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
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
丁一
河南省永城市第五人民医院 476600
关键词 儿科病房 护理安全 护理管理
我院为二级综合医院,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扩大与发展,儿科病房也有原来的综合病房,分别成立了感染病房、康复病房、新生儿室、门诊输液室。为了加强儿科病房的护理安全管理,自2008年2月份,我院儿科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主任委员,具有中级职称以上人员组成的护理安全 质量管理委员会,各护理单元成立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实行护理部主任—科护士长—护士长的护理安全三级管理。1构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组织
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小组每月对本单元的护理安全质量进行检查、评价,提出改进措施,并向单元全体护士反馈,向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报告。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委员会每季度对全科的护理安全质量进行一次综合检查、评价,组织召开季会,就存在的及潜在的护理安全问题进行讨论,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2 制定护理安全质量执行标准
护理部组织各单元护士长自下而上制定具有各单元特
点的护理安全质量标准,如:感染病房护理安全质量标准,新生儿科护理安全质量标准等。这些标准中明确了每项规范的护理行为,如:新生儿暖箱每天由早班主班护士负责水槽内水的更换,暖箱内外的清洁、消毒。婴儿氧舱室,每天由操作者消毒舱内外及氧舱室。细化了每项护理工作,提高了护理工作的安全性。3 重视护理安全教育
3.1 强化安全意识 护理部每年对全科护士进行3~4次护理安全教育,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观念和法规意识。以护理单元为小组,定期进行科室规章制度的学习,节假日安全检查,消除护理工作中的安全隐患。3.2 强化沟通意识 护士在执行医嘱时,多与医生沟通,发现疑点及时与医生联系,确保医嘱执行正确无误。责任护士应适时的对患儿家属做好入院宣教。进行治疗护理时,护士应主动与患儿或家属做好沟通,赢得患儿及家属的积极配合,提高护理工作效率。
3.3 强化服务意识 儿科护理既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护理工作,也是一项综合性的服务工作,是技术和服务的统一。通过学习、教育、培训等方式不断引导护理人员转变观念,自觉的以病儿及家属和医生的要求为导向,以病儿和家属的满意为宗旨,为病儿及家属提供优质专业的护理服务。3.4 强化院感意识 尤其是新生儿病房,是集检查、诊断、治疗、护理、喂养为一体的地方。医护人员在触摸每一位小患儿前,必须用“手消液”消毒双手后,再进行各项检查或护理或治疗。强调医护人员掌握新生儿室的消毒及控制医院感染等方面的知识,遵循标准预防的原则,切实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1】,为了保证小患儿就医安全,每个婴儿床及暖箱的开门处,我们都挂有温馨提示“您消毒手了吗?”“生命弱小,请细心呵护!”。护士进出各操作间的门内外分别贴上了醒目的提示:“您的工作做完了吗?”、“请细心工作!”等提示语。重视环节的安全管理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在采血、给药、输液、实施各种诊疗时,必须有两种以上的识别患者的方法,尤其是新生儿病房,如:姓名、住院号,不得以床号作为识别患儿的依据,认识实施患者的安全目标,建立执行病人“腕带”识别标示制度,腕带上要求护士用蓝圆珠笔书写,字迹清晰,不得潦草。完善关键流程的识别措施,如新生儿沐浴后,规范交接病儿,避免随机性和偶然性,从根本上杜绝接错病儿,最大限度保证病儿的生病和安全【2】。5 落实安全防护措施
5.1 加强物品管理 各个儿科单元的物品多、种类杂,每班护士必须做到双人核对,班班交接。护理服务设备、设施配套,满足护理工作的需要,氧气、吸痰器、呼吸机、雾化器
等急救设备完好,有安全警示标示,急救物品、器材做到“五定一及时”(定品种数量,定点放置,定人管理,定时检查,定期消毒灭菌,及时维修补充)。
5.2 强化护理技术操作 护理部每季度组织一次“三基”理论考试和技术操作考核,儿科每月组织一次技术操作考核和专科护理业务学习两次,使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和儿科专科护理技术操作,使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达98%,专科理论掌握合格率达95%。
5.3 加强药品安全管理 护士熟练掌握儿科常用药及抢救用药的作用、剂量、用法、注意事项。根据儿科各单元的特点,配备的备用药存量,存放位置合理,专人负责,班班交接清点,各类药品标示醒目,提高患儿的用药安全。通过健全病房护理安全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出具有儿科特点的护理质量安全标准,消除了各个环节中的安全隐患,坚持护理质量安全管理,规范了护理人员技术操作,夯实了基础护理,保证了工作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益。
(1)李文秀.杨悦:口腔护理专业质量管
理的持续改进.《护士进修杂志》.2006.21(3).229-230
(2)邹晓华.杨琳:腕带在手术病人中的应
用
《
护
士
进
修
