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苎萝山导游词
苎萝山导游词
赵晨润 王俊橹
各位旅客朋友们,大家好!很高兴能够在这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与大家相识。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姓赵,名晨润,在座的可以称呼我为小赵,这样显得更亲切一些!我是希望旅行社的一名职业导游,也是大家这次旅行的全程陪同导游。现在,让我来介绍一下诸暨这座古城。诸暨是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城市,是越国故都、西施的故乡。今天我就要带领大家游览西施故里的一个景点——苎萝山。
苎萝山呢,是西施的出生地,历史悠久,苍翠挺拔,别具风姿。山上有一块红粉石,据说手在石上一抹,便会抹下些红粉来。在苎萝山下,浣纱溪西岸,有西施庙,此庙原先是西施宅,南宋时才改为西子祠。庙坐西朝东,面对苎萝山,是江南水乡的建筑风格。我们已经来到苎萝山脚下了,请大家拍几张照片,休息一下再出发。下面让我来讲讲西施的故事。
西施,原名施夷光。她出生在苎萝山下,关于这个还有一个传说:浣纱江的西边,紧贴山下有一个小村庄,叫做苎萝村。春天的一个早晨,从村西头一位姓施的打柴人家,传出了一声响亮、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女婴诞生了。就是因为她,吴越春秋的历史揭开了崭新的篇章。这个女婴就是后来倾国倾城的西施。诗人胡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苎萝山头云气流,浣纱滩头江色秋。浣纱女儿肤玉洁,碧波照映芙蓉愁。”因为西施,苎萝山名声远播。
现在大家来到了山顶,这块就是所谓的红粉石了,请大家在四周拍照留念,千万要注意安全。
今天的游览就到这里了,我们就要说再见了。希望大家以后再来参观我们美丽的诸暨,我会继续为你们服务!最后,我衷心祝愿大家一路平安,再见!
第二篇:苎萝村“时菜功能区”工作总结
苎萝村“时菜功能区”工作总结
萧山区临浦镇苎萝村的叶菜功能区,在市、区农业局两级领导及蔬菜专家直接指导下,经过近3年的发展,各项工作已基本步入正轨,基础设施、科学技术的引入也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现将苎萝村2010年叶菜功能区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2010年蔬菜种植、生产情况
苎萝村的“叶菜功能区”总面积33.3hm2,实施面积26.7hm(sup)2(/sup),其中大棚面积33.3hm(sup)2(/sup),包括钢架大棚面积23.3hm(sup)2(/sup),钢竹混合大棚面积8hm(sup)2(/sup),毛竹大棚2hm(sup)2(/sup),平均复种指数为4.2,平均复种指数面积为140hm(sup)2(/sup),平均667m(sup)2(/sup)产量达到6000kg。功能区中主要种植青菜、芹菜、毛毛菜、蒿菜、芥菜等叶菜。目前全村共有菜农24户,其中本地菜农23户,外地菜农1户,这些菜农的种植面积均达到0.67hm(sup)2(/sup)以上,是苎萝村的主要种植大户。
2010年苎萝村叶菜功能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良好。叶菜功能区共生产叶菜3755t,总产值达到991万元,667m(sup)2(/sup)产量7510kg,产值达到19820元,比上年提高23%,净利润达到15560元,总利润达到778万元。
