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通过企业依法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10】455号)

时间:2019-05-15 01:11: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通过企业依法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10】455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通过企业依法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10】455号)》。

第一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通过企业依法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10】455号)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通过企业依法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10】455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根据《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科学技术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令第53号)的规定,近期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开展了2010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前期工作。现将已经通过初评的申请企业名单下发你局,请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执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国税发[2007]78号)规定的要求,对名单所列企业的依法纳税情况及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核查。核查结果请务必于2010年9月30日前上报税务总局(货物和劳务税司)。

附件:通过2010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的企业名单

国家税务总局 二○一○年九月十四日

附件

通过2010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的企业名单 序号 名称 1 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2 鲁西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 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4 浙江三花股份有限公司 5 龙大食品集团有限公司 6 哈尔滨东安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 7 四川宏达(集团)有限公司 8 日照金禾生化集团有限公司 9 济南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10 际华三五三七制鞋有限责任公司 11 淄博兰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2 山东太阳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13 泰山体育产业集团有限公司 14 天津天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 15 云南瑞升烟草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16 合肥江航飞机装备有限公司 17 山东宏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18 深圳市比克电池有限公司 19 湖北骆驼蓄电池股份有限公司 20 威胜集团有限公司 21 株洲齿轮有限责任公司 22 湖北新火炬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3 广州毅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地区

山东 山东 山东 浙江 山东 黑龙江 四川 山东 山东 贵州 山东 山东 山东 天津 云南 安徽 山东 深圳 湖北 湖南 湖南 湖北 广东 行业 石化 石化 纺织 装备 轻工 装备 有色 轻工 装备 轻工 纺织 轻工 轻工 纺织 环保 航空航天 石化 轻工 轻工 装备 装备 装备 轻工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 25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26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一九工厂 27 南车戚墅堰机车有限公司 28 长沙楚天科技有限公司天津市银龙预应力钢材集团有限公司 30 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 31 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

辽宁恒星精细化工(集团)有限公司 33 神威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湖北富思特新型包装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35 上海金枫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36 中国华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37 聚光科技(杭州)股份有限公司 38 天津曙光计算机产业有限公司 39 武汉虹信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40 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 41 浙江浙大网新集团有限公司 42 福建新大陆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43 番禺珠江钢管有限公司

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45 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天华化工机械及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47 微创医疗器械(上海)有限公司 48 盛虹集团有限公司 49 云南电网公司 50 卫华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地奥制药集团有限公司 52 龙口市道恩工程塑料有限公司 53 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54 劲牌有限公司

武汉人福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6 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 57 甘肃稀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8 四川沱牌集团有限公司 59 恒力集团有限公司 60 安徽省电力公司 61 深南电路有限公司 62 太原通泽重工有限公司

江苏兴达钢帘线股份有限公司

蓝星化工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西星火有机硅厂65 中电投宁夏青铜峡能源铝业集团有限公司 66 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

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 68 河南通海流体设备有限公司 69 天津光电集团有限公司 70 安徽丰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71 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72 山西康宝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

内蒙古包钢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74 中交第一航务工程局有限公司

四川 有色 央企 石化 四川 航空航天 江苏 装备 湖南 医药 天津 钢铁 青岛 轻工 四川 电子信息 辽宁 石化 河北 医药 湖北 轻工 上海 轻工 央企 能源 浙江 装备 天津 电子信息 湖北 电子信息 河北 纺织 浙江 电子信息 福建 电子信息 广东 钢铁 北京 电子信息 上海 建筑 甘肃 装备 上海 医药 江苏 纺织 云南 能源 河南 装备 四川 医药 山东 石化 宁波 轻工 湖北 轻工 湖北 医药 广东 电子信息 甘肃 有色 四川 轻工 江苏 纺织 安徽 能源 深圳 电子信息 山西 装备 江苏 钢铁 江西 石化 宁夏 有色 河南 建筑 浙江 环保 河南 装备 天津 电子信息 安徽 医药 河北 轻工 山西 医药 内蒙古 有色 天津 建筑

安徽中天印染股份有限公司 76 梧州神冠蛋白肠衣有限公司 77 中铁大桥局股份有限公司 78 安徽四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79 洽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80 黄山永佳(集团)有限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标准件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82 株洲兴隆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83 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84 南京中船绿洲机器有限公司 85 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86 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7 广东万家乐燃气具有限公司 88 福建森宝食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9 卧龙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90 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 91 百合花集团有限公司

中交上海航道局有限公司 93 多氟多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94 上海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新奥特(北京)视频技术有限公司 96 四川高金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97 太原双塔刚玉股份有限公司 98 广州文冲船厂有限责任公司 99 金宇保灵生物药品有限公司 100 青岛海利尔药业有限公司

西安瑞联近代电子材料有限责任公司 102 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3 河南豫光金铅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4 烟台龙源电力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05 深圳市通产丽星股份有限公司 106 中交第二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107 河北华戈化学集团有限公司 108 南通中远船务工程有限公司 109 四川铁骑力士实业有限公司 110 西安航空动力控制有限责任公司 111 中冶美利纸业股份有限公司 112 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113 广东正龙股份有限公司

济南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 115 新疆天康畜牧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116 重庆长征重工有限责任公司 117 新疆蓝山屯河聚酯有限公司 118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总公司 119 湖南晟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120 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 121 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广州达意隆包装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123 河北迁西板栗集团有限公司 124 广州中船龙穴造船有限公司 125 汉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有关

【发布单位】国家税务总局 【发布文号】国税发[2005]72号 【发布日期】2005-04-27 【生效日期】2005-04-2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贯彻落实《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税发[2005]72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国家税务局:?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4月12日联合发布的第30号令《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做好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根据《办法》第五条第7款对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的企业和有涉嫌涉税违法正在接受审查的企业,不得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规定,税务部门在接到同级企业技术中心主管部门抄送推荐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后,应对推荐企业是否有该款列明的情况进行核实,并将结果于7月15日前报至总局。?

二、根据《办法》第十六条第5款对已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的,要撤消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规定,税务部门应将有问题的已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名单及相关情况,于每年7月15日前报至总局,可与推荐企业的核实情况一同上报。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名单,每年由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海关总署和国家税务总局等四部门联合公告。2004公告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见附件。?

各地接到本通知后,尽快完成2005的核实工作。?

