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证明题(本站推荐)
用反证法证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考点:反证法. 专题:证明题. 分析:用反证法证明;先设等腰三角形的两底都是直角或钝角,然后得出假设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相矛盾,从而得出原结论成立. 解答:证明:①设等腰三角形底角∠B,∠C都是直角,则∠B+∠C=180°,而∠A+∠B+∠C=180°+∠A>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②设等腰三角形的底角∠B,∠C都是钝角,则∠B+∠C>180°,而∠A+∠B+∠C>180°,这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矛盾. 综上所述,假设①,②错误,所以∠B,∠C只能为锐角. 故等腰三角形两底角必为锐角. 点评:解此题关键要懂得反证法的意义及步骤.反证法的步骤是:(1)假设结论不成立;(2)从假设出发推出矛盾;(3)假设不成立,则结论成立. 在假设结论不成立时要注意考虑结论的反面所有可能的情况,如果只有一种,那么否定一种就可以了,如果有多种情况,则必须一一否定.
第二篇:《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知识:“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所有的三角形只能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来源:21·世纪·教育·网】
2.认识直角三角形,探索图形性质;
3.得出结论:“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教学方法:
此节课以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内角性质为主,让同学们掌握“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这点知识,课上可积极鼓励同学们发散思维,探索知识,利用作图工具尽量探索出直角三角形的特性。课堂以小组实践探索为主,最后大家互相展示自己小组探索、找到的直角三角形性质。最后老师归纳强调。此节选用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中的启发式教学策略与方法,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来总结理论知识.教学过程:
1.回顾上节课所学知识:
师:(1)三角形内角和为180°;(2)所有的三角形只能分为三类: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ppt显示一张“知识回顾”的主题页,以提问的方式,让同学自己回忆上节课知识,学生回答上一点,ppt显示一条;)
师:总结这一小节,做知识强调。(鼓励同学们的积极参与,激发积极性;)
随后ppt放映一张直角三角形的图片,师:今天我们将要一块儿学习三角形里面特殊又别致的一个三角形,大家知道是什么嚒?
生:看到ppt,异口同声的说:直角三角形。
师:情绪很兴奋的表扬同学们说:对,今天我们学习探究的就是它——直角三角形。
(老师以此引入知识主题,进入学习)
2.课程探究: 随后ppt放映:关于“我们一起来动手”的动画提示。
师:(用激励提问的语气):“那么老师说它非一般,而且很特殊,那它到底有些什么样的特殊地方呢?下面我就请大家作为探宝者,把它的秘密都给发掘出来”。
师:将全班分组(五组以内),让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工具(直尺、量角尺),随意构建任何大小的直角三角形,老师重点要求作出“直角等腰三角形”、“30°直角三角形”两个RT△,让后让同学利用量角尺量出各角的度数并记录(PPT显示数据记录表一),根据数据记录来发现、探究、总结直角三角形锐角之间的规律和联系。每个小组最后选出自己小组最好的两条结论做展示;
师(平和):“好了,现在掘宝时间到了,请各个小组展示你们探索到得秘密吧,老师拭目以待大家的惊奇发现哦”!·j·y
ppt随后显示一张小组结论统计表二:
让每个小组展示本组发现的最有规律的RT△各项数据;老师在PPT表格上记录,并给小组结论给予表扬和鼓励;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3.知识交流:老师通过同学给出的数据和结论,得出同学们的知识探究情况,以及得出书上的结论: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对于要求探究的两个特殊RT△,师:下面我们来看看大家对于老师给出的两个RT△有什么更独特的发现?随后PPT转换至这两个RT△。并让同学记录的数据中不断的鼓励刺激同学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老师一步一步通过同学发言总结出知识点:1.等腰RT△的两个底角都为45 o;2.有一个角为30 oRT△中,30 o所对的边长是斜边的1/2;
师:最后表扬大家,做出积极评价
4.总结交流结果,串通知识:
