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中国儿童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家长重视英语学习的心情我很理解。可能因为我自己从事过英语翻译工作,我都是根据自己的成长和英语学习的经验来总结的。此外,我的女儿5岁半,我的一些方法可以说就是根据她的特点来进行使用的。真正考虑到了家长和孩子的实际需要。
那么,英语学习最需要什么方法,或者什么样的英语学习方法对儿童最有效呢。
1、缺什么?
我们最缺的是英语的语言环境。有关英语的节目、图书、交流机会都非常少,因此,在家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好的英语听的环境非常重要。每天都要进行,但不用非要正式让孩子老老实实坐在那里一个劲听,可以边玩边听。如果每天坚持30分钟的英语听的习惯养成,会为孩子打下良好的语言认知能力和语音意识。
2、听什么?
歌曲、童谣和故事都可以,在保护视力的前提下可以看看原版英文动画片。
3、汉语翻译要不要
建议家长不要把英语翻译成中文,这样的辅助翻译其实是对孩子认知的干扰,是负荷。英语的经验、对话要和孩子当前做的事情、正在进行的活动和理解水平相关。尤其不要在读故事书时,一字一句的翻译。要鼓励孩子从绘本中理解猜测。同时,语言的对话交流和阅读故事要在上下关联的语境中进行,有助于孩子的推理能力。如果故事很复杂,可以在朗读之前把中文简单概述下内容,而非读一句英文翻译一句中文。
4、何时开始学英语
越小的孩子越早听英语可能讲的英语会更好听,但不表示孩子大了学英语就晚了。孩子大了理解能力也增加了,同时注意的时间也可以长了。那么对英语的文化功能和风俗习惯也会有一定的接受能力。中国孩子应在讲好汉语后,把汉语发音讲清楚之后,再来教他们英语。而我个人更愿意使用的是让孩子早接触英语。而非学,正式的学习,不利于孩子的积极性。如果是自然的玩的状态,用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就可以用英语影响他们。
5、汉语的重要性
汉语培养的是孩子的语言学习习惯和阅读习惯,这些学习中文的方法、经验和理解水平,可以应用并迁移到英语学习中去。很多家长追风英语却忽略了我们中文的美妙,其实是适得其反的。因为语文是任何学科的基础,同样是英语的基础。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大声朗读和复述故事的能力、乐于交流的勇气、以及喜欢表达的动力,都是英语学习必备的。
6、孩子怎么就不说英语呢
这是因为还是听的不多,远远不够,事实上,听作为语言的输入是前提,而说是输出——这个功能的要求非常高也对孩子更难。输入的刺激不够,就不会形成一种自主说的意识。有可能你听了半年孩子什么都不说,但某天会突然爆发!
7、家长英语不好能否教孩子英语
家长要给孩子营造一种英语学习的氛围。我父亲以前没有学英语而是俄语,他敢教我主要就是培养了我的英语接触的时间和强化。他的发音不好,但我听的多,知道正确的发音,所以不会被不好的发音有太多影响,而且我有非常好的语言意识,当孩子年龄大点的时候比如6岁以后,家长的非正规发音不太能把孩子教坏。而前提是两个:大量的听原汁英语;家长不要和孩子在单个词汇上反复对孩子朗读。
8、学什么
单词是基础是骨架,它串起了句子。孩子当然要学单词,但不能孤立单词,单词必须在句子中应用。语法对于儿童来说,就可以不用强调了。听得多,自然会形成语法意识。至于英音美音,看看咱们国家领导人的翻译的语音就知道了!
9、要不要给孩子报英语培训班
至少在北京我知道幼儿园之外的英语培训机构的收费真是高的惊人。如果你的孩子不是那种爱表达的孩子,那么投资万元上课的机会等于还是没有用到自己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没有表达的主动性和发言的机会,被别的孩子占用了。所谓的外教,未必真的是有教师能力的特别是教授英语为第二语言国家孩子的合格教师经验!这种投资,还不如在家中花1000元安装听的资料来的容易呢。其实,我们家长要创造的不是让孩子上课的机会,是要让孩子交流英语的机会!课堂的学习,就会有教材,家长就要考,太给孩子压力了。找一些英语好的大孩子或外国小朋友,或者多和英语好的大人说,也可以的!
