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标识腕带在急诊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2
标识腕带在急诊病人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顾纪芳 金晓燕 李丫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上海 201900)
摘要 目的 探讨标识腕带在急诊护理安全管理应用中的效果。方法: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我科救治的符合佩戴腕带的患者共计32608例,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1岁。结果:在临床应用标识腕带后1年后,医院护理差错发生率与2007年至2008年同比下降了65%,佩戴腕带的32608例患者无1例由于识别错误而发生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6.8%,护理投诉为零。结论:使用患者腕带标识,可提高医务人员在各项医疗活动中对患者识别的准确性。
【关键词】标识腕带;急诊病人;安全管理;临床应用
患者标识腕带是患者标识的一种,通过使用特殊设计的标识腕带,将标有患者重要资料的标识带系在患者手腕上进行24 h贴身标识,能够有效保证随时对患者进行快速准确的识别。
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确认病人身份对于确保各项护理工作准确进行是至关重要的。实际工作中往往由于病人意识不清、重症昏迷、无自主能力、语言表达障碍等诸多因素,使病人身份不能及时、准确得到确认,给临床治疗和护理工作带来不便,我科自2008年9月起对急诊病人实施标识腕带确定身份新举措,效果较好。现介绍如下。1 使用对象和方法 1.1 使用对象
我院急诊对于新生儿及儿童、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病人及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的病人使用标识腕带。1.2 使用方法
重症监护病房病人、手术病人、儿童、急诊抢救室病人及入院时神志不清或昏迷、无自主能力的病人,入院时即由当班护士在由护理部统一发放的腕带上用签字笔端正、清楚、准确地填写病人的信息: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信息经双人核对无误后松紧适宜(共12个孔,邻近两孔间距约1.2cm,适用于9~23.4cm的手腕周径)地佩带在患者的左手腕部,如左手腕部是患处,则佩带在患者的右手腕部,并向病人及家属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在护理记录单上记录并双签名。腕带一旦带上后就拿不下来,直到患者出院时由当班护士用剪刀剪断除去后统一处理,并做好相关护理记录。2 腕带标识的安全管理 2.1 建立腕带标识制度,加强护理安全管理从护理角度出发,护理安全与患者安全息息相关。建立一个更为完善、安全的查对系统是护士工作的重中之重,准确识别是减少医疗护理纠纷的有力措施。
2.2 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需准确识别 在临床工作中,护理人员每天都要为患者做各种护理技术操作,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及腕带内容查对。
2.3 患者转接和交接班时需准确识别 患者转科和交接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转科交接,第二种是病房内转床交接。交接过程中常会产生信息不准确或发生混乱的问题,易引起医疗纠纷,增加患者痛苦。腕带标识的使用可便于准确识别患者的身份。
2.4 手术治疗、留取各种标本、输血治疗、放射及超声等检查时需准确识别 接错手术患者、手术部位错误、手术方式不正确等,不仅会影响患者治疗,给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甚至可能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执行手术前或为患者留取标本、抽配血时,须做好认真查对,除检查病历、床号和呼叫姓名外,还需查对腕带标识。
2.5 加强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的观察 如皮肤的完整性,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松紧度是否舒适等。
