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道至简——《老子》读后感
大道至简——《老子》读后感
我看的书很多很杂,但往往一目十行不求甚解,真正读的精的只有寥寥几部,其中一本就是《老子》。这本书很薄,不过短短5千字,比起现在动辄几十万字的长篇大论而言,实在是沧海一粟,但其中包含的思想和精神却是一般书难以望其项背的,我读了近二十年,看了无数遍,常读常新,每次都能有新的感悟,擦出新的思想火花。有人说公务员应该积极向上,有所作为,所以《老子》这种消极避世的书不适合公务员阅读。其实不然,我个人认为这书其实就是写给公务员看的,列为公务员必读书之一也不为过。首先从它的写作背景来看,老子当时是周朝图书馆的馆长,别小看图书馆,很多牛人都是图书馆出身,就说毛泽东在北大也当过图书馆的管理员,更不用说老子这个馆长,见多识广,相传孔子孔子数次求教天道问老子,言老子“犹龙”,学问绝对一流。老子痛心于当时周王室衰落和内乱,决定弃官归隐。于是骑青牛西行,过函谷关时,把守的关令尹喜善观天象,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飘来,认为必有圣人来到,赶忙迎接并热情款待老子,相谈甚恰。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这就是《老子》的由来。那么作为高级公务员的老子离任时写给同为公务员的尹喜,不言而喻,当然也是公务员的心得体会。即使隔了那么多年,也有
它可借鉴的地方。而后人特别是道教假借老子之名让他成了道教的祖师爷,用道德经改头换面把《老子》变成一本道经其实是不靠谱的。
其次,从内容来看。《老子》被人诟病的原因在于里面有“无为”、“不尚贤”“小国寡民”等消极字眼,认为和公务员积极有为理念有所冲突,其实不然。老子的思想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这种思想系统是可以与时俱进的,比起现在众多毁三观的雷人之语,老子思想绝对是进步得多。我个人觉得《老子》的书要系统的解读,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抠字眼。老子最核心的思想是道法自然,也就是一切要遵从自然客观规律,不受外界的意志强行去制约。无为、不尚贤、都是围绕这个自然规律而言,不随意打破平衡。
关于无为之治这是老子核心思想之一。“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老子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无所私心,“为”应该是表目的。是说为而无为的原则,一切作为,应如行云流水,义所当为,理所应为,作应当作的事。作过了,如雁过长空,风来竹面,不着丝毫痕迹,不有纤芥在胸中。“无为而无不为”更是指出顺应自然而不妄为,就没有事情做不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萧规曹随“就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无为之治”。而现在政府不是做的太少,而是管得太多了。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必然打破市场机制的平衡。经济学的西方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提出市场机制像看不见的手“每个人都试图用应用他的资本,来使其生产品得到最大的价值。一般来说,他并不企图增进公共福利,也不清楚增进的公共福利有多少,他所追求的仅仅是他个人的安乐,个人的利益,但当他这样做的时候,就会有一双看不见的手引导他去达到另一个目标,而这个目标绝不是他所追求的东西。由于追逐他个人的利益,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其效果比他真正想促进社会效益时所得到的效果为大。”市场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早在他几千年前的老子其实已经提出了这个朴素的经济学观点。
老子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老子认为,如果你尚贤,就会引起人们的争夺之心和欺诈之心,因为与贤才相随的是富贵荣禄,人们为了追求这些,就会不择手段,所以在尚贤的政策下,所谓的贤才往往是名不符实,而只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使民众都无争夺之心,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都能致力于生产与生活,这要比得到几个贤才重要的多。实际上,我们尚贤”、“不尚贤”到底哪一样好,都不是关键所在。它的重点在于一个领导阶层,不管对政治也好,对教育或任何事,如果不特别标榜某一个标准,某一个典型,那么有才智的人,会依着自
