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听后感
《再见了,亲人》本课时的流程分为六步。在这节课中,教师的语言及教学艺术让我耳目一新,精辟的语言把课堂气氛带到了高涨、热烈,而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更使教学实效性得到了落实发展,在教学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教师运用播放当时的背景图片,并配以适合的音乐,教师声情并茂的介绍,把课堂推向了高潮,通过学生找重点词句,到体会并朗读深化理解,把知识也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积于这节课的欣赏,让我更加意识到灵活运用课堂教学方式,对于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性,力求在今后自己的教学道路上也能为之所用。
于老师凭着娴熟的教学基本功和独特的教学构思,领着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出了疑问、读出了感悟、读出了意蕴、也读出了语文课堂行云流水般的乐章。
阅读教学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的载体理解内容,而且要关注语言文字载体本身的物质存在。所以,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从根上长出来的树。没有对语言的深入理解,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将无从谈起。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教学应工具性与人文性并举,如果我们没有领会其精髓,要么会穿新鞋走老路,把语文课上成乏味的工具性训练课,无视文本丰富的思想内涵,无视师生课堂生命的活力。要么容易高举人文大旗,忽略了语言文字训练,把语文课异化为品德等思想教育课。我想,如果把我们的语文课堂比作生命的话,那么人文好比生命的精神,语言文字好比生命的肌体:精神脱离了肌体无法存在,肌体缺失了精神也就没有了价值和意义。只有二者有机融合,语文课堂才能焕发出勃勃的生命力量。
第二篇: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亲情的珍贵
亲人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存在,他们给予我们无尽的爱和支持。当我们与亲人告别时,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本《再见了亲人》一书,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亲情的珍贵,让我深刻体会到亲人的重要性。
在书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与家人的相处之道,让我意识到亲情是需要用心经营的。我们常常忽略了亲人的存在,却在失去时才懂得珍惜。这让我深思,我们应该时刻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用真心对待他们,传递爱与关怀。
告别的痛苦
当亲人离开时,我们常常面临着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悲伤。《再见了亲人》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主人公面对亲人离世的心理变化,让我感同身受。失去亲人的痛苦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
这本书让我明白了面对亲人的离去,我们需要给自己时间去悲伤和疗伤。我们也要学会接受现实,坦然面对生命的无常。只有通过接受和释放内心的痛苦,我们才能逐渐走出悲伤,继续前行。
回忆的温暖
当亲人离开后,我们能够依靠的只有回忆。这些回忆是我们与亲人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的见证,是我们与亲人的联系纽带。《再见了亲人》中,作者通过主人公回忆的方式,将亲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我感受到了回忆的温暖。
回忆是我们与亲人的纽带,它们可以帮助我们保持对亲人的思念和怀念。在书中,主人公通过回忆,重新与亲人建立了联系,这让我明白了回忆的重要性。无论亲人是否在身边,我们都可以通过回忆来感受他们的存在,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告别的启示
当亲人离开时,我们不仅面临着痛苦和悲伤,也会对生命有更深刻的思考。《再见了亲人》中,作者通过主人公的经历,让我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宝贵。亲人的离去提醒着我们,生命是短暂的,我们应该珍惜眼前的每一天。
这本书让我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将对亲人的爱和关怀压抑在心底,而是要及时表达和传递。我们要学会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每一刻,用行动和言语告诉他们我们的爱意,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感悟与启示
《再见了亲人》这本书给了我很多感悟与启示。亲情的珍贵、告别的痛苦、回忆的温暖以及告别的启示,这些方面都让我深刻思考了亲人的重要性和生命的宝贵。这本书告诉我,我们要用心对待亲人,珍惜与他们在一起的时光,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
通过阅读《再见了亲人》,我更加明白了亲情的可贵,也更加懂得了如何与亲人相处和告别。这本书不仅让我感受到了亲人的重要性,也让我思考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相信,只有真正珍惜与亲人在一起的时光,我们才能过上更加充实和幸福的生活。再见了亲人,我会用心去珍惜每一个与你们相处的时刻。
第三篇:《再见了,亲人》读后感3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再见了,亲人》主要讲了大娘在阻击战中为了救助伤员失去了小孙孙;小金花为了救侦察员老王失去了母亲;大嫂为志愿军挖野菜被敌人的炮火炸掉了双腿,只能靠拄着双拐走路了。最后讲了志愿军舍不得朝鲜的亲人们的心情。
“当您再回去抢救小孙孙的时候,房子已经炸平了。”读到这里,让我热泪盈眶。书中的这句话让我知道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情谊真的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因为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啊!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抢救自己的亲人,可大娘却先救志愿军伤员,然后才想着救自己的孙子。
“不料敌人的一颗炮弹在您的身旁爆炸,您倒在血泊……伤好以后,您只能靠双拐走路了。”大嫂为了让志愿军吃上蔬菜,明知道危险,仍旧上山采野菜,挖完了后山就来到前沿阵地挖,结果失去了双腿,只能靠双拐走路了。朝鲜大嫂用自己的血肉之躯表达了中朝人民的友谊!
