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喜福会》——文化夹缝中生存的中华儿女
《喜福会》——文化夹缝中生存的中华儿女
摘要:电影《喜福会》是根据当代华籍美国文学史上声望颇高的女作家谭恩美(1952-)的同名小说《喜福会》改编的。作者根据自身的经历,选取移民母亲和生长在美国的女儿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素材,表达了两种文化之间的相互冲突、相互融合的心灵历程。它展现了第二代华裔女性如何挣扎在父母传授的中国传统文化和成长环境熏陶的西方思维方式中,一方面她们很难融入美国社会的主流文化,另一方面又难以真正领悟故土传统价值观念的真谛,处于两种文化的边缘,在夹缝中进退维谷。
关键词:喜福会文化夹缝华裔思想冲突教育方式
引言
说到战后的移民二代,我们总会自然底想到犹太人的后裔,这个看似无根的民族飘散在世界各地,对于他们犹太民族的战争带来的苦难似乎成为一种抹不去的阴影,但仔细想想,中国又何尝不是呢,不同于现在中国的富裕让国人走出国门财大气粗,作为经历古老旧中国、抗战洗礼的这一代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女性,他们的后代在异乡又会有怎样的故事呢?这就是电影《喜福会》所展现出来的。
一、身份的特殊性
在百余年的美国华人历史中,华人移民所保留或继承的中国文化已经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变形和创造,他们正在日益丧失所谓的“中国性”,他们的后代不能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真实内涵。另一方面,美国主流社会的种族歧视观念及其相应的法律规约给美国少数族裔带来的心理伤害是难以估量的,对华人移民也不例外。美国主流社会对华人移民的排斥依旧存在,美国华人想真正融入美国社会和文化仍然困难重重。这样,他们既不是中国人,也不是美国人,被迫处于两个世界的边缘。尤其是在美国出生的华人子女虽然生活在与其父母截然不同的文化环境里,受着完全美国化的教育,在思想上也更倾向于接受美国文化与价值观,然而,他们试图进入美国主流社会的努力往往是不成功的,以白人为代表的主流社会总是将
他们看作少数族裔、外国人,关键时刻总会对他们采取歧视和排斥的态度。这使得新生代的华裔极易产生一种茫然和身份危机:“我究竟是谁?”
二、中西文化影响下的思想冲突
吴前进女士在她的《美国华侨人文化变迁论》一书中,把美国华人社会的华人分为一、二、三、四、五代;第一代指中国出生成长,尔后移居当地的老华侨;第二代指在中国出生或当地出生,受过一定程度的中华文化熏陶,保留有一定的华人意识,却又接受了西方文化的一代;第三、四、五代又称为新生代,指二战后在当地出生又受当地教育,中华观念淡薄,思想、行为基本当地化的年青一代。《喜福会》中的四位母亲,她们不远万里投奔到美国,而她们在华的生活环境、经历以及根深蒂固的儒家思想,使她们仍然在美国的土地上怀念着传统的中国文化。她们用中国语言、生活习俗、思想方式固执地在美国生活,她们应当属于第二代华侨。而她们的女儿们生在美国,长在美国,接受了美国的文化教育,并且少年时期就动摒弃了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地投入到主流文化中,她们是完全融入了美国文化中的华族。这样,在一个美国华侨家里,两种不同的观念,不同文化背景的两代人生活在一起,母女的矛盾冲突就充分地暴露出来了。
比如,顾映映和女儿圣克莱尔·琳娜之间冲突,女儿不了解母亲的过去,认为母亲是她父亲从中国一个穷苦的乡村带回来的,她看低母亲。在商店里,母亲被别人无理地吼叫,女儿感到十分的尴尬,她对听不懂英语的母亲说谎:“这个地方禁止华人购买东西。”另一方面,她害怕母亲的中国迷信,曾经有一次,母亲对她讲述了外曾祖父惩罚别人而受到魔鬼的报复,从此后在小小的美国女儿心中,中国变成了一个蛮野之地,她问母亲:“曾祖父是不是剥了那人的皮? 砍掉了那人的骨? 那人是否在千刀万剐时尖叫了?”母亲对女儿的这种理解感到十分愤怒,说女儿是一个完全的美国人。女儿则嘲笑母亲的中国袍和中国思维方式,她和她的美国父亲一样对于母亲的中思想避而远之,使母亲完全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
又如,乔丹·苏·罗丝和母亲苏安梅之间也是同样,母亲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在一次仿效美国生活方式的海边野餐中,她丢掉了儿子宾。从此,她觉得在这个完全陌生的国度里,危机四伏,险象环生。她要求女儿听话,然而女儿对她的话充耳不闻,女儿相信美国文化优于中国文化,所以她对许多朋友,甚至找心理医生谈了她的破裂婚姻,而就是不愿意向母亲叙述,母亲为此感到伤心。
三、中西式教育方式的巨大差异
1、望女成凤
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父母们都希望养子成龙,养女成凰,儿女的成功就是自己的成功,自己的骄傲。吴宿愿把自己的一切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可是,吴精妹却憧憬着西方的自由生活方式,做一个平常的人。钟林冬同吴宿愿一样也曾寄希望女儿出人头地,她们俩长期互相攀比自己的女儿,吴宿愿要把女儿培养成钢琴家,她就要把女儿培养成象棋大师。她以女儿的成就为荣,处处向外人炫耀,使女儿卫弗利特别反感,最终母女俩发生了一场争吵,母女关系开始紧张起来。
2、批评女儿,而非赞美女儿
喜福会的母亲,在她们眼里,如果要孩子有能力和技能,使她们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生存,就必须被严格要求,批评而不是赞扬。但是太多的批评使女儿感到不满,甚至生气,女儿们不能接受这种爱,因为她们受美国的个人主义的强烈影响,她们不能忍受她们的母亲任意批评。
