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观课感
观摩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课堂有感
9月14日,我和学校的几位老师在向校长的带领下赶赴长沙参加了全国小学语文著名特级教师创新力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此次活动在长沙市雨花区新东方大酒店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语文老师端坐在会议厅里仔细聆听、认真感受并专注学习各位专家老师的优秀教学经验。我觉得自己非常有幸能参加参加了此次教学观摩活动。
两天的时间我们分别听了四位特级教师上的精彩示范课和两位教师的教学理论讲座:王崧舟老师的《孔子游春》、张学伟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和张忠诚老师的《姥姥的剪纸》以及薛发根老师的《真理诞生于100个问号之后》。这四堂课各有千秋,都是我们要学习的好榜样,这些课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就是“读”——巧妙地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品读文本,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四位老师都善于采取鼓励、示范、幽默等各种方法让学生卸下束缚,大胆展示自己的朗读天赋,跟随老师对文本情境的引导及精准又不失风趣的点评,或权衡句与句间声音的轻重缓急、或配上相应的动作表演、或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全身心投入,感知文本,体验由阅读到精度、品读的快乐。学生们的脸上无不洋溢着求知的幸福,就连空气里似乎都飘荡着浓浓的书香味,流淌着朗朗的读书声。
此外,文本的延伸与拓展也是专家们教学中特别注重的要素。王崧舟老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水的第二个特点“有情义”时,就根据学生的感悟总结到:“水是没有一定形状的,所以我们可以说水或方或长、或园或扁、或弯或直……古今中外写水的诗句多如繁星。”然后便出示四句与水有关的诗句(①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②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③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④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让学生说说诗句中水的形状,这不仅是强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结合古典诗句对孩子们也是一种文化熏陶。
当然,这四堂优秀的示范课课还有诸多值得仔细揣摩与学习的地方,它渗透在每一次学生与老师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对于多数教师来讲,这些暂时都是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度,不过只要我们多花心思,善于学习,吸取经验,一切从模仿“优秀”开始,我们也一定能在课堂上找到自己心中的存在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向“好老师”迈进。
第二篇:微 课 观 后 感
微 课 观 后 感
2014年10月25日,我有幸在教育局教研室老师的带领下参加了廊坊市小学数学教学研讨会第七届年会,并听取了来自廊坊市直及各县老师的微课17节,来自各县区教研室的评委对微课进行了认真评比,围绕教学设计、内容讲解、教学效果、作品表现等方面作出正确的评价。通过此次观摩和交流给我的感触颇深,体会如下:
此次活动范围涉及到了小学数学的低、中、高年级的全方位领域,范围虽广,但老师们不拘泥于泛泛而谈,选题准,切入点小,力求达到短小而精准,在15分钟内,把每一个知识点理顺讲透,让我们观课的老师们纷纷感叹:作课老师们真有才!
来自大厂的老师巧用表格法,引入假设法,在此基础上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通过一道题,掌握一类题,理解数学方法的精妙,实现多题同解之效,有效激活了学生思维。有的老师充分调用学生的学习经验,借用数形结合思想,把枯燥无味的的计算题用直观形象展示,让学生对知识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还有的老师用以其生动的实验演示,在观察、思考、操作中领悟出公式的来龙去脉,匠心独运,风行水面。
在此次微课评选活动中,教师们能以其生动的动画,教师画龙点晴的讲解,突出一个知识点或技能点,研究内容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问题,或是思考、或是反思、或是突破、或者强调、或是学习策略、教学方法、教育教学观点,易于实现“隐性知识”“默会知识”等思维能力的学习并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真实、具体、典型,在较短的时间内集中开展“无生上课”活动,“现炒现卖”,具有即时性,既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草根研究,趣味创作,成果简化,因其微小,人人都可以微课的研发者,相信微课的研究,会成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抓手,成为新时期课改的铿锵脚步、时代强音!