由于受天气等影响,呈现出淡旺季的蔬菜收获季节,苎萝村的叶菜功能区4-5月为“春淡”,7~8月为“秋淡”,在这两个时间段中,受温度、湿度的影响,叶菜功能区主要生产毛毛菜,种植面积占总面积的3/5,其余的土地主要生产葫芦、丝瓜、番茄等,这些蔬菜也是功能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且2010年功能区蔬菜销售势头十分好。菜农黄仁水家中种植青菜、芹菜、菠菜等叶菜,这些蔬菜的批发单价卖到青菜5元/kg、芹菜8元/kg,而且供不应求,让菜农充分尝到了丰收的喜悦。科技应用情况
2010年苎萝村在运用钢管大棚、杀虫灯、高效低毒农药、引进优良蔬菜品种等技术基础上,又增加了84套新型标准的钢管大棚,目前功能区钢管大棚的面积从20hm(sup)2(/sup)增加到23.3hm(sup)2(/sup),完善了功能区的基础设施。苎萝村叶菜功能区主要种植的叶菜品种有“苏州青”、“早熟五号”、“黄心芹”等,2010年又引进了“早熟长江5号”,该品种的主要特点是速生、抗病、耐热、耐湿,而且外形美观,口感爽脆,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叶菜功能区在生产叶菜的同时,还种植瓜果类蔬菜,也引进了一些优良品种,如杭丰新秀辣椒、以色列番茄。杭丰新秀辣椒生长势头旺,外形修长、色泽鲜亮,外形美观。以色列番茄产量高,个体颜色鲜艳,很受消费者欢迎。目前这2个品种已在功能区中的部分田地中落户,为菜农增收。
在新型农药方面,主要使用了敌畏?马(甲好清),用于防治叶菜黄曲条跳甲。过去叶菜功能区防治黄曲条跳甲并没有特效药,黄曲条跳甲一直是叶菜生产上的一个主要阻碍,危害重、发展快、防治难度大。使用了敌畏?马(甲好清)防治后,速效性快,效果明显;一般喷药间隔5天以后,蔬菜就能食用,大大提前了蔬菜的上市时间,目前该产品已被广泛应用于黄曲条跳甲的防治中。还有一种为阿维?灭幼脲,是一种低毒高效农药,主要用于防治叶菜夜蛾。苎萝村的农技人员运用土办法对其毒性进行检测:在清水中滴入少许,将新鲜虾放入,一小时后虾仍旧鲜活,这也就说明该农药符合低毒的标准,一般施药后7天便可食用。而对于高效的检测,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喷洒于作物上,技术员发现喷后有效的杀虫率可达98.5%,效果十分明显。因此该产品也在逐渐的推广中。资金运用情况
苎萝村目前还有部分钢竹混合大棚、毛竹大棚,这些大棚的抗灾能力比较弱,因此年初购买了84套标准钢管大棚,共计29万元,这批大棚主要用于替换原有大棚,功能区的钢管大棚从原先的2hm(sup)2(/sup)上升至23.3hm(sup)2(/sup)。2010年雨季时间比较长,功能区又位于低地中,排水设施的畅通很重要,为此,修建了300m的三面光排水沟,帮助功能区进行灌溉和输水。工程耗资4.5万元。2009年功能区为方便交通新建了水泥马路,2010年又将对另一条重要运输线路进行修缮,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年底能竣工。
今后我村将继续不遗余力地对功能区进行建设,改善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引进新品种提高产量,最终达到提高农村农民生活水平的目标,促进苎萝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收稿:2011-09-23)
第三篇:香炉山导游词
香炉山海拔1200余米,方圆15公里,四周石崖崭绝,迭垒三层,顶平腰束,形状酷似香炉,故而得名。古代苗族人民为对抗官 而得名。古代苗族人民为对抗官兵的镇压,多以香炉山为营地聚众反抗,香炉山也就成为苗疆的“圣山”,也是当地苗族过传统民族节日鼓脏节、龙舟节、爬坡节的福地。
