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古城建设

时间:2019-05-15 05:3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古城建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古城建设》。

第一篇:苏州古城建设

苏州古城建设

学习了解苏州的历史文化以及近现代城市发展的轨迹,把握苏州的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与矛盾,并且具体分析苏州城市建设中将历史文化因素注入进去对于苏州发展的优势,具体针对城市建设对历史文化的破坏进行分析,提出最优方案。基于对苏州目前的发展,根据调查分析研究,对苏州今后在历史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合理可行有效的方案。

成果报告形式

照片:走访调研的苏州古街古城墙等历史遗迹的照片,注意对比保护得当以及保护缺失的对比。

采访报告:对“老苏州”们拟定关于苏州的变迁以及对于文化的传承的意见和建议,以及来苏州的游客进行的对苏州印象的叙述

数据材料:向有关部门咨询以及上网查找相关苏州历史建设的规划图等

论文报告:具体进行苏州历史文化与现代建设的分析,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最后提出对苏州将来建设规划与历史文化之间如何更好地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第二篇:苏州古城水上游导游词

苏州古城是江南地区文化中心,面积14.2平方公里,有十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十七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一百七十八处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苏州古城水上游导游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

苏州导游词【1】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苏州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苏州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也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苏州位于长江三角洲中部,东邻中国最大的工业、金融和贸易中心上海,南接浙江,西抱太湖,北依长江。辖区总面积8488平方公里,人口583.9万人,其中市区212.4万人。现下辖张家港市、常熟市、昆山市、太仓市、吴江市、吴中区、相城区、平江区、沧浪区、金阊区,以及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苏州境内气候温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自古以来被誉为“人间天堂”。

苏州是一个古老的城市,始建于公元前514年,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仍坐落在春秋时代的原址上,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临”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风貌。境内文物古迹有487处,其中国家级15处、省级101处。中国唯一保存最完整的水城门——盘门就坐落在苏州古城南面的盘门风景区。

苏州是东方水城。水域面积占总面积的42%,湖泊河流星罗棋布,中国四大淡水湖之一的太湖,五分之四的水域在其境内,东山、西山、光福、石湖、虞山、尚湖等风景区分布其间,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

苏州是一个园林之城。市内古典园林是世界文化艺术的瑰宝,集中体现了东方造园艺术的精华。现保存完好的古典园林有60余处,中国四大名园中,就有拙政园、留园两个。拙政园、留园、环秀山庄、网师园、狮子林、艺圃、耦园、沧浪亭、退思园9个古典园林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苏州是吴文化的发祥地。历史上文坛贤能辈出,绘画、书法、篆刻、诗文流派纷呈。评弹、昆曲、苏剧被誉为苏州文化的“三朵花”,昆曲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苏绣、缂丝、玉雕、泥塑、宋锦和木刻等精湛工艺品享誉海内外;古寺、古塔、古桥等古典建筑具有极高的历史地位。

苏州是江南水乡古镇的典范,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昆山的周庄、锦溪,吴中的木渎、甪直,吴江的同里。这些古镇完整地、大量地保留着明、清两代的古宅,保持着原有的古朴风貌、水乡特色、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有很高的文物价值、社会人文研究价值和历代建筑艺术价值。

苏州致力于古城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正在恢复七里山塘原有的历史风貌,挖掘和整理分布在各地的古村落。建成了戏曲、工艺、民俗、园林、苏绣、碑刻、丝绸等12个博物馆。同时,对河道进行全面整治,开辟具有特色的水上旅游线路,并形成了一批融旅游、文化、商贸于一体的特色街区。

到苏州旅游,不仅可以领略吴文化的博大精深,体验一步一景的奇妙幽情,还可以尽情。

苏州环古城河水上游导游词【2】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参加苏州环古城河上游。我们现在位于环城河与古运河的交汇处:环城河包围的陆地就是面积为14.2平方公里的苏州古城,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从北经寒山寺西侧流向苏州古城区,在横塘镇附近与胥江汇合,经泰让桥与西环城河相连接,在胥门外向南,经南环城河,穿过吴门桥、人民桥等桥梁,流到这里,便向南转了个弯,穿过觅渡桥,经唐代宝带桥旁,浩浩荡荡一直向南,流到另一个天堂城市杭州。大家都知道中国有一句老话:“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是古老的大运河把这两座天堂城市早就连接起来了。由于经济的发展,大运河日益繁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苏州古城南郊蠡市镇之北开挖了一段新航道,向东到北带桥北侧,注入大运河古航道。每天数以千计的运输船只从新航道经过,使苏州的胥江和环古城河清静起来了,为发展旅游水上游提供了好条件。

现在大家请看,这里水面宽阔,是京杭大运河南下浙江的咽喉,向北就是东环城河,是通向葑门的必经之处。我们往河的东南面望去,可以看到有一大一小两座桥,大的叫新觅渡桥,小的叫古觅渡桥。元代之前这里是没有桥的,只有摆渡船。船家常借此敲诈过往行人,和尚敬修屡遭敲诈后,立志要造桥利民,便到处化缘集资筹款,最后如愿以偿。桥最初叫“灭渡桥”,吴方言中“灭”和“觅”是同音,后来才演变成觅渡桥。古觅渡桥桥孔跨度19.8米,罕见的是如此高大的拱桥,拱券厚度仅30厘米。

在河边有一组塑像:摇船摆渡的船夫、摇手招呼渡船的女子以及在正在为建桥而化缘的敬修和尚,再现了当时的历史情景。

觅渡桥是一座典型的苏州古桥,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每当月圆之夜,皓月当空,桥洞的倒影和月亮的倒影相映成趣,“觅渡揽月”是赏月的绝佳美景。在觅渡桥南堍的西南面,我们见到的那座红砖瓦房就是1895年也就是清代光绪年间设立在苏州的海关,已有约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是苏州最早的海关遗址,目前受到了市政府的保护。

觅渡桥的对岸,是以苏州市花命名的桂花公园,位于苏州古城的东南角,与觅渡桥隔水相望,形成了古城墙与古石桥交相辉映的景致。请大家看桂花公园内,南环城河与东环城河交汇处的古城楼和古城墙,名为“赤门堞影”,是一座近年来重建的双层城楼和城门,以及恢复的一段城墙。从桂花公园向西延伸到南园桥,都是长满绿草和树木的土山,原来这是苏州的古城墙遗址。古城桥是苏州古城2500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也是苏州历史的标志和见证。

城河南岸芦苇丛中有一个小岛,叫“菰蒲花洲”。在它四周环水的地方,我们可以欣赏到各种各样的浮水、挺水、半水生、湿生植物,是少有的生态湿地景观。人们形象地将它比誉为“自然之肾”、“城市之肺”。

