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学案
鉴赏诗歌的形象之意象和意境 学案
1、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2、提高学生诗歌鉴赏能力。教学重点
掌握意象与意境类题型的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复习鉴赏意象与意境题型方法与技巧 教学过程:
一、考点分析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形象(意象)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3)事物形象。诗人借助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如咏物诗、杂诗。景物形象
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二.高考例题
题型一:形象特征
提问:分析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1)分析诗歌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小结:[答题模式]
迁移训练
(12安徽)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
答:
(12天津)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
答:
(12江苏)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1)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
(12湖北)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
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
(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12江西)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
(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
题型二:意象类
提问方式: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特点?
1、(09年宁夏.海南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鹧鸪天 代人赋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②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 ①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②青旗: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答案】(5分)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
2、(09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 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⑴描绘了一幅山环水绕,村阁隐然,浮萍泛绿,藕花飘香的恬静优雅的隐居风光图。分别写了溪桥横跃,曲水弯流,楼阁隐约,浮萍漂碧,藕花飘香。从视觉与嗅觉等角度渲染出闲适雅寂的石湖风景。小结:[答题模式] 迁移训练
.(12山东)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题型三: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09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
【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折桂令】一曲写苏昆生重访秦淮。秦淮河横贯南京市,河两岸为景胜、繁华之地,但现在苏昆生见到的是一片残败。
(1)“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小结:[答题模式]
迁移训练
题李世南画扇 蔡肇
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
[注] 李世南:北宋著名画家,擅画山水。蔡肇(?—1119):字天启,丹阳(今属江苏)人。曾任吏部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瓮:这里指水瓮。坞:地势周围高而中央凹的地方,这里指坞。
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三、总结
1、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营造的氛围(意境)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明净绚丽、幽静深寂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常用术语: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③分析作者表现的思想感情。
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根据这首诗歌情境氛围的特点再来谈诗人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离愁别绪、羁旅情愁、思乡怀远、闲适恬淡、乐山好水、感时伤世、吊古伤今、忧国忧民、言志抒怀、叹惋讽谏等。训练
2、常见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爱恨情长的形象;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积极乐观、笑傲人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掌握意象描写的方法及意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高考例题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2008年辽宁卷)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人。淀:即蓝靛,蓝色染料。
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浔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06辽宁卷)东坡①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确:山多大石。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3分)
二、方法总结
1、意象的作用
①营造氛围。如《琵琶行<并序>》中的“枫叶荻花秋瑟瑟”句,就营造出与朋友离别时 的萧瑟、落寞的氛围。
②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凡诗歌中有描写的景物,一般都具有这一作用。
③塑造背景或环境。这一作用与“营造氛围”有相似之处,但亦有不同,那就是通过多个意象组合——意象群,为人物的活动提供背景或环境,这种作用在山水诗、边塞诗中运用较多,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之“青海长云暗雪山”即是。
④塑造意境。意境是作者描绘自然景物中景物而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目的是让读者 “临其境”或“入其境”感知境界之妙以及作者的情感。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等都是意境深远的诗句。
⑤衬托人物节气、品质或性格。这种作用在写物诗中较为普遍,在表达技巧上,常用象征手法或比喻修辞,如雪、竹、梅、松、鹤、荷、平仲、金风玉露等等,衬托人物品行高洁、性格坚毅、情感纯洁等。
⑥奠定情感基调。如柳永《雨霖铃》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为全词奠定了凄凉、伤感的基调。
