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几点体会
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几点体会
夏桥中心学校 王建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指出:“中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解题训练。”通过解题训练来培养解题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那么,怎样加强解题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呢?
一、培养认真审题的好习惯.仔细、认真地审题,提高审题能力是解题的首要前提.教学中要求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审题习惯,通读题,对题目中的条件(特别是发现题目中隐含条件)、问题及有关的情况,进行整体认识,充分理解题意,把握本质和联系,理清正确的解题思路。
例1:已知弓形弦长4,弓形高为6,求弓形的面积.学生可能会给出下面的结论:
如图1:求出AC=23,由勾股定理求得OA=
4∴S弓形=S扇OAB-S△OAB=-4
此解是错的。
正确的应为:如图2,已求得OA=4,已知弓形高为6,所以此弓形应大于半圆,即图2,∴S弓形=S扇OAB+S△AOB= 32π+ 43
3(注:此题中的条件弓形高为6)
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题.(一)数形结合的思想:
“数”与“形”无处不在。借助图形能使问题明朗化,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能比较容易地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对解题大有益处。比如:(1)求几个图象围成的图形的面积,需要根据函数解析式求出特殊点的坐标,通过整合图形,分割图形,补全图形来求解。(2)函数中的极值
问题。(3)河边取水问题,求两条线段之和最小。需要通过轴对称,利用轴对称的性质,构造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来得到最小值,(4)两边之差最大问题.构造三角形,根据两边之差都小于第三边来解决等等。
(二)转化的数学思想
解数学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化未知为已知”。比如:我们熟知的解分式方程就是通过去分母将分式方程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再经检验确定分式方程的解。
例2:如图,矩形ABCD中,BC=2,DC=4,以AB为直径的半
圆O与DC相切于点E,则阴影部分的面积是。
解此题时就应注意将不规则图形转化;将阴影部分面积
转化为规则图形来求面积。连接OE、交BD于点F,则△OFB≌
△EFD∴S阴=S⊙=π
(三)分类讨论的思想
要求学生在考虑问题时一定要周全,多想几个如果。
例3:圆中两平行弦长分别为6cm、8cm,半径为5cm,则两弦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学生总出现只考虑一种情况的答案:
(1)当两弦在圆心两旁时,如图所示:
(2)如果两弦在圆心同旁时呢?
例4:相交两圆的半径分别为和2,公共弦长为2,两圆的圆心距为4或2.(1)、两圆心在公共弦的两侧。(2)、两圆心在公共弦的同侧。
例5:圆中一弦所对的弧是两条,所对的圆周角也是两种情况。
(四)建立数学模型—方程式不等式解决实际问题。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往往需要设出未知数(实际是增加一个未知14B
量)来建立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解决实际问题。如:
(1)常见的列方程解应用题;
(2)三角函数问题中,也常要需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来解决;
(3)设计方案的问题需通过不等式组来确定;
(4)几何问题中求线段的长度也需通过设未知数建立方程来求得等等。
三、解完题后的反思训练。
让学生养成解题后反思的习惯,是解题教学非常重要的一环,必须十分重视。
(一)检验求解结果。主要是核查结果是否正确无误,推理是否有理有据,解答是否祥尽无漏。
例6:设x、x2是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x2+2ax+a2+4a-2=0的两个根,当a
为何值时,x12+x22有最小值?最小值是多少?
解:x12+x22=(x1+x2)2-2x1x
2=(-2a)2-2(a2+4a-2)
=4a2-2a2-8a+
4=2a2-8a+4
=2(a2-4a)+4
=2(a-2)2-4
∴当a=2时,x12+x22有最小值,且最小值为-4。
此答案是错误的。
∵x12+x22≥0
∴x12+x22 ≠-4。那么错在哪里呢?
正确解:∵△=4a2-4a2-16a+8≥0a≤
而y=2a2-8a+4开口向上,当a≤1/2时,图像在对称轴x=2的左侧3 12
∴当a=时。
x12+x22有最小值,且x12+x22最小值=2×()2-8×+4=
(二)讨论解法。主要是寻求其它不同解法或改进解法,分析解法特征关键和主要思维过程;寻找规律,多题一解等。这将有利于开拓思维、积累经验,整理方法;有助于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和发展提高解题能力。
(三)解题后的总结、归纳、推广。
例7:求得菱形的面积是两条对角线的乘积的一半。那么,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是否都满足此结论?
