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后阅读提高系列训练

时间:2019-05-15 07:21: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藤野先生课后阅读提高系列训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藤野先生课后阅读提高系列训练》。

第一篇:藤野先生课后阅读提高系列训练

《藤野先生》练习题

1、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2、结合句意解释加线的词。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

(2)实在标致极了。标致:

(3)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正人君子:

(4)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

落第:

(5)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瞥见:

3、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这句话表达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不同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

4、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

5、记叙上述四件事时详写的是,略写的是。描写藤野先生的主要方法是_________。

6、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

(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答:

(2)指出

(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______ 到______,议论的句子:_________抒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4)

(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

(8)

(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

(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0)从表达方式看

(一)段以_________ 为主,(二)段以_________为主

7、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②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③句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1、(1)B(2)C(3)A2、(1)只不过

(2)本义漂亮,这里是反语,意思是丑恶。

(3)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人。

(4)本义为科举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3、(1)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失望之情。

(2)①在上野赏樱花。②不中不洋的打扮。③学跳舞。

(3)既是比喻又是夸张,辛辣地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

(4)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样。

(5)也有解散辫子的,这个“也”字起连接作用。

顶得学生制帽,这个“顶”是动词。

(6)寻求救国真理,志趣在有几本书买。

4、(1)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5、前两件,后两件。

6、(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第二年添教霉菌学 到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①句

呜呼,无法可想。

(3)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枪毙犯人的人

(4)“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5)A

(6)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枪毙犯人的人无一

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7)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8)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枪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9)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 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 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10)叙述 议论

7、(1)从小的方面看。

(2)议论、抒情

(3)①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

③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4)使我们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题,作者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

第二篇:藤野先生课后题

同学们又回到课堂了,小编给大家带来了《藤野先生》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祝大家学习愉快!

藤野先生课后题

一、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尊重学生自己的解读,宜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辩论。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1.第一,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是作者对全文思想内容最鲜明和最精练的概括。这篇散文叙述的焦点应该是藤野先生,文章的主题,自然应该是和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的,不应是以描写藤野先生为主,表现的却是“我”的某种思想,文章在结尾处点明主题,“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第二,从整篇文章的结构看,是围绕藤野先生这个中心来组织材料的,虽说也贯穿着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但前者是明线,后者是暗线。写对东京学习环境的厌恶,离开东京到仙台,是写与藤野先生结识的前因,接下来写仙台的学习生活,基本上都与藤野先生有关,而且,作者着力正面描述了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写匿名信的寻衅和看电影所受到的刺激,这些事或是与藤野先生有直接关系,或是衬托出藤野先生的公正、真诚,在那种环境下的难能可贵。后面几段,则是写和藤野先生的分别及分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因此,“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应是这篇回忆散文的主旨和本意。

2.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第一,全文按作者行踪的变化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用讽刺的笔调,刻画了在日本东京的清国留学生浑浑噩噩的生活丑态,表现了青年鲁迅的爱国主义思想。第二部分,作者回忆了自己在仙台医专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着重追述了自己弃医从文的原因,充分展示了青年鲁迅热爱祖国、积极探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心路历程。第三部分,写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主要写藤野先生给鲁迅影响,使他“良心发现”,“增加勇气”,继续战斗。第二,《藤野先生》写于1926年10月12日,地点在厦门大学。鲁迅原来准备在厦门工作两年,结果只住了半年。他一方面坚持斗争,一方面写了《藤野先生》这样的回忆散文,清理自己从1904年到1926年二十多年来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回顾了自己爱国思想的发展,以此来激励自己,增强同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所以,在文章的结尾处写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后,又写道:“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这最后一句所表达的仍是一种爱国主义的感情。

3.这是从另一角度看问题,视野更宽广一些,是对上面两种观点的折衷。

编者的观点倾向于第1种。除上述理由外,补充如下:第一,从作品的实际效果看,这篇作品留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藤野先生的容貌和言行,是藤野先生的性格和品德。第二,鲁迅一直怀念藤野先生。1935年,日本岩波文库要出《鲁迅选集》,译者增田涉写信给鲁迅,征求选文意见,鲁迅回信说:“请您全权处理好了。在我看来,非放进不可的东西是没有了。不过《藤野先生》一篇请您译出加入。”1936年增田涉来到上海,鲁迅又向他打听藤野的近况,当增田涉说没有下落时(此时藤野先生还健在),鲁迅慨叹说:“藤野先生大概已经不在世了吧!”可见作者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第三,本文确实饱含着爱国主义感情,正是这种感情使作品更有深度,使藤野先生的形象也更为感人,可以说,爱国主义感情是这篇文章的“底色”和背景。说“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是不错的,但它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把聚焦对准在藤野先生身上,所以说,歌颂藤野先生是这篇文章的主旨。

