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授课中教学生自主学习(本站推荐)
浅谈在《我的战友邱少云》授课中教学生自主学习
无论从学生个体发展角度还是从社会现实角度,都要求教育必须面向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发展,在这种情况下,自主学习就越来越广泛地得到推广和应用,成为当今教学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
这种学习方式为每个学生创设了表现自我的宽松氛围,使学生的思想显示出积极状态,能较大程度地发挥集体互动力,可以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就目前教育实践状况来看,小组自主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方式。
下面是我的教学片段
…………
师:文章写邱少云一件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读不准的音,读不通的句子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书,师巡视。
师:看同学们读得这么认真,这么投入,说明同学们有很好的读书习惯,也说明邱少云的事迹深深感动了大家。下面咱们来交流交流,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特别深的印象?
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没发出一声呻吟。
生:“我的心绷得紧紧的……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生:“我们趴在地上必须纹丝不动……都可能被敌人发觉。”
师:刚才我们才读了一遍,就对邱少云有了这么深的了解,但这样学语文还不行,还要深入到课文中的字里行间,一个词一个词,一个句子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一个标点,去认真揣摩、体会。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最能反映邱少云的光辉形象,把这个词圈出来。板书师:请大家再来默读,看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
师巡视。
师:刚才发现有些同学在书上画了一个地方,有些画了两个地方,还有的画了三个、四个、五个地方的,看来我们可以从不同地方,不同的方式来读懂纹丝不动的,下面咱们来交流交流。
(1)生:“我发现前面六十多米的地方就是敌人的前沿阵地,……都可能被敌人发觉。”(板书:原因)
师:读得很流利,但我们学语文光有理解,没有感受不行,没有感情更没有。你能再来读读吗?
生再读。
师:你想通过读告诉大家一种什么感受?
生:隐蔽性高。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你再试一次,好吗?
生又高声读了一遍。(已是第三遍了)
师:他读得紧张得都紧张哽咽了。
再找一生读。
师:就是这种感觉。
生齐读。
(2)师:咱们继续交流,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纹丝不动的?
生:“我又看了看伏在我身边不远的邱少云……我几乎找不到他。”(板书:表现)
(3)生:“烈火在他身上烧了半个多钟头才渐渐地熄灭……没发出一声呻吟。”
师:王老师发现他是从结果这个角度来说纹丝不动的。(板书:结果)
师:自己来读读刚才找的这段话。这段中每个词,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都在刻划邱少云被烈火烧时纹丝不动的光辉形象,读到这个地方,你觉得邱少云身上具有怎样的品质?生1:铁的纪律。
生:2: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生3:意志坚强
师:读这段话你觉得哪些词应该突出,以表现邱少云的光辉形象,自己试着读一读。生再读。
指名读,生读得很有感情。
师:你真读懂了。
师:战斗结束了,指战员、其他志愿军战士、战地记者、志愿军首长都来采访你,邱少云的战友,你怎样告诉他们,请你再来读读这段话。
生再读。
师:你们推选一位,通过他的读能打动每一位战士,以及首长和记者。
被推选的学生上台读。
(3)师:你还从什么别的地方读懂了纹丝不动?
生:“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会被山头上的敌人发觉……计划就全部落空了。”
师:他思考的角度不同,他是从后果的角度来体会“纹丝不动”的?(板书:后果)
师:如果被敌人发觉,还会夺下“391”高地吗?(生:不能)整个战线还能向南推进吗?(生:不能)抗美援朝还能取得胜利吗?(生:不能)
…………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分组自主学习,这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师的调控能力和教学效率,而且改以往师生间的双向交流为学生间、师生间的多项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思维在自主学习中碰撞,达到了互补互促共同提高的目的。下面就自己如何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一、选择自主学习的方式。
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有许多。最常使用的是小组自主学习,一般是由前后左右相邻的四至六名学生组成,也或者是由学科教师根据学习能力的差异进行互补搭配,通过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而我们组老师常用的还有同桌自主,这种小规模小范围的自主学习较之小组自主的最大优点就是易于掌控,对于一些难度较小的学习内容而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学习。具体每次选择什么方式,我们组老师经过商讨认为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定要考虑到是否有利于充分调动每个同学参与、互助、协作的积极性;是否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潜能;是否有利于调整那些性格内向、胆怯的孩子的心理需要,让他们恢复信心,学会主动与人交往;是否有利于成绩优秀的同学展示他们的风采,以及问题的难易程度等等。
