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特色产业
关于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内涵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但是一系列变化发展是以生产发展为基础的。传统农业种植由于大型机械的广泛运用使农村产生了更多资金和劳动力,农民已不满足传统种植带来的收益所以产生了许多依托土地的特色产业,以此来拓展农民的就业空间和增收渠道。以XXX为例,目前成规模收益显著的有以下特色农业:
蔬菜产业。以XXX村为中心的温室蔬菜种植现有大棚占地200多亩,人均年收入逾两万元。12年积极争取了XXX市450吨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改造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700万元,建设高标准蔬菜大棚40栋,总占地面积110亩,该项目投产使用后,年产值可达660万元,可带动180人就业,辐射周边360户通过种植设施蔬菜达到致富目的。
草莓种植:种植区位于XXX村,由农艺师XXX承建,已建成X个高标准日光温室,每栋占地面积1500平米。品种为红袖添香、章姬等,产品销往北京等大中城市,每棚年利润5—8万元,发展潜力巨大。
莲藕种植产业:位于XXX占地2X0亩,品种为泰国花奇莲,采取生态循环种养模式,即依托肉鸭鸭粪经沼气池发酵,供莲藕生长用肥,藕池内饲养泥鳅,既增加了收入,莲藕的种植又为肉鸭养殖提供了环境,形成生态种养的良性循环产业链。
肉鸭养殖产业:占地面积120亩,已建肉鸭养殖大棚20个,每棚每年出栏6茬。与六和公司签订长期回收合同,保证了养殖链顺畅,也奠定了养殖园的利润基础。
除以上之外,还有观赏苗木种植,错季水果等特色农业,效益好,发展前景乐观。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知名品牌、区域品牌稀缺,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难以抗御市场风险;产业规模过小,经济效益低下;市场信息不灵、产销不协调等。针对以上情况我个人建议:
1、加强对特色农业的科技指导。围绕特色产业开发,举办各种类型的科技培训班,充分利用村电教设备,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等平台,开展科技培训,提高科技进步程度。凭借科技信息网站,制作发布名、优、希、特农副产品销售网页,及时收发致富信息,宣传销售农产品,搞好信息服务。
2、积极发展农业保险。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农民自愿、市场运作的原则,建立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拓宽农业保险覆盖范围,提高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
3、鼓励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公司和经纪人联结农户和基地,从事加工销售,延伸产业链,开拓大市场。
第二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农村特色产业发展
为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产业新乡的总体规划,我就新安村在统筹城乡发展,如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面临的具体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和规划做简单分析:
一、新安村基本概况:
新安村位于木头乡政府所在地,全村有5个村民小组,470户,1267人,劳力190人,其中党员54人。全村耕地面积1300亩,粮食生产以玉米、稻谷为主,其中玉米种植面积400亩,稻谷种植面积400亩,其他产业种植面积500亩,2013年人均纯收入7200元,是我乡比较贫困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为主。近年来,新安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发动社会力量,参加新农村建设,倡导社会新风尚,努力促进社会和谐。由于工作扎实到位,加之得益于国家的惠农政策,新安村在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产增收等方面有了较大的改善,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极大的促进了当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但从全区新农村的整体发展现状来看,我们的发展还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地理位臵和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新安村的发展很难跟上全区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产业发展现状
新安村在产业发展上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例如利用自身的地理条件积极发展油菜、乌梅等特色产业。但从近几年发展的总体效果来看,不是很好,产品质量不够好,经济增长不明显,群众积极性不高,导致这一后果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产业结构单一,不能形成有效的经济链。从2004年到2013年,油菜产业连年受灾,大多数群众无补充效益,生产生活资金严重缺乏,导致油菜管理投入减少,效益下滑,最终走入不投资,无效益的恶性循环。