各位游客:前面有座横贯南环城河的桥,叫做南园桥。2004年4月16日晚上,在南园桥旁的南环城河上举行了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开幕式首次采用了水上彩船巡游的表演形式,19艘彩船争奇斗妍,船上装饰和节目表演丰富多彩,数万民众两岸观看,感受苏州以水为本、以水为魂、以水为脉的无穷魅力,品味“天堂苏州、东方水城”的神韵,盛况空前,真所谓“古城内外万人空巷,古运河畔人山人海”。

河岸边高低不平的石板就是古代纤夫所走的纤道。大家可以看到,三位“纤夫”弓腰、挽裤、赤脚的雕塑作品再现了古代纤夫艰苦劳作的情景;在环城河南岸的码头观景亭内,有一组雕塑为街头卖唱者,在长亭古道边依依惜别,两组雕塑均出自中国著名雕塑大师钱绍武之手。

经过南园桥,在河北岸古色古香、粉墙黛瓦的建筑是苏州轮船码头,在这里坐船沿着古老的京杭大运河南行,可直达杭州。轮船码头对岸是苏州第一丝厂,该厂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是苏州最早的国营工厂之意。现为我市首批旅游购物推荐服务单位。厂内原有三国时东吴名人孙坚和孙策的墓,以及一幢砖混结构两层西式建筑,是1902年时的日本领事馆。

游客们,现在游船将经过人民桥,人民桥面宽45米,十五开间的仿古“长廊”,黛青筒瓦,廊檐轻挑,结构精巧玲珑,色彩古色古香,洋溢出轻盈典雅的吴文化气息。连接人民桥的这条路叫人民路,贯穿苏州古城南北,是目前苏州最繁华的主干道之一。原叫卧龙街,整条道路就像一条巨龙横卧城中。宋代大文豪范仲淹首创将苏州府的府学(官办学校)与祭祀孔子的庙堂合为一体,建成左庙右学的文庙,就在这条街上。

在桥洞里,一共镶有16幅石雕浮刻,每一个都有一个名字,生动的讲述着2500多年来苏州的一段段动人故事:铸剑江南、筑城争霸、江东都会、园林始兴、山塘风韵、学风蔚然、烟雨江南、百艺竞争、人文荟萃、吴门画苑、明吏治府、能工巧匠、市井风流、南巡盛况、仁人志士、与时俱进,组成一部缩略的苏州历史。

游船穿过人民桥,河南岸,可以看到几座老厂房。那是1897年投产的苏纶纱厂的一部分。河边还有一座混凝土老桥,叫裕棠桥。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该厂企业家严裕棠先生出资修桥铺路,在前面高高的古石拱桥——蟠龙桥的南堍造了这座以他名字命名的裕棠桥。2004年初扩建盘门路时,这座有文物价值的裕棠桥保留了,在它旁边造了座新的裕棠桥。而蟠龙桥看起来像座新桥,实际上是座老桥。多年前,胥江上的石拱古桥枣市桥拆掉后,石料堆被保存,搬迁到古盘门东侧的南环城河上,于2004年初完工,叫蟠龙桥。桥如长虹卧波,为京杭大运河的原古航道增添了美景。桥北堍特地立一石碑,详细记述了该桥的历史变迁,成为桥梁中的佳话。

各位游客,前面经过的地方是苏州“盘门三景”景区。盘门三景,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瑞光塔、升级文物保护单位盘门水陆城门和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吴门桥,景区占地24.86公顷。盘门位于苏州古城西南隅,地处水陆要冲,自古以来就是苏州古城的交通要道和重要屏障。京杭大运河自西向东绕城而过。古盘门曾经雄踞一方,风光一时。后因战事形成市面萧条,人迹稀至,苏州人称其为“冷水盘门”。今天盘门已成为苏州著名的风景名胜区,景区南依古运河、古城墙城门、古桥梁,北面与雄伟壮丽风格独特的五星级大酒店互为借景,交相辉映;外有古街民居,内有古寺、古塔、殿堂和新建的山水、亭廊,历史与现实在这里交汇,怀旧与时尚在这里共存。所以2001年盘门景区成为第八届亚太经合组织财长非正式会议的主会场,深得好评,美名远扬。

大家请向游船的北侧望去,我们可以看到一座七级八面砖木结构楼阁式结构的古塔——瑞光塔。瑞光塔是北宋宝塔,建于1004年,高53.57米,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造精巧,造型优美,用材讲究,宝藏丰富。相传该塔初建于三国东吴十年,孙权为报母恩而造,为苏州最早的佛塔,重建于北宋。清代咸丰十年遭兵火之灾,佛殿被毁,幸塔尚存。后经百年,年久失修。1978年从塔里发现许多保存完好的佛教精品文物,如高122.6厘米的真珠舍利宝幢,120余卷佛教经卷等。

船行至盘门水域,可观赏到蟠龙桥、裕棠桥、吴门桥、吉水桥和水关桥这五座桥梁。其中1872年建成的吴门桥是一座苏州现存最高的古单孔拱桥,构造精巧,建于清代同治十一年,桥长66.3米,桥面宽5米,拱券跨径16米,拱高9.5米,北坡有石阶49级,南坡50级。登上此桥,只见古运河波涛滚滚东流,水网交织,好一派江南水城风光,水之韵十足。与吴门桥交相辉映的就是刚刚介绍过的蟠龙桥和裕棠桥。另外,古老的盘门水城城门前有一座平板的石桥,叫水关桥;吴门桥西南面还有吉水桥。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看到在河的北岸矗立着的雄伟建筑就是古盘门。古吴时盘门称“蟠门”,刻木作蟠龙,以示镇服南方的越国。又因“水陆萦回,徘徊屈曲”而名盘门,并有“龙蟠水陆”的题词。盘门陆城门上的城楼是1986年庆祝苏州建城2500年时重建的。传统的木结构两层重演歇山式建筑,面阔三间,周围设回廊,外形古朴苍劲,蔚为壮观。

陆城门的中央,是一个“口”字形的瓮城。瓮城四周的城垣军用长条石和特制的城砖筑砌而成,陡削笔立,壁垒森严,敌人一旦进入第一道门,守军可放下闸门,截断其退路,便如同瓮中捉鳖。

盘门的水城门是我国唯一保留完整的与陆门并列的水城门,两重水城门全部是用条石筑砌成拱形门洞,可以容纳两条船并肩而过。洞门河床底铺垫着一层楞墓或石板。水城门同样有东西两重城门和瓮城组成,雄峙于内城河上,北与陆城门连成一体。水城门拱券有闸槽,有绞关石,承台上的绞关石可沿闸槽升起落下,水门瓮城比陆门小得多。城楼上有枪、刀、剑、戟等十八般兵器展示,城墙上的雉堞、垛口、射孔、炮洞、闸口、绞关石均历历在目。在旅游界盛传“北看长城,南看盘门”之说,苏州盘门可谓与长城齐名。