行知提示:
1、如何前往:在凯里市凯运司车站乘往龙场、渔洞方向的中巴车或38路郊县班车在虎庄下车。10公里路,20分钟车程,车资2元。
2、提醒:香炉山好看不好爬,一般也没人爬,估计爬到山顶往返一趟得5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3、虎庄中学是拍摄或观看香炉山比较好的地点,想要看的更清楚,就必须沿虎庄西去炉山的公路走一段了。
4、这里在每年农历六月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爬坡节。
第四篇:崀山导游词
各位朋友,你们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共游美好的崀山。
相传舜帝南巡时徐经新宁,见地方山水特别奇秀、美丽,不由摇头赞曰:“此山良好,可谓崀山。”崀山由此得名。
崀山风景名胜区位于湘桂边境的新宁县境内,南与桂林山水相连,北同武陵源风光呼应,距桂林、邵东机场各140公里,水陆交通便利,是近年来新发现的又一颗风景明珠。数百万年前,崀山是一片内陆湖。由于地壳变动,内陆湖底突起,形成了红色沙粒岩结构的峰峦--丹霞地貌。景区占地108平方公里,辖紫霞仙境,骆驼群峰,八角胜景,半山奇观,夷江秀色五大景区,18个风景小区,已发现和命名的477个景点。
紫霞峒
紫霞峒景区包括万景槽,玉泉山,象鼻石、乌云寨、刘华轩墓等景点,主要以幽为主。在我们左侧的一是玉泉山,面积0.5平方公里,山顶高程301米,密集7个景点。山上有一古寺,称玉泉寺,始建于康熙42年(1703年)。旧庵毁于水,雍正年间(1723年)重修,清人傅向高、马罗藩、李延年均为之作记。今存镇墓塔和碑记及玉泉寺始祖第一代禅师古墓,几经修复香火旺盛,为天下七十佛教胜地。
迎面而来的这座大石山,活像一个高高跷起的大拇指。当地人称为“拇指石”,也叫“OK”石,它风雨无阻的屹立于此,似是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以似对崀山的山水表示赞叹,或许两者都有。
现在我们来到紫霞峒的正进口,紫霞峒并没有洞,峒者冲也,它是少数民族村、寨的意思。在紫霞峒有许多只能在云南才能生长的植物品种和热带雨林景观。可感受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意思。这里不仅能激起诗人的灵感,还是佛教和道教的必争之地。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来此弘扬他们的教义。所以整座山以游路为界,左为道教之地,还可见紫霞道人的自然石像。前面一石凌空突出,活象一只硕大无比的青蛙正蹲在那里,这就是青蛙石。
沿着石阶往上走,我们来到了紫霞宫,紫霞宫自明代嘉靖年间修建以来。香火不断,暮鼓晨钟,梵声缭绕,成为名闻遐迩的洞天福地。宫内有一座湖南省内最为高大的观音菩萨,高达6米,最独特的还是观音菩萨手中的玉净瓶,所有的瓶子都是竖立的,而这个观音菩萨的玉净瓶是倾斜的,意在把甘露尽情洒向人间。
左侧有一块长700余米,高100米赤红色的铜墙铁壁称红瓦山,就是紫霞道人放置袈裟的地方,是一处绝纱的回音壁。
骆驼峰
过崀山街往右走,便见一典雅雄伟的牌楼,上有原湖南省省长,原省政协主席刘正同志亲手题写的“崀山天然公园”六个大字。骆驼峰景区距县城14公里,从崀山老街到石田,沿途奇峰异石拔地而起,一条溪水奔突穿石,如琴似瑟。主要景点有“遇仙桥”、“十八罗汉”、“燕子寨”、“斗笠寨”、“蜡烛峰”、“骆驼峰”、“幽魂谷”等。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右侧的仙人桥,此桥建于清乾年间,石砌单拱,长6.8米,宽5.1米,拱方9米麻石砌成,桥身玲珑精致,青藤攀附,1983年电视《风雨潇湘》曾在此拍摄外景。