然的趋势发展;才能不足的人,也就安安稳稳地过日子。倘使是标榜怎样作法才是好人,大家为了争取这种做好人的目标,终至不择手段去争取那个好人的模式。如果用手段而去争到好人的模式,在争的过程中,反而使人事起了紊乱。所以,老子提出来“不尚贤,使民不争”,并非是消极思想的讽刺。《老子》中集“无为不争”大成的是“治大国若烹小鲜”,总书记今年在接受巴西记者采访时说“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臵,牢记人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我们知道烹鱼需要三个阶段:第一,把鱼洗净加入调料放入锅中;第二个,等待贴锅的那一面烹熟;第三,翻过去烹另外一面直至烹熟。这里面的要点就是火候,如果翻来搅去,鱼肉就会碎掉;如果不动,就会一面烧焦,另一面却尚未烹熟。所以烹鱼要恰到好处的翻动,治国也是如此,这就是老子思想的精髓所在。执政者做任何决策都需要把握好度的原则,不能朝令夕改、随意搅动、胡乱折腾,而需要遵从社会的自然秩序。现在有的地方政府为了搞政绩,盲目建设,随便上项目,最后产量不佳,销售不好,弄得老百姓跟着地方政府一起亏;也有的地方政府作出的政策决定,太过于“剧烈”和“粗暴”,政策柔性不够,没有做到休养生息,安民保民……这都是违背了自然客观规律,打破了自然平衡,必然会导致不利的后果。
读《老子》,犹如点亮的一盏明灯,让我恪守本分,尽责职守,“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老子》给予我精神力量,让我在公务员岗位上经得起寂寞和诱惑,“上善若水,无欲则刚”;《老子》有一种超然境界,让我对待得失“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万物之始,大道至简,无为不争,道法自然……
第二篇:大道至简读后感(xiexiebang推荐)
大道至简读后感
大道至简:软件工程实践者的思想》(PDF格式)
本书提出了审视软件工程的全新视角和软件工程的体系模型(EHM,软件工程层状模型)本书用非工程的方式重新解析软件工程现象,全面、细致而深刻地分析了工程中各个环节的由来、价值及其内在关系。综合论述开发、工程二者的现状,例如对程序员“工匠思想”的起源进行广征博引的分析,也对工程中“敏捷过程”的经验主义本质进行深至髓质的论证。全书语言轻快,可读性强,薄且有味。
本书是在“思想方法学”这一软件工程尚未涉足过的领域中的实习之作。作者亲历国内软件工程的英雄时代、泡沫时代,从失败中醒觉而创建独特的思考方法,对软件开发、工程中的现状深刻反思,从而完成这本专著。在缺乏独立思维、对国外工程理论亦步亦趋的国内工程界、开发业界,该书无疑是一份激荡新思的佳作。本书是第一本讨论软件工程思想本源的书籍,也是第一本从工程实践出发溯源而论的佳作
通读下来后,能够留在我短时记忆十分糟糕的大脑里的就只剩下:语言只是工具、boss是“经营者”、软件工程中作者的一些感悟。
先说说语言只是工具吧,作者提到为那些争论语言孰优孰劣的开发人员感到可悲。然而,能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之前的人,恰恰之前正在经历这样一个阶段。作为JAVA开发人员来讲,使用何种开发语言的确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了,因为任何语言都是可以学习的,他们只是工具,或者说是知识,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还是需要用语言来实现系统、完成系统需求,让客户满意。不善思考的程序员或许需要很长时间绕出这个圈子,然而最近两三年的软件行业的变化(Ruby,Groovy,Scala,JRuby,Python…),不得不让每个业内的开发人员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需要学习那一种语言才不被淘汰?”这就迫使我们每个人都去思考语言的真正意义。现如今,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的强项以及局限性,新的语言可能在语法结构、动态性方面有无可比拟的优势,但是它们真正适用使用目前现行的系统吗?它的学习成本值得吗?它能解决所有问题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我们需要思考每种语言的试用范围,让“锤子”去解决钉钉子的问题,而不是打开啤酒瓶!