2.6 患者出院或转科时的腕带管理患者出院时方能将标识腕带取下;如因转科或特殊治疗等其他原因,必须取下或更换部位时,应由病房重新填写并由2名护士双人核对后再次佩戴腕带,以确保患者标识准确。
2.7 腕带书写注意事项 要求正确、规范填写腕带上患者的信息项目栏,避免项目遗漏,书写时字迹清晰、工整,无涂改。
2.8 加强护士对患者识别制度及流程的培训 组织临床护士对新制定的腕带标识制度、流程进行培训学习,熟悉各项查对制度,从制度上保证护理安全。2.9 提高护理查对制度的执行力度 护理查对制度是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护士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责任感、慎独精神及扎实的基本功,才能有效地将制度贯彻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避免查对工作流于形式。3.结 果
2008年9月至2009年8月我科救治的符合佩戴腕带的患者共计32608例,年龄最大的97岁,最小的1岁。在临床应用标识腕带后1年后,医院护理差错发生率与2007年至2008年同比下降了65%,佩戴腕带的32608例患者无1例由于识别错误而发生护理纠纷和护理差错,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达97.2%,护理投诉为零。应用效果 患者标识腕带为规范化医疗管理提供了先进可靠的辅助工具,有效地防止了因错误识别患者引发的医疗事故,能够最大限度的提高管理效率,也是医院现代化、正规化医疗管理的发展方向[1]。
由于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危重,所以无论患者或家属都有严重的恐惧、焦虑心理,希望尽快得到救治。当班护士在为患者佩戴标识腕带的过程中,主动与患者、家属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告知标识腕带的用途及注意事项,满足了患者对信息的需求,使患者感到被重视,提高了急诊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提高了对医疗护理行为的依从性。
正确的患者身份识别是医疗安全的保障。有数据显示,美国每年约有4.4~9.8万例患者因医疗差错而死亡,与医院年入院3 366万例患者相比,计算出每名入院因医疗差错导致死亡的危险率为0.13%~0.29%[2]。出现差错的人员并非全是责任心不强者,有相当一部分是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者[3]。传统的查对方法是通过呼唤姓名、床号、以及使用床头卡来确认患者的身份。但是由于急诊患者流动性大;危重、昏迷、无自主能力的患者多;患者有时会疏忽不在意随口误答;或由于某些原因不能回答;也会因方言引起误解,这些都增加了查对工作的难度。使用标识腕带后,在对患者进行医疗护理操作、检查和转运和交接过程中,除传统的查对点以外,还必须查对患者标识腕带上的信息进行身份确认,防止差错,有力地保障了患者的安全。
提高了医务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有效的规避了风险。患者手腕上醒目的腕带标识,随时提醒医务人员对该患者要提高警惕,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及时给予治疗处置。
对急诊腕带标识的患者优先检查处置,提高了急诊患者的满意度,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急诊成批伤病员急救中,面对大批伤病员,短时间内病人信息不易掌握,因反复询问,查对耽误抢救时间,还易出现差错。为了便于抢救识别,将临床上用于危重病人的一次性标识腕带用于成批伤员的抢救,效果好。方法是将病人姓名、性别、年龄、主要诊断、编号写于腕带上。经临床应用发现短时间内能迅速查对识别抢救,也便于转运交接病人,方便快捷,提高了抢救效率。
配有标识腕带的急诊患者到超声、放射、CT等辅助科室进行检查时,因其手腕上有醒目的标识腕带,随时提醒、告知医务人员优先检查,缩短患者的等候时间,简化了就医流程,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5 标识腕带的不足之处
腕带标识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标识腕带是用手写方式填写患者信息,存在以下缺陷:手写资料可能太潦草难以辨认,无法获得准确信息;使用不规范,容易造成信息遗漏;重复书写加重护士工作负担。