附件:2004年公告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国家税务总局

二○○五年四月二十七日

附件 2004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北京市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巨能实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北大方正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长城计算机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兆维电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北新建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地装备集团技术中心

北京北开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人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首钢总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燕山石油化工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城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技术中心

中国建筑一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普天首信通信设备厂(集团)技术中心

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铝业公司技术中心

北京和利时系统工程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技术中心

天津市

天津钢管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天津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天津渤海化工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天津灯塔涂料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天津汽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天津天士力集团技术中心

乐金电子(天津)电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天津鼎盛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石化集团天津石油化工公司技术中心

河北省

保定天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乐凯胶片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华北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保定天鹅化纤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新兴铸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耀华玻璃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风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河北宝硕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石家庄常山纺织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张家口煤矿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西省

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南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榆次液压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西潞安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技术中心

中国北车集团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山西晋城无烟煤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内蒙古

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亿利资源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内蒙古鹿王羊绒(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内蒙古伊化化学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内蒙古鄂尔多斯羊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辽宁省

东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营口化学纤维厂技术中心

辽宁华锦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抚顺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东北制药总厂技术中心

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本溪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大连市

大连盛道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大连大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大连新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华录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大连冰山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大连造船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大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大连重工・起重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大连机床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吉林省

吉林化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吉林敖东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吉林铁合金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长春长铃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吉林炭素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吉林龙鼎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吉林修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黑龙江

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哈尔滨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哈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哈尔滨亚麻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哈尔滨第一工具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市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广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港机重工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宝钢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贝岭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家化联合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氯碱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通用机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电气集团印刷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日立电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德尔福汽车空调系统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三菱电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柴油机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自动化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轮胎橡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烟草(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白猫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建工(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

光明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华宝食用香精香料(上海)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苏省

春兰(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无锡威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扬子江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南京电子网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熊猫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苏双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常柴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常林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无锡小天鹅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石化集团仪征化纤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苏阳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宝胜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石化集团南京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徐州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法尔胜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镇江江奎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苏新科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浙江省

万向集团技术中心

东方通信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杭州制氧机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巨化集团技术中心

西湖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杭州汽轮动力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浙江海正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浙江升华拜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万丰奥特控股集团技术中心

宁波市

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宁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合肥美菱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安徽省

安徽叉车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扬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合肥荣事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安徽海螺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福建省

福州天宇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福建龙净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厦门市

厦门厦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厦门华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厦门涌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西省

江西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江西洪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江西铜业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省

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临沂鲁南制药集团技术中心

济南轻骑摩托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烟台东方电子信息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鲁北企业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滨州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晨鸣纸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济南一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济南钢铁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

济南试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石化齐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新华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兖矿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鲁能泰山电缆电器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如意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华冠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胜利石油管理局技术中心

三角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成山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海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山东东阿阿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华泰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烟台张裕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天润曲轴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潍坊亚星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泰山玻璃纤维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青岛市

海尔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双星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青岛港(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青岛澳柯玛集团总公司技术中心

颐中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青岛黄海橡胶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南车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青岛即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河南省

河南黄河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许继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神马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平顶山天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洛阳浮法玻璃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河南莲花味精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平顶山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信重型机械公司技术中心

洛阳铜加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郑州电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洛阳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河南省漯河市双汇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河南安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郑州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湖北省

沙隆达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武汉东湖高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湖北京山轻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大冶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武汉锅炉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

湖北美尔雅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活力二八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红桃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武汉烟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烽火通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葛洲坝水利水电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国营武昌造船厂技术中心

湖南省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湖南华升工贸进出口(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株洲冶炼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长沙卷烟厂技术中心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厂技术中心

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常德卷烟厂技术中心

株洲时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东省

广东风华高新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东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汕头东方超声集团技术中心

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山市凯达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州无线电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惠州市德赛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州市珠江啤酒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州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深圳市

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深圳海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三九企业集团技术中心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深圳华强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省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柳州华锡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桂林三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桂林橡胶机械厂技术中心

四川省

托普集团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四川华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四川长虹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川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泸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四川九洲电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技术中心

四川东材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国营建中化工总公司技术中心

绵阳新晨动力机械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成都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重庆市

中国嘉陵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集团)技术中心

长安汽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四联仪器仪表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太极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建设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重庆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重庆力帆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宗申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云南省

昆明船舶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云南磷化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玉溪红塔烟草(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云南锡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昆明卷烟厂技术中心

贵州省

中国江南航天集团技术中心

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贵州航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贵州茅台酒厂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贵州宏福实业开发有限总公司技术中心

陕西省

西安飞机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长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庆安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西安电力机械制造公司技术中心

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中国标准缝纫机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西安利君制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甘肃省

兰州电机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青海省

青海盐湖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宁夏

宁夏东方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西北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吴忠仪表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宁夏多维药业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新疆

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新疆兵团

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新疆中基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报材料详解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报材料要求

目 录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简要介绍...3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解读及填报说明...7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结报告编写说明...26

四、附表及其证明材料...27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简要介绍

2007年国家发改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等五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改委53号令)。这是目前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估所依据的政府法规。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的设计思路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基本条件,二是评价指标,三是行业系数。

《管理办法》第一章第二条中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条件有原则性的规定,即“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

在《管理办法》第二章第五条则具体规定了申请企业应具备的基本条件。这些条件体现出政府对企业技术中心自身建设和所发挥作用的要求。

(1)

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2)

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3)

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4)

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5)

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6)

企业两年内未发生下列情况: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走私行为。

(7)

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两年以上。

(8)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三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管理办法》中规定了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是:

l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500万元

l

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150人

l

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2000万元

这些基本条件强调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应当是行业大型龙头企业,特别重视企业家的创新意识和对技术中心建设的支持,要求企业技术中心必须在创新人才、创新条件、创新水平、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等方面又足够的实力,而不仅仅是开发了几个好产品和好技术。2007年53号令中的基本条件中虽然取消了对企业销售额的限定,但通过经费、人员和仪器设备原值等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实际上也间接地限定了企业的基本规模。

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四个一级指标,其中创新机制主要评价企业的经费投入、人才激励和合作创新情况,权重为30分;技术与人才主要评价企业的创新队伍建设、创新条件建设和技术积累储备,权重30分;而产出与效益则重点从技术型产出和经济性产出两方面进行评价;此外,企业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可以获得加分,企业经营亏损则要扣分。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新创机制

创新投入机制

人才激励机制

创新合作机制

技术与人才

创新队伍建设

创新条件建设

技术积累储备

产出与效益

技术创新产出

技术创新效益

加分

扣分

加分

扣分

在行业系数方面,考虑到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分布在各个不同的行业领域,而各行业在创新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企业技术中心评价体系从一开始就设立了行业系数,试图对行业差异进行调节。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办法》(53号令)公布的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共有4个一级指标,10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每个评价指标分别从不同角度考察企业创新能力和绩效的不同方面。另外,为了加强评价对企业创新的引导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对每个指标都规定了基本要求,以便让企业知道政府对各个指标的具体要求。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权重