⑦以景衬境。这一作用在山水诗中运用最多,如以闹景衬静境——“竹喧归浣女”,以动景衬静境——“莲动下渔舟”,以暖景衬冷境——“日色冷青松”,以亮景衬暗境——“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以满景衬空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以物语(或物态)衬心境——“废池乔木,犹厌言兵”等等。
2、意象描写方法
(1)各种修辞手法
(2)侧面描写———衬托对比
衬托是有主次之分两者相比较一方为另一方服务从而突出主要的一方的手法,它分为正衬与反衬。对比是相并的两方内容相反目的在于突出不同点的手法。
(3)正面描写———动静结合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还可以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4)正面描写———虚实结合
在景物描写中,虚是联想想象之景,如回忆想象未来或幻想幻觉之景;实指当前视听之景。
(5)正面描写———光影、色彩的渲染
(6)正面描写———观察角度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
三、课堂训练
1、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问: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注】。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孟博,即东汉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初平,即黄初平,《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颔联在景物描写上用了什么手法?简析其作用?(5分)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 刘长卿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
【注】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本诗中间四句分别是从哪个角度写景的?试简要分析。
6、读下面的词,完成下面题。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7、阅读下面这首宁诗,然后回答问题。
祭常山回小猎① 苏 轼
青盖前头点皂旗,黄茅冈下出长围。弄风骄马跑空立,趁兔苍鹰掠地飞。
回望白云生翠谳②,归来红叶满征衣。圣朝若用西凉簿③,白羽犹能效一挥。
注释:①诗作于密州知州任上。是年十月,诗人到郡城南二十里的常山祈雨,回来路上和同官在常山东南的黄茅冈举行了一次习射会猎。②翠谳:苍翠的山峰,指常山。③西凉薄:晋将军谢艾,本书生,善用兵,胜仗无数。④白羽,即白色的羽扇,儒将所持。
⑴此诗颈联写景有什么作用?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谷口眷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注】①谷口,指蓝田县辋川谷口,钱起筑别墅于此,名之曰“故山草堂”。②辛夷,木兰树的花
①前两句写出了谷口怎样的景象?写这样的景象,在全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4分)
9、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鹧鸪天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洞霄宫 林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洞霄宫:在浙江余杭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是道教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为“洞霄宫”。
(1)此诗的颔联是写景的诗句,写景很有特点,请结合诗句至少从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赏析。
11、阅读下边一首词,完成(1)—(2)题。
鹊桥仙 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鸣杜宇。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注]①惊残:惊醒。②故乡:即家乡。
(1)这首词“茅檐人静”等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第二篇: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鉴赏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一、学习目标 1﹒理解意象和意境
2﹒了解常见诗歌意象的作用和常见意境的特点 3﹒能运用意象和意境的知识解题和命题
二、知识归纳
鉴赏诗歌的形象是高考诗歌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内容。诗歌形象包括景物形象、事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诗歌中寄寓了诗人特定思想感情的景物,通常称为意象。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则会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
1﹒请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在后面括号里指出其代表的思想感情。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杨柳代表惜别怀远之意)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酒代表别离之情)
何以解忧,惟有杜康。——曹操《短歌行》(杜康酒代表消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ZYB重油煤焦油专用泵故乡。——李白《静夜思》(明月代表思家)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铃霖》(寒蝉代表悲凉,长亭代表惜别)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白云代表漂泊,浦为送别之地,为离愁别绪代名词)
梧桐更兼细雨——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ZYB渣油齿轮泵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猿叫凄清,杜鹃啼血,表悲伤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凄清、悲凉)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羌笛发凄切之音,成为征戍将士思乡和戍边幽怨的象征)
多个相关的意象组合成特定的意境。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飘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2﹒请概括下列各诗的意境。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2CY系列齿轮油泵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落日怅望
马戴(孤寂冷清)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小
池
杨万里(清新明丽)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西楼
曾巩(雄伟壮阔)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KCB铜齿轮泵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宿甘露寺
曾公亮(雄伟壮阔)
枕中云气千峰近,床底松声万壑哀。要看银山拍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三、真题展示(阅读下面各诗及答案,并完成后面问题)