第三篇:《杨氏之子》观课感
《杨氏之子》观课感
《杨氏之子》是本单元第一篇简短、风趣的语言艺术类的课文。选编本课的 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 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甘琳老师根据 本文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出发开展教学,以学生语言的积累与运用,感情的熏陶、感染、升华,思维的撞击为目的的,使本课教学成为了全方位、多层次、主动而有效的信息交流、情感沟通、心灵对话的过程。甘琳老师 在教学过程中很注重通过“品析”,加上及时的朗读指导来实现对学生情感 的关注,真正营造了一个“情感的课堂”、“感悟的课堂”、“对话的课堂 ”“展示的课堂”,把语文课上得有情有趣。我认为甘琳老师这节课努力做 到了“五实”:教学功底扎实、课堂知识充实、情感体验丰实、课堂语言平实和教学效果真实。甘林老师在课上风趣、幽默地和学生在轻松自主的氛围 中感受到了文言文的魅力,凸显了自主式课堂的高效性。观看了甘琳执教的 《杨氏之子》,受益非浅。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导入作为课堂环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却常常被许多教师忽视。有效的教学 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积极配合教 师完成教学任务。有效的课堂导入就是在短时间内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 调动起来,进入到下一环节的学习中去。甘琳老师采用的导入方法既调动了 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朦胧的感受到了语言艺术的魅力,为学习课文 创设良好氛围。
二、注重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甘琳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 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因为学生初学文言 文,读课文停顿不准确。于是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 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比较费 时,但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 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三、注重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 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 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 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 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四、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
甘琳老师在揭示课题的时候就出示了罗斯福的故事,让孩子感知语言的 艺术。在拓展环节,设计了孩子收集体现语言艺术的生活中的语言,离孩子 的生活很近。有了这开课的铺垫,课后的拓展,孩子对于语言的艺术就领悟 得比较深切了。当学生理解了文意,深入体会本文语言精妙时,老师又抛出 了本文的中心问题: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何处?有学生马上轻松地作了解答 :杨氏之子也顺着孔君平的思路,巧妙地用姓氏作答。当然,还有一个巧妙 的地方,学生一下子子归纳不出来,于是老师把“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与 “孔雀是夫子家禽”进行了对比,学生也较快地体会出了杨氏之子不仅聪慧,说话语言婉转,而且很有礼貌。
有效的课堂是教师与学生一起构建的,这里需要教师的课堂智慧、深厚涵养 以及孜孜不倦探求的心灵。教学是一门艺术,课堂就是它施展的场所,让我 们的课堂少一点热闹多一点热度,少一点花哨多一些效率,真正把语文学科 的特性落到实处。纵观这堂课从教学环节到导课到总结语,都是在为学生服 务,没有多余的,无用的环节,每个教学环节落实的一步一个脚印,即教会 的学生学习方法,又真正体会到语言的艺术。
纵观一堂课,课堂结构紧凑,教学目标设计合理,带领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而能达到目标,挺不容易。学生在一节课自始至终热情很高,气氛活跃,师生双边活动较融洽等,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整节课,学生既有尝试练习的新奇,又有自主思考的快乐,还有从教师讲解中收获新知的惊讶。他们良好的学习状态带给我的是一种叫幸福的体验。而课堂中有些环节教师抓得过紧,如“句子该如何停顿”这个问题的处理上,扶的太多,不敢放手让学生去做,剥夺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权利,则是本节课的失败之处。选择每一句话来说说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通句子,教师对重点字词做适当的点拨,这一环节充分尊重孩子学习的主体性,以学生的自悟自读为基础,使学生增强了对文言文句子的理解,但是每一句子逐一讲解,有点“平均主义”,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展开丰富的想象,趣味性不够。时间安排有点前松后紧,作业时间比较紧张,实为遗憾之极。在教导朗读时,我做的还欠到位。过分重视停顿,而忽视句子本身的连贯性,反而失去韵味。
