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外科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试行)
一、目的
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术后第一天开始每天按照调查表(表1)进行登记,月末进行汇总分析。主要登记调查科室手术病人的一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等)危险因素(如手术种类、手术时间、麻醉方式、切口类型、手术医生等),并详细记录手术切口的变化情况(如分泌物的性状、颜色和量等)。病人出院后电话随访观察一个月。
监测周期为三个月,自2013年4月1日开始至2013年6月1日,进行一次调查分析,存在问题向科室反馈,并制度定整改措施。
表1 一类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病人姓名: 性别: 男 女 年龄:(岁 月 天)住院号: 入院日期: 手术名称: 手术类型:急症 择期 手术日期: 手术持续时间: 分 手术切口: 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 副高 中级 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 清洁污染切口 污染切口 麻醉方式: 全麻 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 1分 2分 3分 4分 5分 失血: ml.输血: ml.术前外周WBC计数:。手术前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围术期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途径 时间 天 手术切口感染:是 否 若是: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 肿 热 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 血性 脂肪液化 其它 外科引流: 是 否 瘘管: 是 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手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是 否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 二联 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抗菌药物名称: 剂量: 时间 天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有 无
若感染,部位名称: 表浅切口 深部切口 器官腔隙
三、资料分析
㈠感染率:即指定时间内每100例某种手术病人手术切口感染(SSI)例数。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 ×100
指定时间内某种手术病人数
㈡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
对于外科术后病人,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危险因素即手术时间、切口污染程度、麻醉方式和是否为急症手术来计算感染危险因素指数,详见表2。
表2 危险因素(ASA评分)的评分标准
危险因素 评分标准 手术时间(h)≤2 0
>2 1
切口清洁度
麻醉方式
急诊手术
否 0
清洁 非清洁 全麻 非全麻 是 0
0 ㈢计算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SSI数
感染率(%)────────────────────────── ×100 指定手术一定危险指数病人的手术数
㈣计算平均危险因素指数等级(ARIC)
危险因素指数等级不同,则不能直接比较感染率的高低,需对手术病人的危险因素指数等级进行调整。
∑(危险指数等级×手术例数)
平均危险因素指数=──────────────
手术例数总和
㈤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
某医师在该时期手术后病例的感染病例数
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100%
某医师在某时期进行的手术病例数
㈥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的外科医生感染专率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的感染例数
某医师不同危险指数感染专率=───────────────────── 某医师对不同危险指数等级病人手术例数
㈦医师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感染专率
医生调正感染专率=────────────
某医生的平均危险指数等级
四、资料反馈
各医院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但外科手术医师感染专率或手术部位感染专率不宜公布,可通知有关人员,如科主任再由科主任分别向各医生通报其本人的感染专率。
第二篇: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霍邱县第二人民医院手术切口感染目标性监测分析
大外科手术患者经历手术创伤、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医院感染,而切口感染是手术常见并发症,因手术种类及手术危险因素各不相同,医院感染发生率有显著差异。我科从2012年3月开始对大外科手术患者手术切口感染率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定期将监测结果反馈给科室及医生本人,以便分析感染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降低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并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2012年3月10日——2012年9月7日我院大外科病房住院并实施手术的患者共监测28例。
1.2 监测方法: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按预先设计的表格内容,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生一起每天对手术后患者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患者出院,并做好记录。
1.3 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1.4 危险因素:按手术时间、切口清洁度、急诊手术、疾病类型、手术科室进行评估。
2、结果:六个月共监测大外科28份病历,其中妇产科:21份、外科:7份。全院未发现感染病历。
3、讨论:开展手术医师切口感染的监测,能及时将切口感染反馈给每位主治医师,以了解自己手术质量的水平,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动寻找感染发生的可能原因,及早改进手术操作技能和手术后医护处理的质量,以降低感染率。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专率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查出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率,从而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为医院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2012-10-10
第三篇:2014年第二季度一类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总结(模版)
2014年第二季度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分析
为了了解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我院对一类清洁切口手术进行了目标性监测。通过对I类清洁切口手术目标监测,提前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我院采用前瞻性的调查方法,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医师每天对手术后病人的切口情况进行观察,直至病人出院,并做好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根据国家卫生部医政司医院感染监测小组制定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外科、骨伤科一类手术切口进行评估。
2014年4月1日至2014年6月30日我院选择在外科实施一类手术进行监测。监测结果如下:I类手术407例,感染病例0例,感染率0%,本监测中发现所监测一类手术切口感染率低,因为我们从术前准备,术前皮肤准备、手术中无菌操作、手术后换药这三个方面加强管理,2014年监测科室手术切口感染率逐渐下降。从监测情况看,术前皮肤准备绝大部分医生能准确把握,术前备皮做到尽量规范,减少了手术切口感染的风险;监测中还发现手术后换药基本上是高年资医师,操作熟练,对切口感染诊断标准掌握熟练,所监测科室未发生漏报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对新分配人员及实习人员进行理论上和操作上的严格培训,以提高他们的操 作技能及掌握切口感染的诊断标准。
外科医生手术切口监测是一项目标性监测,是在医院中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举措。通过一类手术切口的目标性监测,尽量减少手术切口感染的有关因素,制定控制措施,将监测和控制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医院感染。
2014.7.1
感控办
第四篇:ICU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一、目的
I开展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监测,了解各类型ICU医院感染的发病率及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有效控制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发生。