各位游客,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座著名的水城。苏州全市8488平方公里的面积中,水面占3609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2.5%,拥有大小湖泊300多个,各类河道2万多条,是个典型的江南水乡。被马可.波罗誉为“东方威尼斯”。

现在大家看河西岸,有一座民国初年建筑风格的房子,是我国著名实业家刘鸿生先生于1029年创办的苏州鸿生火柴厂的厂房之一。河东岸有座仿古城墙的建筑,是近年来新落成的沧浪少年宫,这是为了纪念毛主席为苏州少年陈永康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而在此兴建的,岸旁的亲水绿地,就是百花洲公园。院内绿荫铺地,树木郁郁葱葱,鲜花满园,一派自然秀色。

与百花洲临近的是接官厅,再向北就是古老的胥门了。接官厅在清代是驿站和码头。官船栉比,热闹非凡,康熙、乾隆南巡时这里是御码头;皇庭街在河的西岸,1684年康熙南巡至苏州,告诫地方官要“爱民、奉公、守法、体恤民隐”,事后巡抚汤斌勒石,树碑,建亭在此,所以称皇庭,旁边的街也就叫皇庭街了。请看,河边竖有三块石碑,有亭一座。

各位游客,我们前面看到的两座桥,靠北侧的那座是现代建造的姑胥桥,另一座是宏伟的三孔万年桥。明代时,这座古桥曾“失踪”过一次。当时桥身宽达10米,长约100米,临河有五个大环洞,全有最佳的太湖石砌就,桥周身合缝,光滑平整,桥面两侧植有工艺精美的石雕栏杆,栏杆上还雕凿有100个石狮,形态各异地蹲峙着,是桥中的状元,享有“三吴第一桥”的美称,深的明代权奸大贪官严嵩喜爱。曾被苏州知府作为行贿“礼品”送到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严嵩老家,万年桥一断就两百年之久。眼前的这座三孔拱“万年桥”是重修的。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河西岸胥江与环城河汇合处的一篇仿古建筑——苏州市规划展示馆,这里是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的召开地。规划展示馆与对岸的水上舞台以及塔门之间的水面是2005年中国苏州国际旅游节开幕式的举行地,在这里进行了彩船巡游和水上表演。

胥门与苏州古城同龄,其名是为了几年苏州城的设计者伍子胥。胥门水陆交通便利,所以古代有“银胥门”之美誉。

古胥门城门洞南北两侧还有一段保存较完好的古城墙,是难得的历史遗迹。胥门原有水、陆两个城门。战国春申君统治苏州时,测知太湖地势高过苏州,为免城内遭泛滥之灾,就把胥门水道加以封闭,从此胥门便没有了水城门。因此苏州的水城门和水路实际就是起一个连接作用,既与城外水系沟通,又与成诶水道相连,实是苏州水道的枢纽和门户。

古城门前是伍子胥纪念园,园内由钱绍武设计的《伍子胥象天法地建设苏城》雕塑,巍然而立,气势昂然,雕塑线条简练,却又力拔千钧,充分体现了伍子胥的英雄气概。雕塑后高4.5米,延伸数十米,共一百多平方米的城墙前刻着纪念伍子胥历史功绩的故事,后面刻有“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八个大字,体现了以天地原则设计苏州城建的精神。同时为了表现伍子胥忠贞为国,却被吴王听信谗言杀害的悲剧特色,还专门设计了一个4米多高的伍子胥头像,具有强烈震撼性。

第三篇:关于苏州古城和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讲

关于苏州古城和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讲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7046952.html

在上个世纪的中叶,全世界都被拖入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中,这就是那场侵略和反侵略殊死决斗最后以法西斯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毁坏了许多人类文明,6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两相对比,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今天的和平生活,更加懂得历尽沧桑而被保留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遗产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的苏州古城和苏州古典园林就是前人为我们创造和留存下来的一份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我想分两个部分来讲,先讲苏州古城,再讲苏州古典园林。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只能简单地说一说。我以为,这两者是紧密依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苏州古城是产生苏州古典园林理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苏州古典园林是苏州古城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和城市风貌。

中国有这样一句名言,叫作“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对某种知识重温一遍,就像读新书一样可以再次增长知识。而深入了解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艺术特色,积累起来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今天就是和你们一起,把我们以前所获得的有关苏州古城和苏州古典园林的一些印象和认识、复习一下,整理一下、系统一下,巩固一下。

一、苏州古城

苏州最早的时候是吴国的都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春秋时期周敬王六年,亦即吴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精明强干、雄心勃勃的吴国君主阖闾在与楚国激烈争夺长江中下游统治权、南征越国的过程中,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又据历史记载,在建城之前,伍子胥曾“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进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的调查和论证,故而他选择的城址在长达二千数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因为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这一事实证明当时苏州城址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说明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在城市建设方面积有丰富的经验,达到了很高的科学水平。在苏州郊区,有个小镇叫相城,相传就是这个来历。

建造工程持续了6年,阖闾大城终于建成,周围37里210步2尺,古时候一步为6尺,300步为一里,绕城一周,也就是相当于今天23900余米,和现在古城实际的周长差不多。

这道城墙的底部宽2丈7尺,高4丈7尺,用的是板筑技术,就是先用木板档住两边,中间取土夯实,少数城门和水关用石头砖木砌成。共开有陆门8座,它们分别是阊、胥、盘、蛇、匠、娄、齐、平,其中两座有楼,以象征天上的八道天风,水门8座,以效法地上的八个卦位。另外,在大城中还建造了一座子城,作为行政的中心,位置大约沿现在的锦帆路、十梓街、凤凰街、干将路一线,现在的体育场、苏州公园都在其中,现在我们园林局办公楼,也处于核心部位。子城有陆门3座,每座都建有城楼,水门2座,其中1座有楼。子城的堆土遗迹直到90年代开通干将路时才全部铲平。

同时,在横亘城西与太湖之间的七子山等山上,建造了数以百计的烽燧墩,构成西南一隅的城市防御体系。阖闾大城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规模,也是苏州最早的城垣。1986年的时候,我们全城的人民为苏州古城的2500岁生日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今天在座的大多数人没有被邀请参加那次庆典。我希望苏州建城2600年的时候,也就是2086年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参加,如果建城3000年的时候你们能够参加那当然就更好了。