教学这门艺术,真是学之不尽,更重要的是运用、反思再运用。教学完这篇文章后,我找到了一些教学文言文的方法。虽然粗浅,但 对于今后的教学,很有帮助。在以后的教学道路中,我要时刻提醒自 己不断“充电”,不断反思,使自己成为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
有幸在网络上聆听了干琳老师执教的《杨氏之子》,使我受益非浅。我认为本堂课的教学有以下几个亮点:
一、注重写字教学 一直以来在阅读教学中,为了不打破阅读教学情境的整体效果,写字教学往往被老师们所忽略和遗忘,导致了孩子们写不好中国的方块字,不能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中国的方块字。而本堂课,老师并没有因为高年级而忽略识字、写字教学,反之还更扎实有效地开展。
二、注重朗读的指导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以“教学生学会并且会学”为本,努力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并且培养学生初步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因为学生初学文言文,读课文停顿不准确。于是老师采取范读、指名读、学生练读、同桌互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使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读了一遍又一遍。虽然比较费时,但我明显地感受到学生读得一次比一次好,理解也就加深了。这绝对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入情入境地品味。
三、注重学法指导,以教定学,把学习方法交给学生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文言文,所以能够读懂文言文是一个重点。学生有学习古诗的基础,他们知道怎样翻译古诗,因此,在课堂上老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试着理解文言文的意思,一些难懂的地方才给予点拨和指导。学生在交流自己理解的过程中,老师又顺势引出理解文言文的两个基本方法:“看注释”和“联系上下文”,这样进行学法指导显得很自然,让学生感觉到这个方法是大家在实践中得出来的,孩子掌握起来就更容易一些。
四、整堂课教学设计条理清晰,层层深入紧扣主题。
总之,本节课给我的整体感觉就是:清爽、平时、扎实、务实。值得我们学习。
钟老师执教的第10课《杨氏之子》是第十册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第三单元训练的主题是“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积累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而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教学本课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如何读通古文,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钟老师的课堂能紧紧地围绕重点精心设计,落实了教学环节的有效性。
听完课后,我最大的感觉是这节课里书声朗朗的,确实很有学古文的味道。下面我来分析一下钟老师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把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的。
第一步,学生自由读,要求学生读准确,读通顺,使初次接触古文的学生感受到古文的特点。起初,学生没有读出古文的味道来,于是钟老师就出示标有停顿的课文,并进行范读,学生多次练读,就这样,同学们终于找到了读古文的感觉。钟老师引导学生于无痕,却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了读古文的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步,在完成了第一步“读通、读准”的目标后,钟老师开始引导学生完成第二个目标:读懂故事。在这个环节中,钟老师不但“授人以鱼”,更是“授人以渔”,相机教给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参考注释理解句子意思;读中感悟文章意思等。