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精选)
文章标题:国际关系: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
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就从哪里开始,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在发生学的意义上,国际关系的生成,源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曾指出:“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厂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被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马克思在其《资本论》及其手稿和:口信中,蕴含着其观察国际资本主义的总观点。他认为资本主义是一个世界经济体系,是“具有国际的性质”(《资本论》第1卷第83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的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生产的国际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第759页,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表现(《马克思恩格斯书信集》第18页,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是由两个互相联系的区域构成的,中心区是工业区是“资本主义的母国。”(《资本论》第l卷第561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外围区是农业区,它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中心区通过征服(《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2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与资本输出(《资本论》第3卷第653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等方式转移和派生出来的,是为中心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服务的。它带有依附性、从属性的特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第483页,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这说明了资本主义的国际分工不是平等互利的,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本质。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主义在这里所说的分工,并不是通常所说的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
我们认为,马克思这一中心区、外围区的理论同样适用于以国家划分的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无论是自由资本主义时代还是垄断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时代,无论是过去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关系,还是现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都是如此。通常我们分析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一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时,多半是以一个国家内部的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结构、意识形态为对象进行研究的。其实,国际关系,这一人类社会生活的特殊领域,也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一基本矛盾运动所支配的,不过其表现形态与一个国家内部的矛盾运动有所区别而已。
我们通过对国际关系这一特殊领域内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分析,就可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如何从当时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最初是资本主义母国——宗主国)向外(向国际社会)扩张和延伸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资本主义大国的兴衰,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殖民地、半殖民地独立运动的兴起,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外扩张的手法也是不断变化的。通过这一分析,我们可以了解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国际社会根源,可以了解全球化(主要是经济、金融,科技)的实质,可以了解在国际关系中大国政治框架的发展变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如何利用全球化这一发展经济的历史机遇,而又抵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扩张中的负面影响,这是一个摆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前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课题。
二、人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特殊领域
从人类文明史来看,资产阶级在发展社会生产力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是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国际关系既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扩张和延伸,那么,它必然将这一基本矛盾带人国际社会,不同的是它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的表现形态。资本主义将其带入国际关系,其表现形态如何呢?
先看国际生产力。第一是生产力布局的不均衡。无论从过去的宗主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来看,还是从现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来看,前者占有先进的生产力(资金、技术、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而后者则生产力较落后(:工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缺乏资金和技术、劳动者素质差);第二是自然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在这方面,过去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者现在的发展中国家又占有优势,而且这里还存在着商品、资金、技术的广大市场;第三是生产力加速度发展与“两个不均衡”的关系就直接表现为国际分工的矛盾,这就涉及国际生产关系。
再看国际生产关系。张闻天同志在1963年写的《关于生产关系两重性问题》中提出了生产关系包括两
第二篇: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单选、多选)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存在最本质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根据它反映社会存在的层次,区分为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和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根据有无阶级性,区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包括哲学、艺术、宗教、道德、政治法律思想;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语言文字、形式逻辑。
【二者的辩证关系】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不平衡性——社会意识相对于社会存在不完全一致。历史继承性——社会意识自身,包括其内部各种形式之间。能动的反作用——作用点在于经济和政治。