苏州古城最值得一说的是,自建城以来它坐落的位置、城市的规模和规划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动,这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少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帮助大家具体而形象地了解和认识苏州古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幅苏州古代的城市地图。这幅地图名叫《平江图》,刻制于公元1229年,我国南宋绍定二年。“平江”是当时苏州的改称,意思表示:苏州的河道,水与岸平,川流平缓,寓有永世太平的吉祥含义。由于这幅地图是刻在一块巨大的青石上,所以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至今已有777年了,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幅城市地图,它和稍晚一些时间刻制的《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等三块著名的宋代碑刻一起存放在苏州文庙里,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在苏州公园)

这幅地图是用中国传统的绘图方法绘制的,比例尺约为3000∶1。图上绘出的自然地理实地和人工建筑物共643个,其中标出名称的有613个。这幅地图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把当时苏州水乡城市的地理概貌如实地标绘下来了。图中可见二重城垣,5座水陆城门,65座坊表,城内河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计有纵河6条,横河14条,河道总长约80多公里,桥梁共314座。城中街巷与河道并行,形成了街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根据历史的记载,苏州城内的河道在建城的时候就已存在了,这些按照规划由人工开挖的网格化河道,既是城市引水、排水和交通运输的渠道,又兼具城市防御、消防隔离、降低地下水位和城市空间配置的功能和作用,并且也是连结城乡,沟通全国的纽带。可以说,在苏州古城的建设上,前人对于水的驾驭和运用已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直到今天,苏州城内的河道仍大体上保持着原来的格局,继续发挥着某些功能和效益,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宏伟、最规整的城市河道。

另外,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如实描绘苏州繁荣状况的一幅古画,这就是清代徐扬所画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展示了自木渎经胥门、阊门直至虎丘的市容,全长十余米,共绘制各色人物一万二千余,是历史上描绘人物最多的绘画长卷,描绘了江南重镇苏州的繁华图景,是乾隆盛世的真实写照。

以上所讲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一、苏州古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

二、苏州古城自建城以来它的城址、规模和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说明当初对城址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

三、苏州古城是一座水乡城市,它遍布城内的河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宏伟,最规整的城市河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苏州古城是优美的人居环境,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当然,苏州古城还具有许多值得一说的很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流传在民间对苏州的一些说法,如“七塔八幢九馒头”,“六门三关五鼓楼”,“三宫六观廿四坊”等,苏州的许多别称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容,如吴、吴城、阖闾城、吴郡、东吴、吴趋、吴门、吴下、吴中、中吴、姑苏、吴都、鹤市、鸿城、平江、长洲、茂苑等等。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展开详细去说了,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在以后找机会交流。总的说来,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鱼米之乡,早在4000多年前便种值了水稻,至今它的农业技术仍居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它养殖的淡水鱼、虾、蟹是国内最鲜美的,叫人百吃不厌;它是一个丝绸之都,与南京、杭州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丝织生产中心,公元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苏州对苏州的丝织品赞不绝口;它是一个工艺美术的传统产地,苏州的刺绣、缂丝、玉雕、灯彩、民族乐器、木刻版画、漆雕、家具等闻名国内外,在中国各个著名的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展出的苏州出产的古代工艺品;同时,它还是一个园林之城,这就是我接下来所要讲的内容。

二、苏州园林

现在我来讲苏州园林。

首先,介绍一下“中国——园林之母”说法的来历

1899年,一个英国年轻的园艺学者威尔(E.H.Wilson)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他为西方收集、引种花卉植物的长期而影响深远的工作。置身于“花的王国”中,他被深深地感动和陶醉。后来随着他对中国花卉和园林了解的增多,他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园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913年,他写下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园林之母”这个提法,已为众多的植物学者和园艺学家所接受。

1954年,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在维也纳召开第四次大会,英国造园学家杰利克G.A.Jellicoe在致词中说,世界造园史三大流派是中国、西亚和古希腊。这三处古老的地区,都曾经产生过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这个部分里我也讲三点:一是讲一讲苏州园林产生的条件,为什么苏州的园林这样多,这样出名?二要极其简要地讲一下苏州园林的历史。三是讲一讲苏州园林的一些特点,它的美是怎样形成的,以便大家更好地欣赏苏州古典园林的美。

1、苏州园林产生的条件

苏州园林是苏州古城的精华所在和重要特色之一,故而有“园林之城 ”的美称。还有一句人们赞誉苏州园林的话过去我们苏州人不大肯讲,因为听起来显得不够谦虚。现在苏州园林已被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了,我们可以自豪地讲了,这句话就是“苏州园林甲天下”。为什么苏州园林这样多、这样好呢?我们说这是因为苏州具有园林产生和发展的优越的自然和人文条件,也就是说是苏州优越的自然条件、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孕育了苏州园林。

从自然条件说,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的太湖之滨,气候温润、山水秀丽,全境宛如一座大花园,是苏州园林比照模拟的天然画本,苏州园林中许多景观都来源于太湖山水。同时,太湖地区花木品种繁多,还出产一种叫太湖石的石头、奇绝无比,这些都是构筑园林的重要材料。这里让我讲一段历史掌故,因为苏州的花木湖石是造园最理想的构件,北宋末年的徽宗皇帝赵佶便下令大事征集,然后运到京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去造园林。负责办理的是一个叫朱勔的苏州人,他借此机会敲诈勒索,到处搜寻奇石异卉,编组船队送到汴京,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花石纲”事件。现在上海豫园的太湖石玉玲珑、苏州织造府遗址的瑞云峰,据说都是当时征集后未及运走的“花石纲”遗物。由此可知苏州园林是就地取材,有“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有利条件。

在人文条件方面,苏州自吴王在此建立都城以来,一直是江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经济发达、工商繁荣、人文荟翠,城市建设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平。特别是在与造园有密切关系的建筑、绘画、工艺美术和园艺等专业方面,技艺高超,人才辈出。例如:苏州的建筑闻名于世,主持设计和修建北京紫金城宫殿的蒯祥就是苏州香山人,由于香山匠师手艺精绝,被称为“香山帮”,是明清以后中国传统建筑在江南的重要流派。在中国园林史上,有两部经典著作,一部是《园冶》出自著名的造园大师计成,他是苏州同里人。还有一部叫《长物志》,专门研究园林内部装修和陈设布置,作者文震亨是苏州城里人,吴门画派领袖人物文征明的曾孙。

又如苏州的绘画有悠久的传统,到了明清时期(公元十四世纪至十八世纪末)出现了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明四家”和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清四王”等许多著名画家,他们师宗的文人写意画的艺术风格对苏州园林的设计和建设有重要的影响。

再如苏州的工艺美术、苏州的园艺盆景都是举世闻名的。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和人文条件下,苏州园林才发展到如此高超的地步。

2、苏州园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吴国的苑囿,著名的有姑苏台、馆娃宫、梧桐园、长洲苑等,这些宫庭园林是中国园林最早的源头之一。

