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音乐课《欢乐的村寨》教学案例
音乐课《欢乐的村寨》教学案例
松滋市城关一小 彭艳丽
一、背景说明:
《巴塘连北京》是音乐教材第10册第2课中的内容,教学过程引导学生通过在听、赏、唱、演的学习活动过程中,了解藏族音乐的风格、体验藏族音乐的美感,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能用热情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巴塘连北京》。
二、教材分析:
《巴塘连北京》属于藏族民间歌舞音乐中的弦子。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姿舒展而著称。《巴塘连北京》藏族民歌是一首上、下句结构的五声宫调式歌曲。两个乐句各包含2个乐节:上句(a)为3+3结构;下句(b)为2+3结构。歌词中“金色的路”指的是川藏公路。
三、学生前端分析:
经过第一课的学习,学生心中已经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这个时候介入一些我们的民族乐曲,更能让学生体会到我们祖国的伟大,民族的众多。全国56个民族团结起来,我国才如此壮大,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从歌曲的学习上来说,这首曲子出现了大量的16分音符,学生演唱曲谱会有些吃力,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让学生很好地理解音符的时值,由教师带领学生练习,从读节奏入手,能够克服这一教学难点。
四、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少数民族藏族的音调风格和风土人情,以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初步了解巴塘与北京的背景和对北京首都对党对祖国的热爱。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个性发展以及起创作与想象能力,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3、知识与技能目标:感受了解切分节奏,高音能够用感情演唱,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体验藏舞中最基本舞步:弦子和踢踏步。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藏族音调风土人情,激发对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以及初步了解巴塘对祖国北京的热爱。
教学难点:歌曲中切分节奏和十六分音符的学习。
六、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多媒体播放彭丽媛演唱的歌曲《珠穆朗玛》视频,学生伴随《珠穆朗玛》音乐走进教室。
师:听了这首抒情悠扬的歌曲,你知道它是哪个民族的民歌吗? 生:藏族的。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藏族的呢?
生1:我是从音乐的风格感受到这是藏族的民歌的。
生2:我是从视频中的演员的着装知道的。
生
3、我是从视频中美丽的风景知道的。
生
4、我是从视频中的舞蹈感受到的。(学生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
[设计意图:通过“情景导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活动
1、了解风情
师:从藏族的音乐里你会想到什么?你能把你知道的有关藏族的风情给大家说说吗?
生1:藏族是聚居在青海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大部分藏族信奉藏传佛教。
生2:生活在牧业区的藏族,多居帐篷,以炒面为主食,乐饮奶茶,喜食酸奶、牛羊肉等,农业区的藏族,多居庐室,以面食为主。
生3:藏族人民性格豪放,善于歌舞,每年生产之余举行赛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和“六月歌会”等文艺活动,往往气氛热烈、热闹非凡。
生4:藏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热情奔放、喜爱运动的民族。
师小结:大家说的都很好,藏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间歌舞丰富多彩,民歌题材广泛,曲调丰富多变、深情嘹亮,节奏活泼热烈,这里人烟稀少,地域辽阔,使得喜爱唱歌的藏族人民尽量将歌声唱得悠远绵长,所以形成了独特的民歌风格。
师:接下来我请同学们到藏族的村寨去做客,感受一下他们那里的服饰特点、歌舞风情。(视频播放介绍藏族服饰的画面,藏族歌舞的画面)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藏族民歌的风格,以及风格的由来。]
2、感受音乐
⑴、音乐记忆
①师:欣赏了藏族的歌舞,老师也想和大家一起来跳一段藏族舞。
(播放《巴塘连北京》音乐,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伴随《巴塘连北京》的音乐跳藏族弦子步。)
[设计意图:在学跳藏族弦子步的过程中,利用音乐具有弥漫性的原则,让学生在活动过程里记忆音乐。]
