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文献综述模版
1.3 文献综述
由于股权分置产生于中国证券市场所处“新兴”但尚未完全“转轨”的特定阶段,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特有问题和现象,也是我国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的特有事件。因此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基本上没有。国内研究人员和学者则从各个角度,各个层面上对有关股权分置改革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主要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方面。
1.3.2 理论研究文献综述
吴晓求(2004)认为从结构和功能上看,中国资本市场长期以来都处在不正常状态,这种不正常状态最根本的制度性原因是股权的流动性分裂。从现实来看,股权流动性分裂为中国资本市场带来了八大危害,严重损害了中国资本市场风险与收益之间的匹配机制,客观上使流通股股东与非流通股股东处在不平等的状态。为此,要使中国资本市场有一个蓬勃发展的未来,唯一的出路是必须进行股权的流动性变革,以形成一个利益机制一致的股权结构。
赵芳(2005)认为“同股不同价不同权”规则是我国上市公司产生股权分置问题的根本原因,这一规则引起的股东权益差别导致的盈利模式差别是我国证券市场种种问题的根源,要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必须建立“同股同权”的新规则。而建立“同股同权”新规则的关键是如何使全体股东获得平等的投资人地位,在“同价”的前提下实现“同股同权”。
朱小平(2006)认为对流动性的分析与定价是中国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的核心问题, 其意义远大于其表面上的非流通股参与流通, 从股票的流动性出发,试图探讨如何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给股票流动性定价, 以此来解决股权分置改革中的对价给付问题。
阳嘉瑛,李江(2005)对股权分置的利弊进行评价,提出解决股权分置应步伐稳健的观点,并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将使证券市场场产生的反应作出了推断分析。
傅子恒(2006)认为,股权分置结构下,股权融资行为可为非流通股股东带来远远高于股权融资成本的超额融资回报,所形成的激励足以诱致非流通股股东忽略股权融资的潜在风险和成本,凭其在股权结构中的主导地位,充分运用制度安
排和公司控制权掌控一切可能的利益制造机会和利益输送机制,以流通股股东近乎“输血式”的资本供给为代价,加速非流通股的资本积累和增值过程,从而形成中国上市公司特殊的融资行为特征和资本形成机制。
陈蛇、陈朝龙(2005)对股权分置的事理进行分析,解释了股权分置引发的个股股价上涨和大盘下跌的证券市场波动现象,并提出股权分置改革存在施舍机制和伤及无辜机制这两点机制设计不足。
1.3.2实证研究文献综述
唐国正等(2005)分析了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在保护公众投资者权益方面的政策内涵,他们采用超额累积收益率的事件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显示,管理层出台的相关政策在保护公众投资者权益方面存在缺陷,这也导致公众投资者对市场的平均对价预期很低。此外,他们注意到了对价方案好于其他试点公司的清华同方的改革方案没有通过的现象,可能的解释在于行为金融学上的“锚定效应”。
张继袖、陆宇建(2006)通过事件研究和回归分析的方法,以中小企业板的50家上市公司为样本,以股改的三个批次研究了股改的市场反应。不同于以往研究的是,他们的研究以股改的两次停牌为事件研究起点,以停牌前后投资者获得的非正常报酬率为解释变量,而不再仅仅以对价方案来衡量利益分配。研究的结果显示,随着股改的深入,推行股改方案的难度越来越大。而该研究回归的结果显示,只有流通股参会率和流通股比例对于非正常报酬率的区间显著。
黎璞、陈晓红、刘剑锋(2006)通过实证研究否定了从全面开展股权分置改革以来,股票收益与非流通股股东支付的对价比例成正相关的假设,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市场已对解决股权分置问题形成了较稳定的预期,理性的投资者在选择股票时将更注重公司的内在价值,股权分置改革的推进的实际意义在于增加投资者信心,而非仅提供投资者一段时期的套利机会。
丁志国等(2006)利用试点的46家上市公司数据计算了流通股股东和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权分置改革中的超额收益状况。结果显示,股权分置改革整体上具有财富创造效应。但同时也发现,非流通股股东在股改中的获益要超过流通股股东,其原因可能在于股改的制度设计本身。
李京真(2006)通过一系列的数理模型揭示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经理人的努力程度能在二级市场上的并购后的收益得到反应。以中小企业板为例,股改后的上市公司的托宾Q值明显高于股改前,这也为全流通时期的并购创造了前提条件。
何诚颖、李翔(2007)从股权分置改革后股票市场上近2/3的股份获得流通后带来市场的扩容预期对市场的反应进行研究,他们通过计算股改公告前后30天的超额累计收益率发现大多数公司对股改事件在样本区间内反应是正向的,股票复牌后30个交易日后的反应要比股改前后显著。
林乐芬、展海军(2007)以截止2006年12月31日的1302家股改公司作为样本,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描述分析。结果表明:股权分置改革政策对股票市场产生了显著影响,且为正效应;非流通股股东以对价形式补偿流通股股东利益以换得流通股权,受到流通股中小投资者的欢迎,从而为股改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大多数股改公司累积平均超额收益率股改后经历了短暂递减后趋于平稳的特征表现。