杂
志》.2008.23(14).1332-1333.作者简介: 丁一,护理本科,副主任护师,电 话:*** 5
第二篇:12.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管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 唐晓燕
当今社会法律知识普及,患者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医闹泛滥,使得护理工作人员必须重视医疗安全,这样才能保护患者、保护自己。
美国权威机构统计,1999 年医疗事故死亡人数为44000至98000人,耗资29亿美元。2004年死亡数据达19.5万人,意味着美国每年有114万起医疗事故,4人中有1人致死,医疗事故将成为第6大死亡原因。在导致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率统计中,护士占了约40%。
什么是护理安全?护理安全是指在实施护理过程中,病人不发生法律法规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从广义的角度和现代护理的发展看,护理安全还应包括护士的安全,即护士在执业过程中不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和损害。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质量管理的核心。护理质量直接影响到医疗质量、病人的安危、医院的声誉。重点护理环节质量控制是保证护理质量的重要环节。要保证护理安全,就要降低护理风险。护理风险是指可能会发生的护理危险。所有医疗过程都是风险和利益并存的;而且贯穿诊断、治疗和康复全过程。
风险有两种,对于患儿主要有用药错误、意外事件、仪器使用失误和无菌物品被污染。对于护士主要有针刺伤、接触病原体、接触高危药品及家属随时爆发的情绪。
导致用药错误的主要原因有:药物计量不精确,药物剂量不熟悉,执行口头医嘱时用药失误。
儿科常见的意外事件:
1、坠床,走失,摔伤,碰伤;
2、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
3、窒息;
4、误吸、误吞:纽扣、瓜子、糖果、玩具;
5、烫伤。坠床,走失,摔伤,碰伤的原因:入院宣教不到位;无家属陪伴;床栏杆没有拉起。输液头皮针脱出,输液架坠落的原因:小儿输液时走动,不合作。窒息的原因:喂养不当,或小孩进食后睡觉,无人看护;用棉被蒙头睡觉。误吸、误吞原因:小儿食物、衣服纽扣、玩具零件不适宜(太小或太松)。烫伤的原因: 热水袋放置不妥、热水龙头使用不当。
我们的护理风险还包括仪器使用失误:包括输液泵出现故障,或使用不当;负压吸引器压力失控。
对于我们护士针刺伤、被病原体感染、化疗药物造成的职业损伤等,都是工作疏忽、不慎和失误造成的。而家长随时爆发的情绪是由于焦急、不信任感及期望值过高。
是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些护理风险,影响了护士的护理安全呢?
1、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2、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3、带教因素;
4、病房管理因素;
5、与患儿家长交流沟通因素。
面对这些极易发生的护理风险,我们应该从人、物、环境三个方面进行管理。首先是加强对人的管理。对陪护的家长加强安全告知、安全意识的教育。对实习的同学应强化其法律意识,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对我们的护士应提高风险管理的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加强对重点患儿、重点时段的管理。重点患儿包括:新入院、新转入的患儿;一级护理的患儿;有发生医疗纠纷潜在危险的病人;易发生医院感染的患儿。重点时段包括:节假日、双休日、夜班、易疲劳时间、交接班时间。
必须重视护患沟通,因为有效的护患沟通可以让患儿及家属信任我们,配合我们的治疗护理工作,理解我们对其的管理,从而避免很多由于家长不遵守规章制度引起的意外事件或医患矛盾事件。与患儿或家长沟通的技巧一般有主动介绍;耐心倾听;真诚理解;理解患病住院后出现小儿行为退化现象;使用适当的方式和患儿沟通。
其次是对物品及药品的管理。对于仪器设备:重点仪器定期检修和保养,出现问题及时维修,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正确使用各种用物。对于药品:
1、药品分类放置;
2、按失效期先后放置;
3、贵重药、麻醉药、剧毒药专人负责;
4、包装相似的药品分开放置;
5、药瓶应有明显标签,标签不清楚、模糊的药品坚决不使用;
6、新药使用前应组织学习。
对于如何防范针刺伤,提倡使用安全型留置针及无针输液接头,因为安全型留置针具有保护医护人员避免针刺伤和血源性暴露的作用。而无针输液接头避免针刺伤的同时可避免针头反复穿刺肝素帽所形成的输液微粒进入体内引起输液反应,减少管腔回血率,防止管腔堵塞。
最后加强对环境的管理:对于硬环境:窗户要有插销,定期检修,以防坠窗。不许小儿在楼梯口附近玩耍,小儿玩耍时,要有家属在场,并照看好。床栏要随时安放好,床栏损坏了要及时修理。各种药品放在患儿不易接触到的位置。电源应安装或放置在小儿不易摸到之处。如使用热水瓶,应放在绝对安全的地点。小物件不能随意丢在病人床上。对于软环境: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查对制度、交接班制度。规范各项操作流程,尤其是配药、输液、输血、注射、过敏试验等操作流程。设定各种警示标识,特别是多巴胺﹑钙剂等重点药物以及一些重点患者。
第三篇: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
来源:创新医学网
作者:王延荣
作者单位: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医院儿科,026000