在临床使用标识腕带以来,根据医护人员及患者的反馈意见,认为该举措对保障患者的安全有重要的意义,是防止患者身份错误识别的理想方法。随着医院信息系统、网络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改进标识腕带,必将减轻对患者身份的识别负担,增加医疗护理安全,将医疗差错降至最低。
【参考文献】
[1]杨万里.住院病人管理应把握的问题[J].成都医药,2004,30(2):320.[2]李蕊.辨识是病人安全的保障[J].中国护理管理,2006,6(4):4546.[3]李建华.护士出现差错事故的心理学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5):39.姓名:顾纪芳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75 籍贯 上海 职务 护士 学历:本科
职称:主管护师
研究方向 急救护理
联系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201900 联系电话:*** Mail:wangweifeng@baosteel.com
通讯作者 陈霞琴 性别 女 出生日期 1983 籍贯 上海 职务 护士 学历:本科 职称:护师
研究方向 急救护理
联系地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 201900
第二篇:腕带识别标识管理规定
腕带识别管理规定
一、使用腕带作为识别病人身份的标识,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姓名、年龄或其他等2种方式核对病人身份,确保病人身份准确,诊疗操作无误。
二、急诊抢救病人、重症监护病房、介入手术、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的重症病人、语言交流障碍、镇静治疗,及有晕厥、低血糖、老年痴呆病史病人、年龄在70岁以上者均使用标识腕带。
三、入院时由当班接诊护士在腕带上用签字笔端正、清楚、准确地填写病人信息:病区、床号、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诊断。腕带书写要求正确、规范,腕带上患者的信息项目栏避免遗漏,字迹清晰、工整,无涂改。信息与病人家属一起核对,告知应用的意义及注意事项,核对无误后松紧适宜地佩带在病人左手腕部,如左手腕部是患处则佩带在右手腕部。向病人及家属告知不能随意取下,交代其用途及注意事项,直到出院时由当班护士取下后统一处理。
四、操作时要求三查七对,并查对腕带内容,患者转科和交接班、手术治疗、留取各种标本、输血治疗、放射及超声等检查时需准确识别,除检查病历、床号和呼叫姓名外,需查对腕带标识。
五、加强患者佩戴腕带部位的观察 如皮肤的完整性,有无擦伤、手部血运是否良好、松紧度是否适宜等。
六、患者出院或转科时方能将腕带标识取下;如因转科或特殊治疗等其他原因,必须取下或更换部位时,应重新填写并由2名护士双人核对后再次佩戴腕带,以确保患者标识准确。
七、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手术前一天由病房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手术患者核对: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接接患者之前:导管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进入手术间后:手术医生与导管护士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确认患者身份。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根据医嘱、输血申请单,护士两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血袋有无破裂、输血单与血袋标签是否一致,同时检查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无误后方可输入。
腕带的处理流程
1.入院(1)接待患者
(2)核对患者首页信息正确无误。(3).填写病人病历相关内容。
2.填写腕带表示链
(1)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诊断,科室,过敏史,对XXXXXXXX药物过敏)。(2)双人核对
3.确认腕带填写的各项内容给患者佩戴腕带并宣教(1)佩戴时要注意书写方向向外,松紧度能放进一手指。(2)宣教佩戴腕带的目的(确保核实该病人身份)
4.使用腕带查对确认患者身份
(1)让患者说出自己的姓名,并与腕带资料确认。
