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创新与发展
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创新与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引用相关理论成果、最新研究进展、典型成功案例,论述了粮食安全水分定义内涵的变革、偏高水分粮食概念的创新、安全水分理论的发展、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以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从侧面印证了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创新过程,希望对我国粮食仓储科技和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行为有所借鉴。
关键词:粮食储藏,安全水分,生态储粮,创新 安全水分概念的历史沿革与发展创新
在粮油储藏学中,将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可使粮食处于安全储藏状态所对应的水分数值,称作粮食的“安全水分”。对粮食储藏而言,安全水分无疑是最重要、最可靠的水分界限。在储粮实践中,粮食水分只要控制在安全水分值以内,统称为“安全粮”,在正常情况下,一年四季均处在稳定的储藏状态中,可长期安全储藏;当粮食水分含量高于安全水分值时,即称为“高水分粮”,其生命活动极其旺盛,容易引起发热、霉变等储粮隐患,甚至造成坏粮事故。
从安全水分概念的定义中,我们可明确得知:安全水分与温度范围是密切相关,它是建立在温度、水分对储粮安全性影响联合作用基础上的。事实上,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粮食的安全水分值是不同的,也就是说这种安全水分值是随着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这种随温度变化着的临时性的安全水分值很难直接应用于储粮实践之中,为此,国内储藏专家在总结大量试验结果和实践经验,以及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般禾谷类粮食的安全水分是以温度为0℃时、水分安全值18%为基点,在0~30℃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每升高5℃,安全水分降低1%”的经验规律,用于指导储藏过程中对粮食水分的选择和控制。
众所周知,粮食储藏温度始终会受到环境温度的影响,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长期储备(泛指储藏时间超过1年的储备)的粮食,若按上述经验规律,会因一年四季环境温度的变化,造成不同时期对应着不同的安全水分值。若依此在季节变换或温度变化时适时调整粮食水分,显然是很难操作,也不符合粮食仓储的工作实际。在综合考虑了影响粮食长期储藏安全性的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最终将粮食需要过夏这个关键因素作为重点考虑对象,并以次作为确定粮食安全水分值的主要前提。在原商业部1987年10月颁布试行并 实施至今的《粮油储藏技术规范》的“粮油储藏质量标准”条款中,特别在“按水分量划分储粮等级”的说明中,除明确了“粮食水分超过安全水分标准”的称为“高水分粮食”以外,还根据粮食水分与储藏环境温度的关系,划分为安全粮食(即“可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半安全粮食(即“只能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和危险粮食(即“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由于全国各地气候条件不同,各地粮食部门在执行此规范时,均根据当地的气候特征(特别是夏季高温及持续时间),针对不同粮食种类,将其能够安全储藏顺利过夏的水分值,作为当地该粮食种类的安全水分控制指标,并成为本地执行此规范时补充规定中的核心内容,一直沿用至今。部分地区还在补充规定中细化了半安全粮和危险粮的等级标准,将“半安全粮”限定为“超过当地安全水分值0.1%~0.5%,只能在气温较低季节短期储存而不能在当地安全过夏的粮食”;将“危险粮”限定为“超过当地安全水分0.5%~1%,极易发热霉变的粮食”。
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粮食仓储企业均按照上述规范和各地相关补充规定,分别采取烘干、晾晒、通风降水等多种粮食干燥措施,将需要长期储备的粮食水分严格控制在当地安全水分标准以下。这种通过降低粮食水分来实现粮食安全的传统储粮方法虽然有效,但同时引起了粮食在储藏2~3年后普遍存在着水分减量损耗过高和品质发生不可恢复性变化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的粮食资源浪费,使粮食仓储企业蒙受了相应的经济损失,而且还降低了粮食的食用品质,限制了粮食的综合利用途径。同时,使我国优质粮食在国内外市场上的供求量、价格和用途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限制。辽宁地区盛产的优质稻米一直享誉日本、东南亚等市场,但因过于注重粮食储存安全而严格控制入仓粮食水分,造成其食用品质明显下降,在上世纪末曾出现过出口量锐减的情况。2000年,日本一家长期采购东北优质稻米的综合贸易公司——日本三菱商事株式会社,明确提出了要在我省寻求一家能够常年稳定供应水分含量在14.5%~15.5%的“辽粳294”优质稻米的合作意向。但由于我省绝大多数储存稻谷的仓储企业因缺乏对所谓的“半安全粮”和“危险粮”常年储备的经验,错过了这一利润丰厚的订单。鉴于此事,我所专门立项开展了《粮食保鲜储藏技术研究》课题,首次将“高于安全水分值0.1~1%的非安全水分稻谷”定义为“偏高水分稻谷”,经过为期1年半的专项研究和实仓试验,证实了在辽宁地区常年储藏偏高水分稻谷的可行性,并先后在鞍山、盘锦地区指导3家优质稻谷储藏及加工企业对水分在14.5%~ 15.5%范围内偏高水分稻谷进行了保鲜储藏。
随着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粮食购销市场出现了多元化格局。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以及出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不论是北方还是南方,无论是夏粮还是秋粮,收获后不进行彻底晾晒和整理就直接出售的现象越来越普遍,造成进入市场交易的粮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水分较高情况。这对于必须在规定的4个月轮空期内按时完成轮换计划的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而言,为掌控粮源,将不可避免地大量收购高水分粮,部分承储库即使不具备粮食干燥条件也不得不轮入部分偏高水分粮,即增加了储粮安全度夏的难度,也给安全储粮带来一定影响。鉴于这种情况,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于2003年初下发了《关于开展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水分研究的通知》(中储粮综[2003]34号)文件,要求位于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的各分公司组织辖区内的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通过开展专题研究和实仓试验,合理上调和重新确定中央储备粮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按照上述文件精神,在2003年4月~2004年10月期间,我所和中储粮总公司辽宁分公司共同立项开展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研究,针对2种仓型(浅圆仓和高大平房仓),选择不同水分段的偏高水分玉米(平均水分在14.4%~14.8%,最高水分达15.3%)和偏高水分稻谷(平均水分在15.2%~15.8%,最高水分达16.9%),分别在辽宁5个典型区域的8个承储库点开展了“经历2个夏季、安全储藏1年以上”的实仓试验,最终证实了在本地区具备良好保温隔热性能的新建大型仓房内,玉米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上调0.5%、粳稻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上调0.5%~1%是完全可行的。与此同时,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江苏、安徽、湖北、江西、四川等地的部分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也开展了不同规模、不同水分、不同粮种的偏高水分粮食储藏实践。大多数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和管理部门一致认为:随着新建仓房储粮性能的提高和储粮新技术的普及,人为调节粮食储存环境的能力大大提高,粮食的安全储存水分完全可以根据储粮环境的改善而合理上调。除华南高温高湿地区外,各地在上报粮食安全水分标准建议时,均在原有当地储粮安全水分标准基础上上调了0.5%,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还将当地粳稻安全储藏水分标准上调了1%。2004年9月,中储粮总公司对各分公司上报的安全储藏水分标准进行了研究分析,组织国内多名储藏专家和仓储管理人员,编制了《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水分及配套储藏技术操作规程(试行)》,分地区、分品种规定了中央储备粮安全储存水分标准,以及 入仓粮食质量条件、储藏技术要求、操作规程和作业管理。2005年1月,该规程以企业标准的形式在中储粮系统内颁布实施,各分公司纷纷组织辖区内具备条件的承储库积极开展偏高水分粮食的安全储藏,部分分公司还制定了涉及偏高水分粮食储藏的《实施细则》、《技术应用要点》等补充规定。为全面验证上述企业标准的科学性和可行性,2005年6月,中储粮总公司专门立项开展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发与集成示范》课题,在辽宁、江苏、江西、福建和广西地区的选择典型的中央储备粮直属库开展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示范,并委托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进行技术指导,以促进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实践表明:合理上调安全储粮水分标准,推广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还是根本上解决粮食产后数量和质量损失明显这一重大技术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国家粮食局对此高度重视,特意在“十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产后领域科研项目中,专门设立了《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题研究。在2004年6月至2006年10月的项目执行期间,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除了重点研究开发了适合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偏高水分粮食保质储藏新技术,并在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地区共建立6个技术集成示范库点以外,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还分别对水分高于原有安全水分标准0.5%、1.0%和1.5%左右的粳稻、籼稻、玉米在15±0.5℃、20±0.5℃、25±0.5℃、30±0.5℃条件下的室内模拟储藏正交实验,获得了12886个实验数据,全面掌握了其品质和微生物变化规律,科学确定了稻谷、玉米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安全储藏适宜水分和储藏期限,为重新科学确定稻谷、玉米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安全水分相关理论的发展与创新