苏州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晋代(公元四世纪)的顾辟疆园。据记载,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曾慕名前来参观,由于高傲狂放,缺乏礼貌,被园主人顾辟疆赶了出去。但是这个园的确切地址已搞不清楚了,成为苏州园林史上的一大迷团。

唐宋以后,随着我国绘画艺术的发展,造园艺术日益提高,到了明清时期,苏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城市,文人雅士、退隐官僚、富商巨室所建的私家园林遍布城内外,大小园林多达200余处,达到了最盛时期。清末以后,国家贫弱、社会动荡、苏州的经济趋向衰退,苏州的园林也日渐损毁和减少,存留下来的一些园林也日益陈旧破败。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毅然拨款抢修园林,使苏州园林得到了恢复,成为苏州古城最鲜艳的花朵,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可以相信,苏州园林将会得到妥善的保护,成为世界人民共享的艺术珍品,永世长存。

3、苏州园林的性质和特点:

(A)苏州园林包括有第宅园林、寺庙园林、书院园林、名胜园林等各种类型,而以私家住宅园林为最多,是中国园林重要流派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它和集中在北京一带的皇家园林相比较,在规格、布局、体量、风格和色彩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

皇家园林以宏大、严整、堂皇、浓丽称胜。

苏州园林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见长。

(B)苏州园林就其根本的性质和功能来说,它是居住、休闲、游憩的场所,这种宅园合一的居住模式,是在人口众多,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们依恋向往自然,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造理想的生活空间,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体现了我国古代江南地区一种高度的居住文明和生活方式,是对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C)从园林的建构内涵来说,苏州园林和中国各地的园林一样,是由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系列的要素所构成;物质要素包括山水、花木和建筑。精神性的是那些借助于园中的匾额、楹联、书条石、绘画、雕刻所承载和反映的中国传统的哲理观念、文化意识、文学意境以及历史的、科学的种种信息,等等。

物质性的要素按照一定的规律组合起来形成园林的山水美、花木美、建筑美。

精神性的要素可以对园中景物产生烘托、渲染,赋予园景一定的意境,形成一种人文美,使人们于游赏中愉快身心、陶冶情操,获得高尚的精神文化享受。

(D)从园林的布局来看,苏州园林一般多以水而为中心,以建筑为主体,以假山、峰石、花木为点缀。

水是苏州园林的灵魂,或分或聚,皆是江南水乡景色的真实写照,有了水,园林中的一切景物显得更加秀丽柔美。

山与水相对应,相映衬,园中景观因而更具自然野趣,因为假山、池水是自然的化身,是自然的符号。苏州园林的假山有湖石、黄石、土石结合和土山四种不同的类型,还有许多单独布置的峰石,中国文人历来有藏石、赏石、品石的风尚,这是对自然的尊崇和亲和的表现。

苏州园林中的花木富有地方性、季节性和民族性的特点,每一座园林都有各自见长的名花古木。例如,拙政园的荷花,沧浪亭的竹子和梅花等都是著名的,因为这些花木被视为如同高洁自强的君子一样,具有不畏寒冷和强暴的品格,因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苏州园林的建筑物是园中景观的主体和中心,根据居住、读书、吟诗、作画、抚琴、唱曲、奕棋、品茶、饮宴、憩游等不同的需要,而建成厅、堂、轩、馆、楼、阁、榭、舫、廊、亭、台等不同的形式,辅以精美的室内装修、家具、陈设和室外变化多端的花窗、铺地等,使建筑的功能、结构、艺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表现了我国江南古代民居建筑精湛的技艺,成为当今我国传统建筑和住宅建筑最为完整和丰富多彩的博物馆。

园林中的人文内涵是我们在了解园林中不可放过的。应当了解每个园林的园史和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懂得园名和园中各个建筑命名的含意和来历。喜欢诗词文学的要注意欣赏园中的楹联,研究历史的要留心园中的碑刻,爱好书法的可观摩书条石上的名人手迹,喜欢摆设的可以研究园林中的各种家具和陈设,总之苏州园林的人文内涵是极其丰富的,反映了苏州优秀的文化艺术传统,应当细细加以品赏。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各个园林主要特色的话,我觉得大致是应该这样:

拙政园

清逸疏朗的水乡风情

写意山水的杰出画本

留园

精湛丰富的空间处理

书法石峰的艺术集成 网师园

以少胜多的小园极则

精致典雅的宅园典型

环秀山庄

独步江南的湖石佳构

造园叠山的生动教材

沧浪亭

崇阜广水的城市山林

千秋文脉的传承学府

狮子林

风月无边的禅意真趣

盘环曲折的石品洞天

艺圃

剪山裁水的太湖片角

高风亮节的君子宅园

耦园

佳偶双隐的爱情诗话

枕波临街的水城人家

退思园

因地制宜的贴水妙构

江湖野航的画里风光

以上是关于苏州园林的一些基本常识,作为一位园林工作者,我常常为从事这一工作而感到自豪,我希望大家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下去,成为精通园林文化、园林艺术的专家。同样是世界遗产单位,像故宫,他们出来的古建筑专家就是全国一流的古建专家,书画专家就是全国一流的书画专家,青铜器、玉器、瓷器专家、钟表专家……也是这样,谁说我们园林系统就出不了全国性的苏州园林专家呢?相信今天的各位将会取得这个成就!如果我讲的这些能引起你们兴趣,对你们有所帮助,我将感到十分荣幸!

谢谢大家!

2006-08-18 15:17:39

大中小

关于苏州古城和苏州古典园林的演讲

在上个世纪的中叶,全世界都被拖入了一场残酷的战争之中,这就是那场侵略和反侵略殊死决斗最后以法西斯侵略者的失败而告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这场战争毁坏了许多人类文明,60多年过去了,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两相对比,使我们更加珍惜和热爱今天的和平生活,更加懂得历尽沧桑而被保留下来的那些人类文化遗产是多么来之不易!今天我要向你们介绍的苏州古城和苏州古典园林就是前人为我们创造和留存下来的一份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我想分两个部分来讲,先讲苏州古城,再讲苏州古典园林。这是一个很大的题目,只能简单地说一说。我以为,这两者是紧密依附,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苏州古城是产生苏州古典园林理想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苏州古典园林是苏州古城不可或缺的城市元素和城市风貌。

中国有这样一句名言,叫作“温故而知新”,意思是对某种知识重温一遍,就像读新书一样可以再次增长知识。而深入了解苏州古城和苏州园林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艺术特色,积累起来就是一部内容丰富的百科全书。今天就是和你们一起,把我们以前所获得的有关苏州古城和苏州古典园林的一些印象和认识、复习一下,整理一下、系统一下,巩固一下。