1﹒(2009年广东卷)10.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合风襟静,高当泪脸悬。南ZYB-B高压渣油泵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问题: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答案: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2﹒(2009年福建卷)5.阅读ZYB系列渣油泵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江行[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
问题:(2)请从“景” 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4分)答案:(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
3﹒(2009年重庆卷)
12、阅读下面的曲词,回答问题。(6分)【折桂令】问秦淮
孔尚任
问秦淮旧日窗寮,破纸迎风,ZYB煤焦油泵坏槛当潮,目断魂消。当年粉黛,何处笙箫? 罢灯船端阳不闹,收酒旗重九无聊。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
(2)“白鸟飘飘,绿水滔滔,嫩黄花有些蝶飞,新红叶无个人瞧”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2)通过“白鸟”“绿水”“嫩黄花”“新红叶”等描绘了初秋景色。又通过“飘飘”“滔滔”“有些蝶飞”“无个人瞧”等表达了因昔盛今衰引发的冷寂落寞之情。
4﹒(2009年全国卷Ⅱ)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ZYB-B可调式渣油泵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问题:(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案:(1)(4分)夜晚、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5﹒(2009年全国卷Ⅰ)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次石湖书扇韵①
姜夔②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BWCB沥青泵处别开门。
[注]①石湖;南宋诗人范成大(1126—1193)晚年去职归隐石湖(在今江苏苏州),自号石湖居士。②姜夔(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浪迹江湖,终生不仕。淳熙十四年(1187)夏,曾去拜见范成大,这首诗约作于此时。问题:(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答案:(1)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lqb沥青输送泵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四、命题探究及解题对策
1﹒意象、意境类考题通常会从哪些角度来提问?请予以归纳: 角度: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2﹒意象、意境类考题的答题思路是怎样的?请予以归纳: 思路分析:先点出具体的意象(即景物),然后结合诗歌的诗眼、抒情议论类句子和整体感情色彩ZYB增压燃油泵来分析诗歌意境,最后从情与景相统一的原则出发根据大意点出蕴含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五、知识积累
1﹒常见意象(见附录)
2﹒常见意境(氛围)类别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3﹒常见思想感情类别: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3GR三螺杆泵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六、实战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问:“朝雨”“柳色”这两个意象除了描写春色外,还表达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这一凄冷环境还烘托出诗人送别友人时的忧伤之情;“杨柳”象征离别,折柳相赠表示留恋之情,增加了浓厚的离别情意。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YCB圆弧齿轮油泵面问题。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问:本诗用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怀?
答:用竹林、孤琴、深林、明月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表达了诗人恬淡隐逸的思想情怀。
七、我来出题
请仔细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编制两道试题并拟好参考答案。
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①在诗中作者写了哪几种景物?KCB征?
②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景物有落月、啼乌、满天白霜、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是秋夜幽寂清冷。
②写出落榜后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
八、课后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YHB轴头油泵大意。(略)
2)问: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渲染了怎样的氛围?表达了什么诗
型不锈钢齿轮泵这些景物有什么特人怎样的情感?
答: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NYP高粘度泵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2﹒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后面问题。送魏万之京
李颀
朝闻游子唱离歌,昨夜微霜初渡河。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蹉跎。
注: 离歌:离别之歌。
关城:潼关、函谷关。御苑:皇家的宫苑。砧声:捣制寒衣的声音。
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大燃烧器油泵意。(略)
2)诗歌首联和颔联哪几个词表现了季节的怎样的特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微霜”“鸿雁”点出了送别时深秋时节凄冷萧瑟的气氛,从中表达出诗人送别的悲愁难抑,黯然神伤的情绪。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送人东归
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北京燃烧器油泵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1)请翻译这首诗歌的大意。(略)
2)这首诗运用哪些意象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这首诗通过荒凉的边地、飞落的黄叶、秋高气爽的天空、飒飒的秋风和灿烂的朝阳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辽阔深远的意境。(落叶萧萧的寒秋,在临近荒凉冷落的古堡旁,作者送友人远行,当时旭日东升,整个荆楚大地秋高气爽,朝霞绚烂,面对着高耸的山峰,浩荡奔流的大江、飒飒吹拂的秋风,灿烂的朝阳,无论是临行的友人还是送别的作者自身,都常见得胸中荡漾着一股豪气。这里的意境是辽阔深远的。接着作者想象一面目送归舟孤零渣油泵ZYB-7.5/2.0零地消失在天际,一面遥想江东亲友大概正望眼欲穿,切盼归舟从天际飞来,而且他又进一步联想到:归客将遇见哪些故人,受到怎样的接待,这是对友人此后境遇的关切。最后作者又由想象回到了现实当中,写当此送行之际,开怀畅饮,设想他日重逢,更见惜别之情。)
3)这首诗和一般的送别诗在意境上有什么不同?