二、朗读课文第一段和倒数第二段,重点体味下面几句话,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1.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这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怎样的情感与态度?从句中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

2.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藤野先生只是个普通人,作者为什么说他“伟大”,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设置本题是要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的基础上,对重点语句进行品评,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1.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三、弃医从文是鲁迅一生的大事,他在多篇回忆性散文中曾经谈到过这段经历。读了这篇课文以后,你知道鲁迅为什么要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后来为什么又弃医从文吗?从鲁迅的人生选择中你想到了什么?

设置本题旨在帮助学生进行课内外学习的贯通,深入理解本文的主旨,并联系自身思考人生的意义。

从本文看,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学医,其直接原因是他厌恶东京的学习环境,厌恶清国留学生的浑浑噩噩,厌烦他们把环境搞得乌烟瘴气,但联系鲁迅的人生追求和其他作品看,有更为深刻的内在原因。他在后来写的《〈呐喊〉自序》中作过解释:“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可见他是怀着救国救民的强烈愿望选择学医的,可就在医专学医时──如课文描述的那样──有一次看枪毙中国人的电影,说是由于“给俄国人做侦探”,而围观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使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于是促使鲁迅萌发“弃医从文”的思想。他“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提倡文艺运动了。”由此可以看出,鲁迅从东京到仙台学医,又从仙台弃医从文,这一过程无不深深浸透着鲁迅强烈的救国救民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实践着他“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四、从下边两题中,选做一题。

1.夜深人静之时,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展开合理想像,模仿作者口吻,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

2.对于自己的老师,鲁迅只写过三个人,一个是三味书屋的寿镜吾,一个是《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再就是这篇课文所写的藤野先生,把他们放在一起比较一下,看看鲁迅笔下的这三位老师各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道拓展题,第1小题,旨在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第2小题旨在扩大学生的视野,并学会比较。

第三篇:《藤野先生》课后题(精选)

《藤野先生》课后题

生面

B.深恶痛疾 讳疾忌医

痛心疾首 C.好意难却 望而却步

却之不恭 D.勿漏为要

鲜为人知

为期不远 3.结合句意解释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那坐在教室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掌故:学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件。)B.我当时虽然觉得圈得可笑,但是毫不介意,这回才悟出那字是在讥讽我了。(毫不介意:一点都不放在心上。)C.日本报纸上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然而暗地里却早受了他的影响了。(不逊:不虚心。)D.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模胡:马虎,不讲究。)4.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①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的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②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③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④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⑤那字也在讽刺我了,犹如我得了教员漏泄出来的题目。

⑥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⑦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A.①句既用了夸张,又用了比喻。

B.②③句都用了比喻。

C.④⑦句都用了反语。

D.⑤⑥句也用了比喻。

5.画线词语感情色彩没有发生变化的是

A.我虽然觉得客店兼办囚人的饭食和我不相干,然而好意难却,也只得别寻相宜的住处了。

B.日本报纸很斥责他的不逊,爱国青年也愤然。C.实在标致极了。

D.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6.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就目前来讲,我国人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还确实需要大大提高。

B.我的家乡像跨上了骏马,日新月异的奔驰在社会主义大道上。

C.大峪乡的粮食专业户为了取得来年的大丰收,自觉的扩种了绿肥的面积。D.这时要防止以偏概全、一叶蔽目的片面、急躁情绪。7.有一本书的书名是由五个汉语拼音字母拼成两个音节,把这五个字母倒过来排列,仍是这本书的书名。这本书就是鲁迅先生写的《________》

8.初中阶段,我们共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七篇作品,其中选自小说集《呐喊》的有________________;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抬》的有________________;选自杂文集《坟》的有________________;选自《二心集》的有________。9.在我们学过的初中课文中,有四篇写老师的文章。请你根据下列提供的语言材料,写出与之相关的老师姓名及该文的作者。