让孩子学好英语的技巧其实最关键的是:
让孩子有兴趣,有动机,有自信。家长不要去考孩子更不要评价孩子的发音。
如果家长只是为了让孩子张口说英语,我个人认为那不是英语学习的境界。当然,我们中国人确实需要敢于开口用英语交际。
但,英语能力,其实是一种素养。是文化的沉淀和积累,是习惯和爱好的结合,是你每天生活中的一部分。对于孩子来说,英语的习惯就是先有听和亲子阅读的习惯。
第二篇:儿童英语学习
两年前的这个时候,因为工作关系,我被外派到国外工作。
女儿在出国前,在北京孙瑞雪幼儿园上学。这个幼儿园基本上不鼓励孩子在学龄前过早学习课本知识,虽然后来设置了预科班,但学习的内容和一般的公立幼儿园比起来,就如同九牛一毛,实在太少的可怜了。
可以这么讲,我女儿在幼儿园阶段没有上过什么三一英语,在家里我也没有单独教过孩子学英语。我女儿是英文大字不识就跟我出了国。
女儿来到国外时,还不满6岁,所以先进入幼儿园kindergarten。上学的前几天,我给孩子打预防针,提前教了几个单词:
上厕所就说“toilet”或者“Peepee和Poopoo” 喝水就告诉老师“water”
见到老师同学打招呼说“hello”
指着自己告诉老师同学“Annie”,意思是我的名字是Annie。
因为可以自己带饭,所以,为了避免在学校餐厅买饭交流的麻烦,我选择了给孩子带饭上学。
第一天上学回来,正赶上部门同事为欢迎我聚餐,孩子在大家聚餐的时候为一点小事没头没脑哭了2个小时,现在想来,女儿当时太小,两周后上学,已经过了刚到国外的新鲜劲,又不知道怎么表达自己忽然移居国外的冲击和无力,语言不通,没有朋友,陌生环境下的孤独等等,所以痛哭一场宣泄了出来。
我开始重视孩子在家庭的英语学习补课。
每日精听精读学习,我给孩子选的是《迪斯尼神奇英语》,好像一共22个小视频。把它们拷贝到一个MP4上,孩子自己带着,每天随时看。我带她每天一起看,一起念,从最开始的打招呼,到最后的简单对话,一天至少学一个,第二天先复习,再学新的。因为这个学习视频里面有歌有动画,女儿挺喜欢,所以每天也不烦。每日阅读内容,是从孩子从班级拿回来的英文系列初级读物,我在国内也见过类似的英语阶梯读物。大大的彩页,里面只有一个单词或和单词有关的简单句子,但有连续的情节。我和她一起指读,她先读,不会的我告诉她,然后她再读。每天吃完晚饭后的一到两个小时都要围绕着这两项进行。每个周末,还可以看两个迪斯尼动画大片作为调剂。
效果还不错,一周后,孩子在学校已经敢开口讲话了。女儿每天回家都会问我一些问题,“我要是表达这个意思该怎么说?想做那个该怎么说?”有了被迫push要表达的动力,孩子就踏上了学英语的第一步。这个第一步,是有需求有使用所以才有学习的动力。
女儿的学校的教学日历是早就排好的,没有特殊情况一般没有变化。
主要的课程设置是:体育课,图书课,艺术课,外语课和音乐课。体育课差不多一周三次,图书课差不多一周两次,艺术课差不多一周两次,外语课音乐课也差不多一周两次。这些课程都不是在自己的班里上课,而是到固定教室去上课。英语和数学课并没有排到课程表里,但是每天都有,在自己班里由班主任授课。课程时间比较长,每节课90分钟。
女儿在半年后基本上过了语言关,但是书写和阅读都比较落后。女儿在一年级的英语课上,老师已经开始教她们写诗。
因为女儿的理解还跟不上,老师建议家长陪读一起上,所以我有幸陪读了几次。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一首风的诗。
老师先把那首很优美的小诗投在电子白板上,带大家读一遍。然后开始逐句分析,会给大家提问,如果大家感受到风的时候,会怎样画下来?然后就有小同学举手,在电子白板上画出来,根据诗的含义把大家理解和感受到的画面都画出来。然后再用一个自己想出来的句子描述出来,再和原诗做对比。
在一年级下学期,每周女儿都有一节课和诗有关,每周需要背诵她们学过的这首诗,家长需要签字。另外她们在课堂上也要模仿学的诗用自己的语言写一首诗。
这是我女儿模仿写的第一首诗:
Earth
Hearing of nature Water splashing Inside the earth
Hiding through the forest
People bilding(错字,应该是building)citys(也是错字,但知道是表达复数)Mother nature protect Oh, Through the land Through the sea...she want us to help!
我女儿的诗细看会有拼写和语法错误。
我想表达的是,国外的英语学习,一样需要背课文,虽然没有指定的教材,但是老师会按照提纲找一些好的题材和同学们一起发挥。我女儿对每星期的背诗深恶痛绝,通常这些诗里面会有很多生词,都不知道怎么念,老师上课讲完了下课很快就忘了,所以周五发下来poem book时总是拉着我一起查里面的单词,她们也学写诗的韵脚,有些诗格外绕口,却不得不背,因为背过了才能家长签字(这和国内是不是一样呢?)