例8:证明: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以后,可进一步发展推广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周长等于原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度和。”
解题后的反思、总结、推广,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发明、发现、创造突破能力的有效途径。如果能让学生养成习惯,会收到很大的效益。
总之,只有让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道,认真审题,把握必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不断反思、总结、归纳、推广,举一反三,那么就能逐步培养学生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12121212
第二篇:培养学生灵活解题能力初探论文
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改进方法、提高效率,努力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那么,怎么培养学生合理灵活的思维能力呢?
一、从生活实际出发,以扎实的基本知识为基础
小学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性质﹑法则﹑公式等是学生学习数学时进行思维的基础,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石。学生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就能很快地接受新知识,思维也很活跃。
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第九册P40),按传统的教法是先复习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引进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提出矛盾,然后告诉学生解决的办法,最后让学生练习。新课标下,我改变了教法:首先深入研究教材,认识到当除数是小数时,必须把小数转化为整数,而转化的道理是教学重点,至于算法是上节课的旧知识,不能作为本课的重点,这部分教材的基础是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和商不变的性质。为引导思维,我先复习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再从生活实际入手导入新课。举例:用1.5元买橡皮,每块橡皮0.5元,可以买几块?学生很快算出可以买3块,然后引导学生列竖式计算。很多学生列成了1.5/5,这样的计算结果与实际的不一样,是怎么回事呢?究竟是计算不正确,还是实际不是3支呢?这就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于是我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我们已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呢?学生讲了几种方法,我把正确合理的一种方法予以肯定,即转化为15÷5,并讲清理由,然后小结,利用商不变性质,使这道题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接着出现课本的例题:一台织布机7.5小时织布47.85米,平均每小时织布多少米?由于基础知识扎实,又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思维活跃,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剩下的是被除数和除数的小数点移位问题,同样,由于学生对小数点移动规律熟练,没有什么思维困难。
二、以自主探索、大胆猜测为方式,做好引导工作
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是直线形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如基础不牢、没有掌握方法、思路不对等等。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做好引导工作。
如教学循环小数(第九册P48~49),这是新知识,如果就事论事讲解什么是循环小数,学生一般也可以接受,但这样做,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是学生的自主发现,学生没有兴趣,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在教学时,立足让学生自主探索,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规律,概括出循环小数的概念,我先安排两道题作引导:1÷9,2÷3,提问这两题的商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小数点后面有许多个“1”和许多个“6”。然后再让学生计算例题32÷6和27÷11,在计算过程中让学生三人一组或多人围坐,互相探讨,相互交流,从而发现了余数和商的变化规律。有了这些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上得到了较为详尽的准确的答案,接着学生会很自然地提出并大胆猜测和验证,做除法时,除到什么时候就不必除下去,就可以决定商中有几个数字会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由于一开始引导得法,学生对循环小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积极性高,主动性强,没有心理压力,促使学生自主探索、大胆猜测,探求商出现循环小数的规律,从而有个性地学习。
三、以解决问题为落脚点,设计好练习
学生思维的发展不仅表现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而且更主要的表现在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即数学的练习中,因此要重视每节课的练习,要精心选题,着眼于“巧”。所谓“巧”,就是题目要选得好、安排得好,巧题目巧安排,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每个学生乐于动脑、积极思维。