二、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是教学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学生个体间在学习时难免有差异,往往基础差的学生在课堂上就显得消沉,而能力强的同学则在课堂上非常活跃。思想品德《新课标》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放在思品课教学的首要位置。我在教学中非常重视创设能引发学生探索、思维的情景,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学习过程,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多角度(辩证)的思维方式,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教学目的。
许多老师和家长经常会抱怨学生没有学习兴趣,其实我们只是不敢承认,扼杀他们学习兴趣的罪魁祸首,正是我们自己呢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所以重新培养学生的的学习兴趣我们责无旁贷。既然守着旧的教学方式已是死路一
条,不如换种形式,给自己一个机会,给学生一个机会。关于自主学习,也并非千篇一律,更应因人而异,自主的方式可以是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男女之间,生与家长之间的自主。自主学习不应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应因师因班因生而异,正所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只要谨记,我们使用自主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习和发展,就一定会不断地研究和完善它。
教学反思: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孩子每天能按自己的愿望随意使用不少于5-7个小时的空余时间,才有可能培养出聪明的、全面发展的人。离开这一点去谈论全面发展,谈论培养素质、爱好和天赋才能,只不过是一些空话而已。”新授课,根据课的结构不同,其自主学习过程模式也不同。一种最常见的新授课是包含“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问题的,或者有前两个问题的,自主学习过程包括:
1、找问题,先由学习小组共同通过阅读,找出本课要解决的问题,既要提出问题,又要整理出答案。
2、知识检验,通过填空、判断等各类形式的问题对学生的理解和把握知识情况进行检验,以达到第一次巩固的目的。
3、理论联系实际,列举现实中的现象或案例,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达到导行的目的。
4、练习,不是必备环节,视情况而定。
第二篇:《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后小结
《我的战友邱少云》教后小结
教室里一片寂静,已经有一部分学生的眼睛湿润了,一部分学生被震惊了,他(她)们个个神情专注,被邱少云的行动震撼了。这是我在上《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引导学生对邱少云在被烈火燃烧中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及谈体会时,同学们所表现出来的神态。
对于处在环境优越的学生该如何引导他们体会到当时邱少云那钢铁般意志,上完这篇课文我深有体会:那就是教师自身要先入境,也就是说教者上课时的动作、神态、语言、语调等都能给学生营造氛围。如教这课时我在教描写作者心理活动部分时采用了范读的方法,把学生引入到了那种既担心又痛苦的心境;再者就是让学生边设身处地的去读去想,边谈体会。想想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件,如读到:“直到最后一息„„没发出一声呻吟,邱少云被烈火燃烧都没挪动一寸地,没发出一声呻吟。”而我们有时不小心被油或火烫到,那瞬间的痛都无法承受。
这些做法都能很快的把学生引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其实,学生的思想是很单纯的,就看教育的人如何去引导、影响、熏陶他(她)们的情操。
第三篇:邱少云,我学习的好榜样——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邱少云,我学习的好榜样
——读《我的战友邱少云》
含着脉脉深情,我读完了《我的战友邱少云》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闭上眼睛,邱少云那光辉的形象怎么挥散不去。为了战斗能取得胜利,在全身被大火包围之时,他纹身不动,一声不吭,强忍着痛苦的折磨。直到临死前,他心中仍然向着一个目标:严格遵守纪律,保证战斗的胜利。
当我读到“他也全身伪装,隐蔽得很好,相隔这么近,我几乎找不到他”这句话时,不禁拍手叫绝。邱少云为了顺利作战,充分地做好预防措施,时时刻刻都准备轰击敌人。而我们,连一点细微的事情都完成的马马虎虎,天花乱坠。对比邱少云,我们怎能不感到羞愧呢?
当我读到“他的棉衣已经烧着,火苗趁着风势乱窜,一团烈火把他的整个身子包住”时,不由得愣住了。哎呀,这怎能忍受得了呢?要知道,这可是比任何磨难都痛苦的。但是,邱少云却咬紧牙根,紧闭嘴唇,忍受着烈火的燃烧,毫不动摇。邱少云,这一个普通的志愿军战士,却有着刚铁一般的意志,究竟是什么力量在鼓舞他呢?哦,是最光荣,最壮丽的共产党事业在促使着他将生死置之度外。而我们,却连一点小小的磨难都承受不起。遇到一点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大呼小叫,大动干戈。生活在幸福时代的我们,虽然谈不上什么浴血奋战,但连最起码的考验都担当不起,怎能成大事?
当我读到“为了整个班,为了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也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时,心灵被深深震撼了。无情的大火烧着邱少云的身体,然而他却像坚硬的石头一般,顽强不屈,临死前,连动也没动过,这是多么伟大呀!相比之下,我们是万分惭愧。上课时,这儿痒痒的搔一下,那儿铅笔掉下便俯下身捡起来,连椅子都吱吱呀呀地响,引得同学都纷纷注视,老师又得长篇大论。这一切,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
“忍”,包含着邱少云对共产党的无比忠诚,包含着邱少云的多少痛苦呀?邱少云,我学习的好榜样……
第四篇:《 我的战友邱少云》读后感 学生作文-word文档
《 我的战友邱少云》读后感 学生作文范文
陈仓区虢镇西堡中心小学四(3)班王豪杰
如果你被火稍微烫了一下自己的手,一定会疼得受不了,哪怕烫一两秒也是难以忍受的,更不要说几分钟了。可就是有这样一个人,身体被火烧了半个多钟头却一声不吭、纹丝不动,他就是——邱少云!