鲍凡露(2007)采用事件研究方法,通过模型来说明股改前后流通股股东所持有的股票价格的变动来间接反映其财富变化。通过分析得出,无论是在全样本还是分类检验下,上市公司股票在股改之后都存在着超额的收益并且总体上来看都显著。
李冻菊(2006)采用事件研究方法来研究股权分置改革对深圳股市中小企业板的影响,得出股权分置改革事件对深圳股市中小企业板短期内股价走势有显著影响,深圳股市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的结论。
杨善林,杨模荣,姚禄仕(2006)选择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为样本,使用剩余收益估值模型估计我国上市公司股票的内在价值,以股票内在价值为基础检验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对股票价格和价值之间相关性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股票价格和价值之间相关性有显著的提高,业绩较差公司股价相对价值偏离程度得到一定程度的修正,股权分置改革在改善股票市场定价机制方面实现了管理层预期的效果。
胡援成,龚剑锋,胡宁(2007)采用事件研究法和多元回归分析,考察了20052006年沪深两市实施股改的943家A股票股改前后的股价表现,研究得出:股权分置改革对于市场产生正效应;从股改初期与中后期的回归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投资者对上市公司股改信心不足,并导致了投资者初期对市场未来预期的非理性;股权分置改革只是非流通股与流通股股东间的一次财富分配,股权分置对于证券市场的影响效力有限且目前的中国证券市场依然表现出“政策市”的烙印。
第二篇:文献综述
[1] 梁林梅,唐卉,洪岩.论信息技术对高等教育变革和发展的促进作用[J].现代教育技术,2012,12(22),5-11
[2] 段洪涛,于朝阳.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的辩证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3,3
[3]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远程教育杂志,2013,4
[4] 张治勇,李国庆.对建设网络公开课优质资源的思考[J].高校教育管理,2013,01(7)91-96.[5] 潘凌,王国锋.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08:123-126.[6] 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2-144.[7] 吴浩.逃课·淘课·蹭课——网络公开课风靡现象的反思与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09,85-88.[8] 冯瑞.世界名校开放课热潮对中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12,02,17-21.[9] 曾华.美国名校开放课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2,07:93-96.[10] 熊才平.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中国电化教育,2002,09,9-13.[11] 刘永贵.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26-29.[12] 刘永贵,郑旭东.美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进展与趋势——EDUCASUE高等教育信息化十大战略议题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08,06,122-126.[13] 伏秋平.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普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现代教育科学,2007,07,23-25.[14] 刘涤非,赵励宁.现代信息技术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J].现代情报,2008,09,39-41.[15] 帕特丽夏·加姆波特,马克·查,张建新.技术与高等教育——新时代的契机与变革[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04,32-46.[16] 周太军.高等教育管理权限划分对高等教育规模的影响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06,58-64.[17] 陈迥.基于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模式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07,164-166.[18] 宫天然.美国名校网络公开课的启示与借鉴[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142-144.[19] 王小丹,胡凡刚.国外名校网络公开课在我国的应用现状调研分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1,12,58-60.[20] 潘凌,王国锋.世界名校网络公开课对中国公开课建设的影响[J].山东社会科学,2012,08,123-126.[21] 王宇航.论高校“微网络公开课”的建设[J].教育评论,2013,01,108-110.