如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之后,我安排了这样一组练习题:1.8÷0.48,18÷4.8,180÷48。有的学生逐一计算,但学得灵活的却先通过观察,发现这三题的商是一样的,即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了相同的倍数,其中以计算180÷48为最方便。有学生提出,我先算第二题,被除数18不变,除数扩大10倍,这样变成18÷48,所得的商缩小了10倍,再将这个商扩大10倍,结果是一样的。最后还有学生提出,除数是纯小数,那么商一定比被除数大。经过激烈的讨论,大家开动脑筋、寻找规律,不仅巩固了法则,而且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使本节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一个新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的乐趣。总之,练中巧安排,对我们的老师要求更高,既要将学生所学的知识串成一线,节省教学时间,减轻学生负担,又要让学生通过练习能整理出构成知识系统的几条线。这样的练习,可以让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有条理,解决问题更灵活。
第三篇:初中数学教学论文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前 言
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归根结底在于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数学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始终贯穿于教学始终,我们必须把它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具体方法上讲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数形”结合的能力
“数”与“形”无处不在。任何事物,剥去它的质的方面,只剩下形状和大小两个属性,就交给了教学去研究了。初中数学两个分支——代数和几何,代数是研究“数”的,几何是研究“形”的。但是研究代数要借助“形”,研究几何要借助“数”,“数形整合”是一种趋势,越学下去,“数”与“形”越密不可分。到了高中就出现了专门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门课,叫做“解析几何”。在初二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后,研究函数的问题就离不开图像了。往往借助图像能使问题明朗化,比较容易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解决问题。在今后的数学学习中,要重视“数形结合”的思维训练,任何一道题,只要与“形”沾上了一点边,就应该根据题意画出草图来分析一番。这样做,不但直观,而且全面,整体性强,容易找出切入点,对解题大有益处。尝到甜头的人就会慢慢养成一种“数形结合”的好习惯。
二、培养“方程”的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事物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最重要的数量关系是等量关系,其次是不等量关系。最常见的等量关系就是“方程”。比如等速运动中,路程、速度和时间三者之间就有一种等量关系,可以建立一个相关的等式:速度ⅹ时间=路程,在这样的等式中,一般会有已知量,也有未知量,像这样含有未知量的等式就是“方程”,而通过方程里的已知量求出未知量的过程就是解方程。我们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简易方程,而初一则比较系统地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并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如果学会并掌握了这五个步骤,任何一元一次方程都能顺利地解出来。初
二、初三我们还将学习解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分式方程,到了高中我们还将学习指数方程、对数方程、线性方程、参数方程、极坐标方程等。解这些方程的思维几乎一致,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将它们转化一元一次方程或是一元二次方程的形式,然后用大家熟悉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五个步骤或者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加以解决。物理中的能量守恒,化学中的化学平衡式,现实中的大量实际运用,都需要建立方程,通过解方程来求出结果。因此同学们一定要将解一元一次方程和解一元二次方程学好,进而学好其它形式的方程。所谓的“议程”思维就是对于数学问题,特别是现实当中碰到的未知量和已知量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善于用“方程”的观点去构建有关的方程,进而用解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它。
用心 爱心 专心 1
第四篇:浅谈高效课堂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浅谈高效课堂之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监利县实验初级中学