5.确认患者出院(1)结账
(2)确认完成治疗。(3)解除腕带,出院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
1、医护人员在各类诊疗活动中,必须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应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3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2、检查、CCU、病情危重、意识障碍、新生儿、围手术期、输血、不同语种或语言交流障碍等患者必须按规定使用“腕带”标识。
3、护士在为患者使用“腕带”标识时,实行双核对。“腕带”记载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院号、床号、科别、诊断、过敏史等。由病房责任护士负责填写。
4、护士在使用“腕带”作为识别标示时必须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5、介入治疗或有创治疗活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发放特殊饮食前,医护人员应让患者或家属陈述患者姓名,并至少同时使用两种患者身份识别方法,核对床头卡和腕带,确认患者身份。
6、在诊疗活动前,实施者必须亲自与患者或其家属进行沟通,严格执行查对制度,保证对患者实施正确的操作。
7、手术患者在转运交接过程中,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如下具体措施:
(1)手术患者进入手术室前由病房护士给患者使用“腕带”标识,写清患者床号、姓名、性别、住院号、科别、血型后,与手术室护士交接并填写病房与手术室对接单,无误后方可进入手术室。(2)围手术期患者“腕带”使用时间必须依据护理部规定,即手术前一日开始使用,手术后病情危重期间使用(直至改为二级护理),手术后病情稳定使用三日,结束后由病房负责护士核对后取下。
8、病房、导管室、CCU之间患者识别,必须有患者身份识别的具体措施:
(1)病房与导管室转接患者:病房护士认真查对,做好手术前准备;认真与导管室护士进行交接,内容包括:床号、姓名、手术名称、生命体征、手术前准备、药物情况等,并填写病房与导管室患者对接记录单。
(2)导管室与病房转接患者:手术后由医务人员护送保证搬运安全,导管室护士认真交接按识别卡与病区做好病情、药品及物品的交接,内容包括:患者自然情况、术式、穿刺部位、鞘管、止血方式、意识等,填写导管室与病房患者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3)病房与CCU转接患者:由医务人员负责转送,保证搬运安全;病房护士认真交接,内容包括: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输液、各种引流、皮肤完整情况等,填写病房患者与CCU对接记录单,无误后方可离开。
患者身份识别制度及重点环节的流程程序
1、患者身份识别制度由医务处、护理部、门诊部联合制定。
2、医务人员在给患者用药、使用血液和血液制品、采集血液和其他标本、为患者提供其他的诊疗操作之前均应对患者身份进行识别,准确无误后方可从事诊疗活动。
3、至少同时使用二种(或二种以上)患者身份识别的方法。
4、患者身份识别采用患者姓名、住院号和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识别,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的依据。特别注意在使用患者姓名进行识别时,要询问患者让患者回答,然后将患者的回答与手中的信息进行核对。
5、对所有来诊患者均要进行身份识别,相关工作人员有责任依据患者的身份证、户口本、医保卡等有效证件,在各种医疗文书、收款依据上准确填写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等。
6、无有效证件证明其身份的患者,接诊医师要求患者本人亲自填写姓名、年龄等;对暂时无法识别身份的患者要在病历上注明原因,待明确身份后再按病历书写规范补写。
7、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准确识别患者身份。在进行各项治疗、护理活动中,至少同时使用姓名、性别、床号三种方法确认患者身份。
8、进行介入或有创诊疗前,施术者要亲自与患者(或患者亲属)面对面沟通,并把沟通内容简明扼要记录在病历上。