(分)

三级指标

权重

(分)

单位

基本

要求

创新投

入机制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

百分点

≥3

>0

人才激

励机制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

≥1.2

≥2

创新合作机制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人月

%

≥30

≥10

创新队

伍建设 12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

≥2

≥8

创新条

件建设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万元

≥3000 ≥1

技术积

累储备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4

%

≥10

≥3

≥1

技术创

新产出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其中当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4

≥20

≥10

≥3

≥1

技术创新效益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

%

万美元

≥20

≥15

>0

加分

扣分

加分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 3

扣分

企业经营亏损

≤ 3

万元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解读及填报说明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需要的数据与计算方法说明 1.1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考察的是企业科技投入的强度。这个指标是评价指标体系中权重最大的指标。指标制定的依据是国家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的政策导向,以及政府对大企业科技投入的一般性要求。由于不同行业创新活动对科技经费需求的不同,本指标引入行业系数进行行业间的调节。

指标权重:17分

基本要求:≥3%

统计数据: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产品销售收入*100%

相关概念:科技活动、科技活动经费、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科技活动经费与R&D经费、非制造业的销

售收入问题、均衡生产与单点交货的收入确认

相关附表:企业科技活动相关费用信息表(附表1)

1.2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比例比上次评价增长:重点考察企业科技投入的增长情况。这个指标进一步强化了对企业科技投入强度的考核,不仅要求达到一定比例,还要求增长,而且是比重的增长,也就是说要求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企业经济规模的增长幅度。

指标权重:3分

基本要求:>0

统计数据:二次投入强度之差

计算单位:%、百分比

相关概念:与指标1相同

注意事项:系统自动计算、是比例增长不是绝对额增长、不仅仅

是当年数据

1.3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

中心年人均收入与企业年人均收入之比:通过考察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人员的收入与全企业人员平均收入之比,来评价企业科技人员的激励机制,政策导向是希望企业增加对科技人员的激励。

指标权重:3分

基本要求:≥1.2倍

统计数据:企业职工总数、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技术中心

职工人数、技术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计算公式: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人均年收入

技术中心人均年收入=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中心职工人数

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企业职工总数 相关概念:企业职工总数、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中心职工人数、中心职工年收入总额

注意事项:职工的概念、年收入的统计口径

1.4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

中心人员培训费占中心人员总收入的比重:考察的是企业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情况,由于目前的政策已经将企业职工的培训费所占比重从1.5%提高的2.5%,所以本指标的基本要求已经落后于现行政策。

指标权重:2分

基本要求:≥2%

统计数据: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计算公式:中心人员培训费÷中心人员总收入

相关概念:中心人员培训费

注意事项:统计口径是技术中心不是企业

1.5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

来中心从事技术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数:通过考察来企业技术中心从事研究开发活动的外部专家数,评价企业利用外部人力资源的情况,引导企业注意充分利用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和其他企业的高级专家的智力资源,为企业创新服务。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30人月

统计数据:外部专家的工作时间累计

计量单位:人月

相关概念:外部专家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工作地点是技术中心、外部专家单位

相关附表: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6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

对外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数的比重:通过对企业与外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开展的合作项目占全部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合作创新的情况,引导企业技术中心加强与外部科技力量的合作。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

计算公式:对外合作项目数÷全部科技项目数* 100%

相关概念:对外合作项目、科技项目

注意事项:科技项目与R&D项目、口径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7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

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占职工人数的比重:主要考察企业创新人力资源的拥有与投入强度。引导企业在职工队伍结构优化中增加研究开发人员的数量和比重,打造自己的创新团队。

指标权重: 7分

基本要求: ≥2%。

统计数据:企业R&D人员、职工人数

计算公式:企业R&D人员数÷企业职工人数* 100%

相关概念:科技活动人员、R&D、R&D人员、R&D经费

注意事项:科技活动人员、R&D的口径

1.8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

技术中心拥有的高级专家及博士人数:高级人才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相对薄弱之处。本指标的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增加研究开发人员总数的同时,必须重视创新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 8人

统计数据:高级专家、博士人数

计算公式:高级专家人数+博士人数

相关概念:高级专家、博士

注意事项:高级专家的界定、内部与外部专家

相关附表: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附表2)

1.9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主要考察企业技术创新的硬件支撑条件,没有足够数量和水平的科研仪器设备,就无法保证资助创新活动的开展。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增加对自主创新所需要的仪器设备的投入。

指标权重: 5分

基本要求: ≥3000万元

统计数据:研发仪器设备原值

计算公式:可从会计科目获取数据

相关概念:原值、净值

注意事项:按用途统计

1.10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考察企业的经过国家认可的实验室数,是为了评价企业创新平台建设的水平,同时通过国家实验室认证后,企业的实验室就具有了为更多企业提供试验检测分析的能力,成为区域和行业创新公共平台的一部份。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 1个

统计数据:认定实验室与检测中心数量

计算公式:国家认证数+国际组织认证数-重复统计实验室数

相关概念:认证主体

注意事项:认证主体的有效性、有效期、附表与证书复印件

相关附表: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信息表

(附表6)

1.11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

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项目数占全部项目数的比重:通过对周期三年以上开发项目的比重,来评价企业开展中长期研究开发活动的情况,目的在于引导有实力的企业技术中心围绕企业和行业未来长远的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开展超前研究开发活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

统计数据: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

计算公式:3年及以上项目数÷全部项目数* 100%

相关概念:研发周期

注意事项:附表的正确填报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2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通过考察企业累计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评价企业的技术积累与储备情况。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视自身的存量技术资本。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有效的授权发明专利数

计算公式:授权发明专利数-失效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发明专利、同族专利

注意事项:有效期内、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拥有有效发明专利信息表(附表4)

1.13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

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数:通过对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拥有情况的考察,评价企业的品牌建设情况,引导企业通过自主创新提升品牌的技术内涵,促进企业品牌建设。

指标权重: 2分

基本要求: ≥ 1项

统计数据:中国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数

计算公式:名牌产品数+驰名商标数

相关概念:名牌产品、驰名商标

注意事项:认定主体、有效期、法庭判定、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拥有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信息表(附表7)

1.14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通过考察企业当年完成的全部开发项目数,评价企业创新活动的规模。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扩大创新活动的规模。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20项

统计数据:当年完成开发项目数

计算公式:当年完成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

相关概念:项目结题

注意事项:结题、失败项目、填报项目附表

相关附表:科技项目信息表(附表3)