前行右侧十八石峰如“十八罗汉”一字列成威武雄壮的欢迎游客光临的“仪仗队”,在最右侧有情深义生的“夫妻石”,丈夫准备远行正和妻子依依惜别。
转过弯,前面豁然开朗。一片农田、几幢农舍、挺拔的蜡烛峰,栩栩如生的骆驼峰,这是骆
驼峰景区的中心所在,也是整个崀山最早开发的地方。93年揭开崀山旅游开发的序幕的“三月三”崀山旅游节是在这举行的。
岔路口往左就是林家寨一线天,这是开发最早的一个景点,高525米,寨下东北走向的一线天为石山裂缝而成,长60米,高40米,还有一个特点是既可望又可及,此一线天可手脚并用,沿人工开凿的石级攀绝壁登至极顶,饱览骆驼峰。还有“情人谷”,“千佛顶”,“蟾蜍望月”、“幽魂谷”、“舍身崖”,都能给留下难忘的印象。
被誉为“南天一柱”的蜡烛峰,高674米,崖身218米,周长400米,远处陡崖下面山平如烛台,石峰呈现圆柱形,通体鲜红,似一点燃的红蜡烛。在蜡烛峰东南陡崖下的一条巨大缝隙,长100米,深50米,宽0.4-1.8米,上下岩石如刀削一样平整,形似一条巨龙向东方直射隙底,开成龙口吞珠,五光十色的壮观景象,称为“龙口朝阳”,龙口深处栖息着很多世巨形蝙蝠,一经惊动似箭一样飞出,陡增一种神秘的感觉。游人要想上山,必须手足并用匍匐攀登,呈“之”字形循序渐进,这叫“不怕不低头”。
爬出龙口,就可以看到从上而下一平如凿犹如鬼斧神工的“无字天碑”。许多人都想登上这陡峭的石壁,都不能如愿,只有一位勇敢的采花老人征服过块石碑,凭着胆略和智慧登上碑顶,但他也未能在碑上刻上一个字。
沿着石壁小径,可至一平台,抬头一看,有如来到华山西峰,只见两侧悬崖陡壁,中间一石凿的九十九级台阶是极顶的唯一通道,这是明末清初“红花会”首领杨发奎反清复明遭清庭通缉,凭上乘武力凿就的石阶,十分险峻。
观完义侠祠,游人可沿茂密的小树林走到骆驼尾部,一个天然的观景台,可赏奇峰异石,深山幽谷,使人心旷神怡,豁然开朗。
牛鼻山
为什么叫牛鼻山?牛鼻寨,山上有两上孔,活像牛鼻孔,原叫牛鼻山。首先请慢慢往前走,来到了迎宾亭,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天然水画“银珠岩”,水珠似一颗颗闪亮的珍珠自上而下。
几经曲折,大家来到了陡岩脚下,迎面红霞赤壁如铁壁铜墙铁墙向人们压来,使人不禁心惊跳,悬崖上有一白色“天桥”,我们经过“天桥”便可来到“天下第一巷”,这是丹霞地貌创始人,著名地质学家、中医院院士陈国达1992年10月亲笔命名。沿石级小径而上仅能容一人侧身通过,两面石壁如刀壁斧削,全长238.8米,最宽处0.8米,最窄处0.33米,平均宽0.5米,巷道笔直,上下成弧形,真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堪称天下一绝。
走出巷不远,横跨一清泉,此泉能使人心旷神怡,如果月夜巡游,就会出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前行不到200米,便来到三叉路口,左边是一天然崖洞,宽敞平整,是一个天然观景台。
登上“遇仙巷”,沿右面岩壁攀藤过巷,进入了一个幽静世界,花木丛生,小径穿上一道“穿岩”,人在其中,绕有情趣。右边则有“马蹄巷”、“翠竹巷”,两边翠竹掩映,给人一种轻松的感觉。
继续往前行便来到了一马鞍形石级小梯--揽月梯,最窄处只有26公分。走到谷底可以看到景外景的一隘口上有一个阴阳八卦阵。此时,前边的路纵横交错,若无人指引,很可能迷失方向。在猿人头的下前方,大家能清楚地看到一栋七层大厦,谓之“七层楼”。沿着数百级台阶便可进入桃源冲,你看这途中有一天然盆景“长寿树”。桃源冲,长满了翠竹,可以在此小憩。底下有一个飞来石上“望月亭”,站在亭上,大家可以随视线一直往前看,正山中有一天然单拱石桥,也是“亚洲第二桥”,跨度45米,高20米,厚5米。如白练分系两头,分外美丽。