boss是“经营者”,这个论点我是非常赞同的。毕竟开发人员和boss所处的立场不同,角色不同。项目中,甚至公司里的每个成员的职责都是不同,如何很好的协作,是考验每一个一个公司(特别是中型和大型团队)管理和组织水平的。作者提到体制的问题:“体制的内涵是分两个方面的,其一是“体”,即“体系”;其二是“制”,即“制度””,确实给我很大的启发,体制如果分开来看,的确可以解释管理中一些问题。“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确定的组织机构,又如何能指望做出来的管理制度“合用”呢?”。由此我无比感叹那些为了“ISO认证”和“CMMI认证”的企业,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没
有找到真正的症结。
软件工程是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方法论。每个组织的大小、行业、具体情况都很不一样,更不谈人员组成、企业文化、客户的不同了。这样每个组织都应该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软件工程的方法和过程。软件项目需要在时间、资源和功能中找到平衡,如果一个目标本身都是有问题的,软件项目注定着会走向失败。而如果项目进度和工作量评估不靠谱的话,就更是雪上加霜了。目前公司的项目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样的问题,然而我们真的学会了“折中”吗?我们继要应对快速的变化,又需要保证系统的安全可靠和高可用性。这是我们现阶段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体制问题和认得问题真的很难严格划分。
另外,我还读到,投资最重要的是正确的选择和好的坚持。
财富是流动的,你的心胸和视野也许正是财富获取的源泉。有多大的心胸做多大的事业,有多远的视野能聚拢多大的财富。
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取决于我们选择做什么样的人!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更没有强迫你走入的陷阱,一切取决于你自己的选择!
投资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是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上!危墙不一定会倒,有时候甚至还能够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可一旦倒了,要命!
什么是“炒”股票?“炒”就是把东西放在火上越来越少的过程。股民把什么东西放在火上越来越少呢?所以股票不能炒,应该叫价值投资。
失败和成功也许就是在天亮前最黑暗的一刻坚守与放弃的区别。坚持者成功了,放弃者失败了。我们与成功并不遥远,许多非凡的成就只不过是简单坚持的结果,关键是要守住你的心。鹤立鸡群的高傲,鹤立鹤群的平庸,鸡立鹤群的尴尬。事实上我们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地位均来自与周遭人群的比较,财富事业生活无一例外。天黑其实不过是天亮前的一个过程,又何必大惊小怪。天黑的时候直面艰难,本身就你未来获取收获的源泉,因为天下没有不付出的收获。
第三篇:《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思教三班蔡东
终于读完了《老子》了,当初选择读《老子》是因为我见它厚度比较薄,读起来应该比较快读完。但事实证明我错了。虽然《老子》书本厚度比较薄,但是思想厚度确实非常厚。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之一,道家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对我国哲学思想的建构产生重大影响,他的“道”、他的辩证法、他的“无为而治”一直在无形中影响我们当今的生活。据《史记•老子列传》等书载,当老子看到周朝的衰落之势无可挽回时,便出函谷关一直往西,打算辞官归隐,在函谷关遇上了看守关口的官员尹喜。当他听说老子就要不问世事而隐居起来时,便一再要求老子住下来为他写点文章,以便为世人留下点精神文化财富。老子被关令尹喜的真诚所感动,于是就将自己对客观事物的看法加以总结写了出来,书名《道德经》,也被称为《老子》。我们应该感谢尹喜,如果没有他,我们也许就看不到《老子》这本巨著了。
《老子》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下面,我将老子的思想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老子的“道”。老子的“道”最为人耳熟能详,老子的“道”是老子对万事万物本源的一种探索。
在书中,开篇第一句便可以看到老子对“道”的描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是幽昧深远的,是无法用具体的言辞去表达的,如果我们费劲心思来描写“道”,损失的远远比说出来的多。
在第四章中,老子写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道”是虚空的,但是用之不尽,它能包含万物,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而在第二十五章,老子对“道”有了进一步深入的描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老子心中的“道”是浑朴的状态,是浑然自足的统一体,先天地而生,而且天地万物也是由它产生,它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接着,第三十二章:“道恒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道”难以名状,总是处于质朴状态。它是至大的,因为它先天地生,为万物母。它又是至小的,因为它小得几乎难以察见,不过,却没有什么东西可 以令它臣服。
“道”并不比其他事物吸引人,因为“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但是,它的作用却是巨大的,因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这其中,便可以看到“道”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不论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则天地万物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若把“道”比作一件东西,老子选择了水。正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在老子看来,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又不避污秽,谦退守中,所以最接近于“道”。