(1)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老师________作者________(2)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老师________作者________(3)他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老师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4)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老师________作者________ 10.揣摩一定语境中的词义,试用现在的通俗说法替换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

(1)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2)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3)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4)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5)因为要开同级会,干事便在黑板上写。()11.本文记述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中的四件具体事例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1)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2)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3)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4)________,表现了藤野先生________。

12.本文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直接写藤野。然而,这些内容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有密切的关系。试分析下列事情与藤野的内在联系,各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1)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________(2)途经日暮里和水户。________(3)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________(4)日本“爱国青年”的寻衅。________(5)课堂上看电影。________ 阅读课文第5自然段,回答13-17题。

13.“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能管到这段文字的哪个地方?________________ 14.我也颇受到“这样的优待”,是指怎样的待遇?________ 15.几个职员为我“操心”,说的是怎样的操心?________ 16.鲁迅认为到仙台受优待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 17.试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语句中加粗的副词对表达意思的作用。

(1)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________(2)居然睡安稳了。________ 应用创新

比较阅读下面两段文字,然后回答18~24题。(甲)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部队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援助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乙)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识的老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知道。

18.从体裁来说,甲乙两文所在的课文都是________,也都是________,并且还是________;从人称来说,这两段文字都采用第________人称叙述;从表达方式来说,甲文是以________为主,乙文是以________为主。19.请指出甲文中下列句子所采用的修辞方法。(1)心清如水的学生。()(2)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20.针对甲文所记叙的事情回答下列问题。(1)用一句话概括这件事________________(2)事情的起因是: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经过是:________________ 事情的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 21.对甲文第一句中“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不知道”“值不值得”是委婉语,作者知道这件事是值得写的。

B.作者考虑到还有其他的小事,所以拿不定主意要不要写它。

C.作者后悔写了这件小事,认为本来#65533;

2012中考语文备考建议

专题推荐:

北京精锐教育 初 中一对一辅导专题

第四篇:《藤野先生》复习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藤野先生》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_________

(一)阅读第一段文字,回答1—6题。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中的“无非”的意思是,表现了“我”的 思想感情。

3、本文段主要针对清国留学生的 和 进行描叙,表现了作者的 的思想感情,其中从 这个词中可以看出,它运用的修辞是。

4、本文段描述清国留学生的生活方式,表现了清国留学生

的丑恶灵魂。

5、从本文段可以看出鲁迅离开东京去仙台的原因是。

6、文段最后一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

(二)阅读4、5段文字,回答7—12题。

7、鲁迅去仙台的途中谈及日暮里、水户这两处驿站,用意是。

8、“物以稀为贵”具体表现

9、“我在仙台也颇受了这样的优待”中的“这样的优待”具体指

10、本文段写在仙台受到优待,作用是。

11、本文段选自

,作者是我国著名的、、。

12、本文段在全文内容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 [答]

(三)阅读11到23段文字,回答13—22题。

1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14、“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功课”中的“这样”是指

1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段“我”和藤野先生的四件事[答](1)(2)

(3)(4)

16、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关心是见诸行动的,而且极为认真负责的,这从他看鲁迅抄的讲义中得到了具体的体现。其中最能表现“及时”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全面”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细致”的词语是 ;最能体现“始终如一”的词语是。

17、“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我”因何“吃了一惊” ;“我”又因何“感到一种不安”

18、“实物是那样,我们没法改换它”这句话反映了藤野先生对学生的 和对科学的 态度。

19、由上文段可以反映“我”对藤野先生相处的前两件事的态度是(用文中的语言回答)20、“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后两件事分别体现了藤野先生① 和② 的高贵精神。

21、本文段主要采用、的描写方法来表现人物形象。

22、本文段的记叙顺序是

(四)阅读29到31段文字,回答23—30题。

2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2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一声”指 ;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26、“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 ;其中“何尝”的词性是,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2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

;“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

,表现了鲁迅 的精神。

28、“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 的感情。

2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30、这段文字运用了 的表达方式。

(五)阅读37到38段文字,回答31—37题。

31、文段第1段第1个“为”的正确读音是,意思是 ;第2个“为”的正确读音是,意思是。

32、文中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结合对全文的理解,请简述其原因。[答]