(二)主要粮食产业经济效益低。2008年至今,玉米、稻谷的销售价格低下,群众一年辛苦劳动获得的经济收入和其投入基本持平,经济效益甚微,极大的打击了群众的种粮积极性,大多数人选择了外出打工,基本上放弃了粮食生产。
(三)乌梅、油菜等经济产业的发展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由于近几年林业部门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管理力度,致使依靠林木发家致富的群众失去了最基本的生产支撑点,限额砍伐直接限制了群众生产的规模,以前的油菜产业大户现在也处于不死不活的尴尬境地。由于众多方面的影响,这些农村的致富能手不得不背井离乡,端着金碗要饭吃,把经济的增长建立在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痛苦之上。这一问题的出现直接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众多不便之处,最直接的困难就是农村劳动力的严重缺乏,新农村建设缺乏最基本的人力资源支持。另外,由于外出打工的这部分人大都是年轻有为,有能力、有才华、有技术的农村“能人”,长期的城市生活让他们失去了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积极性,由于他们见多识广,大多数人都做了远离故土的打算,因为他们的心已经被城市化了,过不惯以前的穷日子,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城市要饭,也不愿留在农村种粮。
三、目前存在的具体困难
(一)群众生产资金匮乏,产业资金投入不足。由于收入微薄,使村民无力进行产业发展的初期投入,生产资料的疯狂飙升直接导致了群众产业发展规划的胎死腹中。
(二)传统油菜生产中播种量大、田间管理成本高、化肥农药利用率低、亟待提升种植油菜的补贴水平,如何科学种田、精心管理等方面投入力度不够等问题。
(三)主要粮食产业逐年递减,群众种粮积极性不高,荒种、漏种现象较多,耕地资源浪费严重。
(四)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乏,精神文明建设滞后,群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就是靠电视,信息渠道有限,落后的精神文明建设很难满足群众高速发展的文化需求。
这些制约经济发展,导致群众贫困的原因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立即可以解决的。但是我们既然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那么我们就要对症下药,下力气狠抓,围绕“加快乌梅,提升油菜,壮大畜牧,多业补充”的产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惠民工程,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努力推进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提升本村的综合实力,改变本村的贫穷面貌。
四、今后的发展思路及规划
根据新安村的实际情况,从构建和谐新农村和提高全村人民经济水平的大局出发,围绕乡党委提出的发展战略“三抓”措施,即:一手抓主导产业发展,一手抓基础设施建设,一手抓基层组织建设。
(一)抓好产业发展,以乌梅为核心,带动林果业的全面发展。
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乌梅产业,抓住乌梅发展的机遇,切实加强新安村乌梅产业在全区乌梅产业中的比重,我们对该村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班子认识。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这一大好时机,使村干部、村民的思想得到解放,深刻认识到发展乌梅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将乌梅发展定位为村委会考评的关键因素之一,将乌梅发展做为我们村今后发展的主导产业;
2、大力扶持乌梅产业致富能手,真正感受乌梅的发展潜力。组织村委会成员及村民代表去乌梅发展比好的乡镇学习参观通过乌梅产业致富起来的家庭,让他们切切实实体会到乌梅是个“金蛋蛋”,是群众致富的好帮手,是我们村今后发展的好产业;
3、加大政策引导,激发群众的积极性。为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乌梅产业的积极性,我们制订了优惠政策:对乌梅建园示范户以及乌梅产量大户进行奖励,并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支持;对资金确实有困难,贷款信誉良好的群众优先安排小额贷款资金予以扶持;
4、提高村民文化素质,加强管理知识培训。聘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推广品种化栽培,嫁接改良,提高坚果品质,加强病虫测报,及时防治病虫害,冬季适时进行改土施肥,涂白等管理。
5、加强品牌建设,提高乌梅商品化。依托我区在全国乌梅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加快发展我们村的乌梅产业,使乌梅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科学化、坚果销售商品化,将我们村的乌梅产业做大做强,力争在8到10年时间,发展成为全区知名的乌梅产业基地。
(二)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发挥资源优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油菜种植经济效益。