师(喜悦的):通过前面大家的积极探索,我们今天就打开了RT△的特殊世界。下面我们再一块儿总结一下前面我们探究得到的知识点,请同学们大声告诉我(通过知识梳理,让大家对知识点加深映像):
PPT显示“知识梳理”(学生回答一点,显示一点)
生:1.直角三角形两个锐角互余;
2.等边指教三角形的两个底角为45°;
师:同样的要是我们知道有一个RT△一个角为45°就可以推出?……
生:这个RT△为等边直角三角形;
师(微笑):…下一条
生:3.若RT△有一个角为30°,那么30°所对的边就等于斜边的1/2;(师:如果知道一个RT△有一个角为30°,而且知道它角所对边长2.5,那么它的斜边长度是?…
生(停滞一会儿):
5师(满意的):请大家给自己掌声…
高兴的表扬大家;
2)布置课后练习题:一、二、四题
教学反思:
老师根据本节课同学们的课堂表现,积极反思教学过程,对这样的教学方法做出改进。了解同学们的自主学习、探索能力,为以后教学提供经验。
第三篇:拿下考研数学证明题必知24大命题角度
拿下考研数学证明题必知24大命题角度
来源:文都图书
考研数学在整个考试中所占的比重很大,而证明题又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题型,需要考生认真对待。我们为同学们整理了研数学证明题复习须知24大命题角度,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帮助!1极限的四则运算法则
2极限的脱帽定理
3无穷小的定阶定理
4函数连续性定理的证明
5函数奇偶性与周期性的证明
6费马定理、柯西定理及牛顿莱布尼茨定理的证明
7洛必达法则证明
8函数凹凸性判定法则的证明
9不等式的证明与方程根的证明
10含有一个中值或者两个中值的证明
11关于定积分等式与不等式的证明
12定积分重要性质与结论的证明
13曲线积分与路径无关性的证明(数学一)
14格林公式与高斯定理的证明(数学一)
15证明常数项级数的收敛性
16矩阵秩的相关证明
17证明向量小组线性无关
18证明方程组的基础解系及性质
19证明两个矩阵相似与合同的方法
20证明矩阵是正定矩阵的方法
21证明函数为随机变量的分布函数的方法
22证明两个随机变量相互独立与不相关
23证明一个统计量服从卡方分布、t分布及F分布
24证明一个估计量为无偏估计
以上就是考研数学证明题复习须知24大命题角度的全部内容,最后提醒大家要好好把握即将到来的暑假这一黄金复习期,制定好学习计划,尤其是基础薄弱的同学,一定要在这段时间夯实基础,奋力赶追。祝广大考研学子都能考入理想院校,汤家凤编写的2017《考研数学15年真题解析与方法指导》这本书对15年的考研数学真题进行了归纳解析,指出了几种解决方法,考生们要好好利用哦,加油。
第四篇:七年级下数学平行线相交线必背证明题
七年级下数学平行线相交线必背证明题
一、平行线之间的基本图
1、如图已知,AB∥CD.AF,CF分别是EAB、ECD的角平分线,F是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E F B1求证:FAEC.2D2、已知AB//CD,此时A、AEF、EFC和C的关系又如何?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E
D3、将题变为如下图:AB//CD
C
此时A、AEF、EFD和D的关系又如何?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4、如图,AB//CD,那么A、C与AEC有什么关系?
ED
ED
C
这一部分习题会了,就可以有很大提高了!-------董老师
二、两组平行线的证明题【找出连接两组平行线的角】
1.已知:如图,CD平分∠ACB,AC∥DE,∠DCE=∠FEB,求证:EF平分∠DEB.
C
E
B3、已知:如图2-96,DE⊥AO于E,BO⊥AO,FC⊥AB于C,∠1=∠2,求证:DO⊥
AB.3、如图,已知EF⊥AB,∠3=∠B,∠1=∠2,求证:CD⊥AB。
4、已知AD⊥BC,FG⊥BC,垂足分别为D、G,且∠1=∠2,猜想∠BDE与∠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说明理由.三、两组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
1.已知:如图,AB是一条直线,∠C = ∠1,∠2和∠D互余,BE⊥FD于G. 求证:AB∥CD .
这一部分习题会了,就可以有很大提高了!-------董老师
2、如图,E点为DF上的点,B为AC上的点,∠1=∠2,∠C=∠D,求证DF∥AC.
3、如图,M、N、T和A、B、C分别在同一直线上,且∠1=∠3,∠P=∠T,求证:∠M=∠R。
四、证特殊角
D
F
A
(第22题)
B C1、AB∥CD,∠BAC的平分线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的度数是.
2、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相交于E、F两点,EP平分∠AEF,过点F作PFEP垂足为P,若∠PEF=300,则∠PFC=_____.
这一部分习题会了,就可以有很大提高了!-------董老师
图图8
3.已知:如图,AB∥DE,CM平分∠BCE,CN⊥CM.求证:∠B=2∠DCN.
4.如图已知直线a∥b,AB平分∠MAD,AC平分∠NAD,DE⊥AC于E,求证:∠1=
∠2.
