙子、“兵圣”、“世界兵学鼻祖”。
《孙子兵法》全书共十三篇。第一篇《始计篇》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第二篇《作战篇》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第三篇《谋攻篇》是以智谋攻城,即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前三篇说的是战略运筹。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易见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指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虚实篇》第六、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此三篇是作战指挥。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将军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此四篇是战场机变。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此五篇是军事地理。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
商场如战场,很贴切的比喻。《孙子兵法》是套源自战场的理论,那么在商场上,我们对其加以变通的理解,很多理论、原则都可以借鉴。从中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孙子的管理思想。例如“分数”系统管理思想、孙武指出“: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势篇》。孙武认为,治理人数众多的军队像治理人数少的军队一样,这是军队的组织编制方面的问题。以“分数”加强管理,就是依靠各级组织、编制机构发挥作用。“分数”系统管理思想的目标是统帅“三军之众”,其管理的组织性和严密性应像“常山之蛇”那样,身体各部 位都能相互照应,达到“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九地 篇》。
“文武”相济的管理方法、“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管理方法,是孙武在《行军篇中提出来的。“令之以文”,所谓“文”,是“仁”也。用于管理,就是坚持不懈地对被管理者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是讲道理,明情理的“软”管理。“齐之以武”,所谓“武”,是指“法也。用于管理,就是辅之以法纪来统一行动。是讲法度,申纪律的“硬”管理。简言之,文,就是思想教育;武,就是纪律约束。《孙子兵法》中“文武”相济管理方法的独 到之处具体体现在:一是把感情注入管理之中。孙子的感情注入,是把管理建立在上下级相互爱戴、信赖的基础上,建立在关系融洽的基础上。一方面,孙子强调“视卒如婴儿,故可以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以与之俱死”《地形篇》。就是说从关心爱护的角度出发,把士兵和部属当“婴儿” “、爱子”看待,上下一致,安危与共,同生死共患难。这种仁爱士卒的情感投入是古今中外治军的一条成功经验。在今天企业管理中,管理者爱护部属和职工主要
表现在关心职工疾苦,注重他们的物质生活,重视职工的文化生活,关心职工子女的升学和就业问题。这样才能把职工的个人 利益与企业的利益拴在一起,从而大大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将孰有能”的管理人才标准、为将的能力,是军队高层次管理人才素质上的要求。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将,乃国家安危所系其选,必慎动求全;其任,必郑重其事,事事不可草率从事。孙子在《计篇》中,从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分析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 时,把“将孰有能”列到比较敌对双方七个取胜重要条件的第二位,可见孙子对军 队管理人才素质的重视。《地形篇》,身先士 卒,敢于负责,是勇的形象;军纪严明,章法威严,赏功罚过,不徇私情,是严的标志。把 这五个方面联在一起,是有智谋、有信义、有爱心、有魄力、有威严。这样的将 才是“有能”之将,才是能带兵,会管理的有用之才。
从孙子兵法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现代的管理思想。
未战庙算,以道为首—战略计划思想(没有战略的企业,就像没有航向的帆船,任何风向都是逆风。)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信息管理思想。因敌制胜,践墨随敌—灵活管理思想
上兵发谋,出奇制胜—市场竞争谋略
治众如治寡——组织管理思想
孙子兵法》是商战中的“圣经”,特别是在今天中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飞速过度的时代,也就是在各个行业的商战中从一统“周天子”天下的局面向“春秋”再飞速向“战国”发展的时代,《孙子兵法》对我们的企业家们更具有深渊的指导意义和实际的使用意义。
第一是用人之道。当今企业,都提倡以人为本,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孙子在兵法十三篇中贯穿了人在战争中的决定地位。在《始计篇》中提出“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强调将帅在治理军队、领导部属时要赏罚分明、恩威并重;“智、信、仁、勇、严”是将帅必须具备的五种能力;“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里的“兵”是“懂得用兵的将帅”,孙子十分重视将帅在战争中的作用,这与现代企业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珍宝如出一辙。又如,“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作战篇)这些强调的都是将帅的重要性。其实,对于士卒,也强调了其作用。“视卒如爱子”(地形篇)企业强调团队合作,关爱员工,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归属感也是必要的。“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企业是一个团队,团队合作是企业兴旺发达的重要因素,如果企业内部不能同心协力,必然使更多的资源浪费于内耗之中。