我感触比较深的是,我女儿的英语学习是学完了马上就要模仿,而且老师鼓励孩子们自己写,写完了配上自己画的画,所以学期末看到孩子们自己制作的诗歌本,里面十几首自己创作的小诗和自己画的插画,就像一本漂亮的图画书。应该说,用这样的方式,才锻炼了孩子的写作和文字的应用。
补充,我女儿每周还有一次到两次的计算机课。她们的计算机课每次老师会定一个主题,不能跑了这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自己在校内网上自由检索,围绕主题自由写作拷贝,反正就是有一个类似报告的东西,有图片有文字,什么形式都可以,只要写了就可以,长短不限,自由发挥,最后老师打印订成册子在学期末发到家长的手中。如果课堂上有剩余的时间就是在校内网上互发email,或者上校内网上的网站查阅有趣的资料,听音乐,看视频,打游戏,老师是不管的。她在学校已经打过游戏了,在家里好像兴趣并不大。除了上课之外,计算机房对同学们是自由开放的,家长也可以进,同时教室里也有两台连着校内网的电脑,经常在课间有小同学堆在电脑前忙活,我女儿在家也很喜欢自己google,或者百度自己需要查找的东西,这种不懂就可以查的自由方式其实鼓励了很多喜欢自学的孩子,也锻炼了独立学习的能力。
接着谈英语学习。我记得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英语课本分为精读,泛读。这种学习其实和现在中文学习没什么区别,上课有课本,课下就靠自己的自觉了,阅读量大的孩子就相当于进行了海量的泛读。
不知道现在国内还有多少家长孩子每天会在生活学习之余看书?走在外面,经常看到很多欧美人士坐车,等车,甚至晒日光浴拿着书在看书,不是ipad,是真正的纸介质的书。我在国内还算是经常买书看书的人,但和这些包里随时放着一两本书,随时拿出来读的人比起来,还是觉得自己很惭愧。
这种阅读的习惯都是从小就培养出来的。我女儿学校有专门的图书课。这门课程是在学校的图书馆里进行。基本内容就是,在这90分钟内,在图书馆里自己找书,自由阅读,看什么都可以。每周可以在图书馆借3本书。每天放学,我女儿书包里都会有一本从班级图书馆按照阅读能力分类,适合我女儿的阅读书,我女儿每天需要为自己的阅读做记录,写在她的阅读记录本里,还有一张纸,需要写下来人物,时间,地点,情节,和自己最喜欢的部分等等。
家长可以从学校图书馆每两周借10本书,所以我女儿实际的英文阅读量是,班级5本,自借3本,我借10本,差不多一个月,能读50本书。学校每个学期有两次图书交换日,可以交换自己的私人藏书,用自己不看的书换自己喜欢的书,数量不限。
阅读带来了我女儿词汇的增长,和文字理解能力的提高。
另外为了提高她的书写能力,我曾经要求她把每天带回家的班级图书都抄写一遍,到了一年级下学期后,逐渐文字量增加,抄写要花费很长时间,后来就停掉了。不过我认为这种抄写训练,对我女儿的书写,写作都帮助很大。
她现在才小学二年级,已经开始自己写英文故事了,图文并茂,我一个打眼过去,居然好多还看不懂(不能像看中文一样,看一眼就知道写的是什么)。
我的感触是,英文阅读太重要了,和中文阅读同样重要。
我一直都认为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相通的。
我女儿在幼儿园时期,虽然学校不鼓励认字,超前学习,但是我女儿从小喜欢看书,3、4岁就可以独立阅读,5岁多出国的时候中文小说也可以自由阅读了。出国前我曾经给她买过一套《中国兔子德国草》,她很喜欢,里面提到的异国生活经历对她的心理成长帮助很大。
她在一年级就看完了《国际大奖小说》系列。这套书最大的好处,就是,当她到了现在的学校,学校里有很多这套小说的原版英文小说,所以她会经常借回来看,有中文版本垫底,所以读起英文来就是连猜带蒙,反正也喜欢囫囵着看。《小屁孩日记》也是中英文都看了若干遍了。
去年下半年比较迷《老鼠记者》,把整套差不多50-60本都从图书馆借回来看了。
中文书也没有落下,现在正在追着看《可怕的科学》中文系列,我的用意还是希望她看完后接着看英文版,相互促进。
我感觉中文阅读好,英文也喜欢阅读。爱看书是最重要的。有了阅读做基础,学什么理解力都快。
女儿在上周发现学校图书馆里有《可怕的科学》英文版《Horrible Science》,她用家长的读书卡一下子借回来5本,正在热读中。平心而论,这套书里出现了很多中学才会出现的物理化学词汇,很多比较专业的词语,已经属于科普类读物了。
小孩子真是潜力无限。
刚才翻出孩子的《Poetry book》,里面是我女儿曾经背过的英文诗,摘一首放在这,看看这里面有多少绕口的生词?反正我到现在还有些词当时和女儿一起学习了,也背了,现在仍旧忘了什么意思。
ICKY
Icky,sticky, slimy sludge
A greasy, sloppy, grimy smudge Oozy,swampy, puddle,splatter Gooey, gunkey cookie batter Dirty, filthy, mucky scum Gluey, stringy, tacky gum
Meat and sauce from sloppy Joes Time, I guess, to change my clothes!