9、医院要求各科对无法有效沟通(如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新生儿等患者)及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建立使用“腕带”标识牌,作为住院患者的识别制度,在进行各项诊疗操作前要认真核对患者“腕带”上的信息,准确确认患者的身份。
10、“腕带”牌记载患者信息包括:科别、床号、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等,由病房的值班护士负责填写。
11、要求所有重症监护室、急诊抢救室、分娩室(新生儿)、新生儿病房、所有进入手术室患者以及所有处于昏迷状态的患者均要佩带“腕带”牌,以便身份核对识别。
12、“腕带”牌上填写的患者信息必须经二人核对后方可使用,若损坏需更新时同样需要经两人核对。佩戴“腕带”标识应准确无误,注意观察佩戴部位皮肤无擦伤,血运良好。
13、完善并落实护理各关键流程(急诊、病房、手术室、重症医学科、产房之间的流程)的患者识别措施、交接程序与记录。
第三篇: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范文)
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腕带标识管理旨在有效帮助医护人员确认急诊抢救、手术、转科、昏迷、神志不清、无自主能力等重症病人及沟通有障碍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识别准确度,降低因识别错误造成各类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根据医院标识相关规定,护理部下发《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一、“腕带”使用目的
帮助医护人员确认住院病人及急诊观察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识别准确度。
二、“腕带”使用对象 1.全院所有住院病人。
2.急诊科抢救室及急诊留观的病人。
三、“腕带”使用规定
1.颜色:使用的“腕带”有两种颜色,蓝色和粉色。其中蓝色用于男性病人,粉色用于女性病人。(包括新生儿)
2.“腕带”信息内容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门诊自费病人用就诊卡号,参保病人用医保卡号)、姓名、年龄、性别、诊断等。护理人员应用蓝色圆珠笔按要求,逐项清晰填写各项内容。
3.病人从急诊室入院或转科,接收科室应及时完善“腕带”上的信息,必要时更换。
4.“腕带”佩带部位:腕带常规佩戴在病人右腕。如病人右腕无法佩戴时,按右腕—右脚踝—左腕—左脚踝的顺序依次佩戴。“腕带”佩戴时注意字体方向,便于查对。
5.“腕带”佩戴时松紧度以一指为宜。佩戴部位皮肤保持完整、无擦伤,肢体末梢血运良好。
四、“腕带”管理要求:
1.病人入院后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填写“腕带”上的信息,需由双人核对(护士——患者、护士——家属、护士——护士、护士——医生)无误签名后,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为病人佩戴。
2.责任护士应经常检查 “腕带”的信息是否清晰。一旦发现“腕带”损坏、丢失及“腕带”上信息无法辨认时,应立即更换,更换时同样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为病人佩戴。
3.“腕带”不得重复使用。
4.病人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摘除腕带。
5.每班检查患者“腕带”皮肤情况一次,保证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血运情况良好。
6.将科室使用识别“腕带”的工作纳入护理质控检查项目中。
五、“腕带”使用要求
各科室应按照规定要求,确保“腕带”标识准确无误,正确进行“腕带”的佩戴与使用,执行任何治疗、护理及交接班时均需核对腕带信息。转抄长期口服药本或服药卡及临时治疗时,服药本或服药卡及治疗单上均需填写住院号。确保有效核对。保证各项护理行为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第四篇:神经内科腕带识别标识管理规定
神经内科腕带标识管理有关规定
试行日期2014.11.1
修订日期2015.1.20
一、“腕带”使用目的
帮助医务人员确认住院病人的正确身份,提高识别准确度。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至少同时使用腕带、床头卡或其他等2种方式核对病人身份,确保病人身份准确,诊疗操作无误。
二、“腕带”信息内容