1.15 当年被受理专利申请数

当年受理的专利申请数:主要考察企业当年的技术创新活动实现的专利申请受理数量,作为评价企业当年完成技术产出的重要指标。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在重视产品生产销售等经济类产出的同时,也要重视技术类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0项

统计数据: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被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

相关概念: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指2010年被受理、填报附表

相关附表: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6 当年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当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通过考察企业发明专利的受理数量,评价企业当年实现的高水平技术产出情况。政策导向是引导企业重高水平技术产出。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3项

统计数据:当年被受理发明专利申请数;

计算公式:2010被受理发明专利

相关概念:专利类型、受理机构

注意事项:指2010年被受理、填报附表与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附表5)

1.17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主持和参与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将标准作为企业技术型产出的一种重要形式加以考察,主要是引导企业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努力为行业和国家相关领域基础技术水平的提高做贡献。

指标权重: 4分

基本要求: ≥1项

统计数据:主持或参与制定行业以上的标准数

计算公式: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相关概念:技术标准、实际参加

注意事项:近三年、已经发布、附表与有效证明材料

相关附表: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标准信息表(附表8)

1.18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开发促进企业产品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升级调整。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20%

统计数据: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计算公式:新产品销售收入÷产品销售收入* 100%

相关概念:新产品、全新型、重大改进型

注意事项:新产品的统计年限、统计范围

1.19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

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通过考察企业的新产品销售利润贡献率,评价研究开发活动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通过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指标权重: 11分

基本要求: ≥15%

统计数据: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

计算公式:新产品销售利润÷产品销售利润* 100%

相关概念: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新产品销售利润

注意事项:新产品利润、产品利润的计算公式、口径的一致性

1.20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通过对自有品牌产品出口,以及自有技术出口的考察,评价技术创新对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支撑能力。引导企业通过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建设,提升国际竞争力。

指标权重: 3分

基本要求: >0

统计数据: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计算公式:自有品牌产品出口创汇额+技术出口创汇额

相关概念:自有品牌产品、OEM

注意事项:计量单位、制造业企业海外生产不统计

1.21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获得国家三大奖的企业可以获得加分。

指标权重: 最多加3分

统计数据:获得国家三大奖的数量;

计算公式:三大奖项的数量相加;

相关概念: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技进步奖;

注意事项:是国家三大奖、在2009、2010获得

相关附表:获国家科技奖励信息表(附表9)

1.22 企业经营亏损

当年经营亏损的企业将被扣分。

指标权重: 亏损扣3分

统计数据:合并报表的利润总额

计算公式:利润总额小于零

相关概念:利润总额、合并报表

注意事项:按合并报表原则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数据共性问题说明 2.1 报告

该次评价的报告为2010。指标数据统计为2010年;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12月31日;如无特殊指明,均为报告期数据;(T-1)年指报告期前一年即2009年。

2.2 合并报表

大部分数据采用合并报表原则编制。

2.3 企业范围

技术中心所在企业的全企业范围。

3.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所需统计指标解释

3.1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及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企业(按实际控投权)等应该列入会计合并报表范围的所有企业经按合并报表原则处理后的合并营业收入。包括农业企业、工业性企业、服务企业等企业的收入按合并报表处理后的收入总额。企业营业收入分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

企业填写营业收入总额(全年营业收入合计)指标时,一般根据企业合并“损益表”或“利润表”中“营业收入”的本年累计数填报。

3.2企业利润总额: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号表示)。利润总额=营业利润+补贴收入+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年未累计数填列。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下同。

3.3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指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销售自己生产的产成品、自制半成品的收入与提供工业性劳务收入的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对工业企业,其相当于合并报告后的主营业务收入。

对某些行业的企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相当于主营业务收入;不行行业,其习惯叫法不同。主营业务收入指企业在主要经营领域从事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产生的收入总额。

其他营业收入指各类企业主营业务以外其他业务的收入。

3.4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指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扣除销售成本、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期间费用等后的余额。

对工业性企业,其相当于全部工业性企业的合并利润总额。

对非单体企业,要求按合并会计报表后的合并数据填列。

3.5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指企业在报告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措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注意:仅限技措技改中用于科技活动部分的支出,不能够包括全部技措技改资金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内部支出分为日常性的内部支出与资本性的内部支出;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外单位开发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内部支出:指企业在报告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人工费、原材料费、其他支出和购买与自制设备的支出。

外部支出:指企业在报告内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3.6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指报告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

3.7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指企业在报告立项并开展研发(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当年)仍继续进行研发(制)的科技项目,包括当年完成、年内仍在进行、年内研发工作已告失败的项目。从开发项目的性质看,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新服务开发项目数与基础研究项目数之和。

科技项目:指企业有组织地从事科研和技术开发活动的专项工作。

3.8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指研究开发周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技术开发项目(科技项目)数。

3.9对外合作项目数: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项目数。

3.10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报告期本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产品销售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一致。新产品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大改进型新产品二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企业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新)产品。这些产品的用途或者技术设计、材料都有显著变化。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到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的知识的应用。

重大改进型新产品: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或者重大改进的产品,其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的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作为新产品统计。

注意,在统计新产品之时,其包括的企业的统计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的统计口径相一致。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1新产品销售利润:指报告企业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利润。

其由新产品的销售收入,扣除新产品的销售成本、新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新产品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等费用之后的余额。

注意其计算公式、口径应该与产品销售利润相一致。也按照合并报表的原则进行统计。

3.12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指报告末技术中心所在的企业用于科研、技术开发的仪器、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的原值(帐面原值)。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包括技术开发仪器、技术开发设备、技术开发检测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等。

3.13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指企业出口自己生产的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向国外出口技术所收入的外汇。OEM的不统计在内。

3.14企业职工总数:指报告在企业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全部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其是企业年内各月平均拥有的从业人数,计算公式=(1月平均人数+2月平均人数+┅12月平均人数)/12 ;

月平均人数=(月初从业人员数+月末从业人员数)/2。

3.15技术中心人数:在技术中心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包括技术中心科研开发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和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员等。

3.16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报告企业全部职工(企业全部从业人员)一年从本企业获得的货币收入的总额。包括职工工资、岗位补贴、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货币收入的总和。3.17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指企业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科技项目)的人员、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全年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10%(不含)以下的人员不统计在内。

(1)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企业所属的技术中心、其他开发机构及中试车间(基地、试验室等)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并从事项目研发活动的人员。

(2)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处、部、科等)的工作人员以及技术中心、其他开发机构、中试车间、试验基地、实验室等机构内的管理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为科技活动提供间接服务人员。

3.18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参加上述三类项目活动的人员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3.19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指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国内、海外地区接受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的费用总支出。