第三篇:文献总结
高血脂症的危害与防治
内容:文献主要介绍高血脂症与心脑血管的关系,高血脂症的分类及其诊断标 准,最后介绍如何防治高血脂症。
评价:这是一篇综述型的文献,大致介绍了高血脂症的一些基本情况,以及如何 防治高血脂症,让读者对这种疾病有初步的了解。
特点:文献语言通俗易懂,结构层次清晰,让读者很容易就把握大意,对文献叙 述的对象有所了解。
第四篇:文献综述
云南后谷咖啡品牌营销策略探析文献综述
一、前言
品牌是企业的支柱,企业一旦形成品牌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手”,它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产生长期的、持续的积极影响。品牌文化作为企业经营战略的支持系统,伴随着企业的长远谋划而长期存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品牌营销能力的强弱优劣,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市场竞争能力的关键。美国著名学者约翰•马里奥蒂曾说:“21世纪的组织只有依靠品牌进行竞争了,因为除此之外它们已经一无有。”著名广告大卫•奥格威曾说:“品牌是生活结构的一部分。”现在很难想象没有品牌的市场了,如果你去买电脑,没有品牌,你将会对那么多电脑非常郁闷!正是因为品牌选择才变简单,正是应为品牌企业才快速发展。品牌营销,是通过市场营销使客户形成对企业品牌和产品的认知过程,是企业要想不断获得和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构建高品位的营销理念,建立庞大的营销网络,而是利用品牌符号,把无形的营销网络铺建到社会公众心里。
中国大陆每年的咖啡消费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国际平均增长水平,每年以近20%的速度飞速增长,咖啡消费市场前景很好。但是目前中国咖啡市场几乎已经被国外咖啡企业占去大量份额,如被雀巢、星巴克和麦斯威尔等国际品牌占据了大半壁江山。虽然后谷作为中国咖啡市场上第一本土咖啡品牌,但最近资料显示:后谷咖啡注册资本2.8亿,资产20亿,与国际咖啡巨头相比,还很弱小,特别是在商品同质化的今天,品牌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纵观几家成功咖啡品牌,他们的核心竞争力是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价值观,最终形成了品牌效应,而对于德宏后谷这个品牌,他的核心竞争力远远比不过雀巢、星巴克和麦斯威尔等国际品牌,这还有待于解决。
二、咖啡品牌研究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孕育出了一个发展潜力巨大的咖啡消费市场,中国咖啡市场成为国际争夺的对象,据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中国在2015年之前将成为全球第二大消费市场。后谷咖啡清晰地认识到,云南的咖啡企业主要是卖原材料,大部分是没有精加工企业。云南咖啡企业没有话语权,咖啡价格别人说涨就涨,说降就降的现状,没有话语权的原因是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自己的营销手
段。据此,后谷咖啡提出“改变世界速溶咖啡市场的供货格局”。在出口方面后谷已覆盖了北美、南亚、中东等地区,接下来后谷还会继续把这些地区作为主战场。
(1)对品牌研究现状:对品牌营销的文献已经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瞿艳平(2006)对品牌与企业竞争力进行研究总结出:正确的品牌定位、强势品牌文化、高品牌忠诚度、品牌延伸强有力的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并提出顾客终身价值概念,要求企业对待每一个顾客不能只看一次的购买量,而应该从终身价值看,这样企业的员工对待顾客的理念就会不一样;品牌定位是企业竞争战略制度和执行的出发点;品牌延伸可以降低新产品导入市场的成本,提高产品竞争力,通过品牌延伸则可以将开发出的新产品冠以名牌,迅速地打入市场,品牌延伸不仅为开拓新产品市场节约了大量的营销费用,而且也为新产品占领市场赢得了时间;利用成功品牌的知名度,消费者对新品牌所传递的信息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所以品牌延伸有利于企业规模化、多元化生产经营。巨大的品牌效应可以使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抢占较大的市场份额,反过来又促使企业规模化生产,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取得价格优势,这又会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使企业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许基南(2004)对中国品牌塑造的瓶颈主要有:经济基础薄弱;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知名品牌商标不多;大量品牌被外资收购;品牌价值自我管理薄弱。