简言之,“道”是老子对世界本源的一种探索,它精妙不可言,难以捉摸,它朴实无华,却为万物之母。
第二,老子的辩证思想。在《老子》中,处处可以看到老子的朴素的辩证思想。当今,我们已经熟悉了辩证法的原理,对矛盾对立转化的道理也已成为常识,但当我们读到几千年前老子那朴素的辩证法时,也不禁充满敬意。
第二章中,老子写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色相和,前后相随。”世间万物都是相对存在的,并且相互依赖,彼此转化。
接着,老子在二十二章中如是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相对相反的关系,但是很少人能理解到事物的性质往往在这种相反,对立的关系中,才得以更清晰的体现。老子的辩证思想认为人应该善于从负面来观察正面,老子这种“负”的思考方式,对后世可谓是做出了重大贡献。
老子对辩证法的经典描述是在第四十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认识到世界上的事物都具有矛盾性,在它们的内部各有其对立面,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这就形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比如老子在四十五章写到“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无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在五十八章提出一句著名的辩证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弱者道之用”也是老子哲学的重要命题。他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消极,它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其积极意义,老子崇尚虚静、无为,讲究以柔弱胜刚强。比如在四十三章写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所以老子说:人身上最坚硬的是牙齿,但是它们最先脱落。舌头最柔弱,但直到人生的最后一息,它也完好无 损。
第三,老子的无为思想。何为“无为”,“无为”不是不作为,而是不妄为,不乱为,这是老子思想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老子对统治者的建议是:“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希言自然”,这是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它要求统治者要尽量少发号命令,尽量少的骚扰百姓生活,让人民有宽松的环境,来发展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而达到无为而治的理想。如果统治者仅仅依靠暴政,以严刑峻法的高压政策来使百姓驯服,那么他们的统治者的统治维持不了多久时间。这对于当今的社会也有一些借鉴作用。在当今民主法治不断健全的背景下,执政党和政府部门更应该切实维护好百姓的权益,认真倾听百姓呼声,解决好关乎百姓切身利益的问题,这样,社会才会稳定,社会才会和谐发展。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句是对老子无为思想的较好诠释。老子认为,人类社会应该和自然界一样,也应该任之以无为,使其各自顺乎自然赋予的本性,得到自由发展。现如今,我们却很少做到这点,很多事只是在被动的情况下去无奈接受。比如,现在,很多家长送他们的孩子们去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孩子们在这个年龄本应该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成长,可如今,他们只能作为高速发展的社会下,家长为提高孩子未来竞争力的可怜的无辜牺牲品,这值得我们去进一步去反思。
“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在当今仍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第四,以前对老子的误读。以前,对老子知之甚少,读完老子,发现以前对老子有一些误解,现在总结一下。
第三章中写道:“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智,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以前认为,“无知”是实行愚民政策,“无欲”是强行消解人民的自然本能。现在才知道老子的“无知”,乃是消解机伪巧诈的小聪明,“无欲”乃是要消解贪欲的无限膨胀。
第五章中:“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不仁”中的“仁”不是儒家所谓的“仁”,不过还是很多人认为“不仁”就是“不仁义”的意思。其实,它是指天地无所偏袒、不偏不倚、公正无私。“圣人不仁”是说圣人无所偏私,取法于天地,纯任自然。
第六十五章写到:“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这又让我联想到了愚民政策,实际上,“明”是指明了智巧欺诈的事。“愚”是纯真质朴的意思。人只有各自保持自己天生的纯真质朴,不运用技巧阴谋,人和人之间不再勾心斗角,整个社会才会安定。现如今,我们也许便是缺乏这种“愚”了,而过度“明” 的却越来越多了。想一想,什么三聚氰胺,什么地沟油,什么贪官腐败,什么以权谋私等等。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改善,但是,人们越来越多的是将自己的眼睛放在了物质利益的获得和享受上,而内心世界的充实和人格的完善与提高却不断被人忽略。不禁地想问一声:人内心的纯真质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里,到底去了哪里了?