一、苏州古城

苏州最早的时候是吴国的都城,始建于公元前514年(春秋时期周敬王六年,亦即吴阖闾元年)。公元前514年,精明强干、雄心勃勃的吴国君主阖闾在与楚国激烈争夺长江中下游统治权、南征越国的过程中,命伍子胥建造城池,又据历史记载,在建城之前,伍子胥曾“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进行地质、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的调查和论证,故而他选择的城址在长达二千数百年的时间里,没有因为洪水、飓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有所变化。这一事实证明当时苏州城址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说明在二千五百多年以前我们的先辈在城市建设方面积有丰富的经验,达到了很高的科学水平。在苏州郊区,有个小镇叫相城,相传就是这个来历。

建造工程持续了6年,阖闾大城终于建成,周围37里210步2尺,古时候一步为6尺,300步为一里,绕城一周,也就是相当于今天23900余米,和现在古城实际的周长差不多。

这道城墙的底部宽2丈7尺,高4丈7尺,用的是板筑技术,就是先用木板档住两边,中间取土夯实,少数城门和水关用石头砖木砌成。共开有陆门8座,它们分别是阊、胥、盘、蛇、匠、娄、齐、平,其中两座有楼,以象征天上的八道天风,水门8座,以效法地上的八个卦位。另外,在大城中还建造了一座子城,作为行政的中心,位置大约沿现在的锦帆路、十梓街、凤凰街、干将路一线,现在的体育场、苏州公园都在其中,现在我们园林局办公楼,也处于核心部位。子城有陆门3座,每座都建有城楼,水门2座,其中1座有楼。子城的堆土遗迹直到90年代开通干将路时才全部铲平。

同时,在横亘城西与太湖之间的七子山等山上,建造了数以百计的烽燧墩,构成西南一隅的城市防御体系。阖闾大城奠定了今天苏州城的规模,也是苏州最早的城垣。

1986年的时候,我们全城的人民为苏州古城的2500岁生日举行了隆重的庆典,今天在座的大多数人没有被邀请参加那次庆典。我希望苏州建城2600年的时候,也就是2086年的时候,大家都能够参加,如果建城3000年的时候你们能够参加那当然就更好了。

苏州古城最值得一说的是,自建城以来它坐落的位置、城市的规模和规划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动,这在中国以至世界上都是少见的,甚至是独一无二的。

为了帮助大家具体而形象地了解和认识苏州古城,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幅苏州古代的城市地图。这幅地图名叫《平江图》,刻制于公元1229年,我国南宋绍定二年。“平江”是当时苏州的改称,意思表示:苏州的河道,水与岸平,川流平缓,寓有永世太平的吉祥含义。由于这幅地图是刻在一块巨大的青石上,所以被很好地保存下来,至今已有777年了,这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一幅城市地图,它和稍晚一些时间刻制的《天文图》、《地理图》和《帝王绍运图》等三块著名的宋代碑刻一起存放在苏州文庙里,已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最近在苏州公园)

这幅地图是用中国传统的绘图方法绘制的,比例尺约为3000∶1。图上绘出的自然地理实地和人工建筑物共643个,其中标出名称的有613个。这幅地图的重要价值在于它把当时苏州水乡城市的地理概貌如实地标绘下来了。图中可见二重城垣,5座水陆城门,65座坊表,城内河道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计有纵河6条,横河14条,河道总长约80多公里,桥梁共314座。城中街巷与河道并行,形成了街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特色。

根据历史的记载,苏州城内的河道在建城的时候就已存在了,这些按照规划由人工开挖的网格化河道,既是城市引水、排水和交通运输的渠道,又兼具城市防御、消防隔离、降低地下水位和城市空间配置的功能和作用,并且也是连结城乡,沟通全国的纽带。可以说,在苏州古城的建设上,前人对于水的驾驭和运用已达到了得心应手的地步。直到今天,苏州城内的河道仍大体上保持着原来的格局,继续发挥着某些功能和效益,成为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宏伟、最规整的城市河道。

另外,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如实描绘苏州繁荣状况的一幅古画,这就是清代徐扬所画的《盛世滋生图》,又名《姑苏繁华图》,展示了自木渎经胥门、阊门直至虎丘的市容,全长十余米,共绘制各色人物一万二千余,是历史上描绘人物最多的绘画长卷,描绘了江南重镇苏州的繁华图景,是乾隆盛世的真实写照。

以上所讲可以归纳为四句话:

一、苏州古城建于公元前514年,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

二、苏州古城自建城以来它的城址、规模和格局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说明当初对城址的选择是科学的、正确的;

三、苏州古城是一座水乡城市,它遍布城内的河道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宏伟,最规整的城市河道,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四、苏州古城是优美的人居环境,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

当然,苏州古城还具有许多值得一说的很有知识性、趣味性的东西。流传在民间对苏州的一些说法,如“七塔八幢九馒头”,“六门三关五鼓楼”,“三宫六观廿四坊”等,苏州的许多别称也蕴含着深刻的内容,如吴、吴城、阖闾城、吴郡、东吴、吴趋、吴门、吴下、吴中、中吴、姑苏、吴都、鹤市、鸿城、平江、长洲、茂苑等等。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不能一一展开详细去说了,感兴趣的同志可以在以后找机会交流。总的说来,苏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鱼米之乡,早在4000多年前便种值了水稻,至今它的农业技术仍居于全国领先的地位,它养殖的淡水鱼、虾、蟹是国内最鲜美的,叫人百吃不厌;它是一个丝绸之都,与南京、杭州并称为中国的三大丝织生产中心,公元13世纪的时候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苏州对苏州的丝织品赞不绝口;它是一个工艺美术的传统产地,苏州的刺绣、缂丝、玉雕、灯彩、民族乐器、木刻版画、漆雕、家具等闻名国内外,在中国各个著名的博物馆里都可以看到展出的苏州出产的古代工艺品;同时,它还是一个园林之城,这就是我接下来所要讲的内容。

二、苏州园林

现在我来讲苏州园林。

首先,介绍一下“中国——园林之母”说法的来历

1899年,一个英国年轻的园艺学者威尔(E.H.Wilson)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开始了他为西方收集、引种花卉植物的长期而影响深远的工作。置身于“花的王国”中,他被深深地感动和陶醉。后来随着他对中国花卉和园林了解的增多,他认识到中国对世界各国的园林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1913年,他写下了《一个博物学家在华西》这一有影响的著作。此书在1929年重版时易名为《中国——园林之母》(China Mother of Gardens)。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园林之母”这个提法,已为众多的植物学者和园艺学家所接受。

1954年,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在维也纳召开第四次大会,英国造园学家杰利克G.A.Jellicoe在致词中说,世界造园史三大流派是中国、西亚和古希腊。这三处古老的地区,都曾经产生过灿烂的古代文化。