我翻了一下,她的这个贴了英文诗的册子里一共28首诗。想起每周女儿流着眼泪背诗的情形历历在目,风雨过后见彩虹啊!
女儿一年级自己写的诗歌册子里有一首诗,一开始我看了半天,没有看懂,后来才发现,拼写错了。老师好像都能看懂,都能猜出来。
我感觉这种写短诗的写作形式挺好的,简短的词,凝练的语言,情景化的表达。
The blue ocean
Seeing blue weveing(应该是waving)
Sound of the ocean Happiness of the blue Sadness of sighs
It is always full of sadness
and bad fellings(应该是feelings)in the game of sealife
女儿配的插画是一片茫茫的大海里一只鲸鱼只露出一截尾巴,据她说,这是一首悲伤的诗
背诗,写诗,有点像我们中国人开蒙学《格律启蒙》里的:“云对雨,雪对风,来鸿对去燕,晚照对晴空”,这种风格很神似。
我正在考虑是不是也在家里教孩子《千字文》或者《格律启蒙》,先背诵,然后再仿写。这样中文水平肯定就上来了。
从女儿一年级的Portfolio里找到了一个自己制作的科学实验小册子。
她们没有自然课,但是每天上午属于班主任老师的90分钟,和下午2点放学之前的一段时间,她们也会有自己的类似自然课的内容。我曾经在陪读的时候,感受过一次。那次课上老师指定一个小同学读一本关于《热带雨林》的书,老师在小同学读的同时,会在电子白板上同步播放书的彩页部分。
在介绍了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之后,老师会问大家一些关于热带雨林的问题。比如,热带雨林主要分布在哪里,为什么其它地方没有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里为什么有的植物生长得又快又高,有的就匍匐生长,见不到阳光? 小朋友们都踊跃回答,答案五花八门,笑掉大牙的也有。老师好像都习以为常了。
女儿在当时很多还不理解,但很快就融入了举手的行列,因为瞎回答也没啥。班上最搞笑的一个小男孩每次都举手,举得都差不多站起来了,等老师叫他起来,他就会说“我不知道”“我忽然忘了答案了”。我都觉得好玩。老师好像也习惯了,从来不恼。
类似的课程多了,有时候会动动手,孩子们自己设计自己的实验内容。老师会把几个关键的词汇写在黑板上。下面这个就是女儿写的(同样好多的错别字,老师从来都不帮着修改的):
How to make oil bobelly(不知道这个是啥意思)
First you wonder what will happen in your experiment.I wonder what will happen if I mix cola, oil, baking soda and salt.Then you gather yor(显然应该是your)materials for your experiment.I get spoon, cola, oil, baking soda, cup and salt.Next you pridict and write what will happen in your experiment.I predict oil will float on coke, baking soda and salt will melt.Experiment time!
First you pour the oil into the cup.I pour the oil into the cup.Then you poru coke into the oil.I pour the coke into the oil.Next you put the baking soda into the cup.I put baking soda into the cup.Last experiment page!
You pour the salt into the cup.I pour the salt into the cup.Now, you wrire what you observed.I observed oil float up in a bobelly way, I think it looks this way because baking soda goes into the oil.小册子里每个步骤都配了一副自己画的示意图,女儿画的是一个卡通大眼睛女孩做实验的过程。看起来很搞笑,但画的也足以表达出来实验细节了。他们的课程与美术课都结合起来了。这个实验小册子女儿写了好几天,每天在学校写一点,并不是家庭作业,也不是在学校一气呵成。老师还特意告诉我,因为我女儿太追求完美,字写得太慢了。
一年级的英语写作水平基本上就是这样了。其实我觉得国内的教育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
在对比了国内和国外的基础教育之后,我觉得中国中学的数理化教育还是非常棒的。以后有机会我再开帖子细写吧。
对于英语学习,从我的个人经历来说,从初中到大学,甚至到后来成年后的再学习,英语始终是哑巴英语。开口无法表达,下笔无法描述。
我个人的英语听力进步,是从VOA慢速英语的听写开始的,听力和口语共同进步,是从每天看美剧开始的。文字的进步,是从每天抄写《英语学习》上的小文章,和抄写Economist开始的。当然新概念我也背过,第四册我最喜欢,但也没有全部都背下来。在抄写和背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英文文字的美。我当年每天都花一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做这些事情,持续了几年,才开始有量变到质变的突破。尽管在我学英语的过程中,很少应用,但是,这个积累是很重要的。
所以我对我女儿的英语学习,是非常不认同国内的那些英语教育方式的,这也是我在国内从来没有让孩子上各种英语培训班的原因。不是这些培训不好,而是我认为self-leading自我探索适合自己的学英语方式最重要。
我也会思考,如果我女儿还在国内,她的英语学习我会怎样进行?我可能还是会采取我所认可的精读+泛读,精听+泛听的方式,自己选材来教女儿。我女儿在国外的过渡期的头半年,我们每天饭后至少1个小时的英语学习时间,这段陪读时间帮助她树立学英语的信心,引导她掌握学习的方法,等到她能开始自己的简单阅读,自己能查电子词典查发音,我就放手了,学习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也是很重要的。任何学习都是学贵有恒,坚持是很重要的。我们现在每天坚持的事情,是中文学习,希望她能够与国内孩子们同步,在目前的中文学习中能感受到汉语的风澹华美,保持学中文的热情和兴趣!