【辩证原理的意义】①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②宣告了唯心史观的破产。③使对社会历史的研究真正成为科学。形成了“两个划分、两个归结”的重要方法。从各种社会领域划分出经济领域,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生产关系,并把它当做决定性的基本关系,进而将一切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发展的高度,从而将社会发展看做自然历史过程,破解了历史之迷,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式实质上是把握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逻辑范畴。)【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两类构成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本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构成: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是否适合,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单选、多选)
【经济基础】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实质是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是其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上层建筑的这两个部分是相互制约的,政治上层建筑是以思想上层建筑为指导建立起来的并与之相适应,思想上层建筑要通过政治上层建筑来体现并保证自己的实现。
【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在意识形态指导下建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成为影响并制约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的现实力量。在整个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居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它的核心。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的方向。②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取决于和服务于经济基础的性质和要求。③这一规律表明,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变化发展,上层建筑是否需要改革以及改革的形式和方向,都取决于经济基础的状况。(意义:这一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是我们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的钥匙,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依据。)
第三篇: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相互关系;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其相互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社会形态更替一般规律和特殊形式。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理解;易考选择题)
1.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与哲学基本问题相对应,社会历史观领域也有自己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是我们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标准。【考点: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唯物史观承认社会存在的第一性,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物质和经济的因素;唯心史观则夸大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历史发展的本质、动力和决定性力量归结为某种精神要素。
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构成及作用
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往往坚持唯心史观,有两大主要缺陷:第一,没有考察人们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没有看到物质生产发展程度是这种关系的根源;第二,否定了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坚持英雄史观。【考点:唯心史观的主要缺陷】
(1)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指各种物质要素的总和,主要包括三大内容: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考点:社会存在的内容】其中生产方式是最主要的内容,也是对社会历史发展惟一起决定作用的社会存在。
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表现在:第一,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无论是地理环境还是人口因素都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但是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不能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决定作用,既要反对夸大人口因素的人口决定论,又要反对夸大地理环境作用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考点: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其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与前提。第二,生产方式的性质决定了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第三,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了社会形态的更替,人类社会的历史归根到底不过是生产方式演化更替的历史。【考点: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2)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考点:社会意识的含义】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社会意识进行划分。
首先,从意识主体的角度看,社会意识包括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其次,从层次高低的角度看,社会意识还可区分为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其中社会心理是一种非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而社会意识形式则是一种高水平的社会意识,是一种理论化、系统化的社会意识;最后,从有无阶级性上分可分为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称为社会意识形态,构成了思想上层建筑,主要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哲学、宗教等。【考点:社会意识形态的含义】在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在社会意识中,精神文化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的成果,具有培育和塑造人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软实力,发挥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人民、推动发展的作用。
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的内容及其意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其次,社会意识有着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并对于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考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第一,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不总是同步的;第二,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自身的历史继承性;第三,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最突出、最重要的表现。【考点: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第一,从理论上看,马克思首次创立了唯物史观,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为我们研究社会历史问题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基础。【考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理论意义】