曹红波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课题研究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需求。到底怎样的课堂才是有效课堂、高效课堂。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教学、高效教学,荆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陈勇所长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①从目标上判定:这节课让学生获得了什么?获得多少?②从效率上判定:让学生用多长的时间获得?③从方法上判定:让学生怎样获得?④从达标上判定:是否每个学生都达到了教学目标。这四个方面的判断标准,突破了原有课堂评价的肤浅性、含糊性,它更切实际地扣住了课堂过程的效益问题。而其中第四点更是明确地表明了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即学生对考试解题的应对能力问题。虽然素质教育告诉我们,教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能力,但高校的招生制度是以考试为平台让学生竞技;虽然我们也明白,教学生不是为了分数而是为传播智慧,但分数是唯一走进高等学府的云梯,而智慧需要用一生的拼搏才有可能闪光。可见考试和分数依然是教学研讨的核心问题。高效课堂的落脚点应是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我认为:教师采用有效手段让学生获得计定的解题能力的课堂才叫有效课堂。下面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谈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学生解题中面临的困惑 ㈠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
①常规课与公开课不一样。常规课采用灌输式,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然后检查背诵。学生解题能力强,考试分数很理想。公开课则用尽各种新的手段,制作课件、配音朗读、视频下载、小组互动、朗读指导,甚至将唱歌、绘画、表演统统搬到语文课堂上,将语文课变成《快乐大本营》式的娱乐课,似乎是在让学生寓教于乐,但学生在完成练习时一无所获,很多题目不能解答,能解的也只是少数能够从书本上查获的问题。因此,教师只能在公开课之后再另用一节常规课来给学生补救。
②教师自我陶醉式的常规课。常常听到有老师上完一节课后走进办公室说:“今天这节课感觉真好,学生发言很积极,下课了都有学生还想说,言未尽而意无穷„”听其言观其行,这位教师无意于下了课还陶醉在课堂的氛围之中,应该说这是教师的幸福。但经常有学生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不会做题。其原因何在?教学中的重难点不突出,知识目标没达到,只在一味强调课堂气氛的热闹。教师个人与学生的情感的调动固然重要,而那些毕竟是形式,知识才是最终目的。
㈡ 语文课堂的目标定位及学生解题中面临的困惑
语文知识涵盖面极广,语文课型可分为:知识积累课、阅读指导课、知识归类课、作文指导课,而其中阅读指导又分为多种类型,如朗读指导、语言品析指导等,其目的都在于让学生感悟作品内涵的情感倾向。而我们大多数公开课都选的是阅读指导课,似乎只有阅读课才能看出语文教师的教学技能,只有阅读课才能展示语文教学的艺术性,而其他的诸如知识积累课、知识归类课都好像是传统的灌输课。非也,其实其他课型的内涵仍有许多地方需要挖掘。
正是因为部分教师只重视阅读教学,只重课堂的形式,所以就造成了许多学生回家不会做题,上课热热闹闹一阵,下课玩玩耍耍一会,教学氛围看似轻松愉快,但实质性的问题没有解决,只能算是无效课堂。
学生解题困难的另一个因素是:题目指向不明确,答题范围太广阔。如: 读《过零丁洋》并答题。
①颈联中,作者巧妙地借___和___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②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熔___和___为一炉,慷慨悲凉,感人至深。以上两个题目中,第①题中用“两个地名”已作了答题的限定,学生不难答出,而第②题中两个空处,一般学生难以找准答题方向,如果在第二个空后面加上“两种表达方式”学生就容易答题了。
二.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解题能力的方法与措施
荆州市教科院王佑军院长日前在江陵县“提高课堂效益”课题研究会议中做了这样的总结:一堂有效的课必定经历六个方面的思考:①目标定位②内容分拣③明确任务④找准切口⑤选好课型⑥理清步骤。我觉得其中①②两点最能反映出教师专业理论水平,最能看出教师是否抓住了教学的重难点。因此,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信息时,目标定位和内容分拣是一项最能考验教师智慧和专业水平的任务,解决了这两项,高效课堂的必然性就体现出来了,学生解题能力的提升也就有了目标。
具体来说,教师在解读文本信息时,应做好如下几方面的知识分拣和目标定位: ㈠积累性知识要举三反一
语文是语言的学科,是文字的学科。有大量的语言文字和文字常识需要积累。这一知识层面是不需要教师讲解的,而需要教师认真的组织、收集、整理,并且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积累、背诵、默写,还要有相应的检查、评价和补救措施,最终达到让学生提升语文素养的目的。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举三反一”。这与全国语文特级教师韩军的举三反一思想如出一辙,我认为很有借鉴的必要性。
㈡规律性知识要举一反三
何为“规律性知识”?即能够提炼出一般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去解答某一类型的知识。对于这类知识,教师只要通过一个典型的例子讲解,让学生小结出解题的思路、方法和步骤,再让学生自己解答几个相类似的题型,就达到了举一反三的效果。
举一反三的教学手段,其实是数学课堂中运用较多的手段,之所以有学生常说,数学课上认真听讲了,回家就能做得好题,而语文课上听讲了,回家还不一定做得好题,其原因就在此。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课的指导中,要有意识地突出指导一两种规律性知识的解题方法。如徐娟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采蒲台的苇》时,就有意识地重点指导了品析句子的一般思路:从词义、情感、修辞的角度来赏析。刘西红老师在讲《安塞腰鼓》时,学生对几个场景的情感体验一时难以提炼,刘老师做了这样的点示:先要明白描写对象,再看描写内容,最后找出描写内容对描写对象突出的是哪方面的情感倾向。这一点示,就是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和方法,也能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㈢特殊性知识要举一反一和举三反一
何为“特殊性知识”?是指不具有一般规律的,而教学目标中又经常出现的知识。这一类知识教师必须要抓准、抓精,采用笔记归类的形式,要系统地、全面地做好收集、统计和筛选,最后定位传授给学生,让学生牢牢记住,同时也应当采用相应的检查、评论和补救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落实。这就是举一反一。