一般的送别诗多写离别时的哀伤与惆怅,但这首诗写送别而不伤离别。如离别,诗人只对深秋的苍凉气氛稍事点染,便浓墨重彩地纵横写去,营造出了一个山高水长、夹套保温泵扬帆万里的辽阔深远的意境,于依依惜别的深情之中,还闪现出对日后重逢的遐想。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1)请翻译这首诗歌ZYB高温齿轮油泵的大意。(略)2)请编制两道题目并拟好答案。
例:①作者在这首诗中塑造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②这种意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答案:①山雨初霁,万物一新;初秋的傍晚,幽清明净。清泉淙淙、翠竹成林、月下青松、水中碧莲,是空山秋天恬静幽美的景象。②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内环式高粘度泵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九、学习小结
1﹒诗歌的形象有哪些类型?
2﹒什么是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3﹒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会从哪些角度来命题,解题策略是怎样的?
4﹒请写出十个常见意象及其所代表的情感:
5﹒请写出常见的意境类型:
6﹒请写出常见思想感情的类型:
7﹒自我学习反思:
http://
http://www.xiexiebang.com/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诗歌鉴赏之意象、意境
诗歌鉴赏之意象
一、什么叫意象?
意象:指主观情意和外在物象相融合的心象,即意中之象。简单地说,就是指诗中描写的景物和人物。
例如: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秋风、落叶。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二、常见意象及其特定意义:
(一)送别类意象(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
1.杨柳。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
2.长亭。古代路旁置有亭子,供行旅停息休憩或饯别送行。如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等。
3.南浦。南浦多见于南方水路送别的诗词中,如唐代白居易《南浦别》中的“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等。
4.酒。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
5、白云:思友、思亲。
(二)思乡类意象(或表达对家乡的思念,或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月亮。“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鸿雁: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的景象,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如李清照《一剪梅》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莼羹鲈脍。典出《晋书•张翰传》。传说晋朝的张翰当时在洛阳做官,因见秋风起,思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毅然弃官归乡,从此引出了“莼鲈之思”这个表达思乡之情的成语。
4.双鲤。鲤鱼代指书信,如:宋人晏几道《蝶恋花》词:“蝶去莺飞无处问,隔水高楼,望断双鱼信。”(鱼雁、青鸟、青鸾:代表书信、信使。)
5、捣衣”,也表达游子思亲。“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6、小楼:思恋故国、思乡怀人。
(三)、愁苦类意象(或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
1.梧桐。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2.芭蕉。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 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寒蝉:悲凉、愁苦。
5、落花:惜春、伤春、感慨时光流逝、青春易老、生命短暂。
6、黄叶:飘零、凄凉、孤独、迟暮。
7、杜鹃(子规):哀怨、凄凉。
8、芳草:离愁、思恋。
9、鹧鸪:旅途途寂寞、离愁别绪。
10、哀鸿:比喻流离失所的人。
11、哀猿:悲愁、思乡怀人、贬谪。
12、夕阳:失落凄凉、漂泊沧桑、家国之悲、身世之感。
13、细雨:无边轻愁、郁闷。
14、秋天、秋风、西风:悲凉。
(四)、抒怀类意象(或托物显示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
1.菊花。代表坚强、清高、超凡脱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宋人郑思肖《寒菊》中“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堕北风中”。
2.梅花。代表傲雪、坚强、不屈不挠、孤高、高洁的品格。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3、牡丹:富贵、雍容华贵。
4、莲花:高洁、坚守节操。
5.松柏。歌颂坚贞不屈、孤直坚强的人格,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保持高洁的品质。6.竹。代表清高、正直、坚定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定顽强、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7.黍离。“黍离”常用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8.冰雪。常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9、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如:杜甫《蜀相》:“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