3、过于照顾女儿的生活
中国的父母希望他们的后代将会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即使他们和孩子结婚,他们还会多注意他们的婚姻生活,并且想要确保他们的后代有一个幸福的生活。喜福会母亲的爱和关怀,可以体现她们在自己的女儿嫁人后帮助解决女儿们的婚姻问题,尽全力帮女儿门摆脱困境。她们的爱深沉而不愿放手,这与西式的培养子女独立的教育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结论
以移民为背景的电影,总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华裔生活在海外时,处于西方社会文化夹缝中的挣扎与无奈。难以评判哪一种文化更优秀,更主流。任何的文化都是通过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发展而积淀的。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势必经历两种或者多种文化的融合交汇从而衍生的更多元的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冲突是必然的。冲突之后需要做的是认同和包容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不可否认的是,母体文化始终是一个人存在的根本。
参考文献:
[1].谭恩美著,程乃珊译.喜福会[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9.[2] 吴平.从《喜福会》看两种文化的冲突[J].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2010.3.[3] 吴前进.美国华侨华人文化变迁论[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8.[4] 王萍.从《喜福会》的母女关系中解读中美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外国语学院,2013.10
第二篇:喜福会观后感
从《喜福会》看跨文化交流
电影《喜福会》(The Joy Luck Club)以插叙的方式和细腻的手法将四对华裔母女的故事缓缓道出。四位母亲,她们生长在中国,准确的说是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而她们每一位的心中都深藏着一些不幸的遭遇和或多或少悲痛的回忆。四个女儿,她们生长在美国,接受美国的教育和文化,竭力融入美国社会,她们一方面抗拒母亲的施加给她们的希冀,另一方面身上已经不可避免地带有了母亲潜移默化对她们的影响。
片头的独白说“老妇人记得多年前于上海,曾花费不菲买下一只天鹅。„„旅途中,她告诉天鹅说,在美国我会有个像我的女儿,在那儿,她无需仰仗丈夫鼻息度日;没人会看低她,因为她将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我要她成为一只比期望中还要好上一百倍的天鹅。„„这羽毛虽不值钱,却是来自遥远的国度,一直载负着我的期盼。” 这一根鹅毛承载的是母亲沉甸甸的期盼,她不希望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悲剧重演,希望女儿不像她一样是只不起眼的鸭子被人驱赶,她希望女儿成为一只高贵的天鹅自由自在。母亲希望女儿能承袭她的愿望和期盼,能过上母亲理想中的天鹅般的生活。
“她们忧心忡忡,虽然女儿们已经说得一口流利的英文,但却轻忽了她们来到美国的梦想。”女儿们在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中艰难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化身份而不得。同时这一场文化冲突和交融集中表现为四对母女在相处中的矛盾、误解以及沉默。女儿们想极力摆脱中国式的文化模式,但最终还是无法超越自己的文化之根,仍落入与母亲相似的命运中去了。“我们宛如上楼梯,一步又一步,或上或下,永远重复着相同的命运。”所幸,最终母女们能坦诚地交流,女儿们理解了母亲们的苦心,母亲们也卸下了心中的担忧。这一场跨文化的交流终于有了好的结果。
这是一部改编自华裔作家小说,由华裔导演执拍,由华裔演员主演的好莱坞电影。因此整部戏处处可见跨文化交流、传播以及冲突中的真实细节。首先是语言,影片以英语为主,母女间的对话也都是英语,主人公君还要求阿姨们不许讲中文以防她们打麻将作弊。因为君(包括其他的女儿们)听不懂中文、看不懂中文,也不会说中文。语言有很多种作用,包括交际、情感表达、表达身份,还有区分文化。母亲和女儿语言上的隔阂也是造成她们多年来交流失语的一大重要因素。并非母语的英语或许难以传达母亲们的良苦用心,更难以向女儿们传递传统的文化。其次是喜福会,喜福会是君的母亲苏一手操办起来的,是每周联络起四个母亲的一场重要的聚会。母亲们在喜福会里寻找文化的认同和慰藉,在这里她们可以打麻将,可以做中国菜,可以用中文拉家常。这一种聚会的形式和意义类似于同乡会。这是外国人所没有的。每一个中国人都或多或少有一点乡土情结,他们的根深深地种在中国的土地里,种在家乡的土地里。不管走得多远,那一缕的乡思也会牵扯着出门在外的游子,引他们频频回望故乡。中国人对族群文化很看重,有很强的过去时间导向,所以不仅是海外,国内的各个省市也都有大大小小的同乡会存在。一群有相近文化背景的人能够通过同乡会寻求陪伴和慰藉,也能更好地保存下他们的传统文化。然后是高低语境,当安美阿姨端出她的拿手菜——蒸鱼时,她说“这道菜做的不好,味道有些淡,请包涵”,这是中国人表示礼貌的自谦,或者说是极其含蓄的自夸。而不懂中国文化的理查则理解为蒸鱼的确味道不好,自作主张地帮安美阿姨倒了许多酱油在菜里。当然后果是非常尴尬的了。这一场景很充分地表现了不同文化间的高低语境。在高背景文化中,一条信息的语言部分所包含的信息比较少,而大部分信息隐含在沟通接触的过程中,涉及到参与沟通人员的背景、所属社团及其基本价值观,比如亚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国家。而在低背景文化中,信息表达比较直接明确,语言是沟通中大部分信息的载体,比如美国、德国和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以处于低背景文化的理查自然不