1、选择品质优良的油菜品种,对提高种植效益十分重要。种植的品种都是经过多方考察论证,适宜当地土壤、气候及种植水平的优良品种,主要品种有“2-4-3”、“花油5号”、“花油7号”、“花油8号”。
2、加强管理,提高产量,病虫害防治要做到及时防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喷药时注意用量,防止漏喷,尽量避免重喷。
3、力争实现最大效益,提高土地利用率,千方百计降低油菜种植的生产成本 技术指导过程中,指导示范户合理种植,尽量避免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坚持因地制宜、就地取村和“实用+实效”的原则,尽可能节约种植投入资金; 最终实现全村产业结构调整,使经济效益明显,彻底改变过去产业结构单一,种植业一业独撑的局面。
总之,要通过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高农村的产业经济,让老百姓能够过上更幸福美满的生活,为“实现三大战略,五区目标”作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篇:农村特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农村特色产业情况调查的要求,我乡主要领导高度重视,多次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当期我乡农村特色产业的基本情况、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我乡在深入调研、多方论证的基础上,为推
动全乡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农民富裕的的发展目标,提出“立足定兴、面向京津、主动对接、实现共赢”的总体发展思路。
一、特色产业基本情况及发展现状
1、以大任、东落堡等村为主的红薯窖藏业,现已达到3800多亩,年窖藏量达到1500万斤。大任村红薯种植面积达2200亩(共有耕地2400亩);东落堡村种植面积达1600余亩;辐射小任、五里窑等八个村,所辐射各村零散种植面积预计在1000亩左右。
2、以南大位、田候等村为主的地膜花生—白萝卜、冬储大白菜现已达到1600多亩,复种达到4400亩,年产量达到2000万斤以上。
3、以东西相盖、吴村等村为主的秋菜冬储,现已达到3000多亩。
4、以东引、南引等村为主的豌豆种植,现已达到1000多亩。
5、田候绿园蛋鸡养殖,现已发展成为一个固定资产达500万元,占地面积35亩,蛋鸡存栏6万余只,日产鲜鸡蛋2500公斤,年产值达1000多万元的知名企业。
6、彩印印刷业:我乡彩印印刷业以西相盖村为主,拥有东洋印业等知名企业。
二、制约发展的现实问题
1、我乡在以往的发展中,虽大力推广特色种植、养殖业,但仍不能形成种植养殖规模,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农副产品销路问题。所产出的农副产品销售以“马路市场”、“路边市场”收购和农户自己赶集等形式为主,截止到目前我乡没有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现已成为制约我乡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二是思想观念问题。传统的耕作方式和栽培品种,在部分农民心目中根深蒂固,他们不愿意改变现有耕作模式,不愿冒一点点风险,即便是周围有很多成功经验,也不愿去学习、去尝试。
三是管理方面问题。由于受传统思想意识影响,造成各种专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组织发展较慢,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的规模化生产进程,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2、我乡彩印业发展已有近三十年的历史,仍不能形成大型企业,主要受以下因素制约:
一是涉及企业管理的机构多,各类检查繁杂。各种非税性收费约是企业税收的两倍,严重影响和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发展面临融资渠道困难问题。金融业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不够,造成了贷款难、生产经营过程中所需资金不足;企业融资渠道单一,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由于融资渠道单一,企业资金的80%来自银行,从而导致企业长期高成本经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能力很弱。
三是企业扩大再生产受土地因素制约严重。企业用地资源主要倾向于大型企业,而对于中小企业几乎没有什么指标,极度制约了企业的扩大再生产。
四是企业领导管理意识落后,产品合格率低,竞争力差。技术装备落后,管理水平低,职工素质不高,产品质量较差,在如今的买房市场,市场竞争成为品牌和质量竞争的现状下要发展是难以为继的。
三、几点建议
1、希望县委协调电力、工商、土地等相关部门,充分发挥我乡特殊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优势,筹建一个大型综合批发市场(或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解决全乡农副产品的销路问题。
2、希望县委协调科协、农林等相关部门继续加大科技知识培训力度,进一步转变传统思想意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技术。