(2)对云南咖啡产业现状的研究现状:李维锐(2009)对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总结:云南咖啡生产主要为“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产业规模尚小,基础设施差;初加工企业小而分散,缺乏深加工龙头企业;标准化工作滞后,自主创新能力弱;营销网络不健全,产品销售渠道狭窄;咖啡商品豆生产标准不统一,质量一致差,产品质量不稳定。
陆自芹,马凯(2006)指出云南咖啡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少,大多数公司都是初加工,储藏条件差,原料咖啡品质难保障;流通渠道和交易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针对现状已经提出的建议有:加快规模连片种植,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咖啡信息网络服务体系;扶持咖啡精加工企业的发展。李文伟(2009)对云南咖啡产业评价:咖啡种植规模不足;咖啡初加工企业虽然多,但生产规模小而
分散,咖啡商品豆质量一致性差,品牌多而杂,使商品咖啡豆到不了到应有的价位和缺乏应有竞争力。资金缺乏导致了云南咖啡企业开发起点低、标准低,园地建设质量差,水土流失严重,土壤肥力下降,地力衰退,咖啡种植地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咖啡生产的高产、优质、高效目标的实现,规模效益和资源优势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生产技术和管理跟不上,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咖啡市场狭窄,营销网络不健全。
李茂林(2010)对后谷咖啡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做了分析,机遇是后谷咖啡公司是国内最大的咖啡种植企业,并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创造出一套基地发展模式和经验,并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咖啡,有较为健全的科技推广队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要。
(3)对咖啡品牌的研究现状:云南小粒咖啡,香而不烈,浓而不苦,甘醇香浓,略带果昧,被国际咖啡组织评定为世界上最好的品种之一。早在1992年就在在昆明市建立起一座亚洲最为现代化的云南咖啡加工厂。目前对后谷咖啡品牌研究的学术论文很少,但对于雀巢和麦斯威尔咖啡品牌研究居多。陈春雷(2011)做调研后,发现中国消费者比其他地区的消费者对品牌有更高的忠诚度。后谷咖啡的品牌营销已经走过起步阶段——品牌创立阶段,目前正经历品牌的提升阶段,后谷咖啡品牌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将来还要品牌升华。周灿,田子义,查星茹(2006)对星巴克咖啡品牌策略研究,指出星巴克主要从品牌定位、品牌体验、品牌传播、品牌连锁、品牌延伸、品牌资产积累等方面塑造品牌营销方式。李健(2003)对麦斯威尔品牌营销从产品策略,品牌策略、广告策略等方面分析。郭容琦,罗心平(2009)等对后谷咖啡产业现状分析:云南咖啡产品多以原料销售为主,企业忽视了品牌的开发,品牌培育滞后,在国内外市场上还未形成知名品牌,产品知名度不高,市场占有率低。目前速溶粉市场中,雀巢占70%,麦斯威尔占 20%,摩卡和其他品牌占 10%。咖啡店则有星巴克、上岛、欧迪和两岸。于放(2008)对星巴克成功之道进行分析:星巴克在重在塑造其核心价值,塑造核心价值时充分应用了体验营销、互动式服务和定制式服务。
长期以来,云南咖啡市场处于无序状态,无固定的交易市场。销售网络不健全,信息反馈慢,难以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客户购销合作关系,也无力在国内外建立销售网点,只能依靠零星客商或转口贸易获得有限的市场。另外产品广告宣传