会领会处于高背景文化中的安美阿姨所说的那些自谦的话语。
影片中幼年的女儿们跟母亲的回忆,让我想起一份研究,关于在美国的父母的认可对孩子的影响。研究者观察了孩子对父母认可的重视度,当研究者告诉孩子们测试的成绩将会告诉他们的父母时,亚裔孩子明显会更加努力希望展现更好的成绩,而美国孩子则几乎没有任何变化,反而他们会问:“So What?!”可以看出,即便这些华裔的孩子成长在美国,接受美国教育,与美国人交流,而且或许也能进入美国上流社会,但是那些文化里的烙印是磨不去,那些家庭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也是挥之不去的。而且他们与生俱来的东方面庞以及烙印在骨子里的传统价值观使他们在美国圈子里又被排斥为“他者”。
值得一说的是,这些家庭里两代人的交流的确存在很大的问题,因为上一代人往往持有中国式的文化,而下一代人往往既不愿承袭老一辈的文化又不能完全进入到西式文化圈内。这样艰难的家庭交流是东西方跨文化交流的一个缩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在思维模式、言行风格等都有巨大的差异。但是也正如影片最后那样,要跨越这样的隔阂必须双方都坐下来坦诚地交换意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
第三篇:喜福会 读后感
Keep Faith with Hope
The Joy Luck Club, written by Amy Tan, is the first English novel I have read.I was attracted by this book, because it is a book filled with hope that matters to everyone.Before they came to America, they had their own stories that have life-long influences on them.Suyuan Woo has a husband who was an officer with the Kuomintang.Her husband took her and their two babies to Kweilin for their safety when Japan launched a war to China.But she finally had to run away from Kweilin, on her way toward Chungking, she lost everything, including the babies.An-mei Hsu , whose mother married a rich businessman in Tientsin as a concubine, witnessed her mother’s unlucky life in a prestigious family and her mother’s death.Lindo Jong was forced to betroth to a boy she has never met when she was a little girl.Ying-ying St.Clair from a rich and powerful family in Wushi married a playboy and had an abortion in despair.These four women escaped from their hard life in China and came to America to pursue their new life.My favorite part of this book is their experiences in China.This part fully describes an old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20th century, especially the fate of women in China.Most of them are fettered by Chinese traditional ideology, living through a depressive marriage life.Compared with thousands of hundreds of women in China, these four women, to some degree, are fortunate.At least they have the chances to bury their past and start their new life.Just like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 says:” Then the woman and the swan sailed across an ocean many thousands of li wide, stretching their necks toward America.”