那么什么样的“特殊知识”需要举三反一呢?如这里的举三反一是指将几个相类似的知识放在一起,通过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从而达到记住特殊知识点的目的。如文言文中的虚词“而”“其”“也”“之”等词的用法,就可用这种形式让学生自己整理,达到举三反一的目的。同时教师也必须有相应的检查、评价和补救方式让每一位学生落实。
三.分数差生的形成给我们的反思
分数差生是指以考试作为竞技平台,以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标准下的考试分数相对较低的学生。这一类学生在老师和家长心中就被界定为差生,有的用较委婉的说法叫做“落后生”“暂差生”。
造成差生的原因是什么呢?有的人说是老师的问题:“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有的人说是学生的问题:“贪玩,不爱学习!”还有的人说是父母的问题:“父母没管好!”等等之类,我认为这些都具有片面性。
我们首先要明白,这些所谓的差生界定的标准是以分数为标准。事实上,生活中那些以分数为标准的差生在走入社会之后,他们中也有出人头地之人,像爱因斯坦这样的名人不胜枚举。我们不妨来追寻分数差生形成的原因:
我认为“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只适合批评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自从夸美纽斯提出班级授课制之后,教育出现了一场空前的革命。然而班级授课制也带来了“差生”。因为班级授课制是以群体为单位的,有群体就有差别,有差别就有差生。从教学过程的角度来讲,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学生个体之间本身存有差异。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虽然会采用“因材施教”,但只能针对大多数,因为教学的效益还必须有时间作参照,而部分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反复的举例、讲解,才能有所领悟,这就造成了部分学生只需举一就能反三,而部分学生还需举三才能反一,而时间又不允许,差异便产生了。
当然,影响学生的因素还很多,社会因素、家庭因素、教师因素都有,以上论证是在其他因素都相同的情况下做出的论证。那么这与我们所谈的效益课堂有没有联系呢?有联系。效益课堂追求的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收获,如果我们能够将教师的“备课本、备课堂”层面转移到“备学生”这一层面,那我们的效益课堂将又会开辟出一方新的天地。
第五篇:培养学生积累能力的点滴体会
培养学生积累能力的点滴体会
“小学生应该说真话,抒发真情实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中评价学生习作的首要目标和要求。但目前许多小学生一提起写作文仍就感到头痛,一周一次的作文课已成了他们沉重的负担。老师呢,也怕批改学生的作文,因为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枯燥无味,甚至条理不清,前言不搭后语。这是什么原因呢?著名作家冰心在《再寄小读者》清楚地给我们指出,是因为有的学生提笔作文时觉得无话可说,有的学生则是心中有话却说不出来。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缺少积累,导致动笔时“无米下锅”。“觉得无话可说”是缺乏素材的积累,“有话说不出来”是缺乏语言的积累。“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 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的这句诗正说明了积累对表达的重要意义。
笔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的积累和表达能力得到了同步协调的发展,效果不错。
一、加强课外阅读的训练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是写作的基础,生活的源泉,不读书,只重练,犹缘木求鱼,南辕北辙;不阅读,只是写,如空中楼阁,欲速而不达。有源才有水流,有“输入”才能有“输出”,“读”不“输入”大脑,又拿什么把“写” “输出”出来呢?自古至今有成就,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都是从“读”起步。叶圣陶先生说:“他们有个不二法门,就是熟读名文,读着,读着,自己顿悟。”于漪也说:“语言文字是民族文化的地质层,积淀了中华文化的精辟。”读优秀的文学作品,特别是读经典名著,最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这也是积累词汇,积累语言材料,建立语感的最有效的途径,在建立语感的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会不断地得到丰富与提高。因此,我特别强调学生博览群书,重视朗读、熟读、背诵。首先让学生熟读语文课本中的范文。教材中要求背诵的文章、段落、诗词,一定要篇篇熟读成诵;其次,和课文配套的自读课文也让学生做到篇篇熟读,名家名篇也要求背诵。另外,我每星期都抽出来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读课外读物,并且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备有“阅读积累卡”,把一些优美词句、片断、写作知识及时写在卡上,同时鼓励学生利用晨读时间,反复吟诵,装进自己记忆的仓库,丰富自己的语言素材。毛主席说过: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质量。数量是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达·芬奇画蛋,鲁班学艺都说明了这个道理。学生读得多,记忆得多,掌握了一般文章的结构、特点及技巧,掌握了丰富的词汇、语言素材,写起文章来就不再搜肠刮肚了。当然,阅读对语言的积累,决不仅仅是字词句篇的积累,同时也是思想的积累,认识的积累,文化的积累。背会“欲穷千里 目,更上一层楼”,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领悟到“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吗?记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积累词句的同时,不也可以感受到志士仁人那种先公后私、忧国忧民的情怀吗?诵读“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能不受到诗人那种热爱母亲的深情的感染熏陶吗?