最初的粮食的“安全水分”确定是建立在“临界水分”理论基础之上的。在粮油储藏学中明确提出:在影响粮油劣变速度的诸因素中,水分是最主要因素。水分对于粮粒呼吸的重要意义在于,水是粮粒呼吸过程中以及一切生化反应的介质。一般情况下,随着水分含量的增加,粮油籽粒呼吸强度升高,当粮食水分增高到一定数值时,呼吸强度就急剧加强,形成一个明显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对应的粮食含水量称为粮食的“临界水分”。粮粒间隙空气的相对湿度接近或超过75%时,各种粮食的呼吸强度都显著升高。因此,在常温下短期储藏的最高安全水分应相当于75%相对湿度下的粮食水分;储藏 1~3年的粮食,其最高安全水分应降低到对应于65%的相对湿度下的粮食水分;长期储藏或高温度夏的粮食最高含水量则应相当于更低的相对湿度下的粮食水分。由此,“临界水分”理论成为确定粮食的安全储藏水分指标的主要理论基础。随后,“粮食水分的吸附和解吸”研究的深入、“主要粮食平衡水分”的确定和“水分活度”概念的引入,都不同程度地丰富和发展了建立在“临界水分”理论基础上的“粮食安全水分”理论。但是,这个阶段确立的“粮食安全水分”相关理论,都是主要建立在粮油籽粒生理化学、粮油籽粒及粮堆的吸附特性等相对局限的观点之上的,虽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2001年7月至2003年5月期间,在国家粮食局立项的“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 “粮食储藏及检测关键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项目中,设立了“不同储粮生态区域粮食储备配套技术优化研究与示范”课题。该课题在国内粮食行业知名学者靳祖训教授的指导下,由南京财经大学宋伟教授牵头、在郑州工程学院(现为河南工业大学)及多家粮食科研院所、地方粮食局的共同参与下,不仅科学划分了我国的7个生态储粮区域,还构建和完善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储粮理论体系,编著了《中国粮食储藏生态系统》初稿。可以说,这是近年来我国粮油储藏学科中一项最引人瞩目的理论创新成果。
粮食储藏生态学理论明确指出:粮堆是一个复杂的人工生态体系,在此体系中既有生物成分也有非生物成分,而粮食的储藏稳定性则取决于这些生物、非生物成分与环境间的相互作用。从广义上讲,影响粮食储藏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粮食水分、原始质量、储藏温度、气候条件);生物因素(储粮害虫、螨类、微生物、脊椎动物);技术经济因素(仓房条件、设备配置、地理环境);管理因素(人员素质、管理制度)等。这些因素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从狭义上讲,储粮的环境因子(主要指温度、水分、湿度、气体成分等)与和生物因子(主要指粮粒、储粮昆虫、微生物等)之间有着密切关系,并且相互作用,同时直接影响着储粮稳定性。其中具体涉及粮食水分的观点论述主要有:“温度和水分是影响一切生物生命活动强弱的两个重要生态因子,特别是对呼吸作用的影响更为显著”;“环境湿度对粮食的含水量的变化和粮堆中虫、霉的发生和发展有着显著影响”。由上可以得知,“安全水分”的概念不再只是单一与储藏温度相关联,而且与粮食质量、有害生物、环境条件、仓房条件、设备配置、仓储管理等诸多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这即是对“粮食安全水分”理论的充实和发展,也昭示 着重新科学确定粮食安全水分标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和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
近几年来,突破原有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指标进行长期储藏和安全过夏的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的相关报道日渐增多。典型案例有:
2002年,鞍山市第五粮库实现了3000 t水分在14.5%~15.5%范围内的稻谷保鲜储藏,我所承担的《粮食保鲜储藏技术研究》课题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先后获得“辽宁省粮食行业科技进步一等奖”(2002年)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年)。
2004年,中央储备粮沈阳、大连、台安、朝阳、丹东直属库和辽宁昌图粮食储备库试验仓内共计4.18万t平均水分在14.4%~14.8%之间、最高水分达15.3%的玉米,以及中央储备粮辽阳直属库和盘锦市友谊粮库、大洼新立国家粮食储备库试验仓内共计1.68万t平均水分在15.2%~15.8%之间、最高水分达16.9%,均顺利度过2个夏季并安全储藏19个月,我所协助中储粮辽宁分公司完成了《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究开发》课题研究,并顺利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先后获得“中储粮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2005年)和“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2005年)。
2004年度,中央储备粮常德直属库2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300 t平均水分14.6% 的晚籼稻、湖州直属库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089 t平均水分14.8%的晚粳稻、荆州直属库3号和4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1.24万t平均水分14.2%的晚籼稻、安陆直属库1号老式拱仓内储存的约2000 t平均水分15.3%的晚籼稻、35号和3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8000 t平均水分14.2%的晚籼稻、新沂直属库18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116 t水分为13.5%~14.5%的小麦、山东莒南国家粮食储备库2号和5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9441 t平均水分14.1%的小麦,均实现了安全过夏;中央储备粮吴江直属库6号高大平房仓B廒间内储存的3322 t平均水分15.3%的晚粳稻和湖北沙洋国家粮食储备库15号和16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1万t平均水分14.0%的晚籼稻,不仅顺利过夏而且安全储藏超过1年。
2005年度,中央储备粮焦作直属库2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6999 t平均水分13.5%的小麦、山东省石臼国家粮食储备库内储存的2.3万 t、平均水分为13.5%进口小麦、江苏射阳兴桥国家粮食储备库内储存的5000 t平均水分16.4%的晚粳稻和约1万 t平均水分14.4%中晚籼稻,均实现了安全过夏;湖 北钟祥国家粮食储备库6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431 t平均水分15.0%的晚籼稻,不仅顺利过夏而且安全储藏超过1年。
2006年,中央储备粮大石桥直属库6号浅圆仓内储存的7045 t平均水分15%的粳稻、辽阳直属库13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3655 t平均水分14.5%的玉米、淮安直属库15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3105 t平均水分14.8%的晚籼稻、上高直属库11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673 t平均水分14.6%的晚籼稻、江西万年中申国家粮食储备库4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365 t平均水分14.4%的晚籼稻、湖北京山国家粮食储备库16号基建房式仓内储存的3325 t平均水分14.2%的晚籼稻,均顺利过夏并安全储藏超过1年,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偏高水分玉米、稻谷保质储藏技术研究与开发》专题研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和国家粮食局共同组织的验收。
2006年~2007年,中央储备辽阳直属库12号高大平房仓内3685 t平均水分15.1%的玉米、淮安直属库17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2189 t平均水分15.0%的晚籼稻、上高直属库2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4673 t平均水分14.8%的晚籼稻、邵武直属库037号基建房式仓内储存的2505 t水分14.5%~16.6%的晚籼稻、南宁直属库7号和9号高大平房仓内储存的共计约1.04万 t水分为13.6%~14.8%的玉米,已顺利过夏并已安全储藏了近11个月,我所和成都粮食储藏科学研究所共同承担的中储粮总公司立项的《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技术研究开发与集成示范》项目即将在6月底进行验收。
上述有关突破原有粮食安全储藏水分指标进行长期储藏或安全过夏的案例能够取得成功,实属不易。因为与储藏安全水分粮相比,偏高水分粮食自身的呼吸代谢更剧烈、粮堆内湿热转移更明显,其粮堆的生态环境也更加适合微生物和储粮害虫的滋生和繁衍,在储藏期间极易发生粮食发热、劣变、结露和生霉等严重问题。单一采用现有的常规储粮措施和传统的有虫杀虫、有霉抑霉、发热降温的简单直线思维,是无法有效避免和解决上述问题的发生,必须采取了有别于常规储粮的技术措施和实施工艺,并在解决关键问题上要有所技术创新。
结合我们的研究成果和归纳上述各承储企业的成果经验,实现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离不开下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集成创新:
(1)温控技术。主要包括自然低温通风降温技术、机械制冷(谷物冷却机和空调)降温技术、低温(准低温)储藏技术、低温缓释均温技术、粮堆隔热压盖保温技术等。(2)湿控技术。主要包括均衡水分通风技术、降水通风技术、排热散湿通风技术、适时通风储藏技术等。
(3)气控技术。主要包括通过密封粮堆实现自然降氧的密闭储藏技术、仓房密闭技术、充CO2或N2气调储粮技术等。
(4)其它干扰技术。主要指抑制储粮害虫繁殖和微生物滋生的防治技术,主要包括局部处理(含局部通风、局部熏蒸、局部挖掘)技术、O3熏蒸技术、PH3熏蒸技术、AIP自然潮解缓释熏蒸和低药剂防护技术等。
上述各项案例的成功,正是通过上述多项能够确保偏高水分粮食实现低温、排湿和缺氧储藏的温控、湿控和气控技术的优化集成,和适时采用熏蒸、局部处理等应急措施,以及对储粮的综合治理及协调管理,才最终实现了偏高水分粮食的安全储藏。
若将此上升到理论,可以总结如下:只有在结合我国不同储粮生态区域内气候特点和储粮条件的基础上,立足于通过对粮食储藏生态主要因子的控制或人为对粮食储藏生态系统的干扰,采用合理的技术设备组合和科学的运行方案,综合运用科学有效、经济实用的温控、湿控和气控集成技术,充分发挥各项技术的应用优势和协调作用,将影响储粮安全的非生物因子(主要指温度、湿度和杂质含量等)控制到有利于偏高水分粮食安全储藏的理想水平,从而有效抑制偏高水分粮食自身呼吸、储粮害虫及微生物滋生和繁衍,保持粮食食用品质,才能最终实现偏高水分的粮食的安全储藏。结束语
面对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的到来,粮食仓储企业要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求得发展,就必须根据中国国情,依靠科技创新,推动我国储粮技术的发展。粮食安全水分定义内涵的变革、偏高水分粮食概念的创新、安全水分理论的发展、安全储藏水分控制指标的突破以及配套技术的集成创新,只是从侧面印证了从观念创新、理论创新到技术创新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