10、采薇:坚守节操、隐居。
11、南山:归隐田园、淡泊。
(五)、战争类意象(或表达对战争的厌恶,或表达对和平的向往)1.投笔。指弃文从武。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 老边州。”
2.长城。指边关、战争。如陆游的《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3.楼兰。以后诗人就常用“楼兰”代指边境之敌,用“破(斩)楼兰”指建功立业。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疆域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柳营。指军营。后代多以“柳营”称纪律严明的军营。《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汉文帝时,汉军分扎霸上、棘门、细柳以备匈奴,细柳营主将为周亚夫。周亚夫细柳军营纪律严明,军容整齐,连文帝及随从也得经周亚夫许可,才可入营,文帝极为赞赏周亚夫治军有方。
5.请缨。喻杀敌报国。
6.羌笛。多表达边关将士的思乡与忧怨之情。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
7、阳关:边塞。
三、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1)诗中通过什么意象,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结合全诗分析XX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3)结合诗歌分析这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
(4)请分析诗中XX形象。
2、答题步骤:意象+画面+感情(作用)
3、答题规范:
答:这首诗选用了、、意象,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四、考题演示。
军城早秋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1)诗的前两句选用了什么意象,描绘了什么景象?有什么寓意?
答:选用了夜晚、秋风、汉关、塞云、边月、西山这些意象,描绘了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诗歌鉴赏之意境
一、什么叫意境?
意境:是诗人强烈的思想感情(意)和生动的客观事物(境)相契合,在艺术表现中所创造的那种既不同于生活真实,又可感可信、并且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情景交融的境界。
二、意象和意境的关系:
意境由意象构成、意象包括在意境之中。例:①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意象:暮秋、黄昏、寒鸦、江水;意境:渲染出一幅孤独、寂静的画面)②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意象: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意境:组成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三、常见的意境定位词(术语):一般组合成四个字。
1、幽静、清幽、幽美、幽深、幽远、2、宁静、宁谧、安宁、安祥、祥和
3、美丽、繁丽、绚丽、绮丽、优美、繁华、明媚、繁盛、明丽
4、苍茫、苍凉、悲凉、辽阔、开阔、雄阔、雄浑、慷慨、激昂、热烈
5、朦胧、素雅、素淡、淡雅、迷离、凄迷、凄凉、荒凉
6、萧条、寂寥、冷落、清冷、暗淡、冷寂、萧索、肃杀、荒芜
7、自然、纯朴、淳朴、清新
8、空灵、渺远 常见的组合:
1、幽美宁静:山水田园诗。
2、清新淳朴、自然恬淡:山水田园诗。
3、宁谧祥和:农家生活。
4、开阔雄浑、苍凉悲慨:边塞诗。
5、萧条冷寂/荒凉寂寥:羁旅思乡、贬谪思归。
6、绚丽繁盛:春天图景、都市繁华。
四、应考锦囊。
1、常见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这着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答题步骤:画面+氛围特点+感情
3、答题格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画面,营造了一种()氛围,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考题演示。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题步骤:画面+意境特点+感情
答:此诗描绘了一幅绚丽的初春景象图: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意境明净绚丽、恬静优美(或营造了一个明净绚丽、恬静优美的意境氛围)(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定居草堂后的愉悦闲适的心境,也是诗人对初春时节自然界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欢悦情怀的表露(步骤三)。
第四篇:意象意境类诗歌鉴赏
(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最爱东山晴后雪① [宋]杨万里
只知逐胜忽忘寒,小立春风夕照间。只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注]①本诗为《雪后晚睛,四山皆青,惟东山全白,赋<最爱东山晴后雪>二绝句》中的一 首。
8.请简要分析这首诗中诗人的形象。(4分)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从诗句描写上看诗人的性格,从诗歌的氛围上品读诗人的心境和情怀,诗人陶醉于东山晴后山上雪景,面对如此美丽的大自然,诗人怎能不陶醉,怎能不忘怀!答案示例:诗人只顾寻胜景而不觉春寒,驻足春风夕阳中凝望东山,对东山雪景充满喜爱之情。从这些动作与心理的描写中,可以看到一个心境悠闲、陶醉于自然美景而欣然往我的诗人形象。
(湖北卷)1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
送邹明府游灵武
唐 贾岛
曾宰西畿县,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官满载书归。边雪藏行径,林风透卧衣。灵州听晓角,客馆未开扉。