五、寻找角之间的关系
1、如图2-97,已知:∠1=∠2,∠3=∠4,∠5=∠6.求证:AD∥BC.2、已知,如图,BCE、AFE是直线,AB∥CD,∠1=∠2,∠3=∠4。求证:AD∥BE。
D C
E
这一部分习题会了,就可以有很大提高了!-------董老师
第五篇:【原创】平行线与相交线必背20个证明题
平行线与相交线必背20道证明题
一、平行线之间的基本图
1、如图已知,AB∥CD.AF,CF分别是EAB、ECD的角平分线,F是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E F B1求证:FAEC.2D2、已知AB//CD,此时A、AEF、EFC和C的关系又如何?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E
D3、将题变为如下图:AB//CD
C
此时A、AEF、EFD和D的关系又如何?你能找出其中的规律吗?
4、如图,AB//CD,那么A、C与AEC有什么关系?
ED
ECD
做最好的教师-郑敏
二、两组平行线的证明题【找出连接两组平行线的角】
1.已知:如图,CD平分∠ACB,AC∥DE,∠DCE=∠FEB,求证:EF平分∠DEB.
C
E
B3、已知:如图2-96,DE⊥AO于E,BO⊥AO,FC⊥AB于C,∠1=∠2,求证:DO⊥
AB.3、如图,已知EF⊥AB,∠3=∠B,∠1=∠2,求证:CD⊥AB。
4、已知AD⊥BC,FG⊥BC,垂足分别为D、G,且∠1=∠2,猜想∠BDE与∠C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试说明理由.三、两组平行线构造平行四边形
1.已知:如图,AB是一条直线,∠C = ∠1,∠2和∠D互余,BE⊥FD于G. 求证:AB∥CD .
做最好的教师-郑敏
2、如图,E点为DF上的点,B为AC上的点,∠1=∠2,∠C=∠D,求证DF∥AC.
3、如图,M、N、T和A、B、C分别在同一直线上,且∠1=∠3,∠P=∠T,求证:∠M=∠R。
四、证特殊角
D
E
F
A
(第22题)
B C1、AB∥CD,∠BAC的平分线和∠ACD的平分线交于点E,则∠AEC的度数是.
2、AB∥CD,直线EF与AB、CD分别相交于E、F两点,EP平分∠AEF,过点F作PFEP垂足为P,若∠PEF=300,则∠PFC=_____.
3、如图,已知:DE∥AC,CD平分∠ACB,EF平分∠DEC,∠1与∠2互余,求证:DG∥EF.做最好的教师-郑敏
A
图图8
4.已知:如图,AB∥DE,CM平分∠BCE,CN⊥CM.求证:∠B=2∠DCN.
5.如图已知直线a∥b,AB平分∠MAD,AC平分∠NAD,DE⊥AC于E,求证:∠1=∠2.
4、求证:三角形内角之和等于180
°.
五、寻找角之间的关系
1、如图2-97,已知:∠1=∠2,∠3=∠4,∠5=∠6.求证:AD∥BC.2、已知,如图,BCE、AFE是直线,AB∥CD,∠1=∠2,∠3=∠4。求证:AD∥BE。
D C
E
C
F 图10
B 1
3D
3.如图12,∠ABD和∠BDC的平分线交于E,BE交CD于点F,∠1 +∠2 = 90°.
求证:(1)AB∥CD;(2)∠2 +∠3 = 90°.
做最好的教师-郑敏
六、翻折
1、如图1,把一个长方形纸片沿EF折叠后,点D,C分别落在D′,C′的位置.若∠EFB=55°,则∠AED′的度数为
2、如图2,将三角尺的直角顶点放在直尺的一边上,130°,250°,则∠B的度数等于。
A
D′B
E
D
C′C
图
1CD沿对角线BD折叠,3、如图(1),已知矩形ABCD,将△B记点C的对应点为C′,若ADC′=20°,则∠DBC=的度数为_。
D4、如图,在Rt△ABC中,∠C=90°,∠A=20°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沿BD折叠,使点C落在边AB上的点C′处,则∠BDC=__________.
5、(2010江苏宿迁)如图,正方形纸片ABCD的边长为8,将其沿EF折叠,则图中
①②③④四个三角形的周长之和为.
6.如图①是长方形纸带,将纸带沿EF折叠成图②,再沿BF折叠成图③.(1)若∠DEF=200,则图③中∠CFE度数是多少?(2)若∠DEF=α,把图③中∠CFE用α表示.D F C
图
做最好的教师-郑敏
第16题
(第1题)
图
做最好的教师-郑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