②请学生聆听音乐合着音乐自由组合动作。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让学生进一步记忆音乐,并感受音乐的美,同时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③仔细聆听《巴塘连北京》音乐,随音乐划旋律线,请学生找出音乐节奏的特点(相同的乐句、句尾的连音线、切分音节奏),感受音乐的节奏特点加深对音乐的记忆。
[设计意图:再次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培养学生仔细听音乐的习惯,掌握切分音节奏。]
⑵、歌词记忆
师:刚才我们听到的音乐就是今天我们要学唱的藏族民歌《巴塘连北京》,巴塘是四川省藏族聚居的一个地名,从藏族民歌中,我们可以听到藏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情况,听听这首《巴塘连北京》歌中唱的什么?(聆听歌曲,熟悉歌词。在教师与学生的对话讨论中熟悉歌词。)
[设计意图:让学生知道歌词来源于生活,通过聆听、师生对话讨论熟悉掌握歌词。]
⑶、伴随音乐,师生接龙,尝试演唱歌曲。
[设计意图:师生接龙的互动活动,帮助学生学会完整演唱歌曲。]
3、表现歌曲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藏族民歌,学习了藏族舞蹈,有学唱了一首藏族民歌,现在让我们一起唱起歌来跳起舞来。
生随音乐演唱歌曲,表现歌曲。随音乐跳起弦子舞。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的演绎,使学生体验歌曲的情绪。]
(三)、延伸拓展
师:除了我们今天听的和唱的藏族民歌,大家还听过哪些藏族民歌呢?把你知道的和同学们说一说。
生小组活动,互相交流。
师:同学们知道的还真不少,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很多藏族民歌的视频,我们一起来欣赏。
播放多媒体音乐视频:《北京有个金太阳》、《北京的金山上》、《雪山放金光》、《阿玛勒俄》、《逛新城》、《洗衣歌》、《翻身农奴把歌唱》等片段,扩大学生对藏族民歌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设计意图:通过“延伸拓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藏族民歌,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七、课后反思:
1、巧妙导入,激发兴趣。用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珠穆朗玛》进行导入,让学生从画面上了解藏族的风土人情,从一开始就调动了学习生的激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了解风情,舞蹈铺垫。通过视频短片的介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西藏风情,学习藏族舞的基本舞步,学生活动热烈,积极性高,在学习舞蹈的同时,为歌曲的学习做好铺垫。
3、学习歌曲,润物无声。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让歌曲的音乐逐步渗透到学生的脑海中,让歌曲学习起来轻松有趣,歌曲中切分节奏的难点也轻而易举的得到了解决。
4、自由表现,共创高潮。学生在了解了藏族风情,学习了基本舞步,唱会了歌曲后,都表现得跃跃欲试,很有表现的欲望,设置此环节正好满足了学生的这一愿望,同时也讲本课的气氛推向了一个高潮。
5、拓展延伸,知美赞美。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藏族民歌,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美,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赞美之情。
第二篇:音乐课教学案例
音乐课教学案例
在音乐课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感到最困难、最头痛的就是视唱。由于基层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音乐训练,因此学生对视唱兴趣低落,被动应付。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我认为激发学生的视唱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做了如下尝试。
一、从打节奏入手过渡到视唱。
说话有抑、扬、顿、挫才能恰倒好处的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感情。歌曲同人说话一样,有高低、强弱、快慢等。它是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来表达音乐的情绪音乐的形象和情感。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发现学生对节奏比较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首先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即由教师课前编好与每堂课有联系的节奏练习2-----3条,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二、从唱准单音过渡到唱旋律。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音准唱不准,把握不住音高的现象。由于这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视唱不敢大胆唱的心理,因此兴趣也就不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听唱结合,掌握音准。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唱,而且要教学生会听,唱和听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随琴唱几遍音阶,然后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变化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随琴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