【注】明府:对县令的尊称。灵武:即灵州(治所在今宁夏灵武县)。(1)请概括邹明府这个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
(2)贾岛注重用字推敲,请对第三联中的“藏”“透”二字作简要赏析。(4分)
【答案】(1)(4分)
诗中邹明府形象的主要特点是: 清正廉洁。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江西卷)1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
分)
江城子 秦观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注]①韶华:青春年华,又指美好的春光。②变做:纵使。(1)概括“杨柳”“飞絮”意象的内涵,并分析这首词表达的情感。(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答:“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2分)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2分)
• 第一种模式:分析诗歌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式: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应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答题步骤: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
• 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表述,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恰切地吻合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 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一般可表述为: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等等,但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哀伤的情怀”是不够的,还应答出为什么而“哀伤”。• 答题示例: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三年饥走荒山道”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之时。
• 提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回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后暂时定居草堂的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山东卷)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 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赏析】
《吴松道中》共有两首,是诗人行船在吴淞江上时所写。诗人写这两首诗,原本无一定题旨,他在吴淞道上一路行来,身与境遇,便随兴而发,随感而咏,或写景或怀古,富有当时当地色彩。遣词用语,不事雕饰,浅近自然,与诗人随意挥洒的诗情相合。这里选的是第二首。吴松,即“吴淞”,江名,太湖最大的支流。
这一首写泊舟后第二天的行程。诗中的“天寒”、“叶飘”、“雁声急”、“岁晚”、“霜月”诸语,点明季节已是晚秋。前三联描写了由盘门到枫桥的一路景色,兼及诗人自己的心情。天刚破晓,船又启航。头天傍晚下了一场大雨,这一天清晨依旧是秋雨霏霏,兼以风声萧萧,江南水乡便满天飘舞着木叶。深秋天寒,时时听到空中大雁,鸣声惶急,向着南方飞去而无留意。诗人不由得又低头思量自己:“大雁急急归去,顷刻使能回到南方,可我自己呢?一年将尽,旅程却还遥远着呢。”为了排遣乡思,诗人便留心观看船的四周,发现了两个极有意思的景象,其一是“鸟避征帆却”:他所乘坐的这艘远行之船,在湖面上一摇一晃地前进着,水鸟们“啾啾”鸣叫着随在后面,有时船身猛一倒退,鸟儿们便急急地避了开去;其一是“鱼惊荡桨跳”:鱼儿们聚游在船的两侧,船家一起一落地摇动着双桨,偶尔声音响了一些,便惊得鱼儿慌不迭地散了开去。看着有趣,不知不觉间,夜已来临,尾联便写夜宿枫桥。枫桥在苏州城闻门外十里枫桥镇,原本称“封桥”,因唐代张继《枫桥夜泊》诗而得此名。天既已黑尽,诗人便盘算着:今夜,这艘孤舟该宿于何处(何许)呢?放眼望去,一轮霜月下,他看见了那久负盛名的枫桥。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湖南卷)10.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8分)
度破讷沙①(其二)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鸊鹈泉②上战初归。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鸊鹈泉:泉水名。
(1)从题材来看,这首诗属于 诗。(2分)(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答案】(1)边塞(2)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解析】诗题一作“塞北行次度破讷沙”。据说唐代丰州有九十九泉,在西受降城北三百里的鸊鹈泉号称最大。唐宪宗元和初,回鹘曾以骑兵进犯,与镇武节度使驻兵在此交战,诗应是概括了这段历史。“破讷沙”系沙漠译名,亦作“普纳沙”。这首诗主要赞颂边塞将士的英雄气概,不写战斗而写战归。取材上即以偏师取胜,发挥了绝句特长。通篇造境独到,声情激越雄健,颇得盛唐神韵。
诗的头两句写部队凯旋越过破讷沙的情景。从三句才写“平明日出”可知,这时黎明还没有到来。军队夜行,“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时而兵戈相拨,时而铮鏦之鸣响。栖息在沙碛上的雁群,却早已警觉,相呼腾空飞去。“战初归”是正面写“度破讷沙”之事,“雁正飞”则是写其影响所及。首句先写飞雁,未见其形先闻其声,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三句写一轮红日从东南方的地平线上喷薄而出,在广袤的平沙之上,行进的部队蜿如游龙,战士的盔甲银鳞一般,在日照下寒光闪闪,而整个沙原上,沙砾与霜华也闪烁光芒,鲜明夺目。这是一幅极有生气的壮观景象。风沙迷漫的大漠上,本来很难见到天清日丽的美景,而此时这样的美景竟出现在战士的眼前。同时,战士的归来也使沙原增色;仿佛整个沙漠耀眼的光芒,都自他们的甲胄发出。这里,境与意,客观的美景与主观的情感浑然一体,物我不分。清人吴乔曾在《围炉诗话》里对这首诗解读说:“七绝乃偏师,非必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有或斗山上,或斗地下者。”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与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D。第一次考专题考意境。