3、希望县委协调科协等相关部门积极引导农民自发成立农业技术协会或农业合作社等群众性组织,进一步调动广大农民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使农民自主管理、自主经营意识的得到进一步加强。
4、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坚决取缔一切不合理的收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的负担。
5、希望县委协调相关部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信息、培训等服务,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6、希望县委协调金融等相关部门制定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扶持政策,建立中小企业融资体系。
第四篇:膨胀人发特色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膨胀人发特色产业助推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鄄城县郑营乡党委政府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立足人发资源,创新发展思路,精心打造特色产业,不仅使郑营乡一跃成为全国最大的人发原材料和发制品购销集散中心,赢得了“中国发都”的美誉,而且实现了农民增收、税收增长和就业增加,促进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立足优势,明确人发产业发展定位
人发购销、加工在郑营算起来已有30多年的历史,上世纪70年代,郑营乡开始出现一些人发购销户,90年代,就有不少人开始从事人发购销和简单加工,此后,人发经营户逐年增加,人发产业迅速膨胀,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人发经营户在购销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的购销、加工、生产、管理经验和技术,而且实现了资本积累,大力发展人发产业优势明显。乡党委政府抓住这一特有的资源优势,围绕头发作文章,确定把发展人发产业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突破口,重点扶持,使其成为全乡最大的经济增长点。切实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相应的鼓励措施,因势利导,力促全民创业。全乡群众,有钱的,搭棚建厂搞加工,没钱的,帮人拉发扎发套,或者外出收购原材料,很快在全乡出现了干部领办、合股联办、邻里帮办的竞相发展热潮,涌现了“鸡窝变车间、伙计变老板、小户变大户”的可喜景象。同时,来郑营进行人发交易的客户也络绎不绝,自发形成了以郑营、钟楼等村为中心人发交易市场,市场交易场面每天都红红火火。
二、筑巢引凤,搭建人发产业发展平台
乡党委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1999年,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在郑营村靠近鄄巨公路的开阔地带规划建立了占地260余亩的大型人发皮毛市场。为进一步拓展人发市场发展空间,2009年,又在原来人发交易市场的基础上,新建钢结构连体厂棚8万平方米,设立固定经营门市302个、固定室外摊点1260个,并组织工商、税务、公安、安检等部门人员成立了人发市场管理委员会对市场进行全方位管理,最大限度地为人发经营户提供服务,因而吸引了国内外多家客商前来交易,人发皮毛市场年吞吐量、交易额逐年增加,逐渐成为全国重要的人发购销集散地、发制品加工基地、国内外发制品及生产用品厂商聚集、交流中心。人发市场的形成和壮大,增加了人发原料的供应能力,辐射影响作用明显增强。据统计,2009年,鄄城县年人发吞吐量在3000吨左右,交易额15亿元,其中郑营人发市场交易量就达2500多吨,交易额10多亿元,青岛50%、天津80%的人发加工企业的原料来自郑营。人发市场的不断发展壮大,也刺激带动更多的农民参与人发经营,形成了广大的人发购销网络。目前,全乡已发展人发购销加工队伍1.2万人,人发经营专业村22个。收购人员跑遍全国各地,并在各省市设点代购,有的延伸到越南、缅甸、印度、俄罗斯、巴基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周边国家。
三、产业招商,推进人发产业提档升级
近年来,郑营乡在强化人发产业经销管理的同时,依托人发资源优势,广泛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并从治理发展环境、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壮大人发产业,促使人发产业提档升级。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不仅提高了本地人
发展人发企业的积极性,还吸引了青岛、天津等城市以及美国、韩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一些客商来我乡投资。目前,全乡小规模加工户发展到1786户,拥有10万元以上资产的人发加工户达到1327户,全乡人发加工企业发展到97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2家,一般纳税人79家,深加工企业12家,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企业8家。人发加工业由以档发为主的初级加工向生产发帘、发套、发块、假发配件、公仔头、人发工艺品等深加工产品拓展,加工档次不断提升,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加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全年生产档发1500多吨,各种假发制品达到500余万件,在全乡已初步形成了一条以市场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企业为龙头,购加销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的特色产业格局。