第二,从实践上看,马克思主义创立了唯物史观,为无产阶级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1.生产力的含义和结构
生产力是指人类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客观能力,揭示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考点:生产力的含义】它是参与社会生产物质要素的总和,既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等实体性要素,又包括科学技术、管理、信息等智能性的、非实体性的要素。
从生产力的结构上来看,劳动者是首要的生产力,生产工具则是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尺,科学技术则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考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物质资料的生产作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就是劳动者运用生产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和客观标志,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2.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包括三方面的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考点:生产关系的含义和内容】
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是我们区分不同生产方式、判定社会经济结构性质的客观依据。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的相互作用表现在:
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当它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当它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考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构成了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经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基本适合,循环往复,不断前进,由此推动人类社会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的、不可抗拒的基本规律。其中,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的原理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重要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要根据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对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进行变革、改革或调整,为先进生产力更大更快的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理解和应用;易考选择题)
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内涵
经济基础是指由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属于社会的骨骼系统。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与组织的复杂体系,属于社会的“血肉”。【考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含义】
上层建筑由各种有阶级性的思想、观点体系即意识形态(即思想上层建筑或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法律制度、设施及组织(即政治上层建筑)这两大部分组成。政治上层建筑既包括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又包括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等设施以及国家的政治法律组织等。【考点:政治上层建筑的含义】政治上层建筑通过各种强制力来维护特定的经济基础,调控社会生活。
马克思主义从总体上把社会关系分为社会的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两类。政治上层建筑基本上属于思想的社会关系。因为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根据经济基础的要求形成的,体现和反映着思想上层建筑,因此又被称为思想上层建筑的“物质附属物”。在阶级社会中,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体系中的核心。【考点:整个上层建筑中的核心】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考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第二,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为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服务。首先,从服务方向上看,一方面它千方百计地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另一方面,它又要排除异己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其次,从服务的方式上看,它是通过采取暴力和宣传教育两种手段来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再次,从服务的效果上看,当它为新的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推动生产力和整个社会前进的进步作用;当它为旧的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基础服务时,起阻碍生产力和整个社会进步的反动作用。【考点: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就是这样不断地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无限演进的过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既积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又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不断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展现出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理解;易考选择题)
1.社会形态的内涵
社会形态指是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考点:社会形态的
含义】社会形态包括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意识形态,是三者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其中,经济形态是社会形态的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社会形态的划分中具有决定性意义。
依据生产关系的性质,社会历史可划分为五种: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
2.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主体的选择性使社会发展过程呈现出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表现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具有普遍性或共性,人类的总体历史过程表现为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多样性体现为不同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发展的特殊性或个性。【考点: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
其中,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主要有三种表现:第一,有些国家和民族在先进国家或民族的带动下,其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跨越某些社会形态,而直接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形态;第二,有些国家和民族社会形态的发展可能会出现暂时的停滞或者复辟倒退;第三,社会形态也不完全是纯粹的,不同的社会形态可以相互渗透。