3.20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报告技术中心全体从业人员一年从本企业获得的的货币性总收入,包括工资、福利费、奖金、岗位补贴、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3.21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等政府部门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者享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的专家。

技术中心博士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数。在站的博士后可以作为博士进行统计。

拥有高级专家、博士双重身份的人士,优先统计在博士,不能够重复统计。

3.22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指报告期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的海内外专家的累计人月。最小统计单位为: 0.5人月。

海外专家人数:指报告期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研开发能力的海外(港澳台、国外)专家累计人月。

3.23技术中心在海外设立开发设计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企业)在港澳台、国外等海外地区设立以科研开发、设计为主要目的的开发机构数量。

3.24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企业)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共建(联合设立)的以科研开发、设计为目的的组织机构的数量。

3.25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指企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国家部门和国际组织认定认证的、仍在有效期内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的数量。

3.26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指报告企业完成(已结题)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之和。

3.27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在报告期内拥有专利权属、经国内外专利机构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

3.28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指报告企业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件数。

3.29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指报告期企业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发明专利件数。

3.30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指企业在报告、报告前一年、报告前二年主持或参与制定,目前仍有效执行(/发布)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数量。

最近三年指2010、2009、2008。

3.31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数:指企业拥有的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数(含国际驰名商标数)。

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指企业拥有的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评定的、仍在有效期内的中国名牌产品数。

驰名商标:指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商标评审委员会)评定、在中国为相关公众广为知晓并享有较高声誉的商标。相关公众包括与使用商标所标示的某类商品或者服务有关的消费者,生产前述商品或者提供服务的其他经营者以及经销渠道中所涉及的销售者和相关人员等。通过有资格的法院判定的驰名商标,必须取得国家工商总局的备案认可。

中国名牌产品:是指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同类产品先进水平、在国内同类产品中处于领先地位、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居行业前列、用户满意程度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产品。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授权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核确定。中国名牌产品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2010评估认可的是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审定并发布的2008年、2009年和2010年三年的名牌产品,2007年及以前审定的名牌产品、省级审定的名牌产品无效。

3.32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指企业在报告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总结报告编写说明 1.工作总结的编写

1.1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的编写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按53号令附件四(第22页)的提纲进行编写。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的编写大纲: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需要提交工作总结,以全面总结上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中心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秘密可作技术处理)。

(二)企业主营业务涉及哪些行业领域,以及在该行业领域的地位和作用。与国际同行业领域相比所具有的规模和技术优势。

(三)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情况、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情况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情况等)、合作创新情况(产学研之间、企业之间及国际合作情况)、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四)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包括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创新情况。

(五)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情况。

(六)其他有特色的工作情况。

1.2 2011应当特别注意的内容

l

2010是国家“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工作总结应该对整个“十一五”期间进行总结。

l

同时2011年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开局第一年,工作总结应该包括企业“十二五”规划与“十二五”科技规划、在节能减排与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部署情况的介绍。

l

鉴于最近几年企业兼并重组的事情越来越多,股权结构不断变化。许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导致企业的主营业务于当年申报时已经发生了变化。为此,股权结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的企业应当在工作总结中加以说明。

四、附表及其证明材料

1.企业技术中心评价表 企业名称

通讯地址

邮政编码

所属行业

主营业务

企业负责人

联系电话

中心负责人

联系电话

联 系 人

联系电话

联系传真

电子邮件

企业网址

报告

序号 定量数据名称

单位

数据值

企业营业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利润总额

万元 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万元(T-1)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

万元 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万元

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

万元(T-1)年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

万元

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

其中: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

其中:对外合作项目数

项 新产品销售收入

万元 新产品销售利润

万元 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万元 企业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

万美元 企业职工总数

人 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万元 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

其中: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

人 技术中心职工人数

人 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

万元 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

万元 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

人 技术中心博士人数

人 来技术中心从事研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

人月 技术中心在海外设立开发设计机构数

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

个 通过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实验室数

个 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

项 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

项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

其中: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

项 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

项 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数

个 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 个

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

2.附表

附表1 企业科技活动相关费用信息表

费用项目

金额

备注

一、科技活动(日常)内部支出

1、人员人工费

2、原材料费

3、其他费用

其中:(1)

(2)

(3)

(单位:万元)

(4)

(5)

(6)

二、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

其中:(1)仪器和设备

三、当年购置科研开发用的专业数据库、开

发软件等无形资产

四、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

五、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的经费支出

六、科技活动中的其他相关费用

1、科技活动中的折旧费用与长期费用摊销

2、科技活动中的无形资产摊销

说明1.上述大部分项目的金额可以从“研发支出”等会计科目或统计局的B107-2中获取;

说明2.企业在科技活动中购建或其他方式获取科研开发用的固定资产,应该填列归集在“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或“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栏目中;为避免重复统计,如果固定资产来源于政府资金,则应该填报在“当年使用来自政府部门的科技活动资金”栏目中、不归集在“当年形成的用于科技活动的固定资产”栏目。

附表2

技术中心内外部专家信息表

序号

姓名

出生

年月

学历

工作

单位

工作

部门

职称

职务

技术

领域

专家

类型

工作时间(月)

电话

邮箱

备注

说明1.专家类型分为:1.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2.国家专项津贴、3.省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4.省部专项津贴、5.计划单列市有突出贡献的专家、6.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7.博士、8.在站博士后、9.其他类型专家。其他类型专家请详细说明并附上相关证明材料。

附表3 科技项目信息表

项目

名称

项目

来源

合作

形式

合作

单位 成果

形式

技术

领域

起始

日期

完成时间

经费内部支出

说明1.项目来源:1.国家科技项目;2.地方科技项目;3.其他企业委托科技项目;4.本企业自选科技项目;5.来自境外的科技项目;6.其他科技项目。

说明2.项目合作形式(按重要程度选择其中最主要的1项):1.与境外机构合作开发;2.与境内高校合作开发;3.与境内独立研究机构合作开发;4.与境内注册的外商独资企业合作开发;5.与境内注册的其他企业合作开发;6.独立研究开发;7.委托开发;8.其他。说明3.项目成果形式(按重要程度选择其中最主要的1-2项):1.论文或专著; 2.自主研制的新产品原型或样机、样件、样品、配方、新装置; 3.自主开发的新技术或新工艺、新工法; 4.发明专利; 5.实用新型专利; 6.外观设计专利; 7.带有技术、工艺参数的图纸、技术标准、操作规范; 8.基础软件;9.应用软件;10.其他。

说明4.完成时间:如果项目在报告期已经完成,则填写完成或结题时间,如20101105;如果项目在2010年12月31日前没有完成(结题),完成时间则填写预计完成时间,如20110518。