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学得有滋有味,不但读懂了这则文言文的故事,还学会了学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第二步目标完成了,钟老师又抓住重点语句,通过精心指导朗读,巧妙的点拨,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体会到了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这个环节中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钟老师不但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而且鼓励、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进行拓展。在理解了课文后,设计了“讲故事,让学生补充语言”的环节,再次让学生感受到了语文乃至古文的魅力。最后,老师还相机介绍了《世说新语》一书,以吸引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视野。
总之,综观钟老师的整个课堂,我感觉到了钟老师高超的课堂智慧,深厚的语文涵养。这节课中,每个教学环节都落到了实处,是一堂高效的语文课。
第四篇:观.后感
观《孝女彩金》有感
今天上午,学校组织我校五·六年级学生在科技楼观看了一场电影,名叫《孝女彩金》。许是因为初次在学校看电影的缘故,刚开始的大厅显得有些喧闹,直到那张稚嫩的脸庞出现在我们眼前,大厅顿时变的鸦雀无声。许多老师和同学在观看中悄然留下了眼泪。《孝女彩金》记叙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彩金是个很可怜的女孩,在她出生不久时,她的生母将她抛弃在了村里的祠堂,正巧听到孩子哭声的彭氏夫妇收养了她。彭氏夫妇已经四十,却无子嗣,彩金的出现给这个家带来了温暖,一家三口虽贫苦,但也其乐融融。只是好景不长,渐渐长大的彩金来到学校上学,处处收到班里孩子的欺负和轻视。为了满足彩金,一日,彩金的养父推车去镇上给彩金买MP3,却在路上连人带车滚落山坡,腿部收到重创,无法再行走;而养母早年患病,半身不遂,无法操持家务。整个家庭的重担顷刻间压在了瘦小的彩金身上。彩金知道了父亲的事,没有埋怨,只是默默的付出着。为了这个家,她起早贪黑,既要学习又要做家务:喂猪、做饭、挖地、为养父擦身、照顾养父大小便……这些我们从未想过的事,她全都无怨无悔地做了。命运总是爱开玩笑。养父的病在逐渐加重,卫生院的医生也没有时间再每天赶来为养父打针。为了减少养父自己扎针的疼痛,她偷偷地拿来针管用自己的手臂练习打针,细嫩的手臂上密密麻麻的都是针眼;为了勉强维持家中的生计,她瞒着养父母逃学去买菜、砍柴,即使被同学笑话、被老师骂也不哭泣。后来,同桌徐伶俐与秋香老师一起发动所有人帮助彩金,让人感受到了人间真情。看到影片
结束时那一行小字:彭彩金养父母在2007年双双去世时,令人更加忧心她今后的生活。
看完这部电影,同学们一直徘徊在眼眶的泪水如涌泉般止不住留下,就连老师们也落下了感动的泪珠。当小彩金与欺负她的小虎赛跑获胜时全场如暴风雨般的掌声更证明了大家的感动,她的遭遇深深牵动着现场每一个人的心。大家是多么希望命运能够收回这个天大的玩笑,让可怜的彩金就那么温馨快乐的长大。想想我们,在家中何曾做到过如彩金一般孝顺自己的父母呢?我们不仅没有孝顺父母,有些孩子甚至还像使唤仆人一样使唤自己的父母,把父母对自己的爱当做自己耍性子的理由。百善孝为先,一个不会孝顺父母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得不到别人尊重的。父母并不是本来就要为我们无条件付出的,他们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该无条件孝顺父母。有些同学整天埋怨自己的父母不如别人的父母好,可又何曾想过:他们生你育你就花了不知多少心思,又有什么理由再为孩子操劳?孝顺父母是孩子的本分,而对自己的孩子好确实出于父母无私地爱。现在新闻里常常播出高校学生瞧不起农村父母的消息,看得令人心寒。如若没有父母的辛勤培养,即使再厉害,也不会有前途。一个连父母都不尊重的人,如何得到社会上所有人的尊重?即使再有能力,也不可能有所作为。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待日后皱纹爬上父母的脸庞,白发渐渐爬上父母的头顶,直到父母的生命被时间的年轮停留在某个日子,若再想尽孝也便迟了。父母对我们的恩泽,一辈子也无法还清,我们只有用孝顺来让父母得到一些欣慰。
第五篇:观 后 感
观后感
XXX XXX(3)班 XXX 11月23日晚八时,我观看了中央综合频道的《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颁奖晚会》对道德模范进行表彰,通过他们的英雄事迹,我对她们既尊敬又佩服,听了他们的事迹后深受教育。
有一位高龄老人,他叫方敬。他是个上海人,放着上海的舒服日子不过,却去了乡下的小村庄。用200多万人民币,资助了260多名贫困学生上学。
还有一位让我敬佩不已,他就是一位消防员--杨科璋。在一次任务中,他冲进火场,揪出来一位休克的小女孩,在他们撤离时,不慎调入正在维修的电梯间,当他们被救出时,小女孩毫发无损,可他却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这些道德模范的先进事迹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做人要有无私奉献的道德品质和精神。今后,我会将道德事迹永远刻在心里,实践到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药以他们为荣,助人为乐,孝老爱亲,把道德精神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