在这个部分里我也讲三点:一是讲一讲苏州园林产生的条件,为什么苏州的园林这样多,这样出名?二要极其简要地讲一下苏州园林的历史。三是讲一讲苏州园林的一些特点,它的美是怎样形成的,以便大家更好地欣

第四篇:苏州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苏州新农村建设学习体会

根据市委组织部安排,我随新农村建设研讨班赴江苏省苏州市进行了为期7天的学习考察。考察期间,听取了苏州市有关领导、专家就《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理论与苏州的实践》、《农村土地流转与专业合作组织建设》、《 “双带”活动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所作的报告,参观了一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村,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一、苏州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

苏州的新农村建设起步早、思路新、措施实、力度大、成效好,“苏南模式”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是:通过前期资金投入、投资公司运作、配套组织、出台一系列政策,建立金融、运作、组织、政策“四个平台”;采取工业向园区、农业向规模经营、农民居住向社区 “三个集中”措施优化城乡布局;通过农村集体资产分配权向土地股份制股权、农民土地承包权向土地股份制股权(被征地农民纳入城市保障)、农民宅基地使用权向城镇商品房或货币和股权的“三个置换”,加快农民转为市民速度;通过社区股份、土地股份、富民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企业+农户)的“五大合作”,富民强村;逐步形成城乡发展规划、统筹资源配置、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七个一体化”,实现“家家有资本、户户成股东、村村成物业、1年年有分红”的目标。苏州注重规划引领,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求突破;注重制度建设,在创新体制机制上求突破;注重产业融合,在经济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注重富民优先,在农民持续增收上求突破;注重社区建设,在城乡管理体制上求突破。他们敢于正视和破解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成功地走出了一条发展方式好、经济效益好、生态环境好、生活质量好的新农村建设新路子,值得我们学习和深思。

二、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苏州新农村建设所具有的独特条件和机遇,是我们地区无法比拟的,因而苏州的许多做法不能简单照搬,其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量化目标,下洼镇没有能力、也不可简单复制。但是,苏州新农村建设的很多理念和好的做法,对于下洼镇具有借鉴价值和启示意义。学习苏州新农村建设,关键是学工作思路、学机制改革、学制度创新。

(一)建设新农村,必须跳出“三农”找出路。

苏州建设新农村所取得的巨大成绩,得益于地处长三角、背靠大上海的独特区位,得益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乡镇企业大发展、90年代开放型经济大发展的历史积淀,得益于21世纪“三化”迅猛发展的宝贵机遇。可以说,发展是苏州农村发生巨大变化的核心内在因素。学习苏州经验,必须联系下洼镇实际,把握我镇工业化初期的发展阶段性特征,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探索,鼓励创新,走出一条具有地

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学习苏州经验,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争先意识和创新意识,跳出农村看农村、跳出“三农”找出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农村现实和未来,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学习苏 州坚持“三化”与“三农”互动并进的经验,下洼镇必须坚持统筹发展,把建设新农村与推进“工业强镇”、发展镇域经济一起抓,不断加强工业反哺农业,努力形成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劳动就业和社会管理一体化新格局。学习苏州“三个集中”、“五大合作”的经验,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探索土地规模经营试点示范,稳步发展高效现代农业。

(二)建设新农村,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深化农村改革、创新体制机制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苏州农村“五大合作”改革的实践证明,只有因地制宜创新改革,才能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进程。联系下洼镇实际,当前农村改革应探索建立土地流转机制,通过土地流转,推进农村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创新农村经营方式,坚持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产权为纽带,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建立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农户在承包期内将土地经营权依法合理流转,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使用效益,提高农业的规模效益和竞争力。

(三)建设新农村,必须以科学规划为龙头。

要抓紧制定我镇新农村建设规划体系,用规划控制发展方向,规范农民行为。制定农村乡村布局规划、生产力布局规划、水系规划、基础设施规划和生态环境规划。村镇规划要高标准、高起点,做到基础设施配套、房屋设计配套、社区服务配套。一方面引导农民到规划区内建房,改造旧村落,建设新村镇;另一方面对农村违规批地、乱占耕地建房进行整治,严格规划管理,做到先规划后建房、未规划不批建。

(四)建设新农村,党员干部是关键。

苏州农村经济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能人经济”,“私营企业主”兼任干部的所谓“老板干部”现象在苏州农村较为普遍。结合下洼镇实际,在加强“三联三建”的同时,广泛开展“双带”活动,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创业致富,带领群众致富,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富民强村的目标。

(五)建设新农村,必须稳步实施。

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不懈努力的战略任务。当前我镇尚处于工业化低级阶段,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加强调查研究,理清思路,结合我镇实际,在加快土地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方面先行试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重点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要积极试点,农村社区股份合作要逐步实施。

第五篇:古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古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及办学特色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要求。为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使校园真正成为学生全面发展成长的摇篮、教师成就事业的舞台,更好地发挥校园的文明传承功能和文化创新功能,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拓展学校的内涵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丰富师生校园文化生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宗旨,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具体目标,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以先进办学理念为引领,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文化环境为重点,以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努力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从而形成能够充分展示学校个性魅力和和办学特色的校园文化。

二、总体目标

提炼体现时代要求的办学育人理念,形成学校的思想文化,培养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通过全员参与,从净化、绿化、美化整治校容校貌入手,促进校园物质文化建设;依法治校,依法执教,深化教育教学管理,促进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以各种生动活泼、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环境氛围,促进校园活动文化建设;传承历史文化,弘扬时代精神,树立文明新风,促进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1三、保障机制

1、建立学校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明确工作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成员:

组长:吴霞

副组长:廖庭

组员:林婉儿徐思梁芳

2、齐抓共管,加强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和落实。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将学校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作为学校重点工作。学校文化建设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从酝酿、制定、执行到检查,要民主管理,把学校文化建设变成广大职工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群众性活动,努力形成全员参与、群策群力、齐抓共建的良好氛围,以促进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3、加大校园文化建设的投入,将校园文化建设经费纳入学校预算,在人、财、物等方面加大投入,给予最大限度的物质保障。

四、工作要点

(一)构建校园环境文化

优美的校园环境有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作用。丰富多彩、健康高雅的校园环境,能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有利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我校本着“追求高品位、主题鲜明化、上下齐心力、和谐大发展”的建设理念,着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明确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并展示在校园显目位置。师生能熟知校训、校风等内容,并能理解其中的内涵。

2、做好校园绿化、美化建设。在充实、管理好现有花园、绿化带的同时,重点改造校道左侧的花圃,让该处成为校园景观的一处新亮点。

3.抓好教学楼墙壁建设。本着“高品位、实用性”的原则,学校对墙壁进行文化着装,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在内容上,每个楼层分主题进行布置,通过多种方式呈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引领教师的教育行为,展示学生的良好文化素养。一楼走廊及楼梯墙壁:诗词赏析;二楼走廊:作品一览;三楼走廊:英语乐园;四楼走廊:名著驿站;平台:健康指南、环保宣传、科普知识、温馨提示等。