包括:科室、床号、住院号、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等。护理人员应用黑色记号笔按要求,逐项清晰填写各项内容。
三、“腕带”佩带部位:
腕带常规佩戴在病人右腕。如病人右腕无法佩戴时,按右腕—左腕的顺序依次佩戴。“腕带” 佩戴时注意字体方向,便于查对。
四、“腕带”佩戴时松紧度以1-2指为宜。佩戴部位皮肤保持完整、无擦伤,肢体末梢血运良好。
五、“腕带”管理要求:
1.病人入院后由主管护士或值班护士填写“腕带”上的信息,需由双人核对(白班主管和责任护士核对,夜班由值班护士2人或医护)核对无误后,由责任护士或值班护士为病人佩戴。2.责任护士应每天检查 “腕带”的信息是否清晰。一旦发现“腕带”损坏、丢失及“腕带”上信息无法辨认时,应立即更换,更换时同样需经两人核对无误后方可为病人佩戴。3.“腕带”不得重复使用。
4.每班检查患者“腕带”皮肤情况一次,保证佩戴部位皮肤完整、无擦伤、血运情况良好。
5.病人出院时由责任护士摘除腕带,双人核对后丢弃于感染性废物桶。
六、护士在标本采集、给药、输血或血制品等诊疗活动时要求三查七对,并查对腕带内容,应至少使用两种身份识别方法(腕带、床头卡),实行双向核对法:即要求患者或家属自行说出本人姓名,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已确保对正确的患者实行正确的操作。
七、关注重点环节的患者身份识别,细化识别流程。
(一)手术患者识别: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手术前一天由病房护士确认患者身份戴“腕带”,主管医生进行手术部位标记。手术患者核对:查对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病案号、诊断、手术名称、手术部位(左、右)等。
接接患者之前:导管室护士与病房护士查对,进行患者姓名、性别、年龄、手术名称、手术部位的确认。进入手术间后:手术医生与导管护士共同与清醒的患者交谈查对,确认患者身份。
(二)输血患者身份识别:
采用“腕带”、“患者家属及陪护亲友”、“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识别。根据医嘱、输血申请单,护士两人核对患者姓名、病案号并与患者核实后方可抽血配型。输血前需两人核对患者床号、姓名、住院号及血型(含Rh因子),检查采血日期、血液有无凝血块或溶血、血袋有无破裂、输血单与血袋标签是否一致,同时检查供血者的姓名、血型(含Rh因子)及血量是否相符,交叉配血报告有无凝集,无误后方可输入。
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2015.1.20
第五篇:安全标识管理规定
类别:安全编号:YH—AQ—2016—001
标准名称:安全标识管理规定
起草部门:安全部起草人:邢长亮批准人:倪军
批准日期:2016.6.6执行日期:2016.6.6有效期:
3年 标准内容:
安全标识管理规定
1总则
为认真执行安全标识标准,加强标识的使用、维护和管理,发挥安全标识的警示作用,特制定本规定。
2定义
本规定所称安全标识是向工作人员警示工作场所或周围环境的危险状况,指导人们采取合理行为的标识。
3适用范围
本规定适用于对安全标识管理规定中5.1、5.2、5.3„„的管理。
4职责和权限
4.1 安全部负责安全标识管理,相关管理部门协助管理。
4.2 相关部门负责文件的具体落实。5工作内容
5.1安全标识牌应设置在醒目和施工现场危险部位与安全警示相对应的地方,使施工人员及相关人员注意并了解其内容。遇有触电危险场所,应使用绝缘材料的标志牌。
5.2因施工需要或工程竣工后,安全标识牌须移动或拆除时,各部门负责组织将安全标识牌收起上交安全部统一保管。
5.3安全标识牌未经安全部允许,任何人不得随意移动或拆除。
5.4安全部应及时对变形、污损的安全标识牌进行整修和更换。
5.5设立于某一特定位置的安全标识应被牢固地安装,保证其自身不会产生危险,所有的标识均应具有坚实的结构。
5.6当安全标识被置于墙壁或其它现存的结构上时,背景色应与标识上的主色形成对比色。5.7对于那些所显示的信息已经无用的安全标识,应立即由设置处卸下,这对于警示特殊的临时性危险的标志尤其重要,否则会导致观察者对其它有用标志的忽视与干扰。
5.8危险和警告标识应设置在危险源前方足够远处,以保证观察者在首次看到标识及注意到此危险时有充足的时间,这一距离随不同情况而变化。
5.9安全标识不应设置于移动物体上,例如门、因为物体位置的任何变化都会造成对标识观察变得模糊不清。
5.10已安装好的标识不应被任意移动,除非位置的变化有益于标识的警示作用。5.11安全标识的颜色类别