国内的英语教学里都很强调类似阅读理解或者完型填空。特别是那种给一段文字短文,读完后,在下面接着选择答题。
我看我女儿的英语学习里很少有这样的内容。她们不做选择题,期末也没有这样的考试内容。
不过国外的孩子们一样要背单词。我女儿学校每周有Word Study学习,老师会发一个打印好的彩页加一个打印着单词的字条。彩页上是一些发音或者字形相近的字词,对应着它们的实物图片,帮助孩子们记忆,打印着单词的字条是孩子们必须会拼写,会造句的单词,每周不同,基本上一周学习10-15个左右。每隔几周班级有单词听写,一般在听写之前会发一个小通知,家长在家帮助孩子做准备。一般发下来字条我就会让女儿每个单词抄写5遍,再造一个句子。有时间的话每天都听写一下,会的写下来,不会的再多写两遍,第二天重复。
阅读是循序渐进的,小学一年级到二年级的阶梯读物大部分都是每页上以图画为主,有一两个单词或几个简单的句子,单词可能都是重复的,或者类似的,但整本书还有一定的情节,所以看下来并不枯燥。等到程度加深了,阅读看的还是图画书,但文字量增加。随着各个孩子阅读程度的不同,每个月会有老师做阅读评定,根据孩子们不同的阅读能力用字母和颜色分级。我女儿刚去的时候是最低的A级,但很快一年级结束的时候她就到达了M级(按照ABCDEFG。。XYZ分级)。每个孩子都有阅读能力相当的阅读搭档,在阅读课上阅读同一本书后互相交流讨论,写下自己和对方对这本书的简评。课堂上老师也会设置一些题目,比如环保题目,自我描述等等,结合题目把孩子们自己想的内容先画出来,然后再自己配上自己写的文字,有单页的,也有做成连环画的样子的。我女儿现在的家庭阅读作业,老师会要求她们查一下作者的生平简历,写出所看的图书里的时间地点情节和最喜欢的部分,这种连抄带写并不难,但写地多了,自然生词就会写了,也认识了,并逐渐掌握了句型。
其实国内的家长和老师们可以多学习和注重这种生活化的英语,把语言的学习落实在描述自己的生活上,不必太过纠结单词的正确与错误,保持孩子的兴趣,多听,多看,慢慢积累。
我女儿她们也需要背单词。在前面我仔细写了。每周10-15个单词,要求能听写,会造句。我自己只背过新概念第四册,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经典,文字很美,越读越有感觉。我女儿没有读过,也没有背过新概念。她在跟我到了这边,才开始接触英语,她在一年级每周需要背绕口的英文诗,对比起来,新概念更容易,所以背背也没什么不好,毕竟是亚历山大老先生的扛鼎之作。语言学习需要背,就跟我们背小学语文课文一样,中文英文没什么区别。
她们也学习语法,但不是国内那种学习方式,而是在老师布置写故事的同时,老师会讲一下,如果是写过去发生的事情应该怎样说,未来发生的事情应该怎样说怎样写。
不必纠结的是在写作过程中的单词拼写和语法错误,从我女儿这两年的经历来看,她的老师们基本上就从来不纠正拼写和语法错误,估计是等着孩子们自己发现和纠正呢。但她们的英语学习很重视写作和模仿写作部分,所以小孩子的写作能力都很强,即便是满篇都是错别字,但只要表达出来就可以,这种写作在我看来是一种有英文语境背景下的写作,所以国内可能还不能完全模仿。比如,有的孩子写他们喜欢的颜色,他们会写my favorat caler is pinc.尽管都是错误,但是一读,就知道这孩子写的是什么,因为是建立在发音基础上的。这种写法是先会说,再学写。所以会说,听懂应该是学英语第一位的。多让孩子看一些有趣的英文动画片,建立语感,然后再一点点摹写,这种学习英语的顺序才是重要的,否则,学了半天,还是哑巴英语。
需要一提的是,我女儿班上新插班了一个中国北京来的小男孩,二年级。据他妈妈说,他从幼儿园开始学三一英语,但是到了这边的学校,上课基本听不懂。班主任老师在阅读写作课上,让他画图写故事,也规定他可以写中文。不过据我女儿说,他中文也很多不会或者写不出来。这个小男孩在国内学小提琴,上个周末到我家跟我女儿一起上小提琴课,听了一会就跑到一边去了,我问他,怎么不听了,他说听不懂老师讲什么。可见,国内的英文教育即便是从小孩抓起,学了若干年,普通孩子仍然在英语的听说上不过关。