四、优化服务,力促人发产业做大做强
在完成了人发企业数量由少到多量变过程的基础上,郑营乡有计划地推进产业规模化,着力培植“顶天立地”的规模企业。制订了年培育3-5家千万元以上企业、1家5000万元以上企业的战略目标,筛选了一批骨干企业作为龙头企业,一企一策,制订优惠政策,在服务协调、信贷支持、税收奖励等方面予以倾斜,建立了副科以上干部服务项目联系卡制度,和企业建立一对一服务关系,协调解决影响企业发展的各种实际问题,并且承诺问题解决时限,为企业的运营和健康发展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外部环境,鼓励骨干企业膨胀规模,扩大生产。与人发打了20多年交道的董如勤,足迹遍及全国各地,靠购销人发起家,2001年成立了兴达发制品有限公司,年出口交货值在500万元左右。2009年,在机关干部吕明进的协调
下,与青岛客商联合,投资2000多万元,进行技术改造,年出口交货值达到7500多万元。在郑营,像兴达一样规模的企业目前已有10多家。
五、产业效应,拉动民营经济快速膨胀
人发产业的不断发展,产生了极大的聚集效应和拉动效应,不仅延伸了人发产业链,形成了人发产业群,而且带动全乡乃至全县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综合效应充分显现。一是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全乡从事人发购销加工的人员,年人均收入均在万元以上。二是民营经济快速膨胀。家纺、畜产品加工、人发、裘皮、皮毛玩具加工、木材加工、蔬菜加工、粉皮粉条、弹簧、中药材、条柳编等产业经济迅速崛起,以人发为主导产业的机电化工、农副产品加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人发、中药材等五大产业规模不断膨胀壮大,个体工商户达到3000余户,民营企业总量达到130多家,各类从业人员达到了4万多人,民营经济已成为全乡较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
六、企业反哺,驱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以人发为主导产业的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切实增强了乡镇经济的综合实力,全乡税收由2005年的362万元上升到2009年的3760万元,今年1-10月份,税收达到3950万元。郑营乡依托乡镇财力的不断提升,加大了新农村建设力度,着力改善农民生存和发展环境。一是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镇通柏油路里程达11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完成村庄规划14个,改厕1200多座,改灶400多座;清淤沟渠65公里,新挖沟渠6500米,新打机井150多眼,修建桥涵20多座;规划建立了占地1000多亩的工业园区,完善了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基础设施,已有近30家投资过千万的企业入驻园区。二是努力发展社会事业。中小学校新建楼房面积8500多平方米,并对校园进行了绿化、美化;农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初见成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一处,设立村级文化大院20余个,组建村级文化书屋4个,秧歌队、武术队等民间文艺团体活动频繁,群众文化生活日渐丰富。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标准编制了郑营乡中长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着力打造设施完善、功能齐全、交通方便、环境优雅的新型小城镇。依照规划,董庄、苏桥等四个新村正在建设,建成后,可入住2026户。占地1200亩的金堤新区和占地360亩的新城豪庭等城镇开发项目已经完成总体规划和部分详规,一些工程也已开工建设。
人发特色产业的发展壮大,不仅促进了全乡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环境的改善,而且激发了全乡党员争先创优激情和干劲,促进了全乡基层组织建设。党员在服务人发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担重担,挑大梁,领着群众干,帮着群众办,赢得了群众的赞誉和信任。各基层党组织在协调解决群众、企业发展难题,为产业发展搞好服务的同时,积极组织建立各类产业协会,切实为群众发展民营经济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赢得了群众的爱戴和支持,有效地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战斗力。目前,全乡35基层党支部没有一个瘫痪或半瘫痪班子,成为引领全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坚强堡垒。
(鄄城县郑营乡张正芬)
第五篇:发展特色产业(定稿)
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步脱贫