粮食仓储工作一直是一项管理和科技相结合的综合性工作。中央储备粮承储企业做为我国粮食仓储行业的主力军和排头兵,更应学习、借鉴国外先进成熟技术,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加以改进与创新,同时积极主动地在观念、理论、制度、管理等方面不断创新,永远保持自身优势地位,为促进我国储粮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二篇:药剂科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药剂科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根据《药品管理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和《医院工作质量管理考核》等、有关文件的规定和要求,结合本科工作实际,制定以下质量与安全管理考核指标:
1、调剂工作:各项工作均符合要求
(1)门诊处方总数复核率 100%.(2)门诊处方合格率≥95%(抽查 100 张处方)。
(3)住院处方复核率 90%,处方双签字率 90%。
(4)药房划价准确率>98%,误差处方平均金额<0.10。
(5)发药出门差错率<1/10000。(6)中药饮品误差±5%。
(7)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性毒性药品严格按特殊药品管理制度执行。
(8)无伪劣药品和”四无”药品(厂牌、国家批准文号、生产批号、有效期)。
(9)建立各种管理制度。
(10)药品质量严格把关,标签、标识清晰。
(11)抗菌药的金额占总药品金额的 20%以下。抗菌药使用率:住院≤60%、门 急诊≤40%;普通门诊≤20%,每月通报促使临床持续性改进。(12)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45%。
2、药库管理指标(1)主渠道进药,常规药品满足临床需求。严格执行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和药品的物价政策。
(2)严格执行采购、验收、保管管理制度,无伪劣药品及“四无”药品。
(3)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医疗用毒性药品严格按特殊药品管理执行。
(4)药品供应满足率>96%,中药院内配合率>90%。
(5)每季盘点帐物相符、自查盘点更正后达 100%合格。
(6)药品储存合理,药品完好率 100%,中药饮片 95%。
(7)月报有效期药品预警。
3.临床药学室
(1)协助处理科务工作并做好记录。
(2)做好科室文书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数据真实可靠。
(3)每月编辑一份药讯,季度编辑药学学报。
(4)做好药品知识的宣传工作。
(5)收集药品器材不良反应监察报告,每季一小结,每年一总结。
(6)收集药学情报资料做好药学咨询。
(7)做好工作日志,及反馈信息。
(8)做好书籍、报刊、杂志的整理、保管工作。
4、药学工作管理情况考核主要指标
(1)特殊药品管理:麻醉药品管理“五专”(专方、专柜、专人、专册、专帐),精神药品做到“三专”(专人、专柜、专帐); 毒性药品及贵重药品专人专柜管理。
(2)调剂管理:调剂室布局合理,药品陈列整齐有序,标志醒目,定位存放,定期整理消耗帐物;不使用“四无”药品、假、劣药品和过期失效药品。严格执行处方制度、发药核对制度。
(3)药品仓库:做好药品计划采购和药品在库养护工作,确保库房通风、干燥、避光;有防盗、防鼠、防蝇、防火、防潮措施;药品陈列规范化,帐物相符,有 冷藏设备。药品采购、验收、发放、报损制度健全,单据完整。
(4)发票管理:严格执行财务制度、财经纪律,做好有关统计工作。报帐手续 完备,原始凭证完整。
(5)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如各室组工作制度、考勤制度、劳动纪律、差错事故登记处理制度、仪器设备和财产管理制度、报损制度、安全卫生制度和 医德医风管理有关规定等。
第三篇: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创新[范文模版]
内部控制的发展与创新
一、内部控制的历史渊源
(一)内部控制与审计的渊源
人们普遍认为内部控制制度是审计的基础。“内部控制”这个概念是在审计专业文献中被第一次提出的,在审计的整个发展历程中,似乎也总能见到内部控制的印迹。从1720年“南海公司”事件揭开审计登上世界舞台的序幕开始,在以查错防弊为主要目的的审计发展进程中,前后经历了三种审计模式,即账项基础审计模式、制度基础审计模式与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但无论是账项基础审计还是制度基础审计,其主要目的都是查错防弊,所揭示的问题许多都源于内部控制的缺失。20世纪80年代以前,尽管审计师对审计对象的内部控制进行测试,估算审计风险,但更多的是将它作为一种审计方法,并没有关注风险以及控制风险对企业生存发展的影响。而随着经济的发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内外环境,企业应对风险能力不足甚至会带来灾难性后果的现象引起世人广泛关注。人们开始重新审视内部控制与审计之间的关系。内部控制与审计的发展也出现了各自新的轨道。一方面,审计职业界不断探索创新审计的思路,将财务报表错报漏报的风险与企业整体战略风险分析结合起来,充分披露企业经营风险状况及其审计影响。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得到扩展与延伸,在管理领域走出了一条宽阔大道。从传统意义上的内部牵制、会计控制与管理控制、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展到与治理、风险管理过程相结合,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二)内部控制与管理的渊源
控制是管理的应有之义,有管理就有控制。管理学述及的控制一般包括三个环节:确立标准、比较并揭示偏差、采取措施纠正偏差。这就使传统意义上的控制具有三个主要特点,即标准相对稳定、以纠正不利偏差为目的、以事后控制为主要形式。重在“维持现状以符合标准”,即控制的第一层含义。这种控制同时体现了将创造价值的资源与活动局限于已使用和正在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的认识。
在新经济条件下,为了适应有着极强不确定性的竞争环境,企业不再是管理关系清楚、作业流程稳定的组织,而是朝着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客户需求,适应市场竞争变化的有机组织方向努力。强调授权、指令和标准的“维持现状”的控制理念在企业战略管理发展中受到了严峻挑战,而自主优化和自我调整的“改善现状以促进发展”控制思想显然更符合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现代内部控制由“纠偏”向“引导”转变是大势所趋。同时,现代内部控制制度也将成为组织改进流程、强化适应能力并使之持续提高的一项管理制度。
二、现代内部控制发展中的几个重要问题
如前所述,为适应现代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内部控制必须由“维持现状”向“改善现状”转变,由重“纠偏”向重“引导”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有如下几个问题需要关注:
1、控制对象与内容的可控性。控制的核心问题是控制对象与内容可控,进而才能通过调整行为标准来改善现状。从理论上讲,控制的对象既包括正在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也包括已经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还有未来将要使用或发生的资源与活动。这些控制对象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控制主体有所不同。对于正在使用或已经使用的资源,它的控制主体主要是员工等具体业务执行者,而对于未来将使用的资源,拥有决策权的管理者是其控制主体;二是资源利用效果衡量的模糊性。过去、现在、将来的资源利用效果都会影响一项业务的绩效,而且这种影响大小很难准确区分。这些特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内部控制的运行效果,也使人们对“改善现状以促进发展”的内部控制运行机制尚未找到有效途径。
2、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改善现状是现代内部控制的立足点。在实践中,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局部改善,因为局部改善比较容易计量而且与具体行为直接相关。但局部改善未必有利于企业整体发展,有时甚至会带来不利影响。对组织个体而言,总体改善意味着放弃个体利益。组织个体目标与总体目标的不一致性同样影响着控制运行的实际效果。
3、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组织中的每个成员分布在流程中相互连接的不同环节,各个控制点正在进行的活动不是孤立的,其控制效果既受以往完成的活动状况的影响,也对将来状态及效果产生影响。如果控制过程过分追求责任控制,使每个组织成员只关心自己行为的直接后果而无视处于流程中的下一控制环节所带来的连带效应,必然导致组织内部不协调,增加不必要的管理损耗。因此,现代内部控制在立足未来、改善现状的同时,必须考虑整体效果并树立系统观念。
4、业绩衡量的模糊性。业绩是控制的结果体现,对业绩的正确衡量有利于判断控制的效果以及指明未来改善的方向。组织中一般通过设定指标来进行业绩衡量。判断所设定指标对特定主体是否可控,美国管理会计学界曾提出三条标准,即指标可衡量性、主体可知性和可影响性。但实践中,即使设定了符合需要的指标,也很难对业绩进行准确恰当的衡量。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执行组织目标、预算的过程中存在着各种不确定性;其次,对于规模庞大、结构复杂的组织来说,很难明确区分单个部门或个人对业绩的贡献程度;另外,控制环节的相互影响也使某一环节对组织目标实现的影响程度很难界定。可以说,组织中难以自上而下形成强有力的自我控制意识与业绩衡量的模糊性有着相当大的关系。所以,恰当解决业绩衡量的模糊性问题是促进组织控制文化形成的关键。
5、信息系统建设。传统的内部控制系统强调权力的制衡,而忽视信息系统的建设。但正如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2)中指出的,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当于组织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神经中枢系统。管理基于信息,控制也要基于信息。当基于信息的系统用于保持或改变组织的活动模式时就成为控制系统。信息的集成、传递的滞后会导致事前因实际后果未知而无法控制;事中因无法获得实时信息而无力控制;事后缺少反馈信息而无可控制。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与广泛应用给内部控制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信息技术与业务活动的有效结合,使获取实时信息成为可能,有助于强化事前控制与事中控制,提高组织的快速反应能力。因此,信息系统的建设是现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重要课题。美国信息系统审计与控制协会(ISACA)发布的COBIT是目前较为全面的内部控制规范,它认为一个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包括公司层次的控制(companylevelcontrol)、交易层次的控制(transactionallevelcontrol)、IT基础的控制(generalcomputercontrol)三个部分。
6、控制语言的可理解性。内部控制系统应当是组织内每个成员都能理解的“标准语言”。组织成员对内部控制的充分理解和准确执行可以确保组织内部控制 3 的运行有效。组织应培养员工对内部控制的理解能力,以减少控制执行过程中在优化行为方面产生的分歧。
三、内部控制的新视点
对于以上问题,我国有关学者围绕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机制、内部控制系统的构建等内容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并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谷祺、张相洲(2003)提出的内部控制的三维系统观认为,内部控制是由制度、市场、文化三个维度构成的有机系统,制度控制、市场控制、文化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三种典型控制机制,而企业实际运行的内部控制系统则是以制度、市场、文化为维度的三角形平面区域中的一个点,是制度控制、市场控制、文化控制三种机制的有机结合。内部控制的三维系统观认为,制度控制是内部控制系统的基础,同时强调文化控制对组织战略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