不太了解三一英语到底是什么,因为我女儿在北京孙瑞雪幼儿园的时候什么英语都没有学。好像有个外教,但是因为学校教学有点像选课一样,我女儿想不上就不上,也没人管。我在北京的同事的孩子所在幼儿园很多开三一英语课,具体效果怎样,我不好评价。三一英语是英国圣三一学院的英语考级,应该说有一定的权威性。具体如何还在于授课的老师水平和教学质量吧。
任何一种英语学习都得在实践中经受检验。我的感受是,语言的学习都一样。英文和中文没有区别。
我女儿现在每天坚持中文学习,每天要抄课文,念课文,每周抄生字,听写生字,每个周末还有描红作业,她已经描完了整本的《论语》,《唐诗三百首选篇》,《世界伟人座右铭》等,每个周末背两首诗,写两篇200字以上的日记。对待中文的办法和对待英文的办法一样,多念,多抄写,多背诵,多仿写作文。她们每天下午2点就放学了,那点作业一会就写完了。回家就是自学中文了,我隔两天检查一下进度。
用这种方法保持中文的水平,和在国内用这种方法学英语应该是差不多吧。不同的是,国内小学校内就有很多英语课,所以课下应该不需要花太多时间。我女儿在学校是没有中文语境和中文课的,所以只有课下每天抽一个小时左右自己学习了。贵在坚持,一天一个小时足矣。
给你看看我女儿写的中文日记:
今天我也当了一回小老师!
今天我被Ms.Tseng老师叫到Ms.Rich(2R)班里教小老外们写“春”和“蛇”字。Ms.Tseng其实是一个移民加拿大的台湾人。但是她太久不写中国字了,她还得向我和Willy(二年级另外的一个中国男孩)请教怎么写“蛇”字。一开始我和Willy绞尽脑汁地想啊想啊,好在我想起来了,Willy一看,也觉得顺眼,于是就是它了。“小老外”们碰到了一个大问题。大问题是什么呢?原来,他们老是不顺着笔画写,幸好有我和Willy在场,要不然Ms.Tseng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最难的其实是——除了我,没有人会拿毛笔,连Willy也不会!因为去年夏天,我跟着我姥爷学了一个月的毛笔字,我还记得他叫我的握笔口诀是“按、压、勾、搁、抵”,所以我不停地在纠正别人的拿笔姿势。后来没有时间了,所以我们就只教了“春”字。希望明年还有机会!不过明年就不能写“蛇”字了,要写只能写“马”字了。
我在红纸上用毛笔写了一个“春”和一个“蛇”字。回班里后,我的同学们都围着我和Willy说:“我能要一个吗?我能要一个吗?”
我没舍得给他们,把字都带回了家。我好想让我妈妈看看!
很多人都这么说。
貌似有理,但其实也不然。全球现在有很多中国城唐人街,很多人因缘际会一辈子被扔在了外国语的环境里,但是如果他自己不主动去学,去交流,很多人仍然在唐人街说着蹩脚的英语,一辈子无法融入国外的文化和生活。你能说他们没有语言环境吗?打开电视都是英文,出门走到哪里也都是英文,但就有很多人生生在这样的环境里仍然学不会英文。这样的人现在依然很多啊。
不过,根据我自己的切身感受,我觉得语言的学习除了环境,个人的语言能力也很重要。
这个语言能力怎么说呢,有的人听一遍就能模仿的惟妙惟肖,有的人听很多遍也说不出来,发不出音来。小孩子也一样的。曾经提到的到我女儿班上插班的中国孩子,据他妈妈说,在国内学了4年英语,但是在学校里基本上就是听不懂。我女儿回来汇报说,她们图书课的老师说这个孩子的英语阅读能力连EC1(就是Early children,3-4岁)的孩子都不如。其实我听了我女儿回来的讲述后,还是很震惊的,在国内报了4年的班,一直到小学二年级,学校里也有英语课,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英语,到了学校听力不过关有情可原,但是阅读能力也这么差,这些年学的英语都在学什么?