潮安县凤凰镇位于潮州市北部山区,地处饶平、丰顺、大埔三县交界,面积232平方公里,辖27个村委会和2个居委会,其中8个村在扶贫开发中被定为贫困村,有贫困户522户,1946人。自2009年扶贫“双到”开展以来,该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立足产业特色,发挥资源优势,依托项目拉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上级扶贫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全镇人民的共同奋斗,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农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该镇扶贫“双到”成效显著,关键在于坚持科学发展,立足实际,依靠特色,确立一个“总体工作思路”,做到“四个坚持”、“四个着力”,最终实现脱贫致富。主要做法如下:
一、因地制宜,确立特色扶贫工作思路。
该镇多为山地,海拔在310--1498米之间,其中山地面积30多万亩,属亚热带海洋气候,雨量充沛,年降雨量约2200毫米,山高雾多,峡谷纵横,岩泉渗流和深山密林形成独特的环境,具备了高山云雾出好茶的自然条件。茶叶栽制历史悠久,始于南宋末年,至今已有近千年历史,是凤凰单丛茶的原产地,也是广东省最古老的茶区,具备了茶叶生产和制作的人文历史条件。凤凰茶香馥高爽、味美甘醇、韵至
清远、爽口宜人,享誉海内外,该镇在1995年5月被定为“中国乌龙茶(名茶)之乡”,2003年被中国科学院定为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被省定为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2008年被定为中国名茶之乡。由于自然资源独特,产业优势明显,当地政府审时度势,坚信只有紧紧依靠特色茶叶产业优势,帮助和支持贫困村、贫困户大力发展茶叶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和长远上实现脱贫致富。
二、坚持宣传教育,着力提高贫困户脱贫信心。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有了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是贫困户实现脱贫的重要前提和首要条件。该镇和各帮扶单位深入调研,下乡驻村,分析各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脱贫关键点,制订了“依靠发展特色产业为主,劳动力转移为辅”的脱贫工作思路。一是组织贫困户集中学习,分析近十几年来凤凰单丛茶的发展历程和未来的总体趋势,要求贫困户要坚定信心,下大决心加大茶叶种植,紧紧依靠特色茶叶种植脱贫致富。二是宣传教育,彻底改变贫困户“等、靠、要”落后思想。通过印发宣传资料、张贴标语、悬挂横批,树立勤劳致富的典型、亮点、进村入户与贫困户沟心、谈心等等方法方式,深入广泛地宣传教育,激发广大贫困户的热情和积极性,使贫困户积极主动地投身于扶贫工作,参与扶贫开发,从“要我脱贫”变为“我要脱贫”,通过自身辛勤劳动取得扶贫效果。
三、坚持以特色产业为带动,着力提高贫困户的 “造血”功能。
该镇坚持抓好扶贫工作,不仅要切实抓好扶贫济困,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发展生产,培育特色产业,提高造血功能,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扶贫工作思路,积极寻求贫困户脱贫的长效机制。一是开设茶叶种植、嫁接、田间管理和制作等多期技术培训班,组织贫困户开展学习,提高了其种茶叶种植和加工技术,使贫困户在原有茶园的基础上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提高,增加收入。二是通过开设评茶师、高级评茶员培训班,培训一批贫困人员成为茶叶专业技术人员,既为该镇特色产业的长远发展充实了人才,又为贫困户依靠专业技术脱贫创造条件。三是通过扶贫专项资金和多方筹资,购买优质茶苗发放到贫困户手中,充实生产资料,使其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造血”,为稳步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坚持以生产基地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带动,着力拓宽贫困户的茶叶销路。
该镇紧紧抓住中国乌龙茶之乡、中国名茶之乡和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等多块金字招牌,推动地方特色产业不断发展,鼓励龙头企业做强做大,使特色产业扶贫之路不断延伸,群众脱贫致富步伐不断加快。龙头企业通过自身的品牌建设和科研投入,不断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为凤凰
茶的特色产业化发展打下了基础。政府通过穿针引线,鼓励企业和贫困户长远合作,定期向贫困户收购茶叶,解决贫困户的茶叶销路,获取双赢效益,为贫困户的脱贫提供了稳定保障。
五、坚持多措并举,着力推进整村脱贫。
扶贫“双到”工作开展以来,该镇紧紧抓住各种机遇,积极申报项目、狠抓项目落实,发动贫困户积极性,参与扶贫开发,使各扶贫村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是针对贫困村道路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的状况,坚持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内容来抓,多方筹措资金,加快各项基层设施建设,较好的解决了各贫困村“行路难”、“饮水难”、“灌溉难”等实际问题,为贫困村的整村脱贫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