第五篇:诗歌鉴赏学案二----景物(意象意境1)
诗歌鉴赏学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高三一部语文组
王兴梅
审批
【复习目标】
1、了解诗歌“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2、掌握鉴赏诗歌意象和意境的方法、技巧;
第一课时(识记学案)
【知识储备】----------熟记于心
1、理解“意象”和“意境”两个概念及其区别
(一)意象:“意”指作者的思想感情,“象”就是具体的事物,又叫“物象”。“意象”就是指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具体物象。如月亮就是个常见的意象,人们由月圆联想到人的团圆,而当人无法团圆时,就自然产生思乡怀人之情;由月残想到人的分离,从而表达出内心的孤单、寂寞、凄凉之情。(1)请圈出下列诗句中的意象,并在后面括号里填上其代表的思想感情。
①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王昌龄《闺怨》()②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③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柳永《雨霖铃》()⑤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⑥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
(二)意境: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各种物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让人想象的氛围,即各种意象组合在一起的生活图景。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由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相关意象组成了一个凄凉孤寂的意境,真切地表现了一个漂泊旅人的孤寂愁苦之情。
(2)请概括下列各诗句的意境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明月松间照去,清泉石上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三)“意象”和“意境”的区别
意象与意境是点与面的关系,多个意象组成意境,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与全篇对应。比如意象是花朵,那么就是春天。比如意象是狼狗、警棍、监狱、镣铐,那么意境就是白色恐怖。
例如: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烟草”“风絮”“雨”三个意象的叠加形成了一个凄清迷茫的感人意境:闲愁像一川无际的如烟青草,似满城狂飞乱舞的飞絮,若梅子黄时连绵不断的雨水那么多。
2、识记古典诗歌常见“意象”和“意境”
(一)意境特点常用术语
寥廓、雄奇、开阔、旷远、悲壮、悲凉、凄清、阴冷、幽静、萧条、荒凉、冷落、衰败、孤寂、恬静、闲适、缠绵、清新、明丽、绚丽、壮丽、秀美、恬淡、朦胧、淡雅。
(二)常见抒情方法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寓情于景 触景生情
(三)作者的感情类别
愉悦、欢快、激动、沉痛、悲愤、哀伤、惆怅、寂寞、孤独、烦闷、积极向上、消极颓废、坚守节操、赞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别之情、依恋之情、豪迈之情、闲适恬淡之情、思乡之情、思念友人、忧国忧民之情、关心人民疾苦、壮志未酬的愤激等。
(四)常见意象意境 【树木类】(1)松柏
松柏——岁寒后凋,高大挺拔——正气凛然,坚贞高洁——高洁之士。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正直(2)竹子
竹——本固性直、心空节贞、绿竹葱茏——正直谦虚,坚贞高洁——隐士君子。张九龄: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气节与虚心
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名士风度 常建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优雅脱俗(3)柳树
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惜别怀远之情(4)柳絮
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问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飘零之感、流离之恨
苏轼: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离人泪。----兴亡之感(5)梧桐
梧桐——遇秋先陨——悲秋之情——孤独失意者(凄凉悲伤)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愁闷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孤独寂寞凄凉感伤(6)芭蕉
芭蕉——凄苦之音(孤独与忧愁)李清照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伤心、愁闷 葛胜仲
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凄侧 【花草类】
花开:希望 青春 人生的灿烂
花落:凋零,多传达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深沉喟叹和哀愁,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