杨有红、胡燕(2004)指出,内部控制系统局限性的克服不仅依靠系统本身的完善,还依赖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两者间的有效对接。
还有其他一些学者从经济学、管理学的角度开拓内部控制研究的新视野。思路与途径虽有所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现代内部控制虽然仍以权力制衡为出发点,但突破了“纠错防弊、保障生存”的局限,向着“改善现状、关注发展”的方向迈进,以促进不断革新的有机组织自我调整、自我优化、持续发展。
“有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翻开一部部企业兴衰史,但凡失败的企业总能找到内部控制缺失的问题,而成功公司的长寿秘诀中却难觅内部控制的功绩,内部控制似乎只与失败相伴而与成功无缘。然而,可以预见的是,以“改善现状”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必将在现代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企业的“长寿基因”。
第四篇:三级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
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2011年版)》包括7类指标:住院死亡类指标(Inpatient Mortality Indicators)、重返类指标(Patients Return Indicators)、医院感染类指标(Hospital Infection Indicators)、手术并发症类指标(Operation Complication Indicators)、患者安全类指标(Patient Safety Indicators)、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Rational Use of Drug)、医院运行管理类指标(Hospi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住院死亡类指标 重返类指标 医院感染类指标 指标分类 手术并发症类指标
患者安全类指标 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 医院运行管理类指标
图:三级综合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指标框架
一、住院死亡类指标(Inpatient Mortality Indicators)
(一)住院总死亡率(Total Inpatient Mortality)。表达方式:
住院总死亡患者人数住院总死亡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人次
(二)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Neonatal Mortality)。1.新生儿患者总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人数新生儿患者总住院死亡率100%
同期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2.新生儿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新生儿手术患者新生儿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新生儿手术患者出院人次住院死亡率3.新生儿非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新生儿非手术患者新生儿非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新生儿非手术患者出院人次住院死亡率4.新生儿患者出生体重分级住院死亡率(1)出生体重≤750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2
出生体重750克的新生儿出生体重750克的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出生体重750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
(2)出生体重751-1000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出生体重7511000克的出生体重7511000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克的同期出生体重7511000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
(3)出生体重1001-1800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出生体重10011800克的出生体重10011800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出生体重10011800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4)出生体重≥1801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出生体重1801克的新生儿出生体重1801克的患者住院死亡人数
100% 同期出生体重1801克的新生儿患者住院死亡率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5)新生儿医院感染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3
发生医院感染的新生儿新生儿医院感染患者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发生医院感染的住院死亡率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
(三)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Mortality of Surgical Patients)。1.手术患者总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手术患者总住院死亡率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
2.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率(1)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住院死亡率(2)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择期手术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择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术期住院死亡率(3)麻醉分级(ASA分级)围手术期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指定ASA分级手术患者ASA分级围手术围手术期住院死亡人数
100% 同期进行指定期住院死亡率ASA分级的手术例数 4
3.手术并发症患者住院死亡率 表达方式: 发生手术并发症的手术并发症患者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发生
手术并发症的住院死亡率手术患者出院人次4.重点手术住院死亡率(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36.1)表达方式: 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死亡的住院患者人数100% 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患者住院死亡率移植术后出院患者人次(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36.06, 36.07)表达方式: 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住院死亡的患者人数100%
同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住院死亡率治疗后出院患者人次
(3)脑血肿清除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01.24,01.39,01.5)表达方式: 5
接受脑血肿清除术后脑血肿清除术住院死亡的患者人数
100% 同期接受脑血肿患者住院死亡率清除术后出院患者人次(4)剖宫产手术产妇住院死亡率(ICD-9-CM-3:74.0,74.1,74.2,74.4,74.99)表达方式: 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剖宫产手术住院死亡的产妇人数100% 同期接受剖宫产手术后产妇住院死亡率出院的产妇人次(5)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81.51,81.52)表达方式: 接受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置换术住院死亡的患者人数100% 同期接受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死亡率后出院患者人次(6)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35.21-28)表达方式: 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心脏瓣膜置换术住院死亡的患者人数100%
同期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住院死亡率出院患者人次 6
(四)重点病种住院死亡率(Mortality of Diseases)。1.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 S06)表达方式: 创伤性颅脑损伤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出院人次患者住院死亡率2.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I21.0-I21.3,I21.9)表达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住院死亡人数
100% 同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人次患者住院死亡率3.脑出血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I60、I61、I62)表达方式: 脑出血患者住院死亡人数脑出血患者住院死亡率100% 同期脑出血患者出院人次 4.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K92.2)表达方式: 消化道出血患者消化道出血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消化道出血患者出院人次住院死亡率5.脑梗塞患者住院死亡率
(ICD 10:I63)表达方式: 7
脑梗塞患者住院死亡人数脑梗塞患者住院死亡率100%
同期脑梗塞患者出院人次6.败血症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 A40-A41)表达方式: 败血症患者住院死亡人数败血症患者住院死亡率100%
同期败血症患者出院人次
(五)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Mortality of Cancer)。1.肾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C64)表达方式: 肾恶性肿瘤手术手术后住院死亡的肾恶性肿瘤患者人数100%
同期手术后出院的肾恶性肿瘤患者人次患者住院死亡率2.肝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C22)表达方式: 肝恶性肿瘤手术手术后住院死亡的肝恶性肿瘤患者人数100%
同期手术后出院的肝恶性肿瘤患者人次患者住院死亡率3.肺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C34)表达方式: 肺恶性肿瘤手术手术后住院死亡的肺恶性肿瘤患者人数100% 同期手术后出院的肺恶性肿瘤患者人次患者住院死亡率 8