33、为什么“为中国”,“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是“小而言之”;“为学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是“大而言之”? [答]

34、本文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35、作者对藤野先生怀念的具体行为是、、。

36、“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的含义是。

37、“正人君子”具体指,它所用的修辞是,表现作者 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1到3文段,回答问题

38、用简洁的语言概括1、2自然段写了什么事情

39、上文对“清国留学生”的描写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40、结合全文分析,第3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

(一)1、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2、只不过,失望

3、憎恶、讽刺,标致,反语

4、行尸走肉、醉生梦死

5、看不惯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醉生梦死的生活方式

6、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7、表达自己的爱国主义的情感

8、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尊为“胶菜”,福建野生着的芦荟到了北京美其名月“龙舌兰“

9、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10、反映日本人民的友好热情,正衬藤野先生的精神品质

11、《藤野先生》,鲁迅,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12、为全文奠定爱国主义的感情基调铺垫下文;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三)13、“我“与藤野先生的相

14、“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尾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也都一一订正

15、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图;了解裹脚

16、“第二三天”;“从头到尾”;“一一订正”;一直

17、藤野先生竟然为一个外国留学生细心地添改讲义;“我”的讲义错误多,让先生费神

18、科学严谨

19、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与感激;还不服气20、热情诚恳;求实

21、语言、行动

22、顺叙

(四)23、时事片事件

24、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25、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26、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副;医学救国;弃医从文;爱国主义

28、不可压抑的激愤

29、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30、记叙、议论

(五)31、wèi,为了;wéi,被

32、藤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真诚关心和帮助中国留学生、33 “小而言之”是为了中国的进步,指一个国家;“大而言之”指为学术、为科学,指的是人类进步、34记叙、抒情、议论

35、收藏讲义、悬挂照相、继续写作

36、自己的爱国思想和斗争精神受到触动而增加斗争的勇气和力量

37、为军阀政客张目的反动文人;反语;憎恨与讽刺

(六)38、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的事情。

39、比喻、夸张和反语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之情。

40、起过渡作用,引出作者前往仙台学医和与藤野先生结识、相处的内容

第五篇:藤野先生阅读训练四

(四)阅读下面文字,回答23—30题。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23、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

24、“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个分句有必然的因

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答]

25、“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说明; “这一声”指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

26、“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的含义是;其中“何尝”的词性是,对表达句义的作用是。

27、“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中的“那时那地”具体指; 联系全文,“我的意见”是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表现了鲁迅的精神。

28、“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的感情。

29、“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中的“中国人”指。

30、这段文字运用了的表达方式。

(四)23、时事片事件

24、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25、这种现象带有普遍性,拯救民族的灵魂迫在眉梢,刻不容缓;“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26、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副;医学救国;弃医从文;爱国主义

28、不可压抑的激愤

29、即将被日军枪毙的中国人及围着的一群中国人和课堂里的“我”

30、记叙、议论

下载藤野先生课后阅读提高系列训练word格式文档
下载藤野先生课后阅读提高系列训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藤野先生》复习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藤野先生》阅读训练班级姓名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1、概括本文段的主要内容在东京的所见所闻 2、“......

    《藤野先生》复习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藤野先生》复习阅读训练cxb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

    《藤野先生》复习阅读训练

    八年级下《藤野先生》阅读训练 班级 姓名_________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 我看了鲁迅先生的许多文章,每一篇都有一些不同的道理要告诉我们,每一篇都有一些不同的精神要传达给我们。我最喜欢看鲁迅先生的一本散文集《朝花夕拾》。......

    藤野先生读后感

    藤野先生读后感范文《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鲁迅把他成长道路上的一幕幕写在了纸上,让人们更了解他。我喜欢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学案

    一、导入新课。 1、鲁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横线处内容让学生回答)进入初中以来我们学过了写鲁迅的......

    《藤野先生》备课

    《藤野先生》备课补遗 一、鲁迅弃矿学医的客观原因 众所周知,鲁迅留日前在南京矿路学堂学习开矿。但为什么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学了两年后改至仙台医专学医了呢?其原因,学术界一......

    藤野先生教案

    藤野先生 第一部分(第1—3段):写“我”在东京的见闻及感受。 第二部分(第4—35段):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写“我”在仙台与藤野先生相识、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