等促销手段也少,攻势弱,使产品市场受限制。目前的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局面:速溶咖啡消费市场,雀巢和麦斯威尔等国际品牌占据了大半壁江山;星巴客占领现磨咖啡消费市场。
三、文献综述总结
1997 年以后,国际咖啡市场价位连续多年下滑,而云南省的咖啡产业不但没有垮,每年还有大面积的发展,还建立了良好的国内外经销网点,提高咖啡质量,建立了市场风险保障操作机制,为抓住机遇发展创造了条件。
德宏后谷咖啡公司的种植基地建设规范、产量高,可以达到国际水平。虽然后谷咖啡产业目前存在着较多的制约因素,但是可以在完善管理的过程中予以克服和改变的,后谷咖啡产业具备很好的发展前景和优势条件。后谷咖啡产业链要获得核心竞争力,需要关注的战略环节仍然是品牌文化的升华以及分销和零售,造就德宏后谷大品牌就必须让大众了解并接受云南咖啡文化,而且要加大对消费者的咖啡品牌内涵宣传,培养后谷品牌意识;走国际化和品牌建设之路是后谷咖啡的有效途径。后谷要着力扩大种植规模,引进先进的加工技术,加大市场开发与宣传力度,增加投入,创优质产品名牌,强化后谷咖啡文化与后谷形象,积极推进种植管理管科学化,加工现代化,产品延伸化,产业集团化,加速后谷咖啡成为国际品牌是举目在望的,而且就在不远的将来。
四、参考文献
[1] 吴晓云,张峰,刘侠,卓国雄.营销管理案例[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2] 后东升.36家跨国公司的品牌管理[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3] 李德立.中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品牌战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 2006.[4] 查星茹.星巴克品牌策略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6.[5] 蔡云生.品牌营销:农产品拓展市场的利器[J].经济视角(下), 2009,(09).[6] 焦建文, 黄春华.品牌营销——农业产业化的战略重点[J].农村经济与科技, 2004,(11).[7] 郭容琦,罗心平,李国鹏,杨世贵,李贵平,李树维,黄健.云南小粒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分析[J].广东农业科学 , 2009,(03).[8] 韦开蕾.中国咖啡潜在市场[J].世界热带农业信息, 1998,(06).[9] 柳娜.中国农产品品牌经营研究[D].湘潭大学, 2007.[10] 郑璐.中国农产品品牌建设对策研究[D].江南大学, 2008.[11] 李恂.做大做强中国咖啡产业——记云南德宏建成中国最大的速溶咖啡粉生产线[J].中国经贸, 2008,(07).[12] 杨通新.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以孟连县为例[J].吉林农业, 2010,(06).[13] 李文伟.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产业提升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 2009,(04).[14] 李维锐.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现状及今后发展对策[J].热带农业科技, 2009,(01).[15] 黄家雄,吕玉兰,文志华,张林辉.关于加快云南咖啡产业发展的建议[J].云南农业科技, 2010,(04).[16] 马红梅.云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现状分析[D].中国农业大学 , 2004.[17] 陈良珠.关于农业创名牌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 , 1998,(04).[18] 杨全顺.农产品品牌战略探析[J].农村经济 , 2004,(04).[19] 耿罡.中国农产品企业品牌战略分析[D]吉林大学 , 2006.[20] 李强.我国农产品品牌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 , 2008.[21] 柳娜.中国农产品品牌经营研究[D].湘潭大学 , 2007.[22] 孙占胜.提升品牌价值的关键因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009.[23] 陆自芹, 马凯.潞江坝咖啡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 2006,(S1).[24] 周灿, 田子义, 李茂林.云南德宏后谷咖啡生态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34).