用乐器定音准,吹奏旋律。不管是什么学科,学生常常以自己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或最佳的学习效果为荣。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唱准单音的同时,课堂上开展了“谁先吹出”活动,即谁先用竖笛吹奏出乐曲。这样做即避免个人接受检查的恐惧心理,又使同学们的吹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三篇:音乐课教学案例
音乐课教学案例
在音乐课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学生感到最困难、最头痛的就是视唱。由于基层音乐教育缺乏系统的音乐训练,因此学生对视唱兴趣低落,被动应付。要想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我认为激发学生的视唱兴趣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为此,做了如下尝试。
一、从打节奏入手过渡到视唱。
说话有抑、扬、顿、挫才能恰倒好处的表达一个人说话的感情。歌曲同人说话一样,有高低、强弱、快慢等。它是用不同的节奏、不同的旋律来表达音乐的情绪音乐的形象和情感。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我发现学生对节奏比较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这一特点,首先在教学中由浅入深的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即由教师课前编好与每堂课有联系的节奏练习2-----3条,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二、从唱准单音过渡到唱旋律。
在教学中,常常出现学生音准唱不准,把握不住音高的现象。由于这种原因,导致了学生对视唱不敢大胆唱的心理,因此兴趣也就不高。为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做的。: 听唱结合,掌握音准。音乐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会唱,而且要教学生会听,唱和听是相辅相成的。教学中我先让学生随琴唱几遍音
阶,然后对学生进行级进,跳进变化练习,使学生能从多变的音阶中,随琴更好的把握每个音的音准。
用乐器定音准,吹奏旋律。不管是什么学科,学生常常以自己能取得最好的成绩或最佳的学习效果为荣。教学中我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在唱准单音的同时,课堂上开展了“谁先吹出”活动,即谁先用竖笛吹奏出乐曲。这样做即避免个人接受检查的恐惧心理,又使同学们的吹奏水平得到很大提高,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第四篇:小学音乐课教学案例
小学音乐教学案例
案例描述
这是一堂四年级二班的音乐课,我今天给他们上课的内容是学唱新歌《我爱祖国,我爱妈妈》,这是一首表达了少年儿童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课前我作了精心的准备,收集了大量的有关热爱祖国的歌曲,准备在同学们学会歌曲后,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唱唱、演演、跳跳、画画、说说等来一个祖国颂的综合活动。发声练习也是准备的与歌曲有关的连音练习。我预料这一定是气氛活跃而又和谐美好的一课。
果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学生们整齐的走进了教室,并随着我的琴声进行着发声练习,在我的指导下,连音练习是那么的圆润,我心里甜甜的。有了这顺利的开场,教学也就自然的进入到了下一个环节,我面带笑容的对同学们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妈妈,都有一个强大的祖国。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一首表达少年儿童热爱祖国的歌曲《我爱妈妈,我爱中华》。”我想同学们一定会象往常一样很乐意的打开课本准备学唱。可这时,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并站起来怯怯地说:“老师,我们特别想学合唱队唱过的那首《猜调》,行不行啊老师?你能在这堂课上教我们吗?”顿时,班上很多同学有了共鸣,热烈的与旁边的同学讨论起来,:“对,我也想学唱这首歌曲。”、:“这首歌曲很好听,我早就想学唱了。”……,看来,同学们对这首歌曲有着热切的向往。
