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导学案

时间:2019-05-15 10:08: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观潮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观潮导学案》。

第一篇:观潮导学案

《观潮》复习导学案

初四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设计人:董英前使用时间:3.22 审核:

复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掌握生字新词。

2.体验与感受自然景物的美,善于发现人与大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品质。

前置自学:

1.《观潮》,作者,(朝代)家。

2.第一次通读全文和注释,为下列加点字注音或在划线处写出相应的汉字。

艨艟()()如履平地()一舸无迹()善泅()僦赁看幕()()

3.解释加点词含义

方其远出海门()()吞天沃日()既而尽奔腾分合()乘骑弄旗标枪舞刀()()()如履平地()一舸无迹()披发文身()溯迎而上()皆倍穹常时()

僦赁看幕()不容闲也()

(2)判断下列加点词含义是否相同,相同的打“√”,不同的打“×”

①吞天沃日/持汤沃灌()③披发文身/舍其文轩()

④溯迎而上/沿溯阻绝()

(3)翻译重点句子。

①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

译文: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译文:

合作探究(一词多义)

方:方其远出海门 【】为:“敌船”为火所焚【】方出神【】海涌银为郭【】

方七百里【】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观潮【】天下之伟观也【】仅:仅有“敌船”为火所焚【】仅如银线【】

以:以此夸能【】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势:势极雄豪【】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能:以此夸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拓展延伸(古今异义)

①方 古义:今义:②际 古义:今义:③沃 古义:今义:④奔腾 古义:今义:⑤标枪 古义:今义:⑥ 人物 古义:今义:⑦文 古义:今义:⑧尹古义:今义:

⑩郭 古义:今义:

《诗四首》复习导学案 初四科目:语文 课型:新授设计人:董英前使用时间:3.22 审核: 前置自学: 1.《归园田居》的作者是________,______朝诗人。字,世称,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2.《使至塞上》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字,____朝著名(派别)诗人,与并称为“王孟”。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3.《渡荆门送别》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朝诗人。字,号,有之称。本诗选自《______》。4.《登岳阳楼》的作者是,朝诗人。字,号。本诗选自《_____________》。《归园田居(其三)》 1.诗中表明诗人身为文人而不会种田,又缺乏经验的诗句: 2.诗中能够表现诗人辛勤劳作的诗句: 3.诗中表现诗人回归大自然,美好愿望实现后的愉悦心情的诗句: 4.诗中描写种豆地点和长势的句子: 5.诗中描写诗人早出晚归,愉快劳作的诗句: 6.诗中表现诗人对田园生活热爱的诗句: 7.诗中表明作者的劳动态度认真而勤恳的诗句: 8.诗中表明作者因不愿在污浊的世界中失去自我而与黑暗的官场生活决裂的句子: 9.请写出你所喜爱的陶渊明的诗句,并谈一谈你的理解(本诗中出现的除外)。《使至塞上》1.诗中形容漫漫征程,孤寂艰苦的诗句: 2.诗描写大漠独特的风光之美的诗句: 3.诗中表现诗人行程遥远、艰难的诗句: 4.诗中流传后世经久不衰的诗句: 5.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方法抒发作者激愤、抑郁之情的诗句:6 .7诗中被清人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诗句: .古诗词中,有许多描写塞外壮美景观的诗句,请写出其中连续的两句,并注明作者和出处:8.诗中交待出使地点及目的的诗句: 9.诗中暗示诗人政治生涯漂浮不定的诗句: 10. 诗中最能表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特点的诗句: 11. 苏轼评价王维说:“读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请写出能表现王诗“诗中有画”的名句连续的两句,并标明诗题。《渡荆门送别》1.诗中表现诗人对蜀中山水无限眷恋的句子: 2.诗中描写山水景象的句子: 3.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游子留恋故乡的诗句: 4.诗中交代作者漫游行踪的诗句: 5.诗中描绘作者离开荆门山后,眼前呈现的壮丽景象的诗句: 6.诗中与“又疑瑶台,飞入青云端”描写手法相似的诗句: 7.请写出我国古代诗句中表现送别之情的连续两句: 《游山西村》1.诗中描写丰收年景,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品行的诗句: 2.诗中既写出春社欢快,又表达民风淳朴可爱的句子: 3.诗中运用比喻点明人生道路坎坷、曲折,但前景又无限美好的诗句: 4.诗中表达诗人对山村秀美风光无限热爱和留恋之情的诗句: 5.诗中表现诗人乘月闲游,夜访村民的诗句: 6.诗中被后世用来形容已陷入绝境,忽又出现转机的诗句: 7.生活中总有挫折和坎坷,但只要你不气馁,总会有一个美好的境界在等待着你,这正如本诗中所说: 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合作探究:赏析各首诗中的名句拓展延伸:体会各首诗所表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二篇:观潮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

观潮 导学案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习目标: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一.学习点拔

1.去年农历八月十八,中央电视台和浙江电视台联合现场直播钱塘江大潮,同学们看了吗?你看到什么潮?感受如何?