4.胃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C16)表达方式: 胃恶性肿瘤手术手术后住院死亡的胃恶性肿瘤患者人数100% 同期手术后出院的胃恶性肿瘤患者人次患者住院死亡率5.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C20)表达方式: 手术后住院死亡的直肠直肠恶性肿瘤手术恶性肿瘤患者人数 100% 同期手术后出院的患者住院死亡率直肠恶性肿瘤患者人次6.结肠恶性肿瘤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 10:C18)表达方式: 手术后住院死亡的结肠结肠恶性肿瘤手术恶性肿瘤患者人数 100% 同期手术后出院的结肠患者住院死亡率恶性肿瘤患者人次
(六)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患者住院死亡率(Mortality of Patients with Return to OR)。表达方式: 9
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患者住院死亡人数100%
同期发生重返手术室再次
患者住院死亡率手术的出院患者人次
(七)重点手术麻醉分级(ASA分级)住院死亡率(Mortality of Operations Classified by ASA)。1.ASA分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36.1)表达方式: 指定ASA分级冠状动脉旁路ASA分级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住院死亡患者人数100%
同期进行指定ASA分级移植术患者住院死亡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例数2.ASA分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死亡率
(ICD-9-CM-3:36.06, 36.07)表达方式: 指定ASA分级经皮冠状动脉ASA分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住院死亡患者人数100%
同期进行指定ASA分级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死亡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例数
3.ASA分级脑血肿清除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01.24、01.39、01.5)表达方式: 10
指定ASA分级脑血肿清除术ASA分级脑血肿清除术后住院死亡患者人数 100%
同期进行指定ASA分级患者住院死亡率脑血肿清除术例数4.ASA分级剖宫产手术产妇住院死亡率(ICD-9-CM-3:74.0,74.1,74.2,74.4,74.99)表达方式: 指定ASA分级剖宫产ASA分级剖宫产手术手术后住院死亡产妇人数
100% 同期进行指定ASA分级产妇住院死亡率剖宫产手术例数5.ASA分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81.51,81.52)表达方式: 指定ASA分级髋关节置换术后ASA分级髋关节置换术住院死亡患者人数100%
同期进行指定ASA分级患者住院死亡率髋关节置换术例数6.ASA分级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住院死亡率(ICD-9-CM-3:35.21-28)表达方式: 指定ASA分级心脏瓣膜置换术后ASA分级心脏瓣膜置换术住院死亡患者人数100%
同期进行指定ASA分级患者住院死亡率心脏瓣膜置换术例数 11
二、重返类指标(Patients Return Indicators)
(一)住院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Readmission within 31 days)。1.住院患者出院当天再住院率 表达方式: 住院患者出院出院当天再住院患者人次 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人次(除死亡患者外)当天再住院率2.住院患者出院2-15天内再住院率 表达方式: 住院患者出院出院215天内再住院患者人次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人次215天内再住院率(除死亡患者外)3.住院患者出院16-31天内再住院率 表达方式: 住院患者出院出院1631天再住院患者人次100%
同期出院患者总人次(除死亡患者外)1631天内再住院率 4.重点病种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1)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 10:I20.001)表达方式: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出院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人次(除死亡患者外)12
(2)脑出血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 10:I60、I61、I62)表达方式: 脑出血患者出院脑出血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脑出血患者出院人次31天内再住院率(除死亡患者外)(3)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 10:I21.0-I21.3,I21.9)表达方式: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人次 100%
同期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出院人次(除死亡患者外)(4)消化道出血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 10: K92.2)表达方式: 消化道出血患者出院消化道出血患者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消化道出血患者出院人次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除死亡患者外)
(5)脑梗塞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 10: I63)表达方式: 13
脑梗塞患者脑梗塞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脑梗塞患者出院人次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除死亡患者外)
(6)肺炎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 10:J12-J18,不包括J17*)表达方式: 肺炎患者出院肺炎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肺炎患者出院人次31天内再住院率(除死亡患者外)5.重点手术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
(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9-CM-3:36.1)表达方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冠状动脉旁路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人次移植术患者出院100%
同期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31天内再住院率出院患者人次(除死亡患者外)(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9-CM-3:36.06, 36.07)表达方式: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人次治疗患者出院100%
同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31天内再住院率出院患者人次(除死亡患者外)14
(3)子宫切除术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9-CM-3:68.4-68.7)表达方式: 子宫切除术患者出院子宫切除术患者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接受子宫切除术后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出院患者人次(除死亡患者外)(4)剖宫产手术产妇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9-CM-3:74.0,74.1,74.2,74.4,74.99)表达方式: 剖宫产手术产妇出院剖宫产手术产妇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接受剖宫产手术后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出院产妇人次(除死亡患者外)(5)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9-CM-3:35.21-28)表达方式: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出院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接受心脏瓣膜置换术后出院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患者人次(除死亡患者外)(6)脑血肿清除术患者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ICD-9-CM-3:01.24,01.39,01.5)表达方式: 15
脑血肿清除术患者出院脑血肿清除术患者31天内再住院人次100%
同期接受脑血肿清除术后出院出院31天内再住院率患者人次(除死亡患者外)
(二)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Return to Operating Room)。1.手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总发生率 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重返手术室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出院患者手术例数再次手术总发生率2.重点手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1)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ICD-9-CM-3:36.1)表达方式: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旁路移植术例数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
(ICD-9-CM-3:36.06, 36.07)表达方式: 16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进行经皮冠状动脉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介入治疗例数(3)脑血肿清除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