【摘要】目的 探讨儿科病房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方法 分析儿科病房护理工作中不安全因素,采取相应防范措施。结果 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安全防范意识及护理业务水平。结论 通过对儿科护理安全隐患分析,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消除不安全因素,提高了护理质量,为患儿创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治疗、修养环境,改善了护患关系,减少了护患纠纷。
【关键词】儿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护理安全是医院医疗安全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它是指护理人员在实施护理的安全过程中,患者不发生法律和法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1]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增高,尤其儿科病房,由于其特殊性,使其成为一个高风险科室,因此分析影响护理安全因素,采取防范措施,防患于未然十分必要。护理安全隐患
1.1管理因素
质量管理是护理安全的核心,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认真执行护理“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护士缺乏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意识教育,科室考核力度不够,护士长管理不到位,不能充分利用护理资源。
1.2护理人员因素
护士主动服务意识差,近年来低年资护士增多,专业理论水平及护理操作技术差,安全意识不强,工作中缺乏“慎独”精神,对儿科用药特点掌握不全面,主动巡视差,观察病情不仔细,护理记录书写不规范。
1.3护患沟通因素
儿科面对的病人大多无表达能力或表达能力差,加之陪护多,护士缺乏与患儿及家长主动有效沟通,甚至有时对家长的提问,表现不耐烦,回答问题语气生硬,做各项治疗、护理未履行告知义务,出现护患纠纷。
1.4家庭因素
一方面患儿绝大多数是独生之女,家长对他们平时过于溺爱,小儿患病家长常有内疚、焦虑的心理,住院后认为自己是上帝,护士就应当伺候他们,对护士的要求值高,要求静脉
穿刺“一针见血”,用药后病情很快好转,花费低,住院时间短;另一方面陪护及探视人员多,难于管理,易造成患儿院内感染,家长出现不满情绪,护理工作稍有疏忽就会招到家长训斥、谩骂,发生护理纠纷。防范措施
2.1管理方面
2.1.1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学习ㄍ护士条例》、《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护士的法律意识做到有法可依,懂法、守法;组织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培养高尚医德,认真执行疾病护理常规及护理操作规程。
2.1.2科内建立质控小组,护士长担任组长,制定工作职责、计划、考核目标,检查科内护理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防范措施,并督促落实。
2.1.3护士长对急救物品、药物应做好“五定”管理,充分利用护理资源,做好弹性排班,保证病人多时护士多,及时准确完成各项治疗、护理工作。
2.2护理人员方面
2.2.1更新护理理念,提高服务意识,加强护理人员思想教育,培养其“慎独”精神,严格履行岗位职责,根据护士年资不同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内容包括:专科疾病护理知识、护理技术操作、儿科用药等,通过培训使护士理论知识掌握全面;专科技术水平提高,熟练掌握儿科抢救知识和抢救技术,与医生配合密切。
2.2.2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分级护理制度、医嘱查对制度”,对病人做到“八掌握”,主动巡视病房,观察病情仔细,规范书写护理记录。
2.3护患沟通方面
2.3.1护士面对的不仅是病人,更重要的要面对家属,首先提出先服务家属在服务病人。[2]儿科病人陪护多,家长频繁更换,这就对护士提出更高要求,要善于与家长沟通,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家长的心情,对所提问题以真诚的态度,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给予耐心解释,认真履行告知义务。
2.3.2护士和蔼友好的微笑,亲切轻柔的抚摸,都能给患儿带来心灵上的慰籍,使患儿感到安全与舒适。[3]对患儿应给予关心爱护、抚摸、微笑,经常给予他们激励性的语言,让他们配合治疗和护理。
2.4家庭方面
患儿入院护士应热情接待,安排床位,查看患儿病情,通知医生并遵医嘱完成治疗和护理,介绍医院住院须知,针对一些家长缺乏疾病知识,没有安全感,采取不同的健康指导,如:疾病知识、检查的目的、饮食指导、如何护理患儿、如何配合护士的治疗及护理、安全
防护知识等,使家长消除不安心理建立信任感,积极配合护士的工作。结论
儿科护士要做好护理安全的防范工作,首先要提高护理质量,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护理常规和操作规程,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自己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操作水平,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关心爱护患儿。其次,要加强病房管理,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为患儿提供一个舒适、温馨、安全的治疗、修养环境,做到病人及家长满意。