英语学习用不着太高深,尖端或者神秘化。我觉得语境很容易找到,多看美剧,原版动画片,每天都看,精听泛听一起上,语感就有了。这一点我赞同有个叫做粽子英语的学习方法,与我心有戚戚焉。民国时候学贯中西的语言大师辜鸿铭,他学英语的方法就是死记硬背,专背经典名著。可以借鉴。中文要想学好了,不也要苦背名篇,读经诵典?现在的语文教育,变成了学生们不会语,讲话没有逻辑条例,不具有煽动性,不会文,下笔无神,写不出真诚而文采华然的文章。究其原因,读的太少,背的太少。英文教育,如果家长只看重报个班就参加,不注重实际效果,一点用都没有,还不如自己在家看英文大片呢。
第三篇:儿童英语音标学习
儿童英语音标学习
儿童英语音标学习,其实不用太多的严格,就像我们小时候国语的发音是一样的,励步英语 中你会发现:宝宝开始对语言学习兴致盎然。尽管有时英文发音并不精确,再到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她已经不但所有音都正确,而且绝对的原汁原味了!孩子逐步能很快把别人的话进行拆分,这个时候他们听到的不是一个个抽象的单词,而是一个个有意义的片段,然后对应上具体的情境,就可以明白是什么意思,并且马上可以输出。
英国学者发现,如果孩子在4岁之前能够接触到两种以上的语言信号,那么这些语言信号会让他形成记忆,这对于以后学外语会有所帮助。并且从小接触两种以上语言的孩子,长大以后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远远强于只会一种语言的同龄人。
课堂活动示例:有“香味”的词
利用嗅觉来增加孩子的词汇量。收集有不同气味的东西,如洋葱、柠檬、肥皂、花椒、香水、玫瑰花等,让他闻一下物体,了解每种气味,并告诉他这种气味是什么,如香的,有肥皂味的、有柠檬味的。让他贴上标签。有时,你可蒙住他的眼睛,问他所闻到的气味是什么。不同的环节有不同的关联输入与刺激。
应用效果:
科学有效的重复与刺激,在中英文双母语的环境中,让宝宝有很多模仿和受到强化的机会,在语言的“关键期”内获得大量科学的语言辨音和发音能力的培养,这对于宝宝一生的语言学习(中英文)都至关重要。
英语(LanguageArts)、绘本阅读(BookReading)、逻辑与判断性思维(L.C.T.)、艺术(Art)、音乐(Music)、科学(Science)、虚拟体育(Virtual P.E.)、全球领导力(Global Leadership)、世界文化(World Culture)、戏剧(Drama)十门精彩学科,按照宝宝的接受能力,全英文授课,发掘宝宝潜力的同时,培养双母语,励步国际儿童教育培养综合素质的未来接班人!
第四篇: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
学习语文的有效方法
一、掌握最基本的生字 生词
二、阅读
1.阅读。每天阅读,养成习惯,习惯成自然。
2.掌握方法。精读,每周读一本经典文章,分析,学习,揣摩,朗读,背诵。
3.快速阅读,每天读一篇文章,重在通读和快速理解,增加积累和语感。
三、写作
1.每天写日记。重在坚持,保持语言流畅和表达的流畅。2.每周写一篇文章,先模仿名篇名作,揣摩和训练表达方式,然后慢慢驾驭结构表达等,自主训练。
3.每季度写一篇优秀作文,就是那种认真用心去写的,然后请老师行家点评。
四、记录、修改 做读书和学习笔记,把好的句子,思想以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和灵感及时记下来,等到有时间整理,修改,有可能就是一篇佳作。
一、学好课本知识。
课本知识是语文的基础,打好基础才能更好的学习它。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时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自觉复习,就能使成绩提高。其实,这还不够。学习的最重要阶段是预习。也就是说在老师上课之前,你先得自己学习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要尽量运用你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方法去主动地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把不懂的问题记下来,在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课本要反复阅读,直到把问题看的透彻了、明白了。为了巩固知识,你最好在课下做一些练习,知识才会掌握的更牢固。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培养了自己的学习能力。
二、注意课外积累。知识就像海洋,课本里的知识只是海面上的一个浪花,是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的,所以适当的课外阅读是很有必要的。进入了紧张的学习阶段,我们不可能再有大量的课余时间进行阅读,因此,阅读时要有选择。我们应广泛浏览各种书籍和报纸杂志,从电视、广播、网络上获取信息,并有条理的做下笔记。要关心社会生活,了解社会动态,使自己的思想要不断进步。这样不仅能使我们积累更多知识,更能丰富我们的生活。
三、加强写作训练。我们学习语文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写作。提高写作能力要从点点滴滴做起。课外积累是写作的基础,要学会对文章的细读,精彩的篇章最好能背诵。如果腹内空空,是写不出好文章的。除此之外,注意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坚持不懈的记日记,有感而发的写随笔,都是帮助我们写好作文的有效途径。写好的作文要反复修改,也可以请教老师、同学的意见,精益求精。
第五篇: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
英语学习的有效方法:大量阅读英语课文
这是一位经历过中考并且取得不俗成绩的中考学生与大家分享的有关英语学习的文章~下面就来看一下吧。
本人一向对阅读英语文章很较真,一直以来的口号都是每一个句子的语法结构都要弄的很清楚讲的很明白,但现在发现这个口号有点不太正确,虽然语言讲究语法逻辑但语言本身决定于生活,而生活有时是不讲逻辑的,所以有时英语句子很难讲出语法逻辑结构,即使是解释的通也是苦涩难懂且无多大意义。所以我似乎懂 了这样一个道理,知道主要的语法形式就行了,要想提高阅读能力还是大量的阅读英语原文和增加词汇量,而且要适当默写些关于各个门类的比如说医学、计算机、哲学、文学、等文章100篇。这样阅读才会真正提高。不知我的心得对吗?