4、改造操场东西侧围墙墙壁建设,把该处打造成能彰显学校特色的文化长廊,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5、认真扎实抓好班级文化建设。班级教室的布置兼顾共性与个性,要求各班根据各自的特点创设不同的风格与追求,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班级文化建设,通过班风、学风的建设体现隐性文化,让教室成为学生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场所。

6、各功能室文化建设。根据不同的功能、用途,对学校图书室、、图书阅览室、队部室、音乐室、美术室、电脑室、实验室等专用教室进行布置,使其各具特色。

(二)健全校园制度文化

校园内严谨规范的秩序、师生们积极向上的情绪,深深体现到科学的学校管理文化上,是校园文化中其它各要素得以正常、高效运行的润滑剂,其潜在的功能无疑是巨大的。因此,学校必须建立一个凸

现本校优势,具有特色的规范、高效、完整的组织管理系统和制度,构建学校特色制度文化。

1、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和实施,要照章办事,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学校管理要实行民主管理、自主管理,体现以人为本的精神。促进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重视教代会和校务公开的积极作用。利用教代会,在制定制度时,充分征求全体师生的广泛意见和建议,尽量保证制度的人文性、科学性、公正性;全面深化校务公开,保证制度的执行力、约束力、凝聚力。

3、建立健全各种制度。一是落实校长负责制、岗位责任制、校务公开制;二是根据各级教育部门的规定和要求,进一步深化、整理完善学校章程和各项规章制度,制定运作程序,汇编成册,规范程序、行而有据,形成依法办事、民主管理、以德立校的运行机制。

(三)形成校园活动文化

1、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教育活动。

利用重大节日举行形式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如书画比赛、手抄报比赛、歌咏比赛等,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的舞台,使学生从中受到直观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教育,使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引领校园文化向健康高雅的方向发展。

2、开展读书活动,认真组织学生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并举行“我与古诗同行”为主题的征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活跃校园文化生活。

3、以诵读、欣赏经典为突破口,开展古诗文朗诵会,体显我校古诗文教学特色,让经典走进学生的生活。利用广播让学生在课间时,能听到声情并茂的经典著作的朗读,提高自己的阅读和欣赏能力。

4、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建设教科研文化。采取“经验交流、案例分析、课堂研讨、汇报课、公开课、推门课”等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开展主题研讨、校本教研等活动,加强落实学校教研组的指导力度,加强教师之间的对话、互动和合作。提供机会让教师走出去学习,逐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拓展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求教师做好教学反思,让教师在自我反思中提升教学综合能力。

(四)打造校园精神文化

1、加强师德建设,打造品德高尚的教师队伍。师德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灵魂。我校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复杂性的重要工程常抓不懈。学校在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建立健全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的师德考核奖惩机制,确保师德建设落到实处,收到成效。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教师队伍打造成敬业爱岗、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精英群体,建设成始终站在时代前沿、敢于创新、勇于开拓的创造群体,建设成群众最满意、学生最喜欢的奉献团队。

2、加强校风建设。校风建设实际上就是校园精神的塑造,校风作为构成教育环境的独特的因素,体现着一间学校的精神风貌,体现了学校办学方向、培养目标、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我们的校风定为“爱国文明、活泼向上”,并为此培养目标而不断努力。

3、加强教风建设。要按照“为人师表,民主和谐,科学严谨,弘扬个性”的教师文化要求,通过校本培训、案例分析、课例研讨等多种形式来提高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建设教研文化;用“终身学习”的理念指导、鼓励教师多读书,促进教师养成自觉读书学习的习惯。

4、加强学风建设。学风是指学生集体在学习过程表现出来的治学态度和方法,是学生在长期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习惯的表现。学校将按照“守纪、刻苦、善问、乐思”的学风要求,采用多种形式加强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和训练,培养和训练学生勤学好问、求异多思、严谨治学、尊师重教、遵纪守法、举止文明的习惯。

五、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1——2月)分析校情、制定规划、宣传动员,着手校园文化墙的建设,并做好图书室、阅览室等室场的改造、修缮工作。

第二阶段(3——4月)借鉴经验,全面布置,重点做好班级文化建设工作、活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更好地形成良好校风、教风、学风。进一步补充完善墙体文化,改造校道左侧的花圃,使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初具规模。

第三阶段(5——6月)查漏补缺,反思整改,重点做好章制完善、环境布置的整合性工作,迎接上级的检查。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实践和思考的问题还很多,我们将本着“因地制宜、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做到思想重视、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及时整改,为打造有特色、高品位、富有文化底蕴的小市小学而努力!

下载苏州古城建设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古城建设.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现状调查问卷(五篇材料)

    苏州古城保护与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各位学生朋友们: 您们好! 为了使苏州古城这一充满魅力的富有浓郁历史文化气息的城区在发展中永葆活力与风采,为了使小桥流水、棋盘格局的古风......

    苏州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苏州市特色田园乡村建设 设计师驻村服务制度 为深入贯彻落实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开展引导和支持设计下乡工作的通知》(建村〔2018〕88号)和苏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

    苏州新农村建设(xiexiebang推荐)

    自上个世纪50年代开始,新农村的概念在我国不断被提及,目前,我国仍旧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然而,新农村的概念早已经不是简单的“农村建造”和“农村发展”的问题了,它......

    苏州“三区三城”建设

    规划引导发展,服务苏州“三区三城”建设 在苏州面临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关键时期,市委、市政府作出了建设“三区三城”目标的重大战略部署,既是对苏州未来发展的总体定位,也是......

    XX县古城民居建设管理办法

     XX县古城民居建设管理办法为保护古城整体风貌,保留原有街巷传统机理,控制和引导古城民居建设合法有序进行,依据《XX县城乡总体规划》、《XX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XX古城......

    古城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总结

    沙井镇古城小学高效课堂建设工作总结 2013年春学期,在甘州区教育局和沙井镇中心学校的正常领导下,我校开展了以课堂为主阵地,以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目标,以转变教师的教学方......

    古城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工作流程

    古城供电所标准化建设工作流程 供电所标准化作业流程包括安全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专业管理、优质服务、综合管理六个方面,共计46项工作流程,分别为: 1.安全管理工作:安全......

    黔中郡古城旅游区建设(★)

    黔中郡古城旅游区建设(一)【项目选址】沅陵县黔中郡遗址(二)【用地规模】30万平方米(三)【资源条件】楚秦黔中郡遗址距离沅陵县城7公里,是楚国和秦朝设置省一级地方政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