(ICD-9-CM-3:01.24,01.39,01.5)表达方式: 脑血肿清除术后重返脑血肿清除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进行脑血肿清除术例数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4)剖宫产手术产妇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ICD-9-CM-3:74.0,74.1,74.2,74.4,74.99)表达方式: 剖宫产手术后重返剖宫产手术产妇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进行剖宫产手术例数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5)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ICD-9-CM-3:81.51,81.52)表达方式: 髋关节置换术后重返髋关节置换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进行髋关节置换术例数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6)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ICD-9-CM-3:35.21-28)表达方式: 17
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重返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进行心脏瓣膜置换术例数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3.择期手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发生率 表达方式: 择期手术患者重返手术室择期手术患者重返手术室再次手术例数100%
同期择期手术患者手术例数再次手术发生率
(三)重症监护室患者转出后重返重症监护室总发生率
(Return to Intensive Care Unit)。
表达方式: ICU患者转出后转出ICU后重返ICU患者人次100%
同期转出ICU患者人次重返ICU总发生率(除ICU中死亡情况)
(四)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同一天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手术率(Same-day CABG surgery rate after PCI)。(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ICD-9-CM-3:36.06,36.07)(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ICD-9-CM-3:36.1)表达方式: 进行PCI后同一天进行PCI后同一天进行CABG手术的例数 100% 同期进行PCI总例数CABG手术率 18
三、医院感染类指标(Hospital Infection Indicators)
(一)医院感染总发生率(Total Incidence of Hospital Infection)。表达方式: 出院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例数医院感染总发生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人次
(二)与手术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Operation Associated Infection Incidence)。(ICD 10:T81.4,O86.0)表达方式: 手术相关医院感染例数手术相关医院感染发生率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
(三)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Pulmonary Infection in Surgical Patients)。(ICD 10:J98.402)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肺部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
人次感染发生率
(四)新生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Hospital Infection Incidence of Neonates)。表达方式: 新生儿患者新生儿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例数100%
同期新生儿患者出院人次
医院感染发生率 19
(五)手术部位感染总发生率(Surgical Site Infection)。表达方式: 手术部位感染手术患者手术部位感染发生例数100% 同期出院患者手术例数
总发生率
(六)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Hospital Infection-Elective Surgical Patients)。1.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 表达方式: 择期手术患者择期手术患者医院感染发生例数100% 同期择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医院感染发生率2.择期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ICD 10:J98.402)表达方式: 择期手术患者择期手术患者肺部感染发生例数100%
同期择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肺部感染发生率
(七)手术风险分级(NNIS分级)手术部位感染率(Surgical Site Infection Classified by NNIS Risk Index)。表达方式: NNIS分级手术指定NNIS分级手术部位感染发生例数100%
同期进行指定NNIS分级手术例数部位感染率
(八)重症监护室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血液感染发生率
(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ICU)。20
表达方式: ICU中与中心静脉置管相关ICU中与中心静脉置管血液感染例数‰ 1000
同期ICU中使用中心相关血液感染发生率静脉导管病人日数
(九)重症监护室中与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发生率(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in ICU)。表达方式: ICU中与呼吸机相关ICU中与呼吸机相关肺部感染例数
‰ 1000
同期ICU中使用呼吸机肺部感染发生率病人日数
(十)重症监护室与导尿管相关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Indwelling Urinary Catheter-associated UTIs in ICU)。表达方式: ICU中与留置导尿管ICU中与留置导尿管相关相关泌尿系统感染例数‰ 1000
同期ICU中使用留置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导尿管病人日数
(十一)与血液透析相关血液感染发生率(Hemodialysis-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表达方式: 与血液透析相关与血液透析相关血液感染例数‰ 1000 同期进行血液透析例数血液感染发生率 21
四、手术并发症类指标(Operation Complication Indicators)
(一)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ICD 10:T81.0,T81.1,T81.3,T81.7,T81.8,T81.9,O70,O71)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手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100%
同期 手术患者出院人次
(二)手术患者手术后肺栓塞发生率(Postoperative Pulmonary Embolism)。(ICD 10:I26.9)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手术后手术患者手术后肺栓塞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
术患者出院人次肺栓塞发生率
(三)手术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Postoperative Deep Vein Thrombosis)。(ICD 10:I80.205,I80.206,I82.807)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手术后手术患者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四)手术患者手术后败血症发生率(Postoperative Sepsis)。(ICD 10:A40-A41)表达方式: 22
手术患者手术后手术患者手术后败血症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
院人次败血症发生率
(五)手术患者手术后出血或血肿发生率(Postoperative Hemorrhage or Hematoma)。
(ICD 10:T81.0,O90.2)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手术后手术患者手术后出血或血肿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出血或血肿发生率
(六)手术患者手术伤口裂开发生率(Postoperative Wound Dehiscence)。
(ICD 10:T81.3,O90.0,O90.1)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手术手术患者手术伤口裂开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伤口裂开发生率
(七)手术患者手术后猝死发生率(Postoperative Sudden Death)。
(ICD 10:R96)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手术后手术患者手术后猝死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猝死发生率
(八)手术死亡患者手术并发症发生率(Complications in Death Surgical Patients)。
(ICD 10:T81.0,T81.1,T81.3,T81.7,T81.8,T81.9,O70,O71)23
表达方式: 手术死亡患者手术死亡患者手术手术并发症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死亡患者人数并发症发生率
(九)手术患者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率(Postoperative Respiratory Failure)。(ICD 10:J96)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手术后手术患者手术后呼吸衰竭发生例数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呼吸衰竭发生率
(十)手术患者手术后生理/代谢紊乱发生率
(Postoperative Physiologic/Metabolic Derangement)。(ICD 10:E89)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手术后手术患者手术后生理/代谢紊乱发生例数 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生理/代谢紊乱发生率
(十一)手术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率(Complication of Anesthesia)。(ICD 10:T88.2,T88.3,T88.5,O74)表达方式: 手术患者麻醉手术患者麻醉并发症发生例数 100% 同期手术患者出院人次并发症发生率 24
五、患者安全类指标(Patient Safety Indicators)
(一)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Pressure Ulcer)。(ICD 10:L89 01)表达方式: 发生压疮的出院患者人次住院患者压疮发生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人次
(二)新生儿产伤发生率(Birth Trauma Injury to Neonates)。(ICD 10:P10-P15)表达方式: 发生产伤的新生儿出院患者人次新生儿产伤发生率100% 同期活产儿人数