附表4 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信息表

序号

发明专利名称

申请国别

专利号

说明1.企业拥有的有效发明专利需提供证书复印件。

附表5 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信息表

序号

被受理的专利名称

专利类型

申请国别

申请号

说明1.专利类型包括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专利;

说明2.当年指2010年;

说明3.受理的发明专利需提供受理证书复印件。

附表6 通过国家或国际组织认定的实验室/检测中心信息表

序号

实验室名称

认定机关名称

认定证书号

是否对外服务及服务收入

说明1.需提供认定证书复印件。

附表7 拥有的国家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产品信息表

序号

驰名商标和名牌产品名称

评定机关

认定时间

证书或文件号

说明1.企业拥有的国家驰名商标需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有效证明材料;

说明2.企业拥有的中国名牌产品需提供证书复印件或有效证明材料。

附表8 三年内主持和参加制定标准信息表

序号

标准名称

标准类型

标准号

主持或参与

颁布年月

是否现行有效

说明1.标准类型包括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

说明2.三年内指在2008、2009、2010年三个内颁布的标准;

说明3.需提供标准名称和能证明企业作用的资料复印件。

附表9 获国家科技奖励信息表

序号

奖项名称

奖励类型

奖励级别

获奖时间

说明1.奖励类型为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科技进步奖;

说明2.需要提供获奖证书复印件。

3.其他证明材料

企业财务报表(含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合并填报的企业科技项目表B107-1表与企业科技活动相关情况表B107-2表和其他材料。

在统计局的统计报表体系中,没有填报B107-1表、B107-2表的企业,参照B107-1表、B107-2的表式填报。

在附表中,需要提供复印件的证明材料按照附表的说明提供。

4.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

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称:

获得国家认定时间:

技术中心重点研究领域:

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统计:

进口货物名称

进口

数量

进口金额

免征进口关税金额

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金额

合计

有关问题说明:

填报日期:

****年**月**日(企业盖章)

注:此表为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金额统计表,享受其他优惠政策进口产品免税额不在统计范围。

5.企业上报的全套资料清单(1)工作总结(申请报告);

(2)技术中心评价表;

(3)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复印件;

(4)B107-1表、B107-2表

(5)科技经费、科技专家、科技项目、拥有专利、受理专利、认可实验室、驰名商标、国家标准、国家奖励等九个附表;

(6)财政部要求的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统计表;

(7)有关专家、专利、实验室、驰名商标、标准、奖励等的证明材料的复印件;

(8)企业认为有必要提供的其他证明材料。

6.省市主管部门初查重点

企业上报资料的完整性;

企业上报资料的准确性;

企业上报资料的合规性;

特殊指标:三个指标的最低要求;

其他:申报企业的资格等;

材料的装订要求:装订形式按书本形式;

上报材料一式三份。

第四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目录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二章 认 定 第三章 评 价 第四章 调整与撤销 第五章 管理与政策 第六章 附 则

编辑本段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令

第 53 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充分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和加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特制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现予公布,自2007年5月20日起施行。

发展改革委主任 马 凯

科 技 部 部 长 徐冠华

财 政 部 部 长 金人庆

海 关 总 署 署 长 牟新生

税 务 总 局 局 长 谢旭人

二〇〇七年四月十九日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充分发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作用,规范和加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为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确立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对国民经济主要产业中技术创新能力较强、创新业绩显著、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的企业技术中心,国家予以认定,并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以鼓励和引导企业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第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进行宏观指导,并牵头负责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具体组织工作和评价工作。

编辑本段第二章 认 定

第四条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每年组织1次,受理认定申请的截止日期为每年5月15日。

第五条 申请企业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一)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和较好的经济效益,在国民经济各主要行业中具有显著的规模优势和竞争优势。

(二)领导层重视技术创新工作,具有较强的市场和创新意识,能为技术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具有较完善的研究、开发、试验条件,有较强的技术创新能力和较高的研究开发投入,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知名品牌,并具有国际竞争力,研究开发与创新水平在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四)拥有技术水平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带头人,拥有一定规模的技术人才队伍,在同行业中具有较强的创新人才优势。

(五)技术中心组织体系健全,发展规划和目标明确,具有稳定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体系,技术创新绩效显著。

(六)企业2年内(指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当年的5月15日起向前推算2年)未发生下列情况:

1、因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税收违法行为受到行政刑事处理。

2、涉嫌涉税违法已被税务部门立案审查。

3、走私行为。

(七)已认定为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年以上。

(八)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等3项指标不低于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详见附件3)。

第六条 认定程序:

(一)地方企业向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相关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相关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按要求上报申请材料,申请材料包括:《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见附件1)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见附件2)。

(二)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科技、财政、海关、税务等部门对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进行审查,按照国家有关要求,确定推荐企业名单。相关主管部门会同同级科技部门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一式3份)在规定时间内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将推荐企业名单抄报科技部、抄送同级财政部门、主管海关、国家税务局。

(三)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可按要求将推荐企业的申请材料直接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将推荐企业名单抄送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四)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介评估机构,按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见附件3)对企业申请材料进行初评。

(五)依据初评结果,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商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门,组织专家择优进行综合评审。

(六)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国家进口税收税式支出的总体原则及方案、初评结果、专家评审意见等进行综合审查后,择优确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第七条 已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其控股子公司企业技术中心如具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条件,且从事业务领域与母公司不同,可申请作为该企业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申请材料和认定程序与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相同。

第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认定结果(含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分中心),以公告形式颁布。

第九条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结果从国家发展改革委受理申请之日起,90个工作日之内颁布。

编辑本段第三章 评 价

第十条 依据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每2年进行1次评价。

第十一条 评价程序:

(一)数据采集。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应于当年4月15日前将评价材料报相关主管部门。评价材料包括:《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见附件4)和《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等。

(二)数据初审。相关主管部门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评价材料进行审查,并出具审查意见,加盖公章后于当年5月15日前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可直接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评价材料一式3份)。

(三)数据核查。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上报的评价材料及相关情况进行核查,核查方式包括召开核查会和实地核查等。

(四)数据计算与分析。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介评估机构对核查后的数据按照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计算、分析,得出评价结果,并形成评价报告。

第十二条 评价结果分为优秀、合格、不合格。

(一)评价得分90分及以上为优秀。

(二)评价得分60分(含60分)至90分之间为合格。

(三)有下列情况之一的评价为不合格:

1.评价得分低于60分;

2.连续2次评价得分在65分(含65分)至60分之间;

3.逾期1个月不上报评价材料的企业技术中心;