In America, the four women remarried, had offspring, and gathered together every week to play mah jong.They called their party “The Joy Luck Club”.Every week one of them host a party to raise money and to raise their spirits.They made delicious Chinese traditional food, played mah jong and talked about their current rosy life.When Jing-mei played mah jong instead of her mother, she said in mind:” And I am sitting at my mother’s place at the mah jong table, on the East, where things begin.”
I admire these four women.Because I think that there is nothing in our life that is worse than breaking our life into pieces.But these four women, even reaching in a state of almost utter adversity , have strong faith in hope.I would like to quote a sentence in the book to conclude my passage----“The worst possible thing, would one day stop.”
第四篇:《喜福会》读后感
从隔阂到相知
——从《喜福会》中探索美籍华裔母女关系的转变
华裔文学作品已经逐渐赢得了西方文学评论家的认可,这些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最近,我重温了华裔著名作家谭恩美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喜福会》,其中探索了四位ABC(American Born Chinese)女儿们与母亲们的文化冲突,以及母女关系的转变。喜福会这个名字是四位第一代华人移民的四个母亲,在生活工作之余组成的麻将小组名字。小说分别描写了,这四位各自走出命运阴影的母亲们漂洋过海来到异乡的国土,为了适应新环境,不得不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上形成自己的人格,但是在骨子里渗透着的还是几千年来传统的教育和思想;而同时,第二代ABC女儿们虽然有着同样的黄皮肤、黑头发的东方特征,他们从小的教育环境为他们注入的是西方的文化气质。这些反差使母女之间产生了不少隔阂,无论是在教育、生活、工作还是婚姻上都出现了诸多冲突。有趣的是,在种种因素的促成下,特别是传统文化的诱因下,母女关系得到了改善,真正走上了相知相容。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母亲和女儿们成长的环境背景的不同。母亲们生长在解放前的旧中国,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各自背后都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痛苦经历。虽然来到异乡,但是内心的保有的仍然是中国传统女性的特性——相夫教子、贤惠守理。相反的,女儿们却生活在女权运动的美国社会,倡导的是男女平等、自由开放,在这样的欧美文化占主流的社会中,他们不可避免地认同这种文化,因而在看到家庭、工作等问题上与传统的母亲们截然想法。其次,生活在白人社会的美国,黄皮肤黑头发的女儿们虽然内心认同西方的文化,但是外貌特征的不同,让他们多少产生些许身份认同的困惑,他们心中视美国为自己的祖国,竭力想摆脱华人身份,成为地道的美国人。这些促使他们反抗母亲强加给他们的中华文化价值观,努力工作融入西方社会主流。特别表现在在择偶婚姻上,她们更倾向于嫁给金发碧眼的白人,而不是中国人。对于母亲们一直提到的中国,感到的只是陌生和不解。可以说,母女的关系冲突,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和西方主流价值观之间的碰撞。
可喜的是,在小说的最后,四位母亲和女儿们的关系回归到相知相亲。从小说中,不难读出谭恩美认识到文化差异、身份认同的困惑等问题,但是她坚信文化融合是最终趋势。尽管母女之间有着种种冲突,她们之间的亲情纽带终究带来了和谐。女儿们在经历了各自人生的挫折和困惑后,在经历婚变等问题后,在母亲的帮助下,在中国博大宽容的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找到了作为第二代华人在欧美社会中的身份认同,纷纷投入母亲的怀抱,倾听母亲的苦难故事,汲取生活的力量,真正成为自立、自主、自尊的女性。
母女关系无论在哪个文化中,都是存在着冲突和相知的;对于生活在大洋彼岸的华人们,这层关系更加体现了一种中美文化的差异。相信,随着岁月的流逝,中国深远的文化终究会渗透到远离家乡的华人们的心中,老一代的华人会带着这种优秀的文化底蕴在异乡扎根壮大,新一代华人更会继承这种优良的文化底蕴,认同主流文化的同时确定自己的身份,坚定地生活的成长。
第五篇:喜福会观后感
全片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辈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主要情节是温明娜饰演的琼原来跟母亲有很深的误会,但当她代替已去世的母亲回中国大陆探望两个当年在抗战逃难时被遗弃的姊姊时,却深深感受到上一代的苦难和割断不了的亲情。Set in the my American journey to Chinese center for four respectively, and their family in several described the encounter, which nearly 100 years compared women from out of China suffered humiliation grandmother generation poignancy for growing with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women.The main plot is playing WenMingNa with mother has deep Jon originally the misunderstanding, but when she already died mother back to replace in Chinese mainland refugees in Anti-Japanese War visit two of abandoned sister when, but deeply impressed when the generation of suffering and cut off not affection.书中的四个中**亲,都是1949年离开中国大陆来到旧金山的,她们每个人都