(三)阴道分娩产妇产伤发生率(Obstetric Trauma Vaginal Delivery)。(阴道分娩ICD-9-CM-3:72,73.0-73.2,73.4-73.9伴ICD 10:Z37阴道分娩的出院患者)(产伤ICD 10:O70、O71)表达方式: 阴道分娩产妇发生产伤的阴道分娩出院产妇人数 100%
同期阴道分娩出院产妇人数产伤发生率
(四)输血输液反应发生率(Transfusion/Infusion Reaction)。1.输血反应发生率 表达方式: 25
发生输血反应的出院患者人次输血反应发生率100%
同期接受了输血的出院患者人次2.输液反应发生率 表达方式: 发生输液反应的出院患者人次输液反应发生率100%
同期接受了输液的出院患者人次
(五)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发生率(Foreign Body Left during Procedure)。表达方式: 发生手术过程中异物遗留手术过程中异物的出院患者人次100% 同期手术患
者出院人次遗留发生率
(六)医源性气胸发生率(Iatrogenic Pneumothorax)。表达方式: 发生医源性气胸的出院患者人次医源性气胸发生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人次
(七)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发生率(Accidental Puncture or Laceration)。表达方式: 发生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医源性意外穿刺伤或撕裂伤的出院患者人次100% 同期出院患者人次撕裂伤发生率
(八)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及伤害严重程度(Falls and the Severity Scores)。26
1.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 表达方式: 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例数医院内跌倒/坠床发生率100%
同期出院患者人次2.指定伤害严重程度发生率 表达方式: 指定伤害严重程度指定伤害严重程度的跌倒/坠床例数100%
同期的跌倒/坠床例数发生率(跌倒/坠床)
(九)剖宫产率(Cesarean Section Rate)。(ICD 9-CM-3:74.0,74.1,74.2,74.4,74.99)表达方式: 进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例数剖宫产率100% 同期的总产妇例
数
六、医疗机构合理用药指标(Rational Use of Drug)
(一)处方指标(Prescription indicators)。1.每次就诊人均用药品种数 表达方式: 每次就诊人就诊用药总品种数 同期就诊人次均用药品种数2.每次就诊人均药费 表达方式: 每次就诊就诊药物总费用 同期就诊人次人均药费 27
3.就诊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就诊使用抗菌就诊使用抗菌药物人次100% 同期就诊总人次药物的百分率4.就诊使用注射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就诊使用注射就诊使用注射药物人次100% 同期就诊总人次药物的百分率5.基本药物占处方用药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基本药物占处方就诊用基本药物品种数100%
同 期就诊用药总品种数用药的百分率
(二)抗菌药物用药指标(Indicators of antimicrobial drugs use)。1.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品种数 表达方式: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品种数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的出院总人数抗菌药物品种数2.住院患者人均使用抗菌药物费用 表达方式: 住院患者人均使用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费用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出院总人数抗菌药物费用 28
3.住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住院患者使用抗出院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100%
同期总出院人数菌药物百分率4.抗菌药物使用强度 表达方式: 抗菌药物抗菌药物消耗量(累计DDD数) 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100使用强度注:同期收治患者人天数=同期出院患者人数×同期患者平均住院天数 5.抗菌药物费用占药费总额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抗菌药物费用占已使用抗菌药物总费用100% 已使用药品总费用药费总额的百分率6.抗菌药物特殊品种使用量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率 表达方式: 抗菌药物特殊品种抗菌药物特殊品种使用量使用量(累计DDD数)100% 同期抗菌药物使用量占抗菌药物使用量的百分率(累积DDD数)7.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百分率 表达方式: 29
出院使用抗菌药物患者住院用抗菌药物患者病原学检查送检例数100%
同期使用抗菌药物总例数病原学检查百分率
(三)外科清洁手术预防用药指标(Antimicrobial drugs use indicator of perioperative clean incision)。1.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百分率 表达方式: 清洁手术预防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例数100% 同期清洁手术总例数用抗菌
药物百分率2.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 表达方式:清洁手术预防用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总天数
同期清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总例数抗菌药物人均用药天数3.接受清洁手术者,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表达方式: 清洁手术前清洁手术前0.52.0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100% 同期进行清
洁手术总例数小时内给药百分率4.重点外科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1)髋关节置换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表达方式: 30
髋关节置换术前髋关节置换术前0.52.0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100%
同期进行髋关节置换术总例数小时内给药百分率(2)膝关节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表达方式: 膝关节置换术前膝关节手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0.52.0小时内给100% 同期进行膝关节置换术总例数药百分率(3)子宫肌瘤切除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表达方式: 子宫肌瘤切除术前子宫肌瘤切除术前0.52.0小时内给药例数100%
同期进行子宫肌瘤切除术总例数0.52.0小时内给药百分率
七、医院运行管理类指标(Hospi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一)资源配置。1.实际开放床位、重症医学科实际开放床位、急诊留观实际开放床位。2.全院员工总数、卫生技术人员数(其中:医师数、护理人员数、医技人数)。3.医院医用建筑面积。
(二)工作负荷。1.年门诊人次、健康体检人次、年急诊人次、留观人次。31
2.年住院患者入院、出院例数,出院患者实际占用总床日。3.年住院手术例数、年门诊手术例数。
(三)治疗质量。1.手术冰冻与石蜡病理诊断符合率。2.恶性肿瘤手术前诊断与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3.患者放弃治疗自动出院率。4.住院手术例数、死亡例数。5.住院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6.急诊科危重抢救例数、死亡例数。
(四)工作效率。1.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2.平均每张床位工作日。3.床位使用率。4.床位周转次数。
(五)患者负担。1.每门诊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2.每住院人次费用(元),其中药费(元)。
(六)资产运营。1.流动比率、速动比率。2.医疗收入/百元固定资产。3.业务支出/百元业务收入。4.资产负债率。32
5.固定资产总值。6.医疗收入中药品收入、医用材料收入比率。
(七)科研成果(评审前五年)。1.国内论文数 ISSN、国内论文数及被引用数次(以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发布信息为准)、SCI 收录论文数。2.承担与完成国家、省级科研课题数。3.获得国家、省级科研基金额度。33
附件 相关名词解释
一、重点病种:国际权威机构认为重要的,能够体现医院(临床科室)学科水平,能够体现医院(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或/和对医院(临床科室)整体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少数病种(例如出院人次排在前5-10位的病种)。
二、重点手术:国际权威机构认为重要的,能够体现医院(临床科室)学科水平,能够体现医院(临床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水平,或/和对医院(临床科室)整体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少数手术(例如出院人次排在前5-10位的手术)。
三、重返手术室:患者同一次住院过程中,手术后重返手术室进行两次或两次以上手术的情况。
四、重症监护室(ICU):本指标体系中所指的ICU包括CCU、NICU、PICU、SICU、综合ICU等所有ICU单元。
五、并发症:患者因某疾病住院后发生的疾病或情况。
六、手术并发症:并发于手术或手术后发生的疾病或情况,如手术后出血或血肿、手术后伤口裂开、手术中发生或由于手术造成的休克、手术后的血管并发症及其他并发症。
七、麻醉分级(ASA分级):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将麻醉分为6级:(1)P1:正常的患者; 34
(2)P2:患者有轻微的临床症状;(3)P3: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4)P4:患者有明显的系统临床症状,且危及生命;(5)P5:如果不手术患者将不能存活;(6)P6:脑死亡的患者。
八、手术风险分级(NNIS分级):手术风险分为四级。具体计算方法是将手术切口清洁程度、麻醉分级和手术持续时间的分值相加,总分0分为手术风险指数0级,1分为手术风险指数1级、2分为手术风险指数2级,3分为手术风险指数3级。分值分配:
分值 手术切口 麻醉分级 手术持续时间 0分 I类切口、II类切口 P1、P2 未超出标准时间 超出标准时间 1分 III类切口、IV类切口 P3、P4、P5 手术风险分级计算举例:
病人甲 病人乙 病人丙 发现 评分 发现 评分 发现 评分 麻醉分级 P3 1 P4 1 P1 0 切口清洁度分级 II类 0 III类 1 IV类 1 手术时间 否 0 是 1 否 0 手术风险指数分级 3级 1级 1级 35