读完这篇文章,我泪流满面。深深地感受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深情厚意!那是用血肉之躯铸成的!同时也知道抗击美国侵略军是在中朝人民的打击下,美帝国主义连遭失败。
第四篇:《再见了,亲人》读后感1
《再见了,亲人》读后感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最让我深受感动的是小金花和妈妈为救老王,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这个故事。小金花和妈妈知道侦察员被捕了,为了救老王,妈妈引出鬼子,好让小金花救老王,最后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想到这儿,我想起一个人:我的表姐。
记得有一回,老师要求我们每个人画一副画,要有创意。我回家后,想来想去参考过许多画画书也想不到。我正在百思不解时,准备和朋友去参加自己喜欢的羽毛球活动的表姐走过来,问我:“小欣,为什么愁眉紧锁?”我把嘴翘高说:“表姐,你教我画有创意的画,好吗?”“可是——,”表姐看见我恳求的样子,肯定地说:“好吧!”表姐把那个活动取消后,对我说:“身边有许多东西都很新奇,只是在于你有没有善于发现。比如,青蛙比赛游泳,小狗结婚会,海底婚礼——。你明白吗?”我点点头,表示我明白了。然后我拿起笔画起来,画得津津有味。表姐在一边我画,一边指导我,最终我把画画完。
表姐就像小金花那样,为了帮助别人付出了代价。小金花为救老王失去妈妈;表姐为了教画画,失去了一次打羽毛球的机会!
通过学习了这篇文章,我明白了,志愿军在战场上不惜牺牲,奋勇战斗,为朝鲜的解放的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朝鲜人民在志愿军遇到艰苦的困难,冒着生命危险,帮助志愿军刻服困难,使志愿军出色地完成任务,志愿军和朝鲜人民通过了艰苦地战斗岁月,使他们的情谊比山高比海深。课文中赞美了志愿军和朝鲜人们用血凝成了伟大的友谊!
第五篇:再见了亲人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学习课文1——3自然段,联系上下文理解
“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出示课文两幅插图):
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幅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图片,请大家认真观察,注意人物的衣着神态、动作,用一两句话描述图意。2.指名学生描述。3.师小结:(放《志愿军军歌》)
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这两幅图描绘的就是1958年最后一批志原军离开朝鲜回国,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景。人们挥着手,含着泪,深情地呼唤着──再见了,亲人!(师板书课题)
4、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5、“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看这个题目,你都想知道什么?(6、小结:课文中的亲人,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结合自身体会亲人的含义。)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请大家快速地把课文再读一遍。边读边重温一下你预习的内容,注意把子音读准,句子读顺, 遇到生词多读两遍。读完后想一想这篇文章主要写哪些亲人?开始。生:自学课文。(设计意图: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到朝鲜人民与志愿军战士情谊深厚。)2.学生初读课文,教师巡视,适时指导。3.反馈、交流。出示生字。(1)教师抽读生词,强调“妮”(nī)、“耗”(hào)等生字读音。(2)辨析字形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汇报,想想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教师板书。下面我们学习第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 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 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 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 来的?(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 的?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
(四)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这是当妈妈牺牲的消息传来时,小金花爱与恨、悲痛与复仇的怒火交织在一起时的心情,她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这样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与对志愿军的“爱”产生了强烈的对比,表现了朝鲜的孩子们与志愿军叔叔的亲密感情。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
⑵ 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被敌人的炮弹炸断了腿。这段话用反问的语气强调 肯定了以大嫂为代表的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感情朗读。
讨论:前三个自然段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都用第二人称;都先用一个称呼语;这样写好像面向对方说话,更便于表达感情,都是通过具体事例直接抒发作者的感情。)
(四)引领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看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在火车站上,志愿军和朝鲜人民真有道不完的离别话,诉不完的离别情。然而就在志愿军和大娘她们挥泪惜别之际,火车“呜”地启动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都并作一声呼唤──(学生接读课文第4自然段)。
2.火车徐徐开出,那隆隆的车行声牵动着志愿军的心。可是我们那些志愿军战士离开祖国离开家乡长达八年,一定也想祖国,可他们却希望──(学生接读课文读第5自然段)。3.战士们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
车风驰电掣向前驶去,此时此刻,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再说上几句惜别的话,相距已远,只能在心头一遍又一遍地呼喊着──(学生接读课文)。
师:这三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人民的热爱之情,而前三个自然段呢,有什么不一样?(指着板书引导: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五)、小结延伸,体验情境
再见了,亲人!这不仅仅是志愿军战士的心声,还是朝鲜人民的心声。在朝鲜这片土地上,中朝两国人民并肩战斗,同生死,共患难,用鲜血凝成的友谊。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使中朝人民心心相连,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让我们深情地道出他们的心声“再见了,亲人!”.填空、交流,然后全班齐读。
在朝鲜战场上,__________(谁)为了__________(谁)浴血奋战,__________(谁)为了 __________(谁)也付出了很高的代价。两国人民用__________凝成了__________的情谊,因此两国人民不是胜似__________。
(六)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可以结合学过的课文,展开想像,说一说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可以采用第二人称来讲。
2、搜集抗美援朝时期的感人事迹。附:板书
14、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