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心内科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心内科跌病人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原因分析
1、年龄因素 心内科以老年人居多,而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且反应迟钝,发生跌倒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2、疾病因素 心血管疾病往往存在心脑缺氧、心绞痛、肢体肌力下降等。
3、疾病治疗因素 心内科常见的扩血管药物、利尿药物的应用,导致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压下降,意外跌到风险增加。
4、环境因素 如地面潮湿、有积水、光线不足、穿过大过长的衣裤等等。
5、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不能及时发现和满足患者的客观需求。责任心欠缺,不能及时协助患者完成生活护理。
6、护士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教育宣教能力不足,致使风险增加。预防措施
1、全面评估。首先患者入院时,均须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进行跌倒坠床风险评估。对住院患者还应适时进行再评估,及时发现高危对象,进行护理干预。
2、有效的健康教育是防止患者跌倒的关键而有效的措施,无论患者是否存在跌倒的危险因素,护士均应对住院患者进行健康安全知识宣教,让患者及家属在思想上引起高度重视。
3、对有跌倒高危患者,及时填写跌倒高危因素评估表,并有防跌倒标示,24小时留陪护,并注意生活细节,如将物品放置方便拿取处,呼叫器放在患者手边,有异常及时呼救等。
4、护士要加强工作责任心,按时巡视病房及时回应患者呼叫,重点时间做好主动护理,如清晨、傍晚、中午、夜间,有的放矢重点巡视。
5、保证安全的就医环境,保持地面清洁干燥、足够照明、保持人行通道通畅等。
6、重点交接班,以便每班重点巡视观察及预防。
第二篇:心内科患者跌倒坠床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心内科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分析及对策
1.跌倒/坠床原因分析
3.1 性别年龄:75岁以上的老年人,多数人跌倒与对比感觉降低、摇摆较大、躯体感觉较差以及平衡功能损害有关年龄因素导致中枢控制力下降、平衡失调,易引起跌倒。女性比男性多,这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下降,骨折疏松有关。
3.2 疾病因素:心血管系统如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绞痛患者因突发性头晕或体力不支、心排血量减少,引起心悸、全身供血不足从而易发生跌倒坠床事件。3.3 药物因素:心内科多使用降压药、利尿药、镇静安眠药等影响了患者认知功能,引发头晕、体位性低血压,增加了跌倒/坠床的风险。
3.4心理因素 :老年人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体力、怕给自己的家属带来麻烦,对危险认识不足,自己独自去厕所,增加了危险的概率,另一方面老年患者遵医行为差、认为医生夸大其词,强迫自己做力所不及之事。
3.5 时间因素:老年患者跌倒坠床多发生在夜间,这种规律也被其他的一些研究者所证实,这与老年人夜尿次数多、夜间无家属陪护、护士人力不足有关。3.6 环境因素:病房夜间环境黑暗、厕所无防滑垫、走廊比较滑、无扶手,厕所较远等客观因素限制有关。4 护理对策
4.1 重视老年患者的安全评估
评估住院患者的跌倒高危险被认为是预防跌倒有效和必要的对策,每位患者我科都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评估,做好病人和家属的签字和宣教、给予高危警示牌挂在床头,做好护理措施并进行记录,做好交班。4.2 加强安全环境管理
病区地面应防滑、干燥、保洁员拖地应设警示牌,厕所走廊都应设扶手,在厕所放防滑垫,并设有紧急呼叫器,病房应随时都有充足的照明、夜间设有小灯,对于卧床或者躁动不安的患者应有床栏保护,必要时进行约束带保护,对家属做好宣教。4.3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对于高血压、心脏病等长期卧床起床的患者、有视力听力障碍、服用安眠药的患者,应嘱患者起床时应做到3个30s,即醒后30s在起、起床后30s再站立、站立30s后再行走 4.4 心理护理
鼓励患者求助、与之沟通,做好家属工作,家属主动帮助和陪护患者,护士经常主动巡视病房,乐意诚恳的帮助患者,主动询问患者所需,并及时解决,避免患者因害怕麻烦他人所导致的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告知患者跌倒危险因素,让患者意识到危险和跌倒带来的伤害,让患者做到主动积极面对,避免伤害的发生。
4.5 强化患者防跌倒安全教育