2.对于钱塘潮,你还了解些什么?

3.自由畅说。

4.小结:„„那情景真不愧为“天下奇观”

二.理解课题

1.观潮:

2.天下奇观:

3.从同学们刚才的谈话中看出,大潮汹涌的情景,大家记忆犹新,钱塘江大潮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学习“潮来之时”

1.描写潮水的景象,在哪呀?(自然段)

2.自己读读3、4自然段,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觉得喜欢的,就多读几遍,努力把它读好,待会读给同学们听。

3.学生自由朗读,师巡视指导。

4.课堂检测(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

▲从远处传来„„闷雷滚动。

▲那声音„„颤动起来。

▲过了一会儿„„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横贯江面。

▲浪潮越来越近„„飞奔而来。

▲小组赛读。

5.小结: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啊!正如课文预习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大潮写得雄伟(),有声(),使人如临()。

四.理清写作顺序。

1.填空理解:

(1)自己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这些语句连起来。(2)指名填空。()

2.师生分读。

五.指导背诵。

1.老师留下括号里的词语,你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2.练习背诵。(自己准备)

3.会背的一起来。

4.共同达标:背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到钱塘江旁,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浪头(),气势()。钱塘江大潮真不愧被称为()!

六.积累语言。

1.咱们学习的这两个自然段中,词语非常丰富、生动,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下来?

2.开展比赛。

3.做读书卡。

4.分组领读。

七.运用语言。

1.同学们懂得了词语意思,不过,会不会用了呢?

2.选用其中的二三个词造句(鼓励选用几个好词,说一段话)

3.学生交流

八.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了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叙述方法,积累了好词佳句。学得不错。下节课„„

九.作业:

回忆整篇课文,完成填空: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潮来时(),潮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是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地,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第三篇:观潮学案

《观潮》学案第一课时

一、展示目标:

1、读难生字字音,掌握常用词的意思,疏通文意。2.整体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二、自学指导。

1、导入新课。

2、学生简介作者。

三、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掌握正确的读音,听清节奏。

2、学生大声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学生理解难句,积累词语。(1)读准字音:雷霆()杨诚斋()艨艟()如履平地()倏尔()一舸无迹()善泅()僦 赁()罗绮()鲸 波()(2)辨明词义:既望()方其远出海门()则玉城雪岭()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皆披发文身()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3、以小组为单位,质疑解难,教师可酌情给予指导。

4、选四位同学翻译课文,其余同学补充订正,熟悉文意。提示:文言文翻译应遵守“信”“达”“雅”三字原则。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一定要一一对应,可以在不改变原意的情况下适当润色,争取用现代汉语表现出弄潮儿的风采。

四、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内容。学生齐读课文,探究:

1、《观潮》第一句就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它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伟观”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也就是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观潮的?你想用哪些词语分别这些方面的特点?

3、课文共四段,请概括每段的段意。

五、达标训练。1.下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艨艟(méng chōng)行阵(háng)B.倏尔(shū)战舸(kě)C.泅水(qiú)溯迎(sù)D.倍穹(qióng)僦赁(jiù lìn)2.下列加粗词语解释全对的一项是()A.既望(农历八月十五日)方其远出海门(刚好)B.际天而来(连接着天)吞天沃日(肥沃)C.势极雄豪(雄伟豪壮)江干(江岸、江边)D.倍穹常时(高出一倍)僦赁(僦:没有意义。赁:租用的意思)3.《观潮》选自________,作者__ __,这是一篇以________著称的佳作,写的是回忆南宋时期于京都__________(今杭州)外观看________大潮的盛况。表达方式以________为主。4.古诗文中写潮的名句很多,试写出四句。①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5.翻译。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4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第二课时

一、展示目标

1、学习本文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

2.学习结构得当,语言精练的特点。

二、探究学习。

1、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

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怎样的写法?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3〉三段哪些句子描写了壮士形象?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2、深入思考以下问题,升华情感 : 〈1〉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2〉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三、总结全文。1《观潮》闷雷滚动出白线,潮头怒吼贯江面。山崩地裂城墙现,钱塘奇观天下传

2、渲染、烘托和对比是作者在文中所运用的三种写作手法,请各找一个例句,并说说它的作用。

3、古人说:“富于万篇,贫于一字。”这说明写文章选词炼字是多么重要。试从课文中找一些精彩恰当的词语,说说它们的妙处。、四、课堂检测:

1、本文按照________顺序,写了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涌潮景象。为了突出潮水的汹涌,分别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抓住潮水的________、颜色和样子描写,把潮水写得逼真、奇特。2.下列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B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C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D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

3、读第一段,回答:(1)文中总写大潮的句子是:(2)文中写潮的描写顺序是:(3)文段所写的主要内容是:

(4)默写最后一句话。

4、《酒泉子》[宋] 潘阆①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注:① 阆l4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题: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

吓,至今心有余悸。()

5、开放探究:宋朝时观潮在临安(今杭州),今天应在海宁为最佳,这一变化能说明什么?

第四篇:《观潮》学案

28《观潮》学案

时间:2010-11-30 主备: 苗莉 审阅:八年级语文组 班级 姓名 教师寄语: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学习目标:(目标明确,行动才有效)

1.通读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如:“方、倏尔、略、逝、溢目、江干”等 2 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3.了解我国南宋时钱塘江潮的盛况和观潮盛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课前热身(做一做,记一记,你一定能过关)简介钱塘江大潮知识:

钱塘江大潮,是闻名世界的奇观,苏东坡曾写过这样的诗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以此来赞美钱塘江大潮。人们通常称这种潮为“涌潮”,也有的叫“怒潮”。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壮观的涌潮呢? 首先,这与钱塘江入海的杭州湾的形状,以及它特殊的地形有关。杭州湾呈喇叭形,口大肚小。钱塘江河道自澉浦以西,急剧变窄抬高,致使河床的容量突然缩小,大量潮水拥挤入狭浅的河道,潮头受到阻碍,后面的潮水又急速推进,迫使潮头陡立,发生破碎,发出轰鸣,出现惊险而壮观的场面。其二,是江口有巨大的拦门沙坎,潮水涌进遇到强大阻力,潮头当然会掀揭天上。前浪遭遏,后浪又上,波推波,浪迭浪,潮水自然奔腾咆哮,排山倒海般汹涌而来。潮头高度可达3.5米以上,潮差可达10米。其三,大潮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潮汐是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钱塘江大潮主要是由海潮倒灌引起的,所以,它也与月亮和太阳引力有关。

第一课时

一:自主先学 :(用心研读教材,你一定能行)自学指导一

1、请同学们试读课文,要求把生字生词勾划出来.2、听录音,标出朗读节奏,3、小组合作互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好

自学指导

二、请同学们再读一次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共赏文中美丽的画面:(我自信!我参与!)

提示:全文四个段落,为我们展示了四幅优美的画面,你认为那幅画面最美?请读一读,品一品。(可从内容、语言、写法等方面来品评)第一幅(段):

第二幅(段):

第三幅(段):

第四幅(段):

自学指导

三、(请同学们再读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将译文中遇到的疑难用红笔勾出,先在小组中解决,不能解决的以小组为单位提出,集体解决。)自学检测:

一、基础知识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艨艟数百()()如履平地()罗绮()僦赁看幕()万仞()

2、《观潮》选自《 》,作者,代湖州人。

3、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2)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3)倏而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

(4)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5)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6)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

第二课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先学(用心灵去呼唤知识)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再次研读课文把握主旨、写作方法及语言特点。1、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2、为什么要写校阅水军与吴中健儿在潮头弄潮?

二、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解决不了的,小组讨论交流。)

1、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

2、这段写观潮人众之多与上文写江潮和水上表演有何联系?

三、展示点评:(重点展示疑难问题)

四、总结提升:(请将你探究过程中的感悟或收获,简单扼要地写在下面。)

据说近几年,有不少人因看钱江涌潮而丧命,是否说明只有古代的人才有如此胆识敢于弄潮争标和大自然搏斗,今人就缺乏这种斗志了?

五、检测拓展(比一比,赛一赛,看谁做得好又快!)一)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酒泉子

长忆观潮,满郭②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③尚心寒。(注:① 阆lang;②郭:城;③梦觉:觉醒)

1.《观潮》中与“满郭人争江上望”相对应的一段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弄湖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词句中“弄潮儿”在《观潮》中被称作“________”,“手把红旗”在《观潮》中写成“________”,而“旗不湿”进一步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判断题:

A.这首诗是作者回忆观潮时的情景而作。()

B.“满郭人争江上望”一句,是从侧面烘托钱塘潮的雄阔壮观。()C.“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在夸赞弄潮儿勇敢无畏的同时,暗示读者钱塘潮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可怕。()D.“别来几向梦中看”从侧面烘托了钱塘潮所具有的自然美、弄潮儿身上体现的人情美。()

E.“梦觉尚心寒”旨在说明作者观潮时受了惊吓,至今心有余悸。()

(二)《观潮》中引用了杨万里的诗句来说明钱塘潮波澜壮阔、势极雄豪的景象,你还能举出几首杨万里的诗吗?