将自身的一部分,永永远远地遗留在中国大陆了。然而,她们不得不入乡随俗,以美国的生活方式过日子:她们信奉上帝,也畏惧海龙王,在一次仿效美国生活方式的海边野餐中,他们中的一个家庭丢失了一个儿子。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国度,她们只觉得危机四伏,险像环 生。母亲们为着给自己家庭争得安宁之地,几乎天天与某种说不出的惊恐在抗争,担心着某种祸患成为现实,避免着种种暗礁旋涡,犹如古代受凌退之罪的犯人,一刀一刀地承受着痛苦,直到离开这个世界才得到解脱。母亲们最不放心的,是自己的女儿。女儿身上,寄托着她们种种未遂的心愿,她们希望生在异国的女儿,能成为一只华贵的天鹅。然而事实却令她们失望:这些女儿们是“根本没见过世面的美国出生的傻瓜”,母亲们只能“无奈地看着这些女儿们长大成人,生儿育女”,从而发出“我与女儿隔着一条沟,我永远只能站在岸的这边观望她”的悲叹。美国女儿也有她们难言的隐痛:她们自认是美国人,但母亲却用中国人的准则去要求她们,而社会又将她们排在“少数民族”之列、正宗的美国人之外,这种偏见,甚至影响了她们的婚姻。更令她们苦恼的是,那流在她们体内的中国血液。她们有着天生的中国式的谦虚、温顺,这使她们对自己的真正美国丈夫、纯美国式的家庭生活方式束手无措,迷惑不已,从而导致了婚姻上的危机甚至完全的失败!母亲们为了与女儿沟通,苦口婆心地给她们讲述自己以及自己母亲的故事,让她们都有了自己的新的生活。电影的结局,她终于与她失散多年的同母姐姐在在大陆相见,不论美国女儿还是中国大陆女儿,双方都共有一个伟大的中华母亲!
In the movie, is four Chinese mother left in 1949 the Chinese mainland arrived in San Francisco, they everyone
Will own part, forever and ever left behind in mainland of China.However, they have to do as the Romans do, to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live: they believe in god, also fear in a locker, follow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in a picnic on the beach, one of the family lost a son.In a completely strange country, they just think, risks like huansheng crisis.Mothers to his family for the land for peace, almost every day and some say a panic in the fight, worrying some evil to become a reality, avoid the various reefs like ancient vortex, the crime by bullying withdrew a sword, a sword inmates to suffer pain until leave this world to get free.Mothers, is the most not trust his own daughter.Daughter of him, entrusts they wish, they hope the attempted in exotic daughter born, can become a showily swan.However but fact makes them down: these
daughters is “didn't see the American born fool died,” mothers can “helplessly looking at these daughters grew up, having children”, thus send out “my daughter and I across a groove, I never can only stand watching her side of the onshore” lamented.The United States also have
their daughter dumb sore: they believes it is American, but mother but with the Chinese
criterion to ask them, and social and will they row in “minority” list, authentic americans besides, this bias, and even influenced their marriage.The more to their distress is that the flow of blood in their body in China.They have naturally Chinese humility, docile, which make them to their true American husband, pure American patterns of family life s handles, into confusion, leading to a marriage crisis even a complete failure!Mothers in order to communicate with her
daughter, well-meaning to their mother tells yourself and your story, let them have their new life.The conclusion of the movie, she finally and her long-lost sister in same mother in mainland China,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meet or mainland China daughter, daughter both with a Shared the great Chinese m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