3.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
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是指社会运动具有必然性、规律性,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主体选择是指社会主体以一定的方式在可能性空间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向确定对象的创造性活动。【考点:社会形态更替的客观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的含义】主体的选择性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内在统一的,这是因为:
首先,社会发展的决定性是主体选择性的前提。主体的历史选择有既定前提并受社会规律的制约,它可以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但不能改变人类历史的总体进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其次,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和必然性面前,社会历史主体仍然可以发挥主体的选择性、能动性。总之,社会历史的发展是通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4.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
社会发展的前进性既包括社会形态由低级而高级的发展与更替,又包括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社会生活各领域前进性、上升性的进化与变革。
社会发展具有前进性或说社会进步具有必然性:第一,社会进步必然性最深刻的根源在于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第二,社会进步的必然性还在于社会发展是一个辩证否定即“扬弃”的过程;第三,社会进步之所以是必然的,归根到底在于它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考点:社会发展具有前进行的原因】
社会发展的曲折性往往表现为社会发展的前进过程不是直线上升、一帆风顺的过程,是伴随着暂时的停滞、曲折迂回的路线,甚至出现暂时的倒退。
第四篇:《特殊的客人》这位客人也与国际关系有关。
特殊的客人
人物:
板田
———————日本投资者
老人
———————村长的父亲
村长
———————某村女村长
场景:当中一餐桌,桌有茶具;左右各置一张椅子。
[老人手捧一坛酒乐呵呵地上,认真地摆着桌上的物品。[村长整理着自己的衣服上。
老人:(调侃地)哟,这是谁呀?村长:(娇嗔)爸。老人:别人都说巩利靓,我看哪,我女儿比那巩利还靓。村长:(不好意思地跑到父亲身边,轻轻作锤打状)爸,瞧你说的。老人:哎,哎,你看你哪像个村长啊?还撒娇呢。村长:(自语)说我不像村长?哼!(一本正经,打起官腔)黄家旺同志。老人:(立正)到!村长:我可要发话了。老人:请村长指示。村长:我问你接待客人的事你准备好了没有?老人:(跃到桌前,自豪地)我早准备好了。村长:(看一眼)不错,ok了。老人:那还用说。村长:还有,在接待客人的礼节上该怎么做啊?老人:你不都说了吗?第一,要笑脸相迎。(做笑状)村长:哎呀,难看死了。老人:那,这样。(又做一种豪放型笑脸)村长:嗨,不行。老人:这样总可以了吧?(做温柔型笑脸)村长:(点头)恩,这还差不多。那第二呢?老人:要给人家让座。(做让座状)村长:太夸张了吧?老人:那,请。(又做一种)村长:不行,不行,太老土了。老人:(走至椅子后,做让座状)请座。村长:好,ok。第三条呢?老人:一切行动听指挥。村长:说的好。老人:(不屑地)这点小事还能难得倒我。村长:(将父亲拉近身边)爸,我可告诉你,今天来这客人可是有点特殊喔。老人:有什么特殊的,不就是个鬼佬吗?……(发觉说错)啊,不,不,不,外宾,外宾。村长:人家外宾是来我们村投资的,对我们村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定不能怠慢哦。老人:知道,知道,我一定做好你讲的那三条。村长:不论什么情况你都得做到。老人:保证做到。村长:好,你可是记住了?老人:哎呀,你还有完没完。(看表)哟,你看时候不早了这客人怎么还没来?村长:呀,真是,我得出去看看。老人:对,对,你快去看看,别让人走冤枉路。
[村长下。[老人欣赏着自己的酒[板田手夹一长盒上,敲门。
老人:(自语)哟,来了。(忙上前开门)来了,来了。(开门,见板田,愣了一下)板田:(鞠躬)好哈友。老人:好……什么?板田:好哈友。老人:哦,好蚝油,对不起,我这不卖蚝油,你要买呀,去江城市场,那什么油都有。板田:这里,村长家的干活?老人:(不解地)村长?干货?(大悟地)哦,你是来给村长送干货的。哎呀,都什么时候了还搞这些不正之风?,你快拿走,你快拿走。板田:你的,村长的……老人:我的,村长?不,不,不,我不是村长,我是村长的老豆。板田:老豆子?老人:对。板田:老豆子是什么的干活?老人:啊!你……老豆不是干货,老豆是阿爸,阿爸就是老豆子,我是村长的阿爸。板田:你是村长的爸爸?(上下打量)老人:哎,对咯。板田:那你的,是黄家旺先生?老人:黄……,哎,没错,没错。板田:(惊喜地)哦,我可找到你啦。(大动作地握手,)老人:哎,哎,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板田:(立正,捧起手中的长盒)黄家旺先生,这个还给你。老人:你……(猛然醒悟)哎,这不是日本人说的话吗?(再次打量板田)你是日本人?板田:哈咿。请你收下(打开长盒,递到老人眼前)黄先生,请您收下。老人:(见盒中物,有些惊讶)剑?(拿起宝剑仔细地端详)这不是我家的祖传宝剑吗?(惊喜、不解、疑惑地望着板田)这宝剑怎么会在你手里?板田:这是我老豆让我带给您的。老人:你老豆?你老豆是什么人?板田:板田中次郎。老人:板田……板田中次郎?板田:哈咿。老人:你……(咬牙切齿)原来你是板田中次郎的儿子。(逼近板田,抽剑)村长(上,见状大惊,忙上前制止)爸,你这是干什么?老人:(欲前而不得)我,我不想见他。村长:(走至板田身边)板田先生,您没事吧?板田:我,我地,没事,只是,这两条腿有点抖。老人:阿女,你过来。村长:好,好。(将板田让到椅子前坐下)老人:你过来。村长:(走到父亲身前)爸。老人:你认识他?村长:爸,他就是今天要来的客人呀。老人:(吃惊地)什么?你说的贵客就是他?村长:是的。(走近板田)板田先生,我代表全村百姓欢迎你。板田:(站起)谢谢。(伸手欲握)老人:(将女儿拉开)阿女,你知不知道,他就是当年带队侵占我们村,抢走我们家祖传宝剑,打伤你阿公的那个板田小队长的儿子。村长:爸,这我都知道,昨天市外事办的同志都跟我说了,要不,我怎么会说今天来的是一个特殊的客人呢?(对板田)板田先生您请坐。板田:(看一眼老人)你父亲地,也请坐。村长:爸,板田先生请您坐呢。老人:(固执地)我凭什么要听他的。村长:爸,他可是我们全村的客人。那接待客人的第一条是怎么说的?老人:(愣了一下)我……我不知道。村长:你不知道?你……要笑脸相迎。老人:我……迎他?村长:你可得说话算数哦。(示意父亲笑并请客人坐)老人:(强做笑脸,走近板田)坐。板田:你地也坐。老人:哼(不客气地坐下)村长:爸。(给父亲使眼色)老人:(白一眼板田,指另一椅子)你坐。板田:哈咿。(向座位走去,被老人伸出的腿拌倒)哎哟。村长:哎呀。(忙上前扶)对不起,对不起。老人:(幸灾乐祸)哈,哈,扑街咯。村长:(走近老人)爸,你太过分了。老人:哎,我怎么了?村长:有你这么接待客人的吗?老人:哦,阿女,他现在有钱给你,你就把我们家的仇也忘了?村长:爸,他怎么是给钱我呢,他是来给我们村投资的。老人:投资又怎么了?哦,有几个钱就大晒呀?板田:太晒,不会太晒地,我们地农场,设备大大地先进,不会晒地,不会晒地。老人:农场?我才不理你什么猪肠粉肠,你给我“滥”。板田:懒?哦,我们地管理是自动化地,不会偷懒,不会偷懒。老人:你,“痴妈经”板田:(不解地)机……金?村长:(对板田)资金,资金。板田:哦,资金,资金大大地有,你老人家地请放心。村长:(对父亲)人家首期投资都已经汇到我们村的帐号上了。板田:陈江这里,地理位置好,环境好,我地投资,
第五篇:历史唯物论0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生产关系规律
厚“李”相伴,有“背”无患—历史唯物论0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2)生产关系规律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方式】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生产方式集中地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生产方
式实质上是把握物质生产实践活动的逻辑范畴。)
【生产力】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两类构成要素:实体性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智能性或渗透性要素,包括科学技术、劳动组织和生产管理等。本质:人与自然之间实现物质变换的能力。特征:属人性、客观性、社会性、历史性。科
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构成: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人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以及产品分配关系三个方面,体现在社会生产全过程,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中。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是人与生产资料结合的方式,构成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这种生产关系对生产力
是否适合,是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