第五篇:《观潮》第1课第2课时 导学案

**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

四年级

语文

导学案

主备人

黄妙虹

复备人

审批人

谭肖珍

编号

学生姓名

小组

1、观潮

课时

本周行为训练重点

实施导学案,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作用。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重、难点

预测

理解文中有关“潮来时”的描写,感受到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雄伟壮观。

学习

教师“复备”栏或学生笔记栏

课前预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3、4自然段。

2、课文评价说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在文中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奇观的句子。

一、点燃激情,导入新课:

1、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一个旅游胜地。钱塘江潮以其汹涌的浪潮和陡立的水墙闻名于世,吸引了很多游人前来观潮。今节课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钱塘江大潮的壮观吧。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二、独立探究,潜心会文:

1、作者在描写大潮来时的景象时是按什么顺序、从哪些方面来写的?

2、说一说你认为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的句子,进行理解并有感情地读一读。

3、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并说一说你“观潮”的感受。

三、同伴互助,交流分享:

1、向学习对子提出自己独学不能解决的问题,寻求同伴的帮助。

2、对子相互交流、检测独学内容。交流各自的学习成果。

3、提出对学后仍不能解决的疑问。

四、合作探究,共同成长:

1、各学习对子暴露对学不能解决的疑问,组长组织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尝试解决,小组长梳理总结。

2、组内交流对学成果,展示区板书小组群学成果及群学后仍旧不懂的问题。

3、教师引导组间互学,解决各组的疑难问题。

4、教师到各组巡视,调查学情,将本课的重点、易错点、疑难点梳理出来,划分为若干个任务。组长到“任务报到站”自主领取大展示的任务,然后进行合理分工,组内进行“预展”。

五、组内展示,组间互学(小展示)

小组内进行展示,互动交流,教师巡视,点拨,了解情况,及时收集学习信息。

六、主动展示,张扬个性(大展示)

1、通过朗读,我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潮来前

笼罩薄雾

风平浪静

潮来时

闷雷滚动

一条白线浩浩荡荡

山崩地裂

潮去时

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2、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看到的景物美丽,人们的心情焦急)

3、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课文,进行画批。

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4、指导学生背诵: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写潮去时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6、组间进行补充、建议或质疑对抗、点评。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点拨。

7、如果还有不懂的问题,教师组织全班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可以引导点拨。

4、学习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

七、及时测评,促进发展:

1、我会按要求完成练习。

那条的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再近些,只见(),形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A、按原文填空。

B、造句。

犹如:

C、这段话从()和()两方面来写大潮到来时的景象,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景。

八、运用双色笔整理、完善导学案。

课后

反思

下载观潮导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观潮导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观潮》第1课第一课时 导学案

    **市城中街道中心小学四年级语文导学案主备人***复备人审批人***编号时间学生姓名班级小组课题1、观潮课型课时1本周行为训练重点实施导学案,发挥每个成员的学习作用。学习目......

    1《观潮》学案

    1.观潮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

    观潮学案答案(5篇)

    《观潮》学案答案 第一课时 三、2、tínɡ zhāi ménɡ chōnɡ lǚ shū ɡě qiú jiù lìn qǐ jīnɡ 望,农历十五;既望,农历十六 当……时 城墙 突然;一点点 画着文彩 逆......

    导学案

    导学案备课模式(一) 现在,我县正在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暑假后准备改革传统的备课模式,统一使用县教研室印制的导学案。为规范导学案的使用,特提出如下要求: 一、使用“导学案”备......

    导学案

    长城谣 ——席慕蓉 教师寄语:学则须疑,大疑大得,小疑小得,无疑则不得。 【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理解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3、......

    导学案

    导学案【自学目标】了解辽宋夏金等民族政权建立与发展的基本史实,能正确认识宋与辽、夏、金的关系。【学习重点】1.契丹的兴起及与北宋的关系;2.女真建立金和岳飞抗金。【学习......

    导学案

    复习导学案:第20课:法律护我成长一:复习提纲1、 法律法规为什么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保护?2、 如何保护未成年人?(问题。4、 社会保护、司法保护的含义,地位。二:学习过程: 1、 案例......

    导学案

    大城小学高效课堂语文导学案【年级】五年级【课题】习作【周次】第八周【课时】第三课时【主备人】程北玲【初审人】【复审人】【使用日期】 2012年4月18日【教材版本及册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