第二是企业文化。“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于无算乎!”(始计篇)战争的决策者一定要在战前做周密的计划,对战争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做出不同的估计和安排,也就是说,要打有准备之仗。这点对人力资源战略和规划作出了很好的诠释,面对日益复杂、变化加剧的外部环境,面对组织内更高的员工要求,组住对战略已越来越重视。人力资源规划是一种预测性活动,简而言之“算也”。一个开始时,企业要制定本的战略,对人员需求、培训、绩效考评、薪酬管理等做好规划、未雨绸缪,就可以从容应付未来的发展变化。如果什么都不准备在当今高速运转的市场环境中,势必淘汰出局!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军势篇)其中要点在“势”而不在“人”。正如将帅看到战争中的“势”一样,企业主管应把握商场上的“势”,及时组织合适的人力,抓住商机,而不是被动地对下属求全责备,人员的组织架构只是手段,而非目的。它必须能因“势”的变化而变化,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位置上,掌握好机会,发挥出作用。这里所讲的“势”与“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虚实篇)中所强调的“势”类似。商场上各种信息瞬息万变,纸上谈兵、墨守成规、按图索骥只能被商场的大海所吞噬。敌变我变,关键在于谁先,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先发制人。
第三是激励机制。“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作战篇)要使军队英勇杀敌,就应该激发士兵同仇敌忾的士气;要想夺取敌人的物资,就必须借助于物质奖励。企业若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颇具战斗力的团队,就应该提倡一种“同仇敌忾”的企业精神。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谋攻篇)一样的道理。企业良好的绩效管理还需要辅之激励手段,如物质奖励。随着人们对需求的不断提高,从生理需要慢慢上升到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所以有时候在会上的一番表扬可能来得更有效。这点于“夫兵形像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虚实篇)中强调的“避实击虚”的效果一样。企业在极力员工时,要尽量做到投其所需,避开员工已得到满足的需求,去满足员工渴望得到的需求,实现激励最大化。
“故令之以文,齐之以武,是谓必取”(行军篇),孙子在治军上强调文武兼施,赏罚并重。在企业管理中,也只有文武兼施,赏罚并用,才能提高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使人人争先,个个努力,形成良好的企业氛围。
《孙子兵法》应该多读多思考,才能发觉其中无穷的智慧。
第四篇:浅谈孙子兵法
浅谈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这四个字好像从小就知道了。在我的印象中,对这四个字的认识就是来自许许多多的的电视剧,无论古装武打,还是聊斋灵异,亦或是现代商业谍战,仿佛在台词中总会出现那么一句孙子兵法。再后来,学的知识多了,看的书也多了,在我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聪明绝顶,计谋过人,而他所用的计谋,就是出自《孙子兵法》。生活中常常有,三十六计,走为上策,美人计,等等。以上就是在我之前的生活里所知晓的《孙子兵法》。
但在今天,我仔细了解了《孙子兵法》了内容之后,对它更是崇敬以及膜拜。以前就有听过一些讲座,说孙子兵法无论是在古代作战,甚至在现代,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也依旧是处理各种各样关系的标准。
《孙子兵法》是由我国春秋时期吴国将领,孙武所作。真的是难以想象,一个古人思想究竟缜密到了什么程度才能写出这样精深的著作。甚至怀疑,孙武是不是穿越回古代的现代人。
《孙子兵法》一共分为十三篇,从多作战的思考,作战的准备,到作战的具体方面都涉及到了。分别命名为始计,作战,谋攻,军形,兵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
其中,始计的“兵者,诡道也。”总的概括了用兵打仗的最根本基础的道理。用兵之道在于千变万化、出其不意。谋攻里的总结,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人都耳熟能详的“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意思是说,在军事纷争中,既了解敌人,又了解自己,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而只了解自己,胜败的可能性各半;既不了解敌人,又不了解自己,那只有每战都有危险。
作为未来走上讲台的我们,我觉得能理解并灵活运用孙子兵法中的一些理念会有助于我们与学生沟通,做一个受学生喜爱的好老师。与学生沟通是一项必须掌握的技能,学生有了缺点错误,身为教师的我们就应该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以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提出能解决的意见。孙子兵法中的许多谋略也可以活用为对学生的沟通之术,巧妙的“制服”学生,从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就比如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教师觉得学生出了问题,要与学生沟通。在这之前就必须先弄清楚情况,查明原因,并做以准确的判断,这样才能有的放矢的做好教育工作。
还有,“上兵伐谋”教会我们要通过委婉幽默的语言和不同寻常的做法,以柔克刚,使学生心悦诚服。