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陆游:满地残红点绿苔。
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梅花
陈亮: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 王安石: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纯净洁白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高尚情操
王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2)菊花
菊——临秋而开,凌冰傲霜——不畏权贵,坚守晚节——志士。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菊——颜色淡雅——淡薄名利,不求闻达——隐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3)浮萍、浮云 浮萍:漂泊不定。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浮云:漂泊不定,喻游子。如: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4)莲
莲——纯洁、脱俗、高洁。
如: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借以表达爱情
如: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动物类】(1)大雁
雁姿雄壮——雄浑悲壮 春秋迁徙——思乡之情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故乡渺何处?归思方悠悠。淮南秋夜雨,高斋闻雁来。晓发梳临水,寒塘坐见秋。乡心正无限,一雁过南楼。鸿雁传书
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2)猿、杜鹃
猿——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 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 白居易:杜鹃啼血猿哀鸣
杜鹃(子规、布谷)——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归)
哀怨、思(贺铸: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幽深的乡思(3)鹧鸪
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4)蝉
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高洁之士。
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品性高洁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孤标傲世
寒蝉------悲凉
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5)乌鸦
因形象不美,叫声难听,常用以描荒凉、衰败之景,表凄清之情。如
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枯藤老树昏鸦(6)燕子
雌雄颉颃,飞则相随---------爱情的象征,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自然景观类 】(1)月
月(残月、明月、新月、孤月、冰镜、蟾兔、玉盘)------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杜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月的其它意象
A 蕴涵边人的悲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悲亢幽怨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悲壮雄浑 B 蕴涵情感的无奈
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祈祷和祝福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希冀和渴盼 C 蕴涵时空的永恒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无奈(2)流水
流水不返。古人常以流水喻时光的流逝,慨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烦忧、愁苦
(3)斜阳(夕阳、落日)
给人以凄凉、沮丧、失落之感。游子思妇善用夕阳抒他们的情思。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苍茫沉郁之感。---气象浑然、辽阔、苍茫的意境。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4)风、烟、霜
多传达哀怨、惆怅、凄苦、苍凉等情思。
李清照: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柳永: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陆游:一夜清霜,染尽湖边树。
【知识巩固】--------学以致用
下列各诗中主要意象是什么?此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1)、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坚贞、高洁
(2)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离别感伤
(3)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时光流 逝----年华易逝、好景不常
(4)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坚贞、高洁品格
参考答案 【知识储备】
(1)1杨柳代表惜别怀远之意。
2、酒代表离别之情。
3、杜康酒代表消愁。
4、寒蝉代表凄凉,长亭代表惜别。
5、白云代表漂泊,浦为送别之地,为离愁别绪代名词
6、猿叫凄清,杜鹃啼血,表悲伤凄凉之情,表现环境的凄清、悲凉。
(2)雄浑壮丽 开阔苍凉 高远辽阔 幽清明净 雄浑阔大