八角寨位于湖广交界,海拔818米,从远眺寨顶飞出八个犄角而得名。沿途要过三道门:第一道角门;第二道龙门;第三道便是寨门。走完1708个台阶便来到了一个平台,站在这个地方,双脚步可以分跳两个省。继续向前,便来到湘西南名刹--“云台寺”。八角寨的最佳去处在“龙头香”,站在“龙头香”上既可眺远处的“骆驼峰”、“书生流泪”、“骆驼接吻”尼姑庵,又可近观“仙人下棋”、“鲤鱼跃龙门”、“哪吒抽龙筋”。这就是世界奇观--天然油画“鲸鱼闹海”,生机勃勃令人回味。
扶夷江
美丽的扶夷江碧绿澄清,碧波荡漾,两岸奇峰异石似一根锦带自南向北贯穿全景,它发源于湖南湘、资、源、澧四大水源的资江上游,广西资源县的苗儿山。有人问,为什么叫扶夷呢?因为新宁古称扶夷候国,早在西汉扶夷候大规模开发古越地时,崀山便随着南连北截止,北起中原的要塞,到汉王莽改制后,更名为扶夷县,到宋绿绍兴二十五年才更名为新宁县,新宁县的58万人口就是喝这口宝水成长的。
扶夷江全长24公里,乘竹笺漂流而下,时而水平如镜深不可测,时而急流险滩,水花四溅。前边那个就是独立天外,堪称一绝的“将军石”,身披铠甲,手持长剑美须飘拂,俨然是汉寿亭候美髯公关云长再世。它是由山体丹霞地貌发育到晚期形成的石柱。海拔399。5米,石高75米,相当于20屋摩天大厦。前面还有“啄木鸟石”、“龙口石”、“济公帽”等十二滩十二景,都各具有特色美不胜收。93年11月11日参加全国胡曾学术研讨会的50多位专家学者,无不赞叹地说:“崀山美,美在有夷江。”
第五篇:龙泉山导游词
余姚市区中心耸立着一座林木葱 郁的山丘,叫龙泉山。山高67.4米,周围约2公里,姚江流经山的南麓,山水相映,风光秀丽。
龙泉山旧名灵绪山,亦名屿山。传说远古时这里是一片汪洋,龙泉山是露出水面的一个小岛屿,这是屿山之名的由来。山上有一石井,即使天旱少雨,仍井水清盈,常年不枯,且因水面常呈现两条游龙波纹,如双龙戏水,故称“龙泉”。大约从东晋时起,山亦因此泉而改名为龙泉山。
龙泉井在北宋时声名远播。苏东坡曾赞扬 “龙泉石井甘胜乳”。时任鄞县县令的王安石,应余姚县令谢景初的邀请,多次登临龙泉山,题有《石井》诗两首,其中一首道:“山腰石井千年润,海眼泉无一日干。天下苍生待霖雨,不知龙向此中蟠。”南宋初,高宗赵构为躲避金兵的追索,逃经余姚时亦登龙泉山,饮了龙泉之水,感到甘甜爽口。他返回临安(今临安)后,曾专程派人来余姚,取此泉之水饮用。
古代的龙泉山古柏森森,苍松入云,山上深藏野鹿。后来逐渐开发,先后建起龙泉寺、严子陵祠、二王(王华、王阳明)祠、文昌阁等十多座乡贤专祠和寺院。解放后,在山上绿化植被、砌坎铺路、建亭挖池,将古迹一一修葺。1957年开辟为龙山公园,逐年整修,恢复古迹祭忠台、四先贤故里碑、中天阁、龙泉井;新建子陵亭、阳明亭、舜水亭、梨洲亭、滑寿亭,由书法家舒同、郭绍虞、周而复、沈定庵书写亭匾。在山的中腰西坡设置园中园,园内建有天风楼,古色古香,别有风姿,并有苗圃、盆景园等,名贵花木盆景竞艳,楼台亭阁呈彩。1982年,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和日本朱舜水纪念会在西山坡舜水亭前建立了朱舜水纪念碑,以纪念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登上龙泉山俯瞰,全城景色历历在目:姚江蜿蜒东去,波光粼粼;南面四明山层峦叠嶂,云山万重;城郊碧野平畴,令人心旷神怡;山上奇石如云,林木苍郁,楼亭参差,古迹众多,使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