4.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3项指标中任何1项低于评价指标体系规定的最低标准(详见附件3)。

第十三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评价结果和评价报告进行审核确认。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以公告形式颁布评价结果。

第十四条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结果从上报评价材料截止之日起,70个工作日内颁布。

编辑本段第四章 调整与撤销

第十五条 集团公司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其下属公司的原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应予调整,其中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且从事业务领域与集团公司不同的,可调整为集团公司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分中心;从事业务领域与集团公司一致的取消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不再单独享受优惠政策。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

(一)评价不合格;

(二)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自行要求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

(三)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被依法终止;

(四)由于技术原因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故的企业;

(五)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六)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涉税违法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第十七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对调整与撤销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以公告形式颁布。编辑本段第五章 管理与政策

第十八条 企业上报的申请材料和评价材料内容和数据应真实可靠。提供虚假材料的企业,经核实后,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3年内不得申请国家认定;已是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撤销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3年内不得申请国家认定。

第十九条 因第十六条原因被撤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资格的,2年内不得重新申请国家认定。

第二十条 对于评价得分65分(含65分)至60分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警告,并由相关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负责督促整改。

第二十一条 各直属海关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和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走私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海关总署另行通知。

第二十二条 税务部门每年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和申请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是否存在涉税违法行为进行核查,核查具体要求由国家税务总局另行通知。

第二十三条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将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的进口货物擅自转让、移作他用或者进行其他处置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有关进口税收优惠政策;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从违法行为发现之日起停止享受优惠政策1年。

第二十四条 有偷税、骗取出口退税等涉税违法行为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尚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停止享受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优惠政策1年(从发布停止享受优惠政策公告之日算起)。

第二十五条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发生更名、重组等重大调整的,应在办理相关手续后30个工作日内由相关主管部门、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将有关情况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同时抄报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

第二十六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每年对企业更名情况进行审核确认,并公告1次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单。

第二十七条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含分中心)根据《科技开发用品免征进口税收暂行规定》(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2007〕第44号令),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异地分支机构需满足第五条第八款,并经核准后方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第二十八条 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专项、科技部通过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专项计划对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给予资金支持,以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和发展。

第二十九条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每年要填报《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见附件5),并于每年2月15日前报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各主管部门及省级财政部门汇总后于2月底前分别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

编辑本段第六章 附 则

第三十条 各省市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可结合本地区(部门)实际,参考本办法,制定相应政策,开展省市(部门)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的认定和评价工作,并对企业技术中心建设给予相应支持。

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2007年5月20日起施行。2005年发布的《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海关总署 国家税务总局 第30号令)同时废止。

第三十二条 本办法由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负责解释。

附件:1.《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编写提纲(略)

2.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略)

3.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略)

4.《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提纲(略)

5.享受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政策进口科技开发用品免税情况表(略)

第五篇:《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附件一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申请报告》编写提纲

一、企业(集团)的基本情况

1、企业经营管理等基本情况,包括所有制性质、职工人数、企业总资产、资产负债率、银行信用等级、销售收入、利润、主导产品及市场占有率、技术来源等。

2、企业在行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3、企业在本产业领域技术创新中的作用和竞争能力。

二、企业技术中心的基本情况

1、企业技术中心的发展规划及近中期目标。

2、目前企业技术中心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包括:各项制度建立,组织建设、研发经费的保障,激励机制,创新环境,产学研合作等。

3、企业技术中心研究开发及试验的基础条件。

4、企业技术中心的研究开发工作开展情况,包括:原创性创新、自主开发、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产学研合作、企业间技术合作等。

5、企业技术中心信息化建设。

6、企业技术中心技术带头人及创新团队的情况,以及人才培养情况。

7、企业技术中心取得的主要创新成果(3年之内)及其经济效益。

三、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主管部门或国务院有关部门、计划单列企业集团、中央管理企业的推荐意见。附件二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材料

二、需提供的附件及证明材料

1、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表(l107-1)、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一览表(l107-2)、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项目一览表(l107-3)。未列入国家统计局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统计范围的企业应参照上述三个表的格式填报后提交。

2、企业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的复印件。

3、大型企业集团应将下属企业的(l107-

1、l107-

2、l107-3)表合并填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进行合并填报。

4、评价指标的必要证明材料,主要包括:技术中心高级专家和外部专家、对外合作项目、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在研和完成的全部科技项目、发明专利、参与制定的标准、国家认证实验室、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科技奖励等方面的内容。

三、指标解释和填报说明

1、报告:指评价表中指标统计,时间范围从填写评价表的上一年1月1日到12月31日。所有指标的填报时间范围,如无特殊指明,均为报告。(t-1)年指上一次评价的报告。

2、企业营业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所在企业总部和其下属分公司、子公司、控股企业(按实际控投权)等应该列入会计合并报表范围的所有企业的营业收入(销售收入),经按合并报表原则处理后的合并营业收入。包括工业性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房地产与旅游酒店服务等第三产业的营业收入。

3、企业利润总额:指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收入扣除各种消耗后的盈余。反映企业在报告期内实现的盈亏总额(亏损以-号表示)。包括企业的营业利润补贴收入,各种投资净收益和营业外收支净额。

4、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指工业企业销售产成品、试制半成品的收入和提供工业性劳务收入总额。

5、企业产品销售利润总额:指企业销售收入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余额。

6、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指企业实际支出的全部科技活动费用,包括列入技术开发的经费支出以及技措技改等资金实际用于科技活动的支出。不包括生产性支出和归还贷款支出。科技活动经费支出总额分为内部支出和外部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指企业用于内部开展科技活动实际支出的费用,包括外协加工费。不包括委托研制或合作研制而支付外单位的经费。科技经费内部支出按用途分为科技活动人员劳务费、原材料费、赎买自制设备支出、其他支出。

科技活动经费外部支出:指企业委托其他单位或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展科技活动而支付给其他单位的经费,不包括外协加工费。

7、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额:指在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中用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项目以及这三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费用的支出。

8、企业全部科技项目数:指企业立项并开展研发(制)工作、以前年份立项(当年)仍继续进行研发(制)的科技项目,包括当年完成、年内仍在进行、年内研发工作已告失败的项目,不包括委托外单位进行研发的项目。从开发项目的性质看,包括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开发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新服务开发项目数与基础研究项目数之和。

9、研发周期三年及以上的项目数:指研究开发周期在三年以上(含三年)的技术开发项目数。

10、对外合作项目数:指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及其他企业联合开展的科技项目数。