接着,就是老子对他那种“小国寡民”的社会的描述:“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可能我们都听过这句话,很多情况下我们都认为在老子倡导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民众是不互相“往来”,不会互相交流和沟通的。每次,我们都会把“小国寡民”当做老子思想的局限性。但是,实际上,此处的“往来”是指春秋时期百姓常年遭受的征召徭役之苦,而非指邻友亲朋之间的自由往来。这样我们便可以将最后的那句话翻译人民从生到死,过着安定祥和的生活。实际上,这是老子在社会混乱的春秋时代对“理想国”的向往,从中我们也看到了老子对人生与民生的关心。
诚然,老子思想也具有它的局限性。比如无为思想过度强调了顺应自然,却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小国寡民”要求人们回到结绳记事的状态,实际上这是一种历史的倒退,不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有老子的“清静寡欲,知足常乐”的思想,在当时是对非正义战争的一种抗争,但是到现在,却可能成为中国人思想观念中的消极因素,可能变成人们不思进取的一种冠冕堂皇的借口;还有老子对工艺技巧持反对态度:“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从中也可以看到老子的思想在经济方面的局限性。
老子思想是老子对中国社会思想的建构做出的重大贡献,虽然其中也具有一些局限性,但对当今的社会仍然具有实际意义。
读《老子》,在这个炎炎夏日里,如同一股清风,沁人心脾,令人感到凉爽和畅快。
第四篇:老子读后感
读《老子》有感
13秋英语1班 汪海媚
《老子》世称《道德经》,《老子道德经》等,它的作者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老子,他是河南鹿邑县人,大约生活于战国春秋时期。
老子》已经流传两千多年,两千多年来学习和研究〈老子〉的人古今中外不计其数,诸家百言,对于《老子》的理解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它是东方文化的代表,中国哲学的主根,有认为它是一篇长篇哲理诗,还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帝王之学的政治书,更有人认为它是一本讲智谋奇术的兵书。在我看来〈老子道德经〉就是一本生活大百科全书,其内容既飘渺又实际,不同的人读会有不同的感受和收获,而且常读常新。
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他经常用水来比喻自然力量的伟大,比喻人类高尚的品质。他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柔之胜刚,弱之胜强,天下莫不知,莫能行。”(《第七十八章》)意思是说,天下万物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水的,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柔的战胜刚的,弱的战胜强的,天下没有人不懂的,可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又举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就会摧折的例子。但他把弱能胜强,柔能胜刚,当作绝对的规律,没能认识到这种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