告知患者如果病情不允许下床,应听从医务人员劝告,应绝对卧床。把患者病情和不能下床的原因和采取的护理措施告知家属,请家属配合,如果患者坚持不配合,应告知医生,做好防范,患者家属这时应贴身陪护,预防跌倒事件的发生。4.6 提高护理人员的防患意识
护士长不定期的组织学习有关知识,加强护士工作中防跌倒的安全意识。责任护士对有可能发生的患者进行评估,做好防范,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危的人群、以前有过跌倒坠床使得患者做好重点防范,做好防范的同时,也要安慰患者,避免患者过于紧张,反而更不利于防范。
第三篇:精神科封闭女病房病人跌倒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精神科封闭女病房病人跌倒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
苏州市广济医院 穆桂如 潘伟华
【摘要】目的 探讨女精神病人住院期间发生跌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封闭女病房2008年02月到2009年02月一年间发生跌倒的2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针对引起病人跌倒的多种原因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结论
全面了解病人病情和治疗情况,对病人进行细致的观察,加强防范意识和相应的护理措施及对病人的健康宣教,可减少病人跌倒的发生。
在精神科护理中,常常会遇到病人突然跌倒,为了解病人跌倒的原因,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和预防措施,本人收集了相关资料,对此进行总结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临床资料:
患者20例,其中50岁以上17例,其余3例为35岁-50岁之间,发生跌倒的地点为床旁9例,厕所4例,洗漱间4例,病室3例;时间有晨醒后4例,晚间洗漱时4例,夜里12例;因不合作跌倒的有4例,因地面湿滑跌倒的有6例,因体位性低血压跌倒的有8例,坠床有2例;其中发生骨折2例,其余均发生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的损伤。原因分析:
(1)年龄 发生跌倒的以中老年为多,大多在50岁以上,这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质疏松和代偿性骨质增生有关;还有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生理功能发生变化,视敏度减退,反应迟钝,行走速度和步态异常,平衡功能差有关;再由于有的老年患者患有心血管疾病及糖尿病,高血压等,常使病人伴有头昏,运动及感觉障碍,导致病人跌倒的危险系数增加;尤黎明等*认为体力和智力状况的下降使老年人跌倒的危险性增高。
(2)环境及基础设施因素 晨晚间洗漱后及女病人常在病房里洗衣服并把衣服晾在床边导致地面湿滑未及时拖干,有的病人鞋底磨损平滑或穿海绵底轻便鞋而易致跌倒,夜间光线暗淡等影响病人视觉以及走廊,厕所未设置扶手而致跌倒,另外,病床过高,未设置床档容易导致病人坠床。
(3)服用抗精神病药副作用 服用吩噻嗪类抗精神病药可阻断肾上腺素能受体造成直立性低血压,一般口服药一小时即可出现降压反应,多出现在治疗初期,剂量调整或体位改变时,尤其是年老体弱,基础血压低及敏感者更易发生,新一代抗精神病药喹硫平也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引起重视。有研究显示,随着抗精神病药的用药量及种类的增加,跌倒的危险性也跟着增加。
(4)精神症状 一些精神病人因精神症状,在夜间下床时,不知放下床档而企图翻越床档时跌倒,老年性痴呆病人伴有精神混乱,认知功能障碍而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极易发生坠床,另外兴奋的病人被约束在椅子上,躁动厉害时将椅子弄翻,自己也随之跌倒。
(5)发生时间 从资料分析显示,跌倒大多发生在中夜班病人起床上厕所时,这跟病人夜间睡意浓,灵敏度降低,尿意急,起床动作急,步态不稳有密切关系。
(6)(7)医务人员因素
根据我们的工作程序,我们也从自身找了两点原因:1 护理人员对跌倒的安全意识淡薄;2 在防止跌倒问题上,对病人及家属的教育不够。
其他
日常生活中存在不安全隐患如病人鞋底滑,鞋不合脚,裤子过长等。护理对策:
(1)
评估并标志目标人物 床位护士与医生通过共同评估确定目标人物,在住院一览表和床头卡上做明显的标志,一般以橙色作为预防跌倒的标志,让全体医务人员对目标人群做到心中有数,落实安全对策,预防意外跌倒的发生。
(2)
改善环境 加强病区安全管理
引导病人熟悉病区环境,对不安全地带进行重点说明,适当改变病区环境,如在厕所,洗澡间等容易积水的地方加防滑垫,危险地带有警示标志,如“跌倒危险”,并在厕所,活动室,洗澡间,走廊上安置扶手,夜间光线应柔和,不要太暗也不要太强烈,调低床的高度,加强病区管理,禁止病人在病房里洗和晾晒大件的衣物,晨晚间洗漱后应及时地托干地面,随时保持地面干燥,对潜在跌倒危险的病人进行教育,并提供预防措施,要求衣裤合身,特别裤子不要过长,走动时穿合脚的防滑布鞋,尽量不穿拖鞋。