5.11.1安全色是表达安全信息的颜色,表示禁止、警告、指令、提示等意义。应用安全色使人们能够对威胁安全和健康的物体和环境作出尽快的反应,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安全色用途广泛,如用于安全标识牌、交通标识牌、防护栏杆及机器上不准乱动的部位等。安全色的应用必须是以表示安全为目的和有规定的颜色范围。
5.11.2红色表示禁止、停止、消防和危险的意思。禁止、停止和有危险的器件设备或环境涂以红色的标记。如禁止标识、交通禁令标识、消防设备、停止按钮和停车、刹车装置的操纵把手、仪表刻度盘上的极限位置刻度、机器转动部件的裸露部分、液化石油气槽车的条带及文字,危险信号旗等。5.11.3黄色表示注意、警告的意思。需警告人们注意的器件、设备或环境涂以黄色标记。如警告标识、交通警告标识、道路交通路面标识、皮带轮及其防护罩的内壁、砂轮机罩的内壁、楼梯的第一级和最后一级的踏步前沿、防护栏杆及警告信号旗等。
5.11.4蓝色表示指令、必须遵守的规定。如指令标识、交通指示标识等。5.11.5绿色表示通行、安全和提供信息的意思。可以通行或安全情况涂以绿色标记。如表示通行、机器启动按钮、安全信号旗等。国家标准GB2893—82《 安全色》对安全色的含义及用途、照明要求、颜色范围以及检查与维修等均作了具体规定。家标准GB6527.2—86 《 安全色使用守则》作了进一步说明,并给出了具体使用实例。5.12安全标志的使用
5.12.1危险标识 只安装于存在直接危险的地方,用来表明存在危险。
5.12.2禁止标识 用符号或文字的描述来表示一种强制性的命令,以禁止某种行为。
5.12.3警告标识 通过符号或文字来指示危险,表示必须小心行事,或用来描述危险属性。5.12.4安全指示标识 用来指示安全设施和安全服务所在的位置,并且在此处给出与安全措施相关的主要安全说明和建议。
5.12.5消防标识 用于指明消防设施和火灾报警的位置,及指明如何使用这些设施。
5.12.6方向标识 用于指明正常和紧急出口,火灾逃逸和安全设施,安全服务及卫生间的方向。5.12.7交通标识 用于向工作人员表明与交通安全相关的指示和警告。
5.12.8信息标识 用于指示出特殊属性的信息,如停车场,仓库或电话间等。
5.12.9强制性行动标识 用于表示须履行某种行为的命令以及需要采取的预防措施。例如,穿戴防护鞋,安全帽,眼罩等。
5.13安全标识的维护管理与分类
5.13.1为了有效地发挥标识的作用,应对其定期检查,定期清洗,发现有变形,损坏,变色,图形符号脱落,亮度老化等现象存在时,应立即更换或修理,从而使之保持良好状况。安全管理部门应做好监督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13.2要经常性地向工作人员宣传安全标志使用的规程,特别是那些须要遵守预防措施的人员,当建议设立一个新标识或变更现存标识的位置时,应提前通告员工,并且解释其设置或变更的原因,从而使员工心中有数,只有综合考虑了这些问题,设置的安全标识才有可能有效地发挥 5.13.3在有车辆出入的大门需要设置限高、限宽的相关标识。
5.13.4“禁止吸烟”标识。
5.13.5根据公司情况设置安全防护标识。如:“必须戴安全帽”,“必须戴防护眼镜”,“必须穿防护鞋”。
5.13.6在配电室、开关等场所设置“当心触电”。
5.13.7在易发生机械卷入、轧压、碾压、剪切等伤害的机械作业车间,设置“当心机械伤人”。
5.13.8在易发生飞溅的车间,如焊接、切割、机加工等车间,设置“必须戴防护眼镜”。
5.13.9在噪声超过85dB的车间,设置“必须戴护耳器”。
5.13.10用警示条纹带区分不同的工作场所
5.13.11用圆点和箭头标出逃生路线的方向,以最近的“出口”为准。
5.13.12用标贴贴于有棱角,坡度,扶手和把手等位置,以显出层次感。
5.13.13有台阶,坡度或易滑的位置,可使用防滑贴加以预防。
5.13.14所有“出口”都应在显著位置加贴“出口”标识(有要求可安装应急灯或采用荧光标识)。
5.13.15在配电房,空压房等设备室房门上加贴“不准进入”和其它警示标识,以示说明。5.13.16在所有应急设备旁,如“119”“消火栓”等,加贴说明标识。
5.13.17在各种管道上加贴标签,标明层次、管道中的介质以及流向。
5.14工作时限
安全部一般应在7个工作日内组织完成上述工作。6检查确认
6.1 总经理承担安全标识管理责任,生产副总经理承担协同管理责任。
6.2 生产管理部负责人具体负责协调、落实、监督和反馈执行情况。6.3 安全部组织执行情况的考核和评价。7要求
7.1 相关部门和责任人要认真落实安全标识管理规定。7.2 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协调、指导、监督和考核。
7.3 执行中遇到重大变化或问题要及时向主管部门、生产副总经理或总经理汇报。8 附则
8.1 本规定未尽事宜由安全部负责解释。8.2 本规定自下发之日起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