老子希望看到一个他想象中的和谐世界,他把曾经的太平盛世和当时的乱世进行对比,发现问题都出在统治者(圣人)身上,他理想中的圣人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和天道一样,生化万物而不占有,大有作为而不居功自傲,功成身退的人。而民众则该是心虚无欲、不争名、不夺利、身体好,有吃有住有田种并能安份守己的民夫。
老子说:“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意思就是说:邻国很近,彼此可以互相望见,鸡鸣犬吠之声也互相能听到,但是大家彼此直至老死也不相往来。很多人都认为老子的这种想法很封闭,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这显然是消极的思想。当今的世界主张开放交流,老子的这一思想就好比我国清朝时期的闭关锁国政策,后果则是使我国落后挨打。所以不相往来的思想在今天是行不通的。但是,老子的这一思想是在乱世中提出的。所以我们应该从积极意思上去理解这一思想。我们应该理解为老子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相互独立,精神上各得其所的一种理想社会状况。
2015年12月3日
第五篇:老子读后感
老子读后感
学院:理学院年级:2012届姓名:张文承学号:2012326602066
我最近在名著导师的介绍下,读了《老子》。当然是附带注释的那种,原本的词汇太晦涩,容易产生误解。读完之后顿觉老子之道超脱于物外而又蕴含于生活小事之中,博大精深,其中有很多道理,现在觉得和以前的我相比,我们已不在同一个层次上。他对我的影响是巨大的,我相信它是一本真正的宝藏,常读常新,每次读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其中很多东西都让我耳目一新,根本说不完,只能挑选一些了,深表遗憾„„ 说起老子,大家都很熟悉,高中的时候他的名句是经常挂在嘴边的,什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等。《老子》又称《道德经》。由此可以看出老子的思想精华之所在便是道与德。我认为它是老子之道的基础,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它包蕴甚大,却又不是宇宙万物中具体的一物,道是不可能用语言或文字表述出来的,一旦用了,那么“道”就不是“道”了。形而上的“道”就变成了形而下的“器”。便不能生成万物,不能成为促使万物变化的规律。“道”衍生了“常有”和“常无”继而演变出了宇宙万物。有和无的变化代表了一切事物及其奥妙的变化规律,《老子》前几章就在论述道与德,论述宇宙大世界,反映出了老子整体的世界观,其文晦涩难懂,但却为其精华。
老子主张“无为”,及顺其自然而行。可以看出老子之道也就是自然之道。老子有句话:“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有四大,即人大,地大,天大,道大。人、地、天、道,人居其一,而道犹大。人法地之清净而万物生长,地法天之无言而万物更迭,天法道之无为而宇宙生成,道法自然而不违其本性。而这四句话的形式更是突出了“自然”的最高地位,可以说自然是道的本质,贯穿于道、天、地、人。老子是告诉我们自然的重要性,不要用人为去毁灭自然,不要用造作来破坏天性,不要因贪得去求名声,那么便回归到了原来的天性,值得注意的是老子的自然并不是现在所说的自然,而是自然而然,是与人为相对的。我觉得现代文明是崇尚人为的,人们总想着怎么去改变,怎么去征服自然,想用机械代替天然,把直的变成弯的,把草原变成荒漠,完全破坏了自然,人们将得到大自然无情的报复。再说人类自身,自然到人身上就是“真我”,天然本性,赤子之心。但是人们经常不满足,总看到自己的不好,想要改变它,这是违背自然,改变真我。自然是一个生命本性的真实展露,可惜人们越文明却越不自然。不会率性而为,总是把自己真我伪装,就像不真诚怎么打动人一样,没有真我怎么为人?我们何不扪心大问“我们什么时候能够回归自然?”