11、新产品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指报告期本企业销售新产品实现的销售收入。新产品销售收入是产品销售收入的组成部分,计算口径与产品销售收入一致。新产品即包括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并在有效期内的新产品,也包括企业自行研制开发,未经政府有关部门认定,从投产之日起一年之内的新产品。

新产品:指采用新技术原理、新设计构思研制、生产的全新产品,或在结构、材质、工艺等某一方面比原有产品有明显改进,从而显著提高了产品性能或扩大了使用功能的产品。新产品包括全新型新产品和重大改进型新产品二大类。

全新型新产品:指与以前制造的产品相比,其用途或者技术设计和材料三者都有显著变化的产品。这些创新可以涉及到全新的技术,也可以基于组合现有技术新的应用,或者源于新的知识的应用。

重大改进型新产品:指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产品性能得到显著提高或者重大改进的产品。若产品的改变仅仅是在美学上(外观、颜色、图案设计、包装等)的改变及技术上的较小的变化,属于产品差异,不作为新产品统计。

12、新产品销售利润:指企业销售新产品所实现的利润。

13、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 指年末整个企业用于科研、技术开发的仪器、科研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的原值(帐面原值)。

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包括技术开发仪器、技术开发设备、技术开发检测设备、中间试验设备等。

14、企业自有品牌产品与技术出口创汇额:指企业出口自己生产的自有品牌的产品和向国外出口技术所收入的外汇。

15、企业职工总数:指企业在册职工人数。

16、企业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企业在册全部职工一年的货币收入的总额。包括职工工资、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货币收入的总和。

17、企业科技活动人员数:指工业企业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累计从事科技活动的时间占制度工作时间10%(不含)以下的人员不统计。

(1)直接从事(或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包括:工业企业所属的技术中心及中试车间(基地)等机构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工人及其它辅助人员;虽不在上述机构工作,但编入科技活动项目组(攻关小组)的人员。

(2)专门从事科技活动管理和为科技活动提供直接服务的人员包括:工业企业主管科技工作的负责人,企业科技管理部门(科研管理处、部、科等)的工作人员,直接为科技活动提供资料文献、材料供应、设备维护等服务的人员。不包括保卫、医疗保健、司机、食堂人员、茶炉工、水暖工、清洁工等间接服务人员。

18、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指企业科技活动人员中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三类活动的人员。包括直接参加上述三类项目活动的人员及这类项目的管理和服务人员。

19、技术中心职工人数:在技术中心工作并取得劳动报酬的从业人员年平均数。包括技术中心科研开发人员、直接管理人员和直接为其服务的人员等。

20、技术中心人员培训费:指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在国内、海外地区接受继续教育和专项培训的费用总支出。

21、技术中心全体职工年收入总额:指技术中心在册全体工作人员的年货币总收入,包括工资、福利费、奖金、政策补贴、项目提成等各项收入的总和。

22、技术中心高级专家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等政府部门认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或者享受国家、省、部和计划单列市专项津贴的专家的人员数。

23、技术中心博士人数:指全职在技术中心工作、获得博士学位的人员数。在站的博士后可以作为博士进行统计。

24、来技术中心从事开发工作的外部专家人数:指来技术中心从事研究、技术开发工作的具有较高科技开发能力的海内外专家累计人月。最小统计单位为: 0.5人月。

25、技术中心在海外设立开发设计机构数:指技术中心在港澳台地区及国外设立以科研开发、设计为目的的开发机构数量。

26、技术中心与其他组织合办开发机构数:指技术中心与高校、研究院所、其他企业联合设立的以科研开发设计为目的的组织机构数量。

27、国家和国际组织认证的实验室数: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国家部门和国际组织认定认证的、仍在有效期内的实验室、检测中心的数量。

28、完成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开发项目数:指企业完成(结题)的新产品开发项目数、新技术项目数、新工艺开发项目数之和。

29、企业拥有的全部有效发明专利数:指企业作为专利权人拥有专利权属、经国内外专利机构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全部发明专利件数。30、当年被受理的专利申请数:指企业报告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件数。

31、被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数:指企业报告内向专利行政部门提出发明专利申请并被受理的专利件数。

32、最近三年主持和参加制定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数:指企业在报告、报告前一年、报告前二年主持或参与制定,目前仍有效执行的国际、国家、行业标准的数量。

33、企业获得的驰名商标数:指企业拥有的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评定的中国驰名商标数(含国际驰名商标数)。

34、企业获得的中国名牌产品数:指企业拥有的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评定的中国名牌产品数。

35、获国家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奖项目数:指企业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总数。

附件三

企业技术中心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及评价基本要求

二、行业系数

有关说明:

1、由于不同行业在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技术中心评估时,对不同行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等三个指标引入行业系数加以调节。

2、行业系数只作为评估机构评价时使用,企业填报时无需考虑行业系数,按实际数据填报。评价时,根据企业填报的实际数据得出上述指标的比重,再乘以行业系数,得出指标的评价值。

3、行业系数表中的其他行业指烟草、煤炭、交通、建筑、石油等行业,这些行业的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和新产品销售利润占产品销售利润的比重两项指标暂按满分的60%计算。

4、轻工ⅰ为家电行业,轻工ⅱ为轻工的其他行业。

三、指标体系的完善

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将根据各行业技术创新的实际状况和政府的宏观政策导向对评价指标、行业系数等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限定性指标的最低标准

1、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额不低于1000万元。

2、企业专职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数不低于80人。

3、企业技术开发仪器设备原值不低于1000万元。

附件四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工作总结》提纲

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评价需要提交工作总结,以全面总结上一企业技术创新与技术中心工作情况。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一、企业技术创新战略与规划的实施情况,包括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制定与调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涉及企业秘密可作技术处理)。

二、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包括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基本情况、技术中心组织建设(内部组织设置与调整、下属企业组织设置、与外部单位共建组织及运行情况等)、技术中心创新机制建设(技术带头人培养、人才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投入制度及执行情况等)、合作创新情况(产学研之间、企业之间及国际合作情况)、企业技术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研究试验设施、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

三、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开展情况,包括重点创新项目的实施效果、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的自主创新情况、资源综合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等创新情况。

四、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情况。

五、其他有特色的工作情况。

六、填写进口科研用品及减免税额情况表(详见附表)

附表

进口科研用品及减免税额情况表

一、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名称:

二、获得国家认定时间:

三、技术中心重点研究领域:

四、进口产品及减免税额统计:

五、有关问题说明:

填报日期: 年 月 日(企业盖章)

注:评价年此表随工作总结一起报送,非评价年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将此表报相关主管部门,各主管部门于5月15日前报送国家发展改革委。

下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通过企业依法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10】455号)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核查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初评通过企业依法纳税情况的通知(国税函【2010】455号).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