课是无法正常进行下去了,看着学生们对《猜调》这首歌的热情劲,我意识到要想把学生的思绪强制性的拉回到原先准备给他们唱的歌曲中是不行了。《猜调》是六年级音乐课本上的一首歌曲,正好我也带着学校六年级的音乐,但我对这歌曲也作了一定的备课,看着同学们期盼和渴望的眼神,我马上调整了心态,用清亮的嗓音说:“同学们,云南是个好地方,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的歌更美。那么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猜调》这首歌。”“好!”同学们鼓起了掌,他们兴奋的心情、迫不 1 急待的情绪溢于言表。
就这样,同学们学唱起了《猜调》这首歌,由于学生们对这首歌曲的喜爱和热情,他们学的非常快。学会后,学生们用各种各样的形式来表现了这首歌曲:有的学生唱歌,有的学生跳起了舞蹈,有的学生边唱边跳……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同学们一个个显得是那么的快乐,那么的投入。
案例分析
唱歌教学要注意调动每一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演唱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歌唱表现中受到美的愉悦、美的熏陶。在这堂音乐课上,我根据学生的要求临时调整了教学内容,改变了教学策略,如果单从预设的教案来看,是没有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定教学目标的。可是,从学生热情主动的参与、活泼生动的表现、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等方面来看,我认为这堂课是适合学生们的。
如果我按照备课本去强行完成预定的教学歌曲《我爱祖国,我爱妈妈》,而不顾及学生的身心感受和渴望心情,显然不是新课程实施的原意。课堂是活的,学生是活的,那么我们的教学更是活的。我们应抓住课堂教学中的有利契机,抛开教案的束缚,抓住机会及时展开灵活教学。在这堂音乐课上,学生显得是那么的快乐和兴奋,他们的创造表现应得到鼓励,因为他们在这堂课上快乐的学会了歌曲。值得一提的是,经过这堂课后,学生们更好的对每首歌都进行了认真的学唱,并进行创造性表现和感受,真正在歌唱中得到了美的享受。
第五篇:初中音乐课教学案例
初中音乐课《青春舞曲》教学案例
周营一中
宋华梅
设计思路:在浓郁的音乐意境和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歌曲风格,体验和表达歌曲的情感。
教学目标:
1、感受新缰歌曲的情绪及风格,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文字吐字,明朗活泼的情绪演唱《青春舞曲》并北唱这首歌。
2、引导学生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3、了解王洛宾的概况,主要作品及新疆民歌整理创编的歌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音乐实践活动中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和风格,提高表现能力。难点:用打击乐器为《青春舞曲》配伴奏。
教具准备:电子琴、手鼓、铃鼓、录音机、新缰帽。教学过程:
一、用录音机播放新疆民族《我们新疆好地方》,感受歌词赋予的情绪的风格。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我们新疆好地方,天山南北好风光,葡萄瓜果香又甜,煤铁金银遍地葳”优美的歌声向我们传递着新疆的神奇和美丽,新疆地域辽阔,特产资源十分丰富。周恩来总理生前曾赞美新疆为祖国的“一块宝地”,你能谈一谈你所知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吗?
学生交收集到的材料(材料来源:八年级中国地理教科书)从以下几个方面加深对新疆的了解。
① 新疆的地理位置、面积。② 新疆盛产的家作物。③ 新疆蕴含的主要资源。
④ 新疆的民族风土人情及服饰特点。
(师生共同体验歌曲风格,掌握维吾尔族舞蹈的主要步伐。)
(录音机播放歌曲)教师戴着新疆帽随着音乐律动。学生通过观看师的“微颤”、“绕腕”、“托帽式”、“移颈”等新疆舞的基本动作。再一次感受新疆舞别具一格的独魅力。
三、学唱歌曲(1)师激情范唱
(师边弹边唱,学生总结:歌曲情绪欢快、跳跃、充满青春活力的风格)(2)理解歌词的内涵
播放录音机,请学生随歌曲歌词的节奏朗读,理解歌词内涵。(3)自学歌曲
① 听录音,用“啦”模唱。听师弹歌曲旋律一小节一小节的填词
③演唱,找出难点。(歌曲中重复成相近的旋律较多,如:第一小节的前两拍常常出现唱成注意引导学生在速度、情绪、咬字吐字等方面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
四、表现歌曲
(教师引导学生用准备好的打击乐器让学生为歌曲伴奏。)① 节奏练习(略)
② 节奏练习(乐器敲击体验)
角色分配:手鼓敲击节奏①铃鼓敲击节奏②沙锤敲击节奏③学生表演时师引导学生按歌曲歌绪做到自信,有表情的演唱。
五、拓展延伸
(1)了解“西部歌王”王洛宾的概况及主要作品
(2)欣赏王洛宾的作品之一《半个月亮爬上来》。
六、小结
美丽富饶的新疆令我们神往,优美、欢快的新疆歌舞令我们陶醉。歌舞让我们感受到青春的活力,也让我们感悟到:花无再开日,人无再少年。青春的脚步如行云流水,青春的光阴稍纵即逝。让我们把握青春,珍惜时光,刻苦学习,积极进取吧!因为只有在充实的人生中,青春才会流光溢彩。我真诚地祝愿同学们明天会更好!
教学反思:
《青春舞曲》这课之所以产生这种效果,首先是因为歌曲贴近学生的生活,表达学生的心声,蕴含着美好的寓意。这种立意与情境之美对学生有着深刻的感染力。我们在学习《青春舞曲》的时候,完全是由学生随旋律独立填词完成的,几乎没有老师的一句教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