读了《我的战友邱少云》,我深有感触。这篇课文记叙了邱少云从隐蔽潜伏到在烈火中壮烈牺牲的经过。当我读到第五自然段“哎呀,火烧到邱少云身上了!”这一句时,我的心猛然一沉。因为前面描述过,战士们潜伏的地方离敌军非常近,一旦他们有了动静,潜伏部队就会暴露,后果会不堪设想。何况那是大火在烧身体呐!不动的可能简直微乎其微。作者在接下来的一段中写到了邱少云可以把火扑灭,但邱少云会那样做吗?
他没有那样做,他选择了忍受,选择了奉献自己的生命,这是一个多么伟大的选择啊!读着读着,我的眼前呈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前面是敌人占领的高地,在一片坡地上,年仅22岁的邱少云身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看得出他很痛苦,可从始至终他都没有发出一声呻吟、没挪动一寸地方,而他身边的战友虽想救他却无能为力。想着想着,我的心里充满了对邱少云的敬佩。他在被烈火烧身的时候,想的不是自己的生命,而是战友的安全,战斗的胜利,为此,他忍受了常人难以忍
第 1 页 受的痛苦,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但他的死是光荣的,是伟大的,是有价值的。我们可能体会不到他被火烧身的痛苦,可他对革命赤诚的心是永远使我们感动的。
邱少云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伟大精神,和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里。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解放军战士,守卫祖国的边疆,如果需要我也会献出自己的生命!教师点评:
火烧在谁的身上不会痛,答案是“没有人”。邱少云之所以不吭声,是害怕被敌军发现,殃及战友,钻心的疼痛咬牙忍着,因为有一种信念支撑——战友的安全,战斗的胜利!作者笔下的这位英雄可歌可泣,油然而生的敬佩之情不言而喻,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记叙了一个感人肺腑的革命故事。作者被深深的感动,边读边想象,情景交融,英雄的行为是自己学习的好榜样。
第 2 页
第五篇:在自主、探究中学习
培养自主探究学习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广宁县潭布中学
曾银霞
数学既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又是科学的先导,因此,掌握一定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我国公民应当具备的文化素养之一。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微观的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形式。是形成教学质量的重点和关键,是实现小学数学素质教育目标的保证。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那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讲,学生听的呆板,单调教学模式早已不合事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指出“要改变我讲你听,我出题你做题,师生之间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教学,通过讨论、研究、实验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形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同时指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应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较多的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为此我在教学中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为课堂教学模式,“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以主体性教育为指导思想,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在学习数学科学知识的过程中充分参与研讨、合作为特征,以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发展数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目标的教学模式。教师切实做好导 向工作,形成师生互动,并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发展思维。新理念,新教材的教学方法,很重要一点是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这是激发学生自主学自觉参与学习、自己动手实践的一条途径,也是使学生树立对数学学习有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渠道。
例如:在教学圆的面积的时候,我先带领学生到校外观察两头牛在草地上吃草。一头栓在木桩上,另一头在用篱笆围成的长方形内,提问:哪头牛吃草的范围大?学生有说圆形大有说长方形大,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兴趣盎然,十分好奇,接着老师放手让分们分小组进行动手操作解决这个问题,之后老师组织学生汇报结果。学生经2 过思考和推演,终于得出:S=лг。在此过程中我从学生心理出发,大胆改革教学过程,先用牛吃草这一情境,激疑引新,再设置悬念,把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抛给学生:你能用什么方法自己去发现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这们用学生的眼光来组织材料,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新旧知识有机结合,通过内化,把新知纳入学生自己有的认知结构之中,促进了知识技能的形成,也促进了思维的发展。
二、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生的数学思维是一个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的思考过程。传统教学一问一答,一题一解,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 新能力,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题型,让学生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去思考,为学生提供充分施展能力的机会,大胆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与老师,书本不同的看法,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创新能力。如在教学完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后,我出示这样一题:水果店运来一批梨和苹果,已知它们重量的比是4:5,梨比苹果少30千克。梨和苹果各多少千克?先让学生根据题意画出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借助线段图直观形象的演示,获得丰富的感知材料,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方法。如图: 梨 :
苹果 :
再让学生根据条件和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研究,分析,列式解答。然后提醒大家从不同的角度还有不同解法吗?于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见解,得到几种解法: 解法一:30÷(5-4)=30(千克)每分数
30×4=120(千克)„„梨 30×5=150(千克)„„苹果
解法二:(把苹果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1-4/5)=150(千克)„„苹果 150×4/5=120(千克)„„梨
解法三:(把梨的重量看作单位“1”)
30÷(5/4-1)=120(千克)„„梨 120×5/4=150(千克)„„苹果
通过加强解题思路的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通过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多层次,多形式的训练,不但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了能表现自我、展现自我聪明才干的机会,激励学生全方位、多层次探索,去发现、创新。
2009 年10月2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