二、鼓励学生做生活的主人
“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学。”叶老的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与生活的关系——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加强写作与生活的联系。写作的材料,无非来源于学生自己在生活中的所历、所见、所闻。因此,在注意扩大学生的生活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有益活动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主动从生活中获取作文素材。只有当学生对生活有了亲身的体验和真切感受,才能写出充满浓郁生活气息和真情实感的作文来。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用心感受,仔细观察,撷取生活中生动的写作材料,不能仅做个生活的旁观者,白白浪费一些有价值的材料。
三、引导学生锻炼观察的敏感性
巴甫洛夫有句著名的座右铭:“观察、观察、再观察。”学会观察对小学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时候,一些好的素材出现 眼前,却抓不住,与之失之交臂。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看什么,怎么看。这样的观察,写起作文来,能不是些枯燥无味的描写吗?寻根究底就是观察缺乏应有的敏感性。正如法国伟大的雕塑家罗丹所说的那样: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当然,这种敏感性,不是一朝半日、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长期有意识地观察的结果。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进行课外观察训练时,对周围的事物不仅在当时仔细观察,冷静思索,而且在事后也要细心回味,把观察所得和感想整理记录下来。这样,积少成多为写作文提供了素材,久而久之,学生观察的意识性增强了,观察的敏感性也就一天天的强起来了。
四、指导学生作好“生活笔记”
“作文”需要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兴趣,在教学中,我就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人(每个人的容貌、身体、语言、动作上的特点,表情的不同:喜悦、得意、兴奋、激动、害羞、苦恼、恐惧、紧张等)、事(不同地点、不同时间、校内的、校外的、家里的、菜市场的„„)、物(书包、笔、房屋、布娃娃、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动态的、静态的),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及时写成生活笔记。告诉学生,生活中的许多的东西都可以是作文的内容,看谁观察能力强,写出来的内容最有趣。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把自己喜欢的,幻想的,开心的事,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分门别类 地都写了下来。文字不在多,贵在坚持。这样,一个充实的“材料仓库”就一步步建立起来了,内容不仅丰富而且有条理。到写作时,一个个素材便“呼之欲出”了。
五、开展实践活动提升生活质量
积累,是语言材料内化为个人语言储备的过程。这个内化的过程是在语言实践中完成的。因此,语文实践是丰富语文积累的基本途径。如果从广义方面讲,积累还应该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人生阅历的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广泛的人生阅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而且能够提高观察力、思维力,而这些,都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赞可夫认为:“应该打开窗户,让沸腾的社会生活,奇异的自然现象,映入学生的脑海,借以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学生的感情欲望。”在教学中,我经常创造一些条件,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来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的积累能力。如:开展“小脚丫亲大地”活动,组织学生春游、秋游、野炊,开设校园广播,开辟“自然”角,举办小报比赛、作文擂台赛,自编班级作文选《新荷》等。这样,增大了学生的生活空间,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质量,积累能力也得到了多方面的训练。
积累,顾名思义,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这里所说的 “苦功”就是指多读多写的语文实践。不熟读、背诵、博览大量的诗文,不进行相当数量的练笔,要想学会作文是不可能的。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中,只有注重对学生积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才能真正做到让学生“抒真情,写实感”,才能真正让作文成为学生的乐事。
作者:赵万文单位:洪泽县万集中心小学邮编:电话:
223100 0517---7532018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