(3)
指导合理用药 预防药物的影响
在使用精神病药物前反复向病人做好宣教工作,随着用药量及种类的增加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床,下床及行走,对因用药引起的便秘的病人,指导其排便时不要过分用力,必要时遵医嘱给予缓泻剂,对于晚间服用精神病药物,应在服药前督促病人完成洗漱,饮水,如厕等活动,以减少入眠后起床的次数*。
(4)
特殊病人的护理
对于可能发生跌倒的目标人群中的高危人群如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血压,血糖不稳定,有过跌倒史,步态不稳,体质虚弱的病人或以上几种情况的混合者,应安置在靠近一级病房附近的区域,与家属协商请看护阿姨,对看护阿姨做好培训及指导工作,像一级病房一样做到24小时不离工作人员,与恢复期病人分开管理,晨晚间工人阿姨打好水有看护阿姨协助洗漱,洗澡有阿姨陪护,提供坐式马桶,对有坠床危险的病人睡觉前放好床档,对老年痴呆,夜间入眠少且步态不稳的病人可适当予保护性约束,中夜班护士加强巡视,及时发现并排除有跌倒的不安全因素。
(5)
护嘱叮咛
发现半闭眼而行的病人,即用严厉而简短的言语警示清醒度,如“××,睁开眼走,别撞了”;对于尿急,起床动作急的病人,言语提醒“慢点,别急”,并上前防护以免坠床;对于翻来覆去,睡姿差的病人要经常床边巡视,及时裹紧棉被,巡视中发现病人睡在靠近床边缘时,及时把病人推向床中央以防发生坠床。
(6)
加强护理安全知识教育
工作中让每一位工作人员必须分担减少跌倒危险的责任,在科室定时开展思想,道德,法律,业务方面的讨论学习,对已发生的跌倒事件及潜在隐患进行分析,提高大家的业务素质,法律意识及责任心,晨会提问,周会总结的方法提醒护士,促使护士自觉形成安全护理的概念。
(7)
健康教育
综上所述原因再加上封闭病房没有陪护,病人跌倒的危险性是很高的,因此,对病人及家属的健康宣教显得尤为重要,应从病人入院时医务人员就应向病人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图文并茂地将容易发生跌倒的原因,高危人群及预防跌倒的方法,跌倒可能出现的严重后果等的宣传展览张贴在会客室,病人的活动室及病房,让他们逐渐了解并重视跌倒这个问题,以取得他们的理解及配合,平时床位护士根据每个病人病情的不同给予具体的宣教。同时,医院也应为每位工作人员提供教育,使他们具有预防病人跌倒的意识,能够识别高危人群,掌握熟练地护理干预技能。小结:
各种原因的跌倒直接影响精神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护理工作量,因此加强精神病人的看护,分析现存和潜在的危险因素,研究了相应的对策,可以减少病人的跌倒,提高了护理工作的预见性,为病人提供了满意的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张军,刘可,等.老年人跌倒的有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571.(2)
穆桂如
女 29岁
本科
2003年毕业于徐州医学院专科段
2005年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自学本科段 护师职称 精神科工作三年 现任职于苏州市广济医院 孙淑红,卫淑静,卢艳华.对精神病人严重药物副反应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研究,2006,20(33):3033.
第四篇:鼻饲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
鼻饲病人护理问题及对策
鼻饲是将导管经鼻腔插入胃内,从管内灌注流质食物、水分和药物,常用于昏迷、吞咽困难等不能自行进食的病人。他们可通过胃管注入的流质食物中摄取足够的蛋白质、水、药物与热量以确保机体正常审理活动的进行,本科手指的老年病人中有一部分是各种疾病引起的昏迷或吞咽困难的病人,必需给他们进行鼻饲饮食,然而鼻饲的同时亦出现各种护理问题,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护理问题及对策
1、置管失败及对策 置管失败原因有三方面:(1)胃管盘在口中;(2)鼻腔黏膜损伤;(3)误入气管。出现这三种枪口,都应及时拔除,重新插入。
处理对策:对于意识清醒的病人,置管前应向病人说明放置胃管的目的是为保证营养供给,通过胃管摄入必要的蛋白质、热量及药物,以取得病人的配合,若出现恶心呕吐,应稍等片刻,并嘱其深呼吸,或作吞咽动作;对于神志不清、吞咽困难的病人,在置管前应去枕,头后仰,当胃管插至15cm(会厌部)时,左手将患者头部托起,使下颚靠近胸骨柄,以增加咽喉部通道的弧度,便于管端沿后壁插入,并检查胃管是否盘在口中;如插管的过程中胃管中有鲜血流出,说明伤到鼻咽部黏膜,应及时拔出,并通知医生,火灾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另一端鼻腔重新插入;如患者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休息片刻后重新插入。碰到过1例反应特别差的病人,并未出现咳嗽、呼吸困难、发绀等情况而误入气管,所以应引起特别的注意【1】。