我就是这么学的,阅读就得这样,老外为啥能一目十行?词汇量决定一切。其实只要多读,不少文章只要认得句中的几个关键词就能推断出意思~当然不推荐光靠这样做~本人提高英语就是靠和CHINADAILY和CCTV9较劲才上去的!谈到阅读,第一个问题总是:遇到生词怎么办?是不是要逐一去查字典?如果是,这任务辛苦得吓人;如果不是,我怎么知道哪些应该查,而哪些不必查?我的建议是,当你进行阅读训练的时候,做以下三件事:
一、用一枝彩色笔,将遇到的生词划出来。
二、当你发现,同一个生词已经被划过三遍以上时,就要查字典。将查出来的发音、释义等标注在书的边缘。
三、经常地快速翻阅已经完成的阅读文章。
为什么这样建议?、用一枝彩色笔--选一种你喜欢而又比较突出的颜色,帮助你将阅读化为快乐的事。如果这本书被污七八糟地涂得墨迹班驳,你会喜欢看见它吗?2、将遇到的生词划出来--如果我不需要都去查字典,干吗非划出来?其实简单的一个划线的动作,就已经在提醒你的大脑:我要留意这个单词。你的大脑可能已经 迅速地搜索它已有的库存,希望推断出它的含义,或者建立某种联系。就象我们遇到陌生人时,并不需要非得当场知道他的姓名住址,但是只要稍微多看一眼,就会留下某种印象,说不定在将来的某一天,可以重新唤起记忆。3、同一个生词被划过三遍以上--很明显,如果一个单词重复出现多次,它一定是一个常用词,或者是这一篇文章或这一本书的主题词之一。对重复次数的计算,既包括在同一篇文章里,也包括以往读过的文章。当你觉得某个词似曾相识时,翻一下过往读过的文章,也许会发现它确实出现过。这时候,你就发现,划线是有意义 的。如果没有将生词划出来,它可能早就湮没在茫茫词海之中了。当然,三遍是个虚数,凭印象估吧。、将查出来的发音、释义等标注在书的边缘--发音、词性、释义,都要注明,少哪个都象少一胳膊似的(发音非常规则的,可以不注音标)。我不建议另外设立单 词本,除非你做单词本的时候,坚持把整个例句都抄到本子上。否则,单词被孤立出来,跟背字典没有多大区别。还有,不要把释义紧挨着单词写,隔上一点距离,让自己以后重温的时候,有个机会考考自己,加强推断和记忆。5、经常地快速翻阅已经完成的阅读文章--你翻阅过往的文章的时候,不断强化了对那些文章的理解。而且,那些划线的单词,会争先恐后地吸引你的视线。1
你可能发现,因为自己的理解能力上升了,你已经能猜测出它们大略 的含义。或者,有些漏网的常用词,终于引起了你的重视--去查字典吧。、选购阅读材料的时候,注意控制生词量。一般来说,生词比例在5%以下的文章,是比较容易理解的。生词量在5%-10%的话,比较有挑战性。如果超过 10%的话,可能就太吃力了,不建议。估算生词量的办法是,读一下文章的前十行,数一下自己遇到的生词,再粗略估算这十行的总字数,就可以估算出一个生词比例。如果你买的是前后内容连续的一本书,而不是独立文章组成的一本书的话,生词 比例可以略微放宽一些,因为这些生词可能在该书中重复出现,就是说,从整本书来看,生词比例实际上没有那么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