“出奇制胜”这些的最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成语,只要我们能结合《孙子兵法》加以理解运用,就能帮助我们在教育的事业上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以上这些就是我,对《孙子兵法》的一些浅显的见解。这部典籍深刻而有内涵,需要我们用生活用时间来仔细的慢慢的品读。
第五篇:辛亥革命现实意义
辛亥革命的现实意义
1911年10月10日,这是中国近代史上十分重要的一天。为了推翻清朝的专制统治,挽救民族危亡,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在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中国爆发了辛亥革命。这次革命结束了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君主专制制度,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反帝反封建斗争,以辛亥革命为新的起点,更加深入、更加大规模地开展起来。
辛亥革命既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与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有着历史的传承,因此,它既有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也有现实性的重要意义。
今年是辛亥革命第100周年,让人不禁想起当年的革命志士的高尚情怀,他们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辈志士,不惜牺牲、奋不顾身、视死如归、大义凛然的革命精神和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先进分子的代表,激励着后人不断奋斗,为祖国的进步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作为炎黄子孙的每一个中国人,永远不能忘记辛亥革命,要以此激励自己为祖国的建设而奋斗。
辛亥革命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民族团结主张,为我们处理现实的民族关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辛亥革命是以民族革命为起点的。毋庸讳言,革命派曾经提出反清主张。在中国近代的特定环境下,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对外屈膝,对内镇压,已经成为中国进步发展的障碍。不推翻以清朝皇帝亲贵为代表的封建统治,中国就不能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从民族革命的角度说,孙中山提出的革命主张,就是推翻封建王朝,反对的是封建统治阶级本身,而非某个特定的民族。孙中山创建共和之后,随即提出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主张,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概念的提出和普及,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观念,是辛亥革命留给现代中国人的宝贵遗产,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拉近海峡两岸的距离。辛亥革命是海峡两岸中国人共同的历史记忆,海峡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辛亥革命历史遗产的继承人。纪念辛亥革命和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辈的功绩,正确阐释辛亥革命的历史,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题中应有之义,可以增进两岸同属一个中国的共识,拉近两岸民间的距离,增强台湾岛内反独促统的思想意识和力量凝聚,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进程中,发挥积极的正面的意义。
记得今年看《辛亥革命》这部电影的时候,看到片中着重描述了华侨对革命的支持,体现了华侨对革命的重要性。而如今改革开放的中国,有着无数华侨遍布于世界各地,纪念辛亥革命有助于动员广大华侨华人共同支持祖国的建设事业。海外华侨华人曾经以极大的热情和行动支持了辛亥革命。纪念辛亥革命,对于今天团结广大海外华侨华人、团结香港和澳门同胞共同奋斗,建设祖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业,也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国的革命、建设和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政党领导。辛亥革命的方向是正确的,革命的对象选择是正确的,革命党人也富于革命的理想、不惜牺牲的精神。但是,辛亥革命最终还是没有完成历史任务,从这个角度说,辛亥革命又是一场失败的革命。事实说明,在中国引进西方的政治制度、走西式民主的路是走不通的,结果只能是混乱和分裂,不利于中国人民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只有立足实际、切合中国发展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指引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基于辛亥革命以来中国历史发展得出的科学结论。也就是说,尽管在如今高速发展的社会阶段,各种各样的社会矛盾凸显,我们还是要始终坚定不移地服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跟着党的脚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引领中国走进世界强国之列。
无论是成功经验,还是失败教训,也无论是历史性意义,还是缺陷和不足,都是今天纪念辛亥革命时应铭记在心的,都为后来者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启示。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还要很长的路要走,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为此而奋斗。正如孙中山所说: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