2、患者自行拔管或者胃管脱出 原因与对策:由于我科收治的多为老年病人,他们或多或少伴有一些痴呆症状或神志不清,市场用手去抓鼻饲管,稍不留神就被他给拔掉了。对于有这种情况的病人,不仅要把鼻饲管固定好,关照护理员多家看护外,还要用保护带把病人的双手适当的保护起来。但是用保护带前影响病人家属充分说明情况,取得家属谅解并配合,保护帯使用要松紧适宜,并垫以柔软的棉布,随时观察肢体血供情况,保持患者舒适卧位并使肢体处于功能位置。胃管放置时间长了,由于病人的日常活动,容易使胃管自行脱出,一方面我们要把鼻饲管固定良好,经常巡视检查,还要在每次给病人喂食前检查胃管的刻度,并抽吸胃液,证实胃管在胃内,方可注入。
3、围观的堵塞 堵管原因以及对策:(1)鼻饲液未调匀;(2)药丸未经研碎即注入鼻饲管;(3)鼻饲液浓度高、粘稠度大、流速缓慢,粘附于管壁造成堵管。因此,在鼻饲前后用20~30ml温开水冲管1次,减少鼻饲液附着管壁,保持官腔壁的光滑,如经胃管注药时,必要将药物碾碎成粉状,充分溶解后注入。自配鼻饲液浓度要适当后方可注入。发现堵管后,先用温开水加压冲洗导管的方法排除堵塞,如果不能排除堵塞,应拔除胃管,更换新管重新插管。
4、食物反流 原因:(1)鼻饲管移位,体位不当;(2)患者身体虚弱,吸收不良,胃排空迟缓。处理对策:(1)确保胃管位置正确,鼻饲前均需检查胃管位置,检查胃管长度,通过观察胃管穿出鼻孔处的标记变化,可以及早发现胃管的移位,发现胃管不在胃内,应拔出重新插入;(2)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ml,间隔时间不少于2h.5、鼻咽部黏膜及胃黏膜的损伤 原因:(1)病人情况差,需要长期鼻饲饮食,胃管放置时间长;(2)注入的食物过热或过冷;(3)频繁插管。
处理对策:(1)对于长期鼻饲的病人应尽量训练他的吞咽功能,使其尽早脱离胃管;(2)每次鼻饲量不超过200买了,间隔时间不少于2好,温度38℃~40℃;(3)插管动作应轻稳,特别是通过食管三个狭窄处时(环状软骨水平处,平气管分叉处,食管通过膈肌处),以免损伤食管黏膜。
第五篇: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股静脉置管病人非计划拔管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
摘要:目的:通过对非计划内拔管的股静脉置管的血液透析病人护理干预,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质量。方法:本文对32例行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置管非计划内拔管原因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感染,导管堵管 等是血液透析病人股静脉导管非计划内拔管的重要因素。结论:通过针对性的采取应对措施,取得较好效果。
关键词:血液透析; 非计划内拔管; 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3)11-0417-01
股静脉置管是血液透析患者的临时性血管通路,是保证血液净化顺利进行和透析充分的首要条件。一般用于需要急诊血液透析及临时留置时间不长的病人,由于患者的不配合和或家属对疾病知识的缺乏,极易造成并发症发生,最终导致非计划内的拔管,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导管的使用时间,现对我科2012年1月~2013年3月来 32例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置管非计划内拔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提出应对措施,从而提高血液透析患者的股静脉导管的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临床资料
1.1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3月在我科住院行股静脉置管血液透析病人 768例,其中32例非计划内拔管,对非计划内拔管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本组 32例,男性 19例,女性13 例,平均年龄45.7±0,7岁。糖尿病肾病 12例,慢性肾小球肾炎10例,高血压肾病7例,多囊肾1 例,痛风性肾病1例,狼疮性肾炎肾1例。所以病人在性别、年龄和临床诊断无统计学意义
1.2纳入标准:
1.2.1置管操作过程中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选用14F有效长度16 cm的双腔股静脉导管。股静脉穿刺置管方法参照王质刚主编的《血液净化学》[1]。
1.2.2留置导管时间均在3个月以内。
1.2.3未完成治疗预期时间的拔管均称为非计划拔管。
①感染: 经导管内抽血作细菌培养或管口分泌物作细菌培养可见细菌生长者需进行拔管。
②导管堵塞包括管道扭曲和堵管,经彩色超声检查,可见导管扭曲、折打; 导管侧肢体静脉血管或导管内可见血栓形成,经尿激酶溶栓治疗仍然不通者证实为堵管需进行拔管。
③出血:经加压止血或局部缝合仍不能止血者需进行拔管。
④其他:因意外或保护不当导致脱管者。
2结果
见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