【参考文献】
[1] 尹慧贞.临床护理安全的相关分析及管理对策.中国实用医药,2007年第3期.[2] 邵雪英.儿科病房护理管理的分析及效果,医学与护理杂志,2008年第11期.[3] 崔焱.儿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三
第四篇: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管理专题
儿科急诊护理安全管理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首要问题和最基本要求,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护理工作是医院医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护理安全管理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它已成为衡量护理服务的重要质量标准。小儿急诊是抢救患儿生命的第一线,许多危重患儿须经急诊抢救,如何保证急诊抢救质量,提高抢救成功率,护理安全管理至关重要。
一、人员思想管理
1、提高急诊抢救意识
急救意识是急诊科护士最主要的意识。急诊病人来院时,急诊护士要马上判断出是病情急还是“家长急”,迅速作出相对应的处理。坚决杜绝司空见惯的心理和工作忙乱的状况。
2、强调护士行为的法律性
急诊工作面对的都是急、危、重症患儿及其家长,护士不但要沉着、冷静、果断进行工作,还要知法、懂法、执法,以此来保护病人的合法权益。
二、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1、制订急诊工作流程、急危重症患儿的抢救预案
明确职责和分工,用管理制度规范每个护士的行为。要求每个人在工作时间内都能严格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有条不紊。
2、严格急诊护士的准入制度
急诊是医疗护理工作的最前线,只有具备一定的临床工作经验,应变能力灵敏,有较稳定的心理素质才能胜任。入科后要经过培训考核,合格者才能正式准入。
3、严格进行护士的专科培训工作
首先保证每年的心肺复苏(CPR)培训每人必须参加,要求护士100%过关,再根据不同年资的护士制订业务培训计划,重点在加强穿刺技术、急救技能、抢救中的配合等。
三、重视质量监控
1、护士长要加强质量监控
重视平时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确保急救药品、器材准备充足,急救设备功能完好率始终保持在100%。对每个护士、每个班次的工作都要做到随机检查。每天有工作检查重点,每周有工作检查计划,每月有工作检查小结,动态保证质量监控。
2、增强安全管理意识,要求人人参与管理
安全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护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护理安全应该得到每个护理工作者的重视。科室成立护理安全管理质控组,层层把关、层层控制、负责科内护理安全管理工作。每月组织小组长对当月出现的问题进行书面分析、讨论,并提出整改方案,在每月的护理分析大会上提醒大家注意,同时将问题与护士个人见面,让护士知晓自己本月的缺陷以利更好地改进工作。
3、重视监督与检查的有机结合,提高安全的有效性
安全问题不仅仅是管理者的责任,也是全体护理人员的责任。要使全体护理人员都懂得安全操作是保证护理安全的基础,护理管理者围绕如何有效保护病人和工作人员自身安全方面,执行定期检查和平时督促相结合,及时发现并分析不安全因素产生的原因,以贯彻预防为主。
四、把握儿科门急诊特点,弹性安排工作
儿科急诊有明显的季节特点,在季节交替时节、温差较大时节就诊量显著增多。根据季节特点建立灵活快捷的调配机制,弹性安排。同时在人员搭配上注重能力强弱的组合,突出各自的优势互补;节假日期间,排好备班,随时根据病人特点调配护理人员力量,保证及时满足急诊需要。
5 重视急诊患儿的安全转运
在急诊经过初步处理,病情危重患儿复苏后需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和监护,复苏抢救成功后仍然需要密切观察、评估和支持心肺功能。安全转运的目的是保护脑功能、预防继发性的器官损伤,使患儿在最佳生理状态下转运到下一个治疗地点得到进一步的治疗。质量是安全的保障,安全是质量的表现,通过加强儿科急诊的安全管理有效提高了抢救成功率,促进了危重症患儿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第五篇: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
新生儿科医疗护理安全管理小组
组长:邓志艳
成员:范秀花 蒋会丽 黄莉惠 席娟
一:科室安全管理小组参成员负责科室的医疗安全管理实施全面管理
二:科室安全管理小组熟悉并能处理常见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全面了解突发应急预案流程
三:科室安全管理小组至少每月召开两次会议,遇到特殊情况随时召开,讨论并总结本科室发生医疗护理安全的潜在危险,认真分析总结缺陷,做好预防。
四:针对已发生的安全事故,认真讨论,提出整改意见,以做好医疗安全的持续质量改进
五:全科人员要加强学习,强化风险管理,提高风险意思。从思想上提高警惕
六:坚持以“患儿安全”为第一位,全体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熟知影响护理安全管理的各项内容。
七:加强医护人员的“三基三严”训练,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