第五篇:文献综述
韩剧热播对我国的启示试探
一.前言
韩剧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中国市场的,1997年在央视的海外剧场首次播出《爱情是什么》爆出第一个韩剧冷门,创造了收视高峰!自此各地方电视台相继开始播放《蓝色生死恋》、《开朗少女成功记》、《玻璃鞋》、《人鱼小姐》等多部剧掀起了韩剧的收视热潮,一夜之间形成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韩流”。
韩剧的热播,韩式餐饮,服装,美容也对迅速侵入各地,不仅推动了韩国经济发展,也传播了韩国悠久的文化。针对以上的种种情况,文章主要从韩国电视剧的一些概况、韩国电视剧走红的原因以及韩国电视剧给我们带来的思考几个方面展开了详细的论述,通过分析韩剧热播的原因,比较中韩在这些方面的不同,希望中国能从中得到启示雨借鉴,大力弘扬本民族传统和民族文化,从而推动我国电视剧的制作水平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二.韩国电视剧的特点及类型
1.韩国电视剧的人性化情怀,运用平民化叙述视角,将故事中的细节的处理十分精致。唯美的画面,适时运用悠扬动听的音乐配合剧中情节,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上的震撼。张建敏《韩剧的品牌传播及其启示》认为:作为文化品牌的韩剧也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品牌特征:(1)韩剧的以情动人的特点(2)韩剧剧情生活化的特点(3)韩剧情节曲折的特点。[1] 刘艳红《韩国影视剧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认为:(1)韩剧是对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承载(2韩剧形式的唯美。[2]
2.韩国电视剧的类型
罗洁《韩剧何以打动中国》指出,韩国电视剧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是温馨的家庭生活剧,这种类型的影视剧一般以爱情、亲情、友情为主题,展现韩国人民生活形态及其伦理道德状况。第二种是浪漫的青春偶像剧,这类剧种反映了韩国青年对爱情的向往与追求。第三种是“野蛮”型喜剧片,自从《我的野蛮女友》之后,动辄拳打脚踢的野蛮美女与逆来顺受的懦时都能找到现实生活的影子。[3]
三.韩国电视剧在中国成功传播的原因
陈兆河《跨文化传播现象新解析—“韩剧热”对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启示》认为:韩剧之所以能打动中国观众,主要是中韩文化的共通性。[4]马丽《“韩剧”流行的文化思考及启示》中提出:韩剧自身具备的“真”“善”“美”的特点,给它戴上了独特的魅力光环。[5]龚知敏《韩剧登陆我国引发的思考》认为:韩剧之所以能这么火热源于:“精美绝伦的美食和绚丽华彩的服饰”起了主要的作用。[6]
四.韩剧热播给我们的启示
马丽《“韩剧”流行的文化思考及启示》认为:韩剧的流行并非偶然现象,而是韩国政府有意识所为,只有将文化作为一个重要的产业去发展,才可以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5]肖文娟《我国国际文化传播如何借鉴韩国经验》认为:我国的政府想要逐步改变上述状况,必须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支持。[7]李玮《浅议韩剧的生成特点及韩剧背后的思考》分析:观众需要一些能够打动人心的、真实、深沉、细腻的故事来满足自己情感的宣泄和坚持正确的道德判断。[8]张琳琳《浅析韩剧在我国热播之原因》则强调:我们必须重新重视我们的传统,重新重视已有的经验和成功,扫除浮躁,踏踏实实的去表现人们正常的情感、善良的追求、真实的命运,这样才能赢得正在失去的观众。[9]
五.结语
韩剧在中国盛行时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实,拥有了一定数量的受众群,从某种角度上讲,其发展趋势已经超过了我国的电视剧发展速度,本文从韩剧的各个方面已经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着重的分析了韩剧在我国成功传播的原因。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文化,给世界其他国家和人民流行深刻的印象是中国文化的使命。我个人觉得我们国家应该从法律、从政府和社会各个方面来保护电视剧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赶上潮流的发展,从而中国的电视剧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建敏.韩剧的品牌传播及其启示[J].热门话题,2004([2] 刘艳红.韩国影视剧对中国文化传播的影响[J].声屏世界,2011(4).[3] 罗洁.韩剧何以打动中国[J].世界知识,2011(4).[4] 陈兆河.跨文化传播现象新解析—“韩剧热”对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启示[J].GREAT MASTER,2010(2)
[5]马丽.“韩剧”流行的文化思考及启示[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1(2)
[6] 龚知敏.韩剧登陆我国引发的思考[J].广西社会科学,2011(10).[7]肖文娟.我国国际文化传播如何借鉴韩国经验[J].理论视野,2011(8).[8]李玮.浅议韩剧的生成特点及韩剧背后的思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8).[9]张琳琳.浅析韩剧在我国热播之原因[J].影视之窗,2011(2).老师修改建议
1、你研究的主要问题是韩剧热播对我国的启示,重点是把韩剧在中国的成功作为“韩流”这个整体的一个突出方面去分析,研究的难点是在韩剧成功的表象中抓住本质的东西。
2、建议题目改为“韩剧热播对我国的启示试探”。
一、韩剧的成因
二、韩剧热播对我国的影响
三、韩剧热播给我们的启示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