九、用药频度(Defined Daily Doses,DDDs):可以利用用药频度分析评价药物在临床的地位。以每一药品的年消耗量除以该药的DDD(Defined Daily Dose,约定每日规定剂量)值求得。DDDs大,反映患者(处方)对该药的选择倾向性大,反之说明患者(处方)已较少使用。疾病及手术编码 疾病ICD 10编码: 创伤性颅脑损伤ICD 10:S06 急性心肌梗塞ICD 10:I21.0-I21.3,I21.4,I21.9 脑出血ICD 10:I60、I61、I62 不稳定型心绞痛ICD 10:I20.001 消化道出血ICD 10:K92.2 肺炎ICD 10:J12-J18,不包括J17* 脑梗塞ICD 10:I63 败血症ICD 10:A40-A41 肺部感染ICD 10:J98.402 肺栓塞ICD 10:I26.9 深静脉血栓ICD 10:I80.205,I80.206,I82.807 猝死ICD 10:R96 呼吸衰竭ICD 10:J96 36
压疮ICD 10:L89 01 肾恶性肿瘤ICD 10:C64 肝恶性肿瘤ICD 10:C22 肺恶性肿瘤ICD 10:C34 胃恶性肿瘤ICD 10:C16 直肠恶性肿瘤ICD 10:C20 结肠恶性肿瘤ICD 10:C18 手术并发症ICD 10:T81.0,T81.1,T81.3,T81.7,T81.8,T81.9,O70,O71 与手术/操作相关感染:ICD 10:T81.4,O86.0 手术后出血或血肿ICD 10:T81.0,O90.2 手术后伤口裂开ICD 10:T81.3,O90.0,O90.1 手术后生理/代谢紊乱ICD 10:E89 新生儿产伤ICD 10:P10-P15 产妇产伤ICD 10:O70,O71 麻醉并发症ICD 10:T88.2,T88.3,T88.5,O74 手术ICD-9-CM-3编码: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ICD-9-CM-3:36.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ICD-9-CM-3:36.06, 36.07 脑血肿清除术ICD-9-CM-3:01.24,01.39,01.5 剖宫产手术ICD-9-CM-3:74.0,74.1,74.2,74.4,74.99 37
髋关节置换术ICD-9-CM-3:81.51,81.52 膝关节手术ICD-9-CM-3:81.54 心脏瓣膜置换术ICD-9-CM-3:35.2 子宫切除术ICD-9-CM-3:68.4-68.7 阑尾切除术ICD-9-CM-3:47.0,47.1 阴道分娩ICD-9-CM-3:72,73.0-73.2,(伴73.4-73.9ICD-10:Z37)38
第五篇: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方案
医院医疗质量与安全控制指标
一、所有科室:安全指标
(一)医嘱合格率≥95%;处方合格率99%;
(二)危急值报告、登记、处置率:100%;
(三)每年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或隐患)报告例数:每百张开放床位年报告≥15件;辅助科室≥2件。
(四)不良事件上报率:100%。
(五)传染病漏报率0。
(六)患者满意度≥95%。
二、缺陷登记处理规范,每季度投诉发生次数不得超过3次,投诉及纠纷处理及时率100%。
三、临床科室
(一)门诊病历合格率≥95%
(二)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
(三)平均住院日
1.医院:住院患者平均住院日≤8.50日;
2.各临床科室:出院患者平均住院日控制指标(见附表一);
(四)住院时间超30日患者例数;
(五)出入院诊断符合率≥95%;
(六)治愈好转率≥95%;
(七)床位使用率≤93%;
(八)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100%。
(九)手术知情同意书签署规范,内容完整,合格率100%。
(十)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十一)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十二)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各临床科室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控制指标(另行下发)
(十三)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控制指标(另行下发)
(十四)接受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50%;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80%。
(十五)I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十六)药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例≤42%;(十七)病案首页主要诊断正确率达100%;(十八)出院病历3天回归率≥90%;
(十九)“住院病历首页”各项信息的正确率≥95%;(二十)抢救成功率≥80%;
(二十一)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二十二)输血合格率≥95%;
四、临床路径与单病种质量管理:
(一)医院开展7个病种临床路径管理;
(二)临床路径病例入组率≧50%;
(三)临床路径入组率较前升高;入组完成率≥70%;
五、麻醉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麻醉工作量:各种麻醉例数。心肺复苏例数、麻醉复苏室例数等。
(二)严重麻醉并发症:麻醉意外死亡、误咽、误吸引发梗阻、出麻醉复苏室全身麻醉患者Steward评分大于4分的例数等。
(三)各类术后患者自控镇痛例数(PCA)。
六、ICU质量与安全指标: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指标、非预期的24/48小时重返重症医学科率、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性感染率、导尿管相关的泌尿系感染率、重症患者预期死亡率与实际死亡率、重症患者压疮发生率、各类导管管路滑脱与再插率、人工气道脱出例数等。
七、急诊科质量与安全指标: 1.急救设备完好率100%; 2.急诊留观时间≤72小时; 3.统计数据:
(1)接受急诊诊疗总例数与死亡的例数;(2)进入急诊抢救室总人数与死亡例数;(3)急诊分诊与急诊就诊患者例数之比;
(4)严重外伤(颅、胸、腹腔内大出血,其它威胁生命需紧急手术)手术在30分钟内到达手术室的比率;(5)实施患者病情严重程度评估分级之各级的例数;(6)急诊患者中收入住院例数与比例;(7)急诊住院占全院住院比例。
八、药剂科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处方合格率99%;
(二)定期对药库、药房药品质量进行抽检,合格率达 99.8%;
(三)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四)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五)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20%。
(六)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40%。
(七)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每百人天40DDDs以下。
(八)抗菌药物占西药出库总金额比重:逐渐降低。
九、检验科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临检常规项目≤30分钟出报告;生化、免疫常规项目≤1个工作日出报告;微生物常规项目≤4个工作日。
(二)急诊检验报告时间:临检项目≤30分钟出报告,生化、免疫项目≤2小时出报告。
(三)特殊项目的检测,原则上不应超过2周时间;
(四)检验报告合格率≥95%;
(五)标本合格率≥95%;
(六)仪器设备规范操作合格率≥95%;
(七)POCT项目比对≥95%;
十、输血科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血液的出入库记录完整率为100%。
(二)供、受血者血型复查率为100%。
(三)血液有效期内使用率为100%。
(四)临床输血记录合格率和保存完整率为100%;
(五)输血治疗知情同意书签署率100%。
(六)输血治疗合格率≥95%;
十一、病理科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病理常规诊断报告准确率≥95%;
(二)病理诊断报告在5个工作日内发出≥85%;
(三)细胞病理诊断报告在2个工作日内发出,抽查达到规定要求≥90%。
(四)常规制片应在取材后1~2个工作日内完成。
(五)常规切片的优良率应≥90%。
(六)术中快速病理:单件标本的冰冻切片制片应在15分钟内完成;病理诊断报告在30分钟内完成。术中快速病理诊断准确率应≥ 90%。
十二、影像科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大型X线设备检查阳性率≥50%,(二)CT检查阳性率≥60%。
(三)彩超:阳性率≥55%;
(四)设备运行完好率≥95%;
(五)医学影像诊断与手术后符合率统计与分析,符合率≥90%。
十三、血液净化科质量与安全指标:(1)血液透析机台数/专职医师/专职护士。(2)血液透析(简称“血透”)总例数。
(3)血透治疗总例次(普通血透、高通量血液透析、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单纯超滤例次)。(4)维持血透患者透析1年内死亡率。
(5)血透中严重(可能严重危及患者生命)并发症发生例次。
(6)可复用透析器复用率与平均复用次数。
(7)血透患者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或E抗原转阳病例数。(8)血透患者丙肝病毒抗体转阳病例数。
(9)维持性血透患者的死亡例数、血透转腹透例数、血透转肾移植例数。
(10)血管通路类别: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血透导管、动静脉直接穿刺、其他血管通路例次。
(11)血压控制(透析间期血压90/60~150/90mmHg)例数。(12)平均每名患者透析时间例数。(13)患者主观舒适度评价。(14)腹膜透析例次。
十四、中医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中医临床科室病床使用率≥85%,(二)病房中医治疗率≥70%,(三)甲级病案率≥90%。
十五、康复科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康复治疗有效率≥90%;
(二)年技术差错率≤1%;
(三)病历和诊疗记录书写合格率≥90%;
(四)住院患者康复功能评定率>98%;
(五)设备完好率>90%;
(六)平均住院日≤30天。
十六、护理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基础护理合格率≥95%;
(二)、分级护理合格率≥90%;
(三)、急救物品完好率100%;
(四)、护理文书书写合格率≥95%;
(五)、护理核心制度知晓率100%;
(六)、病人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5%;
(七)、护理技术操作合格率100%;
(八)、“三基”考核合格率100%;
(九)、护理差错发生率“0”;
(十)、压疮发生率“0”;
(十一)、健康宣教覆盖率100%;
(十二)、优质护理服务覆盖率≥50%;
(十三)、病区管理合格率100%。
十七、院感质量与安全指标:
(一)、医院感染监控率为100%
(二)、医院感染现患率≤10%,实查率≥96%,医院感染率≤8%
(三)、医院感染漏报率≤20%
(四)、清洁手术切口感染率≤1.5%;
(五)、无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暴发报告流程与处置预案知晓率100%;
(六)、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60%;
(七)、Ⅰ类切口抗菌药物使用率≤30%;
(八)、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50%
(九)、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钱微生物检验标本送检率≥80;
(十)、多重耐药知晓率与预防控制执行率100%;
(十一)、医务人员手卫生知晓率100%;
(十二)、洗手正确率≥90%
(十三)、手卫生依从性≥70%
(十四)、一人一针一管执行率100%
(十五)、灭菌合格率100%
(十六)、消毒灭菌效果按规定进行监测,合格率100%(十七)、在职医务人员培训≥6学时/年,新进人员岗前培训≥3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