二、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时,该感染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病人转出ICU到其它病房后,•应追踪观察48小时,此间确定的感染仍属ICU感染。月底转出ICU的病人,如48小时后发生感染的,感染日期记在下一月;48小时内发生感染的,则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入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
染和下呼吸道感染。3.资料收集:每个被监测的ICU病人,每天填写“ICU病人日志”(见表1)。ICU病人发生感染时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监测周期不少于3个月,ICU病人监测数量不少于50例。调查结束后将原始资料
上报山东省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
三、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机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1.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
同期住ICU病人总数
医院感染病人数(例次数)
2.病人日医院感染(例次)发病率(‰)=------------------------× 1000‰
同期住ICU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3.与尿道插管相关的泌尿道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液感染人数 4.与动静脉插管相关的血液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动静脉插管病人日数
使用呼机机病人中肺部感染人数
5.与呼机机相关的肺部感染发病率(‰)=---------------------------×1000‰
同期使用呼机机病人日数
6.感染率的比较
为了比较各种ICU的感染率,必须考虑住在ICU的病人病情。只有根据病情严重程度进行适当调正后,才能具备相同的基础进行比较。每周按照“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2)”对病人进行评定,•评定结果记入“ICU月报表”中,然后计算ICU病人的病情平均严重程度。
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病人总分值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 ─────────────────────
每周参加评定的ICU病人总数
ICU感染率
调正率 = ──────────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7.器械使用率:ICU内留置导尿管、使用动静脉插管和呼吸机的病人较多,因此对其引起相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肺部感染也作相应的监测。某些医疗器械的使用在确定感染危险因素的强度中具有重要作用。病人使用某些高危器械的比例即器械使用率,通常定义为单位累计住院天数(如1000个住院日)中使用
器械的天数。
尿道插管病人日数
尿道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动静脉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使用呼吸机日数
呼吸机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总器械应用日数
总器械应用率(‰)= ────────── ×1000
累计病人住院日数
8.危险因素相关感染率:以住院日数和器械使用日数计算感染率
尿道插管病人中泌尿道感染人数
尿道插管相关泌尿道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尿道插管日数
动静脉插管病人中血流感染人数
动静脉插管相管血流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动静脉插管日数
使用呼吸机病人中肺炎人数
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病率(‰)= ────────────────×1000
累计病人使用呼吸机日数
9.病例感染率:以处于危险因素中ICU病人数计算感染率
感染病人数(或感染例次数)
病例感染率(%)= ───────────── ×100
处在相关危险因素中的病人数(如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病人)
10.平均住院时间:
ICU病人总住院日数
平均住院时间=
当月新进ICU病人数+(当月第1天病人数-下月第1天病人数)/2
四、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被监测部门反馈,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附:
ICU病人日志
ICU科别:内、外、妇、儿、五官、混合、其他(需注明)监测月份: 年 月 日 报告日期: 年 月 日
ICU病人数: 本月第1天病人数(a)_____下月第1天病人数(b)____
“新住进”
日期
病人数(c)
24
病人数(d)
病人数(e)
管病人数(f)
机病人数(g)
住 在
留置导尿管
动静脉插
使用呼吸 25 26 27 28 29 30 31 合计
按表计算各项指标,包括: 新住进病人数:指当日新住进ICU的病人数,病人数:指当日住在ICU•的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病人。
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和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数:指当日ICU中应用该器械的病人数。月终进
行总结。3.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即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
各种率时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月份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未转出ICU的病人数。
本例中为3人。“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本例中为17人。
“本月处在危险中的病人数”指本月在ICU中住过的病人数。本例中是3+17=20人。“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本例为98天。
“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器病人天数”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本例分别为70天、40天、30天。“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表6-2)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为4周。
表 2 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及分值
分类级别及分值 A类 1分
分 类 标 准
只需要常规观察,而不需加强护理和治疗,(包括手术后只需观察的病人)。这类病人常在48小时内从ICU中转出。
病情稳定,但需要预防性观察,而不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的病人,例如某些病人因需要排除心肌炎、梗死以及因需要服药而在ICU过夜观察。
病情稳定,但需要加强护理和/或监护的病人,如昏迷病人或出现慢性肾衰的病人。病情不稳定,需要加强护理和治疗,并且还需要经常评价和调整治疗方案的病人。如心律不齐、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但还未出现昏迷、休克、DIC)。
病情不稳定,而且处在昏迷或休克,需要心肺复苏或需要加强护理治疗,并且需要经常评价护疗效果的病人。B级 C级 D级 2分 3分 4分
E级 5分
第五篇: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方案
为了了解我院手术病人的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发现危险因素,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干预,同时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以日常综合性监测医院感染发病率为依据,拟于2014年*月*日起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为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
一、监测目的1、监测清洁手术病人的切口感染率、危险因素;
2、及时发现问题,以便及时采取措施,达到有效控制感染的目的;
3、建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数据的比较体系;
4、评价控制效果,有效降低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二、监测对象
所有手术的患者。
三、监测时间
2014年*月*日开始。
四、监测内容
1、基本资料监测月份、住院号、科室。
2、手术资料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切口清洁度、ASA评分、麻醉方式、植入物、抗生素使用情况、危险因素等。
3、手术部位感染资料感染部位、微生物送检。
五、监测方法
1、各科室将本月所有手术病人的基本情况汇总,填写“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登记表”。
2、控感科每月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感染发生的可能因素以及感染率的变动趋势,同时将监测结果反馈给临床科室。每季度对目标性监测资料进行评价分析,向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或主管院领导和全院反馈,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