老子最令我折服的就是其无为的思想了,《道德经》中有一句话“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其实老子“无为”的思想并不是无所作为,并不是那种避世的消极态度。很多人不了解他,只从表面上理解了它。真正的“无为”是不为所欲为,不胡作非为,是顺道而为,按自然规律办事。“道”永远顺其自然无所为而没有什么不是它所为。我们人类就是太有所为了,是我们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了,亚马逊河的破坏,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北大仓变成了北大荒等等,一个个血淋淋的教训,这些都是有为造成的。只有明白了老子无为的真正意义,才算真正体会到了老子之道。是否顺应了自然的发展规律,是否违背了万物的本性,便是衡量“有为”与“无为”的标尺了。
老子说通过无为来实现无不为。貌似很荒唐,可是真正想过之后便会发现其中蕴含着大智慧。就像自然界一切发展和生长都是无意识无目的的,但却又无一不合目的的。它从不有意识去追求什么,却实现了一切。这便是道无为而无不为。当我们达到这个高度,也许就超脱于物外,在精神上达到了老子的高度,也许这就是合道吧!这样看来无为而治也就明白了。汉代的文景之治,就是一种无为而治,我们都知道汉武帝刘彻是一个很有作为的人,而他的作为就是以文景之治为基础的。却是又达到了无为而为不为。关于治理天下,老子也有一句名言“将于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其实这也是无为的一种体现如果谁不顾万物的本性和自然规律,想用强力来统治天下,那么他一定不会成功,结局往往事与愿违。他说“天下”这神圣而又神秘,不能用强力治理,强行来反而会搅乱天下,最终失去它。每个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如果不顺应它,就有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目的。
关于人生,老子也有很多言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这是静与动的智慧,静有很多用处,统治者可以以静制动,他们将“静”的思想变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权术。而老百姓也同样有妙用,便是以静养智。智者从不会整天叽叽喳喳的表现自己,只有没有智慧的人才会无止境的聒噪,就像满罐子水不易动荡,而半罐子水稍有摇晃便响个不停。有智慧的人像风平浪静的大海,沉静而渊博。根基城府深的人遇事三缄其口,而没有城府的人总是信口开河。恬静总属于智者,他们恬静不是因为恬
静好他们才变得恬静,而是智慧令其洞明世事,没有什么事可以扰乱他的心境,因此自然而然地归于平静。这是一种经历过人世沧桑后的返璞归真。这就是佛家口中“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第三层境界了。
作为人,生死福祸当是我们最关注的话题了。老子对生死福祸的认识 早就达到了所有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关于长生与修身,老子主张形神相亲,也就是现代心理学家口中的精神与肉体的和谐平衡。说起来简单,可是做起来却是不易。但老子却做到了,他哪管什么贫富穷达,全不在乎荣辱得失,让心灵不着一物,不染一尘。这样才会得到我们应该有的寿命,长生并非不死,而是活出“道”给予我们应有的时间。人总会死,但老子却会让它最长。关于死,老子说,“道”者能以一种平常心来对待生死,不会贪生,不会怕死,一切顺其自然。
但是人活着,心总不会平静。在我看来,有好多东西可以牵动我的心弦。每个人都想得到福,不想得到祸,便心存执念。老子说福祸却又是另一片天地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其实老子说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我们不能总执着于其中一面,这和现代马克思辩证主义思想不谋而合。福与祸同门,利与害相邻。佛门对此也有同样的看法,《大涅槃经》中有一个故事:有一容貌艳丽的姑娘来到他人住宅,主人问:“你是什么人?”姑娘说:“我是‘功德大天’,我所过之处能带来金银珠宝。”主人很高兴,便开始供奉、礼拜。可这时又有一姑娘进来了,那人衣衫破烂、丑陋不堪,主人嫌弃就赶她走。那人说:“你可真蠢,我是‘黑暗’,我所过之处能让人倾家荡产,但我是‘功德大天’的妹妹,我们形影不离,你赶我走就是赶我姐姐走。”主人恍悟。这便是说福祸同门。还有《淮南子》中塞翁失马的故事,还有很多故事我们都可以看出有福就有祸,有祸变有福。老子也不可能无祸,他也不可能控制一个人的福祸,但是他能从福中看到祸,祸中看到福。穷困不忧伤,得志不炫耀。这当时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其实,老子还有很多思想让我沉迷于其中不可自拔。如“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告诫我们不要急于求成,欲速则不达,太急功近利反而不易成功。如历史上的楚庄王,执政之初不显山不露水,于默默无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慢慢积累最终名垂青史,大器晚成。老子,一位大智者,找到了大智若愚的真谛。《老子》是一部充满智慧技巧的宝库,常读可以让我们心境圆满,回头时将发现它给你带来的东西将让我们一生受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